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环保组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简称FFI,成立于1903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非盈利性保护组织之一。由于过度的狩猎和人类居住地的扩张,当时南非丰富的野生动物数量急剧下降。一些在非洲的英美博物学家创立了该组织(当时被命名为“大英帝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希望建立一些非洲野生动物的保护区,目标是保护南非大型的野生哺乳动物。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致力于在科学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人类的需求,选择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法保护全球的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希望在全球获得支持,与自然为邻的人们能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成就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保护的目标主要是尚没有得到其他机构重视的某个物种或生态系统。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工作原则是在项目当地通过合作伙伴开展工作,更多地去发挥催化剂作用,努力保障在科学的基础上计划保护的实行。其通过与地方机构建立伙伴关系,并支持和建设这些机构的保护能力来实现保护需求。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创建者与当地土地所有者、社会活动家和政府合作,开创性地在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建立起了保护区域,并建立起了相关的法律条款。其成立10年后促成了克鲁格和塞伦盖提国家公园的建立。后来,该组织在促进世界上最大的几个保护机构成立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世界自然基金会。今天,该组织在全世界发起了野生动植物保护计划,并与当地组织及政府一起确定并执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项目分为非洲、美洲、亚太、欧亚、全球五个类型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支持并参与300多个保护项目。其亚太区域项目总部设在越南的河内,协调在中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越南5个亚洲国家开展的工作。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为保护行动提供切实的支持,如保护地的管理,土地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巡护和栖息地恢复,保护意识培育,促进相关利益者对话和促进可持续生计等。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于1999年开始在中国的青藏高原开展保护项目,2002年在北京设立办公室,之后在四川、广西、重庆建立了办公室。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工作重点也逐渐确认为开展野生动植物的野外调查、多方参与方式保护、保护能力建设等。

    1999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开始在中国西部的两个省开展工作。在青海省,该组织率先支持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方案,并加以推广。项目是为了表明当地人应当融入环境保护中去,而不是被看做环境保护的障碍。在四川省,该组织和当地政府一起制定了自然保护综合规划。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主要在广西、四川、青海、贵州、云南、重庆和海南等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自然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展,重点开展了拯救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青藏高原野生动植物和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濒危植物保护的关注以及喀斯特生态系统的保护。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拯救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的活动。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拯救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保护方面,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受威胁物种评估与救援、保护行动与能力建设、多方参与保护与可持续社区、保护政策倡导和意识培养。

    受威胁物种评估与救援

    该活动主要是进行弥补物种野外信息空缺,进行快速物种现状的调查,以及保护现状的评估。目前已经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开展多次调查,十几名科学家参与、收集一手信息,并提出保护的对策;推动濒危物种的野外保护的紧急措施,包括受威胁灵长类现状评估;受威胁树种现状评估;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现状调查;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1.受威胁灵长类现状评估:

    中国拥有灵长类动物达22种之多,它们几乎都是全球性的濒危物种。为了保护这些珍稀的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从2002年开始把濒危灵长类保护列入重点关注区域。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是从对中国境内灵长类动物保护现状评估开始,然后按照物种的受威胁程度与特点开展针对性的保护行动。

    (1)黑叶猴现状评估和监测

    黑叶猴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0年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物种,中国的濒危物种红皮书(1998年)濒危物种。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贵州省林业厅达成合作,于2004年4月12日至20日,共同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野生黑叶猴保护现状的调查,为制订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黔金丝猴现状调查与评估

    黔金丝猴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省的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与贵州省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共同努力下,黔金丝猴现状评估和监测行动于2005年3月启动。2005年12月,他们组建了一个由专家学者、政府部门和当地社区共同参与的工作组,共同讨论调查和评估结果,确定黔金丝猴的优先保护地位。黔金丝猴现状评估和监测项目于2006年8月顺利完成。该项目最重要的成果是全面了解并掌握了黔金丝猴的现存种群和过去十年种群的变化情况。

    (3)西部黑冠长臂猿调查与保护现状评估

    西部黑冠长臂猿在2008年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极度濒危,1997年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中,1989年被列入我国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的资助下,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于2003年7月对云南东南部地区长臂猿的分布状况开展调查。为了对西部黑冠长臂猿的种群分布和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2008年10月14日至15日,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昆明动物所的学术报告厅举办了西部黑冠长臂猿保护现状及策略研讨会,为西部黑冠长臂猿的保护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最新的信息。

