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保组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简称IFAW,成立于1969年,总部位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其最初的使命是制止加拿大东海岸大规模商业性猎杀白袍琴海豹的残酷行为。随着不断的发展,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动物福利组织之一。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领域主要集中在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制止濒危物种非法贸易来避免对野生动物的商业剥削;救助处于自然或人为灾难中的动物并帮助它们重返自然;支持政府机构通过加强立法和执法保护动物;开展公众教育宣传,传播爱护动物、尊重生命以及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理念。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主要活动有护鲸活动、护象活动、制止野生动物贸易、拯救琴海豹活动、救助伴侣动物等。

    护鲸活动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进行制止捕鲸的活动,同时建立新的鲸保护区,力图拯救全球濒危的鲸。为此,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反对日本大规模的捕鲸行动,为制止日本残酷性的捕鲸行动寻求法律上的援助。

    1963年,国际捕鲸委员会禁止在南半球捕杀座头鲸,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颁布全球性的商业捕鲸禁令。然而日本这40多年来无视国际社会的禁令,打着“科学捕鲸”旗号,截至2009年4月份,在南极海域捕杀鲸的总额达9408头。

    2007年11月,日本政府无视国际捕鲸禁令和国际社会的压力,继续打着“科学捕鲸”的幌子扩大其捕鲸计划,派遣捕鲸船进入南太平洋鲸类保护区捕鲸,并计划在4个月内捕杀超过1000头鲸。其中包括40多年来一直受到保护禁止商业猎杀的濒危物种座头鲸,而且计划猎杀的数量达50头之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委托一些国际法学专家组成三个独立调查小组,对日本捕鲸展开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日本捕鲸违反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南极条约体系》《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和《国际捕鲸公约》。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也委托澳大利亚顶尖的国际法学专家组成独立调查小组(悉尼法律调查小组)对日本捕鲸相关议题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澳洲政府可以运用国际法这一有力武器,来阻止日本在南太平洋继续屠杀鲸类。日本捕鲸船队公然违反国际法规和当前国际捕鲸委员会达成的协议,2008年进行了大规模的商业性捕鲸的残酷行为,2009年第一季捕杀680头鲸后于4月14日返回日本港口。由此可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还将继续在反捕鲸的残酷行动上努力。

    护象活动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还进行了制止象牙从业者、从盗猎者手中保护大象、重建公园以保护所有物种、必要时营救和重新安置大象的活动。

    2009年6月7日,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马拉维政府合作下,救援人员已启动对非洲南部国家马拉维受到人象冲突威胁的大象的迁移工作。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马拉维政府合作,将人和动物从费里朗维地区(地处马拉维湖的南部)激烈的人象冲突中解救出来。这里生活的绝大多数是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人口的不断增长破坏了大象的栖息地,迫使这些濒危动物去采食庄稼、毁坏当地村民的谷仓。大象面临激烈的人象冲突威胁。马拉维政府采用了既人道又注重实效的解决办法,通过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合作,将大象迁移到玛杰特野生动物保护区,解决了濒危大象带来的两难问题。

    制止野生动物贸易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致力于拯救大猩猩及其他濒危物种、终止丛林动物肉类贸易、拯救藏羚羊、制止将野生动物作为伴侣动物的贸易。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然而每年现实中的国际野生动物黑市贸易额高达数十亿美元,其规模与非法毒品和武器贸易不相上下。在这种巨大利益的驱动下,由于网络贸易难以监管、快捷便利的先天“优越性”,互联网迅速成为许多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的平台,给濒危物种保护和生态环境带来新一轮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对互联网的野生动物贸易行为进行了调查。2008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3个月的调查,发布了《点击即杀戮——全球网络野生动物贸易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在为期3个月的检测期内,全球11个国家的183个在线交易网站上共有7122件非法野生动物制品在出售。估算到的标价贸易总额近3800万美元,已成交的金额为45万美元。此外,由于还有许多网站并不标明售价,且不提供最终成交的方法,以至于实际成交额将远超过当前数额。交易的物种包括许多濒危动物:大象、大型猫科动物、鸟类和灵长类动物;贩卖的制品种类也复杂多样:有骨骼、皮毛、器官、标本甚至是动物活体。其中,美国的问题最为严重,在美国完成的网络野生动物贸易量排名第一,是中国和英国总和的10倍,占据了世界前8位的国家总和的70%。

