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自创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与佛教、伊斯兰教齐名为世界三大宗教。作为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否确有其人其事,诸家看法不一,论点各异。
持肯定观点的人认为,这位被现今数以亿计基督教徒信奉的“救世主”耶稣是一位凡人,而不是神明,基督教是公元前1世纪时,由一位生长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族人耶稣创立的。他本人也被后来基督徒崇奉为“上帝”,尊称为“基督”。
耶稣的家坐落在巴勒斯坦北部伯利恒地区的拿撒勒小镇。他出生于公元前1世纪初叶,父亲约瑟是一个木匠,母亲名叫玛丽亚,耶稣是他们的长子,下面还有3个弟妹。耶稣自幼没有受过传统的正规教育,社会是少年耶稣的主要课堂。他虔诚的父母每年去宗教圣地耶路撒冷诵经朝拜,都少不了有耶稣同行,耳濡目染,耶稣从这里了解了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况,获得丰富的知识涵养。
著名的犹太历史学家约瑟弗斯在《犹太人的古代事迹》一书中称赞耶稣“是一个全心信奉真理、有智慧神迹的人”,后来,耶稣召集了12个门徒,云游四方,奔波传教于巴勒斯坦各地。耶稣在下层劳动人民中宣扬“天道”,号召民众要把巴勒斯坦从罗马帝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重建繁荣昌盛的希伯来大卫王国。“叫有权柄的失位,让卑贱者高升;叫饥饿的饱食,让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犹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稣既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又是大卫王国的皇位继承人。根据记载耶稣生平事迹的《四福音书》,耶稣及其门徒的布道说教反映了当时下层人民的苦难,激励了人们的斗争意志,指出了人民奋斗的方向和目标是建立“天国”,他给广大群众带来了福音,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群众抗议活动。耶稣的一系列活动,遭到犹太当权者的抵制和打击,他终于被捕送交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庞迪俄·彼拉多,后来钉死在耶路撒冷东郊橄榄山的十字架上。
持否定观点的学者提出:耶稣在历史上并无其人其事,而是一个人为的“救世主”,耶稣只是基督教会塑造出来的“一个没有生命的偶像”而已。不是耶稣创建了基督教,而是基督徒们臆造了“神明的耶稣”。
多年来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圣经》中关于耶稣的传说多半属于虚构,迄今发现的所有历史资料都难以证明耶稣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在耶稣创建基督教的时代,各种史籍著作很少提到耶稣本人的生平事迹和创建基督教的详细资料。同时,记载耶稣故事的各种福音书是在基督教产生以后很久才陆续问世的。由于宗派斗争的需要,各教派纷纷根据各自的需要来编写福音书,按照各自的教派观点来描绘“救世主”耶稣的形象。所以,《路加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同《马太福音》中的耶稣家谱大不一样,即使在同一本《马太福音》之中,关于耶稣的描写也是前后矛盾的,一会儿说耶稣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一会儿又说耶稣是大卫的子孙,足可见耶稣是一位基督教人为描绘出来的“神明的救世主”,在《新约全书》中,作者描绘的耶稣更是一位“天神”的形象,而与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毫不相干。
学者们还进而提出:耶稣创立基督教的结论也是不能成立的。基督教并不是耶稣独创的,它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耶稣”是犹太人中一个非常普通的名词,它是Jesus一词的希腊文音译,原意是“上帝耶和华拯救”,而“基督”(Christos)则是救世主的希腊文音译,它们两者是同一意义的宗教用语。在萌芽时期的基督教是社会下层平民狂热宣扬“天国”和“救世主”的群众布道活动,人们殷切盼望“救世主”能够从天而降来拯救苦难的民众。很显然,在这里人们把心目中幻想的“神明的救世主”赋以“耶稣”或者“基督”的称呼,是十分贴切自然的。至于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也并非耶稣降生的日子,而是上古以来犹太人为了在冬至日祝贺太阳复活而经常举行的祭祀太阳神生日的活动,基督教会只不过是把这个日子移植到“神明的耶稣”身上,久而久之就成了基督教庆贺的“圣诞节”。从宗教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圣诞节”是基督教产生300多年后才由各地教会逐步确定下来的。
基督教本是犹太教的一个新宗派,最早的基督教徒大部分是犹太人,因而各类福音书的记载自然受到犹太教的影响。《马太福音》中把耶稣说成是犹太国王的子孙,从而使这位“神明的救世主”具有合法的外衣。后来,随着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必须把耶稣说成是全世界各地民众的“救世主”。基督教既然已经接受了犹太教信奉上帝耶和华的“一神论”,所以基督教徒只得把耶稣说成是上帝耶和华的独生儿子。然而又产生了新的矛盾:广大教徒心目中的上帝是威严神圣而高尚纯洁的,不许与凡间女子生儿育女。于是,福音书的作者不得不绞尽脑汁编造出“童女玛丽亚尚未出嫁便受圣灵感应而怀孕”的说法。
耶稣是人还是神,还是子虚乌有?至今难以弄清。
耶稣是否被钉死于十字架上?
