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陈、林、黄、郑四姓的入闽及其在闽台的兴盛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陈建魁

    一

    陈、林、黄、郑四姓都是起源于河南的姓氏,但是在当今福建和台湾人口中,陈、林、黄、郑四姓的比例要高于全国,更高于河南。这种局面的形成与中原陈、林、黄、郑四姓人口在历史上最早南迁入闽有极大的关系。

    历史上,中原士民曾四次大规模南迁,而陈、林、黄、郑四姓为每次南迁都包括的姓氏,且是最早入闽的一批姓氏。陈、林、黄、郑四姓经过这四次南迁入闽,对当今福建、台湾人口姓氏特点的形成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晋末年,中原士民第一次大规模南迁。唐林谞《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陈、林、黄、郑四姓先入闽。陈、林、黄、郑四姓为最早入闽四姓。南宋泉州晋江人梁克家撰《淳熙三山志》记载:“爰自永嘉之末,南渡者率入闽,陈、郑、林、黄、詹、邱、何、胡,昔实先之……隋唐户口既蕃,衣冠始集。”其中也把陈、林、黄、郑列在最早入闽八姓的前列。乾隆《福州府志·外记》中引路振的《九国志》也有同样记载。今天中国大陆所形成的陈、林、黄、郑四姓在分布上南多北少的基本格局,其根源便是由此引起的。

    唐总章年间,中原士民第二次大规模南迁。唐朝初期,陈政、陈元兴父子带兵入闽平定“蛮獠啸乱”,奉朝准建置漳州及属县。据统计,陈元光父子入闽所带府兵将士与眷属共有84个姓氏,其中包括陈、林、黄、郑四姓。

    唐代末年,中原士民第三次大规模南迁。唐朝末年,中原动乱,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带领乡民义军入闽,除暴安民。昭宗诏授王审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太祖进封王审知为闽王。随从“三王”入闽,开发建设闽地的光州固始籍民5000多人。据《八闽祠堂大全》等资料记载,随从“三王”入闽的姓氏有83个,陈、林、黄、郑四姓也均在其中。

    北宋末年,金军占领开封,中原士民第四次大规模南迁。在这次着名的“宋室南渡”过程中,大批皇亲国戚、官吏、平民向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苏、江西、湖南、广东等地迁移。陈、林、黄、郑四姓为官者与家属及四姓其他平民许多人迁至福建。

    陈、林、黄、郑四姓经过四次入闽,尤其是第一次入闽,对福建人口姓氏特点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唐代这四姓的两次入闽,又对这四姓人口在福建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条件。明清以后,福建人许多渡海入台。现在的台湾人有80%来自福建,这也使福建的姓氏人口特点带到了台湾。在福建和台湾,陈、林、黄、郑四姓中,陈、林、黄三姓均排在姓氏人口的一、二、三位,只有郑姓略有差异,福建的郑姓排第7,台湾的郑姓则排第13位。在福建和台湾,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就是闽台姓氏人口特点的生动写照。而在陈、林、黄、郑四姓的起源地河南,这几个姓氏所占的人口比例则大大低于福建和台湾,这就是历史上中原人南迁带来的后果之一。

    下面是福建及福建三个城市排名前10位的姓氏:

    福建:陈、林、黄、张、吴、李、郑、王、刘、苏。

    泉州:陈、林、黄、王、李、吴、张、郑、蔡、苏。

    莆田:陈、林、黄、郑、吴、张、李、杨、刘、蔡。

    福州:林、陈、黄、郑、王、张、李、吴、刘、杨。

    而台湾十大姓是:陈、林、黄、张、李、王、吴、蔡、刘、杨。

    请看下表:

    figure_0204_0001

    因文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对陈、林、黄、郑四姓的入闽及其在闽台的兴盛情况进行一一考证,而仅结合黄姓家谱所载,就历史上黄姓南迁及其在闽台的发展和兴盛情况略作考述。

    二

    源于河南的黄姓是从中原较早南迁的姓氏之一。黄姓南迁之后,在福建获得了极大发展,并播迁台湾等地,使黄姓成为当今闽台名列前茅的大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其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沈、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公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而据何光岳先生《东夷源流考》,出处山西的黄国为河南黄水迁来的,因此。黄姓之根在河南的潢川。

