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国旭

    一、寻根旅游的兴起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寻根旅游也悄然兴起。近年来,各种各样的寻根活动风起云涌,各地以自己的优势所在,不断倡导和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寻根活动,借以提高知名度,发展旅游以及区域经济。

    自1980年代以来,许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其特有的“根祖情结”的激发下,来大陆开展寻根旅游活动者络绎不绝,寻根旅游内容多样,大致有中华人文始祖寻根、各门类文化(包括艺术)寻根、家族寻根、姓氏寻根、民系寻根等。这类旅游是我国入境旅游的初级阶段,为进一步发展入境旅游起到了宣传、协调、促进等作用,也对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寻根旅游在现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和众多的文化研究一样,学者对寻根旅游的关注和研究是伴随着寻根旅游的持续发展而逐步推进的。如张新斌先生以方志与谱牒资料,对闽台58个姓氏源于“光州固始”进行研究,提出了“固始寻根”这个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在对历史上中原士民南迁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建寻根基地的建议,这对中原寻根文化的开发和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除此之外,在寻根旅游的开发策略上,李乔先生对河南省姓氏寻根存在的问题以及开发对策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李乔,2006);田迎芳等运用SwOT对河南寻根旅游的综合分析,提出了一些开发的建议(田迎芳等,2006);蔡礼彬对寻根旅游进行了严谨的学术界定和分析,并指出了发展寻根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如何发展豫南“古光州”地区寻根旅游提出了应注意的一些战略。

    蔡礼彬对寻根旅游进行的界定是:发生在与旅游者之间存在宗亲、血缘、人生经历、文化传承等特殊渊源关系的旅游地并且以探求寻访这些渊源为旅游目的的旅游现象及关系总和。这种旅游形式,一般发生在较大的时空跨度内,是发生在与旅游者之间存在特殊渊源关系的旅游地,并以探求寻访这些渊源为目的的旅游现象及关系总和。所谓的特殊渊源关系,包括宗亲、血缘、民族、民系、人生经历、文化传承等具有寻访探求的意义的关系。按照旅游者的动机对旅游活动进行分类,一般来说,祖先、前辈的活动地域、本人早先活动过的地域、个人身心成长过程中有特殊意义的地域都可以成为寻根旅游地,在这些地方的旅游都可称之为寻根旅游。

    笔者认为,不管何种类型的寻根,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能够形成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要素和认同是第一位的。寻根旅游活动的类型可以简单分为血缘寻根(包括姓氏寻根、宗族寻根等)、地缘寻根(包括各种移民迁出地、中转站等及其寻根活动)、文化寻根(包括中华人文始祖寻根活动、文学艺术寻根等)、宗教寻根(佛道名山寻根、妈祖信仰寻根、朝圣等)。

    二、寻根旅游开发的意义

    “根”的意义更多地应该是体现为时空和心灵多维度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根”是多维度的,是对某段历史、某种感觉、某种文化、某个地方的怀旧和向往的情感。正如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更多的是一段历程。因此寻根旅游是多维的事物,时间、空间、心灵的远近变化,激发、维系并推动着它的发展。

    (一)激发民族自尊感和麦国心

    寻根旅游有着其客户群的特殊性。寻根谒祖旅游的开发能够激发民族自尊感和爱国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在寻根谒祖旅游开发中,游客可以感受到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子孙身上流淌着的相同的血液,从而产生对这一方土地的怀念,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加强海内外华人与祖国的感情。寻根谒祖旅游的开发能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海外寻根谒祖旅游团常常在祖地举行隆重、庄严的祭祖仪式,这其中包含着对祖先的怀念,也包含着对祖先智慧的敬仰。华侨携子弟返回故土,常常让孩子们领略祖居地人们在祠堂、祖坟近乎宗教仪式的敬祖尊亲活动氛围,更真实地体味当地家族的传统文化。他们追寻祖先走过的路,感悟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与经历的种种磨难,从而更真切地体味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寻根谒祖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远非一般旅游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可比。

