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出版
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省立新竹社教馆主编,联亚出版社出版,1971年初版,1981年再版)。
芦永汶在《台湾姓氏之研究》作序时称:“为庆祝中华民国建国六十年暨弘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本馆特将台湾主要姓氏的源流研究考证,一方面使得本省同胞能够了解自身与大陆的渊源,另一方面希望提高民间普遍研究姓氏谱系之兴趣。”
陈宪生在《台湾姓氏之研究·再版序》中说:“本丛书前后共编印四册,收录台湾地区较大姓氏共一百个,第一册在民国六十年出版,民国六十三、六十四年续行出版第二、三册,共收八十五姓,为达成原计划百姓之愿望,于民国六十五年续编印十五姓为第四册,作为结束。”
“全书编印完成,未几即为各界索阅一空,今又逢建国七十年,举国开展以阐扬民族文化为主题之各项庆祝活动,各界纷纷函索该项资料,故决定再版,并委托联亚出版社发行,将四册合为一册,加列姓氏笔画索引。”
“台湾姓氏之研究,系本馆研究丛书之一,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纪念,先行选择本省同胞姓氏中较大者,人口较多者,加以研究考证,追根究源,由姓氏之源流繁衍,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胞血脉一体之事实,并在每一个姓氏族谱家乘中,对我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得到具体的证明。”
彭桂芳《台湾姓氏之研究·前言》中称:“长期以来,每个台湾的老百姓,都相信自己的祖先来自“唐山”,也就是隔着台湾海峡的中国大陆,是最为荣耀的炎黄子孙。”“从唐山渡海而来的台湾居民,不但人到了台湾,也把大陆上的一切文物制度带到了台湾,一直到今天,台湾人的饮食起居,乃至喜庆婚丧的习惯,几乎跟大陆上一般无二。”“除了表现在生活上的一应习惯之外,从家家户户世代相沿相袭的姓氏,更足以觉察出台湾岛上浓郁的中国大陆风味——只要是中国大陆上有的姓氏,台湾几乎都不少。”
1974年彭桂芳《五百年前是一家》出版
1979年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彭桂芳《五百年前是一家》(共四册,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初版,1980年再版),张其昀为序。
彭桂芳在《五百年前是一家·引言》中称:“为了这股几乎自然的民族维系力量能够历久而长新,不致被现代化机械化的工业浪潮冲刷得越来越淡薄,本文将以(宋本)《百家姓》为范围,有系统地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中国姓,内容包括每个姓的出处、来源、播迁繁衍的经过,以及每个家族在历史上的贡献,和个人的卓越表现等等。希望透过本文,使国人在重新认识自己的出处之后,能够激起心底深处的那一股至情,跟所有的‘本家’更加紧密地团结,为了维护历代祖先所挣得的荣誉,而日益亲密友爱,然后,进一步把这份属于一家一姓的爱扩大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家族的之爱,大家都几乎至情地,把国家民族的事,当作每一个人家里的事。”
1977年,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成立
1977年,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成立,并出版“会刊”(一年一期,共十二期),协助各县市文化中心举办族谱展览、家祠寻根、文献采集以及田野调查等项工作。
自1996年该“会刊”为《台湾源流》,季刊,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主办。姓氏与谱牒原本为该会的主要研究项目;为因应时代环境之变迁,改刊后,扩大到对所有与台湾息息相关的人、地、事、物、俗等等的来源与流向之研究,即研究领域逐渐漫延至闽台两岸有关之历史文化范围。涉及台湾各项血缘、地缘、文缘、神缘、人缘等史迹源流。
《台湾源流》刊载以研究专文、论着为主,以报导文化活动为辅。论文侧重台湾姓氏、族谱、乡土、民俗、信仰、方言、古迹等,活动报导集中于台湾各姓氏宗亲会、两岸文化交流、姓氏族谱编印之信息。
改刊后的《台湾源流》(第一期,1996年春季刊),设有:改刊词、社论、姓氏、谱牒、寻根、族群、原住民、民俗、信仰、史迹、祭祀公业,以及宗亲会、谱讯、文化交流信息,封底为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照片。至2011年,共出版57期。
1978年10月,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出版
1978年10月16日《青年战士报》,连续刊载青年记者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
《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代序一》说:“彭记者从姓氏源流、堂号郡望、族谱墓碑,乃至古老传说,分别替本省同胞寻根究底,木本水源,条分缕析。”
《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代序二》称:“自从本报陆续发表记者彭桂芳专栏《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之后,本省同胞都热心于寻根工作。”
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第一章“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兹录于后。
一、根在唐山:有一句话在台湾民间父子相告,一代叮咛一代,直到今天,从来没有一个人忘记:自己的根是深埋在台湾海峡彼岸,那一片五千年来绵延不绝孕育着炎黄子孙的芬芳泥土中。
唐山并不是一个专属的固定地名,而是泛指地势多山的福建和广东。
根在唐山的证据:
台湾人的姓氏、名宇的排行,乃至家族世代相袭的堂号和郡望,无一不是大陆各地的延续,台湾有的,大陆必定会有;
台湾各地的开发,是三百年来大陆移民流血流汗的成果,从各地的地名以及建设,台湾与大陆的地缘关系,清晰可见;
台湾的方言,可追溯至两千年前的秦汉时期,近年来有人细心研究,相互印证,已经证明无讹;
台湾民间的风俗习惯,几乎全是闽粤各地的翻版,只要稍微用心观察,不计其数的证据就会随时随地源源出现在自己眼前。
生活在台湾岛上的炎黄子孙,要想寻找自己在唐山老家的根,毫无疑问上述的姓名、堂号、郡望,以及地名、方言、风俗习惯等,也都应该是最具体、最可靠的线索。
二、由祖籍与谱系中寻根:本省人的先祖,都是由唐山渡海而来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所谓的唐山,指的也主要是闽粤两地,可是,这两个省份的范围那么大,本省人的老家,究竟是在这个区域里的那个地方?
