近年来在史志研究中,对陈元光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1990年国内外学者和各地代表近200人在漳州召开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就有关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并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学术成果。会议组织者从提交的百篇论文中提出57篇,编辑成《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3年11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经过大家讨论对众多问题达成共识,但其中有一些问题仍然有不同的看法,从最近一些期刊发表有关陈元光的论文中也可以看出。陈元光,宇廷炬,号龙湖,生于唐显庆二年(651年),于显云二年(771年)不幸逝世。陈元光籍贯在何处?至今争论不休,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广东揭阳说
谢重光先生认为:“陈元光先世为河东人,但从祖父一代起即居于潮州为广东揭阳人。”其主要根据是顺治《潮州府志·人物部·陈将军传》记载:“陈元光揭阳人,父政,屡立战功。元光善用兵,有父风,历官鹰扬卫将军。”《广东通志》卷292《列传·陈元光》也记载:“唐陈元光,揭阳人……”这些省府志都言陈元光为揭阳人,但又说“祖洪,丞义安(潮州),因留居焉。”在这些记载里没有说明陈氏家庭南迁的真正原因,只说广东潮州不是陈氏家庭的世居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揭阳不是唐时的名称。古揭阳是秦戍五岭而得名。据乾隆《揭阳县志》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兵五十万命任嚣、赵佗南平百越,置揭阳为戍守区。”
秦亡,赵佗于公元前204年自立为南越王,任史定为揭阳县令。当时管理的范围,据贝闻喜先生的意见认为:“包括现在的汕头、潮州二市八县及程乡梅县地区各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发兵10万平南越,仍置揭阳县,属南海郡。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以原揭阳地立为义安郡,辖五县。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废义安郡置潮州。隋大业三年(601年)罢潮州复义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再废义安复潮州。唐太宗贞观三年属江南道,明皇开元二十二年,隶福建经略使,又隶属岭南道。从以上史实看来,从秦置揭阳至晋义熙九年分揭阳置义安郡,前后经历627年之久。古揭阳早已废多时,虽然一些人仍然称陈元光为揭阳人,但其中有一个问题,揭阳是秦时的行政区划名,其间管辖的范围有如此之大,到底陈元光的籍贯在哪里,地理位置仍然没有准确的定位,所以此说地理位置模糊不清,经不起沿革历史的推敲,不可信从。
地方志所载陈元光为揭阳人,究竟指何处?唯有《丰顺县志》有详细记载,《丰顺县志·人物传》从陈元光的祖父陈洪记起,谓“隋,陈洪,八乡贵人村人。先世家颍川,隋任义安丞,因居留八乡贵人村,遂为揭阳人”。《揭阳县志》说他“先世家颍川”。《潮州府志》说他揭阳人。很明显《丰顺县志》是根据陈姓那些想当然演绎出来的,为揭阳八乡贵人村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也没有任何材料证实。陈洪及陈政父子居住在八乡贵人村这个南北交通要道和险要关隘。一些人认为“陈洪作为一位担任保卫边塞职务之义安郡丞,长期镇守在这里,元光的父亲陈政兄弟可能就出生在这里并度过童年的”。此说完全是无根据的想当然推论出来的,不足为据。
二、河东说
有的认为:“陈元光实为河东人。”“陈元光是河东人”。有的认为“陈元光先世为河东人”。他们主张陈元光为河东人的主要根据是唐林宝《元和姓纂》的记载。林宝《元和姓纂》卷3“陈氏条”将陈元光列为诸郡陈氏谓“右鹰扬将军陈元光,河东人”。林宝是唐代着名史学家和谱牒学家,他编撰《元和姓纂》是奉朝廷命令:“按据经籍,穷究旧史,诸家图牒无不参详。”林宝《元和姓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此书的修撰是元和年间上距陈元光曾孙陈谟任漳州刺史不过数年,自然对陈元光的家世是有所了解,其材料是有所根据的。但是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对材料的引用应该全面的理解和引用,不能断章取义。为何有陈元光是河东人之说?据美国源流出版社1986年8月出版的《王启史志文集》记载“陈政父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立有军功。陈政本人在唐高宗时也立有军功,官至广州扬威府玉铃卫归德将军”。据此可以知道陈洪是在隋末唐初时辅佐李世民平定天下,在今山西地区转战是有密切关系,所以光绪《漳浦县志》明确记载:“陈政尝经漳江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故漳州各郡漳浦各县,悉本诸此。”再据台湾《光州陈氏始祖世系生卒之签》记“陈欲得,宇果仁,子克勤(陈洪),当隋唐纷争交替时期,征战频仍,在晋南淮北之河东一带,征战经年,且传在漳河附近之曲城(今河北西部曲阳,初唐名相魏征家乡)配魏征之妹魏箴为妻,卒葬云霄半征山”。由于陈政有这段戎马生活,于是构成河东之说的主要缘由。
