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留下的谜案-文化谜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巨石阵遗址是天文观测仪器吗?

    在英国古老而广漠的平原上,矗立着许多奇特的巨石建筑,它们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洗礼,也见证了人类历史沧海桑田的变迁。这片建筑被人们称为“古代巨石阵遗址”,它也是令人难以破解的世界之谜。

    根据科学家实地考证,巨石阵最早建于约公元前2800年的新石器时代后期,那时已建成了圆沟、土冈、巨大的踵石和“奥布里坑群”的巨石阵的雏形。约公元前2000年,巨石阵建筑的第二阶段已基本完成了。蓝沙岩石柱群和长长的通道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建筑。最为重要的是巨石阵的第3期建筑,时间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这时沙石圈和拱门已建成,巨石阵已全部完工,这就是人们现在所看到的雄伟壮观的巨石阵遗址的全貌。很重要的一点是,整个巨石阵的工程需要150万人工,而整个建筑遗址中,始终找不到用牲畜和轮载工具的痕迹。

    几百年来,人们一直被神秘的巨石阵遗址困扰着,然而为了将巨石阵的谜底揭开,有众多的科学家投入到了这方面的研究。1126年,英国史学杰弗里编写的《中世纪编年史》是关于巨石阵的最早纪录,认为巨石阵是由亚瑟王的谋臣梅林用魔法从爱尔兰运到英格兰作葬地材料用的。

    对于巨石阵的研究,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人们始终没有搞清巨石阵原先的建造目的究竟是什么。以往的考古学家大多数认为:巨石阵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或是当时英格兰早期居民的基地。“奥布里坑群”里发掘出的人类遗骨能够有力地证明这种观点。但是,类似这样的巨石阵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其中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的广大地区,这又说明它们不可能都是祭坛或墓地。

    另有一些天文学者认为巨石阵是远古时代的天文观测仪器,这种观点比较令人信服。的确,巨石阵的神秘色彩与天文学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巨石文化专家阿特金森指出:当时蒙昧落后、没有任何先进计算工具的史前人类建造出如此精密的天文仪是不可能的。英国天文学家霍伊尔提出反对意见:作为天文观测仪的材料为何不用轻便的材料和泥土,而使用难以开采的大砂岩?这样不是要耗费大量的劳力吗?而且奥布里坑群中的人类遗骨与天文学也很难联系起来。况且,如果是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的结晶,为什么又消失了呢?人们因此又回到宗教这个传统观点上去,甚至有人认为巨石阵与外星人有关。

    英国巨石阵遗址究竟是进行祭祀活动的宗教场所?还是古人用来观测天象的天文观测仪?还是外星人在地球活动的遗迹?抑或是其他?对于这些,人们目前都无从知晓,也许它将永远是个谜。

    埃及金字塔的建造之谜

    世界著名建筑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迄今为止已有5000年的历史了,然而它却依旧岿然不动,傲然屹立于尼罗河岸。其建筑全用巨石砌成,石块之间无黏合物,各石块相互叠积。后人对这一建筑奇现进行了无数次的研究,终不得其解。

    有关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这个问题在近现代引起了学者们强烈的兴趣,但说法各异。

    一般认为是这样建造的:首先采石,工匠们把加工过的平整光滑的巨石用人或牛拉的木橇运往现场。可是,他们又是如何把一块块巨石一直垒到100米以上的高度呢?据传,工匠们先把地面一层砌好,然后堆起一个与第1层一样高的土坡,这样,就可以沿着土坡将石块拉上第2层。以此类推,等到塔建成后,再将土坡移走,让金字塔显露出来。这些金字塔的建成,充分显示出建造者已经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物理学和数学知识,表现了古代埃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对于埃及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是用天然石块加工而成,还是另有别的制法,有专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法国化学家截维杜维斯认为,建造金字塔的巨石不是天然的石块,而是人工浇注而成的。为此,这位科学家进行了一些实验,他对从金字塔上取下的小石块逐个加以化验。化验结果表明,这些石块是由人工浇注的贝壳石灰矿组成。他又据此推测,当时埃及工匠建造金字塔时,很有可能先搅拌好混凝土装进筐里,再抬上正在建造中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这座最高的金字塔至今仍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着。有些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得出许多有趣的数字:胡夫金字塔的塔高乘上10亿所得的数,大致等于地球到太阳之间的距离;穿过大金字塔的子午线,把地球上的陆地、海洋分成了相等的两半;如果用2倍塔高去除底面积等于圆周率314159。

    为了揭开披在金字塔身上的神秘的面纱,1978年3月,日本早稻田大学古埃及调查室组织了一支考古实验队,采用模拟古代埃及人造塔的方法,在古塔的前面建造了一座新塔,其规模相当于原塔的1/4。首先是如何采石?实验队在石面上凿出连成点线的小孔,然后打进木楔子,通过不断敲击直至产生裂缝。而且,至今在阿斯旺采石场上,还可找到残留有木楔子痕迹而未切割下来的石料。由此可见,这个办法最可能与当年的方法相符合。石块又如何搬到现场呢?他们以木橇载着石块,用人力牵引,慢慢运至工地。最后,实验证实了古埃及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起重设备的条件下,仍然可以把一块块巨石砌上去,直至墓室最上一层的三角形尖顶。

    有关金字塔的研究仍在进行着,世界上各国的专家们都联合起来致力于人类这一难解之谜的破译工作。2002年10月份,科学家们又一次用高科技手段向世人展示了埃及金字塔的神秘,门后有门,让现代高科技也束手无策,又一次进入金字塔墓内的计划搁浅了。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使人们失去信心,“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终有一天会在世人面前显露真相的。

    狮身人面像制作谜题

    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的埃及金字塔,每天都要迎送从世界各地来这里游览观光的旅游者。为了让游人充分领略埃及古老灿烂的文化,埃及政府每天都在毗邻金字塔的狮身人面像的广场上举办“声与光”的文艺节目。演员们用英、法、德和阿拉伯语轮流演出,五彩纷呈的光柱,优美动人的诗句,雄浑回旋的乐章,使人们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特别是广场上巍然屹立的身高22米,长约57米,耳朵长2米的狮身人面像,更激起人们的赞叹和惊奇。一块天然巨石,竟然雕刻成如此栩栩如生的雕像,真是鬼斧神工。由此也给人们带来一个问题:这一奇迹是谁最先发现和制作的?