根据台湾省文献会所提供的资料,本省人的祖籍,主要不外前清时期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福州、永春、龙岩、兴化等州府,以及广东的嘉庆、惠州、潮州等州府,这十个旧府属之下,又可以细分为下列诸县:
泉州:今晋江、安南、惠安、安溪、同安五县;
漳州:今龙溪、漳浦、南靖、长泰、平和、诏安、海澄七县;
汀州:今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连城、归化、永定八县;
福州:今闽县、侯官、古田、屏南、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福清十县;
永春:今永春、德化、大田三县;
龙岩:今龙岩、漳平、宁洋三县;
兴化:今莆田、仙游二县。
嘉庆:今梅县、兴宁、长荣、平远、镇平五县;
惠州:今归善、博罗、长宁、永安、海丰、陆丰、龙川、河源、和平九县;
潮州:今潮安、丰顺、潮阳、揭阳、饶平、惠来、大埔、澄海、普宁九县。
以上可谓本省人寻根的第一条线索。
仅把自己的根追溯到来台开基始祖在唐山的祖籍,显然是绝对不够的。事实上,每一个人也确还可以从福建或广东的祖籍,把自己的来处一步步追溯到中原地区的民族发源地。只是这一分的寻根工作,就更复杂、困难得多,必须靠每一个家族世代相袭的姓氏、堂号、郡望,更必须有完整的谱牒作依据。
目前有关姓氏、堂号、郡望的文献,还勉强可以搜集得到,至于各家族的谱牒资料,便相当缺乏了。
三、粘氏先人返籍寻谱(略)
四、伍德功寻根记(略)
五、谱牒究竟是什么
族谱之称谓多多:宗谱、族谱、家谱、世谱,或单称为谱,也有称之为家乘、家志、家传、或家记,不一而足。一般的谱牒,还是以宗谱、族谱、家谱者居多。
族谱制作的目的:一使族人确认,凡是谱上有名的,便是出自同一位始祖,后代子孙饮水思源;二加强族人的血缘观念;三族人互相帮助;四尊重祖先的功业和声望;五家规相传;六教化族人。
族谱的具体内容包括:序文、凡例、目录、世系与世表,源流与宗派,诰勅与像赞,别传与墓志,祠堂记与祠规,家规和宗约,家训和家范,义田记和义庄记,墓纪与墓图,艺文与着作等十三个大项。
六、堂号和郡望是寻根的第二条线索。郡望是以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郡名,作为整个家族追溯发祥之地的表记。是跟着姓氏俱来的宗谱标记,代表着整个宗谱最早的发祥地和得姓源流;堂号,则是家族中某一支派,能够追溯的时间和血统渊源范围比郡望小得多。所以,要寻找自己的根,除了祖籍、堂号应该算是“短程”线索,郡望则是“长程”的线索,两者同样重要。
郡望,绝大多数是距今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地名,其地不外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每一个家族只要拥有世代相传的郡望,便可以明确知道自己家族最初在中原的发祥之地。至于每一个郡望所包括的领域,将留待以后本专栏逐姓讨论。
七、台湾姓氏知多少(以下略之)
八、台湾山胞也是来自唐山
九、河洛人与客家人
十、冠姓地名——血缘的结合
十一、冠籍地名——地缘的结合
十二、从民间宗教信仰寻根
十三、古庙与旧地名都是铁证
十四、流露先民情怀的旧地名
十五、大陆移民如何开发台湾中部
十六、先民以血汗灌溉出锦绣大地
十七、念祖、归宗、拣骨
十八、台湾人民的心永远向着祖国
十九、大家一起来编谱。本栏目已经分别从血缘和地缘两个方面,为今天繁衍在台湾岛上的炎黄子孙找到了共同的根源——远在千里之外的中原地区。有了这个确实的大目标,如何循着每一条能够掌握的线索,像家里的祖先牌位、墓碑、堂号、郡望,乃至过去祖先所居住地方的旧地名、世代相袭的习俗、语言,等等,先把自己的根推溯到台湾海峡彼岸来台始祖的祖籍,然后再进一步追溯到中原的家族发祥地。
彭桂芳《唐山过台湾的故事·后记》强调:“四十七个姓氏,两百三十六篇,将近一年的时间,《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专栏,已经告一段落。”“这个专栏在连载期间,读者的反应非常热烈,雪片般的读者来函,不但令执笔的记者和本报的其他工作同仁深深感动,更具体地反应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一代的中国人,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根源,更何等地要寻找到自己的根源。”
1981年4月22日,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见木书26页)
1991年12月,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福建漳州召开
陈元光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1年12月4日至7日在漳州宾馆举行,参会者有漳州各界负责人,东南亚、香港、台湾和大陆等地陈氏后裔和友人,以及中外社会科学专家学者等约二百人。会议收到论文90篇,讨论了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家世及其开发漳州的伟大功绩,以及此后漳州的发展及其与海外关系等。会后经过编委会仔细考虑,选取论文57篇,编成《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论文编者称本集各篇论文,文宇体例不尽一致,学术观点迥异,编辑时,除因篇幅限制,个别地方文宇稍加删节外,均保持各文原貌。
《陈元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目录
韩国盘 序言
朱天顺 谈陈元光身世的几个问题
林祥瑞刘祖陛 论陈元光的历史功绩
张启琛 略论陈元光“文治”的历史贡献
陈元煦 唐初的福建与陈元光的治漳政绩
贝闻喜 潮汕历史文化的主要开拓者陈元光
郭启熹 陈元光与闽西的开发
何万年 从唐初北方用兵看陈元光开漳之得失
王定璋 陈元光刺漳浅析
周建昌 南下汉人与北上畲人的冲突——试论陈元光祖籍及其对漳州的开发
许宝华谢建中 关于陈元光入闽的几点看法
周济林梅馨 试论漳州初创与技术开发
郑镛 漳州的建置在江南开发史上的地位
陈自强 略论陈元光开漳之功与唐宋时期漳州的开发
汤漳平刘重一 初唐诗风与岭南诗人——兼论《龙湖集》的真伪问题
刘海峰 唐建中之前“闽人未知学”说辨证
叶国庆 论陈元光“畿荒一德”的政绩——唐“贞观之治”与陈元光的战略
林瑞峰 陈元光对促进汉畲关系的贡献
王天杞 试论陈元光所执行的民族政策
陈桂炳 从陈元光平“蛮子啸乱”看唐朝前期的民族政策
蓝达居 论漳州地区畲汉文化调整
卢美松欧潭生 试论陈元光开漳前后的闽南土着民族——蛮獠源流初探
张辉煌 初唐闽南少数民族族源钩沉——兼与越族说商榷
[美]柯胡 羁縻与混合体制——唐代边境政策的个案研究