根据历史上的材料与传说,大致勾勒出耶稣其人的生平是这样的:相传生于犹太伯利恒,生年约为公元前6年,卒年约为公元30年。他在30岁左右在加利利和犹太各地传教,宣称天国将至,人们应当悔改,信他的必得救,不信者将被定罪。他抨击犹太教当权者,反对犹太教墨守成规,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犹太民族与犹太教三大节日之一,一般在公历3、4月间)前夕,被门徒之一的加略人犹大出卖,由犹太教大祭司的差役拘捕。后以“谋叛罗马”罪被送交罗马驻犹太总督彼拉多,在“逾越节”当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如果真有耶稣其人,那么关于他的死,又是一个引起争论的问题。据《圣经·新约》中的“四福音书”记载,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3天后,重新复活,并一再在门徒面前显现,因此使四散的门徒重新鼓起勇气,聚集起来,获得了耶稣之死不是终结而是死而复活的信念。不过这种说法自近代以来一再引起人们的疑惑。早在1835年,德国青年黑格尔派学者大卫·F·施特劳斯就在《耶稣传》中指出“耶稣之死的真实性,不可能从他被钉十字架这一方面得到充分证明,而只能从他之复活缺乏证明予以说明。说耶稣还继续活着是没有历史资料可资证明的,但如果认为他真的死了,那也只好把他钉十字架之死认为是真的死了。”英国学者卡本特认为:“有关耶稣处死的情形,福音书的记述大都是为了显示其如何在细节上都实现了《旧约》的预言。”美国《圣经》文学专家莱肯指出:“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替人类赎罪的使命,是《新约》中福音故事的基础,也是整部《新约》神学思想的基础。”也有不少神学家和科学家用各种方法对意大利都灵大教堂的一块坟布(据说这块坟布曾包过耶稣的尸体)进行测试与检验考证其是真是假。
不过,在20世纪出版的两本书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都另辟蹊径,对耶稣的身世作出了标新立异的解释。1982年英国德拉科特出版社出版的《圣族与圣杯》一书,由英国人H.林肯、美国人R.利以及新西兰人M.贝京三人合作撰写。作者历经数年的实地考察及查阅了大批文献资料后认为:耶稣并不是一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而是一个觊觎以色列王位的犹太贵族,其娶了一个名叫玛丽·玛格达琳的女子为妻,并生有子女数人。因为参与贵族争权斗争遭到失败后,被迫流亡到高卢(法国古称)。为了防备政敌的谋害,他将妻子儿女留在高卢,并捏造自己被判刑钉死在十字架上的故事,自己只身潜返祖国。他的后代在高卢生活繁衍,并在公元5世纪时成为法兰克人墨洛温王朝的统治者。至公元11世纪末,耶稣的后裔参加了十字军东征,创建耶路撒冷拉丁王国的戈德费鲁瓦·德·布隆即为耶稣后代,关于耶稣家族的血统就被称之为圣杯——血统,它的秘密一直由秘密教会锡安山隐修会所保存。中世纪乃至近现代的一些文化界名人如达·芬奇、波义耳、牛顿、诺迪埃、雨果、德彪西、科克托等人都曾是该会首领。锡安山隐修会禁止普通教徒了解耶稣家族的秘密。作者甚至声称悬挂于天主教堂的圣母像,并非耶稣母亲之像,而是其妻玛丽·玛格达琳的画像。此书所披露的耶稣身世轰动了欧美,被西方书评界称之为“20世纪最有争议的著作”。该书至1986年便已连续印行了6版,仍畅销不衰。