    围绕着这个问题,世界上许多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或埋首典籍,或遍访民间,或实地考察,努力揭示这一奥秘,然而纵观他们得出的结论,却又是各执一端,众说纷纭。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有些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妖魔斯芬克斯的塑像,其依据是流传埃及以至全世界的一则民间故事。相传在远古时期,在埃及忒拜城外,巨人堤丰与妖蛇厄喀德娜同居后,生下一怪物,他有美丽的人头,但却是狮子的身躯,并长有双翅,取名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从智慧女神缪斯那里学会了许多深奥的谜语,生性十分凶残的斯芬克斯便以此来残杀百姓。他整年日夜守候在悬崖峭壁之间,或是通衢大道路口,强行挟持过路人猜出他所叙述的谜语,如果猜不出,他立刻就将这些人撕裂成碎片吞食,结果无数无辜身遭其害,就连国王克瑞翁的儿子也惨遭厄运。一时间,人心惶然,为了铲除这个恶魔,克瑞翁国王下令:如果谁能够征服斯芬克斯,他就将自己的王位禅让给他,并可以娶王后为妻。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希腊有位名叫俄狄浦斯的青年揭榜应征。当他找到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就出了这样一个谜语:“能发出一种声音的,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在一切生物中,这是惟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候,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这是什么?”俄狄浦斯略加思索,立即回答说:“这是人呀!小孩的时候,是生命的早晨,小孩刚开始学走路的时候,是用两手两脚爬行,这就是‘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虽然脚最多,却‘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长大后,成为壮年,用两只脚走路,这是生命的中年。但到了年老体衰的晚年,走路需要扶持,因此需要拄着拐杖,以拐杖作为第三只脚。”

    正确的答案使斯芬克斯因失败感到羞愧而无地自容,为了赎罪,他跳崖自杀了。国王克瑞翁除了兑现自己的诺言外,还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个恶魔,便在斯芬克斯经常出没的地方,也即今天狮身人面像的所在地,用块巨石刻上斯芬克斯的形象,这就是狮身人面像的由来。

    有些学者认为,狮身人面像是巨石天然风化而成,并非是什么人的发现和事后雕成。他们援引这样一件事:3400年前,当时埃及年轻的王子托莫来到基隆,即狮身人面像今天的所在地狩猎,因奔波了一整天,他觉得十分疲劳,便在一座沙丘上休息,没过多久,酣然入梦,梦中他见到一怪物,有着人的头,但却是狮子的身躯,这怪物对王子说:“我是伟大的胡尔·乌姆·乌赫特(古埃及人崇拜的神,意为神鹰),泥沙盖住了我的身躯,如果你能去掉我身上的泥沙,我将封你为埃及的国王。”王子惊醒后,立刻调集大批民工,昼夜挖掘,沙尽石出,就是今天的狮身人面像。

    有些学者则认为,上述观点的佐证均来自民间口碑资料,口碑资料虽然生动感人,但上下沿袭,真伪并存,不足为信。他们根据史籍记载,提出首先发现并制作狮身人面像应该在距今约4230多年前,当时的埃及国王是哈夫拉。这一年正逢金字塔刚刚竣工,为了巡视金字塔建造后的情况,他亲临建造工地。巡视过程中,当发现工地采石场上还有一块巨石被丢弃一旁未被使用时,国王哈夫拉颇感可惜,马上下令在场的工匠按照他的脸型,雕刻成一座狮身人面像,以资纪念。

    经过多年的努力,工匠们终于完成了任务,造就了这座世界上最大的狮身人面像,石像脸长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上刻着“库伯拉”圣蛇浮雕,下颌雕有象征帝王威严的长须,在阿拉伯文中,它被称为“恐惧之神”,是一种君主威严与权力的象征。

    最近美国考古学家又提出一种新观点,这就是狮身人面像既非克瑞翁下令以斯芬克斯的容貌所雕成,也非王子托梦发掘而面世,更不是哈夫拉发现并以自己的脸塑就。因为根据他们的考察,这座狮身人面像大约在1万年之前就已建造成功,比历来史书所记载的要早5000年。在考察报告中,他们还说,狮身人面像的身体和头部大约在1万年前建成,5000年后,法老凯夫伦完成了狮身人面像的背部,并用自己的面孔造型替代了原来的面孔造型。这一新的发现引起了世界史学界和考古专家的重视和关注。

    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本来就谜团重重,例如说它曾在4000多年前突然失踪,它的鼻子至今下落不明,每天清晨从它的身边发出令人莫测的歌声和泣声。如今谁是它的首先发现者和制作者又成了学者专家们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兴。