    河南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加具有寻根旅游的优势。“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张新斌先生认为,物化的姓氏文化资源是吸引海外华人前来寻根谒祖的最重要因素。这方面,我省独具优势:一、众多的人文始祖遗迹。新郑有黄帝故里、淮阳有太昊陵等;二、丰富的古都资源。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河南;三、众多的姓氏郡望地,如荥阳郑氏、颍川陈氏;四、许多历史名人的祖籍地及生活地。如老子、乐圣朱载堉、宇圣许慎;五、历史上移民的重要集散地。唐代固始人陈元光、王审知兄弟两次率众入闽,使得固始成了中国东南地区许多居民乃至东南亚华人的祖根地。

    近年来,海内外华人不断来河南寻根拜祖,掀起一轮轮寻根热潮。这种热潮直接推动了河南的文化旅游热,提升了河南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姓氏寻根”已发展成为河南省独具魅力的文化旅游产业。

    (二)巨大的带动作用

    寻根谒祖旅游者怀着对故土的热恋,往往会在祖居地进行大量的投资。寻根谒祖旅游者中,颇多是在经济、政治、社会、学术上有影响、有实力的人物,他们对地方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8月22日下午,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迎来了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考察团一千余人,这标志着第六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拉开序幕。组委会副秘书长、省商务厅副厅长宋国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代表团的规模之大、区域针对性之强都是我省历史上空前的。据介绍,此次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访豫活动于2010年8月23日至26日举行。这次访豫活动,共邀请闽籍企业家1006人。宋国卿透露,为了促成这一次合作交流,前期我省有关省领导曾经三次与闽籍企业家见面交流。福建客商此次前来,身携“厚礼”。这些闽籍企业家中,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代表团448家企业共468人,港澳深地区不随团闽籍企业家538人。据宋国卿介绍,港澳深地区闽籍企业家代表团448家企业468人个个都带着项目来或者怀着意向,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河南。

    河南寻根旅游的招牌之一,新郑拜祖大典拓展了新郑市旅游市场。2006年4月,新郑接待游客达1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000多万元,分别比2005年同期增长了12倍和15倍。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拜祖大典,引发的旅游效应更明显,游人由以前一波一波的流动参观,演变成平稳的高密度到访。

    此外,在开发发展寻根旅游的同时,旅游目的地各项基础设施和景观的建设同样是对当地经济的促进和带动,如一些大型文化景观建设、高速公路、机场、宾馆等配套设施。2007年,建成的鲁山大佛号称“世界第一高雕塑”,对宗教朝圣、寻根旅游形成巨大的吸引力,2007年4月18日,为迎接将于当年举行的炎黄二帝像落成大典和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修造的炎黄二帝巨塑已吸引海内外游客300多万人参观拜谒。

    三、寻根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运作模式单一

    只要人口流动存在,就会有寻根旅游活动的持续。历史时期的迁出地是这样,现代农村劳动力乡村与城市的转移是这样,中西部地区持续的东部打工热潮所引起的地区性移民也将会是如此。可以说,许多地区具备寻根旅游资源,社会各界也非常重视,在政府的主导下,共同参与这一现象的研究与旅游产品的开发。但是存在诸多问题:从旅游内容上看,祭拜、参观纪念景观、旅游纪念品是旅游者主要的参观内容和旅游活动组成,且产品单调,内涵贫乏,杂乱无章,和当地其他旅游资源结合松散,产业链条水平低,难以产生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亮点;从运作的主体看,政府的主导和投入居于首要地位,寻根旅游对政府的依赖过多,未能真正走向自主与个性化的发展道路;从经济发展水平看,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在有些地区成为寻根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食、宿、行、游、娱、购的大产业格局在一些地方并未能形成,或者虽已成型但不规范,档次低,可选择性差。

