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史话-改革时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在拨乱反正中召开共青团十大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国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创造了前提。粉碎“四人帮”也使共青团获得了新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开展揭发、批判、清查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恢复党和国家的正常秩序,得到全国人民,包括广大团员青年的拥护。各地团组织在党委的领导下,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污蔑、诽谤、摧残共青团以及毒害青少年的罪行。

    1977年8月,党的十一大总结了同“四人帮”集团的斗争情况,重申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大会对共青团的工作提出了希望:“要加强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领导,把这些组织整顿好、建设好,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

    1978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召开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通知》(简称《五四通知》),中央决定10月召开共青团十大,指出团十大的任务是:遵循党的十一大路线,深入揭批“四人帮”破坏共青团工作的罪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制定今后共青团工作的方针任务,动员团员青年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而奋斗。

    《五四通知》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共青团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共青团不愧为党的忠实助手,不愧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英勇突击队,不愧为青年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校。”这就推翻了“四人帮”强加给共青团的“生产团”“娱乐团”“全民团”等种种污蔑不实之词。

    两天后,团十大筹委会成立,筹委会50名成员是从全国各地、各条战线抽调上来的青年干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第一次筹委会会议召开前先召开了共青团各省(区、市)委负责人会议,中组部部长、第九届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受党中央委托到会讲话。他在强调共青团干部的选拔问题时说:“要把下一届团中央委员会候选人选好,选真正优秀的青年干部。”“什么叫优秀的、有培养前途的?我提三条意见,供你们考虑:第一,在政治上经受过某些考验的;第二,在工作上经受过一定锻炼,特别是经过一些艰苦锻炼的;第三,在思想上有培养前途的,比较刻苦、诚实的。青年人诚实很重要。”

    团十大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传达学习了党中央对筹备召开团十大的一系列指示,学习了《五四通知》,讨论了团十大代表产生办法和分配方案,并对起草大会工作报告和修改团章交换了意见。

    团十大筹委会成立后做了很多工作,为大力培养团干部,恢复了中央团校,为做好舆论工作,复刊了《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经请示中央撤销了全国各类学校的红卫兵组织。

    10月,共青团十大召开。出席大会的2000多名代表代表着全国各个地区、各条战线的基层团组织和4800万名团员。

    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叶剑英、李先念、邓小平等出席了团十大开幕式,党中央副主席李先念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辞。致辞强调了青年工作的重要性:“培养教育青年的工作,是全党的事业。”“各级党委要把青年和青年工作进步的大小,作为检查自己工作的一面镜子。”“要把关心青年作为我们党的一条基本方针。”

    大会听取、讨论和通过了《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的工作报告,通过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大会选举产生的新一届共青团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共青团系统领导的全面恢复。

    由于党的十一大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没有从根本上着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政策和口号仍加以肯定并沿用,并把“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十一大路线的基本内容,所以,团十大也没能从根本上清除“文化大革命”中严重“左”倾错误的影响,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问题上仍然保留了一些“左”的错误提法。

    这一时期的共青团工作是在适应中前进,在恢复中发展,在拨乱反正中前行。

    2 在新长征中造就一代新青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此后,共青团跟随党的步伐,逐步打开了全新的工作局面。

    这一时期,团中央书记处提出“以四化为中心把团的工作活跃起来”的口号,以纠正过去团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青年教育“以阶级斗争为主课”的错误方针,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将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宏伟的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能够按计划付诸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为四化赋予了新的内涵。

    为配合顺应党的战略中心转移,引导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以四化为中心把团的工作活跃起来,团中央决定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

    “新长征”最早是胡耀邦提出来的。1975年10月,主持中国科学院工作的胡耀邦在中国科学院团委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新的长征》的讲话。在讲话中,胡耀邦提出了进行“新长征”的口号。他说:“这个长征是什么呢?这就是毛主席号召我们的,要求我们的,要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们可爱的祖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

    粉碎“四人帮”后,辽宁、上海、山东等省(市)部分地区的基层团组织开展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1978年,党中央在《五四通知》中,号召全国青年“英勇地站到新长征的前列”。“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便在一些省(区、市)的基层团组织中推广开来。

