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国际在全球区域和国家开展工作,其宗旨是维持和恢复湿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造福子孙后代。湿地国际认为人类美好的精神、物质、文化和经济生活都离不开全球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因此湿地国际致力于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以期使湿地和水资源的全方位价值与服务都得到保护和管理,以利于生物多样性和造福人类。
湿地国际由其成员大会管理,成员大会是湿地国际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开一次大会,商定湿地国际战略,审议工作计划,批准会费额度,决定预算和任命董事会成员。同时湿地国际通过开发工具、提供信息来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政策、公约和条约,以满足湿地保护的需求。
湿地国际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鸟类组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湿地公约的国际伙伴组织密切合作,与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迁徙物种公约签署了正式的伙伴协议,还与许多国家政府和相关机构签订了谅解备忘录和合作计划以支持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英国自然保护联合委员会、中国国家林业局以及支持国际湿地能力建设项目的财团组织。
全球战略目标
湿地国际已正式通过以下四个长期全球战略目标(2005-2014年):
目标1:使有关利益方和决策者充分了解湿地的现状和趋势及其生物多样性、社会经济价值和行动的优先领域。
目标2:认识到湿地所提供的价值和服务,并把他们综合到可持续发展中。
目标3:通过综合的水资源和海岸带管理实现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目标4:通过大范围的、跨界的湿地物种和关键湿地栖息地动议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水鸟保护
湿地国际1996年3月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了第6届缔约方大会。大会通过了1997~2002年战略计划。1996年10月常委会通过决议,宣布每年的2月2日为“世界湿地日”。
亚洲水鸟调查活动由湿地国际统一组织协调,该活动与湿地国际在欧洲、非洲和美洲的水鸟调查合称“国际水鸟调查”。亚洲水鸟调查于1987年从印度发起,目前已迅速发展到东亚、南亚、东南亚、大洋洲以及俄罗斯远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水鸟调查的目标是获取每年水鸟越冬种群的资料,作为评价湿地状况及监测水鸟种群的基础;每年定期监测湿地的状况;激发人们对水鸟和湿地保护的兴趣,促进地区的湿地和水鸟保护活动。
亚洲水鸟调查于每年1月的第2和第3周进行。水鸟调查的种类范围包括几乎《湿地公约》定义的所有种类。包括鸊、鸬鹚、鹈鹕、鹭类、鹳类、鹮类、琵鹭、火烈鸟、天鹅、雁类、鸭类、鹤类、秧鸡类、鸻鹬类、鸥类和主要依赖湿地的猛禽类。水鸟调查的湿地类型通常包括所有类型的水鸟栖息地,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沼泽、海岸滩涂、红树林等。
亚洲水鸟调查开展的活动主要有:亚洲水鸟调查项目各地区协调员收集本地区水鸟调查数据;各地区数据统一汇总到湿地国际;湿地国际在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后出版调查报告;将调查报告赠送有关的政府、非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参与调查的所有人员。
2009年1月,由日本环境省自然保护局生物多样性中心出资,湿地国际—日本办事处和日本鸟类研究协会联合组织举办的“亚洲迁徙水鸟监测国际合作研讨会”在日本福冈市成功召开。会议就各自国家的湿地与水鸟资源现状、水鸟监测保护工作的进展和取得的成绩等方面向大会进行了汇报和交流,与会代表们还就水鸟监测与保护的国际合作、日本国内水鸟保护的技术、公众意识宣传和培训的推动工作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探讨。
2009年,一个新的为期三年的项目“加强北非水鸟和湿地保护能力”将从本月开始执行。根据项目框架,能力建设活动将在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埃及和毛里塔尼亚开展。“加强北非水鸟和湿地保护能力”项目与目前正在执行的“UNDP—全球环境基金非洲—欧亚迁飞路线”项目即“飞越湿地(简称WOW)”项目是相联系的。这个项目将在《UNEP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议》的框架下执行。其合作伙伴包括:国际鸟盟、湿地国际和湿地公约等。
湿地国际是第一个通过国家林业局(原林业部)与中国政府达成谅解备忘录而成功在中国建立办事处的国际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根据备忘录精神,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于1996年9月26在北京正式成立。湿地国际在中国建立办事处是为了帮助中国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通过引进技术和资金、提供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开展信息交流来促进中国和东北亚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主要任务是促进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编制与实施;支持开展湿地资源调查与编目;支持建立湿地监测网络,促进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评估和确认国际意义的湿地生境;协助和支持建立标准化的湿地数据库;开展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研究,鼓励对退化湿地进行恢复重建;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支持和促进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优先项目的研究;建立湿地专家网络,组织和协助湿地专家参与国际湿地项目;组织召开各种与湿地有关的研讨会、论坛、培训班等活动,促进东北亚地区湿地保护;通过湿地出版物提高公众意识。
湿地生物多样性项目