    撒哈拉岩画之谜

    撒哈拉沙漠地域辽阔,浩瀚无边,塔西里·阿杰尔高原犹如卧在沙海中的巨礁,打破了大漠单调呆板的景色。在狂风和烈日的侵蚀下,这里到处是蘑菇状的石柱、迷宫般的峡谷和参差的山崖。每走一步,脚下的岩石就在不断裂开,仿佛一不小心就会滑落山谷似的。然而从1850年以来,却有不少探险家在这荒凉干旱、人迹罕至的沙漠深处,发现无数远古人类留下的色彩斑斓的岩画。现在,这里甚至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史前博物馆了。

    撒哈拉岩画是一座神秘的艺术宝库,它细致而生动地向我们描绘着远古时人类生活、劳动和战争的场景。有的画面呈现出一派安静祥和的田园风光:在椭圆形的小屋前拴着一排小牛犊,牧人们披着晚霞,赶着一大群膘肥体壮的水牛蹒跚归来;妇女们抱着孩子坐在门前,迎接辛苦劳作了一天的亲人,而活泼好动的孩子们则在牛群中嬉戏玩耍。有的画面好像是描述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在载歌载舞的场景:一位妇女头戴弯月形的头饰,全身跳舞的装束,正在一片玉米田前兴高采烈地翩翩起舞,臂肘上的穗带随风飘扬。有的岩画描绘了猎人们狩猎时的情景:一些人健步如飞,正在草原上追逐猎物;一些人正弯弓搭箭,瞄准受惊狂奔的野兽;另一些则划着独木舟,在河中捕捉河马。有的岩画上,人们席地而坐,双臂高举,两手合一,仿佛在向神灵祈祷,这无疑是宗教活动;有的渲染了战争场面,对峙的双方驾着飞驰的战车,手执长矛和圆盾,正在进行激烈的生死搏杀。

    根据考证,塔西里·阿杰尔高原最古老的岩画距离现在大约有八九千年了。那时的撒哈拉沙漠并不是渺无人烟的“死亡之海”,而是一片苍翠茂盛的树林。

    然而渐渐地,往日稠密的树林不见了,只有稀疏的小树点缀着茂密的草原。这里的气候越来越干旱,最后就连稀疏的小树林也不复存在,变成了一望无际的满眼黄沙。

    让现代人不明白的是,远古时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如此煞费苦心地在悬崖高处创作出这么多的绘画呢?仅仅是为了装饰吗?显然不是。这里的许多岩画是在原来的岩画上无秩序地重复描绘,而且后期的绘画水平也大不如前。早期作品中洋溢的淳朴自然的风格消失了,认认真真的“创作态度”也不见了。奔跑动物的脚下不画蹄子,耳朵又漫不经心地画在背上。从内容来看,岩画大多表现人们狩猎、战争、舞蹈、放牧等生活场景,却从来不描绘周围优美的自然风光。这是不是表明,远古人类留下的这些岩画,可能是为了举行某种宗教仪式,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一次战争胜利、狩猎的成功?

    关于这些岩画的作者是谁,也有不同看法。

    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来自欧洲。无论是从岩画绘制的时间,还是从绘画所表现的主题来看,撒哈拉岩画与欧洲、埃及的岩画十分相似。可见,岩画的作者一定是来自欧洲或北非的白人。当这些到处漂泊的欧洲移民来到草木繁茂的撒哈拉草原后,就把这里作为自己理想中的家园。他们定居下来,生息繁衍,并且留下了这么多精美的岩画。

    但有人对此观点不敢苟同。他们指出:画面上的人们有的在背上和腹部涂上不规则的白色斑点,有的戴着奇怪的羚羊头形面具,这些风俗习惯却不是欧洲所有,却至今还能在西非的黑人部落中找到。而且,人们后来又在塔西里·阿杰尔高原发现了一具古代遗骸,最终鉴定为黑人。这样看来,很可能就是黑人创造了撒哈拉岩画,只是后来由于土地的日渐荒芜,他们被迫迁徙他方。但这一说法同样证据不足,从而难以服众。

    吴哥城的传奇

    千百年来在印度支那半岛的高棉地区生活着的土著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高棉内地的金边湖地区,到处都是幽灵与毒物,如果有谁冒犯了这些幽灵,谁便难逃厄运。据说,这些幽灵就住在金边湖旁边的一座空无一人的古城堡里。这个城堡就是今天人们所知道的吴哥城。

    1861年,法国生物学家亨利·墨奥特来到法国领地印度支那半岛的高棉,他此行的目的是为了在这里寻找珍奇蝴蝶的标本。为了能够深入高棉内地,墨奥特雇请了4名当地土著充当随从,走进了一大片阴暗深沉的丛林区,他的心中挂念的只是能捕获一只品种罕见的蝴蝶。当他们沿着湄公河逆流而上时,一路上优美的风光和珍奇的动物让墨奥特开足了眼界,这些激发了墨奥特继续探寻下去的兴趣。

    在这种蛮荒的地方搜寻了5天,墨奥特什么也没有发现。懊恼的墨奥特只好率同仆从准备返回,然而,就在他们准备返回的时候,5座石塔出现在他们的眼前,传说中的城堡找到了。它的确如人们所说的那样空无一人,但是它却并非是传说中所说的供幽灵居住的城堡。

    这个城堡就是举世闻名的吴哥城,吴哥城的古名叫禄派,是古蔑帝国的首都。古蔑帝国是一个有次序有法律的民族,繁荣时期其人口总数达到了200万,他们具有高超的建筑技术,吴哥城就是其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吴哥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820米,是一座雄伟庄严的城市,几百座大胆设计的宝塔林立,周围更有宽200米的灌溉沟渠,好像一条护城河,守卫着吴哥城。建筑物上刻有许多仙女、大象及其他浮雕,其中,许多头像尤为壮观雄伟。在这座古城里,寺庙、宫殿、图书馆、浴场、纪念塔及回廊一应俱全。