    源出台骀的黄姓,起初主要分布于山西一带,许多人在晋国任职。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晋国的一次宗族斗争中,这支黄姓的代表人物黄渊被杀。此后,这支黄氏日渐衰落,而源出河南潢川的黄姓却一直子孙兴盛,当今绝大多数黄姓人都是这支黄姓的后裔。今河南潢川发现春秋时期黄国多件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如黄君簋、黄父盘、叔单鼎等,说明当时黄国文化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三

    黄国灭亡后,有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然留在潢川故地。他们由原黄国王族沦为楚国臣民后,经过300年痛苦中的挣扎,终于获得一种新生,开始以普通平民族姓的身份去生产和生活,通过征战、仁途、经商、讲学等方式,重振黄姓宗族的声威。其余多散居今湖北省境,并仁于楚国,今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名,盖因黄姓人迁居而得名。战国晚期,在异军崛起的黄姓家族中,黄歇家族即是这种奋发进取的新黄姓宗族之代表。宋人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楚灭黄,其族仁楚,春申君黄歇即其后。”元代黄姓着名文人黄溍在《族谱图序》中也说:“黄国为楚所灭,子孙仁楚者有黄歇。”各家黄姓族谱,也无不说黄歇是古黄国的后代,但关于黄歇的家世、生平、后裔情况,则各种传说不大相同。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只说黄歇是楚国人,未指明到底在楚国什么地方,史称黄歇徙封江东,而故宅乃在黄,《广舆记》记载:“黄歇宅即光州治”,清代于此设立春申镇。由此可见,黄歇是那支留居故地的黄国遗民后代。

    黄歇最后挂印封侯,称雄诸侯,成为战国四君子之一。他官至楚相,封春申君,封地原在黄国故地淮北12县。后来黄歇改封于江东吴国故墟,即今江苏常州、苏州至上海一带。黄歇子孙众多,又散处各地,他们在政变后,确实有大部分被满门抄斩灭族,但也应有许多幸存者,他们或逃于外,或隐姓埋名,顽强地生存延续下来。据载,春申君的子孙,至少有五支幸存并传衍下来:一支为东吴派,如吉安双井谱所记的黄歇之子黄堂。第二支避乱隐居江夏县黄鹤乡,传说是黄歇长子黄尚的这一支,此支形成后来的江夏黄氏。第三支即迁居黔中府。第四支传说迁往中原阳夏。第五支为楚王熊扞一支,实为春申君的私生子。

    有关黄歇的遗迹布于河南、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湖北等。除前面介绍的河南潢川春申君黄歇之墓外,湖北武汉有黄歇墓,安徽淮南有春申君墓,上海有春申君祠,江苏苏州有春申君庙,江苏江阴有君山、黄山,江苏无锡有春申涧,浙江湖州有下菰城遗址,湖北监利有黄歇口,湖北沙洋有黄歇村,这些遗迹和地名都与春申君黄歇有关。春申群黄歇死后,黄姓的发展陷入低潮。但原黄国子民及春申君后裔一直在各地默默生存,至两汉时期,多支黄姓大族竞相迸发,开启了黄姓发展史上新的时代。黄极忠、黄霸、黄石、黄香、黄琼、黄盖、黄忠、黄宪、黄承彦等等,都是这些黄姓家族中的佼佼之士。

    两汉黄姓大族多出于江夏郡望和淮阳阳夏郡望,淮阳阳夏黄姓的代表人物是“循吏”的黄霸。

    黄霸,宇次公,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大多数黄姓家谱都认为黄霸是春申君的直系后代,出自黄歇长子黄尚之子黄广。黄霸的后裔非常兴盛,分支众多,第五子黄刘一支留居于淮阳阳夏,一支分居陕西云陵(今淳化),另一支徙居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东北),还有一支则在其封地建成侯国(今河南永城市)居住,也有一部分居住在他的成名之地颍川(今河南长葛市)。史载,黄霸“子孙为吏二千石者五六人”,可见黄霸的后裔,不仅人丁兴旺,而且家族荣显发达。东汉时期,汝南慎阳黄氏因出了个才倾天下的大才子黄宪而名扬于世。据多种族谱记载,汝南黄宪家族是淮南黄霸的后裔分支,出自黄霸八个儿子中的第二子黄宏一支。

