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行迹-尾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那么以后呢?以后的青藏通道以及关于青藏通道的一切是不是不再让我们感到沉重了呢?

    作为另一条内地进藏骨干路线的川藏公路,由于严重自然灾害,经常断道阻车,每年的阻车期至少在三个月以上,最大的运输量也只能承担进藏物资的百分之十五左右。根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这种状况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得到改变。

    青藏公路目前的车流量与日俱增,平均每昼夜已经达到四千台次。它带来另一种忧虑,那就是公路的承载力将受到挑战,路面将迅速老化,改建随时都得进行。根据西藏现状,大规模的突击抢运,仍然会是青藏公路运输的一大特点,比如救灾救难的运输,比如援藏建设物资的运输。也就是说,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车辆将十分密集,一个地方出一点问题,就会造成全线壅堵。青藏公路沿线地广人稀,至今还是中国人口密度最小的地区。西藏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两个人,青海平均只有五个人。很多地方气候恶劣,人迹罕至,给公路养护造成很大困难。气候干燥和寒冷,沥青路面急易破裂、松散,不及时填补,很可能就会出现蜂窝状路面。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强烈,加上密集行驶的车轮摩擦,造成冻土融化,沉陷和翻浆必然出现。还有,高山缺氧严重损耗着车辆功率,发动机马力普遍降低百分之二十以上。严寒引起的汽车水箱和缸体冻裂时有发生,机件过早磨损,缩短了使用寿命。还有雪灾,隔两年就会有一次,堵车,陷车,困车,死亡随时都会发生。1983年6月,唐古拉山雪封十天。1984年4月5日,十辆进藏大客车和一百多辆货车在唐古拉地区遇到暴风雪,气温骤然降到零下三十五度,近一千名旅客和司助人员被困在大雪中,许多人当时就昏倒在地。1984年6月1日起,唐古拉山区连续降雪,19日积雪深达三十厘米,20日积雪深达四十厘米,21日积雪猛增到两米深。七千多辆军地车辆困陷其中。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部队参与救援。1985年10月15日起,青藏公路唐古拉、安多、黑河路段,成为特大雪灾中心地带。灾区两亿亩草原被两米深的积雪覆盖,十多万牧民和六十万头牛羊被大雪围困,饿死牲畜四十多万头。1989年,昆仑山、唐古拉山遍降大雪,灾情十分严重。十几万牦牛被大雪埋住,只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上露出了一颗颗牛头。而羊群早已经埋在了积雪下面,成千上万地死去。残存的牛养啃咬着帐篷和同类的绒毛,直到鲜血淋淋。野牛、藏羚羊、野驴,甚至雪豹,凭着本能向公路靠近,向人类靠近。可是人类连家养的牲畜都不能挽救,怎么能顾得上它们呢?野生动物王国崩溃了,一群一群地死去,满雪原都是尸体。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知道,人类无法阻止暴雪的降临,这样的死亡和无奈还会有几百次、几千次、几万次。

    高寒缺氧的对生命的戕害还会持续下去。青海省委曾在一份文件中这样写到——中共中央、国务院:……我省百分之八十以上地区在海拔三千五百米以上,这种高海拔、高纬度、深内陆的状况,形成了世界独特的地理单元和气候条件,其主要特点是高寒、低气压、缺氧……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人的寿命。尤其对内地移居者,脑、心、肺、肝等脏器都会发生不可逆转的组织改变……柴达木地区近几年死亡干部六十二人,平均年龄四十三岁。

    常年在青藏线值勤的部队又怎么样呢?我和几个朋友曾在海拔四千六百米以上的几个兵站对官兵自己掌握的体格检查情况做过调查统计,发现心电图异常者占百分之六十四;肝功能异常者占百分之三十三;血色素增高者达百分之百,最高者二十九点五克,已成凝血状态;鼻腔糜烂者占百分之八十八。后来我才知道,这还算是一串比较乐观的数字。某运输部队曾对所属海拔四千五百米以上的九个兵站官兵,进行了健康状况的全面调查,调查结果令人吃惊——