    拯救琴海豹活动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主张制止:残酷的猎杀和获得免费参观海豹之旅、终止资助和支持猎杀、改革加拿大渔业政策。

    2009年3月,在经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10多年的努力下,俄罗斯颁布海豹猎杀禁令。这一禁令的颁布,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为制止猎杀琴海豹取得的巨大胜利。2009年5月,欧盟颁布海豹制品销售禁令。禁令将禁止在欧盟范围内进行以牟利为目的的海豹制品销售,因纽特人及其他土著居民例外。这项决定是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40年来为终止加拿大商业海豹猎杀而取得的重大胜利。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致力于提高全球的动物福利,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同时也注重为伴侣动物(猫、狗)提供援助。

    2008年,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帮助下,由动物管理部门在澳大利亚偏远原住民社区开展了“爱犬总动员”伴侣动物健康项目。这一项目的开展,使科托尔土著社区的狗的健康得到改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社区人员合作,通过改善动物的健康来提高社区的医疗水平。

    从1993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进入中国,它始终致力于通过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来帮助中国开展野生和伴侣动物(即猫和狗)的福利与保护工作。1999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中国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签署了为期5年的合作备忘录,从那时开始,双方就共同致力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支持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履行国际公约等方面的工作。2002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签署了为期3年的合作备忘录,承诺共同为提高公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不断加强野生动物贸易信息调查工作,进一步加强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能力建设,积极推动中国野生动物进出口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努力。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主要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救助陷于危机和苦难中的动物;制止野生动物的贸易;提倡加强动物保护立法;以及提高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教育。

    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认为,野生动物同人类一样需要良好的生态环境来繁育发展,而造成某些野生动物灭绝的最大威胁是其自然栖息地的丧失。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在人口激增、城市化、工业、贸易全球化及与其他优先用地的竞争中受到极大的威胁,它们被迫离开原来的栖息地,同时迁徙路线被扰乱,繁殖地遭到破坏。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主张通过采取直接有效的行动为野生动物争取尽可能多的生存空间和安全保障。其中在中国的行动主要有保护藏羚羊和亚洲象栖息地。

    藏羚羊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的保护动物,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每年这种珍稀的动物仍数以千计地遭到猎杀,人们用其绒毛织成精美、柔软的“沙图什”披肩从事非法贸易。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对生活在中国西部高原上的这种珍贵特有动物的保护包括:支持藏羚羊栖息地保护和反盗猎巡逻;发起沙图什贸易市场调查;组织面向消费者的教育活动;支持各有关国家濒危物种管理机构在藏羚羊绒非法贸易源头、流通渠道和消费市场各个环节中的执法行动。在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栖息地及周边地区,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向当地的自然保护区和反盗猎组织提供通讯器材、野外装备和资金,印制宣传品等各种形式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组织巡逻,同时也注重对周围群众进行教育,有效地支持了反盗猎巡护工作。

    2001年5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森林公安局在南京联合举办藏羚羊保护与执法研讨培训班,来自青海、新疆、西藏三省区的三十名森林公安干警对藏羚羊保护三省联防机制的建立达成共识。自2002年至今,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局及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合作,每年一次召开“青海、西藏、新疆三省区藏羚羊保护研讨会”。研讨会对进一步加强各省区保护区之间的合作、有力促进藏羚羊反盗猎执法活动及栖息地保护、保持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1年6月27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印度野生动物基金会在北京、新德里和伦敦三地同时举行《终止罪恶的贸易——拯救濒危藏羚羊的国际行动》新闻发布会,披露了国际藏羚羊绒非法贸易现状的最新调查结果,呼吁国际社会联合努力保护藏羚羊,这些努力包括:专门针对时装界开展的终止市场对沙图什披肩需求的公众意识宣传,并为加工地印度的织工寻求替代产业;在藏羚羊的栖息地青藏高原坚决、持续地开展反盗猎行动和公众意识教育活动。

    亚洲象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格保护并禁止贸易的物种,是我国一级保护性野生动物。然而目前在我国,野生亚洲象数量仅在250头左右,而这仅存的250头左右的野生亚洲象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其生存的主要威胁来自于其栖息地的逐步丧失。野生亚洲象仅生活在云南省西双版纳、思茅和临沧地区,在过去的数十年中,人类的活动,诸如森林采伐和农业生产,使野象在云南的栖息地大面积减少,同时也引发了当地农民与野象争夺生存空间的矛盾。

