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留下的谜案-科技谜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宇宙是由大爆炸产生的吗?

    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这方面有许多神话传说,也有人提出了不少科学假说。

    美国天文学家伽莫夫曾提出过一种新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曾有一段从密到稀、从热到冷、不断膨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好像是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简单地说,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宇宙论是现代宇宙学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大的一种学说。

    大爆炸宇宙论把宇宙200亿年的演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宇宙的极早期。那时爆发刚刚开始不久,宇宙处于一种极高温、高密的状态,温度高达100亿摄氏度以上。在这种条件下,不要说没有生命存在,就连地球、月亮、太阳以及所有天体也都不存在,甚至没有任何化学元素存在。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宇宙处在这个阶段的时间特别短,短到以秒来计。

    随着整个宇宙体系不断膨胀,温度很快下降。当温度降到10亿摄氏度左右时,宇宙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化学元素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的。在这一阶段,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00万摄氏度。这时,早期形成化学元素的过程就结束了。宇宙间的物质主要是质子、电子、光子和一些比较轻的原子核,光辐射依然很强,也依然没有星体存在。第二阶段大约经历了数千年。

    当温度降到几千摄氏度时,宇宙进入第三个阶段。200亿年来的宇宙史以这个阶段的时间最长,至今我们仍生活在这一阶段中。由于温度的降低,辐射也逐步减弱。宇宙间充满了气态物质,这些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系统,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星空世界。

    大爆炸理论刚提出的时候,并没有受到人们广泛的赏识。但是,在它诞生以后的70余年中,不断得到了大量天文观测事实的支持。

    例如,人们观测到河外天体有系统性的谱线红移,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这种现象,红移就是宇宙膨胀的反映,这完全符合大爆炸理论。

    根据大爆炸理论,今天的宇宙温度只有绝对温度几度。20世纪60年代的3K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有力地支持了这一论点。

    有了这些观测事实的支持,终于使大爆炸理论在关于宇宙起源的众多学说中,获得了“明星”的桂冠。

    然而,大爆炸宇宙论也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难题,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和取得更多的观测资料,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结论。

    通古斯大爆炸之谜

    1908年6月30日清晨,俄罗斯通古斯河畔的人们还在睡梦中。突然,一声天崩地裂的爆炸,巨大的蘑菇云随即腾空而起,强烈的热气流席卷大地。瞬间,6000平方千米的森林一截为二,巨大的声响传到了100千米之外,爆炸中心地区草木烧焦,金属熔化,牲畜死亡……

    爆炸不仅仅使附近地区的居民惊恐万状,受害匪浅,甚至波及了遥远的地区和国家。据说爆炸发生时,英国伦敦的电灯骤然全部熄灭,一片黑暗;在荷兰,夜空中出现了白昼般的光亮;另一半球的美国,人们在黑暗中感觉到大地在抖动。

    事后,众多的目击者对这一爆炸作了回忆和描述:爆炸时天空出现了强烈的白光,气温急剧上升,灼热烤肤,人们被气浪推倒,掀出几英尺以外,森林大火,房屋倒塌。但由于当时俄国还处在沙皇的统治下,政府方面没有组织任何有关的考察。直至十月革命后,年轻的苏维埃政权才开始了有系统、有计划的研究。

    从1921年起,前苏联科学家库列克率考察队奔赴现场,实地考究。他们发现了大小几十个平底深坑,然而却没有为自己提出的“流星造成爆炸”理论找到依据。后来,人们又通过空中勘测,发现爆炸所破坏的面积达2000多平方千米。同时,人们还发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爆炸中心的树木并未全部倒下,有的只是把树叶烧光;受害地区的树木后来生长的速度远远快于未受害地区;大爆炸引起的火灾极为短暂……于是,通古斯上空的大爆炸,成了举世瞩目的“世界之谜”。人们对爆炸的起因作出了种种推测。

    到了20世纪40年代,人类在掌握核爆炸技术方面获得了飞速发展。将已掌握的核爆炸知识与通古斯上空大爆炸进行比较和计算,又发现一些相似现象,如在离爆炸中心约18千米处,发现有的树木因光辐射而起火;在离爆炸中心80千米的地方,有的人感到衣服像燃烧起来似的,有的人感到耳朵烧得很痛。爆炸后,出现了深刻的遗传性变化,一些植物停止生长,而另一些植物却比往常快几百倍地生长,尤其出现了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各种蜜蜂和其他昆虫。据此,人们倾向于这是一次核爆炸。但问题是:20世纪40年代人类才获得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那么,1908年是“谁”扔下了这颗巨大的原子弹?