    四

    关于黄姓的郡望,魏晋门阀制度初兴之时,黄姓的郡望已有江夏、会稽、零陵、巴东、西郡、江陵、晋安等七八个之多。

    隋唐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衰落和门阀制度的变化,黄姓的郡望也有变化。总计自魏晋至宋代黄姓的郡望共有江夏郡、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南安郡等12个。

    在黄姓历史长河中,地位最尊,影响最大,族姓最繁的宗族,无可争辩地要推汉魏之世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东南),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无下无双”。今天海内外数千万黄姓子孙,都无不追宗江夏,认江夏为黄姓的郡望与发源地。

    江夏黄氏虽然在东汉时期即已形成,但江夏黄氏为天下所知还要归功于黄香,所以当今黄姓人多以黄香为江夏黄姓始祖。几乎所有的族谱不约而同地认为黄香的江夏黄氏是西汉丞相黄霸的后裔分支。黄香传记见于《后汉书》、《东观汉记》、《楚国先贤传》等书,他被尊为后世天下黄姓江夏大始祖。

    五

    随着江夏黄氏宗族的繁衍壮大,家族中一些富有开拓性的优秀子孙,便离开家园故土,到异地去另谋新的发展。汉魏之际的南阳黄氏,便是较早从江夏黄氏中分离出来的一支。

    南阳黄氏的开基始祖为黄琼的长子黄守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称:黄子廉,名守亮,为尚书令黄香之孙。黄守亮官任南阳太守,他的家室也随迁至此,子孙落籍南阳,遂形成后来的南阳黄氏。

    黄忠死后被追谥为“刚侯”。其子名叫黄叙,很早就去世了,因此没有后代。

    黄忠弟弟黄贲生两子:长子和璞,次子自溟。黄自溟徙居豫章南昌县洗马池,临终时对诸子留下遗言,称丰城山清水秀,死后要葬在这里。黄贲死后,子孙果遵遗嘱将他葬在江西丰城,并徙居此地以守墓庐,后裔遂繁衍成今江西丰城黄氏的一支。黄贲长子黄和璞则继续留居南阳。黄和璞生一子黄觉,宇先和。黄觉的子孙,在南北朝时的大动乱中也多迁居江南。

    南阳黄氏是江夏黄氏最为着名的分支,由南阳黄氏产生出来了零陵黄氏,另外,淮南的黄祖家族也是南阳黄氏的分支之一。

    今河南南阳有黄忠故里,位于河南南阳市宛城区新店乡夏响铺村,现有“季汉后将军刚侯黄忠故里”石碑一通,此外,还有演武厅、饮马池、灌花井等遗迹。

    据《三国志·黄盖传》注引(吴书):“(黄盖)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可见,黄盖是后汉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而黄子廉则是南阳黄氏开基始祖。这就说明,江夏黄氏分支南阳黄氏枝大枝茂,从中分出了零陵黄氏,而零陵黄氏的代表人物就是三国吴名将黄盖。”

    六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西晋末年,是中原人南迁的一个高潮,由于“八王之乱”、“永嘉之乱”、“苏峻、祖约为乱于江淮”,中原人结族南迁,到达闽、粤等地。

    关于晋末黄姓人南迁,有这样一个传说。

    五胡乱华,中原残破,干戈挠混,民不聊生。有黄姓弟兄数人,各自逃难时,分其祖产后,剩一大锅置于灶上,不宜分享,怎么办?老大提议给幺兄弟,因其年幼,应予关顾。老幺不接受,并说大哥年高,维持家业,辛苦劳累,应该由老大享受。相互推让,一不小心,大锅掉地,“当”的一声,破成数块,众兄弟均叹惜不已。大哥感叹曰:“釜破不能复圆,正像我们兄弟逃难各奔东西一样,此乃天意。”虽成碎片,乃是先祖血汗之物,不能丢弃,各捡一块为纪念,有捡边者,有捡底者。故有得边者为“锅边黄”,得底者为“锅底黄”之谣传。

