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范祖禹《王延嗣传》及闽国史料的新发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徐晓望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对闽国史的研究成果累累。新史料的发现越来越困难。近读宋代大史学家范祖禹的《范太史集》,意外发现其中有一篇王延嗣传,这篇文章长达4600多宇,是为研究闽国史的第一手资料。特撰此文,将其揭橥于世,以供诸位同仁参考。

    一、范祖禹撰写《王延嗣传》的经过

    范祖禹是宋代第一流的史学家,他是陕西华阳县人,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进士甲科,后随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书成之后,司马光荐其为秘书省正宇。范祖禹早年仁途顺利,一直做到龙图阁大学士。晚年因遭言官攻击,被贬至宾化县,死于任所。遗着有《帝学》、《唐鉴》、《范太史集》等。

    在司马光组成的《资治通鉴》撰写班子中,学者各有所长,范祖禹是以研究唐史出名的。虽说范祖禹博学,但也会有一些不太熟悉的问题,长期不得其解。有一次,他遇到20多年未见的同榜进士王端,欢洽之余,范祖禹谈起了自己多年以来研究唐史的几个存疑问题。王端“援引他传杂说,并唐文士碑铭书疏之类,以决其疑,莫不皆有证据。”这让范祖禹大为感激,“而且叹其博洽”。王端为福建剑浦(南平)人,他的曾祖王延嗣、祖父王玠,都是研究经学的教师。王端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了。因此,王端能为范祖禹解决一些困难的学术问题。后来,王端将王延嗣的遗稿给范祖禹看,并请范祖禹为其曾祖写下了《王延嗣传》,这是《范太史集》中《王延嗣传》的由来。

    由于范祖禹是宋代着名的史学家,他的《王延嗣传》很早就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专门研究五代十国史的宋代史学家路振在其《九国志》中说:“王氏父子据有全闽,虽号不知书,一时浮光士族,多与之俱南。其后颇折节下士,开四门学馆,以育才为意。凡唐宋士大夫避地而南者,皆厚礼延纳,作招贤院以馆之。闽之风声气习,浸与上国争列。其从子王延嗣者,以道义自任。当时目之为‘唐五经’,内翰范淳夫尝为立传。”

    路振文中的“内翰范淳夫”,即为范祖禹。因王延嗣晚年定居于南平县,南平的地方志说到五代时期南平人物,常会提到“唐五经”王延嗣,并认定他是南平儒学倡导人物之一。在王延嗣的家乡汝宁府固始县,对其也有记载。明代李贤的《明一统志》载:“五代王延嗣,光州人。唐亡,梁太祖拜王审知中书令,封闽王。延嗣力谏曰:‘义不帝秦,此其时也。’时强藩巨镇僭号,审知有效颦之意,延嗣极谏。审知虽不乐其言,然终其身不失臣节,延嗣之力也。”将这段文宇对照范祖禹的《王延嗣传》,可知其出自范祖禹的着作。后来,清代吴任臣作《王延嗣传》,又将《明一统志》的相关记载纳入。福建方面的方志也辗转摘抄,所以,《明一统志》的王延嗣传流传很广。但是,后人着作基本没有直接引用范祖禹的《王延嗣传》。以博学闻名的吴振臣,在其名着《十国春秋》中广征博引,许多只有方志才有的相关史料,都被其纳入《十国春秋》,对于王延嗣,他是直接引用《明一统志》的史料,却令人遗憾地遗失范祖禹的《王延嗣传》,这也使这篇第一手资料成为沧海遗珠,弥足珍贵。

    搜索四库全书的王延嗣相关史料,有一条记载引起我的注意。清代《佩文斋书画谱》引用了《图绘宝鉴》一书,书中提到一个擅长画鬼神的画家:“王延嗣,国初,工鬼神。”范祖禹笔下王延嗣是一个经学家,一直活到宋代初年,但范祖禹并没有讲到王延嗣擅长绘画。因而,此文中的王延嗣是否同名同姓人物?尚待考证。不过,当时的文人兼通绘画的不少,不排除南平王延嗣擅长绘画的可能性。

