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成、李秀成、陈仕章、涂振兴、周胜坤所率领的逾2万皖北太平军精锐大约在1856年1月下旬渡过长江,渡江点应该在芜湖以东、天京以西,因为这一带许多江岸由太平军所控制,容易隐蔽太平军的战略意图。此时杨秀清为这支拥有5位平级将领的大军,派出了一位地位更高的统帅:顶天燕秦日纲。
秦日纲是太平天国前期的重要人物,金田起义时的地位仅次于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五王。永安建制时,洪秀全封立东、西、南、北、翼五王,五王之下,官阶最高的就是天官正丞相秦日纲、春官正丞相胡以晄两人,而秦日纲的地位又高过胡以晄一筹。也就是说,除去洪秀全,秦日纲在太平天国政治人物中排名第六。而且与胡以晄排名不时“上下浮动”[1]不同,秦日纲这个“第六”的地位十分稳固,定都天京后,他先后获得顶天侯、燕王爵位,是太平天国的第一位侯爵和五王之外的第一个封王者。
因为在天京、湖北几次水陆作战中屡屡失利,他一度被召回天京,“锁押在牢”,并于太平天国乙荣五年二月十三日(1855年3月20日,清咸丰五年二月初三日)被杨秀清假借“天父下凡”,下令“为奴三载”。但他实际上似乎并未丧失其地位甚至权力,而是以“奴”的头衔继续在朝中理事。在乙荣五年八月十七日(公元1855年9月23日,清咸丰五年八月十二日)的《天父圣旨》上,他已被冠以“顶天燕”的新爵位。
此前太平天国被清廷认为“姑从人间歪例”,先是于辛开元年十月廿五日(公元1851年12月17日,清咸丰元年十月廿五日。这一年太平天国虽改年号但并未改变历法)在永安建制,设立了王爵,定都天京后又在王爵之下设立侯爵。这两级爵位都是中国古已有之的,而“燕”这个空前绝后、前所未闻的爵位,是从“顶天侯”“燕王”这两个秦日纲的旧“职称”演化而来,表明秦日纲复职后地位低于五王,但高于侯爵。由于没有先例,清朝将帅一度对这个“新生事物”瞠目结舌,许多人在叙述时都将这个爵位写错了。天京事变尤其石达开远征出走后,洪秀全为满足部下的官瘾,一口气在王爵和侯爵之间设立了5个爵位,连同侯爵称作“六等爵”,燕爵成为六等爵中的第四等。此后直到太平军被消灭,这六等爵封授了不计其数,这当然是后话了,然而在整个1856年里,享有燕爵的仅有秦日纲一人。
李秀成向来看不起秦日纲,说他“并无什么才情”,认为他只是靠“忠勇信义”,也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才爬上如此高位的,因此对于这位新派来的主帅不以为然,甚至在被俘后的供词里亦只字不提,其用意显然是认为这位主帅不过是名义上的领导人,实则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杨秀清临阵派帅,显然有自己的用意:五丞相地位相当,如不在他们之上委派一名地位更高的统帅,一旦大战之际将领间互不服气,就很可能影响战斗力。事实证明,秦日纲还是起到了一个“总协调人”的作用,这支大军在此后长达半年的艰苦转战中始终和衷共济,没有出现太平军历次战役中常犯的各主将间互相掣肘的现象。
以快打慢
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十二月廿三日(公元1856年1月29日,清咸丰五年十二月廿二日),秦日纲部派出两路人马,自下关沿江东进,在栖霞山、石埠桥等地构筑工事,表面上是加强东路沿江防御,实则为进军镇江做准备。这个方向是清朝围城大军的“死角”,可以避开江南、江北两大营的耳目。为隐蔽战略意图,杨秀清又另外派出几路人马,分别向天京城南郊仙鹤门、殷巷等地江南大营清军佯攻。
向荣被这些“假动作”所迷惑,误以为太平军正部署直接攻击江南大营,或试图打通天京—镇江间的水上交通线,遂下令福建提督邓绍良部2600人自芜湖东援大营,又让芜湖红单船水师战船东驶大胜关江面,摆出一副于天京城外决战的架势。