中国大约有600万公顷山地湿地,其中大部分是泥炭地。泥炭地为濒危野生动植物提供了重要栖息地,如黑颈鹤、珍稀鱼类、两栖类和植物,并且是重要的水库,维持着小溪、河流和相邻草地的水位,同时泥炭地储藏吸收大量的碳,提供重要的国家和国际生态服务。然而,泥炭地却受到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排水、过度放牧)、开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中国的山地泥炭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正是致力于这些地区的山地泥炭地的综合管理,实施区域为青藏高原的若尔盖沼泽和西北地区的阿尔泰山。该项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排水、过度放牧、采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引起的湿地生态系统退化。
“中欧生物多样性若尔盖—阿尔泰”项目开展的活动有:在不同部门支持下制定若尔盖沼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计划;作为碳库和水资源管理的泥炭地管理指南的制定和完善;推广减少影响的放牧管理和泥炭地恢复技术;在示范点检验山地湿地可持续利用方案;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并应用于不同部门机构(畜牧、水资源、环保、旅游)。
2007年8月,“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会召开,标志着“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全面启动。会议认识到中国山地湿地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以及维持当地社区生计的重要性,特别强调若尔盖高原湿地对黄河水供给和作为碳库调节当地乃至区域气候的功能。
2008年5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甘肃野生动植物管理局联合主办的若尔盖泥炭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研讨会在甘肃兰州召开。会议通过讨论《若尔盖泥炭地保护合作框架大纲》,认识到若尔盖泥炭地整体保护需要建立跨省合作机制及加强沟通交流、分享经验与成果的必要性,并初步达成意向。同年7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新疆阿尔泰山国有林业管理局共同举办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讨会”在新疆阿尔泰市召开。国际泥炭学会秘书长HansJoosten先生对阿尔泰山泥炭地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阿尔泰山泥炭地极具代表性,是世界上数量不多、弥足珍贵的“活”的泥炭地,他同时也注意到部分湿地的过度放牧和退化现象,建议采取紧急措施保护和恢复阿尔泰山湿地。
根据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2008年的安排,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项目点在2008年第二、三季度进行了泥炭地恢复工作,并完成了恢复工作。期间,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的嫩哇乡开展了小型水坝建设进行湿地恢复。红原林业局湿地办在红原县龙壤沟开展湿地恢复工作。按设计要求,采取覆土填沟措施,分级填堵的方法。
2008年9月,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四川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管理站联合主办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简称ECBP)——若尔盖湿地综合管理跨省合作研讨会于四川成都召开。会议上,四川省若尔盖县、红原县,甘肃省玛曲县、碌曲县政府和若尔盖地区相关保护区等合作伙伴共11家部门和组织联合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并成立了若尔盖高原湿地保护委员会,大家承诺共同合作,保护若尔盖高原湿地。
在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下,针对“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项目点各相关利益方的需求,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专家编写了一部10万余字的《湿地知识培训教材》,发放到各基层有关方面,以达到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的目的。另一本全面介绍新疆湿地的图书《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新疆湿地》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8年,来自德国的泥炭地专家马丁先生实地考察了若尔盖高原碌曲县、玛曲县、红原县和若尔盖县实施的泥炭地恢复项目,对泥炭地恢复情况进行了评估,经过进一步分析、资料收集和整理,完成了《若尔盖泥炭地恢复评估报告》。该报告全面描述了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恢复项目、实施措施、存在的问题以及现状,介绍了近期恢复活动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为进一步改善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
2008年10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山地湿地综合管理项目国内外合作伙伴参加在韩国庆南召开的第10届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简称COP10)。在大会召开之际,湿地国际特申请组织“中国山地湿地综合管理”边会,其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山地湿地管理与恢复经验,并让国际上了解中国正在执行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的野外示范项目。
