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李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同时也是客家第一大姓,全球华人第一大姓。目前李姓主要集中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南、东北地区。另外,西北地区也有大量的李姓。从省别来看,李姓主要集中在河南、四川、山东,三省李姓人口分别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8%、10.1%和8.3%,其中河南李姓人口即占该省总人口的10.2%;其次李姓还多分布于河北、广东、湖南、湖北,这四省李姓人口又分别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6.7%、5.8%、5.6%、4.9%。以上七省的李姓合计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52.2%。另外,东北三省的李姓人口也占了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0%。除以上分布集中地区外,全国其他地区也分布着相当多的李姓人口。由此可见,李姓不仅人口众多,而且在全国分布集中且又极其广泛。由大量的方志及各地李氏族谱的记载可知,李姓支系纷繁,但皆言出自陇西,其姓氏的起源又可追溯至中原地区。这些分布在不同地区的李姓,其先辈们就是从中原走出,并在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后,辗转播迁至目前所生活的地方。所以,要全面研究李姓的播迁是一项宏大而又艰苦的工作,非一人之力亦非短时期内即可完成的。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国际研讨会召开之际,本文仅对李姓的起源(包括唐以前李姓在中国北方的播迁)以及李姓族群向闽台地区的迁徙、发展与壮大作一探计,以就教于方家。
二、李姓的起源及唐以前李姓在中国北方的播迁
学界关于李姓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观点:一为李姓源于嬴姓说;一为李姓源于老姓(氏)说。
1.李姓源于嬴姓说
据《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载:“李氏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宇庭坚,为尧大理。皋陶生益,益生恩成,成虞夏商,世为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又据《史记正义》引《帝王世纪》云:“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以赐姓曰偃。”皋陶长子伯益“为舜主畜,多,故赐姓嬴氏”。《说文》:“嬴,帝少暤之姓也。”段玉裁《注》说:“伯翳嬴姓,其子皋陶偃姓。偃、嬴,语之转耳。”郭沫若也指出:“皋陶是偃姓,伯益是嬴姓。偃、嬴,一声之转,是从两个近亲氏族部落发展下来的。”嬴、偃通转,除段、郭二氏所举例证之外,近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和阜阳汉简又提供了力证。《诗经·邶风·燕燕》中“燕燕于飞”之“燕”,帛书《五行》引作“婴”,阜阳汉简《诗经》作“匽”,燕、匽、偃声韵俱同,燕、匽、婴通用,是偃、嬴通转的最好旁证,故偃、嬴同宗不同姓。若依《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说,李姓起于皋陶,则源于偃姓才更符合历史的真实。
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其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氏,称为“理氏”。而理氏改为李氏又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新唐书·宗室世系表》的记载,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直谏于纣,被赐死,其妻陈国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当时又饥又渴,见一树李子,便采来充饥,为了报答李子的救命之恩,也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遂改氏名“理”为“李”,李利贞从此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一说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据《姓氏略考》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李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宇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2.李姓源于老姓(氏)说