    普查人员:三百五十人,平均年龄二十二岁,到高原执勤一至五年,五年以上者占百分之八十。调查结果:有三百四十九名干部、战士身体器官发生一项或多项异常改变,总发病率为百分之九十九点七。其中,高原多血质占百分之八十九,心脏物理检查阳性占百分之八十四,血小板减少占百分之六十二,血压异常占百分之六十,心电图异常占百分之五十二,胸部X线检查异常占百分之四十四,肺活量减低占百分之三十三。这表明,身体异常改变发生率为百分之五百,即三百四十九人中平均每人有五项异常改变。

    再看某团对海拔四千二百米以上泵站官兵的健康调查:先后普查三千三百三十四人,平均年龄二十二岁,在高原的年限为一年至十三年。普查结果:血压异常的占百分之五十八,心脏阳性症占百分之五十九,心电图异常占百分之六十四,高山多血质占百分之七十二,心肺异常改变者占百分之三十七,五官有一项以上异常者占百分之五十三。三千三百三十四人中,有一项以上异常改变者占受检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五。

    格尔木部队医院提供的材料告诉我,高原缺氧对人的心脏、肝脏等器官、血液、循环等系统影响很大。至于脱头发、脸发青、嘴唇发紫、皮肤皱裂更是普遍现象,感冒之类的小病,都有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格尔木部队营团级干部死亡的平均年龄是三十九岁。更加糟糕的是,对长年在高原工作的人回内地后的低山反应症,人们还缺乏认识。在缺氧地区工作十年以上的人回内地后身体普遍不适应,其反应甚至比缺氧还要严重,人称醉氧。转业回内地的干部一两年内病故的已不是十个八个。五道梁兵站有个干部转业回山东和家人团聚,时间不长就住进了医院,住了一年多也不见好转,越输氧病情越重,眼看要死了,医生建议他回高原试试。结果非常意外,到了格尔木后,他的病症全部消失了。没办法,老婆来高原高山反应严重,他到了内地低山反应严重,只好再一次两地分居。分居一年后,他们离婚了。

    一切变化都改变不了高寒缺氧,一切都会重复,一切都将延续。尽管如此,在这里,我仍然愿意再说一遍我在开篇说过的话:

    青藏公路是为世界而存在的,对任何一个旅行者来说,如果不踏上青藏公路,世界屋脊就将是空白。就像所有外国人都能体会到的那样:在没有青藏公路之前,世界上有几个人了解西藏和青藏高原呢?青藏公路又是为西藏而存在的,可以毫不夸饰地说,没有青藏公路,就没有现代西藏的一切。西藏现代文明的血液,是靠青藏公路输入的,它几乎是惟一四季畅通的输入。青藏公路也是为世界上这块最大最高的高原而存在的,它就像一根绳索把青海和西藏紧紧绑在了一起,使青藏高原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都无法区分的共同拥有一个好姑娘(仙女)的遥远的地方。青藏公路更是为中国而存在的,它把“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历史的概念和信心变成了谁也改变不了现实——短短的几十年里,西藏人放弃了多少旧有的生活,接受了多少外部世界的援助,拉萨和内地城市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尽管没有多大区别的城市会让许多旅游者感到失望。

    青藏公路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文明的代价是死亡。当人类无数次地走过青藏公路,体会文明带来的速度的时候;当我们在青藏公路的每一个角落,在四顾茫然的黄昏里,苦苦寻找代价的痕迹的时候;当一堆堆骆驼的骨殖,一座座人坟的残丘,一个个生锈的驼铃,一片片磨损的铁器,提醒我们,忘记了代价,就意味着死亡的时候,我只能远望高路万山,以自己微不足道的文字,轻轻呼出一口悲悯者温暖的气息:祈愿吉祥。一万遍地祈愿吉祥。

    2001年9月4日终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