    2000年7月,为解决思茅地区的人象冲突问题,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于2000年7月与云南省林业厅、思茅市政府合作启动了“中国亚洲象及其栖息地保护项目”。该项目改变以往的采取被动地、仅仅通过提供资金来对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进行补偿的赔偿机制,转而通过资助当地发展农村社区经济来缓解大象活动给农民带来的压力。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给当地社区提供“互助基金”小额扶贫贷款来鼓励村民种植替代农作物,减少在森林中的农业活动,并响应政府的退耕还林政策以保护亚洲象的栖息地。同时该项目还为村民提供农业技术、安全教育、动物保护和栖息地保护方面的知识培训。通过该项目的科研活动确认了大象的食物结构,根据大象对盐的需求在森林中建立人工硝塘,吸引大象远离农田和村庄。同时,基金会还在当地社区村寨和中小学校开展“种明白林”、“绿旗人家”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活动。

    2001年,通过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当地林业部门的共同努力,思茅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颁布了一项新的5年禁猎的通告,有效地推动了该地区对亚洲象和其他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2003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在西双版纳成立了亚洲象保护项目办公室。2008年岁末至2009年1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同合作开展“09年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活动,这一活动是亚洲象保护项目2008年岁末的“保护宣传月”活动的延续。时至今日,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于2000~2004年、2004~2008年先后在普洱和西双版纳地区开展了亚洲象保护项目的第一期与第二期。现在正在开展亚洲象保护项目的第三期。

    亚洲黑熊分布于亚洲的印度、尼泊尔、日本、朝鲜半岛、中南半岛、阿富汗、俄罗斯及中国,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是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受到熊胆、熊掌以及熊的毛皮等制品贸易的威胁,亚洲黑熊的数量迅速减少。

    1995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与中国政府机关和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努力,关闭了条件最为恶劣的几家熊场。1996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广东番禺为被解救的黑熊建立了黑熊养护场(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番禺黑熊养护中心),这是中国第一家救助受虐亚洲黑熊的专业养护机构,不仅给受虐的黑熊提供了一个避难场所,而且是教育公众善待动物、尊重生命的教育中心。目前有5只黑熊在养护中心安度晚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专门成立了中医专家组,并资助中医药科研人员进行熊胆的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该基金会还邀请大陆知名的中医药教授和熟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的专家赴伦敦参加第三届国际传统中医药大会,从保护物种多样性和濒危物种动物药管理的角度讲述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基金会在“保护濒危物种,弘扬传统中医药”方面的工作已得到国内外众多组织和专家的认可。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于2001年底合作建立了“北京猛禽救助中心”。“北京猛禽救助中心”是北京市林业局认可的“定点猛禽救助中心”,以国际先进的动物福利理念为指导,采用科学专业的救助方法,为受伤、生病与迷途的猛禽提供治疗、护理和康复训练,并在适合的野外栖息地及时放归已康复的猛禽。

    2008年,由于猛禽捕食家禽的案件不断增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北京猛禽救助中心专门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北京市加快制定野生动物损失赔偿办法的建议》书,呼吁市政府尽快制定有关野生动物造成损害的补偿办法。同年底,北京市法制办对外公布了《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征求意见稿)》,并在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伴侣动物救助项目通过资助多家国内收容伴侣动物组织,提供兽医服务与绝育手术费用,并对公众开展教育,来推行更加人道的伴侣动物政策。自1993年起,基金会的宠物救助捐款在中国援助了多个伴侣动物救助组织和中心。

    20世纪90年代,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开始资助“北京人与动物环保科普中心”,为其提供各种设施、食品、兽医及培训支持。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为动物救助中心提供持续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各种动物救助和安置的模式。

    自2003年“幸运土猫”成立之初,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就对其领养计划进行资助。“幸运土猫”通过其庞大的志愿者网络,为救助的动物提供临时救助和收容的家庭,大大提高了被救动物领养成功率。在领养项目实施的4年里,已经为近2000只猫找到了温暖的家,这个基于志愿者网络形成的“群落救护计划”在北京的53个社区开展,有逾千名忠实志愿者的长期支持。