与前书天方夜谭式的奇论不同的,是一位年轻的德国学者H·凯斯顿在1983年写出的《耶稣在印度》一书,提出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说法。该书是作者自1973—1983年间数度在东方(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游历、考察和研究的结果。作者认为,耶稣在幼时为躲避罗马行省希律王的迫害,逃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并在那里学习佛教教义,12岁以后又到印度继续深造,10年以后(约公元6年)才重返故乡以色列,自称拿撒勒人耶稣,并从事创立基督教及传教活动,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恐慌,后被总督彼拉多逮捕,判处受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刑罚。当耶稣被钉上十字架之后,受尽了折磨,为了营救他,有人暗中在送给他喝的酸酒中投放了麻醉药物,造成了耶稣的假死。后由富商约塞夫买通了当局和行刑者,得到了耶稣的“尸体”,并用解毒药拯救了他的生命,使其得以“复活”。耶稣治好伤病之后,曾多次在其门徒面前“显现”。此后便在叙利亚、波斯、土耳其一带秘密传教,直到16年之后,偕其母亲一起到印度克什米尔定居,以“约兹·亚萨夫”之名著称。据说曾到北印度、中国新疆等地讲道授经。以年逾八旬的高龄在克什米尔的斯利那加善终。至今斯利那加旧城中央仍保存着耶稣的陵墓,名为“先知约兹·亚萨夫之墓”。每年还迎来成百上千的香客朝圣。
耶稣其人其事,困扰了史学家2000多年,现在依然继续困扰着期待解决问题的人们。
耶稣裹尸布确实存在吗?
相传,耶稣被他12个门徒中的一个叫犹大的出卖,在受尽折磨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死后,他的另一门徒约翰用一块裹尸布将其尸体精心包好后放在哥尔高扎的一个石洞墓里。3天后,几个去石洞吊唁的妇女发现耶稣复活了,这个日子后来成为基督教的重要节日——复活节。然而,就在耶稣复活后,他的那块裹尸布却不翼而飞了。
本来,这一传说带有明显的宗教神话色彩,人们当初并没有信而当真。然而到了1353年,居住在法国巴黎附近领地的夏尔尼伯爵突然宣称,他保藏着耶稣受难时的那块裹尸布。这一消息对基督徒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震动。遗憾的是,夏尔尼伯爵尚未说出裹尸布的来龙去脉就很快病故了,从而把这块裹尸布突然出现之谜也永远带进了坟墓。不过,对于一些基督徒来说,他们对这块裹尸布却是深信不疑的。
4年后(1357年),这块来历不明的裹尸布终于在夏尔尼伯爵领地利莱教堂的祭台上公开展出,吸引了大批朝圣者。当时法国基督教徒与天主教徒矛盾日益尖锐,裹尸布公开展出后,立即遭到当地天主教主教的反对,他们要求停止展出这块裹尸布,并断言它是赝品。1389年主教的继承人在写给教皇的信中指出,有一个不知名的艺术家已经承认,所谓耶稣裹尸布实际上是出自于他手笔的艺术品。因此教皇克里孟特七世下达教谕,只允许在说明这块细亚麻布不是真正的耶稣裹尸布,而只是艺术品的情况下才能向基督教徒公开展出。但是,法国的基督教徒们无视教皇的教谕,他们认为那个不知名的艺术家是在严刑拷打下而被迫承认的。到了15世纪,萨伏伊公爵路易斯将裹尸布从利莱转移到著名的尚贝里大教堂。1532年,尚贝里大教堂失火,裹尸布虽被抢救了出来,但因贮放的银盒融化,落了几滴在裹尸布上,使它遭到了一些破坏,同时消防用水也在布上留下了污迹,但布的中心部分依然完整无损。1578年,裹尸布被迁往意大利北部的都灵,存放在都灵大教堂的圣坛上,时至今日。