    (4)海南长臂猿现状调查与评估

    海南长臂猿仅分布于我国的海南岛,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和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调查和栖息地快速评估于2003年10月开始,由霸王岭保护区、海南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香港嘉道理农场与植物园保护项目共同组织和参与。该项目的总体目标是评估霸王岭保护区和没有分布在保护区内的海南长臂猿种群现况及其受威胁情况。这次调查确认了霸王岭自然保护区内海南长臂猿的野外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受威胁状况。此次行动还促成了以保护为目的的长臂猿保护协调小组的成立。

    (5)东部黑冠长臂猿现状调查与评估

    东部黑冠长臂猿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同时也是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之一,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2006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香港嘉道理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分别组织的两次野外调查工作取得了突破进展,在中国的相邻地区发现了3群东部黑冠长臂猿,已经被认为消失多年的东部黑冠长臂猿在广西靖西县境内发现。2007年9月,经过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和越南项目的协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局、靖西县政府和县林业局的支持下,中越项目联合开展了东部黑冠长臂猿种群数量与栖息地同步野外调查。

    2.受威胁树种现状评估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从2004年开始关注受威胁树种的保护,首先对受威胁树种进行评估,确定优先保护物种,然后开展针对性的保护行动。根据评估,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选择了5种木兰科树种和2种针叶树种作为优先保护对象,并对这些物种的受威胁和保护现状进行快速评估。

    (1)两种濒危针叶树种的现状评估

    崖柏是中国大巴山脉特有的濒危植物,1998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受威胁树种红色名录列为野外灭绝的物种。1999年崖柏在野外被重新发现,分布在重庆市大巴山自然保护区、雪宝山保护区和四川省花萼山保护区。崖柏目前仍然被评估为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针叶树种之一。大果青扦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和国家濒危物种红色名录(1992年)。该项目总体目标是评估这两个濒危树种的生境现状,确定已知种群的受威胁状况;探讨这两个物种野外生殖能力低下的原因;改善这两个树种繁殖和生长的技术。英国林业委员会的专家加入该项目,对针叶树种在繁殖和保护研究方面提供相关知识和技术支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协调下,越南针叶树种项目与中国项目交流经验。

    (2)云南5种濒危木兰科植物的现状评估

    2004年6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全球树木专家组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一起在昆明召开了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更新为主要目的的中国木兰科植物优先保护评估研讨会。研讨会对42种木兰科植物作了评估,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与专家一起确定了其中5个为优先保护物种:华盖木、大果木莲、凹叶木兰、显脉木兰、西畴含笑。

    该项目目标是评估分布在中国西南和越南边境的5种濒危木兰科植物的种群及栖息地现状;与当地利益相关者进行合作,确定优先保护物种和种群的野外种群恢复工作;探讨中国木兰在国际园艺贸易方面的需求情况,并评估对野外种群的影响;通过园艺学技术手段进行中国木兰的迁地保护研究工作;引导和培养公众对濒危的木兰科树木的保护意识。该项目执行时间为2005年6月至2007年1月。项目在中国和英国同时开展,主要针对5个优先物种进行全面的野外调查,评估园艺贸易对野外种群的影响、评估物种的受威胁状况,并提出保护对策,促成中越边境联合调查的保护行动。通过调查这5种木兰的受威胁状况,该项目向当地政府部门提出保护措施,其中华盖木的野外种群恢复计划已经作为优先保护行动于2007年启动。该项目也完成了《中国濒危的木兰科植物保护现状》报告,印制了《云南十种受威胁木兰科植物保护手册》。

    3.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调查

    喀斯特地区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物种丰富度极高。然而该地区坡陡谷深,土层浅薄,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丧失的风险。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于2008年开始首先针对广西石灰岩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存在的威胁和限制因素,首次在省级层次上运用生态系统途径保护生物多样性。该项目的战略目标是使生物多样性因素纳入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使广西,特别是其西南石灰岩地区丰富而又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种群大。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干扰的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形成较大威胁,生物多样性出现退化,野生动物减少、草地持续退化、湿地丧失。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同当地的保护组织和政府部门合作,制定了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行动计划,并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保护活动。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新疆阿尔金山藏羚羊调查与监测项目。