值得注意“河东”一词最早出在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书中说河东、河南、河内。夫三河天下之中,而唐代河东是一个区域名。唐代河东道为唐贞观十道,开元十五道之河东节度使设于唐开元十八年,可是林宝《元和姓纂》说“陈元光河东人”到底是指河东哪一个县呢?没有明确的说明,模糊不清。唐代设河东道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其中有“河东县本汉蒲坂县地”,“州城即蒲坂城也”,“故陶城在县北四十里”,“故尧城在县南二十八里”。一些人将陈元光河东人定位在今山西运城市,显然是错误的。
黄超云先生说:“陈政父子原居河东(山西运城古名‘河东’)。”根据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说:运城清政司盐城置,属安邑县。即今山西运城市。《清一统志·解州》之运城在安邑县东南。元至正间建。本朝初设盐政及运司以下等官。乾隆五十七年裁。嘉庆十二年移河东道驻此,兼管盐务。958年为运城县驻地。从以上看来“山西运城名河东”是没有根据的。根据《元和郡县图志》唐置河东道,有河东县,曰“河东县,本仅蒲坂县地也,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仍属蒲州。十六年移蒲坂县于城东,仍于今理别置河东县,大业二年省蒲坂县入河东县”。据刘纬毅《山西历史地名通检》,“蒲反县西汉置,属河东郡,新莽改名蒲城县,东汉称蒲坂县。故治在今永济县西二十五里蒲州老城”。《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反,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故曰蒲,秦更名,莽曰蒲城。”应劭曰:“秦始皇东巡见长城,故加反云。”孟康曰:“本蒲也,晋文公以赂秦,后秦人还蒲,魏人喜曰蒲反矣,谓秦名之,非也。”《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有蒲反县。《隋书·地理志》河东郡:“河东,旧曰蒲坂县,以开皇十六年新置河东县,大业初并蒲坂入。”唐初魏王李泰《括地志》曰:“河东县南二里故蒲坂城,舜以都也。城中有舜庙,城外有舜井及二妃土台。”(《史记·五帝本纪》)“舜饬下二女于妫纳”(《正义》引)。再据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蒲坂县,秦置,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西汉改为蒲反县。东汉复为蒲坂县。北魏为河东郡及泰州治。北周为蒲州治。隋属蒲州,开皇十六年(596年)移治蒲州镇东,大业二年(606年)废”。
从以上记载看来今运城市在古代根本就没有河东之名,而古河东县名是在今山西永济县,所以历史上山西运城古名河东之说可以说是错误的。由于河东地名是泛指,没有确切的地理位置,所以后来明万历《漳州府志·陈元光传》记载:“陈元光其先为河东人,后家于光州固始县”。
三、固始县说
我们主张陈元光是固始人。在这里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一些反对此说的人认为:“固始县都找不到有关的可靠证据。作为一方之全史的《固始县志》只详载比陈元光之后的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的问题,而未记载陈元光的入闽事迹,故不能说他是固始人。”此说是站不住脚的。《固始县志》明确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张、黄、陈、郑四姓入闽,闽人称之为固始人”。在这里陈姓自然是包括有陈元光在内。这里还有一问题就是现在新旧《唐书》没有陈元光传,所以使陈元光的籍贯产生很多问题,为何唐史不载陈元光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1《唐平蛮碑》曰:“南蛮大酋长染浪州刺史杨盛顺为边患,明皇遣内常侍高守信讨之,拔其九城,此事新旧《唐书》及野史皆不载。”在这里,黄超云先生说“可见边远州县,讯息不通。唐代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八百多个,其军事、政刑、官吏,新旧《唐书》阙载多矣,岂止陈元光、高守信其人其事哉”?此说很正确,在这里我们还可以从现保存的《元和郡县图志》一书佐证此说。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原有图和志共40卷,图的部分在唐时就亡佚了。大体上保存42卷之数。宋以后目录亡佚,又缺第19、20、23、24、35、36卷。今天流传下来的只有34卷了。从中华书局点校后的《元和郡县图志》看,其中岭南道有的全缺州,而且其他州所保存所记的内容也都非常简略,可能是由于周边情况,因道路遥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因此,陈元光在边区是一个刺史地方官,因此新旧《唐书》不立传,那是很自然的,不能因此就否认陈元光不是固始人。