    (二)文化淡化经济过重

    发展寻根旅游必须对其准确定位。归根到底,寻根旅游是一种文化旅游,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中酝酿形成的宗族与根祖文化给今人留下的一笔重要的文化资本。从这个角度来认识寻根旅游的开发,才能以文化的视野,做到规划、开发、经营、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符合规律,使文化资本转变为经济资本,并且衍生出更高的价值。但实际上长期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和倡导使得一些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对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旅游进行确切地定位。许多地区的决策者和规划者对宗族与根祖文化了解不多,对寻根者的文化背景所知不足,对寻根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感知缺乏,导致在整个研发过程中经济挂帅,急功近利,使许多宝贵的资源面临丧失文化吸引力和信任的局面。比如有的寻根旅游区甚至成了购物一条街。另外,新兴的建设项目,造型和内涵严重脱离寻根地固有文化,甚至与历史事实相左,许多现代气息浓厚的建筑充斥着本应该以古老淳朴风貌吸引八方游客的寻根旅游地,造成四不像的旅游地。这些都重蹈了其他旅游项目的覆辙,破坏了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必须明确,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

    (三)目光短浅,缺乏策略

    以河南省为例,近些年开发了平顶山刘氏寻根、邓州邓姓寻根、固始的福佬人寻根、洛阳的客家民系寻根、开封的广府人寻根、郑州的黄帝故里寻根、淮阳始祖寻根、荥阳郑氏寻根等等。由于没有找到整合资源的平台,也缺乏领头羊,基础建设难以统筹利用,最终很多项目上马后实效不高。另外,就是内部竞争,重复投资,比如对郑姓的开发,荥阳、新郑、新密甚至开封都在争论自己是郑姓的祖源地;在林姓的祖源地上,淇县和卫辉两个县市聚讼纷坛;谢姓在唐河县和南阳宛城区之间也是不可开交。目前中国的寻根旅游开发比较混乱,单打独斗、互相拆台、恶意竞争等现象时有发生,结果导致很多区域的寻根旅游没有亮点,集体平庸,不少学者对此多有关注。古有远交近攻的策略,是站在对天下大势烂熟于心的基础上,今者白眼邻居的做法,是不知自己的优势所在,不明省内外寻根旅游情况,更不论国际、海外寻根旅游的大势,而仅仅是在局部、左邻右舍进行低水平的竞争,欲求事达,无异于鼠目寸光。这种毫无计划、一拥而上的瓜分式开发,不仅不能像决策者臆想中的那样带来到处开花的效果,反而会使全省的寻根旅游资源在杂乱、低端、分散的力量作用下低起点运作,在成熟的开发模式尚未成型时就已经枯竭。寻根旅游是关系游客情感的旅游,如果一开始就令人失望,而且是大批量的项目令人失望,那么其前景是可想而知的了。

    四、寻根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豫闽台三地寻根品牌建设

    在寻根旅游发展的战略上,必须有整体的眼光,纵览天下,明己之长、人之短;做好区域性寻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品牌建设。在寻根旅游发展战略上,学界的研究和结论目前卓有成效,大致集中在:1.坚持文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战略;2.坚持保护文化旅游资源的战略;3.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的开发战略;4.挖掘寻根文化深度,开发系列寻根旅游产品等等。

    为更好地发展河南省的寻根旅游,进一步带动河南的各项事业的快速良好发展,必须在关注寻根旅游整体大势、了解海内外寻根旅游态势的前提下,在充分挖掘省内寻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整体眼光建设寻根旅游品牌

    品牌的意义巨大,一个良好的品牌脍炙人口,一呼百应。正如“羲皇故里”之于天水,“黄帝祭拜大典”之于新郑,“大槐树”之于洪洞县。以固始为例,在品牌建设方面,“古光州”、“唐人故里、闽台祖地、客家之根”等都是响当当的寻根旅游文化品牌,但相比前述的寻根旅游品牌,似乎在精炼、简洁上还不是很到位。如何在基础上提炼品牌,在对比省内外、区域内外寻根旅游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在整合融入河南省寻根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唱响固始品牌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固始自东汉设县得名迄今已近2000年的历史。固始作为历史上中原地区向皖、苏、闽、粤、浙、赣,尤其闽台一带移民的肇始地和集散地,在上自秦汉、下至明清的漫长岁月里,徙民南方不计其次,难以计数。因为有了历代移民南国之举,故闽、台一带对固始多怀“祖地”之尊,“今闽人皆称固始人”。斗转星移,移民后裔遍播海内外,固始便有了侨乡的称谓,名扬天下,被誉为“中原第一侨乡”。立足这一优势,要打造寻根文化品牌作为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同频共振、同步发展。