    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入居福建。《闽中记》载:“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族先入闽。今闽人皆称固始人。”《闽书》载:“永嘉二年(308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关于“八姓入闽”的史实,台北县深坑乡《黄氏族谱》称:世居光州固始。至晋,中州板荡,南迁入闽,固始黄氏族人黄元方,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莆田黄氏、侯官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谱志所载,不但与西晋末年中原士民南迁的史实相吻合,而且移民的时间与当时福建设置“晋安郡”的时间也是一致的。

    还有黄姓族谱称:当时河南光州固始有个黄舜夫,其子叫黄道隆,为避乱由光州入闽,初居仙游,后居泉州。不久,北方稍为安定,道隆又回光州,后来动乱,他的孙子元方与大批游民入闽,居福州乌石山,即今日的黄巷。黄元方为开闽黄氏始祖。

    当然,诸姓入闽并非始于永嘉之乱,而是在此之前。王充《论衡》云:“越在九夷……今皆夏服,褒衣履舄。”这就是说,在东汉时期,闽越人已经开始汉化。《三国志·吴书·贺齐传》记载,东吴第一次出兵闽中之时,福建豪强詹强、何雄的武装力量大到足以抵抗孙家军。其时福建居民结构已是汉越交融,以汉为主。地方志书也对永嘉之乱以前汉人入闽有详细记载。例如《惠安县志》载:“锦田黄氏,泉之世家着姓。始祖隆公,为东汉会稽令。东汉末乱甚,于建安,弃职避世入闽。”又云:“黄兴,吴孙权将也,与妻曹氏入闽,居邑之凤山。”

    莆田黄氏是黄姓中着名支系。黄氏族谱称,黄知运、黄元方父子是晋安黄氏和莆田黄氏的开基始祖。黄知运在两晋之际任永嘉(今浙江温州市永嘉县)太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太守。因为当时中原战乱频繁,于是在晋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侯官乌石山,黄知运也随子入闽。史称黄元方“历官廉明,政尚慈惠,封开国公”,他“资质异人,轩秀魁梧,博览群籍,工草书,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榴花洞”。黄氏在福州建万卷书楼,因号其楼曰“黄楼”,号其巷曰“黄巷”(今福建省福州市东街口南后街)。黄元方(宇彦丰)因此成为晋安黄氏入闽始祖。这支黄氏,到唐朝初年,又分出两大支:一支由黄元方第11世孙黄崖迁居泉州,后裔形成着名的泉州五安黄氏,又称紫云黄氏。这支黄氏在唐中期出了一个着名的人物,就是捐建福建开元寺的黄守恭。

    黄元方后裔中的有人由福州迁泉州,至唐朝渐显。黄守恭为巨富,名闻逻迄,人称黄长者。他一生乐善好施,曾献桑园宅建开元寺。现在守恭子孙,都以开元寺中的檀越祠为祖宇,“紫云”为堂号。相传黄守恭献宅建寺后,为了让子孙开拓发展,将五子分居五安:长经居南安,次纪居惠安,三纲居安溪,四伦居同安,五纬居诏安,称为“五安黄”。历经1300余年,如今紫云后裔,广播闽、浙、赣、粤、港、澳、台,并侨居海外新、马、泰、菲、印度尼西亚、欧美等地,瓜瓞绵长。

    另一支由黄元方11世孙桂州刺史黄崖迁居莆田涵江区黄巷村,后裔形成着名的莆田黄氏。莆田黄氏为黄氏望族,自唐至清出有进士250余人,传下派系有前、后黄,东里黄,巩溪黄,广东南雄朱现黄(岗州派)等,人口达数百万。莆田黄氏因产生了唐末着名学者黄璞、黄蟾、黄滔,而成为最早繁荣发达的福建黄氏宗支。莆田黄氏在宋元明清时期也十分辉煌,出现了黄公度、黄仁俊,黄凤翔、黄锡兖等名重一时的人物。