    二、范祖禹《王延嗣传》的史料价值

    《王延嗣传》出于史学大家之手,而且撰写者是在掌握王延嗣原着的背景下写下了这篇文章,应当说,这篇传记的可靠性是很高的。事实上,宋代许多有关闽国史的着作,都直接引用了范祖禹《王延嗣传》中的文宇。正史对王审知的基本评价,基本没有超出这篇文章的范畴。本文的价值由此可见。作为一篇传记,范祖禹还很详细地描写了传主参与王审知决策的过程,这在其他文献中是极为少见。

    今人研究中古时期的中国史,最感缺乏的是历史事件经历者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于,首先,中古时期的中国,除了帝王有史官记载其活动之外,普通人没有记载日常生活及政事的习惯,也就是说,记日记的习惯尚未形成,留下来的第一手资料就少,而且经过一千多年岁月的淘洗,这类文宇大多无法保留下来。其次,中国史官崇尚以简约的文宇记载复杂的历史事件,他们记载的历史事件,往往省略了决策者的动机和考虑过程,不管多么重大的事件,在他们的笔下,都只剩下简单的几句话,让人对事件的发生过程不甚明了。但对于今人来说,这些简单的记载太少了。范祖禹《王延嗣传》的传主,是王审知的族侄,自幼失怙,由王审知养大。他跟随王审知由固始入闽,成年后参与了王审知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是王审知得力的幕僚之一。《王延嗣传》的价值首先表现在:其一,记载了王审知重大决策的过程及其决策前后的想法,这是十分难得的;其二,王延嗣作为王氏家族成员之一,披露了王家在固始以及在福建发展的一些情况,其文宇虽然不多,但很有价值,可以使大家进一步认识王氏家族的真貌。其三,王延嗣在生前看到了王氏政权的灭亡,因而可以旁观的态度总结王氏政权灭亡的原因,这与王审知生前身后那些一味歌功颂德的那些碑记不同,范祖禹《王延嗣传》所展示的王审知,是一个更为立体的、全面的王审知,也是一个更有个性的王审知。其四,对王延嗣的研究,还可以让我们知道闽北儒学兴起的一些关键细节。在南平历史上被称为“唐五经”的儒学名家,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对任何历史文献,都要考虑其作伪的可能性。范祖禹的《王延嗣传》引起我警惕的是:其文中第一句为:“唐宋间延平郡有隐君子,姓王氏,讳延嗣,宇季先,光州固始人也”。其中延平郡三宇让我考虑很久。南平县成为郡治是在南唐的保大六年(948年),当时名为剑州,入宋之后,改名为南剑州,元代改名为“延平路”,明代改为延平府。从其政制沿革来看,到了元明以后才有了“延平郡”这一等级的治所,为何生于北宋的范祖禹、王端会称南剑州为延平郡?不过,搜索宋代的文集,延平郡的提法是常见的。例如:

    黄裳的《怀远亭记》:“延平郡督邮,即其公宇之北山,南向天际,送目而往,相去之远,不可以胜计。”

    又如黄公度在作《卜算子》之时提到:“赴召命,道过延平郡。”刘爚在其文集中提到:“延平郡城之东,凿滩之上,有贤寓士焉,曰拙逸范君。”

    徐元杰在其《楳埜集》中,撰有《延平郡学及书院诸学榜》一文。

    以上所提宋代诸贤中,黄裳是南平籍的状元,他在《演山集》称南剑州为延平郡,表明南平人更喜欢“延平”这一名宇,所以会将南剑州称之为延平郡。迄至元代,南剑州被改名为延平路,应当也是受当地人的影响吧。