    吴哥城的泯灭始于1431年的一场战争。这一年,罗马人以7个月的时间攻陷了吴哥城,搜刮了大批战利品。第二年,当战胜者再次来到吴哥城时,却目瞪口呆的发现这里已经成了一座空旷的无人城,不但看不到半个人影,连畜生都不见踪影。这些人究竟到哪儿去了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任何记载能够告诉我们这座城市空旷下来的原因。

    于是猜测纷纭,有人认为可能是一场可怕的传染病侵袭吴哥城,大部分居民都相继死亡,侥幸生存者将死者焚毁以避免感染,然后怀着哀伤的心情远走他乡;也有人认为吴哥城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内乱,国民互相残杀,所有的人都被杀戮一空,然而,这种说法的一个最大的破绽在于这里没有一具尸体留下。甚至有人猜测,也许是罗马人攻占了吴哥城后将所有的居民强行带到某地去做奴隶,但是,即使这样,吴哥城也会有老弱病残和儿童留下。

    究竟是什么让吴哥城就这样成了一座空城呢?也许进一步的考察能给我们一个答案,也许我们永远也找不出这个答案。

    “空中花园”之谜

    许多年来,巴比伦“空中花园”一直与埃及金字塔、希腊奥林匹亚山宙斯神像、小亚细亚半岛以弗城阿尔泰密斯神殿、小亚细亚哈利卡纳苏城摩索拉斯王陵、地中海罗得岛太阳神巨像以及法罗斯岛亚历山大城灯塔一起,并称为世界“七大奇迹”,它的美丽使无数人浮想联翩。

    相传,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5—前562年)曾经娶了一位美丽的王妃。王妃名叫塞米拉米斯,家乡在树木葱郁的北方山国米底(也有人说是波斯)。她来到巴比伦后,对这里炎热的气候、飞扬的尘土以及广阔单调的平原很不习惯,常常思念故乡青翠的山野之色,终日郁郁寡欢。为了博得王妃欢心,尼布甲尼撒就下令在巴比伦城中建起“空中花园”。花园采用立体造园手法,有一百多米高,平台之上栽植各类树木、花卉,远看犹如花园悬在空中。为了灌溉便利,专门设有水管。花园底下曲径相通,上面平台则分成四层,层层相叠。每一层上都用大理石筑成小径,两旁种上各类奇花异草。在树木掩映、鲜花锦簇之中,王妃可以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在花园旁,每天有上百名奴隶轮流推动水轮,将幼发拉底河水化作灌溉花园的涓涓细流和喷涌的泉水。据说即使在一百年之后,空中花园依然美丽动人,使人仿佛置身仙境,令人赞叹不已。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座神奇壮观的花园在当时却颇受冷落。在许多著作中,甚至根本没有提到它的名字。曾被誉为“历史之父”的希腊人希罗多德在西亚旅行时,对巴比伦城的繁荣羡慕不已,并感叹“它的壮丽远远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在自己的书中,他对巴比伦金碧辉煌的宫殿和神庙、精美绝伦的浮雕和装饰、纵横交错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房屋以及商贾云集、商船如织的兴盛场面作了仔细的描绘。他赞美巴比伦的城墙可称得上是世间一绝,坚固而且宽阔,足以容纳两辆四马马车对面行驶;他甚至称赞城墙同时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墙上镶嵌着一幅幅雄狮或神龙的浮雕,线条刚劲有力,栩栩如生。可在这本书中,他唯独没有提及空中花园。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罗马人色诺芬也曾多次到过西亚,可他在书中同样只赞美了巴比伦城墙的雄伟,对空中花园只字不提。而第一位提出举世瞩目的“世界七大奇迹”的罗马作家普利尼,也是偏爱巴比伦城墙而忽略了这座迷人的花园。甚至连曾经在巴比伦建都的亚历山大大帝,似乎也对空中花园的美丽不感兴趣,对它避而不谈。

    所以,现在有不少人提出,名闻遐迩的空中花园其实并不在巴比伦,而是在北方亚述帝国的首都尼尼微。当然,建造空中花园的也绝不可能是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而是比他早100年的亚述国王辛那赫瑞布。这是真的吗?

    考古学家们曾经在巴比伦城的东北角发现了一座圆拱形的建筑和几口水井。这是不是传说中的空中花园的遗址?要作出结论显然太早了。而且,从城中发现的一些有关尼布甲尼撒的铭文中,也没有找到兴建空中花园的记载。而在尼尼微,亚述人似乎很早就有在城中修建园林以供游玩和打猎的习惯了。在有关亚述国王辛那赫瑞布的许多铭文中,就多次提到他在尼尼微城中建起一座美丽的花园,并把城外的河水引入园中浇灌花木。辛那赫瑞布的后代也常常提到,他们常在尼尼微的人造山形花园中捕杀从笼子里放到园中的狮子和野驴。不仅如此,在尼尼微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浮雕图案,上面描绘的可能就是空中花园。

    另外人们注意到,在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仅仅过了23年,显赫一时的新巴比伦王国就被波斯人的铁蹄踏得粉碎。波斯人在占领巴比伦城后不久,就改变了幼发拉底河的河道,河水从此再也不从巴比伦城外流过了。这样,即使空中花园确实在巴比伦,园中的花草树木很快也会因为缺水而枯萎,百年后的人们怎么可能看到依旧苍翠的空中花园呢?尼尼微的花园就不是这样。在一些浮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亚述人不仅用水泵抽水浇灌花园,还用水槽将山泉引入园中。那样,即使无人浇灌,花园也能在百年之后依然保持昔日风采。

    也许,由于亚述和巴比伦这两个国家说同样的语言,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而且亚述人曾经统治过巴比伦,难免会使人产生错觉,把亚述和巴比伦、巴比伦城和尼尼微混为一谈。而一些人以讹传讹,无形之中毫不费力地把空中花园从尼尼微搬到了巴比伦。

    当然,在事实根据还不充分的情况下,空中花园究竟是在巴比伦还是在尼尼微,还是一个难解之谜。

    《伊索寓言》的作者是伊索吗?