    在这之后,人们又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说法。有的科学家认为,爆炸是来自其他星球载有生命的飞船造成的,散落在通古斯地区的金属球,就是曾在地球附近飞行的天外星球宇宙飞船的残骸;有的科学家认为,爆炸是宇宙黑洞所造成的,引起爆炸的是小型黑洞,而这种小型黑洞是在冰岛和纽芬兰岛之间的大西洋某一上空造成这场爆炸的;又有人认为,爆炸是由于一颗彗星陨落到地面引起的,彗星陨落时在空中同与它一样大小的物体相撞,发生了爆炸,产生了强烈的火光,还会产生明显的辐射和世界其他地方都能看到的光亮,也会出现辐射物质。然而,这些解释尚未得到公认。

    从大爆炸发生至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通古斯不明爆炸事件,其结果超出了常规常理,远远不能运用地球上已知自然现象和人为因素来解释。

    生命来自火中吗?

    与传统说法中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最早是从海里诞生的,即生命起源于水的说法相反,西方科学家认为“生命是从火中诞生的”,他们认为火是40多亿年前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第一批生命(即原始生命)的起源。这种关于生命起源的全新的看法,引起了科学界的注目。

    地质学界传统上认为在距今约35亿~36亿年前的地球形成的初期,由各火山口喷出的炽热的二氧化碳气体在大气层中筑成了一个具有温室作用的气墙,这个气墙能将太阳的热力吸收后凝聚在地球的表面上。因此,地球刚诞生时,地球表面的温度因热能积聚可高达540℃左右,在这种高温下,那时绝对不可能有任何的生命存在,生命的孕育成长是直到地球表面的温度逐渐降低之后才开始的。可是,对上述说法,有些科学家提出了怀疑和挑战。

    1981年8月31日美国《新闻周刊》及1982年第5期美国《读者文摘》的文章中,均报道了1980年美国的圣海伦斯火山爆发而释放出来的高温和喷发出来的有毒化学物质将附近苏必利湖中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部杀死。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美国俄勒冈州大学的科学家们近期却在该湖中发现了一些与40多亿年前的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第一批生命——原始微生物非常相似的微生物。该大学著名的微生物学者约翰·贝洛斯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火山喷发释放出的酷热能够将一些最基本的原始气体变成蛋白质和其他大分子”的结论,认为那是地球上产生生命的最早的一步。

    金属和硫由于火山爆发而出现在苏必利湖中,湖内由此淤积了大量的金属和硫黄,而火山口里的表面覆盖着硫黄的岩石也被这层金属和硫磺加热到华氏194度,从而形成一些奇怪的细菌繁衍的生存条件。该湖里的微生物是一种厌氧的奇怪微生物,它们不靠氧气生存,而用它们多孔的“皮肤”吸收铁、锰、氨、硫、碳等养料。

    另外一个例子是,另有一些科学家在南美洲西北部厄瓜多尔共和国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火山爆发后冒出的一处深达25千米的地下热水中,首次发现了一种极为奇特的以吞食化学物质为生的微生物,这种新发现的细菌,证明了在火山喷发时的热液中,含有大量的硫酸及硫化物,这是某些生命存在和繁衍的条件。为了证明这一点,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番迪·佛克斯模拟了上述条件做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的构成原料——氨基酸能在几分钟内聚合成类似蛋白的分子,在24小时内形成类似细菌的生物体。科学家根据上述发现认为,40多亿年前地球诞生后的火山喷发的热液可能是原始生命产生的来源。科学家认为,通过对这些新发现的奇怪细菌的研究,不久将可以揭开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到底是如何起源的奥秘,但愿有一天这个秘密不再是秘密。

    天狼星色变

    居住在马里境内的多冈人,是非洲仍然保持着原始丛林生活的土著民族之一。

    1930年,两位法国人种学家深入到多冈原始部落中,收集了许多独特的神话和传说。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天文学家争论了一个世纪的天狼星色变之谜,竟在多冈人的神话传说中找到了答案。

    天狼星是夜空中肉眼能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星之一,尽管它距地球87光年即51万亿英里之遥。不少的古代天文著作都记载着天狼星是深红色的,而现代人眼中的天狼星却是白色的,为什么天狼星的颜色发生了变化呢?这个谜深深地吸引着科学家们。

    多冈人告诉法国科学家,天狼星是由一颗大星和一颗小星——他们叫它“谷星”——组成的,小星是一颗黑色的、密度极大而又看不见的伴星,它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大星运动。他们还知道小星运动周期的2倍是100年。他们世代相传,天狼星是天空中最小而又最重的星,有一种地球上没有的发光的金属物质,在一次事故中,天狼伴星突然爆炸并发生强烈的光,以后便逐渐暗淡了。尽管多冈人肉眼看不见这颗暗淡的伴星,老人们却能用手杖在地面上划出这两颗星的运行路线和各种图形。

