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简介
儒家思想,指的是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思想家孔子所创立。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分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不同于其他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力图一统宇宙,把“自然”、“科学”和“人”、“社会”的问题建立在一个体系之下,而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呈现日渐增长的状态,因而过去宗教的设论不断地变成谬误;而儒家思想关注的并非“自然”、“科学”,而是人和社会,是人类永恒的课题,在这些永恒的课题上儒家思想建立起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
何为无为而治
“无为”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的政治思想,主要是针对政治上的“有为”而言的。在他看来,“有为”政治带来的祸害非常严重。防禁越多,人民越陷入贫困;法令越森严,盗贼越增加。统治者征收大量赋税,造成人民饥饿;统治者越是强作妄为,人民越是难以管理。
老子对“有为”政治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说道,大路很平坦,君主却喜欢走斜径。朝政腐败了,弄得农田全都荒芜,仓库十分空虚;统治者还穿着锦绣的衣服,佩带锋利的宝剑,吃厌了精美的饮食,搜刮更多的财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老子提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指的是,统治者在表面上应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对人民顺其自然,这样做,统治才能得到巩固。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实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何谓“三教九流”
人们常用“三教九流”一语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各式人物或学说。那么何谓“三教九流”呢?
“三教”,最早出于《翻译名义集》:“吴主问三教。”尚书令阚泽对曰:“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所以,“三教”即是指“儒教”、“道教”和“佛教”。
所谓“九流”,就是指九派学说。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九流,即儒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阴阳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
“三教”和“九流”之称,在汉朝时并无贬义。后来到了唐代,唐人撰《春秋榖梁传·序》,才把“九流”与“异端”并列,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三教九流”便渐渐含有贬义了。
阴阳五行说
阴阳五行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对中国古代的学术和日常生活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古人取名都要注意五行协调齐全。
事实上,阴阳五行说,可分为阴阳说与五行说,然而两者相辅相成,五行说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之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五行学说也是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一种哲学思想。它以日常生活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元素,作为构成宇宙万物及各种自然现象变化的基础。这五类物质各有不同属性,如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五行学说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纳入这五大类的范畴。
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他早年继承父业,从事雕刻石像的工作,后来研究哲学。在欧洲文化史上,他一直被看做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几乎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所占的地位相同。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
亚里士多德及《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是希腊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思想的重要标志,并被后人公认为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哲学问题的著作。其中的许多名词、术语、观念已深入西方各门学科领域,至今还发挥着巨大作用。亚里士多德也被称为“古代的黑格尔”,因为直到两千多年后,才又出现大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比如康德、黑格尔、尼采,等等。
康德的“三大批判”
康德的“三大批判”构成了他的伟大哲学体系,它们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
“纯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能知道什么?康德的回答是:我们只能知道自然科学让我们认识到的东西,哲学除了能帮助我们澄清使知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就没有什么更多的用处了,自从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学问题其实是无解的。