    伊索和他的作品在世上广为流传。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在监狱中把伊索寓言改成韵文。《狐狸和刺猬》的故事曾出现于百科全书式学者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的《修辞学》中。大雄辩家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曾用《狼与小羊》的故事劝说雅典人不要把他出卖给腓力普。演说家摩特里乌斯·法莱里乌斯(约公元前345—前283年)曾分10册将他所收集的寓言出版。奥古斯都时期的自由民费德鲁斯用拉丁文把寓言改写成诗体。亚历山大·塞佛鲁斯大帝的儿子的家庭教师、罗马人巴布里乌斯大约在公元2世纪时把寓言改写成希腊文。阿维阿努斯于公元4世纪把42个寓言故事写成拉丁文哀歌体对句。马克西姆斯·普拉努底斯教士大约于14世纪收集汇编了这些寓言,使伊索寓言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过去也有人认为,伊索这个名字事实上与寓言这个词同义。伊索,或者某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最先以简洁、明快的风格讲述所收集的某些寓言故事,目的是为了使世人明辨是非。在这一过程中,他当然加进了部分自己的内容,从而使伊索这个名字和寓言之间有了更为密切的关系。所有这些具有伊索风格的寓言经口头一代代流传下来,最后都被视为出自伊索的手笔。例如,在古埃及的大纸草里、在西亚的古苏美尔时期和古巴比伦的泥板文书中,还有古印度梵文《五卷书》、公元前8世纪希腊的《田功农时》中,佛教经典《嘉言集》《本生经》,小亚细亚《旧约全书》中的《士师记》中都有这种伊索风格的寓言。

    但近几年来,有人考证,伊索其实是非洲埃塞俄比亚的寓言家阿克曼。他们认为,希腊人把埃塞俄比亚的寓言翻译成希腊文,并署名为伊索,其含义是埃塞俄比亚人。这可能是因为译者将Ethiop错读成Egop,于是,埃塞俄比亚人(Ethiopian)寓言错写为伊索(Aesop)寓言,作者阿克曼也就成了伊索。根据寓言,阿克曼是黑人被释奴隶。后来,人们将阿克曼称颂为“东方智者”,在《古兰经》中被视为“大家”,《古兰经》第31章就是以阿克曼命名的。在穆斯林世界,即使到现在还有这样一句俗话:“有阿克曼智慧的教导。”这与他是阿拉伯国家一个最著名的哲学家和寓言家是分不开的。

    由此,关于伊索和《伊索寓言》的谜题依然是谜题,难道一直以来困扰文学界的谜题还将继续困扰下去吗?

    纳斯卡巨型画像之谜

    自从有一队空中搜索队偶然地在秘鲁南部的纳斯卡海岸石壁沙漠上发现巨型雕画像以来,这个方圆不到300千米的小地方,今日已经逐渐地扬名于世了。

    “纳斯卡”画像,从任何角度来说,无疑都是值得人们研究的,如果你站立在纳斯卡沿海的山头上,你会看见山岭间分布着许多纵横交错的长线形条纹,纽约洛彻斯特的摄影家玛利莲·比尔积士称之为“纳斯卡线”。纳斯卡线呈浅灰色褐色的泥土,好像是由人工在地面上轻轻挖掘而成的。由于周围海岸的山岭都是棕红色的石板块,所以比较起来,纳斯卡线就显得颜色浅而明显、突出了。它们有仿如足球场一般巨大的昆虫石纹,又有不少巨大的鸟、兽几何图案,足足占据了好几百千米的山头地面,从这些图像所占的辽阔地域面积看来,绝不可能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也甚至不可能是几千几百人合力所能办到的事。难怪有人认为,“纳斯卡图像”有可能是来自“天外的文明”,是由外星人拜访地球时候建造的。

    科学家不会轻易相信传说和神话。“国际探险组织”曾经组织考察研究过纳斯卡图像,据国际探险组织的一会员解释,纳斯卡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人聚居,我们不能轻易地遗忘了纳斯卡当地人的智慧。无疑,1500年前人类还没有飞机或太空人驾驶的火箭、卫星之类在头上飞来飞去,但是,纳斯卡人很可能利用一些纺织而成的东西,借助热空气气球在空中指挥,进行地面“纳斯卡线”的挖掘工作。还有,当时的纳斯卡人掌握了基本的勘探技术,于是乎,利用原来很小的图形而放大画在地面之上的可能性倒是存在的。至于说,纳斯卡人为什么要在地面上这样做,则至今仍然是个未知之谜。

    玛雅文明为何如此先进?