    天狼伴星是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1834年提出的假说。他认为,天狼星运动中的微小摆动是一颗伴星重力吸引的结果。30年后,美国的一位望远镜制造家首次看到了它。它是一颗白矮星,天狼星与它相互绕转的周期为50年,它体积很小,直径略等于地球,光亮是太阳的1/360,而质量却大略等于太阳,密度较大,一茶杯大小的物质竟可重达12吨。对于天狼星的色变,英国和原苏联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提出一个假设,天狼星的红色是它的伴星,一颗红色巨星所造成的假象,在一个不能确定的年代,这颗红色巨星爆炸了,变成了不发光的白矮星,天狼星也随之消失了光彩。这些事实和假说,与丛林中的多冈人的神话传说何等相似!多冈人对恒星、行星、卫星有准确的定义。他们知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心,太阳自转,地球也自转,他们还认为宇宙中居住着各种生物,包括有智慧的外星人。

    我们不必怀疑古人的超乎寻常知识范畴。在巴西的一个洞穴里,科学家们发现了一幅壁画,上面刻有太阳和八大行星,大小、位置颇为精确。他们的传说也有一些不准确的地方。如他们的历法,据说是根据天狼伴星的运动而推算出来的,但它们的周期不是50年而是60年;又如多冈人的图画中,土星有4颗卫星,而现在发现了至少14颗;又如他们认为天狼星还有一个伴星,可是至今还没有发现等。但是,考虑到这些传说只是口耳相传,考虑到他们当时的低下的文化状况和生产状况,这些误差似乎可以不必苛求了。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世代相传,他们的祖先“诺摩”来自小犬星座,他们能准确地描绘出这颗星的星体特征,甚至它的产生和变化,这就使我们迷惑不解了。为什么多冈人把这样一颗不显眼的,不用望远镜看不到的星星作为自己的故乡呢?是一个无可改变的事实,还是一种故弄玄虚的狡黠?扑朔迷离,无法判断。如果相信他们,这些高度智慧的宇宙生物的后裔,为什么如此原始和简陋?如果不相信他们,他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视野能支持他们开这样一个“宇宙玩笑”吗?这又是一个不解之谜!

    古埃及人是如何制作木乃伊的?

    古代埃及除了建造了世人瞩目的金字塔外,它的木乃伊制造术也让世界称奇不已。在古代,一个法老死之后,都要把奥西里斯的神话表演一番:首先举行寻尸仪式,接着举行洁身仪式,把死者的遗体解剖开,取出脑髓和内脏,然后将其浸入一种防腐液中,除掉油脂,泡掉表皮。70天后,再把尸体取出晾干,体腔内填入香料,外面涂上树胶,以防止尸体与空气接触,最后用布将尸体一层层裹起来。这样,一具经久不腐的木乃伊就做成了。安放遗体之前,还要举行神秘而隆重的念咒仪式,为木乃伊开眼开鼻,把食物塞进它的嘴里。据说,这样它就能像活人一样呼吸、说话和吃饭了。最后举行安葬仪式,把木乃伊装入石棺,这样,金字塔就是它们永远的归宿了。

    如果不是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烂,待神灵降临之际能够唤回死者灵魂与肉体的复活,恐怕古埃及人就不会这样残酷地处理尸体了。

    激动不已的考古学家用战战兢兢的口吻告诉我们下述事实:

    美国科学家于1954年在埃及萨卡拉地区发现了一座从未被盗的坟墓,墓中的金银财宝依然完好,在黑暗中熠熠生辉。北科尼姆教授带领考古人员撬开滑动的但不可拆卸的石棺盖时,空无一物的棺材让他们迷惑不解。

    难道木乃伊长了翅膀飞起来了吗?

    难道安葬者把大批财宝放进修得富丽堂皇的陵寝时,把死者忘记了?

    在1955年,科学家们发现了库尔干五世的坟墓。人们大为惊叹地发现,整个墓室堆满了长年不化的冰块,墓中所有的随葬物品保存完好。一对全身赤裸的男女安眠于冰块之中,宛似活人。他们神态安详,若有所思,看他们的样子,他们还对人间恋恋不舍。

    与此相似的是,在美洲安第斯山脉有冰坟,在西伯利亚有冰川坟,在北非和南非均发现过木乃伊。这些冰坟主人的身旁,奇珍异宝与日常用品堆放在一起。所有这些墓都设计得精美异常,牢固难破,历千年风寸,仍然完好如初。

    只有那些相信来世转生的民族才会煞费苦心地保存尸体。

    对于古代埃及法老为何把自己制作成木乃伊,现代人们的观点很不一致。也许是某种宗教信仰,他们希望自己能复活或者来世仍地位显赫;抑或是他们希望能化腐朽为神奇,将他们的身躯永存于世,精神和肉体永在。这些都是秘密,未解难解的秘密,这些秘密的解决需要专家学者持之以恒地调查取证,才有可能使这些秘密不再深埋于地下。

    木乃伊心脏真的还在“跳动”吗?