    团十大对基层团组织开展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决定把“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作为共青团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3月,团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国青年中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决定》。《决定》阐述了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重大意义和中国青年的历史责任,提出了新长征突击手的条件,指出新长征突击手应是各条战线为四个现代化做出优异成绩的又红又专的青年先进人物;要求各地团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定出本单位本地区的具体条件和措施,把活动具体化;规定新长征突击手每年评选一次,分级表彰命名,对有特殊贡献者随时给予表彰,在全国范围内命名的新长征突击手,由各省(区、市)团委负责评选,由团中央批准;决定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时,团中央命名表彰万名新长征突击手、百名新长征突击手标兵、十面新长征突击队红旗。

    团中央“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号召得到了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积极响应。很快,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的活动就在全国普遍开展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公交、基建、财贸战线的青年以“增产节约”为竞赛目标,广泛开展了“创一流,夺红旗”“青工百日竞赛”“增产节约月”“向国庆30周年献礼”等活动。农村各级团组织带领农村团员青年,把“植树造林”作为竞赛目标,在全国“植树造林”中发挥突击手作用。在团中央、煤炭部举行的全国煤炭战线青年掘进队“双上纲要”竞赛活动中,不少井队创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开拓进尺的最高纪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这一活动中也涌现了大批神枪手、神炮手、各种技术能手。

    国庆30周年前,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首届“新长征突击手”命名表彰大会,命名表彰了共青团福建省龙海县委、陕西省榆林县长城姑娘治沙连、内蒙古鄂托克旗赛乌素牧业大队青年突击队、湖南省湘潭红旗综合农场青年集体、共青团大庆油田采油三部委员会、共青团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委员会、上海市第二十八棉纺织厂织布车间青年集体、广州铁路局广州客运段广九二组青年集体、北京市天桥百货商场青年集体、中国人民解放军53504部队二连团支部等10面新长征突击队红旗,150个新长征突击手(队)标兵和1万名新长征突击手。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韩英在大会上发表题为《在新长征中造就一代新英雄》的讲话,赞扬“全国各地涌现出的千千万万新长征突击手,是我国青年一代的优秀代表,是新长征造就的新英雄”,号召“学习他们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分管共青团工作的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出席了表彰大会,她希望新长征突击手“保持荣誉,充分发挥先进青年的模范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这次命名表彰大会对全国青年是一个鼓舞,进一步推动了“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深入开展。

    1980年以后,为了贯彻党中央制定的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各级团组织总结活动经验,了解经济形势,学习经济政策,研究生产关键,带领团员青年把劲使到最需要的地方,创造出了更多的经济成果,使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

    1981年11月,团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先进团支部代表会议。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300多位代表,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代表党中央作了重要讲话,与会代表总结和交流了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经验。团中央要求广大团员青年在本职工作、文化学习、绿化祖国、讲究卫生、遵纪守法等五个方面争当模范,要求各级团组织围绕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目标,适应经济调整和推行生产责任制的要求,因地制宜地把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推向深入,使其取得提高经济效益和培养人才的双赢。

    1982年,全国有300多万青年职工参加了青年小发明竞赛活动,创造发明的成果近10万项,把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1983年8月,团中央出台的《关于继续深入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的意见》提出,深入开展“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要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技术进步上,在活动中要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是共青团围绕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开展的适合青年特点的重要活动。它将经济建设与思想建设相结合,物质财富的创造和造就一代新人相结合,把劳动竞赛与青年学文化、学技术、学科学相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经成为新时期我国青年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的开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内外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方面,一些人受“左”倾思想的束缚,对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政策表现出某种不理解甚至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社会上极少数人利用党纠正“左”倾错误的机会,打着“民主自由”“解放思想”的旗号,散布怀疑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毛泽东思想的言论,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如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协助党和政府引导青年尤为重要。

    1979年3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根据中央的精神,团中央书记处决定,把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全团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对青少年道德风尚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6月和8月,团中央连续两次召开12个城市青少年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座谈会,着重研究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各地团组织在青年中开展了“我爱祖国、我爱党”教育活动。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七二班团支部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充分表达了广大青年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抒发了要为祖国作贡献的豪情壮志。1981年3月,中国男排在第四届世界杯排球亚洲区预选赛的关键一战中,先失两局后毫不气馁,奋起直追,连扳三局,以3:2战胜韩国队,取得参加世界杯排球赛的资格。在庆祝胜利的游行集会上,北京大学学生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这两个口号被广大青年认同和接受,成为20世纪80年代青年建设祖国、实现四化的行动口号。建设四化、振兴中华的热潮随之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兴起。

