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文学语言—享受丰富的文字盛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学常识

    古代文化典籍

    诸子散文:《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造的诗歌总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离骚》由屈原创造,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诗经》和《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四书五经:“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五经”指《易》、《尚书》、《诗》、《礼》、《春秋》五部儒家的经典。

    六艺经传:指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又名《吕览》,系战国时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成。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与《公羊传》、《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战国策》: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名著,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系西汉刘向编订。

    《史记》:西汉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世说新语》:南北朝时期的一部记述后汉至南朝刘宋王朝人物的遗闻轶事的杂史,是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说文解字》:我国第一部字典,作者为东汉的经学家、文学家许慎。

    “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合称。《木兰诗》是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是汉代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保存下来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古代文学体裁

    近体诗和古体诗:唐朝以前的,格律不严的诗称为古体诗;律诗和绝句形成于唐初,称为近体诗。

    词:词是古体诗歌体裁之一,起于唐,盛于宋,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子长短依曲调而变,故又称“长短句”。一般分小令和慢词两种,常分为上下两阕。词有固定的词牌(或叫“词调名”),如“满江红”、“念奴娇”、“水调歌头”、“永遇乐”、“沁园春”、“忆秦娥”、“虞美人”等。

    历史散文体例: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有编年、国别、纪传三体。编年体是以年代时序为线索编写,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是以诸侯国别分类编写,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形式表现历史,如《史记》、《汉书》。

    章回小说——我国元朝明朝之间形成的以分回目叙述故事为主要特点的古代白话长篇小说,如《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明清四大名著。

    历史名人简称

    二王: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二程:指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

    七贤:也叫“竹林七贤”,指魏晋时期的名士文人嵇康、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山涛。

    七子:指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孔融(一说曹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也称“建安七子”。

    八大家:有三种说法,一是唐宋八大散文代表作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二是清八大诗家汪琬、王士禛、王士禄、曹尔堪、宋琬、沈荃、施闰章、程可则;三是清八大骈文家袁枚、邵齐焘、刘星炜、洪亮吉、孔广森、孔星衍、曾燠、吴锡麒。

    八怪:指清朝乾隆年间的画家汪士慎、金农、黄慎、高翔、郑燮、李鳝、罗聘、李方膺,也称“扬州八怪”。

    饮中八仙:一般指唐朝嗜酒的八位学者名人,李白、贺知章、李进、李适之、崔宗之、张旭、焦遂、苏晋。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

    三曹:指三国时期的三位诗人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

    五霸:一说指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五君:曹魏五君指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向秀,东吴五君指顾邵、诸葛瑾、步骘、严畯、张承。

    四大家:指元朝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也称“元曲四大家”。

    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也称“四大门客”。

    书圣: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

    诗魔:指唐代诗人白居易。

    诗豪:指唐代文学家刘禹锡。

    诗圣:指唐代诗人杜甫。

    诗囚:指唐代诗人贾岛、孟郊。

    诗佛:指唐代诗人王维。

    诗鬼:指唐代诗人李贺,也称诗怪。

    诗仙:指唐代诗人的李白。

    风行于世的七大古籍

    《三字经》:1989年10月,第一部英译《三字经》由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向世界各国发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三字经》选作《儿童道德丛书》之一。

    《道德经》:在美国已成为研究东方伦理思想的必修课,宗教界人士对它有浓厚的兴趣。

    《菜根谭》:是我国明末的一部伦理著作,日本人奉其为集儒、道、佛教精神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红楼梦》:在日本相继出版了节译或全译的日文版本不下十余种,并有英、法、德、意、荷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俄文等多种译文。

    《孙子兵法》:世界各国的企业家把它视为指导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企业决策和市场竞争的重要准则。