    在埃及卢索伊城郊外,又出土了一具木乃伊,人们将其从墓穴中抬出来,准备先进行初步的处理,然后再送交国家文物部门收藏。在工作过程中,一名祭司似乎觉得这具木乃伊存在着某些特殊的地方。是哪里特殊呢?他仔细地检查了眼前的木乃伊,发现一种奇特的有规律的声音从这个木乃伊体内发出。究竟从哪里传出这微弱的声音呢?循着声音找去,发现是在心脏的位置传出了这种声音,仿佛是心脏的跳动声。这一发现使人们极为震惊,但这死者的心脏不可能还在跳动。那么究竟这个木乃伊的心脏里藏了什么东西呢?

    这具木乃伊被转送到开罗医院后,医院组织了一些专家检查了木乃伊,从尸体的表面人们无法得知其声音存在的原因,于是决定进行解剖检查。医生们把麻面拆开,解剖尸体,这时在尸体心脏的附近发现了一具起搏器。这具起搏器促使心脏跳动的声音清清楚楚地传到了人们的耳中,它很有节奏地跳动着,医生们测了一下,发现它每分钟都跳动80下,虽然2500年前的心脏早已干枯,但在起搏器的刺激下它还是有规律地跳动不止。这个能在2000多年后仍然跳动的黑色起搏器是由一块黑色的水晶制造的。由于有放射性物质在这块黑色的水晶里面,故而它能凭借自身的力量在那里跳动不止。

    这一重大发现被医院公之于众,同时这个起搏器又被重新安放到木乃伊体内,人们可以自由参观。不仅众多的考古学家被这一消息吸引,大批电子学家也从世界各地纷纷赶到开罗医院,这具身藏心脏起搏器的木乃伊,令大家叹为观止,人们不禁要问:这黑色的水晶到底从何而来?在世界上现存的水晶中,只有白色和少数的浅红色或紫色的水晶人们曾经见过,而这种黑色的水晶从未有人见过。而且,2500多年前有什么人能知道这黑色水晶含有放射性物质可以使心脏跳动呢?另外作为心脏起搏器,它一定是在人还未死去的时候被安放在人体内,对人的心脏加以协助的。那么在古埃及的医学条件下,这起搏器又是怎样被当时的人们放入人的胸腔里去的呢?这一系列难解之谜引起了专家们的深思,有人认为:在文化发达的古埃及可能有一些具有特殊能力的术士出现过,这一历史奇迹是他们利用了奇异的手段创造的。那么,这只黑色的水晶起搏器究竟从哪里来,又是什么人制造了它并把它植入人体内的?这个谜的确难解。

    古印度铁柱永不生锈的秘密

    在印度有一根公元5世纪铸造的巨大铁柱矗立在德里城附近的麦哈洛里。这根铁柱高67米,直径约137米,用熟铁铸成,实心,古色古香的花纹装饰在柱顶上。据说为纪念旃陀罗王人们铸造了这根铁柱。

    铁柱在露天中耸立了1500余年,经历了无数风吹雨打,至今仍没有一点生锈的痕迹,这是最令人惊异的事情。人们都知道,铁是最容易生锈的金属,几十年间,一般的铸铁都会锈蚀殆尽。

    人们直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能够防止铁器生锈的有效办法。尽管从理论上说,纯铁是不生锈的,但纯铁造价高昂,难以提炼。而且铁柱的成分被科学家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很多杂质,绝非纯铁。照理说应该比平常的熟铁更容易生锈才是。

    有人说古代的印度人早已掌握了制作不锈铁器的技术,但后来这种技术失传了,那为什么在同时代他们没有制作其他任何不生锈的铁制器具呢?而且没有任何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出现在印度的典籍中。

    孤零零地矗立在那里的铁柱好像一个不可理解的物证,在向人类的智慧发出挑战。

    古希腊人制造过齿轮计算机吗?

    在20世纪初,一位采集海绵的希腊潜水员在安蒂基西拉海峡的水底看到一个巨大的黑影。他游过去一看,发现是一艘古代沉船的残骸,这令他大吃一惊。这个突然的发现使他十分激动,他又一次潜下水,仔细察看,发现有大理石雕像和青铜雕像装在古船里面。

    不久人们打捞上这条沉船。经专家考证,这艘古船沉没在水下已达2000年之久。也就是说,它沉没于公元之初。有关组织马上采取措施保护船上珍贵的古代艺术珍宝。

    然而,又发生了另一奇迹,而它的价值,所有雕像都不能及。

    在工作人员分析、清理船上物品时,他们发现有一团沾满锈痕的东西夹在无用的杂物中。在认真处理后,人们发现那里面有青铜版,还有一块上面刻有精细的刻度和奇异的文字,有被机械加工的铜圆圈残段。专家们马上意识到这圆圈意义重大,这种东西怎么会出现在古代船上呢?