    广东深圳最早的黄姓居民也是在晋代南迁的。据清代《新安县志》的记载,黄舒被奉为宝安黄姓始祖。黄舒之父辈在晋代时迁至宝安县。黄舒服侍双亲全面体贴入微。后双亲去世,黄舒守孝三年,孝感天地。黄舒的孝名传出后,宝安县里的人将他比作春秋时孝子曾参,他居住的地方也称为“参里”(今沙井中学一带)。他的事迹经过当时的宝安县令上报朝廷,晋帝钦旌他为孝子,死后祀为乡贤。如此一来,黄舒成了古代深圳最早成名之人。

    据资料记载,黄舒子孙众多,今深圳黄姓大都是他的后裔,黄姓也是目前见载最早开发深圳的姓氏之一。现在福田沙头上沙村、上默林村、福田村、南山北头村、宝安上合村等黄氏的历史都和黄舒有关。今广东东莞市有黄孝子特祠。黄孝子即晋朝黄舒。黄舒尽孝的事迹后来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建立祠庙,把黄孝子作为神来祭祀。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还撰有《东莞县晋黄孝子特祠碑》。

    七

    唐代以后,由江夏黄氏分出的金华黄氏与邵武黄氏名震天下,开辟了黄姓历史的新篇章。

    唐代期间,曾有两次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一次是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

    据学者研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者有中原将士及家属近万人,分属84个姓氏,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守恭者,于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政、陈元光入闽,垦荒致富,其子孙蕃昌兴旺,成为闽南大族。

    一次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入闽。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寿州人王绪率农民军攻陷光州,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知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从义军入闽。据《台湾省通志》,这数万人有27姓(后人考证为34姓),其中有黄姓。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仁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据宋人何澹《黄公(永存)墓志铭》记载,福建邵武峭山派始祖黄惟淡,也是唐末从光州固始徙邵武的,河南光州固始,是黄氏入闽的一个重要“源头”或途径。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今福建建阳西南有考亭。相传为五代南唐时黄子棱所筑,以望其父(考)墓,因名望考亭,简称考亭。南宋朱熹晚年居此,建沧州精舍。宋理宗为崇祀朱熹,于淳佑四年(1244年)赐名考亭书院。此后因以“考亭”称朱熹。

    魏晋隋唐时期,黄姓给人的总印象是处于运动之中,经过这一时期的蛰伏之后,将是黄姓的繁荣,后来极为荣耀的金华黄氏与邵武黄氏都与这一时期黄姓的南迁有关。

    金华黄氏的开基祖是东晋人黄苾,黄香第10代孙。

    江夏黄氏自始祖黄香之后,传到第九世时,有黄积者,曾任新安太守,在晋室南迁之时从江夏迁至新安郡歙县黄家墩(今安徽省歙县黄墩)。东晋初年,新安始迁祖黄积的次子黄苾又徙居婺州金华府浦阳县开基,后裔形成江夏黄氏的最大分支之一金华黄氏。金华黄氏的主要散播地为浙江、江西一带,而邵武黄氏则广播福建各地。

    八

    邵武黄氏根在固始。邵武黄氏是与金华黄氏齐名的黄姓巨族。邵武黄氏有许多支,最初都是由江夏北迁至中原光州固始,然后再折而向东,于晋末及隋唐之时再迁居于福建邵武。

    如果说东汉时期黄道隆入闽只是黄姓入闽的开始,那么两晋之际则是中原,特别是固始黄姓迁入福建的第一个高潮。据记载,这次中原士族入闽浪潮中,有多支黄氏入闽,而其中落籍邵武的也有黄裳一支。

    黄裳,宇以绣,号锡传,是固始始祖黄侃7世孙。黄琬之子黄侃自湖北江夏迁入固始。黄侃6世孙黄必福在晋室东渡后,亲自进京献策,请求恢复社稷之计。得到晋元帝赏识,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后屡建战功,死后封为平远侯。他育有三子,即裳、张、聪。黄裳,于两晋之际为避战乱,率领家庭迁入福建邵武县禾坪乡鹳薮林(即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家林),成为福建邵武禾坪黄氏的一支开基始祖。据说后世峭山派就是其后裔。

