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风-苏忠的诗歌密码(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苏小和

    苏忠的顿悟

    苏忠是那种身居闹市,却心迹幽静的诗人。别人去了寺庙和道观,可能只是获取一张留影,但苏忠却渐渐学到了空灵,学到了顿悟。比如他的《山春中》:

    茶杯空了

    山色涨了

    雨点也歇了口气

    野兔的影子随着鸟声一晃不见了

    尼姑的木鱼敲到最后一节

    青草润湿了菩萨们的脸

    石阶更为光滑

    还打着哈欠的大黄狗

    急急送了我一程

    仅仅从诗意的指向上看,这样的诗歌像极了唐朝贾岛的诗,尤其是那首著名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两个诗人隔着一千多年,在一片佛的寂静中,听到了更加寂静的生命的声音。生命的器皿空了又空,但江山依旧。有时候我们不知道生命到底能够存在多久。或者我们会追问,一座青山的生命真的比一个具体的灵魂活得更加长久吗?每个人都行色匆匆地奔走在路上,谁会像贾岛一样,在月下穿过荒原,又轻轻地叩响陌生的门,只是为了听一听佛的声音;谁又会像苏忠一样,所有的心思竟然像一只兔子或者一只鸟儿,一晃就不见了。我们的生命快得像山中的一声叹息,想抓住,却抓不住,比水更无形,比光滑的台阶更容易让人们摔倒。

    越是寂静的岁月,越是能够听见生命渐渐消失的声音。一个敏感的诗人,当然无法忽略死亡的意义。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顿悟”,与其说是看到了生的希望,不如说是看到了死的必然。

    横死他乡的人

    棺材是不能进村落

    只能停尸在离家不远处

    这是一段通往学校的路

    陆陆续续停放过不少进城打工的年轻人

    上学的孩子们走到这都一溜烟跑过

    ——《乡村路上》

    与年轻人有关的死亡的荒诞,和更加年轻的求学的孩子,之间的张力被苏忠拉到极致,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感叹,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命运究竟是什么形状?

    某种意义上,与生命有关的寂静,与死亡有关的必然性,构成了苏忠内心的主要风景。作为一个具体的人,苏忠可能是孤独的,甚至是绝望的。有时候他可能是朝前走的,有时候他则是向后退的。活着是一道难题,没有人告诉我们,究竟是前进好,还是后退好。就是在这样的彷徨之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终于老去。

    此情此景,有贾岛诗歌《寄远》作证:

    家住锦水上,

    身征辽海边。

    十书九不到,

    一到忽经年。

    等待注定是痛苦的,而伴随等待的,只能是孤独。所以苏忠写了《进退间》:

    枯叶盘旋

    在天底下在故乡的手背在北漂的路上

    我一个人踉跄

    一个人举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