    《周易》:17世纪便传入了欧洲。

    《唐诗》:近年来,西方研究唐诗的专著和作品有逾百种。

    “字典”一词溯源

    我国最早的一部字典由东汉时期许慎所编。不过当时并不称其为字典,而叫《说文解字》,收录9353字,以后各个朝代又编了《广雅》、《声类》、《字林》、《切韵》、《唐韵》、《集韵》、《字记》、《类篇》、《洪武正韵》等字典。

    最早标明“字典”两个字的书,是清代康熙年间编成的《字典》,由张玉书等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康熙皇帝看了之后说:“这部书善美兼具,可以奉为典常。”故此,就命名为“字典”,就是今天的《康熙字典》,收录47035字。

    作家笔名趣谈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署名鲁迅。其理由是:一、鲁迅的母亲姓鲁;二、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有取禺鲁而迅速立意。

    茅盾,原名沈雁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他受到通缉,不能用真名发表文章。此时,他看到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矛盾,也有自己思想上的矛盾,于是在《幻灭》这部小说上署名“矛盾”,含有“嘲笑”之意。出版时,编者叶圣陶给添了个草字头,成了“茅盾”。其理由是:一、百家姓里没有姓“矛”的。二、这个名字含有“激进”之意,恐招致麻烦。

    老舍,原名舒庆春,取别名亦称字“舍予”,意即“舍我”——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也含有奉献自己之意。后来,他又取“舍予”中的头一个字,加上一个“老”字,便成了“老舍”。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他正式署名“老舍”。

    孔子六艺

    《周礼·保氏》中讲到:“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六艺”乃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锻炼体格,品格修养)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即今文学)

    数:算法(即今数学)

    《诗经》“六艺”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周礼·春官大师》中记载:“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所谓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即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

    “雅”又分大雅、小雅,意思与后面的大曲、小曲相近。“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

    所谓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不用比喻。“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形象化方法。

    《三味书屋》是哪“三味”

    读过鲁迅的散文名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人,都知道文中有个“三味书屋”,它在绍兴城内鲁迅故居的附近,是鲁迅时读书的地方。

    那么,何为“三味”呢?原来,“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等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

    “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乾嘉年间的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匾的两旁还悬挂着这样一幅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读书。”

    《古文观止》之意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两人编选的一部古文选本。这本书上起先秦,下至明代,共选辑文章222篇,选材十分广泛,兼顾到各种文章体裁的艺术风格。

    “观止”二字最早出自《左传》:春秋时吴国季札在鲁国观乐,见舞《韶箭》,称赞说:“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己。”意思是说,这些音乐舞蹈妙极了!其他的不必看了。后来人们便用“观止”称赞所见事物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古文观止》的意思是指这部书所选辑的古代文章都是最好的,其他文章都超不过这些文章水平。

    《金瓶梅》寓意

    《金瓶梅》一般认为是各取书中女主角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三人名字中的一个字而成的,但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这部小说通过西门庆一家荣辱盛衰的始末,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西门庆这个集官僚、富商、恶霸于一身的典型,是那个时代的畸形儿。在他身上,读者看到了旧时代的末日即将来临,新时代的曙光已经升起,好像最早报告春天信息的梅花。可是,这枝梅花并没有在大自然里风餐露宿,却安插在豪华富丽的金瓶之中,生活在骄奢淫逸的氛围之中,因而显得缺乏生机和活力,终于不免过早地夭折,这就是小说悲剧意义所在。

    “红学”溯源

    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热衷于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无比精熟。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你怎么不研究‘经学’”他说:“我也在研究‘经学’,少‘一画三曲’而已。”友人不解,问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是怎么回事。他笑着说:“我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就是‘红学’呀!”