由于社会上对耶稣裹尸布的真伪众说纷纭,1898年,都灵大主教终于同意一批科学家对裹尸布进行考察研究。人们发现这块亚麻裹尸布上留有一个明显的影像——一个裸体、有胡子、留长头发的男人的图像,其大小同实际人体相等,死者的面容安详,其身体上留有鞭痕和钉痕,布上相当于死者的头、手、腰、足部位都有斑斑“血”迹。有人认为,裹尸布上的影像很像《福音》书上所描述的耶稣受难时的形象,并断定这就是大约2000年前约翰用来包裹耶稣尸体的那块圣布。同时,有历史学家试图通过历史文献证明耶稣裹尸布的存在及其真实性。例如,经英国历史学家威尔逊考证认为,耶稣当年受难时,耶稣的门徒确实曾用细亚麻布包过耶稣的遗体,这块裹尸布曾长期保存在耶路撒冷,后来它又传到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而且据记载,13世纪初一个叫克劳里的编年史家声称他本人于1203年在君士坦丁堡目击过耶稣的裹尸布。第四次十字军东侵时(1202—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所占领,当时一些十字军骑士也曾见过耶稣裹尸布,然而事后这块裹尸布就失踪了。有人猜测,1357年在法国夏尔尼伯爵领地利莱教堂展出的耶稣裹尸布,就是十字军东侵时从君士坦丁堡窃运而来的。同时,这些相信者们还发现:裹尸布图像上的脸型、披肩的发式及胡子都属于公元初的犹太人型,并且,裹尸布上的形象与圣西娜山上叶卡捷娜教堂中的圣像有45处相似,而与查士丁尼二世时货币上的圣像有65处相似。在图像的眼部发现有公元1世纪铸造的钱币痕迹,这证明死者的时间是公元1世纪,与耶稣遇难的时间相吻合。然而,不信者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认为,裹尸布的人形属裸体形象,这与当时的习俗相违背,因为通行的耶稣受难形象是穿着希腊长衣,或者腰间束有大腿绷带。同时,他们还发现,裹尸布上的耶稣形象留有发辫痕迹,而中世纪的几乎所有圣像都没有发辫。由此,他们认为裹尸布是伪作。双方的争执持续了几百年。
1978年,为纪念裹尸布迁移都灵400周年,裹尸布再次举行了公开展出。各国科学家云集都灵,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对裹尸布作了实物检验研究。纺织学家发现。在古代中东地区常以亚麻布作尸衣、尸布,而这块亚麻裹尸布明显具有古代耶路撒冷地区的特征。同时,有科学家还发现在裹尸布上含有一些花粉,这些花粉大部分是属于生长在耶路撒冷的植物花粉。因此他们断定:裹尸布肯定有一段时期是在耶路撒冷保存过的。但是马上有人提出反驳,他们指出,花粉是可以随风飘荡或被鸟类带到很远的地方的。而裹尸布恰恰在几个世纪中被放在露天场上展出过,因此用花粉来证实裹尸布真实性的论点就有些靠不住了。于是,有人提出用放射性碳断代法来测出裹尸布的确切年代,以此来证明裹尸布确系公元一世纪的产物,但未能得到允许,因为用这种方法会破坏掉一部分原物。
正当欧洲的科学家们争执不下的时候,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却传来了不同的研究结果。
首先,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一致的结论,认为这块裹尸布不是一幅画,因为裹尸布上没有发现颜料的成分,至于裹尸布图像的形成,他们通过1532年的那场火灾所提供的线索得到了启发,断定这是由别人巧妙地用轻微的焦痕构成的。其次,通过对尸布上的“血”迹的研究表明,裹尸布上留下的“血”迹确系人血。但经分析发现,“血”迹部分拍摄的底片上呈白色,证明尸布上的血迹是阳性的,而人体影像却是阴性的,这说明尸布上的血不是来源于尸体,而是后来加上去的。因此,有些科学家断言,裹尸布上的耶稣图像是伪造的,这块亚麻布根本不是传说中的耶稣裹尸布。
然而,这是否就能用来完全解释裹尸布的奥秘呢?科学家们对有些问题至今不解: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立体形的,但古代人是否能掌握立体成形技术?如果裹尸布上的图像是由焦痕形成的,那么要有怎样的烧烫技术才能绘制出这样一幅图像呢……这些都是谜。
基督教为何如此愤恨罗马皇帝?