    藏羚羊是中国青藏高原的特有动物,是生活在海拔最高地区的偶蹄类动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严禁进行贸易活动的濒危动物。由于藏羚羊独特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目前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动物园或其他地方人工饲养过藏羚羊,而对于这一物种的生活习性等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也开展甚少。该项目的目标是全面调查和监测阿尔金山藏羚羊的种群和栖息地现状,为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阿尔金山藏羚羊种群提供科学数据,同时通过宣传和教育使当地社区居民对藏羚羊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更为了解,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以及迪斯尼乐园、哥伦布动物园和匹兹堡动物园的援助下,对新疆阿尔金山藏羚羊种群长期的监测和保护行动于2004年正式启动。2004年,该项目对藏羚羊的受威胁情况以及由于建设现代交通系统、非法偷猎、采矿,以及牧民搭建栅栏等行为对迁徙路线的影响进行评估。2005年冬季,为了更好地了解藏羚羊在交配季节的求偶和统治行为,该项目在阿尔金山藏羚羊发情区进行了一次考察。2006年夏季,该项目在阿尔金山南部的产犊区调查了雌性藏羚羊的受威胁情况。

    保护行动与能力建设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在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现状评估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行动来降低受威胁的程度。比如在保护区和当地社区内支持开展长期的野生动植物巡护和监测;协助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小区;以及在当地通过培训等方式协助保护能力建设。包括受威胁灵长类监测与巡护;受威胁树种保护行动;高原野生动物监测与巡护;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青藏高原草地可持续管理。

    1.受威胁灵长类监测与巡护

    通过对极度濒危灵长类的受威胁和保护现状进行快速评估,我们发现非法的偷猎和森林砍伐还在威胁着长臂猿的种群及其栖息地。为了全面了解长臂猿的野外生态习性及行为特征,使长臂猿野外种群时刻处在被监测和保护当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灵长类项目与地方保护区合作首先对海南长臂猿和东部黑冠长臂猿开展野外监测与巡护工作。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东部黑冠长臂猿的检测和巡护项目。

    东部黑冠长臂猿的监测与巡护项目通过对东部黑冠长臂猿的监测和巡护,了解该濒危物种的野外生态习性、行为特征及其野外现状,使长臂猿野外种群处在被监测和保护当中,保护东部黑冠长臂猿种群及其栖息地。从2007年年初起,在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的资助下,4名社区护林员开始对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生活的那片林区进行日常巡护和长臂猿种群监测工作。从2007年12月起,巡护工作随着邦亮林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进程而日益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支持的东部黑冠长臂猿研究小组在邦亮林区开展为期两年的生态学研究工作,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东部黑冠长臂猿的栖息地调查;东部黑冠长臂猿一个年周期的食性,了解黑冠长臂猿取食的植物种类、食性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东部黑冠长臂猿一个年周期的时间分配数据,了解黑冠长臂猿时间分配的日变化和季节性变化;东部黑冠长臂猿对栖息地的选择和利用模式。

    2.受威胁树种保护行动

    在濒危木兰科树种和针叶树种野外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首先对极度濒危树种华盖木和大果青扦开展自然回归和种群重建行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华盖木回归自然与种群重建项目。

    华盖木早在1999年就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项目目标是要完成华盖木的自然回归、回归植株生长发育的动态监测、科学数据采集和分析等工作;增加华盖木原生境种群的数量,预测回归群体的发展趋势和成功实现其种群恢复或重建的可能性。为其他濒危植物,特别是木兰科濒危类群的回归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并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使得保护区保护管理的能力得到加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对保护工作人员及群众的专题培训,提高他们对珍稀濒危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保护意识。2007年11月,“华盖木回归自然及种群重建”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建立在2005年及2006年对五种濒危木兰科植物进行的野外调查的基础之上,由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昆明植物园、云南文山州林业局种苗站,以及云南文山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小桥沟分局合作实施。2007年11月,来自小桥沟管理分局、文山州林业局种苗站的20多人,参与了华盖木的第一次回归行动,回归了3个不同龄级的苗木200株,并为每株树苗加上了唯一性标志,绘制了回归树苗位置图。2008年3月,对回归植株进行统计,两个回归地点回归植株的存活率很高。