    原来,繁体“经”字写作“经”,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自然便是“红学”了。

    世界文学之父

    文学悲剧之父——埃德·罗斯库(希腊)

    文学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苏(希腊)

    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英)

    散文之父——果戈理(俄)

    侦探小说之父——爱伦·坡(美)

    世界革命文学——马克西姆·高尔基(苏)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法)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挪威)

    纪录电影之父——伊文思(荷)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古希腊)

    世界十大古典喜剧作品

    《鸟》(古希腊·阿里斯托芬)

    《一仆二主》(意大利·哥尔多尼)

    《威尼斯商人》(英国·莎士比亚)

    《伪君子》(法国·莫里哀)

    《贫穷与傲慢》(丹麦·霍尔堡)

    《钦差大臣》(俄国·果戈理)

    《破瓮记》(德国·克莱斯特)

    《费加罗的婚礼》(法国·博马舍)

    《造谣学校》(英国·谢立丹)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英国·王尔德)

    世界十大古典悲剧作品

    《普罗米修斯》(古希腊·埃斯库罗斯)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美狄亚》(古希腊·欧里比德斯)

    《奥赛罗》(英国·莎士比亚)

    《万尼亚舅舅》(俄国·契诃夫)

    《大雷雨》(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

    《阴谋与爱情》(德国·席勒)

    《哀格蒙特》(德国·歌德)

    《安德洛玛刻》(法国·拉辛)

    《熙德》(法国·高乃依)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悲剧作品中最著名的四部,史称“四大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理想的破灭。人文主义理想和现实社会恶势之间的矛盾构成戏剧冲突。剧中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文主义理想下面的人物,描写他们与恶势力进行的悲剧斗争、毁灭及其道义力量。如哈姆雷特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惨痛的变故使他所珍视的理想全部破灭,为父报仇、重整乾坤又使他感到任务艰难,因而忧郁、犹豫,陷入深刻的思索。

    “文学”溯源

    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不是叫校长或教官,而是称“文学”,即负责人称为张文学、李文学等。

    汉武帝为选拔人才,特设“贤良文学”科目,由各郡国每年举荐人才上京考试,被举考者便叫“贤良文学”。“贤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学”则指精通儒家经典之人。

    魏晋后期,“文学”一词成为语言艺术的专用名词。史书上记载的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即是现今所指的文学之义。

    国外重要文学奖项

    美国国家图书奖:由非营利机构的国家图书基金会主办,一年一度。设最佳小说奖、最佳非小说奖、最佳诗歌奖和最佳少年文学奖四大奖项,并且设特别荣誉奖章。它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颁奖典礼是美国文坛的年度盛事。首届美国国家图书奖于1949年举行。

    美国普利策奖:1917年由美国报纸发行人普利策在哥伦比亚大学创办,每年一度。奖励为美国的新闻、文学、戏剧和音乐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该奖的文学奖中包括小说奖、表演剧本奖、美国历史奖、传记与自传奖、诗歌与大众非小说奖。

    英国布克奖:英国的主要文学奖之一,每年评选一次,授予当年出版的最佳长篇小说,由出版商从当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中选出一批推荐给评委会,评委会在10月份公布有望获奖书目录,11月评奖并颁奖。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1903年在法国设立。早在1874年,法国作家埃德蒙·德·龚古尔(1822~1896年),为了纪念他早逝的弟弟于勒·德·龚古尔(1830~1870年),在遗嘱中规定用他们的遗产作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由10位著名作家担任院士,每年评选出一本当年出版的最佳小说,颁发龚古尔文学奖。

    日本芥川奖、直木奖:自1935年起,日本为纪念两位知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和直木三十五,由文艺春秋出版公司创设“芥川奖”和“直木奖”,这两个奖项均为日本重要文学奖,主要奖给日本文坛的新人。

    中国重要文学奖项

    鲁迅文学奖 :是为鼓励中国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鲁迅文学奖每两年评选一次。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是根据著名作家茅盾同志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茅盾文学奖每四年评选一次。 老舍文学奖:是北京市文联和老舍文艺基金会主办的北京市文学艺术方面的最高奖励,用于奖励京籍作者的创作和在北京出版、发表的优秀作品。“老舍文学奖”于1989年正式创立,并于2000年6月首次颁奖。奖励项目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戏剧剧本、电影电视剧和广播剧。