    在认真地拆卸、清洗它2次之后,专家们更加惊异了。那许多的细节部分清洗后,竟是一台由复杂的刻度盘、活动指针、旋转的齿轮和刻着文字的金属版组成的机器,经复制发现它由20多个小型齿轮、一种卷动转动装置和1只冠状齿轮组成,一根指轴在一侧,指轴的转动会带着刻度盘以各种不同的速度转动。青铜活动版保护着指针,版上面有供人阅读的长长的铭文。

    美国学者普莱斯用x光对这台机械装置进行了检查,最后断定它是一台计算机,太阳、月亮和其他一些行星的运行都可以用它来计算。据检测,它制造于公元前82年。世人都为之惊异。要知道,是在1642年帕斯卡尔才发明了计算机,而且当时他制造的计算机械十分不准确。虽然希腊人被人们公认是古代最有智慧的民族,但人们对这台古代计算机的出现,还是感到不可理解。

    还有,这个机械装置全部是由金属制成的,精密的齿轮转动装置也在其中使用。而人们都知道是在文艺复兴时代才使用金属齿轮转动的。这涉及必须具备钳、刨、铣等机械加工工具才可以制作它,而在古希腊是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工具的。

    于是人们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制造了这台“安蒂基西拉机器”?

    有人说,如果确是古希腊人制造了它,那么恐怕要彻底改写古希腊科学技术的历史。但又无法进行这样的改写,因为只有这个计算机的证据,人们并不知道它的制造者。在古希腊和其他一切古代民族的文献中,关于计算机机械的记载也从未发现过。

    如果不是古希腊人制造了它,那么是谁制造了它,有没有可能是比古希腊人更聪慧、科技水平更高的不明生命所为呢,不得而知。

    火箭是我国最先发明的令人信服吗?

    首先在《兵法十二篇》中提出拜占庭皇帝列奥六世(公元866—912年)时士兵用的一种投火器很有可能是火箭的,是意大利人瓦尔图在1450年提出来的。这便是火箭源于拜占庭说的开始。此后有不少英法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

    18世纪的英国东方学者哈尔海德则提出了印度是火箭发明国的说法。1776年,在哈尔海德翻译印度《摩奴法典》时,有“火炮或任何种类火器”、“火炮”的句子。《摩奴法典》汇编了古印度的宗教、哲学和法律,编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前2世纪间。如果那时已有火炮或其他种类的火器的话,火药的产生当比那时早。众所周知,世界公认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摩奴法典》与唐初炼丹家和药物学家孙思邈最早记录火药的配方时间相隔千年,众多学者因此对之提出质疑,印度学者赖伊即指出哈尔海德的译文中存在错误。

    美国学者维特认为以上是因为传说、神话被学者当成了史料,因而结论自然是错误的。他这样分析是不无道理的。但那些相信印度起源说的人并不以为然,因而也只能代表一种观点。在《论火箭的起源》一文中潘吉星认为在1222年印度本土最早出现火箭,那时火箭曾在北印度被蒙古军在对花剌子模国王札兰丁实施追击时使用过。这就是说,在1222年以前印度人根本搞不清楚火箭是怎样的东西。

    对火箭源于中国这一观点表示赞同的中外学者,一般认为宋代是火箭的最早发端年代。

    在鱼豢的《魏略》中始见“火箭”一词,《魏略》中记载魏明帝太和二年(公元228年)十二月,诸葛亮攻郝昭,郝昭射诸葛亮的云梯的武器即是火箭。不过那时的火箭并非用火药来推进的,而是在普通的箭上扎上一些耐烧的艾叶、松香和油脂一类的东西,然后用弓箭射出。

    印度火器史学家戈代认为火药和火箭的起源地均是中国,是在14世纪以后才陆续传入印度的,而这时中国的火箭已出现很长时间了。

    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说:“中世纪中国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火箭的记载也有很多,诸如《宋史·兵志》、《武经总要》等。但仍有人质疑中国是火箭发明国的说法。质疑的根据是明朝丘浚的《大学衍义补》,丘浚(公元1420—1492年)这样说:“宋太祖时始有火箭,真宗时始有火球之名,然或假木箭以发,未知是今之火药否也?历考吏制,皆所不载。不知此药于何时仿于何人?意者谓在隋唐以后始自西域,与俗谓烟火者同至中国欤?”中国火箭西来说是由英国汉学家梅辉立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公元6世纪火箭才传入中国。然而仅凭此一条史料,似乎又有点势单力薄,难以说明问题。因此火箭到底起源于哪一国,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泰坦尼克号”到底因为什么沉没