陈国全周立方 陈元光与闽南民俗
蔡永茂蔡德江方群达 开漳史事与云霄节庆
张兆基 闽南“陈元光神系”庙宇及祭祀习俗考
郭志超 漳浦赤岭畲族奉祀陈元光部将马仁述论
邓孔昭 台湾的漳籍移民与开漳圣王崇拜
张文绮 宜兰开发与开漳圣王
[美]丁荷生邓振满 闽台道教与开漳圣王崇拜初考
吴幼雄 泉州人祀奉陈元光考
林其泉 移民与移神——开漳圣王与台湾的开发
庄义青 修威惠庙题记石刻与陈元光籍贯考辨
赵智海 陈元光将军故里祠堂考
陈香白 评《唐宣威将军许天正公事功考》
娄曾泉 陈元光《龙湖集》校读琐议——兼论《龙湖集》之真伪问题
傅宗文 丁儒龙溪诗篇的年代、作者及历史价值
杨际平 陈政、陈元光史事考辨
谢重光 《唐全文》所收二篇陈元光文真伪考
何池 也谈陈元光籍贯生平——兼与谢重光先生商榷
苏炳堃 唐初泉潮驻军的性质及其历史功绩考述
柯兆利 开漳数事考论
陈嘉音 漳州开发史考辨
肖林 陈元光籍贯窥探
曾五岳 唐初漳州蛮獠诸说质疑
张耀堂 始建漳州州址考
方群达 陈元光夫人种氏的民族与籍贯考辨
陈在正 陈元光后裔迁台族谱资料及其初步考察
王大良 陈元光及其相关问题研究三题
陈永安 陈元光入漳的人口播迁活动初探
王赓武 元帝国后裔的商人——记海外福建侨商组织
杨国宜 南宋漳州士人的爱国传统
[日]土肥佑子 宋代的漳州商人:黄琼与林昭庆
[日]片山诚二郎 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与漳州月港
[日]石川重雄 宋元时代漳州的开发与寺僧
[日]相田洋 闽南的掷石戏与东亚石战戏
[日]掘敏一 日本对福建史、特别是漳州史的研究
1995年11月,“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在福州召开
1989年,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成立。该会系大陆首家顺应海外返乡寻根热潮,开展姓氏、文化源流研究,而由福建各界专家学者热心人士创立的省级姓氏源流研究会。至1995年,先后与港澳台及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开展交流;同时成立了林、陈、黄、郑、芦、蔡、王、谢、董、杨、郭、张、朱、曾、刘、欧、戴等十七姓氏专门研究会。并于1995年召开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
1995年11月,“首届闽台姓氏源流研讨会”在福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系闽台间首次针对姓氏族谱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自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以来,台湾人返乡探亲祭祖,赴大陆投资设厂的文化与经济性活动日趋活络,尤其是回到闽南漳泉祖籍地寻根谒祖、探本溯源等更成为闽台民间交往的热点。
会议内容包括论文发表、交流会谈、分组座谈与族谱展览等四项。会议印发有“会议指南”、“代表通讯录”、“论文目录”三个小册子。
论文发表(11月14-15日)
主持人:孙新峰、陈在正、卢美松、林伟功
报告人:
谢钧祥(河南代表):河南省姓氏源流研究
陈在正(福建代表):同安兑山李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移民
林瑶棋(台中代表):从族谱探讨台湾移民史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何罗文(菲律宾代表):何氏祖先入闽及迁台初考
陈国强(厦门代表):福建畲族源流考
戴学稷(福建代表):略论族谱资料的学术价值
陈锦谷(福州代表):福建陈氏源流及名人
游鹤楼(福建代表):福建游氏源流
刘翔南(河南代表):济阳蔡氏
连均文(龙岩代表):闽粤台三省上党连氏及源流初考
任崇岳(河南代表):河南省少数民族的来源与姓氏
林树丹(泉州代表):闽台林姓血缘亲
高志彬(台北代表):晋江龙屿张族的迁台与发展
萨本珪(福州代表):福建萨氏家族的源流及繁衍
王天杞(福建代表):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刍议
粘国民(福建代表):台湾女真后裔完颜粘氏源流
李吉(山西代表):李氏源流探析
杨诚(福建代表):台湾杨姓渊源研究
分组讨论
讨论主题:林、李姓氏源流;谢、黄姓氏源流;芦、刘姓氏源流;陈、杨姓氏源流
族谱展览
内容包括:各姓谱牒、姓氏研究资料汇编、论文集、图片,如《桃园陈氏族谱》、《蔡氏宗谱》、《永春鹏翔郑氏族谱》、《闽清张氏宗谱》。
参会论文目录
李亮祺 闽中李氏裔出唐江王李元详考
刘青泉 苏颂世系源流之综合研究与黄帝诞生年代之初步探讨
郑金洪 闽南移民开发台湾的斗争
郑金洪 南湖三先生何时代人
郑金洪 惠安移民台湾族谱资料
郑金洪 郑氏渊源及其在莆仙繁衍
李厚威 郑孝肯世系研究
蓝炯喜 畲族姓氏和家族活动
卢继定陈翔 中原移民入闽的三个中转站
熊寒江 闽西客家人口与姓氏探论
苏禄煊熊寒江 正确认识宗谱现象发挥谱牒社会效应
周日生 北宋科学家苏颂籍贯之争论
陈诗忠 永春鸣琴陈姓源流及永春诸姓分支台湾、星马各地
陈诗忠 谢氏源流及永春谢氏迁徙台湾、南洋及外地
连均文 闽粤台三省上党连氏派系及源流
张景元 肇闽始祖——睦公
王大良 从中原人口南迁看闽台姓氏源流
黄拔灼 虎丘黄之主流与发展
陈在正 同安兑山李氏宗族的发展及向台移民
林树丹 闽台林姓血缘亲
黄荣春 朱熹与《郑氏族谱》
芦日浈 范阳、麻田祖先世系考
谢亚榆 兴化谢氏渊源寻流录
阮文火 中国姓氏源流浅谈
粘国民 闽台女真后裔完颜粘氏源流考
游鹤楼 福建游氏源流
周日生 陈嘉庚祖先迁居集美的时间初探
刘翔南 济阳蔡氏
谢家兴 《撰征赋》和谢灵运的爱国思想情操
郑国珍 论明清时期琉球的闽人姓氏源流
唐仁德 福州文儒坊平阳陈氏
林祖韩 六桂堂论证
郭养发 汾阳王郭子仪生卒日辨析
郭义福 论郭氏始祖虢仲虢叔的始封地
方彦寿 《青林余氏族谱》与《余氏总谱志》
蔡干豪 济阳蔡氏源流浅考
黄新宪 琉球的闽人三十六姓后裔在华留学考述
杨其河杨秉纶 试谈福建杨姓源流
杨秉纶 姓氏源流研究
杨诚杨建文 迁徙台湾杨姓渊源研究
连玉文 福建连氏源流考
林瑞丰柳云燕 略谈林氏族人迁台与分布
柳云燕 伊氏开闽始祖及入闽时间之我见
周瑞光 二省三山闽浙畲族五姓(雷、蓝、钟、吴、李)渊源录
陈国强 福建畲族源流考
陈国强 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张氏上祠《清河郡张氏十修族谱》
李吉 陇西李氏源流探析
林友华 中国姓氏学入门的必读之书《通志氏族略》
林友华 中国古代姓氏书举要
陈百才 陈氏源流考
陈松田 福峰萧氏与泉台萧氏世系关系考
陈松田 元坑真秀水村吴氏世系源流初考
郑元森 荥阳郑氏第二祖籍地南湖的历史渊源
芦程隆 长乐浮岐村芦姓源流