    冯牧文学奖 :以鼓励新人为主,每年评选一次,下设三个奖项:1青年批评家奖;2文学新人奖;3军旅文学创作奖。三个奖项把重点放在了中青年作家、评论家上,其中青年批评家授予年龄为40周岁以内;军旅文学创作奖授予年龄为50周岁以内;文学新人奖现尚未规定具体年龄。

    曹禺戏剧文学奖: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是专就剧本创作所进行的全国性评奖,代表我国戏剧创作最高水准。其前身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于1980年创办的全国优秀剧本奖,1994年更名为曹禺戏剧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是香港著名人士庄重文先生于1987年倡议出资,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青年文学奖。主要用来奖励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年轻作家和优秀的青年文学刊物。

    字词常识

    汉字的起源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研究汉字的起源问题,在国内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相传,仓颉是黄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说文解字》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史官,被尊为“造字圣人”。史学家徐旭认为,文字的出现,应与仓颉有关。那时制定历法需要文字记载,制定神谕也需要行文,因此,仓颉应是颛顼部族人。他“生于斯,葬于斯”,故造书台北有仓颉陵墓。他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文字就比较成熟了。

    到了现代,有人在承认仓颉的同时又扩大了造字者的队伍。比如鲁迅先生,他认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也就是说,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许许多多的像仓颉这样的人慢慢丰富起来的,仓颉只不过在这些人当中比较重要、起的作用比较大而已。我们所重视的不是到底是不是仓颉造的汉字,而是造字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汉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走进了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件大事,对后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汉字的演变历程

    汉字是一种形体和意义紧密结合的表意文字。它逐渐从具体走向抽象、符号化,方块的形式逐步固定下来。从有文字实物的殷商开始,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宋体等多个阶段。

    甲骨文: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形态,起源于殷商时期。

    金文:刻铸在钟鼎等器物上的文字,商周时期出现。

    大篆:又叫籀文,周代太史籀创造,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等地。

    小篆:适应秦统一全国的形势而生,由大篆简化而来。

    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成熟于汉代,由小篆简化而来。

    楷书:出现于东汉时期,六朝时进一步完善,唐代时成熟,由隶书简化而来。

    草书:楷书的变体,产生于汉代。

    行书:起源于汉代,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

    宋体:宋代出现,兴起于印刷业的雕版匠之手,后来的书籍多采用这种字体。

    汉字六书

    汉字六书,指汉字的六种构造条例: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主要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六书”一词最初来自《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然而,《周礼》只记述了“六书”这个名词,却没加以阐释。

    后来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扌为,‘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的解说,是历史上首次对六书定义的正式记载。

    什么是笔画笔顺

    汉字的笔画,就是构成汉字的书写线条。写字时,从落笔到起笔所写的线条,叫一笔或一画。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点、横、竖、撇、捺、挑、折、勾,这八种基本笔画因受位置与比例的限制,常有许多变化。

    构成汉字的基本材料是笔画,但仅有笔画,还不能成字,这正如有了木料和砖瓦,不一定就有房子一样。写字时,哪一笔先写,哪一笔后写,都得有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就是笔顺。按照笔顺书写不但能够便于写出汉字的结构,而且还能提高书写速度。规则主要体现为下面这首《写字笔顺歌》中:

    写字应当讲笔顺,掌握要领笔有神。

    先横后竖上到下,先撇后捺左右分。

    从外到内记得住,进了屋子再关门。

    什么说偏旁部首

    什么是偏旁?从字的构成来说,现代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独体而合体,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中,都能找出一些比笔画大的“构件”——偏旁,可见偏旁就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一般的说,由笔画组合为偏旁,由偏旁组合成绝大多数汉字,这是现代汉字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什么是部首?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112页),有了这么个“门类”,字典、词典就能把成千上万的汉字编排得井然有序,查找起来也就十分方便了。可见“部首”主要是为了编撰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使用的。