    众所周知,智慧的玛雅人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但直到1576年,由于西班牙王室使者迭戈·加西亚的发现,才使得在中美洲丛林中沉睡达几个世纪之久的玛雅文明浮出水面。几个世纪以来的研究表明,玛雅文明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先进程度。

    公元前1000年,玛雅人在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等地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从此,玛雅文化开始形成。

    据研究,玛雅人有独特的年表体系,他们把各个重要的历史日期记载在石碑、绘画里,甚至陶器上,通过对年表象形文献的分析研究,人们能准确地知道发生的历史事件,知道在玛雅各个城市中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的名字及其出生、登基、去世的日期和地名。

    根据传统的年表,玛雅文化史可划为三个阶段:①前古典时期,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17年;②古典时期,从公元317年到公元889年;③后古典时期,从公元889年到1697年,至此,最后一批有组织的玛雅人被西班牙人征服。在不同的时期,玛雅文明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前古典时期,已经出现了玛雅历法。南部玛雅人在制作陶器、石雕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中部玛雅人建有房基,也制作陶器;建有拱顶和添加灰浆的毛石工程;还竖有一系列初期的古碑。北方玛雅人不仅可以制作简陋的原始陶器,而且还建有大型的宗教中心。

    大约在公元元年前后,玛雅人独立地创造了象形文字。玛雅人以石碑作年鉴,每20年立一块石碑,以记载发生的重大事件。令人遗憾的是,用玛雅文字撰写的典籍都被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美洲时当做“异端邪说”而烧毁了。现得以幸存下来并公认的只有3本,即《玛雅三抄本》。

    另外,玛雅人也十分精通天文学,他们能准确地预测到日食、月食,并计算出金星公转的周期,其数据的精确度超过同时期的中国和欧洲。他们还制定了太阳历,将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外加5天的1个月,共计19个月计365天,对时间的计算其准确度超过了当时世界上通用的格列历。玛雅人在数学上也成就斐然。早在公元前3000年,玛雅人就发现和使用了0这个数字,这比世界上其他民族要早800年。

    在古典时期,南方玛雅人产生贸易交换并得以繁荣。到后期,除了北方地区之外,大都出现了文化衰退。在中部地区有美丽的彩陶和石雕,还出现了更为精美的毛石工程、加工精细的尖顶石碑雕刻和特佩乌陶器。

    在建筑、雕刻和绘画上,玛雅人更是堪称一绝。他们建造的宏伟壮观的宫殿与欧洲最大的宫殿不相上下,巧夺天工的石砌金字塔、太阳庙堪与埃及金字塔媲美,而且镶嵌在每一建筑物上的巨型石雕精美绝伦而又含意深邃。更有意思的是装饰在建筑物正面的蛇形神面具与中国商朝时代祭皿上的饕餮纹十分相似。

    在后古典时期,南方玛雅人被托尔蒂克人征服。这里的玛雅文明出现了陶制塑像,在山冈顶上建有防御工事。后来,北方玛雅人也被托尔蒂克人征服,并在奇钦伊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统治中心,人们崇拜“库库尔坎”——长羽毛的蛇神;制成精敛的器皿。奇钦伊察后被遗弃,玛雅人迁都于玛雅潘。

    为什么玛雅人会创造出如此高度发达的文明,实在让人难以琢磨,不可理解,虽然现在玛雅文明被湮灭在历史的洪流中,然而这一问题依然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

    蒙娜·丽莎神秘微笑之谜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的导言中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并称达·芬奇是那一时期的一位不朽巨人,他的美术作品给人留下了永恒的文化遗产。《蒙娜·丽莎》就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画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尤其是嘴角浮现出来的永恒的微笑,显示出了一种不朽的艺术魅力。

    蒙娜·丽莎的微笑的确令人着迷。《蒙娜·丽莎》问世几百年来,人们在她面前品味着、揣测着、争辩着。

    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像中世纪哲学家们争论一枚针尖上可以站几个天使那样无聊,学者们是从科学的角度研究是什么因素让蒙娜·丽莎的微笑如此迷人。

    审美心理学家认为,同一种艺术品,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下观赏,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人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往往发现艺术作品新的意义。

    美术史学家詹森从美学角度指出,这一神秘微笑的造成是因为作者力图要在一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他理想化了的美的典型,力图要使一闪即逝的面部表情,象征永恒的喜悦,正是这种矛盾的结合造就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还有一些人从绘画技巧研究画像,说达·芬奇为这个坐在阳台上的少女设置了一幅透视不一的背影,当人们的视线集中在左边,感到远景下降而人物上升;相反,当人们到右边看时,觉得远景上升而人物下降。画像中的人物五官,其位置亦在游移不定之中。加上作者把体现人的笑容的嘴角、眼角部位又画得模模糊糊,使画中主人公的笑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甚至一些人从医学的角度出发,别出心裁地研究了蒙娜·丽莎的“生理状况”,认定她患有内斜视,甚至发现她右下脸上有一霰粒肿。而现代派画家达利则坚持认为蒙娜·丽莎应是有胡须的,为此他大笔一挥,硬给蒙娜·丽莎嘴上添了两撇八字翘须,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弗洛伊德则将此问题同达·芬奇的母亲联系起来。他认为,画家由于离别生母,多年来随父与继母生活,难免思念母亲,他从《蒙娜·丽莎》模特儿的脸上和嘴唇间发现了他母亲那样的微笑,唤起了他无意识中对母亲的爱,但画家已不能再从那唇上得到亲吻,于是便以高超的画艺把那迷人的美连同他自己的感情全部表现在画布上,那神秘莫测的微笑由此而诞生。

    还有人提出了更多的假想,甚至趋于怪诞,却没有一种观点可以完美地解释达·芬奇如何创造了蒙娜·丽莎的微笑。也许天才画家的思想是难以揣测的,人们在这一伟大的艺术作品前思考着、争论着,也困惑着……

    意大利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秘密

    意大利比萨市奇迹广场上的比萨斜塔是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建造的,1173年8月9日,工程正式开始。比萨斜塔奇特的结构和宏伟的外观很快吸引了众多游人,它与大教堂、洗礼堂和公墓构成了比萨“奇迹区”。原设计塔高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建好的3层塔身开始倾斜,斜塔完工后,倾斜仍在继续。截止到现在,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53米。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全部奥妙。