戴金生戴学稷 莆仙戴姓源流初探——兼论闽台戴姓渊源关系
杨青 姓氏文化的历史定义和当今价值
陈容明 莆田陈氏源流小考
欧潭生 台闽豫祖根渊源考
郭联志 漳州回族穆斯林的来源及后裔
叶翔 三山叶氏支祠规仪述略
卢美松 卢氏渊源及入闽始祖
王天杞 中国少数民族姓氏初议
戴学稷 略论谱牒的学术研究价值
黄宗科 黄巷潘胡一家亲
游恒派 筑巢引凤嘉迎台亲
谢奇铨 谢金銮与《哈子难纪略》
谢宗楷 谢氏源流及入闽派系
陈乌亮 台湾“青鲲鲟”陈姓祖籍集美后尾角
许竟成 固始临泉王氏
何鹏 庐江郡何氏远祖述略
王启 广东民系源流初探
蔡安定 建阳蔡氏九儒与柯蔡宗亲渊源
石奕龙 台湾鹿港郭厝郭顺直派的渊源关系
邓发祥 略论郭氏源流
萨本珪 福建萨氏家族的源流及繁衍
陈名宝陈锦谷 福建陈氏源流及名人
任崇岳谢超谢纯灵 河南省少数民族的来源及姓氏
刘祖陛 福建刘氏源流初探
林生 姓氏观念利弊浅析
何罗文 何氏祖先入闽及迁台初考
黄大受 黄帝遗族宗系姓氏渊源概论
田哲益 台湾原住民布农氏族组织及功能初探
林瑶棋 从族谱探讨台湾移民史对本土文化的影响
廖庆六 在台湾民俗文物馆中设置家族文献陈列室之我见
廖庆六 从台湾姓氏族谱探索族群融合的真谛
林再复 台湾移民开发过程中的族群冲突、对立与融合
简荣聪 开放大陆探亲以来海峡两岸族谱文献之概观
高志彬 晋江龙屿张氏的迁台与发展
谢钧翔 河南省姓氏源流研究
1996年9月,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在河南郑州召开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为开发利用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的丰富资源,加强河南同福建、台湾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联系,经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于1996年9月18日至20日在郑州召开了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韩国林氏宗亲会顾问、韩国大觉寺祖室佛心道文大师林允华等10人,菲律宾庐江何氏宗亲会秘书长何罗文,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名誉理事长蔡金章、理事长林瑶棋等6人和台湾省宜兰县河南同乡会理事长高双印,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副会长卢美松、林伟功等11人及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河南的专家学者共计88人。
河南省政协主席、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林英海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范钦臣,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炎志,河南省副省长张世英、李志斌会见了与会全体代表并一起合影留念。河南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林雪梅、葛纪谦、刘春华、常有功、杨凤阁、杨洪绶、鲁德政、张放涛、李振华、杨静琦、许还平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华夏姓氏的起源、发展、播迁以及河南姓氏与福建、台湾及海外华人姓氏的历史渊源关系。会议收到(含邮寄)论文60篇,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一定深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华夏姓氏的发展、演变,确认了闽、台、粤、桂姓氏,以及韩国、菲律宾等地华侨、华裔同河南姓氏的历史渊源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豫闽台三省姓氏文化研究有一定促进作用,也对中华姓氏文化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参会论文目录:
领导讲话
政协河南省第七届主席、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林英海“在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葛纪谦“在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上的讲话”
综合性文章
林英海 河南,华夏姓氏的主要发祥地
林瑶棋 台湾原住民姓氏探讨
夏志刚王大良 从中原人口南迁看闽台姓氏源流
欧潭生 三探台闽豫祖根渊源——方言民俗探微
文汇 浅谈豫南与闽台的脉源关系
许竟成 固始姓氏连闽台缘由浅述
许伙努杨清江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沙旭升 台湾陈李吴蔡四大姓与开封的历史渊源
张明正 姓氏宗亲会活动现状
宋全忠 台胞寻根河南态势
蔡万进 中原文明与华夏姓氏
各姓氏源流研究
林允华 海东韩国林氏与韩国氏族源流
林树丹 韩国林氏根在中国泉州
林树丹 豫闽台血缘亲
林凯山 世界林氏源流和豫闽台亲缘关系
林富保 “柴林”源流考辨
刘蓬春王大良 张姓源于濮阳考
刘翔南 江姓及济阳江氏
王春德袁家山 试论济阳考城江氏名人与迁徙
周显才 郑氏族史述略
范金中 追本溯源话郑氏
刘心健庞应水 郑氏族源与开封
刘翔南 济阳蔡氏,光耀史册
王春德 陈留考城蔡氏与闽台蔡氏源流
张新河郭成智 刘姓遍天下祖根在鲁山
文汇 源远流长的中华黄姓
潢川县黄姓研究会 黄姓根在潢川
卢美松 从福建卢氏源流看豫闽台的人缘
高路加 闽粤高姓源流述略
杨晓宇 叶姓源流浅考
戴金英 赖姓源于息县包信
程有为 程姓起源地望考辨
杨静琦姚仲杰石小生 姚姓起源与远祖事迹
何罗文 何姓起源初考
吴艳红 封建家族的典范——江州义门陈氏
杨洪绶杨静琦 论杨姓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老子、庄子、墨子研究
张景志 老子与李姓
杨子建 庄子故里考辨
张久德王浩延 庄子故里在民权县青莲寺
潘民中 墨子里籍姓氏考辨
郭成智 墨子为鲁山人十证
谱牒研究与寻根
林少川 略论族谱与海外华人寻根
扬大刚 族谱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
卢继定 论潮汕旧存族谱的文化价值
移民问题
洪敏麟 探讨台湾农业移民的一个类型
高双印 漳人吴沙开拓台湾宜兰探微
陈炎正 清代台湾垦务纠纷初探