此时清军在天京—镇江间布置了龙潭东阳镇、高资镇两道防线,其中东阳原由泰宁镇总兵德安部2000人,高资镇则由宜昌镇总兵虎嵩林、副将庆文等率兵2100人防堵。此刻由于奕詝连连催促,吉尔杭阿加强了对镇江的攻势,高资镇守军部分被抽调参与进攻,仅剩下1200人,由游击李若珠、张汝琳指挥。也就是说,当杨秀清悄悄增兵准备突击时,对面的清军反倒在减少布防兵力。
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十二月廿六日(公元1856年2月1日,清咸丰五年十二月廿五日),秦日纲部大举进攻东阳、高资、龙潭等地。吉尔杭阿急令余万清部1200人增援东阳,虎嵩林700人增援高资。向荣闻警,也派副将秦如虎率兵前往东阳赴援。太平天国乙荣五年十二月卅日(公元1856年2月5日,清咸丰五年十二月廿九日),清军在东阳溃败,退到下蜀街,会同江南大营所派第二路援军(2300人,由游击杨瑞乾指挥)死守。此后一个多月,两军在下蜀街、龙潭、高资一带拉锯,向荣、吉尔杭阿先后调集援兵3700人增援,并派陕西提督邓绍良节制镇江诸军。
与此同时,清军加紧围攻镇江、瓜洲。吴如孝为集中兵力,抽调瓜洲守将、指挥谢锦章南下,试图西出高资、黄泥洲,接应秦日纲部援军,但终因兵力过于单薄,始终无法在城外立足。
此时秦日纲部正在镇江以西的汤头、汤脚等处与清军相持,由于水陆两路都有清军封锁,无法与吴如孝部取得联系。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二月,陈玉成单舟突破清军水上防线进入镇江,和吴如孝顺利取得联系。二月十一日(公元1856年3月18日,清咸丰五年二月十二日),李秀成率先锋3000人偷袭夺取汤头清军旧营垒,涂振兴、陈仕章、周胜坤直逼汤水山边清军新营,陈玉成、吴如孝也率镇江守军夹击。鏖战一日,清军全线溃败,丢失营垒16座。镇江顺利解围。
无论向荣、吉尔杭阿、托明阿,还是远在北京的奕詝,对镇江的解围都感到极为震惊和恐慌,并手忙脚乱地做了一系列部署,以图亡羊补牢:向荣用头号悍将江南提督张国梁替换邓绍良主持镇江军务;吉尔杭阿则紧急派人远赴芜湖等地招募兵勇;而奕詝则发布上谕,称将在内蒙古各盟旗挑选精锐骑兵,“一俟秋高气爽即当简派重臣统率南下”,几天后又令浙江巡抚何桂清、两江总督怡良调集援兵数千人分赴向荣、吉尔杭阿两处军营。
很显然,清朝君臣将帅对太平军下一步战略意图的判断是,要么扩大战果,继续扫荡镇江外围;要么凯旋天京,然后对江南大营发起攻势。故其部署都围绕这两处预定战场“修修补补”,且在他们看来,败仗固然令人恼火,但军情尚不算紧急,故奕詝带有明显鼓舞士气意图的明发上谕,也不会将“蒙古劲旅”赴援的时间定在差不多半年后的秋天。
然而太平军接下来又走出了一步出乎所有对手意料的棋:渡江北上。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二月廿六日(公元1856年4月2日,清咸丰六年二月廿七日),秦日纲、吴如孝两部主力和原守瓜洲的谢锦章部趁夜自金山北渡,在镇江城外只留下周胜坤率少数人马驻守仓头清军旧营。
传统论述多认为,秦日纲部北上瓜洲的主要目的是取粮,其次是为瓜洲解围,这恐怕未必准确:几万人敌前渡江绝非易事,但太平军却在一夜间完成,兵力调度、船只准备,显然事先经过周密安排;如果只为解围、取粮,太平军理应在达到目的后迅速南返,以免被清军从水路隔断退路,但战局的发展远非如此。
太平军渡江这天,恰逢江北大营副帅雷以諴生日,托明阿以下皆在雷以諴营中贺寿,吉尔杭阿虽紧急遣人告急,却并未引起应有重视。二月廿七日,站稳脚跟的太平军先破土桥清营,江北大营各部匆忙收缩至三汊河,瓜洲解围。廿八日,三汊河大营失守,托明阿、德兴阿分别溃退秦家桥、蒋王庙,雷以諴、陈金绶逃往仙女庙、沙头,瓜洲长围全溃,120多座清营被太平军一鼓扫平,江北大营土崩瓦解。廿九日,太平军乘胜第二次攻克扬州府,生擒清扬州知府世焜。
以慢打快
接下来的计划,杨秀清似乎并没有想好。他派出一支人马渡江占领江浦,而与此同时,秦日纲部太平军分出周胜坤守江南的仓头清军旧营,让吴如孝回镇江,主力则沿江东进,于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三月初八日(公元1856年4月16日,清咸丰六年三月十二日)占领浦口。