“纯粹理性批判”研究的人类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而康德1788年发表的“实践理性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伦理学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做?简单化地说,康德告诉我们说:我们要尽我们的义务。但什么叫“尽义务”?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绝对)范畴律令(Kategorischer Imperativ)”:“要这样做,永远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制定法律的原则。”康德认为,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人的行为虽然受客观因果的限制,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人有道德上的自由能力,能超越因果,有能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判断力批判”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抱有什么希望?康德给出的答案是:如果要真正能做到有道德,我就必须假设有上帝的存在,假设生命结束后并不是一切都结束了。“判断力批判”中,康德关心的问题还有人类精神活动的目的、意义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幻想能力。
康德带来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转变。他说,不是事物在影响人,而是人在影响事物。是我们人在构造现实世界,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认为,我们其实根本不可能认识到事物的真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论断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他的这一论断与现代量子力学有着共同之处:事物的特性与观察者有关。
叔本华及《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1788~1860),悲观主义大师,诞生于德国但泽。1819年发表重要哲学著作《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开篇就宣称“‘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是对于任何一个生活着和认识着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过只有人能够将它纳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识。……人们不能把精神归于物质,只能通过精神认识物质。人类不能靠先考察物质,再考察思想来发现现实的奥秘。人类绝不能从外面得到事物的真正本质,只能得到印象和名称。探索心灵的深处,才可能获得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因为凡已属于和能属于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以主体为条件的性质,并且也只是为主体而存在。世界即是表象。”
尼采及《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是德国现代哲学家尼采(1844~1900)第一部较为系统的美学和哲学著作,写于1870~1871年间。从书名来看,本书是对作为文学形式之一的悲剧的探讨,但实际上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阐述了作者的许多哲学思想,因而可说是他的哲学的诞生地。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对悲剧进行纯理论的探讨,而是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悲剧与人生的关系,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建立起一种悲剧人生观。
尼采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它颠覆了西方的基督教道德思想和传统的价值,揭示了在上帝死后人类所必须面临的精神危机。雅斯贝尔斯说尼采和克尔凯郭尔给西方哲学带来战栗,而此战栗的最后意义尚未被估价出来。20世纪初的整整一代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的生存问题。
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存在”而非“本质”,因为“存在先于本质”。
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是:
1真正的知识通过直觉来源于个人的情感。
2真理不是人们的发现,而是个人选择的结果。
3知识的可靠性不能用一般概念加以衡量。
4做人就是谋求自由,也就是进行选择。
5人在他自己的选择中变成他自己,从而获得人的价值。
6因为人自由地进行选择,所以他从属或生活于某一团体,而仍不失为一个个体的真正的自我。
存在主义道德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德国的海德格尔、亚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卡缪等。
人本主义是什么
人本主义通常是指人本学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把人生物学化了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学说。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
其主要哲学观点是:
1.反对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如黑格尔),把自然和人看做是由某种神秘的、虚幻的和超自然的力量所支配的观点,要求恢复人和自然的真面目。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心灵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
3.人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人。
什么是实用主义哲学
实用主义哲学起源于美国。
它的主要哲学观点是:
1.客观经验与现实等同。
2.任何事物都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3.事物变化并非向着预定的遥远的目标,而是向着切近的目的,而它又将成为下一个切近目的的手段。
4.目的是完成了的手段,手段是未完成的目的。
什么是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建立的以其“理念论”为基础的哲学思想。
其基本理论是:
1理念是独立于个别事物和人类意识之外的实体。
2.各种理念构成客观上独立存在的理念世界。
3.具体事物构成的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摹本”。
4.人性由各有其德行的三个部分组成,即情欲、意志和理性。
5.为了不使这三个部分互相冲突,需要有正义的美德在意志的作用下控制情欲,这也是受教育者应该具有的基本禀性。
宗教信仰
佛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他因感慨人生的种种苦难,19岁(或说29岁)时毅然离家,寻求解脱之道。历尽种种苦行,终无所获,后到迦耶(现印度菩提迦耶),坐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经七天七夜冥思默想,终于觉悟成道。此后被尊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其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又因佛陀出生于刹帝利种姓的释迦族,故又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贤人。
道教
道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中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战国秦汉时期,我国远古时期的肉体长生信仰发展为神仙信仰,形成以追求成仙为主要内容的方仙道。两汉时期,失意的黄老学者转入民间,与方仙道方士相结合,形成黄老道。方仙道和黄老道是道教的前身。在融汇道家哲学、墨家神鬼思想、阴阳家思想、儒家伦理和礼仪、古代巫术、宗法宗教思想与祭礼、谶纬思想、术数、民间信仰,以及古代医学、科学技术等的基础上,道教逐渐形成。
基督教
公元1世纪,基督教起源于巴勒斯坦,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在罗马帝国后期流传于帝国全境。
基督教是以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世界性宗教,亦称“基督宗教”,包括公教(天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而言,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意为“顺从”与“和平”,即顺从安拉的旨意。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麦加城,创始人是穆罕默德。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他声称自己受安拉的启示,是安拉的使者和先知,受命在世上传播伊斯兰教。穆罕默德顺应历史客观要求,以“安拉唯一”为号召,提出了“禁止高利贷”、“施舍济贫”、“和平与安宁”等主张,既反映了上层社会的要求,也符合深受压迫和剥削的广大居民摆脱困境的愿望。
《古兰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神圣的经典,被认为是“安拉的言语”。传说是安拉通过天使哲布勒伊来降给先知穆罕默德的最后一部天启经典。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及宗教制度的源泉,是伊斯兰国家立法的根本原则。
《古兰经》的主要内容包括阐发以信仰安拉、反对多神崇拜为中心的宗教哲理;有关宗教制度和礼仪;针对当时阿拉伯社会的状况提出改革社会的各项主张,以及为宣传伊斯兰教而引述的一些古代先知的故事传说等。《古兰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又是一部阿拉伯文献。它汇集了古代阿拉伯世界的神话、历史、风俗人情、法律和道德规范,反映了7世纪初发生在阿拉伯半岛的一场社会变革,是阿拉伯文学和语言的典范。
十字架的意义
十字架,原是古代中东和欧洲的一种刑具,词源于拉丁文Crux,意为“叉子”。因为这种刑具多由横竖两根木头相交而成,形状近似汉字的“十”,所以汉语译为“十字架”。
根据基督教圣经故事所述:公元1世纪初,耶稣被逮捕后便死于这种酷刑下。基督教认为,耶稣是为了替世人赎罪而被钉死于十字架的,故尊十字架为信仰标记,基督教徒在胸前画十字的仪式,也是由此而来的。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梵文意译,又称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等,意思是“观照世间众生痛苦中称念观音名号的悲苦之声”。全称尊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观音是观世音的简称,又称观音菩萨。观世音的名字蕴含了菩萨大慈大悲济世的功德和思想。据《妙法莲华经》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音菩萨在佛教诸菩萨中,位居各大菩萨之首,是我国佛教信徒最崇奉的菩萨,拥有的信徒最多,影响最大。
关于观音菩萨的来历,佛教中说法不一。有的说观音原是转轮王的儿子,名叫不旬。他和父亲、弟弟一起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得正果,转轮王成为阿弥陀佛,不旬和弟弟分别成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说观音原是妙庄严王的女儿,名叫妙英。父亲为她亲许婚事,但她不愿出嫁,逃婚到荒山,结庐修行。后来为了替父王治病,不惜割下自己的臂肉,挖出自己的眼睛,终于使妙庄严王病愈,这片孝心感动了佛祖,帮助她修成无上菩提。