覃芝馨 广西友爱村白马移民考
张方和 民族交汇融合见证
其他方面文章
宋国桢 郑文化浅说
辛田 杨坚建立隋朝及统一全国
林瑶棋 从族谱探讨清代台湾社会的纳妾状况
田哲益 台湾布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2008年9月22日至24日,第七届河洛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河南巩义市召开
研讨会主题是“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会后出版《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收录其中之论文如下:
张履端 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
高百之 分子人类学亦证明闽南及客家人源自河洛
程有为 永嘉南渡与河洛文化的南传
李立新 试论从中原到闽台的人神异化
吴碧英 闽台文化的共同本质与地域特征
李乔 古代河南移民福建史略
廖开顺 论客家河洛姓氏寻根对客家文化重构的意义
黄英湖 中州姓氏入闽及其发展演变
吕清玉 闽台姓氏大多数来自中原
许竟成许步超 豫闽台姓氏一脉相承
李龙海 中原陈姓的起源及其向闽台地区的迁徙
陈建奎 中原林姓的南迁及其在闽台的兴盛
郭胜强李雪山 从宇形演变看河洛文化的南迁轨迹
李玲玲 河洛地区三代青铜文明与福建青铜文明的比较研究
卢广森 洛学向东南沿海传播的渠道
陈榕三 从闽台交通工具看河洛文明影响
徐金星 对客家人“根在河洛”若干问题的探讨
张留见 浅论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关系
任崇岳 论客家人与台湾暨海外的关系
张新斌 试论客家先民首次大规模南迁纪念地的确定
林作尧 试论客家人的迁徙利落居
康洪雷 论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及特点
常巧章王援朝 从客家土楼建筑看河洛文化印记
雷弯山钟美英 客家话是河洛话与畲语互动的产物
赵晓芬 畲族文化中的河洛意识
李雄之 根系河洛的马来西亚血缘性组织
房汉佳林韶华 砂拉越古晋的客家族群与客家公会
薛瑞泽 周代河洛地区与亚南地区的交流
张良军 河洛文化与楚文化之比较
晏春莲 从道教透视河洛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
陈绍辉 试论河洛文化对楚文化的主源性影响
贾海燕 河洛文化与荆楚两地中医学的交流与发展
孙君恒孙平 荆楚文化与河洛文化差异论
施由明 试论中原移民对庐陵文化的历史形成
龚国光 河洛农耕文明与赣地客家农耕文明
何祥荣 从建安诗赋看邺都的艺术意象与邺下文人的主体意识
廖江 河洛文化的南迁与影响——以江头洲村爱莲文化为例
李龙 湖湘地区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浅探
李绍连 河洛文化与中华传统文明
杨祥麟 河洛文化之延播
谢魁源 从闽南语语汇见证河洛汉语之古老
卢博文 河洛文化无远弗届
章秀霞 商朝甲骨文记载中的“河”与“洛”
葛建业 炎黄文化与中国道统
林国雄 自然概念的历史解读与新儒学的自然论
曹尚斌 中华文化道统嬗变与台湾文化兴替
孙兴彻 儒学的人文精神和领导力
吕继增 论河洛文化与祖国信念的认同
胡日光 河洛文化与客家精神之养成和影响
唐金培 河洛民俗文化根源性及其当代价值
郭艳 河洛文化创新与新时期河南精神
高双印 略论岳飞“民族英雄”的定位
傅允中 执两用中话一统
田华丽 河洛文化与祖国统一大业
刘保亮 河洛文化研究的现状反思及文化取向
张仁杰 河图洛书与先后天八卦探源
胡谭光 《洪范》释义
任炳潭杨懿楠 《太极图》索源
刘玉娥 “河图”、“洛书”与《周易》
陈奥菲 略论河洛源生性道治文化
黄黎星 两汉时期的河洛《易》学
崔波 易学家荀爽的哲学思想
张乾元 《河图》中的象数义理探析
卫绍生 《河图》《洛书》与两宋易图论略
杨翰卿 邵雍与宋代象数易学
李德方王华珍 从黄帝“洛汭祭天”追寻黄帝踪迹
刘学文 黄帝在河洛地区所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黄帝王朝
马世之 河洛地区的伏羲女娲史迹
冈本光生 古代河南的牧野
蔡运章朱郑惠 汉魏洛阳故城早期城址的营建及其数理意义
李彩霞郭康松 论河洛诗歌对《诗经》的贡献
陈习刚 古代河洛地区的葡萄文化
王保国邵宗波 贾谊与西汉正统文化的建构
黄宛峰 魏晋南北朝的“洛中人”上南北文化冲突
张富春 论佛教信仰的中土化与世俗化
王永宽 洛口仓及历代仓廪述要
毛阳光 中亚移民与唐代洛阳城市生活
葛景春 杜甫、韩愈对河洛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王苏 濂洛三子诗赏析
徐春燕 从《歧路灯》看18世纪河洛地区的商人
王玉德 河洛孝道第一人吕维祺
汤漳平许晶 简论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
黄莹 客家民俗的楚文化因子
陈文华 河洛文化的内涵与传承
王士祥 王者都洛与河洛文化的盛衰
欧广远 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曹尚斌 台湾与河洛文化之渊源
尹全海 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文化的认同基础与地域特征
陈隆文 西晋客家河洛先祖南迁线路考
赵振 二程语录与宋代洛学的传播
王记录 汤斌《洛学篇》研究
2008年10月,第一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固始举行
2008年10月20-22日,由河南海外联谊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河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信阳市人民政府主办,黄河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协办,信阳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信阳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固始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在河南固始隆重召开。
参会论文目录:
固始与闽台文化研究
张新斌 光州固始的历史文化解读
马世之 高墩子与北山口——固始古都文化浅议
何光岳 光州固始:蒋国古都
程有为 光州固始与中原汉人的南迁入闽
陈朝云 光州固始人南迁略考
顾涛 中原士族与客家文化的形成