生性坚毅的基督教徒长久以来似乎都与被誉为战神的密特拉神有着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公元4世纪后期,罗马经常发生下面这样的事:有一群怒汉突然冲进罗马人奉为神殿的朝拜场所,挥动斧头把壁画劈穿出一个个大洞,把看到的雕像打得粉碎;对神殿肆意亵渎后,又会动手把房子拆毁,直到将神殿变为一堆瓦砾才扬长而去。
约公元前15世纪,密特拉教开始在古波斯兴起。“密尔”(Mihr)是密特拉在波斯文的叫法,这个字不仅指太阳,而且还用来指朋友。由此看来这位异教的神既是至高无上的太阳神,又是爱神。然而到公元前3世纪初期,波斯帝国西部边区以穷兵黩武逞能的统治者,则把密特拉奉为战神,是保佑军人的百战百胜之神和武力之友。小亚细亚地区本他斯国的王公,甚至把自己称为特选的子民,认为密特拉已将圣光照临在他们身上。
可以推测,这些密特拉“特选”统治者的军队出征,于公元前1世纪初年把密特拉教传到欧洲。到公元2世纪,这种信仰已在罗马帝国各个角落传遍。公元2世纪末期,有好几位罗马皇帝积极鼓动广大人民对密特拉加以崇拜。他们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仅仅为了宣扬宗教信仰,而是因为他们很快察觉到这种宗教对他们有利:密特拉教宣扬纪律、忠心、勇敢和自我牺牲,它使罗马帝国军队在长期的战斗中维持强大、屡战屡胜。
由于这一种信仰得到皇帝支持,因而得以很广泛地传播。
基督教拒绝尊奉罗马皇帝为神,而密特拉教信徒则对罗马皇帝言听计从,所以基督徒在罗马帝国被视为二等公民,仇视基督徒的皇帝以至暴民,只要愿意,随时可以对基督徒进行迫害。公元313年主客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公元4世纪后半期罗马帝国的国教变成了基督教。从此以后(除50年后朱利安大帝统治时期,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企图恢复多神信仰外),这使异教的神坛一个接一个被毁掉,为当时人蔑视的密特拉教也就在这时灭亡了。通过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考古学家的发掘所得,我们知道大约在公元400年,基督徒将罗马阿文太恩山密特拉洞穴神坛严重捣毁。考古学家还发现阿文太恩山密特拉洞穴神坛被捣毁之后,一座长方形基督教堂盖在了原址上面,基督教终于在整个欧洲广泛传播。
看来,基督教宁死也不尊奉罗马皇帝为神的原因,除了与密特拉不能共侍一主之外,或许还有其他原因,这还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古兰经》中的数字之谜
伊斯兰教经典教义《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国家的最根本的立法依据。在阿拉伯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内容涉及伊斯兰教的信仰和制度、社会问题的主张和规范、各种神话传说、不同教别教徒之间的精彩辩论以及穆罕默德的个人趣事等,涉及范围非常广。
在穆罕默德在世时,《古兰经》还没有编辑成册,只是一些零散记录。后来,穆罕默德的继任者艾卜·伯克尔叫人对它进行整理,并妥善保存,直到第三代哈里发奥斯曼时期,《古兰经》才算正式形成,称为“奥斯曼定本”,流传至今。《古兰经》的原文为古阿拉伯文,共有30卷,114章,6200余节,现已出现多种文字的译本。
在阿拉伯文学史和伊斯兰教文化史上,《古兰经》的地位极为重要。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通过各种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了研究。近几年来,又有人将《古兰经》的原文输入电脑进行分析,出现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数据。其中最为奇妙而有趣的就是《古兰经》与数字“19”居然有着不解之缘,研究者们对它百思不得其解。
《古兰经》全书114章,而114正好是19的6倍。而且,经书的第1句话由19个字母组成,这19个字母形成“名——安拉——大仁的——大慈的”4个单词,在全书中“名”出现19次,“安拉”共出现2698次,“大仁的”出现57次,“大慈的”出现114次,这些单词出现的次数,又恰恰都是19的倍数。
最早颁布的《古兰经》的经文是第96章,而此章按《古兰经》章次编排的顺序算,是倒数第19章,第1章由19节经文组成,共有285个字母,285又是19的倍数。此外这一章的第5节经文,由19个词组成。根据《古兰经》“奥斯曼道泉水”、“7重天”、“1000年”等,统计一下,这类数字在全书总共出现的次数为285次,而285是19的15倍。如果285次出现的数字各数相加,其和为174591,又是19的倍数。
类似上述《古兰经》与19的关系,经电脑分析数不胜数,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在其他一些宗教信仰中,人们对数字也有着某些禁忌或是某些数字也充满了神秘色彩,而《古兰经》电脑分析的数据与19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难道它也是某种宗教联系,抑或是纯属巧合?是后人研究的无聊话题,还是有某个不为人知的原因?对于这些人们无从知晓,人们把希望寄托于专家学者们不懈的研究。