在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的支持下,为了提高若尔盖地区湿地保护管理水平,为制作山地湿地管理和恢复手册提供基础资料,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的高原湿地专家收集整理了中国高原湿地保护管理信息,并完成了《中国高原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管理》报告。报告分别就高原湿地的类型及形成、我国高原湿地面积与分布、高原湿地的功能与价值、我国高原地区国际重要湿地、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或威胁、高原湿地管理的经验和教训及保护对策建议等进行了论述。并指出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问题或威胁主要有:湿地法律地位不明确,多头管理,职责不明,缺乏管理协调机制;侧重于物种的保护,忽略了生境的保护;片面强调水域,缺乏整体保护。
2009年4月,为学习、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先进的湿地保护管理经验,加强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促进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中欧盟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支持下,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组织四川、甘肃、新疆三个项目省湿地主管部门领导及湿地保护区管理人员一行9人赴荷兰、比利时、英国等欧洲国家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考察小组先后考察了荷兰黑湖国家湿地公园、德国与比利时交界的Bargerveen湿地、英国山区国家公园、北奔宁山杰出自然风景区(简称AONB)。考察组还参观了位于伦敦市中心的英国湿地中心(简称WWT),也拜访了湿地国际总部。通过考察,对上述三国湿地、泥炭地保护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也学到了一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保护管理理念和保护技术,对于正在实施的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中的山地湿地综合管理项目和湿地、泥炭地保护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2009年是中欧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关键的一年,为更有效、按计划完成项目各项活动,2009年5月,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对四川红原、若尔盖,甘肃玛曲和碌曲四个项目点2008年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就2009年各项目点工作安排与当地合作伙伴进行了充分沟通,并落实当年工作计划。
总的来说,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若尔盖高原和阿尔泰山湿地综合管理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自2007年启动以来,在四川项目区红原、若尔盖,甘肃项目区碌曲、玛曲开展了泥炭地恢复。至2008年填堵沟13千米,筑坝48处,恢复面积达233万平方米。恢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恢复点地下水位抬高、水生植被逐渐恢复、蛙类等水生生物数量增加、侵蚀沟逐渐淤积、侵蚀基准面升高、水流减缓,原来退化的泥炭地重新被水淹没后,泥炭地特性得以恢复。
欧盟安庆湿地项目具体名称为“通过市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这是根据安庆市的湿地资源现况而展开的项目。安庆市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但面临巨大的压力,安庆市政府有责任也有意愿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其相关部门的工作范畴,但缺乏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同时,也欠缺相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依赖生物资源的生计之间实现可持续平衡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主要表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缺乏生物多样性的专业知识,管理经验、方法和具有针对性的系统规划和措施,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淡薄,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该项目正是针对该核心问题施予对策,推动实现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相关部门主要工作目标,从而使自然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此项目属于中欧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由欧盟提供赞助,安庆市政府和国家林业局规划院以及湿地国际共同实施,项目执行期为2007~2010年,目标是确保安庆市境内的湿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得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2007年9月,“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安庆示范”项目启动大会在安庆市召开。会上,宣布成立了安庆市湿地生物多样性管委会,为下一步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管理打下基础。
2008年,中欧安庆示范项目办公室和安庆市电视台的记者去安庆沿江湿地的枫沙湖拍摄湿地保护宣传片。此次拍摄专题片是安庆示范项目的一项重要活动,为项目也为安庆沿江湿地保护区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水鸟保护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在中国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水鸟保护活动,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黑颈鹤保护项目。