宋豫秦常磊 “闽人称祖皆曰自光州固始来”之人地关系分析
唐金培 从民间信仰看闽台文化的光州固始印迹
李乔 闽祖光州并非相传之谬
汤漳平 再论唐初中原移民入闽与闽南文化之形成
吕清玉 台湾传统文化之源在光州固始
林永安 浅论台湾人与固始的渊源关系
陈宽城 开漳圣王文化与侨民社会
陈桂炳 从《恭陈台湾去留书》看施琅的地缘战略卓识
张待德西林 陈元光始建漳州的州址
陈隆文王琳 陈元光《龙湖集》真伪考
蔡登秋 多余开放与一元整合的民间信仰:以闽台开漳圣王信仰与开闽信仰为例
学瑞泽 闽国建立与河洛文化南传
李志坚 王潮、王审知兄弟治闽与中原文化的南传
廖开顺 唐五代光州固始军事移民对开发福建的历史作用
龚国光 光州固始的儒学精神与客家民系传承
孙炜 中国古代社会移民观念探析
陈习刚 唐五代时期的固始
郑镛 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施由明 庐陵文化与中原移民
固始与闽台人物研究
任崇岳 关于开漳圣王研究的几个问题
陈昌远陈隆文 陈元光籍贯考辨
何池 论陈元光安边治政思想
王维宜 开闽“三王”流徽八闽
王大良 王审知入闽与闽台人光州固始之根
陈榕三 王审知与闽台关系的研究
孙继民陈艳 唐末王审知与范晖福州之战考
何绵山 王审知创建的福州鼓山涌泉寺与台湾佛教
陈洋 蓝色海洋的骄子
徐勇 谈施琅与郑成功的关系及其历史评价问题
施性山 连接中州与台湾纽带的历史英雄人物——施琅大将军
陈学文 陈元光家族和王审知兄弟的伟大功绩和历史影响
施伟青 施琅与闽台关系
固始与固始姓氏研究
袁义达 中国姓氏的历史和文化寻根现象
刘翔南 豫闽台姓氏源流概述
许明镇 台湾百家姓固始探源
杨静琦杨暍 三地族姓渊源
陈建奎 陈黄林郑四姓的入闽及其在闽台的兴盛
林学勤 陈林两姓人口在闽台“半天下”的历史成因初探
杨清江 随“三王”入闽诸姓考
林伟功 唐末随王由光州固始入闽各姓氏中的名门望族
穆朝天 随王审知入闽固始将士姓氏补遗
许竟成 王审知入闽从众属籍
蒋利人 闽台蒋姓的根与缘
陈及霖陈大明 绝大多数闽台陈氏族人的根在固始
廖庆六 福客本是同根生:以陈元光裔孙族谱文献为证
高志超 源于固始的闽粤台高姓
李龙海 李姓的起源及其向闽台地区播迁与壮大
黄英湖 黄敦、黄膺兄弟移民南下个案研究
黄意华 固始入闽黄氏对开发闽疆的贡献
固始寻根资源开发与研究
欧潭生 一千年前是一家——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
尹全海 固始移民与两岸三地寻根资源之整合
蔡干豪 科学运用姓氏文化资源
李立新 姓氏寻根中的祖地认同
林瑶棋 从开漳圣王探索固始原乡
王津平 河洛文化与祖国统一
陈瑞松 固始腾飞加油助威
吴英明 从闽台民间信仰看中原文化的传承
王人墨 “两招”与“两引”
游嘉瑞 弘扬“五缘文化”,促进海外联谊
卢美松 从“固始情结”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09年10月,第二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固始举行
2009年10月26-27日,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信阳市根亲文化研究会主办,固始县根亲文化工作办公室具体承办的“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唐代固始移民与移民文化研究”在河南固始隆重举行。作为“2009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系列学术活动之一,共收到海内外参会论文40余篇,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所长许雪姬教授、九州出版社总编辑王杰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罗福惠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戴福士教授近百位专家与会。中共固始县委常委、统战部长崔振俭主持开幕式,中共信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宋效忠、信阳师范学院副院长李义凡、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林宪斋在开幕式上先后讲话。
参会论文目录:
固始与固始移民研究
宋效忠 根在信阳
陈隆文 蒋国历史地理考辨
金荣权 周代蓼国地理与历史综考
刘博 先秦时期固始的古国与移民活动
罗福惠 古代河南四次政治性外迁移民及其影响
尹全海 关于唐代固始移民史的研究取向
陈学文 中原河洛人南迁之动因及条件:以固始为例
李志坚 唐末固始移民福建的路线选择
袁延胜 唐代固始移民简论
孙炜 从陈元光“开漳”看唐代移民特点
崔振检戴吉强 客家形成过程中的“固始符号”
毛阳光 豫闽方志所见之陈元光籍贯及相关问题再探讨
刘国旭 大槐树移民与光州固始移民之比较研究
固始移民与闽台文化研究
汤漳平 关于陈元光与闽南开发研究的几个问题
何池 论固始移民对闽南文化形成及传播的影响
郑镛 论开漳圣王信仰体系的特点
汤毓贤 开漳圣王文化与圣王巡安民俗研究
李乔 开漳圣王信仰形成的原因分析
冯大北张秀春 陈元光与开漳圣王信仰
唐金培 闽台民间信仰的光州固始情结
孙炜 陈元光形象变迁的文化解读
何绵山 闽国文学评述
张嘉星 闽南歌谣起源年代及其流变
许晶 论陈元光对潮泉地区开发的贡献
许进良 唐朝开漳别驾许天正对开发漳州的贡献
罗秋昭 台湾抗日英雄罗福星烈士
吕芳雄 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家史
萧开平 不辱客家先祖的台湾佳冬萧家
闽台姓氏固始寻根研究
张新斌 论固始寻根
王永宽 中原姓氏寻根概述
刘翔南 从历史移民看豫闽台姓氏渊源
张绍良 台湾姓氏人口与河南固始的渊源关系
尹全海 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
许竟成戴吉强 闽王故里与固始临泉王氏
王珂李龙 开漳圣王固始寻根
李立新 论河南的根文化与根文化研究
张绍良 台湾姓氏、祖籍与中原亲缘关系
安国楼 固始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戴庞海潘熊龙 固始移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初步设想
李志坚 近三十年来固始寻根研究综述
刘喜元 “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2009”侧记
2010年10月,第三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固始举行
参会论文目录
欧潭生 闽台祖根在光州固始