一些人又认为:“明朝曾先后三次修纂《漳州府志》目前仅见万历志,万历《漳州府志》开始了伪造的过程,陈元光‘其先河东人,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万历《漳州府志》仍保留了‘其先河东人’尚不敢全盘否定前人的结论,但‘后家于光州之固始,遂为固始人’之说已出笼,伪造郡望初露端倪,自万历始,经明末、清至民国初,陈元光为河南光州固始人的伪造过程不仅完成,而且成了‘信史’。倘置前之说于不顾,而信千百年后的伪造实乃本末倒置。”
以上说法我们看一下唐代漳州人潘存实所编撰的《陈氏族谱·漳南陈氏世系记》的记载,此着算是最早最详细的记载。曰:“漳南陈乃河南光州固始之世家也。景文为汝南别驾……别驾有子曰伯绍,任合浦太守,有惠政于民,民像而祀之,即今廉州陈王祠是也。公生四子,克耕者事为左玉铃卫大将军,传其子政,奉命戍闽,是为漳南望族陈氏之始祖。”唐欧阳詹撰《龙湖行状》曰:“公讳元光,宇廷炬,号龙湖,行百五十三,光州固始人。”
潘存实其人,谢重光先生也承认是唐代人。他说:“所得唐代漳州登进士,明经科第者只有周匡业、周匡物、潘存实、谢翛数人。”因此,潘存实所记述陈氏世系应该是比较可靠的。唐欧阳詹的记述也是真实的。从这里可以看出说陈元光是固始人的说法不是伪造的,明伪造说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关于陈政戍闽和陈元光事迹,康熙甲子(1684年)重修《漳州府志·宦绩》曰:“陈政,宇一民,光州固始人,父克耕,从唐太宗攻克临汾等郡。政以从征功拜玉铃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又说:“陈元光宇廷炬,政子也。年十三领乡荐第一。总章二年随父政领军入闽,父卒,代领其众。进正仪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伊建漳州……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世守刺史。”明代何乔远所撰《闽书》叙陈元光及其父事迹略同,亦直书陈元光为“固始人”。
《颍川陈氏开漳族谱》已有陈克耕“世居光州固始县浮光山”及“陈元光十三岁领光州乡荐第一”的记载,而后《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固始县志办公室编的《固始概况》均记陈元光为河南光州固始人。至今河南固始县的陈集乡还保留有陈将军祠,正堂上书“威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开闽数十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烟不绝祀将军。”将军祠值得我们注意。跟随陈政入闽的府兵将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许天正、李伯瑶、卢如玺、丁信等人,皆为固始人。
1.许天正,宇允心,号云峰。1938年刊《福建通志》总卷35《唐宦传》记载为“汝南人”是不确切的,道光《福建通志》卷122《唐宦传》载为“固始人”应是正确的。
2.卢如玺,固始人。入闽后兴建屯营于云霄修竹里,与陈元光、许天正等一起,开拓山林,为以后漳水之北建置漳州(治所在今福建云霄)奠定基础。
3.丁信,固始人。通经术,喜吟咏诗,练达业务,陈政引为军咨祭酒。
4.沈勇也是固始人。原名彪,宇世纪,因作战勇敢唐高宗赐名勇,妇吴氏随行,初任军牒祭酒,漳州建置后,授司马分营将。
5.郑时中,固始人,妇史氏。初任府兵。据厦门大学图书馆《台湾马巷郑氏族谱》记载,称他为“大臣”并云:“陈将军(元光)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本。”《漳林郑氏族谱》手抄本,成于民国初期,原谱已失,后据原藏谱人郑仲章回忆整理。
当时陈政率领了府兵3600多名,从征将副将许天正,营以下123员。陈元光以鹰卫将军身份,随同父亲陈政领军赴闽。根据康熙《漳浦县志》记载,当时跟从陈元光入闽的主要将士有“婿卢伯道,戴君胄,侄士李如刚,前锋将许天正,分营将马仁、李伯瑶、欧哲、张伯纪、沈世纪等五人,军咨祭酒等官黄世纪、林孔着、郑时中、魏有人、朱秉英等五人,府兵校尉卢如玺……十六人”。以上列举的将领,很多都是固始人。在这里也可以证实际元光也应是固始人,不然不会带这样多的固始人入闽。
四、河南潢川说
最近有人写文章表示赞同《福建史志》总39期发表肖林同志《陈元光籍贯窥探》一文所作的结论“认为陈元光确切的籍贯是河南光州无疑”。又认为“光州——弋阳——潢川同为一地”得出结论认为陈元光原籍“在河南潢川县”。此说值得研究讨论。