    3.高原野生动物监测与巡护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进行调查和评估发现,当地牧民的过度放牧和偷猎行为严重限制了野生动物的种群和植被的恢复。因此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藏区项目联合当地保护组织和政府部门,开始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进行调查和巡护,并对放牧进行了一定的控制。开展的项目主要有雪豹的监测和巡护以及高原湿地野生动物的监测和巡护。这里我们主要介绍高原湿地野生动物的监测和巡护。青藏高原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和治多县索加乡人民政府,通过加拿大保护组织对高原的建议,共建立了5个地方保护小区。其中一个是专门保护黑颈鹤,一个是保护整个湿地。自2005年开始,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协助青藏高原环长江源生态经济促进会申请到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湿地保护项目资助,开展了以黑颈鹤为旗舰物种的湿地保护行动。项目活动包括对湿地野生动物进行调查和巡护以及对放牧进行一定的控制。该项目的目标是提高湿地监测的技能和生态系统知识的了解;与索加保护区合作,社区参与保护,与政府部门合作来提高他们的保护意识,收集他们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该项目成功举办了第二届湿地鸟类保护节,举行了利益相关者参加的湿地保护会议。

    4.高原草地可持续管理

    从1999年起,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就开始在藏区开展社区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原上草社区草地资源管理保护”项目(原上草项目)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负责实施的一个生态保护性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多方合作参与式的工作理念来寻求以草地资源为主的自然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管理,着力探寻和缓解项目区人与自然、家畜与草地等冲突和矛盾的问题。2008年5月,原上草项目正式启动。此项目将通过支持当地社区及利益相关者,提高他们的技能,共同参与管理草地资源和自然资源。项目期限为5年,项目实施点初步定在四川省甘孜地区和青海省玉树地区。2008年7月,在四川的石渠县境内对项目预选的5个社区(其中一个属德格县管辖)进行了走访。

    5.自然保护区规划与管理

    开展自然保护小区建设是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一个补充,可以更好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与传统保护相结合。2003年起,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陆续开始在青海索加、西藏甘孜以及广西亮邦等地区开展自然保护小区的建设和管理行动。该项目在中国开展的工作主要有广西西南地区自然保护小区的规划和管理、广西邦亮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式规划、甘孜州自然保护小区的建立和管理、索加地区5个民间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多方参与保护与可持续社区

    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促进政府、企业、民间机构、社区、科研团体等在保护和发展层面的合作,协助发展资金的投入和保护行动的启动,努力实现保护与发展和谐的可持续社区。包括以社区为基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青藏高原可持续社区发展;管理导向型的参与式保护区计划;保护区周边以保护为基础的发展计划。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以社区为基础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其他的由于篇幅限制就不一一介绍。

    社区共管是一种保护区与周边社区长期共生、共存、共发展的保护发展模式,建立在保护区和社区双赢的合作理念之上。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首先对濒危灵长类保护区的周边社区开展社区共管行动。该项目在中国开展的工作有海南长臂猿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保护以及广西靖西县东部黑冠长臂猿保护区周边以保护为基础的社区发展。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广西靖西县东部黑冠长臂猿保护区周边以保护为基础的社区发展。该项目目标是对极度濒危的东部黑冠长臂猿及其栖息地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开展关于东部黑冠长臂猿及其重要性的保护意识宣传活动;通过对社区发展需求的综合响应和保护能力的提高,共同努力达到保护和发展的协调和相互促进。2008年3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中国项目选择最靠近东部黑冠长臂猿栖息地的5个村,开展了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式的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状况调查。2008年4月,野生动植物保护国际又组织包括社区专家、广西世行全球环境基金项目保护区和林业局工作人员、社区护林员组成的一支20人的调查队,对拟建的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保护区周边社区开展了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调查和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边界协商工作,并召开总结座谈会,对此次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了汇总和整理。通过对资料的总结,编写了《拟建邦亮东部黑冠长臂猿保护区周边社区参与式社区发展规划调查报告》。

    保护政策倡导和意识培养

    利用实地实践积累的经验,积极参与自然保护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通过主题活动等参与式活动,增加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对保护的支持。包括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态影响评价指南;野生动植物保护主题活动;长臂猿保护学习中心系列环教活动;野生动植物野外观察指南系列;野生动植物保护手册系列。在这里限于篇幅限制,我们只简单地介绍一下。区域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项目在中国参与的工作主要有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项目广西示范项目、中国—欧盟生物多样性重庆示范项目、都江堰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与行动计划。野生动植物保护主题活动有青海索加地区雪豹节。生态影响评价指南方面工作有广西石灰岩地区生态影响评价指南。野生动植物野外观察指南系列的工作有甘孜州野生动物图鉴、塔公野花指南、甘孜野花野外观察指南。野生动植物保护手册系列的工作有云南省10种受威胁木兰科树种保护手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