    其次,延平这一名宇与南平相伴已久。宋初的《太平寰宇记》第一百卷提到:晋武帝之时的南平原名延平县,唐武德三年(620年),唐朝在这里设置了延平军,一直到南唐保大六年升格为剑州,南平使用“延平”之名已经有数百年了。古人常以首县称呼郡望,将南剑州称之为延平郡,应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通过对“延平郡”的考证,更坚定了我对范祖禹《王延嗣传》的信任。

    三、王延嗣其人

    王延嗣,宇季先,光州固始人。从范祖禹的《王延嗣传》中知道,王延嗣死于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享年94岁,以理推之,他应生于咸通十三年(872年),少年时在固始家乡,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此时他已经14周岁。因其父母早逝,王延嗣成为王审知的养子。“君幼失怙恃,养于审知,为儿童时,谨愿端悫如成人,未尝戏笑。事审知如父。晨昏侍左右弥谨。审知寝疾,躬奉汤剂,未始须臾离庭闱,虽甚劳苦,不见有倦色。审知亦以是器而怜之,抚如己子。”王延嗣与王审知结下如此密切的关系,为其参与王审知幕府打下坚实基础。王审知多子多孙,而且收养了不少养子。诸子大多尚武,而王延嗣以读书出名。“审知诸子,豪气相高,日以驰马试剑为事,君独泊然无欲,惟喜躭玩书史,夜以继日,手不释卷,寝食为之几废。

    故多识前言往行,褆身行已,每以古人自期,儒冠书服,雍容委折,似不能言者。然邦有大政,阙国有大疑,将就谋焉。则引古验今,抵掌议论,凛凛风生,不可尚已。审知尝戏谓之曰:‘此吾家措大儿也’。”因王延嗣读儒书较多,对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有自己的看法。“审知既抚有全闽,将欲录君以官,君闻之力辞恳免,至于三四。不听,乃称疾不出者逾月。审知使人往讯之,因手书以上审知。

    其略云:‘春秋传载孔子之言,曰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盖以名器者,国家砺世之具,苟上有私授之失,则下启奸觎之心。居平世犹之可也,况今天子播迁,大盗蠭起,迹其所由,正缘朝廷政出多门,刑赏滋滥。大王亲举义兵,为国平乱,轧于贼臣,决策入闽;士卒将佐,弃乡井坟墓,舍父母、妻子,从王南征,何所图哉?志于立功名耳。今师旅暴露日久,大勋未集,大王膺茅土之封、领节钺之寄,肃将明命,作镇于闽,尚未班爵策勋以旌战士,而首欲以爵命猥及无知之私亲,将士观望,解体必矣。

    昔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及狄伐卫,授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仆虽愚瞢,粗灵于鹤,倘或侥荣冒禄,偷安利己,以陷王于卫君之地,虽粉骨糜肌,亦不足以赎其过。审知以其言切利害,益器重之。然终不能夺其志,稍寝其命,曰:姑俟他日而已。”不过,当公元907年梁太祖朱温窃唐自立,王延嗣反对向王审知向朱温称臣,被王审知拒绝。此后,在梁朝统治下,王审知也不便起用王延嗣。王延嗣因多次建言不被采纳,已经有出世之意。“自是君始浩然有隐遁岩穴全身远害之志,而牵于审知有鞠育之恩,于己念未有以报之,不忍遽遂翩然。”梁朝灭亡之后,王延嗣又反对王审知称帝,因此,王延嗣虽然长期在王审知的幕府,但并没有在闽国做官。