    1912年4月15日凌晨2点20分,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连同1500多名乘客和船员,一起葬身大西洋底。灾难发生后,西方国家媒体迅速对沉船事件予以大篇幅的报道,对于沉船的原因和场景有许许多多的说法。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船舶设计工程师们也对这一沉船事件极为关注。为了揭开这个谜,他们搜索并分析了当时各种报道,推断出造成“泰坦尼克号”沉船的原因应该是部分船舱施工建造不符合要求,以至于船遇到冰山后船体内的钢板被撞得变了形,撞松了铆钉,并从接缝处将船体撕开了一个大口。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工程师都认同这一观点,这也只是一种可能。

    海洋地质学家在1985年8月找到了“泰坦尼克号”的残骸。他们发现,“泰坦尼克号”沉没时船体已被分裂成船头和船尾两部分。可喜的是,1991年,海洋地质学家史蒂夫·布拉斯科和他的同伴们在“泰坦尼克号”沉没现场又把一块船壳钢板打捞上来。他们发现,这块钢板碎块的边缘参差不齐,随后,他们在实验室里检验了这块钢板,冶金学家肯·卡利斯利用技术检测了该钢板的易碎性。实验结果显示,“泰坦尼克号”船壳钢板的质地出奇的脆。人们由此认定,是冶炼技术问题导致了船体的沉没。因此史蒂夫“那时的造船技术超前了,但冶金技术没有跟上”的说法得到了证实。

    这些观点都是基于科学和事实认定的。对于“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还有其他带有迷信性质的说法,那就是被“诅咒沉没”的说法,其中最有名的说法是沉没于“木乃伊的诅咒”。

    约在1900年前后,考古学家在埃及古墓中发掘出一具石棺,石棺上有“凡是碰到这具石棺的人,都会遭难”这样的咒语,可科学家们才不会理会这些,他们打开了石棺,一具木乃伊在他们的面前展现。

    石棺很快被运回英国并在大英博物馆中展出。10年后,一位富有的美国人希望英国能将石棺和木乃伊卖给他,英国人也真把它卖给了这位美国人。正当他考虑如何将这“宝贝”运回美国的时候,恰逢“泰坦尼克号”首航,于是他便将他的“宝贝”带上了“泰坦尼克号”。可惜谁都没有注意到,在石棺上刻着的最后一句咒语是“将被海水吞没”,与前面的连在一起就是“凡是碰到这具石棺的人,都会遭难,将被海水吞没”。

    不管怎样,“泰坦尼克号”毕竟沉没了,作为人类航海史上的一大悲剧,其原因人类是要查明的,借此给更多人以警醒。

    彗星是导致人类感冒的罪魁祸首吗?

    人们传统上一直以为感冒是受人传染而感染的。但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天文学家霍尔伊爵士和维克拉格教授却在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人类的感冒很可能来自彗星,甚至连致命的黑死病,也可能源于彗星。彗星真的是这些疾病的源泉吗?

    他们经过进一步研究指出,微生物尘埃遍布于星际空间,在太阳系诞生时,星际微生物尘埃、冰和冻结气体混合形成彗星。后来,有些微生物尘埃随彗星进入太阳系而落入地球的大气层,并在地球这个适宜生长的环境中繁殖。

    维克拉格和霍尔伊还列举出人类因这些微生物尘埃而获病的例子,甚至还能指出与哪颗彗星有关:1957年蔓延全球的亚洲型流感,因1977年前哈雷彗星发现时也出现过一次,他们据此认为,此病突然流行是哈雷彗星带来的一团尘埃所致,因为这与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周期相近。

    维克拉格和霍尔伊还预言,天花是由一颗目前尚未发现却每隔数百年接近地球一次的彗星带来的,因此,它虽已灭绝,但可能还会出现。

    他们认为太空的微生物既会给地球生物带来浩劫,也能促进地球生物不断地进化发展,他们认为生物的起源是来自地球以外,而不是自发偶然的产生。

    两人通过对英国寄宿学校突然蔓延流行感冒的情况的研究来验证自己的推论。他们发现,流行性感冒与一般认为的从一座宿舍蔓延到另一座不同,它是从个别宿舍偶然发生的。据此他们认为漂浮在大气中的微生物是引起感冒的原因。因为如果是人传染的,那么感冒就不会像这样偶然发生。而且他们发现,1948年意大利萨丁尼亚的流行性感冒与这个蔓延情况相同。

    他们还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之所以会进化,原因之一是侵入地球的病毒,会使寄生体外的遗传物质发生永久性变化,并且遗传给子孙后代。

    然而,其他科学家反对这种说法。他们从星际尘埃对星光的影响的现象认为星际尘埃并非微生物,流星雨引起每年的流行病是一种缺乏事实根据的说法。

    但1986年,太空探测器飞近哈雷彗星,证明了两位天文学家观点的可信性,通过探测发现这颗彗星发出的尘埃物质含有生命不可缺少的碳、氢两种元素和一些类似由生物制造出来的分子碎片,并且彗星核上还有一层含碳的黑色物质。

    彗星究竟是否真的是感冒的来源,还不能确定,只有待以近距离观察彗星来找出能证明维克拉格教授和霍伊尔爵士说法的正确与否的证据。

    百慕大的“魔鬼之力”是什么?