唐兰先生认为:“据当时人普通的称谓,老聃的老宇是他的氏族的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下面加子宇的”,又言:“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高亨先生也说道:老、李一声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非有二也。高亨从《老子》一书中引大量语句,证幽部、之部间韵通谐,并进一步指出:“老、李二宇其声皆属来纽(即声母为l),其韵又属一部,然则其音相同甚明,唯其音同,故由老而变为李。”依唐兰、高亨等人的说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来,而是源于老姓。另今鹿邑老子故里太清宫附近有老庄乡,村人多姓李,也可作李姓源于老姓(氏)的旁证。
关于李姓起源的两种观点中,第二种说法较之第一种说法更侧重于学术方面的探讨,论证也更有说服力,但起源早且影响最大,并被李氏族谱所认可的则是第一种说法。不论李姓源于嬴姓还是老姓(氏),在李姓的起源地域上,两种观点均无歧义,都认为是源于中原,尤其是豫东的鹿邑。
据《古今图书集成》载,李利贞亦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生彤德。彤德曾孙硕宗,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又据《元和姓纂》,李利贞第11世孙就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李耳,而李耳也出生在苦县。可见商末至东周的200年间李氏一直居住在豫东。
据《李氏族谱》记载,李耳九世孙李昙生四子即崇、辨、昭、矶。李崇是秦时的陇西守,封南郑公,成为陇西房的始祖。后陇西房分为39房,李崇子孙以陇西为基地自此繁衍生息,建功立业,根深叶茂。四子现为赵郡房,成为赵郡的始祖,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李现的幼子李齐为辽东李氏始祖。
西汉时期,老子的后裔有一支已迁往今山东境。另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李与崔、卢、郑并称中原四大名门望族。不过,综合史料来看,在唐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播迁、发展。
三、唐以降李姓由北方向闽地的迁徙
唐王朝建立后,李姓被奉为国姓,这是李姓的大发展时期,表现在李姓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以及李姓人口或因分封或因北方战乱而向南方的迁徙。李氏入闽,即始于唐代。北方的李姓向闽地的迁徙大致可分四个阶段,时间跨度历经唐初至宋元时期。
第一个阶段是始于唐初太宗时期。唐朝宗室支系(唐高祖第二十子)李元祥一支为最早。李元祥10岁被封为“闽越江王”(贞观十一年,637年),分派入闽。先入汀,徙状元崎。35岁(高宗龙翔二年,662年)到永安大湖坑源开基,李元祥成为永安李姓的开基祖。今永安大湖坑源村存有“江王祠”,祠堂大门对联书曰“祀开唐帝念一子,派衍闵邦亿万家”。元祥之子武阳袭爵为武阳王,后遭武则天所杀,武阳之子李皎袭封江王。到皎子李祖丛时,被武则天黜夺“武阳郡王”封爵,李祖丛在流放岭南途中落脚福建南安,卒葬南安德教乡超庭里皇平山天砚冢(今南安八都)。祖丛之子万康,名融,幼鞠养于南安县丞。李融于天宝十年(751年)蒙敕申叙,得以恢复族人身份,授南安县丞,赠秘书监。李万康成为南安李姓的开基祖。万康生四子:楚盌、晁唐、晁嵩、晁丛(晁隆)。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楚盌率诸弟侄和子尚昊50余人勤王从军,授漳浦参军。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封五州节度使,因破安禄山有功,升云麾大将军。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封陇西开国公,后卒于南安德教乡嘉禾里半林村(今南安洪梅镇仁宅村与东园村)。楚盌苗裔分布在德化英山、乡溪、沙堤。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李祖丛曾孙李尚昊从长安避难回福建,并定居剑州尤溪皇历村(今永安槐南乡皇历村)。其后,元祥后裔逐步向外徙居。如元祥14代裔孙李伯玉于北宋初年由南安县迁徙至莆田县白塘定居,成为“白塘李氏”,其15代裔孙李圣于五代后汉戊申岁(948年)由南安县迁徙至仙游县永福里汾阳,成为“仙游李氏”始祖,又据永春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的记载,李元祥18代裔孙的一支于元末从沙县徙居永春县,后又于明初洪武初年,李祖友卜居永春官林村。