    偏旁和部首有密切联系,但不能等同视之。部首一般都是偏旁,而偏旁不一定都是部首;有些部首不成字,又不宜称偏旁。再者,部首是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偏旁除部分是按字体分类外,大部分是字的表音成分。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标点符号歌

    标点符号真重要,各位朋友莫小瞧。句子点号有七种,另有九种是标号。

    句内点号表停顿,性质不同看需要。逗号顿号和分号,还有一种是冒号。

    它们位置在句中,句子末尾见不到。句内主语谓语间,需要停顿用逗号。

    句内动词宾语间,宾语复杂逗号断。状语太长要前提,提至句首逗隔离。

    复句内部有分句,若非并列逗可以。句内并列词语间,顿号分开很明显。

    转折因果多重句,关系如果非并列,首层前后两部间,习惯也用分号切。

    分行列举各项间,使用分号更显然。称呼总说及解释,冒号用来表提示。

    总括话语放末梢,前面也可用冒号。句末点号更需要,句号问号感叹号。

    陈述句子话说完,句号画上才完全。祈使语气若舒缓,使用句号是习惯。

    疑问反问句子末,十有八九问号多。感叹反问祈使句,语气强把叹号使。

    常用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连接加着重,间隔书名带专名。

    直引着重特殊意,需用引号来标示。引号里面套引号,外双内单莫混淆。

    括号用来表注释,使用位置要注意。若注句内某词语,括注紧贴被注词。

    如若注释全句子,句末点后括注释。破折号,不简单,几种用法要记全。

    文中解释要说明,话题突然要改变,象声词后声音延,列举分承各项前。

    省略号,六圆点,省段诗行十二点。引文省,列举省,说话断续也可省。

    连接号,连相间,时间地点数目间。产品型号常运用,递进项目要相关。

    间隔号是小圆点,人名分界用它连。书名较长篇章卷,间号标示易分辨。

    书名号,分双单,用于书篇和报刊。书名里边套书名,外双里单才能行。

    专用名,一短线,常用古籍文史间。人名地名朝代名,专名下面画横线。

    以上标点十六种,经常见来经常用。 读书看报与写作,正确与否须分清。

    谁发明了盲文

    法国的路易·布莱尔小时候因意外事故双目失明,后来,他进入盲人学校读书,毕业后留校任教。那时,在盲人学校里,老师把一个个用又大又厚的纸片剪成的字母,粘在台板上,孩子们读书时,用手指一个一个摸过去,要摸好久才能读懂一句话。因此,布莱尔很想创造出一种专供盲人摸读和书写的文字。

    经过5年的反复研究,布莱尔终于创造出了一种简单、实用的“点子盲文”。这种文字由打在厚纸上的6个点子组成,通过几组点子的不同排列,可以表示出所有26个拉丁字母。

    1887年,“点子盲文”获得国际公认。

    拉丁字母的由来

    拉丁字母是由希腊字母演变而来的,在24个希腊字母中,拉丁字母吸收了13个。最初的拉丁字母只有20个,后来增加到26个,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A、B、C、D……X、Y、Z”。拉丁文属印欧语系罗马语族,因而,拉丁字母也称“罗马字母”。

    由于拉丁字母形体简单清楚,笔画匀称美观,便于认读书写,流传很广,成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字母。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近200种主要语言文字中,有一半以上部分或全部用拉丁字母,或以拉丁字母为基础。

    汉字的避讳现象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个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避长官,即下属要避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中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比如孔夫子,名“孔丘”,北宋朝廷下令,凡是读书读到“丘”字的时候,都应读成“某”字,同时还得用红笔在“丘”字上圈一个圈。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故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司马迁的父亲叫“司马谈”,所以《史记》里,把跟他父亲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

    古人常需避讳,于是他们总结除了不少避讳的方法,常见的有两种:

    一是改字形:有的改用同(近)义字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

    二是改字音: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声。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