    素有“魔鬼三角”之称的百慕大迄今为止仍为众多科学家们日思夜想,百思不得其解。特别是近几十年来,许多飞机、战舰常常会无故失踪。谜底何在,众说纷纭。

    第一种是苏联科学家最早提出的海底水文地壳运动说。他们说,由于百慕大海底地貌十分复杂,这样就造成了百慕大海域的洋流纵横交叉,变幻不定,形成了多个巨大的漩涡流。后来,美国科学家又进一步证实了这种说法。他们认为,百慕大海域不仅有巨大的漩涡流,而且这些漩涡流在阳光照耀下会产生极高的温度,这是使飞机爆炸、船舰沉没的原因。

    那么,为什么会找不到沉船和失踪的飞机的残骸呢?持海底水文地壳运动学说的学者们分析说,在百慕大地区的海底地壳上有因天长日久而形成的一个个地陷坑或空穴,这里地壳运动十分频繁,百慕大附近的陆地地震不断,原因就在于此。当地震发生时,这种空穴的顶部就会坍塌,其地的轮船、舰艇随之被卷入,沉入“大口”之中,这样,舰艇就会沉没而不留任何痕迹。

    第二种是次声波地磁引力说。苏联地球物理学家舒列金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次声波由海浪产生的。他们认为,在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自然灾害发生的同时,次声波也随之震荡,次声波虽然是人耳听不见的一种声音,但是,它的破坏力却大得惊人。当人处在振荡频率为6赫左右的环境中,便会产生强烈的疲劳感,随后又出现焦躁不安和本能的恐惧,而当人处在频率为7赫的环境时,人的心脏和神经系统陷入瘫痪。而百慕大正是次声波最活跃的地区,导致种种惨剧发生的“魔鬼”就是这一致人死地的次声波,它是罪魁祸首。

    第三种是“天外来客”说。1965年6月5日,一架大型双引擎军用飞机“飞行车厢C119”号在飞越百慕大时突然失踪。正在这时候,美国宇宙飞船“双子座—4”也正好飞越此地,宇航员麦克维特发现了一只触手外露的类似“飞碟”的不明飞行物正在离他不远处飞行,他立即用电影摄影机把那飞行物拍摄下来。据此,美国天文学家M.K.杰塞浦以及一些其他学者认为,神秘失踪的飞机和船舰可能是“天外来客”乘坐的飞碟所为。

    第四种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拉里·库什提出的“虚幻之谜”说。他说,在百慕大三角发生的这些奇异现象,并不只是近几十年来才发生的事情,早在16世纪哥伦布探险时期就有记载。这些记载大多说,凡在此遇到空难或海难均是由于遇上了飓风、狂浪、海啸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这些记载,很多从事研究百慕大的学者也知道,但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于有些学者为了猎奇,有意或无意地删去这些情节,更有些人为了一鸣惊人,还把本不在百慕大发生的海难、空难事故的发生地移花接木,欺骗世人。

    到底什么才是百慕大神秘的“魔鬼之力”?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我们将拭目以待。

    贝加尔湖中缘何生活着“海洋生物”?

    淡水湖中会有“海洋生物”存在?你也许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是贝加尔湖就存在这样一个奇迹。

    俄罗斯的贝加尔湖面积有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为730米,是全世界最大的淡水湖,其存水量在全世界淡水总量中约占1/5。与世界上的一些著名湖泊的水量在逐年减少相反,它的水量逐年增加。

    整个湖区以及附近一带有600多种植物和1200多种动物生存,在这些动植物中,有近2/3的品种是地球上其他地方很少有的特种生物,甚至有些生物是在几万年甚至几亿年前的古老地层里才有与其类似的化石的极为珍贵的品种。在这里还生活着与相隔甚远的热带或亚热带的生物相同或相近的生物品种。例如,这里生活着一种其近亲生活在印度的湖泊里的藓虫类动物;还有一种长臂虾,只有在北美洲的湖泊里才能发现它的同宗。