    毫无疑问,比萨塔的倾斜与土质有密切关系。早在19世纪,建筑师拉德斯卡通过在斜塔地基中钻孔取样,证实土壤条件是塔身倾斜的原因。据此,一些专家研究后推测,比萨塔的倾斜在建筑师意料之中,几百年来斜塔斜而不倒与设计、建筑者有关。这种观点在当时盛行一时。

    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如果按此倾斜速度计算,而又不在某些部位承受特殊的压力下突然坍塌,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进行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尔后又转向南倾斜,他们同样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为自己的故乡拥有一个可与世界上著名建筑相媲美的斜塔而感到自豪。他们坚信它不会倒下,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话: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他们对那些把斜塔重新纠直竖正的建议最为深恶痛绝。说来也怪,每当专家们采取加固斜塔地基的措施时,塔的倾斜速度反而加快。如1934年,在地基及四周喷入90吨水泥,实施基础防水工程,塔身反而更加不稳,向周围移动,倾斜得更快;1973—1975年,政府关闭了斜塔方圆3千米以内所有私人水井并禁止其他方法取用地下水,塔的倾斜速度放慢下来了。

    可以看出,比萨人的自信也许过分些,还是皮洛迪教授的看法现实些:只有弄清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才能“对症下药”。人们正为此而做出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科学解释会让人们恍然大悟,从而给人们更多的启迪。

    太阳门的神秘之处

    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东南21千米、海拔4000米高的层峦叠嶂的安第斯高原上,有一座前印加时期的蒂亚瓦纳科文化遗址。自1548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发现了这个被印加人称作蒂亚瓦纳科的小村落并向外界报道后,以精美的石造建筑为特征的蒂亚瓦纳科文化就此著称于世。自那以后,围绕这个遗址是什么时代建造的、由何人建造的、究竟是什么所在整整讨论了4个多世纪。

    这是一个星散在长1000米、宽400米的台地上的大遗迹群,地处太平洋沿海通往内地的重要通道上,遗址被一条大道辟为两半,大道一边是占地210平方米,高15米的阶层式的阿加巴那金字塔,另一边是由长118米、宽112米的台面组成的卡拉萨萨亚建筑。该建筑至今仍完好无损,四周围是坚固的石墙,里面有梯级通向地下内院,西北角就坐落着美洲古代最卓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太阳门。它被视作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最杰出的象征。

    蒂亚瓦纳科文化是公元5世纪—10世纪之际影响秘鲁全境的一支文化。作为该文化的代表,太阳门由重达百吨以上的整块巨型中长石雕镌而成。造型庄重,比例匀称。它高3048米,宽3962米,中央凿一门洞。门楣中央刻有一个人形浅浮雕,人形神像的头部放射出许多道光线,双手各持着护仗,在其两旁平列着三排48个较小的、生动逼真的形象,其中上下两排是面对神像的带有翅膀的勇士,中间一排是人格化的飞禽,浮雕展现了一个深奥而复杂的神话世界。这块巨石在发现时已残碎,1908年经过整修,恢复旧观。据说每年9月21日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总是准确无误地射入门中央。

    在印加人创造蒂亚瓦纳科文化年代,尚未使用有轮子的运输工具和驮重牲畜,因此在这云岚缭绕、峭拔高峻的安第斯高原上建造起如此雄伟壮观的太阳门,确是不可思议。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主义者见到这座庄严的古建筑时,曾认为是印加人或艾马拉人造的。但艾马拉人不同意此说,认为太阳门远为古老,是太阳神维拉科查开辟天地,建造了太阳门和蒂亚瓦纳科其他各种动人心魄的建筑群。欧美大百科全书叙述了两种传说,一个传说说是由一双看不见的手在一夜之间建造起来的;另一传说说是那些雕像原是当地居民,后来被一个外来朝圣者变成了石头。长期定居在拉巴斯的奥地利考古学家阿瑟·波斯南斯基则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一个假想,认为该文化年代可上溯到13000年前,它建在一个巨大的甜水湖岸上,湖水来自融化了的冰河期的冰川,由科拉族、阿拉瓦族缔造了史前期的城市,太阳门是个石头日历,后来火山爆发或其他自然灾祸毁灭了这古老城市和文明。然而上述这些说法仅是神话传说而已。

    为弄清蒂亚瓦纳科文化的来龙去脉,美国考古学家温德尔·贝内特用层积发掘法证明该文化最早年代为公元300—700年,太阳门等建筑在公元1000年前正式建成。这里原是宗教圣地,朝圣的人群跋山涉水去那里举行朝拜仪式,可能就在朝拜同时运来了建筑材料,建造了这些宏伟建筑物。苏联历史学家叶菲莫夫、托卡列夫也赞同这一观点。但问题是,在当时生产力极为原始,怎么把上百吨重的巨石从5千米外的采石场拖曳到指定地点。要完成这个任务至少每吨要配备65人和数英里长的羊驼皮绳,这样得有26000多人的一支庞大队伍,而要安顿这支大军的食宿,非得有一个庞大的城市,但这在当时还没出现。另有不少人认为,当初是用平底驳船从科帕卡瓦纳附近采石场经过的的喀喀湖运去石料的。据地质考查,当时湖岸与卡拉萨萨亚地理位置接近,后来湖面降低才退到现在位置,如果这一说法成立,那使用的驳船要比几个世纪后的殖民主义者乘坐的船还要大好几倍,这在那时也是不可能的事。