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申请的“通过社区参与和扶贫,加强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保护”项目于2008年3月获得日本经团联(简称KNCF)的批准。该项目规划实施三年(2008~2011年),计划为项目区的100户家庭建沼气池和温室大棚。项目还对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加强项目区越冬黑颈鹤的调查与监测,在改善当地居民生计的同时,加强项目区黑颈鹤的有效保护。
2008年8月,“通过社区参与和扶贫,加强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黑颈鹤保护”项目启动会在云南昭通市召开。本次会议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主办,云南大山包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本次会议取得主要成果包括:建立了项目工作组;明确了项目工作组成员及专家的工作职责;确定了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安排;扩大宣传了项目的影响。
《云南省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已由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于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条例》旨在加强保护濒危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是云南省第一个专门针对自然保护区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我国第一个由省级立法部门牵头起草的保护区条例,对加强大山包乃至整个云南省的野生动物和湿地生态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环境教育
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主要有湿地学校项目、宁波—慈溪湿地项目等,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湿地学校项目。
湿地学校项目是指“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中日韩湿地学校项目:三国青少年与教师湿地意识活动。
“亚洲湿地周”是一个地区性的意识活动,主要是针对青少年。该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青少年对湿地价值与重要性及其合理利用的兴趣与理解;提高青少年的湿地保护意识,加强东北亚地区湿地教育的信息交流,建立远东湿地教育网络。从2002年起,连续3年,在日本全球环境基金的支持下,由日本湿地与人间研究会、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汉城大学与釜山大学分别在日本的习志野市、韩国釜山和中国大丰成功地举办了“中日韩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举办的第三届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中。在活动期间,成立了我国第一所依托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湿地实验学校。项目的主要活动包括师生会议,由学生和老师分别发表演讲;野外观鸟;参观三个国家的湿地保护区等。为继续加强东北亚地区的青少年和老师的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意识,建立东北亚地区湿地学校教育网络,在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日本湿地与人间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下,决定在中国继续开展三年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通过与中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合作,初步建立起我国的湿地实验学校网络体系,确实提高湿地保护教育水平。
2005年7月,第四届中日韩青少年“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鹤与湿地”在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召开。此次活动再一次推动了中日韩三国在湿地保护与宣传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将来建立东北亚湿地学校网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由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和江西鄱阳湖国际级自然保护区共同举办的“第七届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在江西南昌召开,来自中、日、韩、马、泰等东亚五国的师生7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此次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的主题是“走进鄱阳湖——白鹤王国”,参加人员前往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观鸟,考察湿地环境,交流生态保护心得。此次活动有助于提高东亚国家青少年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环境的了解,并以鄱阳湖为媒介,携手保护全球重要湿地。
2008年,在连续多年开展湿地学校活动的基础上,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再次成功地获得了日本全球环境基金会的资助,申请到环境教育的又一项目——在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飞路线上的亚洲国家中推广湿地学校网络。旨在把湿地学校网络沿着东亚—澳大利亚水鸟迁飞路线,在更多的国家推广。
2008年12月,由湿地国际,日本湿地与人间研究会,湿地韩国,广东省人大环资委、省林业局、省环保局、南方影视传媒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省环保基金会、湛江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承办的“第八届亚洲湿地周庆祝活动”在广东湛江市举行。来自马来西亚、日本、泰国、韩国和中国的教师、学生和湿地工作者,以及国内13个省市的科研院校、自然保护区、民间组织、环境教育中心、环保志愿者代表200余人参加湿地周庆祝活动。此次湿地周庆祝活动开展了红树林保护与管理高级研讨会、五国湿地学校文化交流、种植友谊树、考察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