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吗?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徒一直相信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然而,释迦牟尼的生平并无可靠的史料记载,而只有佛教经典某些不连贯的充满神秘色彩的片断。由于佛经是在佛教产生很久后才编订的,即使剔除神话成分,有关释迦牟尼的记载在多大程度上接近历史真实也是大可怀疑的。因此在学术界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历史上并无释迦牟尼其人;一种认为释迦牟尼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前者认为,在佛教传说中,释迦牟尼完全是一个神仙。他在降凡之前是菩萨,即佛的候补者。在他之前曾有六个菩萨降凡成佛,他作为未来的第七位佛(“觉者”“智者”的意思)。有一日,他得知脱胎之时已到,便在离开天界前,召集了天神鬼众讲说佛法,并给他们介绍他的后继者弥勒(慈氏)。诸神为佛访寻降世的国家和脱胎之人。结果,选中了迦毗罗卫国,因该国国王净饭王是印度各邦中最聪明、最勇敢的王。王后摩耶“是妇女中的珍珠,以其绝色,而得中选”,成为脱胎之人。菩萨化作一头白象来入胎。王后在梦中感到白象用鼻子点了一下她的右身,便化为一股气进入她的腹中,她受孕了。分娩时,王后前往迦毗罗城外的蓝毗尼园,她右手攀着一株无忧树的树枝而立,从右胁下生出一小儿。这小儿生下就能行走,并精通所有书卷,熟谙各种故事和道理,知道行星的数目。他被名为悉达多。他生下七天,其母因快乐而命终升天。他由姨母瞿昙弥抚养。不久,老圣者阿私陀预言悉达多在家则为统治天下的“转轮圣王”,出家则成佛,并指出悉达多身上有佛所具有的种种体相,如顶上肉髻、眉间白毫、足下千辐轮相,等等。当悉达多随父去谒天祠时,所有神像拜伏在他面前,称他是“大智慧者”。其父为了引诱他放弃出家的念头,用尽了种种办法,为他建春、夏、雨季三宫,让他生活在粉黛之间,尽情享乐。成年后,又选了完美的女子与他成婚,不久,生一子名罗睺罗。但悉达多还是得到了出游散心的机会,神意使他看见了老人、病人和死人。人有生老病死的现实如无情棒喝,提醒他富贵欢乐的虚空幻灭,他决心出家。一天夜里他骑马出城,诸神帮他使守城卫士皆睡大觉,城门自开,四天王捧蓄马足,使他潜密无声地出城而去。出国境后,悉达多削发为僧,神为他送来隐士的衣服,从此他成为林中隐士,是年他29岁。出家后,他走苦行之路,先从两个沙门,后从五个比丘,苦行六年,身体衰弱,形同骷髅,一事无成,诸神为之担忧。但他此时已觉悟苦行无益,于是取食了一少女奉献的乳糜,并在尼莲禅河洗了个澡。与五比丘分手后,来到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坐在菩提树下,开始审谛思维,以求解救大道。爱欲及死亡之神恐他道成,与己不利,便遣众魔军来袭,魔军的强攻和诱惑均被他战胜。他终于悟得大道,成为至上的佛陀,时年35岁。此后,佛陀到印度各地传道,收了众多门徒,行了许多奇迹。最后在他80岁时,在拘尸那揭罗的双树间入涅槃,火化后,许多国王来抢分舍利(佛的骨灰)。关于佛陀入涅槃的时间现有60多种说法,远的定在公元前1027年,近的定在公元前370年,相差悬殊。对于这种生卒年无法确定,行踪飘忽不定,生平活动既不见史籍记载,又没有文物遗迹作为佐证的传说人物,要说他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持相反意见的学者认为:佛经中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平记载,尽管有不少神话、传说,但也有不少历史事实,基本轮廓是可靠的。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就在今尼泊尔泰米地区的梯罗拉柯提废墟。阿育王在释迦牟尼逝世200多年后曾在此立一石柱,说明此处是释迦牟尼的诞生地和埋有佛的舍利。石柱保留下来了,考古学者还在此挖到释迦牟尼的舍利坛。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结婚也是历史事实,因为和尚是不许结婚的,可佛祖却结婚生子,给后来的佛徒带来一个尴尬局面。若非事实,佛经决不会这样写的。另外,他出家可能受当时社会上沙门思潮的影响,但一定有更深刻的内在原因。他苦思得道也符合当时印度宗教人士中流行的一种想法:精神可以突然发亮,豁然贯通,悟得至道。佛教的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这几系统的阐述显系后人所为,但教义的大体轮廓,可能是释迦牟尼提出。据此,可以说历史上真有释迦牟尼其人,而且他是佛教创始人。
揭开蒙在释迦牟尼头上的面罩,还其本来面目,看来还有待学者们继续努力。
古耶路撒冷究竟在哪里?