    2008年,汶川大地震直接导致大面积动物笼舍坍塌和大量动物死亡。由于缺乏水、饲料、疫苗、笼舍的保障,很多动物还处于危机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极有可能导致疫情的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曾参加过日本神户大地震和印度洋海啸等多次严重自然灾害后人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发起组织了由北京市小动物医师行业诊疗协会的兽医组成的专业团队奔赴灾区工作,以地毯式的开进方式,挨家挨户为犬只免疫;在开展防疫工作的同时,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团队还为遵道镇兽医部门提供了专业设备、人道捕捉和安置流浪动物的培训。在灾区,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工作有效防止了狂犬病对灾民健康带来的威胁,同时也避免了大规模犬只捕杀对灾民心理造成的伤害;通过帮助灾区的人和动物,为当地重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991年8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在香港发起“医生狗”活动。该活动主要是主人带领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性情检查的“医生狗”定期到学校、医院、老人院、幼儿园、孤儿院、康复中心进行探访活动,宣扬爱护动物信息。1998年10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首次在北京举办了“医生狗”活动。“医生狗”项目在医疗和教育领域为人和狗的交流和理解创造了机会。“医生狗”的探访不仅是向儿童、残疾人、年迈人士献关怀和爱心,同时也希望通过动物与人的交流活动,提高人们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树立人和人、人和动物之间的和谐、文明的社会风气。

    制止野生动物贸易

    2007年2月至12月,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对中国国内主要的四家大型在线交易网站进行了监测,共发现了1973件涉及30多种国家一类和二类以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和II的保护动物及其制品,其中既有虎骨酒、麝香这样的保健品,也有象牙雕刻、虎须、犀牛角、藏原羚角等装饰品及用品,还有懒猴、狐狸、猛禽等活体作为另类宠物的交易。另外,网店以及实体店交替经营,国内、国际贸易兼营,狩猎野生动物及售卖制品联营多种形式并存,网络交易的状况非常复杂。国家濒管办在接到举报之后,联合公安部网监局、海关及国家森林公安局展开了数次执法行动。

    2008年1月11日,由国家濒管办牵头在杭州召开了“控制濒危物种网上贸易”的研讨会。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公安部公共信息网络安全监察局、海关、森林公安局和农业部渔业局以及国内主要在线交易网站的代表共同评估和分析了当前网络贸易的现状,并就网络野生动物贸易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对策研究。2008年2月,由中国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牵头,联合森林公安、公安部网络安全局以及多家国内主要在线交易网站针对互联网野生动物及其制品贸易的整治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然而,由于网络交易的隐蔽性和高效性,以及配套法规的不完善,打击网络野生动物贸易犯罪还面临很多挑战。

    提倡加强保护动物立法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通过整理汇编国外、港台地区动物福利法和养犬法规,与国内相关的法律和流行病专家合作,组织国内外的签名活动,在中国提倡更高标准的动物福利。中国政府正在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及其他机构一同起草中国首部动物保护法,目前,中国首部动物保护法正在修订中。

    提高公众爱护动物的意识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办公室、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密切合作,致力于唤起公众对濒危物种贸易的警觉。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国办公室与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联合印制宣传教育材料,分别张贴在中国各机场的国际出境大厅,用以提高公众,特别是国际旅行者对中国特有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合作出版了《跨越国境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行动》与《常见鱼鳖类识别手册》,有力地推动了基层公约执法机关对公约物种贸易的鉴别、管理工作,有利于加强相关部门的高效执法。2008年,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与北京时尚博文图书公司共同推出了《消失的家园》系列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目的是使更多的读者了解野生动物所面临的危机以及人类的消费行为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甚至是整个物种带来的遗憾,从而使更多的人能够自觉地抵制野生动物制品,从自己做起,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

    1999年,基金会成功地将“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活动引入中国。每年10月份,“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在全国的大、中、小学开展活动。2008年“国际爱护动物行动周”的主题是“海洋中的精灵”,提倡关注各地海洋生物的情况,特别是中国海洋生物的知识,它们所面临的威胁以及如何进行保护。2008年10月4日,“世界动物日”这一天,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和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和威海市环保局,组织威海高新技术开发区田村小学的小学生和海洋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聚集在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参与了“拒绝白色污染,保护蓝色海洋”的海滩塑料垃圾清理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