许多军事史著作都认为,杨秀清是鉴于清朝水师封锁镇江—瓜洲间江面,原路回师过于危险,打算让秦日纲部从江浦、浦口渡江凯旋,但仔细推敲就可以发现并非如此。
占领江浦、浦口后,秦日纲部和天京援军已经会合。从三月初八日占浦口,到三月十四日日失守,中间长达6天时间,足够全军渡江至下关回京,但秦日纲部却安安稳稳地待在原地不动。说他们想从浦口回天京于理不合,说他们后来因渡江路线被切断而被迫东返,则更说不通。
让我们看看此时清方做了些什么。
奕詝此刻着急上火般连下上谕,首先是人事处分,托明阿、雷以諴、陈金绶等均被革职,江北大营残部转由德兴阿统领;其次,他从山东、河南、陕西、直隶等地调集八旗、绿营官兵数千人集结于江苏清江浦(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当时为漕运总督衙门所在地),由漕运总督邵灿统一指挥;又令安徽巡抚福济、徐州镇总兵和春在临淮关布防;更饬令吉尔杭阿、向荣急速派兵过江助战[2]。
而向荣、吉尔杭阿的主力,则由张国梁、刘存厚等率领,忙于攻打镇江外围仓头等地的太平军周胜坤部。此战中,周胜坤因寡不敌众战死,余部由其哥哥周胜富率领退往镇江。吉尔杭阿下达命令,鼓励部下猛攻镇江。
很显然,北京城里的奕詝最担心扬州一带的太平军再来“扫北”,因为林凤祥、李开芳部,以及后来驰援林凤祥、李开芳部的曾立昌等部,当初都是从扬州出发,进逼北京的。于是不但催令北方各省层层防堵,更接连催促战斗力尚完整的向荣、吉尔杭阿部北上。而向荣、吉尔杭阿对北上并无太大兴趣,他们的计划是利用水师和江北友军将太平军主力牵制在江北,自己则集中优势兵力乘虚攻破镇江城。
清方的两个战略相比较,前线向荣、吉尔杭阿的方案显然更高明、更符合实际,但最终占上风的却是皇帝的主张。由于皇帝的一再催促,三月初八日,即太平军占领浦口当天,清方最善战的张国梁被从镇江前线紧急调往江北增援。而此时太平军石达开部在江西的处处得手,也迫使浙江等邻近省份督抚告急,从江南大营和镇江前线收回此前派出的兵力,致使清军在太平军主力留驻江北期间,竟始终未能合围镇江。
一开始,清军的势头似乎不错。
在江北,张国梁部先后收复了浦口、江浦;在江南,清军击败了太平军周胜坤部,再度进逼到镇江城下。
然而他们恐怕正中了杨秀清的圈套。
杨秀清此前一系列看似反常的举措,把镇江解围后原本兵合一处、战斗力不弱的张国梁、吉尔杭阿两部拆散。吉尔杭阿部到处赴援,主力七零八落;张国梁则师老兵疲,锐气消磨殆尽。相反,原本奔波劳顿、疲劳不堪的秦日纲部,却赢得了宝贵的10天休整,成为以逸待劳、反客为主的优势一方。
不仅如此,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三月初二日(公元1856年4月8日,清咸丰六年三月初四日),石达开部太平军3万人自江西兵分三路取道皖南,进逼天京外围,江南大营总粮台所在地宁国府岌岌可危。这迫使向荣匆匆从江浦召回张国梁(公历4月27日,同日张国梁刚刚收复了江浦县城)。原本的悍将精兵,此刻早已疲惫不堪,且江南清兵的形势更加分散。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三月中旬,秦日纲部开始向东进军,在没有太多阻力的情况下却兜兜转转,直到丙辰六年四月廿日(公元1856年5月27日,清咸丰六年四月廿四日)才从瓜洲渡江,返回镇江城外的金山。而在此期间,石达开部连克太平府、宁国府,进军天京城南的重要据点秣陵关,迫使向荣不得不让张国梁带重兵抵御,疲于奔命,而镇江外围的吉尔杭阿部成了一支孤军。
四月廿四日(公元1856年5月31日,清咸丰六年四月廿八日),得知刘存厚部在镇江城外黄泥洲被围,吉尔杭阿自九华山大营亲领精兵赴援,被太平军伏兵半路包围在烟墩山。激战一昼夜之后,烟墩山、黄泥洲两路清军均溃败,吉尔杭阿自杀,刘存厚战死,残部由虎嵩林、余万清率领死守九华山,军心涣散,几乎不能立足。