    但是,最使科学家感兴趣且迷惑不解的,不是贝加尔湖生物品种的繁多,而是贝加尔湖中生活着许多真正的海洋生物,如海螺、海豹、鲨鱼等,这也正是贝加尔湖最大的特色。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所有的淡水湖中湖底还长着浓密的海绵的淡水湖,并且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

    可是,令人不解的是,贝加尔湖的湖水是淡水,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为何能生活在其中?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

    最初的推测是认为贝加尔湖和大海相连,海洋生物是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后遗留下来的。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认为,在地壳变动前,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内陆湖泊——贝加尔湖是由于这个地方的地壳变动而形成的。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使咸水变淡,形成淡水湖。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

    但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通过在贝加尔湖附近打的几个很深的钻井而取得的岩芯样品中,没有发现任何关于中生代的东西,证明上述推测可能不实。同时,还有一些材料证明,贝加尔湖附近的沉积岩层不是中生代的,而是新生代的沉积岩层。

    新的研究发现贝加尔湖地区有史以来一直是陆地,贝加尔湖是一个因地壳运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断层湖,从而将认为湖中海洋生物是海退遗种的说法加以否定。

    因此,到目前为止,关于贝加尔湖中“海洋生物”因何而来还没有彻底解释清楚,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给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鲸为什么经常“集体自杀”?

    历史上曾发生过这样的事。百余头伪虎鲸于1970年1月11日冲上美国佛罗里达州皮尔斯堡附近的海岸的海滩。海岸警卫队为救助这批搁浅的鲸,从中午1点到深夜,尽一切努力想把它们往海里赶,可是它们屡次重新冲上海滩。最后,150头伪虎鲸全部死去。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1979年7月16日加拿大波林半岛上。当时,上百头鲸拼命地冲上海滩。渔民奋力挽救这些鲸,把它们硬往海里赶,但是徒劳,这些鲸在原地不动,直到死去。

    在荷兰、墨西哥和美国等地的海岸上这种类似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关于鲸自杀的记载始于古希腊哲学家普卢塔赫(公元46—126年)写的《各种动物的才能》一书。

    鲸是因为被狂风大浪推到海滩上?是因为被凶恶的鲨鱼或受到其他动物的威胁而仓皇逃命窜上海滩?是因为在海滩觅食或一时贪玩而在海滩上搁浅而要“集体自杀”?还是……人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

    生物学家们为了揭开这个谜,多年来一直进行广泛探索。

    荷兰科学家范·希尔·杜多克是研究鲸自杀原因的专家。1962年他研究了包括成群的和单只的26种鲸的133桩“自杀”事件。研究发现,鲸一般选择低洼的海滨浴场、海岸、浅滩和凸出的海角作为“集体自杀”的场所。

    鲸又为何要在这些地点“自杀”呢?

    原来,鲸的视觉并不发达,其判别方向和识别东西主要是靠它身上的一套回声定位系统具有反射声的作用而进行的。

    在低洼的海岸等地,使鲸回声测位的条件恶化,妨碍了鲸对反射信号的接收,有时鲸不能收到落至缓斜砂质的海底的信号,而水浅使鲸的喷水孔不能浸没在水里,这也减弱了它的回声定位能力,因此,在这些地方,鲸常因飓风、暴雨而搁浅。

    这种说法是单头鲸“自杀”的原因,但是鲸为什么“集体自杀”呢?

    苏联科学家托米林认为鲸的“集体自杀”牵涉到动物学和生理学的因素,即鲸之所以会“集体自杀”是为了保护同类。

    由此可以推测到鲸“集体自杀”的原因:首先,个别鲸因环境条件原因而使回声定位系统失灵,落入海滩;其次,搁浅的鲸为求生而向同伙发出遇难的信号,其他的鲸接到信号后为救护同类而上海滩;最后,所有的鲸都投入了死亡的深渊,造成“集体自杀”。

    但是,法国、英国、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对鲸“集体自杀”的原因作出不同的解释:军舰产生的发动机声音、爆炸声等噪声以及军舰上的回声测探仪和水声测位仪(声呐系统)发射的声波,扰乱了鲸的回声定位系统,鲸即因发生这种紊乱而发生搁浅。他们举例说,1986年在兰沙罗德岛附近正在进行军舰演习时,有4条鲸在该岛搁浅;1989年,在加那利群岛的一个海岛附近游弋的军舰导致不同种类的24条鲸在该岛边集体搁浅。此外,委内瑞拉湾发生的鲸“集体自杀”与当时水下爆炸几乎同时发生。他们认为这是证明他们观点的力证。

    综上所述,大多数人认定鲸的搁浅只是环境条件以及它们的习性造成的无意的结局,而不是它们有意识的自杀。鲸“自杀”的说法只是古代人们对鲸搁浅的一种不科学的说法。但这种“科学”的说法并未得到绝大多数专家学者的完全肯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