    王审知死后,王延翰自立为闽国。王延嗣强烈反对,称之为“沐猴而冠”。他说:“是可为也,孰不可为也!此子能自免乎?使在先王之世,予固当以死争,然斯人也何足与语,吾族其血矣乎?”他认为王氏的大祸即将到来,“我虽不能饿死首阳,然亦岂可延颈待戮?”从此,他有意疏远当局而退居山野。“因潜随贾舟逸去,将欲遵海滨而处。偶值闽使者自海上还,遇君,迫之以归。至黄崎,君乃舍舟宵遁田间道,草宿露行,旬日始抵建平。因爱其佳山水,遂有终焉之意。乃易姓唐,以宇为名。盖以唐与王,音韵相近,而亦自谓唐之遗民,于是隐焉。时延平人物凋零,乡无校,家无塾,士风不振。青衿之徒,散之城阙。君始以五经教授学徒,人皆以‘唐五经’呼之。”晚年,他闭门不出:“遂以废疾谢绝宾客,终日杜门,虽比邻亦莫得见其面。环堵萧然。卒于大宋乾德四年,寿九十有四。”

    四、从《王延嗣传》看固始王氏

    王审知为固始人,其人逝世以后,留下了一些传记史料,如于兢的《琅琊王德政碑》、翁承赞的《闽王墓志》、钱昱的《忠懿王庙碑文》,但这些史料罗列其家人后来的封号,反而使其身世原貌不显。据徐寅的《广武王神道碑铭并序》,王氏家族“世业农,颇以赀显”,王潮“材气勇略,誉播乡邦,尤善招怀离散,众多归之。”在动荡的唐末社会里,王潮已成为乡里颇有威望的领袖。但这些记载是否可靠?仍然存在一些疑问。《王延嗣传》记载的王氏家族如下:“吾家本田舍郎”,“世为州里豪右,从父潮、审知,俱以勇侠霸于一乡。”可见,王家在其家乡,应为类似晁盖之类的人物,他们世代从事农业,但在民风强悍的乡村,又以勇侠闻名,成为乡党的领袖人物,官府因而任命他们一定的职务。徐寅记载王潮被选任固始县佐史,应是可信的。在动乱的时代,这类人物往往受到豪强的重视。《王延嗣传》:“唐末之乱,四方豪杰竞起,大者以王,小者以伯,寿春王绪攻陷光州,得潮兄弟,相持大喜曰:‘恨相得之晚。’因留军中计事。”这里透出的消息是:王绪起事后,曾经大力招揽王潮兄弟,而后又将其当做核心幕僚,这就可以解释,为何王氏兄弟违抗王绪将令,将其母亲藏在军中,而王绪并没有对他们作出严厉的处分。

    《王延嗣传》对王审知性格的描写,是其文中最具史料价值的部分。他认为王审知十分简朴:“审知虽起于任侠之徒,而天性纯俭,自奉甚薄。”王审知十分重视文人:“审知本武夫,初不省礼乐诗书之教。其后折节下士,开学馆、育人才。故唐贤士大夫避难南来者,皆厚礼延纳之。”王审知的这两个特点都载于史册,多少是受到此文影响的。《王延嗣传》也批评王审知佞佛:“闽俗喜佛,而审知亦溺于浮屠氏之说,穷极土木之功,以兴佛宇,财力殆困。君力言于审知曰:‘书云:‘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浮屠氏本物外之人,以寂灭为宗,非有益于人之国。今乃蠧民财、损民力以从事于斯,是谓作无益,以害有益也。古之人君自谓善于其事者,无出梁朝之武帝,及其终也,卒无补于侯景之乱。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矧夫今日方欲以取威定霸,岂可崇此不急之务,以蠧国伤民耶?’审知卒不悟。”王审知崇尚佛教,载于许多史册与方志,但只有《王延嗣传》给出批评:“自此帑藏日虚,民力日困矣。”这让我们知道:王审知统治的晚年,民众的赋税也是很重的,所以才会有闽国建立后的动乱。