南朝宋昙谟竭翻译的《观世音得大势受记经》中则说:从前金光师子游戏如来国,这个国家没有女性,国王名叫威德,他于园中入三昧,见两条莲花从地上涌出分别左右,化生出两个童子:左面的一个名叫宝意,就是观世音;右面的一个名叫宝尚,就是大势至。观世音为普光功德山王如来,大势至为善住功德宝王如来。
和尚名称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因此,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必须进行修行,忍受人世间的一切疾苦。因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是佛教徒所崇尚且必须遵守的。以“和”为“尚”即是称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浮屠
“浮屠”是佛教用语,梵文“佛陀”的旧译,一译“浮图”。“佛陀”的原意是“觉悟者”,而“佛”是“佛陀”的简称。佛教徒对其教主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或“佛”。后来,佛经中所记载的一切能“自觉”(大彻大悟者)、“觉他”(使别人大彻大悟者)、“觉行圆满”(善于修身养性达到极致者)都称为“佛陀”或“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说修身得道了。所以,“浮屠”就是指“佛”而言。
但是,也有人把“佛塔”的梵文音译为“浮屠”,因而也称“佛塔”为“浮屠”。常听到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七级浮屠”就是“七级佛塔”的意思,即较高级的佛塔。
活佛转世制度
“活佛转世”制度源于藏传佛教,其根据是佛教生死轮回、灵魂转世的教义。“活佛”是汉族人对他们习惯上的称呼。在藏语里称为“朱古”,意思是由神佛化生的肉身。在藏传佛教中,意指在宗教修行方面取得一定成就、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后来一般称大喇嘛死后,根据转世制度取得寺庙中首领地位的继承人。
活佛转世过程大致是这样的:一个活佛死后,按照他生前提供的线索,或由寺院上层通过占卜、降神等仪式所得出的线索,在指定的范围内去寻找符合条件的婴童,而后通过一定的方法,从中选定一个“灵童”,再经过某种宗教仪式加以确认,使他作为去世活佛的转世,在寺院中继承原活佛的宗教地位。
什么是“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是佛家用语,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有能生之义,识由根生,如眼根能生眼识,耳根能生耳识,鼻根能生鼻识,舌根能生舌识,身根能生身识,意根能生意识。要做到六根清净关键是要清静,使自己的心地常处于清静之地,就不会妄念妄识,自添烦恼了。
三宝殿
“三宝”指的是佛教中的佛、法、僧。“三宝殿”即佛教寺院中佛、法、僧这三个主要活动场所。“佛”是佛教信徒“大众登场藏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宝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和尚睡觉的“寂静禅房”。
这些房舍都是佛门重地,平常是不允许人进去闲逛的。“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说法便由此而来。
什么是原罪
《圣经》中记载,上帝创造了亚当、夏娃以后,将他们安置在伊甸园中,过着幸福的生活。上帝嘱咐他们,不可以吃园中智慧树上的智慧果,但蛇引诱夏娃偷吃智慧果。夏娃经不住蛇的诱惑,就吃了“禁果”,而且也给亚当吃了。
两人吃了“禁果”,忽然眼睛明亮了,发现自己赤身露体,感到羞耻,就用树叶遮盖住自己。上帝知道此事后,将亚当、夏娃逐出伊甸园。
基督教认为:亚当、夏娃犯的罪就是“原罪”,即原始的罪恶。由于亚当、夏娃是人类的始祖,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有罪。这就是所谓的“原罪”说。
“原罪”理论,一直是基督教神学的核心。没有“原罪”,就不需要耶稣的救赎,也就不会有基督教。
何谓安息日
每周的第7天(星期六)是犹太教的安息日。《圣经》上说,上帝在6日内创造了宇宙万物,第7日完工休息,所以把这一日尊为圣日,名为安息日。这一天,犹太教徒们不工作,不举火做饭,专事敬拜上帝。
基督教的大多数教派把守安息改在每周的第1天(星期日),这是为了纪念基督复活,因为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死去的第3天,即星期天又复活了。这一天,教徒们都到教堂集中做礼拜。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星期天休息制,即源于此。
何谓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于是,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者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史记》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便成为商族的图腾。因此,图腾崇拜与其说是对动、植物的崇拜,还不如说是对祖先的崇拜,这样更准确些。图腾与氏族的亲缘关系常常通过氏族起源神话和称呼体现出来。如鄂伦春族称公熊为“雅亚”,意为祖父,称母熊为“太帖”,意为祖母。鄂温克人称公熊为“和克”(祖父),称母熊为“恶我”(祖母)。
“totem”的第二个意思是“标志”。就是说它还要起到某种标志作用。图腾标志在原始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最早的社会组织标志和象征。它具有团结群体、密切血缘关系、维系社会组织和互相区别的职能。同时通过图腾标志,得到图腾的认同,受到图腾的保护。
龙的溯源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那么龙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世间本来没有龙,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