尽管向荣、德兴阿等急派福兴、张国梁、秦如虎、陈升等统领人马来援,但已经晚了一步。宛如惊弓之鸟的九华山清军和疲惫不堪的援军于太平天国丙辰六年四月廿七日(公元1856年6月3日,清咸丰六年五月初一日)全军溃散,九华山、破岗子一带清军营垒30多座被太平军踏平,清京口副都统绷阔、副将周兆熊自杀,残部分头退往孝陵卫、句容、丹阳等地。五月初七日(公元1856年6月13日,清咸丰六年五月十一日),太平军秦日纲部经高资、下蜀街、东阳镇、石埠桥凯旋至天京城外观音门。
秦日纲等人或许并不知道杨秀清全盘计划,他们认为救援镇江的任务已超额完成,转战4个多月的人马也早已疲惫不堪,理应回天京休整。没想到他们接到的却是杨秀清劈头盖脸的一道严令:攻破江南大营,否则不许回城。
一战乾坤
此时天京城外的重镇溧水已被石达开攻克,天京城里的太平军也已经出城扎营。原本包围天京的江南大营,此刻反成为太平军反包围中的一步死棋,外围友军都已战败,据点也大部分丢失,主力张国梁部早已是强弩之末。在秦日纲等人看来,不许回城也许是不近情理,但对于杨秀清来说,恐怕早已是成竹在胸了。
此时太平军石达开部三路大军已分别进至大胜关内、秣陵关前和溧水城下,向荣不得不派头号大将张国梁率1600人增援溧水,另派记名总兵江长贵部千余人驰援溧阳。最后孝陵卫向荣大营只剩下“不满五千”的清军,除去疾病、守营者,能派遣出战的只有1000多人。
太平天国丙辰六年五月十一日(公元1856年6月17日,清咸丰六年五月十五日)夜,秦日纲部进逼仙鹤门,开始与江南大营王浚等部接战。次日,石达开部自天京城西南绕至尧化门、仙鹤观一带,并布防黄马群路口,将仙鹤门的王浚等部清军和孝陵卫向荣大营分割为两处。向荣急忙从溧水、丹阳等地调张国梁、虎坤元、张玉良等部回援,张国梁回到孝陵卫后和福兴连夜布防青马群。五月十四日,秦日纲、石达开和天京太平军分四路猛攻江南大营,仅一昼夜就将向荣全军击溃,杀死副将巴图、参将陈明志等,击伤张国梁。向荣、张国梁等先退淳化镇,继而退入丹阳县城坚守。就这样,从太平天国定都后不久就一直威胁天京安全的江南、江北两大营,都被太平天国击破了。
这是一次震惊中外的大会战,太平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清廷赖以消灭太平天国的三路大军在旬日间土崩瓦解,对国家财政、军需后勤至关重要的江浙财赋区暴露在太平军面前。皇帝奕詝除了匆忙对战败将帅进行人事处分外,一时也想不出多少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只能一面竭力在江北层层布防,防止太平军再度进窥京师,一面放手让张国梁等一线将领各自为战。
天京—镇江战役就这样结束了。这次战役,太平军在杨秀清的高瞻远瞩下,打了一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大胜仗,而且这场胜仗,是在太平军兵力并不占优势,至少不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取得的。
杨秀清先是以快打慢,抓住清军判断失误形成的时间差,先后在镇江、瓜洲两地得手;继而再以慢打快,利用清军急于搬回战场形势的心态,故意放慢回兵节奏,分散清方兵力,变“以劳打逸”为以逸战劳。于是,在后期的几次战斗中,兵力集中的太平军总是能形成战场上兵力的局部绝对优势,最终将清军各个击破。
史学家公认,这场战役的胜利,是太平天国军事成就的顶峰,当时一些性急的人更是预言,通过这一战,中国内战胜负已定,决定命运的时刻业已过去了。
但他们万没想到,决定此次中国内战命运的时刻并没有过去,而是即将到来。
[1]胡以晄任丞相时李开芳曾排名靠前,后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又先于他封侯爵,直到他获封豫王才从此巩固了自己“第七”的排名。
[2]吉尔杭阿在扬州失守当天已派游击黄朝恩等兵勇1100人过江,向荣则让邓绍良带1250人从龙潭渡江增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