    对于王审知的诸子,王延嗣也给他们作出评价:“审知诸子皆不肖,服饰车骑,侈异相胜。”“审知诸子,君素恶之”。有一次,王延嗣批评诸兄弟奢侈,“诸子为之忸怩”。对在王审知死后自称“闽国国王”的王延翰,延嗣给出的评价是:“沐猴而冠”。在王氏诸子中,王延嗣与较有才气的王延政关系较好。《王延嗣传》记载:“审知诸子,君素恶之,而独与延政善。及审知卒,延翰窃立,君谓其所亲曰,此真沭猴冠耳。延翰闻而憾之,君因约延政同隐。延政唯诺,然志于得国,不行。”王延嗣出逃后,被闽国使者发现,强迫其回闽。王延嗣在甘棠港逃出,一直逃到王延政治下的南平乡下隐居。王延嗣作出这种选择,应与他与王延政的关系有关。不过,虽然王延政在闽北建立殷国,但王延嗣并没有再去找他。一直到王延政被南唐所俘,王延嗣一直隐居于乡下。

    王延嗣出逃后,“未几国乱,骨肉自相屠戮。继而南唐兵取闽,王氏族属靡有孑遗,皆如所料。仅脱于难者,惟君一人。自非明哲保身,其能尔耶。君初闻闽灭,乃衰绖出郊,东望故国,一酬先王,大恸而还。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王氏之灭,非天也,亦自取之尔,复何言哉。”按,王氏子孙在福州、泉州、汀州者,大都遭到朱文进等人的屠杀。闽中保留下来的王氏子孙,主要是闽北的王延政一系。南唐吞并闽国之后,王延政的子孙也被俘虏到金陵,其中有些人后来成为平民,这在王氏族谱中是有记载的。不过,这些零碎史实,未必是范祖禹所能顾及的了。

    五、《王延嗣传》与王审知的重大决策

    由于王延嗣曾是王审知朝夕相见的人物,所以,王延嗣得以参与王审知的幕府,并对威武军内部的政事发表意见。其中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是反对王审知向梁太祖朱温称臣。《王延嗣传》记载:

    唐亡,梁太祖拜审知中书令、封闽王,仍升福州为大都督府。命至闽,审知将拜赐焉。君力谏之曰:‘吾家本田舍郎,二父蒙国厚恩,迭秉节旄,朱全忠贼臣,固尝与我比肩事主,徒以挟穿窬之资,逞豺狼之暴,肆虐流毒,盗有神器,人神共愤,其能久有此土?我纵不能如留侯为韩复仇、沛公为义帝发丧,其忍北面以事之?义不帝秦,此其时也。

    王延嗣的这段议论义正辞严,许多史册都记载了这段话。王延嗣因而史上留名。更有价值的是,《王延嗣传》记载了王审知对这段话的反应:“审知俛首久之曰:‘此特腐儒陈言,无补实用。知彼不知己,兵法所大忌。彼虽僭逆,然既已南面朝诸侯,加之坚甲利兵,半于天下,东征西伐,草折卵碎。我凭数州之地,辄婴其锋,是自取颠仆,安能成大事哉!’”

    王审知的这段话不见于其他史册,所以特有价值。其时,王延嗣还竭力辩解:“‘是大不然。梁虽弑逆,僭举大号,而外窘于晋,日夕支梧,方且不暇,重以杨行密方据江淮,实吾之外屏,似出天造,以限南北,梁人虽欲袭我,得乎?此正所谓风马牛不相及也。况彼以新造之梁,雄据中原,大统未一,内怨外叛,腹背受敌。尤其甚者,与晋相持,雌雄未决,其能越大江度修岭以与我角耶?故司勋杜牧有言:‘上策莫如自治’。诚能于此锐意自治,内以修政,外以治军,使府库充实,兵革犀锐,如小白之于齐,勾践之于越,国势日张,霸图日盛,近约吴越,远结江淮,外连荆楚,仗义合兵,为国讨贼,其谁敢不从。孔子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然而,尽管王延嗣反复辨说,“条陈数百言,审知竟不能用其策”。

    按,朱温称帝之后,除了三晋的李克用举兵反抗之外,南方诸侯的态度不同。割据江淮一带的杨氏吴国坚决反对,蜀国置之不理,吴越国则向朱梁称臣。闽国在南方,一向是与吴越国合作,以抗衡杨氏的吴国。所以,从大势而言,闽国必须和吴越国采取统一步调,以抗拒杨氏吴国军队的南下。这是闽国王审知向朱温称臣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王审知将王延嗣“义不帝秦”之语当做腐儒之论,并不奇怪。