    什么是文字狱

    文字狱是指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故意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列罪名。为此,可以说文字狱是扼杀人民思想的专制制度,在中国历史中尤以满清的文字狱最为惨烈。

    早在清军入关不久,清廷就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压迫和摧残。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人黄毓祺被告发写有诗句“纵使逆天成底事,倒行日暮不知还”,被指为反清复明,抄家灭门戮尸,儿女发配给旗人为奴。顺治四年(1647年),广东和尚释函可身携一本记录抗清志士悲壮事迹的史稿《变记》,被南京城门的清兵查获,在严刑折磨一年后,以私撰逆书的罪名流放沈阳。次年,又有毛重倬等坊刻制艺序案,毛重倬为坊刻制艺所写的序文不书“顺治”年号,被大学士刚林认为是“目无本朝”,是目无“正统”的“不赦之条”。因此清廷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这就是最早的言论审查专制。

    据史学界考察,满清的文字狱历经康雍乾三代,至乾隆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乾隆在位61年,制造的文字狱有130余起,一年两次,已经成了国策。

    满清文字狱特征之一是威慑恐怖,对犯了“文字狱”的犯人,以极刑处理,常常是陵迟处死,死人、活人、亲属、同族都不放过。满清文字狱的盛行造成文人写文章动辄犯罪,极大地扼制了文化、科学、艺术和思想的发展。

    什么是字谜

    字谜,在我国有悠长历史,流传面广,种类繁多,变化无穷。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曾在《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字谜,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民族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主要根据方块汉字笔画繁复、偏旁相对独立,结构组合多变的特点,运用离合、增损、象形、会意等多种方式创造设制的。字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字谜,指所有的文字词语谜,如字类谜、词类谜、句类谜等。狭义的字谜,指单个汉字的谜语。后者注重文字形体的组合及偏旁部首搭配,要从形态、功用和意义上对谜底汉字各个组成部分做多角度描绘,词句简短,行文措词和谜面修辞技巧也比较高。

    从字谜语言结构的表现方式上看,字谜由三个部分组成:谜面、谜底和谜目。谜面,是猜谜时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给人做猜谜线索的话语。谜目,就是要人去猜测的本体事物。谜底是谜面意义的真实所指,在大多数字谜中,一个谜底就是一个汉字。

    什么是谐音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五个福娃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在连读时,五个名字谐音为“北京欢迎你”的标语,这在象征现代奥运精神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谐音的独特魅力。

    谐音,是利用汉字同音或近音的条件,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本字,产生辞趣。借助于谐音这种修辞手段从远古社会到现代生活,人们总能得心应手地组织自己的语言形式,表达或者幽默、或者讽刺、或者曲折、或者隐讳的意愿和感情,并且强化这种意愿和感情。也正是由于谐音手法的谐趣与巧妙的作用,我们的语言才这样丰富多彩,我们的文化才这样灿烂辉煌。

    楷书四大家

    楷书四大家,是对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也称四大楷书,楷书四体,他们是: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

    欧阳询(欧体):其楷书法度严谨,笔力险峻,世称“唐人楷书第一”,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颜体):其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世称“颜体”,代表作《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其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笔法精妙,笔力挺拔,世称“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

    赵孟頫(赵体):其楷书圆润清秀,端正严谨,又不失行书之飘逸娟秀,世称“赵体”,代表作《玄妙观重修三门记》。

    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具体指汉字的诞生地中国以及周边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地域主要是农耕民族,存在有册封体制,历史上完全使用或与本国固有文字混合使用汉字,古代官方及知识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韩国称之为“汉文”)作为书面语言。另外,有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虽然位于汉字文化圈地区内,但不使用汉字。现在,韩国语、越南语和日本语词汇的6成以上都是由古汉语派生出的汉字词组成的。

    汉字文化圈内各国历史上都使用过汉字、本国语言大量借用古汉语词汇,位于东亚地区,其特征是受儒家思想影响深,国民中信仰佛教者众,历史上或现在以汉字作为传播语言和文化载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