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明确指出,光山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置,为光州治。治所即今河南光山县。大业初为弋阳郡治。唐武德三年(620年)为光州治。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改为期思县,寻复为光山县。南宋末废。元至元十二年(1277年)复置。清属光州直隶州。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弋阳县,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又指出曰:“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北十二里隆古集附近。三国魏为弋阳郡治。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改为北弋阳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为弋阳县。治所移至今潢川县。北齐改为定城县。”可见弋阳县治所有很大变化,今潢川县地与古治所在今潢川县西北12里隆古集附近。
弋阳郡三国魏文帝置,属豫州。治所在今弋阳县(今潢川县西北12里隆古集附近)。辖境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灌河以西地。南朝宋属南豫州。南齐属豫州。北魏属豫州。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属光州。治北弋阳县(今潢川西)。东魏武定七年(549年)治弋阳县(今潢川县)。北齐郡治弋阳县改名定城县。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复置,移治光山县(今河南光山县)。唐武德三年(620年)改为广州。太极元年(712年)还治定城县(今潢川县)。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弋阳郡,乾元元年(758年)改为光州。
从以上所叙述的光州、弋阳、潢川三个地名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的过程来看,光州、弋阳、潢川应为三地。光州在西,潢川在今光山东北。怎么能将光山、弋阳、潢川说成一地呢?其间隋大业初治光山县,后又武德改为光州,太极元年还治定城县(今潢川县),天宝复为弋阳郡,乾元年间改为光州,这是名称的演变,但不能说光山、弋阳、潢川为一地。
根据唐《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光山是因境内有山为光山而得名。“光山,名弋山,在县西北八十里”。而“定城县,本汉弋阳县,属汝南郡,自汉至萧齐,常为弋阳城,武德三年置豫州,领定城一县,贞观元年省,定城属光州”,“黄国故城,在县西十二里,春秋时黄国,后为楚所灭”。“古黄国地处淮水南岸,当今河南省之潢川。汉代为弋阳县,属汝南郡。清时属河南汝宁府光州境。有黄水流经光州,黄因水得名”。
嘉庆重修《一统志》也说:“黄故城在州西十二里,春秋时黄阳。”“弋阳故城在州西,本汉县,属汝南郡”。“光城故城,光山县治,刘宋元嘉二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立光城县”。又说“黄川故城,在光山县西南,后魏置黄川郡,治定安县,梁废入光州,《寰宇记》故黄州城在光山县南四十里,相传古黄国别都,以带黄水故名”。从以上看来,怎么能把光山、弋阳、潢川说成一地呢?其间名称虽然变迁,但是不能把光州、光山说成是潢川,一些人认为陈元光是光州人,是不很确切的,必须说是光州固始人。这样才是正确的。一些反对此说的人认为:“许多地方志都把陈的籍贯以光州和固始并提,实是不同的”。
又认为:“光州,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今光城(今光山),唐太极元年(712年)移治定城(潢川县),唐大业及天宝至德时曾改光州为弋阳郡,元复光州,1914年改潢川县。”在这里应值得注意贝先生把光州说是州名,这没有问题应是正确的,但是州下面还管有县。从《元和郡县图志》地理书上看光州辖县管县五:“定城、殷城、固始、光山、仙居”。其中陈元光为固始人,不说陈元光为固始人,只说光州人,怎么能叫人了解陈元光的原籍是在河南哪里呢?光州的治所在历史上有变迁,但1914年改为潢川县,恐怕不确切。据史为乐《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潢川县1913年改光州置,属河南汝阳道,治所即今河南潢川县。
1927年直属河南府”。在此应注意两点,第一,年代是1913而不是1914,改光州置潢川县,是废除州,而不是将光山县改为潢川县,光山县仍然存在,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所以光山、潢川同属为河南道,是河南东南边上的两个重要交通枢纽,从来没有人把光山县叫潢川县的,光山县与皖、鄂邻省。历史上,把光山县与潢川混为一的说法是主张陈元光为潢川人的主要根据。潢川与光山历史沿革不同,光山从没有在历史上叫过潢川,潢川在历史上也没有叫过光山。值得注意,潢川县武德年置弦州,乾元初为光州弋阳郡治定军。宋为光州弋阳郡光山军,南宋更名蒋州,寻复故,仍治定城,其治所在定城,并在今潢川县,因潢川县是1913年才设置的。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陈昌远,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