第二个阶段是始于唐初高宗时期。据《漳州府志》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潮间蛮獠啸乱,朝廷任命光州固始人陈政,掌管岭南军事,时有偏裨将领123员,随之入闽,而这些将领之中,就有唐开国名将卫国公李靖之孙李伯瑶(612-672)。《漳州府志》载:“李伯瑶者,固始人,随陈元光开漳州,平蛮獠三十六寨,战功推为第一。”《福建通志·唐宦绩篇》也载:李伯瑶(征闽中郎将),尝任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参军,因其佐政有功,赐号“辅信”。尔后,随开漳圣王征讨南蛮诸寨时,以骄兵之计,智擒贼酉,平三十六寨,遂奏封“司马”。又尝凿断鹅头山,平娘子峒诸寨,战功彪炳,卒谥“定远将军”。
据《开漳辅胜将军武侯公碑记》载,蛮獠啸乱平息后,李伯瑶及其十三子即随陈元光留守、开发漳州。李伯瑶成为李姓漳州开基祖,并成为闽南一大李姓宗系,其子孙散处福建漳州、成溪、漳浦,广东潮汕等地。闽南的华安、渡东等地族谱,就直接写李伯瑶为其始祖。
因李伯瑶智勇双全,功居第一,又被称为“辅胜将军”、“辅胜公”、“李辅胜爷”。今漳浦县旧镇等地皆有辅胜将军庙,李伯瑶殿奉祀。云霄火田村李氏家庙有联曰:“辅国屯军曾此地,承家衍派永朝宗。”云霄县成惠庙李伯瑶殿联云:“竖柳为营操胜券,断鹅平洞扫妖氛。”古楼庙李伯瑶殿联曰:“辅佐玉铃军,一家父子资襄赞;顺搜金浦志,并壁山河赖转圆。”无不充满着后代子孙对李伯瑶的敬仰之情。除李氏视为家庭保护神外,李伯瑶还多配祀于开漳圣王庙。
第三个阶段为唐末五代时期。这次南下的李姓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率众南下,并在福建创建闽国。随王审知入闽的67个姓氏中,就有祖籍为固始的李姓。这可有闽地李氏族谱之证。如浙江三江李氏的一支——蓝溪李氏房中,有裔孙李泌,宇长源,封邺县侯。李泌房系中有光州刺史名杞为避朱梁翦灭之祸,随王审知做官到福建,于是定居于福建长溪,成为长溪显姓。后人有秉义公,被送往福建江口服役筑堤,于是把家安在那里,江口李氏便自此始。再如南安市梅山镇《芙蓉李氏宗谱》载:“远祖在五季初,随王潮南下,分居八闽各地。吾乡一世祖广世公,生于元泰定元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携眷定居武荣(南安市原名)芙蓉乡,繁衍生息。”另据明朝正德十一年丙子(1516年)李良策撰写的《同安地山李氏家谱引序》载:“其始光州固始县人也,同闽王王审知入闽,遂卜于县南人(仁)德里地山保家焉。”清康熙六十年辛丑(1721年)李挚中写的《重修地山李氏族谱序》亦言:“惟吾地山一脉,相传始自光州固始县居民,当唐末梁初之时,随闽王王审知入闽,兄弟叔侄散处闽地,分居五山。始犹时相往来,一二世后遂不相闻,各就所处之地建立宗祠,自立谱系,后人不能稽核古迹,各以其始至都为祖。”又言:“尝闻吾始祖之来此地区山也,其始受命于太祖贞孕公曰:惟吾始至闽中,依山立家,后世子孙分居,勿忘山宇。由是言之,凡以山为号者,皆吾宗人也。”太祖贞孕公名君怀(1141-1207),君怀弟君迭,居南安浮桥(今属泉州),君怀堂兄君达传安溪湖头。君怀传五子:汝淳、汝谨、汝诲、汝谟、汝谦,繁衍于大盈雄山、同安南山、集美兑山、潮州海澄已山,南靖水头金山等漳泉五座名山,故号为“五山公”、“五山李”,君怀被奉为闽南金台李氏始祖。“五山李”后裔又进一步向外衍迁。南安兑山始祖李仲文为李君怀以下的第三代曾孙。“溯源光州固始县入闽,仲文开拓地山人丁旺”,兑山李氏孝祠堂这副对联正说明李氏与绝大部分闽南人一样,是由河南固始县迁入福建。台北《李氏族谱》也载:“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
河南固始李姓族人随王氏兄弟入闽者,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
另一类是南下的皇室宗系,即邵武开基祖唐哀帝李祝之子李熙照及其后裔南方大始祖李火德宗系。