    首先是科学规划,准确定位。要树立融入大中原,联系豫闽台的整体思路。固始县要发展寻根旅游,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和全局意识,在全国寻根旅游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下,要树立融入大中原、联系豫闽台的整体思路。例如,近年来对邓州高山族群体的关注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邓州高山族社会变迁提供了广泛而日益丰富的证据和论点,对海峡两岸的互动和对闽台地区交往铺设了更加贴切的话语背景。但应该看到,河南省类似“光州固始”和“邓州高山族”这样独一无二的移民现象是河南省发展寻根旅游的最大优势,也是得天独厚的独享资源。但是,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我们需要有整体的眼光,把这些优势的资源全方位通盘考虑,进行多视角深入的分析,加强我省与福建、台湾关系大背景下的人口流动和民族关系研究。才能把这种隐形的优势变成显性的优势。

    其次是整体推介,树立形象。对外宣传推介固始文化品牌,需要精心策划,采取多种形式,将固始文化、旅游、教育、经济、社会等一并宣传推介。政府牵头,多方参与,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

    (二)构建区域寻根旅游支持系统

    寻根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的转化需要一个崭新的思路,从旅游发展系统的角度看,必须构建一个区域性的寻根旅游发展系统,以寻根旅游产品为中心,动力系统和支持系统为两翼。将市场开拓和针对市场需求开发的寻根旅游产品纳为动力系统,拉动区域寻根旅游的发展;旅游目的地形象重建、交通系统的优化以及对区域根文化的系统研究归为支持系统,为其提供力量后盾。与河南旅游资源相似的旅游目的地,如陕西和北京,与河南的旅游产品存在着明显的替代效应,而且北京和陕西知名度更高,观赏性更强,河南省的旅游形象被这些更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屏蔽掉了,在旅游者的意识中处于灰度状态。必须走差异化发展战略。差异化发展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差别化战略,是将区域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河南省以及固始县寻根旅游发展完全有这样的优势。

    (三)注重实效,放大文化品牌效应

    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寻根文化只是其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在倡导发展寻根旅游的同时,要注重实效,以寻根旅游为契机和龙头,不仅要做好寻根文化的实体化,更要加强区域内其他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开发和整合,发掘并保护好珍贵的涉闽台文物古迹。在固始,有着众多体现豫闽台“同宗共祖”并具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宗祠、石刻石碑、始祖墓葬、庙宇神宫、古建筑以及纪念性建筑物等文物古迹,这是闽台同胞寻根问祖的重要物化体,是认祖归宗不可缺少的物质遗产,应予发掘与妥善保护。有关部门应为之划定保护范围、设置标志、立碑说明,建立档案。若因城市建设确有必要迁移的文物古迹,也应遵照“不改变文物古迹原状”的原则,或原拆原迁,或修旧如旧。鼓励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的宗祠、祖墓或其他重要文物古迹自行集资修葺修缮,重点是闽台政要及知名人士祖籍地的宗祠、祖墓等。

    一个地区发展何种形式的旅游,归根结底还是发展当地的经济,是为当地百姓和民众提供舒适的文化、经济、娱乐环境;寻根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并不意味着群众求新、求乐、求知的文化需求就得到了充分满足。在推进品牌战略的同时,应放大文化品牌的辐射带动效应,推动文化强县向纵深推进。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城市改造,重点建设寻根旅游相关的主题公园重点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体中心等基础设施,实现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品位质的提升;二是依托当地着名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打造既适合外来游客生态休闲度假,又满足本地本区域内旅游休闲需求的旅游胜地,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寻根旅游产业新格局。

    文献来源:2010年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固始移民与两岸文化认同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0月。

    作者简介:刘国旭,南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