耶路撒冷位于地中海东岸巴勒斯坦中部,是一座拥有5000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古城。历史上,这座城市曾18次被战火夷为平地,但因其被公认为三大宗教圣地之一,故又被一次次地重建起来。但是,近些年来,西方一些学者对这座城市的原来位置提出了质疑:古耶路撒冷在哪里?众多学者一直以来对此争论不休。
黎巴嫩贝鲁特美国大学历史和考古系主任、历史学教授卡马勒·萨里比就是一位持有独特见解的代表者,他认为耶路撒冷是在沙特阿拉伯境内,而不在古代的巴勒斯坦境内。他在《圣经诞生于阿拉伯半岛》一书中明确指出,上帝赐给犹太人的“流奶滴蜜之地”,实际上位于在今沙特阿拉伯境内从麦加到沙特—也门边界附近的红海之滨的一条长约320千米的狭长地带内,连同古以色列的大卫和所罗门王国及第一圣殿都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也就是现在的阿西尔省和希贾兹省。他运用语言学方法,对沙特的镇和乡村地名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并将它们与《圣经》上记载的12个地名对应比较,以此来修正地理位置。他用了整整5年时间比较、分析阿拉伯半岛上一些非阿拉伯语地名,得出阿西尔省、希贾兹省内有些村庄名称很像《旧约全书》中的主要地名。如《圣经》中的希布伦就是基里班的阿西里村,也即亚伯拉罕墓地;而锡安山则在今天的阿人哈西边的西以安山村。萨里比说,据考古学家们考证,在离这个村80千米远的阿尔瓦·萨拉姆地下,保存着所罗门王国时代的古都耶路撒冷,发掘阿西尔土地将会再现以色列遗址。
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东方研究院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家詹姆斯·索尔则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在《圣经》中说的地方就是希布伦和耶路撒冷,考古学家已经用大量事物证实了这一点,如果用简单的语言分析法来推翻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结论,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他说:“古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都起源于同一种闪米特语族的语言,而就两者均无元音仅用辅音来说,我敢打赌,人们能在远至埃及、甚至非洲找到同样的地名。这就可得出结论说,其实古耶路撒冷是在内罗华。”
但萨里比坚持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其至预言“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将见分晓”。对此人们不能抱乐观的态度,因为在阿拉伯与以色列世界之间领土争端不断的情况下,要用事实来证明萨里比的见解,完全是不可能的。
在两家的不断争论中,这一问题已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着手从不同角度研究这座古城历史中的发展变迁。也许古耶路撒冷在沙特阿拉伯境内,也许如詹姆斯·索尔所说,还有个不为人知的所在,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也许有一天这个问题会真相大白。
哪里才是拜火教的发源地?
公元6世纪,我国南北朝时,从中亚传来一种宗教,这种宗教宣扬神有善恶二神,人们要崇奉善神,礼拜圣火(善神的象征),故在我国被称作拜火教,或祅教。古希腊人则称它为琐罗亚斯特教。该教在古代曾是波斯帝国的国教,盛行于西亚和中亚广大地区,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形成都产生过影响,现今仍流传在伊朗、印度和孟加拉的少数地区。但是,它最初的发源地在哪里呢?