如据《福建上杭县志》、上杭县官田村李火德公祠《李氏史记》、《永定县文史资料》、安溪县《湖头李氏族谱》、仙游县《东屏李氏族谱》与《中华姓氏丛书·李姓》载,唐末,哀帝子李熙照被其堂叔李开来救出,并带回福建邵武县定居,其子孙就在闽北繁衍生息。李熙照下传7世至两宋抗金名将李纲(1083-1140),南宋末,李纲的孙子李燔为躲避金兵南侵战乱之祸,携五子逃到江西赣州石城定居,幼子李孟成家立业后,又携四子迁居到邻省福建宁化县石壁村定居,李孟次子李珠(又称李宝珠)生有五子: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金德留居宁化,木德、土德迁长汀河田,水德迁邵武,四子火德(1206-1292)迁福建上杭县定居,渐成望族,俗称福建上杭李氏。李火德生有三子,长子朝文(三一郎)这一房,传至庆三郎,迁居福建永定,为湖坑开基祖,再传至孝梓,分居福建平禾,其后人仲宗分传福建南靖;仲仪分传福建晋江;仲信分传福建诏安青龙山;仲文分传福建同安兑山,为兑山李氏开基祖;嘉龙分传福建安溪景仙,为景仙李氏开基祖,其后分传广西、江西等地。火德次子朝宗(三二郎)先移居福建长汀、连城,其后迁往广东嘉应州梅县、广西等地。火德三子朝美(三三郎),仍住上杭,后人迁往广东程乡、梅县、大埔和江西、浙江等地。由于李火德风范长存,裔孙众多,影响颇大,故被尊为南方陇西李氏的一大始祖,亦被称为闽台始祖。
第四个阶段是宋元时期。大规模的一次发生在宋代“靖康之变”、高宗南渡时期,其间有许多李姓官绅士民,及抗金义军中的李姓将士南迁。如李兴领导一支抗金义军万余人(其中不少李姓人),南渡归附南宋,及至流入福建、潮汕等地。
又据《燕楼派家谱》载,其先世唐时居燕京东角楼,宋元间,有李善浦到福建泉州做官,便把家安在同安(今属福建泉州),这就是燕楼派李氏。
四、明末以降李姓由闽粤向台湾的迁徙
在持续七八百年移民流入后,明清时代,福建山多田少,人口饱和现象很快凸显,加上闽、台位置毗邻,从明末开始,闽、粤两地的李姓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明朝天启年间,颜思齐与福建南安人郑芝龙设寨于台湾的笨港(今北港),郑芝龙曾多次招徙福建漳州和泉州沿海的汉人到台湾垦荒。当时有李魁奇为郑芝龙守寨,这是入台最早的李姓人。
顺治辛丑(1661年),沿海李氏族人大多因参加郑成功抗荷复台战斗和为反抗清朝“禁海迁界”的迫害,南安石井溪东李氏有数百人东渡台湾,涌现了郑成功护驾左都督李启轩及李仁荣、仁华、学老、卿发、李富等18猛士,仁华、学老、卿发及其后裔参加郑氏父子在台湾的“开辟荆棒”,除此之外,《台南市志·人物志》也载有不少随郑成功入台的李姓,如延平郡王府兵都事李胤、思明知州李景、右先锋镇李茂、宁卫澎湖的右先锋镇领兵副总兵李锡、右冲镇李昂、为郑经袭位立有大功的李思忠、水师二镇先锋营副将李富、总理官李瑞、中提督下副将李芳、果毅中镇下部司李升、游兵镇中营守备李忠、游兵镇管炮守备李受等多人。又连横《台湾通史》等文献也记述明郑时期李氏的在台活动,如:永历十八年,明朝遗臣李茂春随郑经入台,定居承天府永康里;永历二十二年,平和人李达入垦大糠榔西堡潭;永历三十七年,淡水通事李沧,获准前往卑南(今台东)采金。这些迁台李氏及其后裔长期居留台南、高雄、嘉义、台中、澎湖等地。
清政府领有台湾后,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置台湾府,不久,闽、粤李姓移民接踵拥至台湾中部;雍正、乾隆时入台人数日渐繁多,垦殖地不断扩展。同安兑山李氏族人于康熙末年始迁居台北芦州,在清代渡台者多达460人。据永春县《官林李氏七修族谱》载:官林李氏子孙到台湾去的甚多,分布凤山、彰化、淡水、新竹、鹿港等地。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七次修谱时,见载的赴台子孙已达200人左右。至清末,台湾的平原和盆地已经被开拓殆尽,入台的李姓人只好向山区求发展。300多年来,闽、粤李姓络绎不绝于台海道上,他们定居台湾后,披荆斩棘,凿山辟田,为开发和建设台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又据台湾统计部门2005年2月底基于户籍的统计,在台湾李姓为第五大姓,占到其总人口的5.11%。
台湾李姓支系众多,每个支系又以其来台的第一代作为始祖。并在族谱、郡望、堂号上与祖籍保持一致。这对实现两岸李姓的族谱对接,以及台湾李姓的寻根问祖提供了有力证据。据《高雄红毛港李氏家谱》记载,雍正年间,李远从泉州府渡海到台湾,当时同去的还有其三位兄长。最初,祖厝设落在“空地仔”,也就在后来的高雄,李远成为红毛港李氏开基祖。近年,红毛港李氏族谱经过学者的努力,已与泉州石井溪东村成功对接。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黄典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曾就豫闽台的关系作为一个评价,他说:“(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现仅以李姓向闽台地区的播迁即可看出此言可谓一语中的,而固始则在北方人口向包括福建等南方诸地的迁徙中无疑起着集散地与中转站的作用。
文献来源:2008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李龙海,中原工学院人文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