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北方有个华夏族,势力非常强大。他们在蛇的图形上,添加了图腾的特征,有鳞甲类图腾、有角兽的图腾、有四只爪子的爬虫类图腾,还有多种猛兽的图腾,最终融合成一种不可一世的庞然大物,这就是“龙”的由来。
后来,龙成为皇帝的象征,皇帝往往要自称为“真龙天子”。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
凤凰的溯源
凤凰,是古代人民以幻想中的保护神而演化出来的鸟图腾形象。
传说黄帝后裔中的商族,以凤鸟作为自己的图腾。周武王伐纣,相传有“凤鸣岐山”的瑞兆。后来,凤族后代的商,被龙族后代的周所吞并。经过周文化与商文化的融合,龙、凤被保留下来,并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民间,人们一直还是将龙和凤凰作为吉祥喜庆的美好象征。
麒麟的溯源
早在周代,就出现了麒麟的传说。当时,麒麟和凤、龙、龟,并称为“四灵”。汉代的麒麟形象,与现在的鹿相似,头上有独角,角上长肉球。《毛诗正义》中说:“麟,糜身,马足,牛尾黄毛,圆蹄;角端有肉。”与龙、风一样,麒麒也是综合化了的图腾。
实际上,麒麟这种怪兽并不存在,它只是人们幻想中的“灵物”。封建统治者为了满足政治上的需要,总是诡言麒麟出现,借此歌颂所谓的“盛世”。
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信佛的人总是口念“南无阿弥陀佛”,虔诚地祈求佛的保佑。
“南无”(音na mo),是“归敬”、“归命”、“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印度佛经《阿弥陀经》上说,信佛者只要一心长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临死之前佛就会出现,将虔心礼佛者接引至“极乐世界”。所以,佛教的信仰者经常口念“阿弥陀佛”。为表示尊敬,特地加上“南无”二字。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来历。
莲花为何成为佛教文化的象征
一种说法与释迦牟尼降生的传说有关。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本来是天上的菩萨,到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处投胎。他降生之前,净饭王的宫廷里出现八种祥瑞,百鸟在王宫顶上聚集,四季花木盛开,特别是池沼中突然开放出大得像车盖一样的莲花。得道后的释迦牟尼,每当传教说法之时,就座“莲花座”,坐姿亦成“莲花坐姿”,即两腿交叠,足心向上。
另一种说法与印度的爱莲风气有关。佛教从初创起,就注意迎合民俗心理以吸引信徒。而在古印度,很多人喜爱莲花。佛教的理想境界是不受现实世界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风格象征着佛教的理想。所以,佛教尊崇莲花便作为一种习俗流传下来。
钟馗的由来
钟馗是人们根据“终葵”的谐音,虚构出来的人物。“终葵”本是古时一种家用器物,今称之棒槌。据说哪家若有人病了,人们就会以为有鬼在作祟,即用棒槌(终葵)去赶鬼。
据说在唐朝开元年间,唐明皇染上了恶疾,一个多月也不见好。一天夜里,他在梦中看见有一个小鬼进屋偷窃,忽然来了一个大鬼把它吃掉了。唐明皇问大鬼是谁,对方回答说是终南山的进士钟馗,因应试武举不第,触阶身亡,发誓要为皇帝除尽天下的妖孽。
唐明皇醒后,病也好了,便命画出钟馗的像,并印发钟馗捉鬼图,随后此法传入民间,钟馗便成了各家各户的守门神了。
城隍的由来
城隍是保护城市的神,在冥界中是一种基层神仙。
周朝时,在除夕要祭祀八种神,其中就有“水”(即隍)和“庸”(即城)。在古代,人们称无水的城堑为隍。后来,城市规模逐渐具备,绝大多数城市都是靠近水的。于是,水神和庸神合二为一,成为专门守护城池的城隍神了。
灶王是谁
按照习俗,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人们要祭祀灶王,送灶王上天。灶王是什么样的神呢?
关于灶王的传说,从商朝就开始了,而且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说灶王是身穿红衣的美丽少妇;也有人说灶王是个老奶奶,主管饮食的事。到了汉代,灶王变成了男性。有人认为灶神是炎帝,因为他为人类带来了火种;也有人认为灶神是祝融,因为他是帝喾时代的火官。
传说中的灶王,最初好像只管饮食烟火一类的事,后来权限扩大,专门监督人们的言行,定期向玉皇大帝报告。人们为了请灶王在汇报时多说些好话,少讲些坏话,就要多多祭拜他。
财神是谁
赵公明,又称玄坛真君、赵公元帅,它是中国古代诸神中较重要的一位——财神。
《历代神仙通鉴》卷九说,赵公明原是终南山人,秦时避乱修行,功成后被玉帝封为“神霄副师”。他头戴铁盔,手执铁鞭,面色黝黑,身跨老虎,曾被封为“正一玄坛元帅”,为张天师守护仙炉,永镇龙虎山。谁想求财,他能帮忙调和。
还有一种说法,说财神共有四个,即“正财神”赵玄坛、“偏财神”五路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武财神”关云长。
“正财神”赵玄坛:他就是赵公明,身跨老虎,人向他求财,甚是灵验。
“偏财神”五路财神:相传,“五路财神”姓伍,被杀后阴魂不散,常常显灵,帮穷苦人家得财,让为富不仁者破财。
“文财神”财帛星君:他的脸白发长,态度潇洒,手上捧着一个宝盒。“招财进宝”四个字就由此而来。
“武财神”关云长:自己不想发财而肯帮助别人发财,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
八仙是谁
八仙都是道教神话人物,他们的传说从汉朝就有流传。分别是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何仙姑、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曹国舅八位。
“八仙”各自的特点是:铁拐李容貌奇特,能借尸还魂,富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汉钟离能飞剑斩虎,点金济众,有治恶济善之德;蓝采和放荡不羁,周游天下,表现出争取自由的性格;张果老精通万法,变化莫测;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她坚贞不嫁,行动如飞,具有女性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新观念;吕洞宾文武皆通,身兼数艺;韩湘子排难去险,见义勇为;曹国舅刚正不阿,平易近人,也善济贫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