李乔 唐代固始移民入闽对闽地宗教信仰的影响
袁延胜贾秀梅 唐代固始移民与文化传播
徐玉清 固始移民遍天下
陈建奎 光州固始移民集散地的形成
张玉霞 唐代固始移民对闽台文化的影响
汤毓贤 根亲文化与威惠神缘
安国楼 河洛文化与闽台文化
戴庞海 中原古代移民的流向、原因及影响
李立新 中原根亲文化源论
陈文豪李宗信 20世纪初台湾漳州移民的分布与发展
张富春 论中原闽营人及其马祖信仰
李龙 豫闽台蔡氏源流考
李小燕 闽台潘姓源流考略
刘国旭 豫闽台两岸三地寻根文化品牌建设研究
潘朝阳 开漳圣王与台湾文化地理
吴进喜 开漳圣王信仰在台湾的传播
邱荣裕 开漳圣王民间信仰在台湾的发展
徐春燕 陈元光信仰的历史演进
陈思 开漳圣王:清政府对漳籍移民的控制途径
邓文金 晚清民国时期漳台文化艺术交流
吴文文 陈元光《龙湖集》用韵考
钟建华 唐代闽南文化的肇基与型塑
李敬民陈新风 南音从方位性到乐种性的变迁意义
郑玉玲 论台湾福老系民间艺阵的文化特征
冯琳 两岸王审知研究综述
李志坚 从陈元光开漳看唐代对民族地区的开发
孙炜 论陈元光的教育思想
金荣权 番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论考
唐金培 河南涉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赵向欣 灶戏的文化模式
于立刚 信阳民歌特征与文化成因
郭德华 中州戏曲与儒学情志
2010年10月21日,两岸姓氏文化研讨会暨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信阳师范学院举行
一、会议议程:
中原文化与闽台寻根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两岸姓氏文化研讨会
两岸姓氏文化探源活动(潢川、淮阳、鹿邑、荥阳、卫辉)
二、研讨内容:
中华姓氏文化
豫闽台姓氏渊源
陈、黄、林、郑等台湾大姓氏之族源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给台湾姓氏文化带来的影响
三、会议邀请专家:
林永安,台中市议员,《台湾源流》杂志主编
林瑶棋,《台湾源流》杂志发行人
陈永瑞,《台湾源流》杂志社常务理事,宜兰陈氏宗亲会理事长
廖庆六,《台湾源流》,姓氏族谱专家
张庆宗,台湾乡土文化研究人员
吴犁华,台湾乡土文化研究人员
欧潭生,福建文史馆馆员
汤漳平,漳州师范学院闽台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翔南,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秘书长
张新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理事与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杨海中,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宋全忠,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理事
尹全海,信阳师范学院教授
金荣权,信阳师范学院教授
李敬民,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2010年4月15日至17日,第十届河洛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兴办
来自海峡两岸、港澳地区以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越南、菲律宾、阿根廷、巴拉圭等国的专家学者、侨团代表及有关方面人士400多人,首次聚首台湾探讨河洛文化与台湾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关系。
本次研讨会主题是“河洛文化与台湾”。会议就“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河洛文化与海外华人文化”、“河洛文化与宗教姓氏传承”、“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及“河洛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6项子议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主题演讲和分组讨论。大会共收到论文近120篇,其中台湾学者文章约占1/3。
台湾海峡两岸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林树森,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顾问王全书,河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邓永俭、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陈义初,江西省政协副主席郑小燕,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李伯谦、刘庆柱等出席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先生主持,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先生,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林树森团长,台北文化交流基金会会长、原台北市副市长李永萍女士分别在会上致词。在隆重、热烈、活跃的气氛中,先后有70多位专家学者在大会和分组会上作了发言和交流,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在闭幕式上,中华侨联总会理事长简汉生先生致辞时表示,河洛文化研讨会首次在台湾举办,象征着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迈向新里程,对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起到积极作用。
会后出版论文集《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其中关于“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论文如下:
葛建业 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