    邵武黄氏发展至第22世孙时,出了中国黄姓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而至少仍为黄氏族姓家喻户晓的大始祖黄峭山公。今日,无论是台湾、港澳、国外还是大陆各地的黄姓,绝大多数都自称是峭山公的后裔。

    九

    在唐代,从河南固始进入福建邵武的主要有两支:一为黄惟淡后裔峭山派(禾坪黄氏),一即黄膺派(邵武仁泽派)。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后带领家族随王潮、王审知兄弟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占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邵武黄峭派《禾坪黄氏大成宗谱》载,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黄峭山,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

    邵武仁泽派黄氏入闽始祖黄膺,也是与兄长黄敦一起随王潮、王审知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闽的。建立闽国后,兄长黄敦移居闽清盖平里凤栖山,成为虎丘黄氏入闽始祖,弟弟黄膺初居长乐青山,成为青山派黄氏入闽始祖,后迁居邵武仁泽,又成为邵武仁泽派黄氏入闽始祖。

    唐朝末年,黄敦带着弟弟黄膺参加王潮、王审知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进入福建。弟弟黄膺奉命率部镇守今邵武、顺昌断后,哥哥黄敦随王审知率领的一支农民起义军从河南一路南下,转战到福建,最后攻克福州,并在福州建立闽国。后来人们把留在闽北的弟弟黄膺后裔这一支称作“江夏黄”,将后来迁居到闽清的黄敦后裔这一支称作“六叶黄”。闽国建立后,黄敦辞官归隐,隐居在闽清县塔庄镇秀环村凤栖山,结庐躬耕,生有六子:黄宗、黄礼、黄凝、黄勃、黄启、黄余,世称“六叶”。闽清六叶祠就是六叶后裔为缅怀入闽先祖黄敦“筚路蓝缕,奠定基业”伟绩所立,该祠位于闽清县坂东镇干上村松柏林下。

    由于战乱、经商、致仁等原因,六叶后裔从唐末五代十国始,就开始从闽清纷纷外迁全省和南方各省各地,有的还漂洋过海迁移到台湾、潢港、东南亚和世界各地。这在宋朝时尤为显赫,黄裳、黄洽等为其显者。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黄乃裳,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致远”号副管带黄乃模等,也是六叶后裔。

    黄峭山,为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邵武黄氏大显祖。其名,其事,虽不见于经传史志,但在黄氏族人中、在黄氏家乘中,他事迹独特,名望尊显,流传久远,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据禾坪谱,黄峭山是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学富五车,传说他以五经教子,五子各通一经,时人因称他为“黄五经”。其第三子黄知良由邵武平洒乡分居邵武禾坪乡(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成为邵武黄氏禾坪分支的始祖。黄知良曾任贵溪县令(今属江西),生有五个儿子,长子就是黄峭山。黄峭山名黄峭,宇峭山,又名岳,宇实登,号十郎。

    而据宝安坪山谱和鹳薮谱记载,黄峭山是固始入闽始祖黄裳的第22世孙,父黄锡,祖父黄贵华。黄峭山,名岳,宇仁静,号青岗,又名峭,号峭山。

    黄峭山于唐懿宗咸通十三(871年)农历四月十五日生于邵武禾坪里鹳薮,卒于后周广顺三年十一月初十日(953年),享年82岁。

    黄峭山娶妻三位,三位夫人各生七子,其后繁衍出100个孙子,13个孙女,334个曾孙,116个曾孙女。随着邵武黄氏黄峭山公家庭的迅速发展壮大和人口的急剧繁殖增长,分家逐渐提到议事日程。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日,正处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之时,年已80岁的黄峭山公置酒备席,广邀亲友,大宴宾客。席间,黄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并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黄家数十代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两,一并均分为21份,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外,其余18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令其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今黄峭山21房子孙徙居之地遍及福建,也有在江西等地者。