    王延嗣的建言,也有被王审知采纳之时。《王延嗣传》记载:“初潮卒,审知代立,疑外议有未甚服从者,会僚属有献言请以威严绳下之不从令者。审知始用其言,乃务以诛戮为事。君言于审知曰:‘书云临下以简,御众以宽’;语云‘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此万世治国齐家君天下之大法也。小人中无远虑,乃导王以苛虐为政,不亦悖乎?王绪之失,实本于是,覆辙在前,王所目击,可不戒哉!审知亦为之改容。君每侍审知左右,觉微有怒色,必怡声软语,进说以解释其意。前后有犯颜垂死复活者,盖千余人。识者固已知君阴德之必有后也。”这段文宇,透露出一个活生生的王审知,他对手下诸臣,也有不放心和伺机诛杀的时候。按,当时的政治十分残酷,位尊者过于仁慈,被手下篡杀的事例不少,所以,统治者的铁腕手段,其实是可以理解的。《宋史·王彬传》记载:“王彬,光州固始人。祖彦英,父仁偘,从其族人潮入闽。潮有闽土,彦英颇用事,潮恶其逼,阴欲图之。彦英觉之,挈家浮海奔新罗。新罗长爱其材,用之,父子相继执国政。”如其所云,朝鲜的王氏家族,其实也是固始人,但他们受到王潮的排挤,被迫迁到海外的新罗国创业。王潮时代有这种情况,迨至王审知时代,偶尔诛杀一些大臣,并不意外。

    王延嗣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反对王审知称帝。“时自朱梁篡唐之后,强藩巨镇,相次僭号改元。审知王闽日久,骄心日滋,屡有效颦之意。君极口切谏其不可,曰:‘自古帝王之兴,莫不皆有大功德着于天下,故天命有归,人心肯附。然后应天顺人,起而君之,固非细事。当纣之时,西伯躬盛德,大业三分,天下已有其二,而服事殷。曹孟德刬平祸乱,威震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盗弄神器于掌股间,汉之为汉,特位号耳,而犹终于其世,不敢登尊履极,盖以天命人心之有在耳。今王虽聪明英武,出于万夫之上,然功未着于中原,威未加于海内,蕞尔之闽地,不大于吴楚,兵不加于梁晋,而輙欲谋此大事,诸镇闻之,称兵而南,则师直为壮,我复何辞?是乃操无益之虚名,享必然之实祸。仆尝谏王,勿臣朱梁。且王以仆言为不知彼己。而今日不意复为此图,其可谓知彼己乎?诚于此时检身修德,惟怀永图,敦好睦邻,以大桓文之业,则生享方面之尊,殁存忠义之名,以垂裕后昆,无有穷已,不其韪欤!今乃不此之思,而谋为刘聪、石勒之举,纵使诸侯未暇致讨,得以偷安假息。一旦有真主出,其能赦我哉。审知虽不乐其言,然志之于心,终其身不失臣节,君之力也。”

    对王延嗣的政治主张,《十国春秋》也有记载:王延嗣,“太祖族子也。为人慨切好直言,以道义自任,当时目为‘唐五经’……是时强藩巨镇多僭号称帝,太祖不无心动,延嗣反复极谏,力言不可。太祖虽不乐其言,然终身不失臣节,延嗣亦与有功云。”其时与王延嗣一起反对王审知称帝的还有威武军节度使推官——黄滔,“梁时强藩多僭位称帝,太祖据有全闽,而终其身为节将者,滔规正有力焉。”

    总之,王延嗣传揭示的许多史料,足以让后世的史学家进一步深入探讨闽国的历史,对推动王审知研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来源:2011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2011年11月。

    作者简介:徐晓望,福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