程有为 河洛文化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
张新斌 以河洛文化为两岸交流文化纽带的思考
龚国光 河洛文化作为华夏民族根性文化的再认识
李玉洁卢清林 中原王朝对台湾的开发与治理
齐卫国 河洛文化在台湾的传承与发扬
何祥荣 从卫风诗看《诗经》时代河洛地区的自然名物
何池 中原河洛移民对闽南文化形成的影响
安国楼 清代三种《台湾府志》风俗记述之比较
任崇岳 台北首任知府陈星聚与台湾
杨海中 曹瑾由人到神的启示
吴信汉 从哈布瓦赫集体记忆理论探讨大甲镇澜宫的形塑
高双印 台湾宜兰与河洛文化
张富春 河南南阳天妃庙创建与施琅平台关系考
周兴华魏淑霞 黄河流域岩画与台湾万山岩画初探
谢魁源 论河洛汉语特色及长存闽台之印证
盛胜芳 河洛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台湾民谣在教学上的应用与教育价值
许竟成 河洛郎文化台湾
杨祥麟 河洛文化与台湾
彭圣师 河洛文化与台湾文化
黄勇陈文华 台湾文化对河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李力李珞 河洛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肖洋 河洛文化是台湾文化之源
刘加洪 河洛文化在台湾——以客家优良传统为例
唐金培 台湾民间信仰的区域特色与河洛底色
陈建杰 “台湾文化”的构成要素
陈学文 闽台文化与河洛基因
饶怀民阳信生 闽台文化与河洛文化的特征比较
杨泰鹏 台湾话与河洛话
卢博文 从世界看族群——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在台湾
廖开顺 石壁客家祖地与台湾客家渊源
刘焕云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传承关系之研究
吕清玉 中原文化是闽台客家文化之摇篮
孙君恒穆旭加 当代西方的客家研究
张留见 河洛礼乐文化对客家文化的影响
孙莹莹 客家诗人黄遵宪与丘逢甲之郊游
陈中红陈红心 从客家童谣看客家优良传统
黄彦箐 从童谣看客家与河洛文化
刘昭民 从台湾客家族堂和族谱追溯古代的河洛文化
司徒尚纪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形成
徐桂灵徐桂香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风俗
黄莹 楚文化对客家民俗的影响
闫德亮 妈祖传说与远古神话模式新探
王远佳 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的差异——以节庆为例
温涌泉 石城县的客家文化特质与河洛文化的渊源
邱荣举黄玫瑄 论河洛文化与客家文化
黄元姜 台湾闽客语四宇成词对应关系
2011年11月,第四届“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固始举行
一、会议名称
纪念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30年学术研讨会
二、缘起与主题
1981年4月22日,厦门大学黄典诚教授在《河南日报》发表《寻根母语到中原》,揭开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序幕,至今30年。为纪念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我们以“寻根·记忆·认同”为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讨会2011年年会之主题。
三、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1年10月24-26日
地点:河南省固始县
四、主办、承办、协办单位
主办单位: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河南省台办。
承办单位: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信阳市台办、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固始县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中原文化与闽台关系研究中心、闽台缘博物馆、漳州师范学院、台湾师范大学、《台湾源流》杂志社。
五、邀请嘉宾
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汪毅夫一行5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张海鹏、王健
台湾嘉宾彭桂芳
福建嘉宾林寒生
福建嘉宾欧潭生
闽台缘博物馆杨彦杰馆长
汤漳平
谭元生
罗勇
河南嘉宾张新斌
河南嘉宾刘翔南、任崇岳
张青(山西洪洞县方志办)
六、邀请与会人员(具体名单待定)
七、参会论文题目
林黎武 弘扬固始根亲文化丰富龙文旅游内涵
汤毓贤 台湾开漳圣王信俗节庆拾摭
邱旺山许明枝 河南固始与闽台渊源探讨
王丽芳 闽南话源流
吴水林 地名里的故乡亲情——漳台地名与移民故乡情结关系探讨
严键波 开漳圣王与三平祖师文化
杨国良 初唐闽南少数民族族源钩沉兼与越族说商榷
张煌辉 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啸乱”的实质与评价
庄小丽 从历史的眼光看豫闽台两岸三地的关系
陈支平 从历史向文化的演进——闽台家族溯源与中原意识
欧潭生 台闽豫祖根渊源研究的缘起
高致华 从信仰文化论中原与闽台渊源——以詹敦仁信仰为例
姜明翰 淑世心,两岸情——论台豫教育家王广亚的弘道精神
金荣权 《楚相孙叔敖碑》文本真伪考辨
李技文 仪式庆典、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对“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的人类学考察
林寒生 缅怀中原(固始)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的开拓者黄典诚教授——兼论寻根之旅的缘起
刘喜元 固始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汤漳平 从族谱资料看开漳
汪毅夫 关于“中原与闽台关系研究”的若干思考——与固始县方志办主任戴吉强书
王鹤亭 新形势下豫台经贸文化交流与产业合作
徐晓望 范祖禹《王延嗣传》及闽国史料的新发现
杨际平 应该重视宋人对闽人皆称固始人的评析——兼论陈政、陈元光自粤入闽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