    邵武黄氏有许多着名分支,宁化客家黄氏即是其一。

    宁化客家黄氏是黄峭山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黄峭山的第九子黄化。嘉应州即今天广东省的梅州市一带,是全国着名的桥乡,也是当今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区,被誉为客家之乡。据黄氏族谱记载,嘉应客家黄氏是宁化客家黄氏的一个重要分支。

    嘉应州黄氏自始祖黄僚传十余代到明朝末年,有裔孙名叫黄文蔚,又从梅州分出,定居于嘉应州城东攀桂房,称为攀桂房人,以别于嘉应州黄氏。攀桂房黄氏后来出了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他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诗人、思想家和外交家黄遵宪。

    明代有大儒黄道周,是宁化客家黄氏开基祖黄化的后裔。黄遵宪是宁化客家黄氏分支攀桂房黄氏始祖黄文蔚的第8世裔孙。

    十

    北宋末年,中原人随高宗南迁者众多,其中也有黄姓大族。

    据民国《川沙县志》卷2《户口志》记载,川沙黄氏始祖黄彦,宇符一,宋南渡时为康王府侍卫亲军。随驾至浙江临安。致仁后,黄彦隐居嘉定之滕阳,再迁青浦县。历六世至黄文明,昆仲三人,文明居长,今高行宗祠即奉其为始祖。又八传而至黄学禄,与兄侍泉同迁上海高行镇。黄文明18世孙黄典谟,即黄炎培的祖父,清光绪初年迁居川沙城厢“内史第”,是为黄氏川沙城厢支始祖。居今川沙高行镇东北的一支,为黄文明19世孙黄琮的后裔。黄氏另有一支则迁居九团。

    黄氏今已发展成为上海市的大姓,居全市第8位。浦东新区(即川沙县)黄氏为第4大姓,以黄姓为地名的有黄家浜、黄家宅、黄家湾、黄家楼、黄家竹园等等。现浦东高桥地区,黄姓人数居首位。民国时期民主人士黄炎培就是川沙黄氏后裔。

    十一

    黄姓由闽入台多在明清时期。

    今台湾台北有黄氏大宗祠,位于台北淡水潘湖渡头村。据福建《金墩黄氏宗谱》记载,晋江黄姓系唐开国公黄岸之裔。黄岸裔孙黄光渊等于清康熙年间到台北淡水潘湖渡头定居,被认为是该地黄姓之始祖。在康熙到嘉庆的158年间,晋江潘湖黄姓就有3万人迁居台湾。

    福建石狮市宝盖镇塘后村是有名的黄姓村落,塘后黄姓为唐代黄守恭的后裔,号称“紫云衍派”,约在南宋时期就迁居此地。清代,石狮先民大量迁居开发台湾,据《黄氏家谱》记载,早在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间,塘后村黄姓中一位名叫黄钟的元祖就是其中的移民之一。此外,在台湾经商并定居的还有生于1733年的黄廷佛、生于1742年的黄廷文等支派,他们主要聚居在台南、彰化、淡水、新竹等地。在清代正式开放与鹿港对渡后,更多人迁居台湾,他们不仅保留祖籍地使用的“辈分排行”,还把老家敬奉的“集福堂”信仰文化带入台湾,并集资在台南建造庙宇。为了表明一本同源之情,直接使用老家“集福堂”的名称,即现在的“集福宫”前身。集福宫位于台南市西区信义街83号。

    台湾移民大部分从闽迁出,《福建省志·人口志》指出:“宋代以前,以北方人口迁入为主,宋代以后逐渐变为向国外和台湾省迁出人口为主。”1953年台湾户籍统计,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个姓氏族谱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固始,其人口共670512户,占当年台湾总户数828804户的80.9%。1955年台湾史学家陈绍馨在《台湾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中指出:“福建移民多以菲马与台湾为其目的地,故至今台湾与菲马之华人百分之八十籍贯属福建省。”1979年台湾公布,全台1740万人中汉族共1710万人,占98%,其中80%是由福建去台湾的河洛人。

    黄姓今已遍布台湾各个地方,目前,台湾的黄姓人接近18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6%,是岛内仅次于陈姓(占11%)和林姓(8%)的第三大姓。与福建黄姓占其总人口的比例(5.5%)近似。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陈建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