根据传说,拜火教的创教者是伊朗先知萨拉苏什特拉(意为“像老骆驼那样的男子”,希腊语名琐罗亚斯特)。他出生在米底地区埃利阿那——瓦伊觉的一个牧主家庭,父母名叫波鲁沙斯巴和杜哈丹。他20岁时开始弃家隐居。10年后,发生一件对他人生有决定意义的事情:在其家乡的丹莱西河岸,阿沙斯巴德·沃赫——麦诺(意为“美好的思想”)找到他,把他领到众神之王那里。他经过和神的交谈,接受神的启示后,开始传教。但因遭到“谎言的追随者”即当地祭司们的极力反对,10年之内只收了7个门徒。于是,在善神阿胡拉——玛兹达的引导下,他来到大夏国王维什塔斯普的宫廷,经过2年,克服了重重阻力,终于使这位国王皈依了他的宗教。这时,萨拉苏什特拉已42岁了。此后他的学说得到迅速的传播,教徒遍布整个伊朗。他在晚年进行了对异教徒的频繁的“圣战”,最后在一次战斗中被名叫杜尔——伊——帕拉达拉格的人杀死,终年77岁。萨拉苏什特拉去世后,人们把他的言论辑录成书,这便是拜火教的圣书——《阿维斯塔》。
由于历史上的多次战乱,《阿维斯塔》几经浩劫,直至公元3世纪波斯帝国萨珊王朝时才最后修订成本,因此对于上述有关拜火教的起源传说,人们就两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质疑,并进行了争论:①萨拉苏什特拉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②拜火教的故乡是否在伊朗?
在古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中,善神阿胡拉——玛兹达被说成是国王的庇护神,但萨拉苏什特拉的名字却未出现。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了希波战争史,曾历数米底和波斯的远古历史。却没有提及琐罗亚斯特。另一位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曾于公元前5世纪末参加希腊雇佣军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并根据亲身经历写了《远征记》,其中也同样未提琐罗亚斯特的名字。因此,有人认为萨拉苏什特拉只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历史上并无其人。
另一些希腊作家,如萨尔迪斯人克珊索斯(生年比希罗多德稍早)、赫尔密波斯和克捷西,却又提到了琐罗亚斯特其人。他们的著作虽已失传,但在后来的希腊、罗马作家的一些作品中仍保留少量被摘引的残篇。因此,有人认为传说中的萨拉苏什特拉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据他们考证,《伽泰》(《神歌》)是《阿维斯塔》的最古部分,其写成的时间最迟不会晚于早期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萨拉苏什特拉寻求庇护的维什塔斯普不是大夏国王,而是大夏总督、大流士的父亲希斯塔斯皮兹。因而推断萨拉苏什特拉的生年大约在公元前7—前6世纪,或者更早,西方有的东方学家甚至更精确的说明是在公元前660—前583年。
根据萨拉苏什特拉出生和传教的地点,有的人认为拜火教的发源地在米底(伊朗西北部),有的则认为在大夏(属中亚,今阿富汗境内)。《剑桥古代史》说,“波斯宗教中的最伟大的人物和波斯王族世家不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琐罗亚斯特活动的舞台实际上不在波斯本土:根据这种理论,它在米底;据另一种理论,则在大夏;它也可能包括这两个地区”。鉴于大夏曾是波斯帝国的东部行省,因此司徒鲁威认为琐罗亚斯特教的发源地在伊朗东部,“是在东伊朗部落对米底及波斯奴隶主贵族进行斗争的条件下产生的”。
也有的人认为传说中有关萨拉苏什特拉出生与传教的地点不可信,提出:拜火教的发源地是现今苏联境内的中亚地区。有的说,拜火教“产生于居住在中亚塔吉克领域上的部落中”。有的更具体地说在花拉子模(阿姆河下游):在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曾发现公元前1000年代初名为“有可以居住的墙的古城”的居住地,这种居住地可供数千人之多的整个部落居住,居民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它很像《阿维斯塔》中记载的名为“瓦拉”的居住地。在花拉子模居住地还发现有最古“火宫”的遗迹。传说认为,拜火教的“圣火”最初是在这里点起来的,因此花拉子模可能就是‘阿维斯塔’中所记述的那个名为“埃利阿那—瓦伊觉”的地方,而在那里阿胡拉—玛兹达就是萨拉苏什特拉。保存在《阿维斯塔》中的关于神奇国土“埃利阿那—瓦伊觉”的叙述,完全与花拉子模的地理条件相符合。
此外,还有的人认为拜火教的发源地在外高加索。所以拜火教的发源地是个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