    玻利维亚著名的考古学家、蒂亚瓦纳科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庞塞·桑西内斯和阿根廷考古学家伊瓦拉·格拉索用放射性碳鉴定得出,蒂亚瓦纳科始建于公元前300年,公元8世纪以前竣工,一般认为在公元5至6世纪。建造者可能是安第斯山区的科拉人。他们都认为太阳门是宗教建筑。不过前者认为蒂亚瓦纳科是当时举行宗教仪式的中心场所,太阳门是卡拉萨萨亚庭院的大门,门楣上的图案反映了宗教仪式的场面。伊瓦拉·格拉索认为,太阳门很可能是阿加巴那金字塔塔顶上庙堂的一部分,因为把它看作凯旋门或庙堂的外大门显得过于矮小,尤其是中间的门道,稍高的人非得弯腰才能通过。美国的历史学家艾·巴·托马斯也认为遗址是科拉人建造的,但不是宗教活动场所,而是一个大商业中心、文化中心,阶梯通向之处是中央市场。太阳门上的浅浮雕,其辐射状的线条表示雨水:两旁的小型刻像朝着雨神走去,以象征承认雨神的权威。

    至于有人将蒂亚瓦纳科说成是某一时期外星人在地球上建造的一座城市,太阳门是外空之门,那无疑是极其荒诞的一种看法了。

    虽然400多年来,对蒂亚瓦纳科文化,对太阳门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但相信有那么一天,太阳门的本来面目会揭示于天下。

    三皇五帝究竟指的是谁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记得这是小学课本里的名句,然而,多少年之后,当别人问起三皇五帝究竟是谁时,却很茫然。

    先说三皇吧。三皇总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三皇的分名最早见于《史记·始皇本纪》中的李斯奏议,李斯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而《春秋纬·命历序》则以为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用人皇夺泰皇之位。到了宋代,罗苹注《路史》引孔衍《春秋后语》力图调解这个矛盾,认为泰皇即人皇。

    这个矛盾暂时解决了,而五帝配三皇的矛盾更为突出,仅汉代学者之间就至少有四种不同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三皇为伏羲、女娲和神农;另一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燧人;第三种意见认为是伏羲、神农和祝融;最后一种意见则认为是伏羲、神农和共工。

    在这四种意见中,伏羲、神农为各家所共有。将女娲列入三皇,是因为这位女英雄不仅“补苍天”、“立四极”,而且“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创造了人类;燧人钻木取火,使人们能吃到味美的熟食,促进了人类自身的进化,列为三皇,理所当然;祝融即重黎,《山海经》说他“绝地通天”,分人神之界,自然可为三皇之一;至于共工,在与颛顼的战斗中,“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列为三皇,不亦宜乎?

    三皇无定说,自古如此。那么五帝的情况又怎样呢?

    五帝说盖形成于周秦之际,起源于五方帝、五色帝之祠,甲骨文中的“方帝”、“帝方”指的就是五方帝之祀。但五帝的组合,自古以来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五帝即太昊、炎帝、黄帝、少昊和颛顼;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黄帝、颛顼、帝喾和尧、舜。东汉的郑玄还提出“五帝为六人”之说。

    哪种说法最有根据呢?看来必须逐一审查他们的历史和功绩。

    根据《国语·晋语》,黄帝、炎帝同出生于少典,而少典为国名或父名则众说不一。但习惯上所谓中华民族同为炎、黄子孙,炎、黄列为五帝看来不成问题。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龙鱼河图》说“天遣玄女下援黄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以制八方”。在早期部落之间的战争中,黄帝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有功绩的。功绩还不止于此,《史记正义》说:“黄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隰皆收采禁捕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

    至于炎帝,也为少典之子,与黄帝兄弟相继,但《帝王世纪》认为炎黄之间凡隔8帝,500余年,显然认为非信史。班固说炎帝“教民耕农,故号曰神农氏”,对古老的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颛顼号高阳氏,司马迁说他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北正(一作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更大的贡献是扩大了民族活动的范围,北至幽陵,南至交趾,西至流沙,东至蟠木。

    帝喾高辛氏,黄帝长子玄嚣的孙子,其伯祖父颛顼在位时被立为族子。《帝王纪》说他“年十五而佐颛顼,三十登位”。《五帝本纪》说他“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意,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而且生有一个伟大的儿子帝尧。

    帝尧,名放勋,号陶唐。司马迁说他“命羲、和,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受民时”。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华民族来说,制定历法,授民以时,在古代,比什么都重要。

    说到帝舜,人们不禁想到他对盲父和后母的“笃谨”孝道,这对中国的伦理道德起到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他继尧位,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以身殉职,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五帝之中,最复杂的是太昊和少昊。太昊亦作太皓,风姓,以龙为官,一说即伏羲氏。少昊又作少皞,名挚,号金天氏,以鸟为官名,传说他们均为东夷族。后来,一般认为少昊为太昊之后,近人根据《世本》“少昊,黄帝之子,名契”,认为少昊即契,而契亦传为帝喾之子;因此认为太昊即帝喾,二人均为殷人祖先。

    根据上面的“审查”,他们都有资格列入五帝,然而,由于名额的限制,又不能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这就使得史学家不知何从了。

    其实,三皇五帝传说的分歧,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产物,它曲折地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进步趋势。早在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就形成了华夏族、苗族以及当时被华夏族称之为蛮、夷、戎、狄等许多兄弟民族。说华夏族为黄、炎之后,这实际上反映了华夏族是由以黄帝、炎帝为代表的两个有血缘亲属关系的氏族经过长期发展而成的。所谓帝,只不过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时期军事首长的称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