    至此,“我爱祖国、我爱党”这一教育活动发展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热爱”教育活动。各地团组织运用多种形式,从学习党史入手,引导青年学理论,联系思想实际解扣子,结合本职工作抓落实,使“三热爱”教育活动步步深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城市推出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活动。1980年6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团中央《关于武汉市加强青少年教育活跃业余文化生活情况的报告》。8月,共青团全国宣传工作座谈会充分肯定了无锡、天津一些学校开展的“五美”活动。

    邓小平在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大力加强工会工作和妇联工作,大力加强共青团工作、少先队工作和学生会工作。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这不仅为共青团开展青少年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促使团中央进一步思考如何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引向深入的问题。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对青少年遵守的道德规范进行归纳,提炼出简明扼要、针对性强、顺口押韵的口号,以便于记忆、理解、传播,成为大家的共同想法。团中央有关部门总结武汉、无锡、天津等市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经验,归纳提炼出“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五讲”,但考虑到青年人不愿意老听“讲”,就又归纳提炼出“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仪表美、环境美”的“五美”。这样,“五讲五美”的口号被总结出来了。但是在不久后召开的团省(区、市)委书记会议上,参会人员对“五讲五美”中的“仪表美”有了争议。会议决定取消“五美”中的“仪表美”。这样,“五讲五美”改成了“五讲四美”。

    1981年2月,团中央和8家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联合倡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主要内容的“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活动。同时指出,开展“五讲四美”活动,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活动很快在全国青少年中形成高潮。

    随着“五讲四美”活动的深入开展,活动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同年12月,团中央批转团沈阳市委《关于开展“三热爱”教育的情况报告》,指出:“开展‘三热爱’教育,是摆在各级团组织面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点。这项工作抓好了,可以激发青年的政治热情,增强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帮助青年满怀信心地跟着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在四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各级团组织要把‘三热爱’教育当作一件大事下功夫,花力气,狠抓落实,务求收到实效。”

    1982年1月,团中央发出《关于1982年在全国青少年中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要求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突击队的作用,把这次“文明礼貌月”活动作为“五讲四美”活动深入进行的一项重点工作,切实安排好,开展好。

    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根据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转发中央宣传部《关于深入开展“五讲四美”活动的报告》。该报告建议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随即,中宣部、团中央等16家单位发出《动员起来,扎扎实实抓好“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的联合通知》,要求各地贯彻落实中央的建议,扎实抓好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团中央书记处连续召开会议,研究“文明礼貌月”活动事宜。

    第一个“全民文明礼貌月”以治理环境“脏、乱、差”为重点,各省(区、市)党委和团委积极组织,具体部署。为推动“文明礼貌月”活动的顺利开展,团中央书记处除一名成员在家值班外,其他人均深入省(区、市)参加活动。全国组成50多万个青少年服务队和学雷锋小组在城乡开展“为您服务,助人为乐”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称赞。1985年,中央有关部门认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坚持经常,决定不再开展集中的“全民文明礼貌月”活动。

    为了把“五讲四美”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融为一体,1982年4月,团中央在《关于纪念五四青年节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通过对青年进行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三热爱”教育和经济形势教育,来巩固和扩大“文明礼貌月”的活动成果,并强调要把重点放在基层,注重实效。不久,团中央发出的《关于在青少年中深入开展“三热爱”教育的意见》指出:“三热爱”教育是推动“五讲四美”活动深入发展的需要,是根治“脏、乱、差”的思想基础,是当前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在此后开展的“五讲四美”与“三热爱”教育活动逐渐融为有机的整体,成为对全国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1983年3月,中共中央成立“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各省(区、市)也分别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团中央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兴建“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1985年12月,全国有98项“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青年工程受到团中央表彰。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这项活动开展得更加广泛深入。“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

    4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兴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一代青年肯学习、善思考,立志报效国家和人民。但是,由于他们对国情缺乏深刻的了解,对“文革”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缺乏正确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在思想深处存在一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高等学校的团委开始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了解社会,用知识去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途径。

    1982年2月,受国家农委的委托,北京大学等高校155名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了“百村调查”,使学生们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勃勃生机。学生们撰写的157篇调查报告也得到了农委的肯定。

    实践是育人的主要途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把与劳动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作为教育方针。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引起团中央的高度重视。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出《关于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立刻得到全国各地高校团组织和大学生的积极响应。12月4日至11日,全国高校学生开展了“社会实践周”活动,拉开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序幕。此后,以社会调查、咨询服务、文化技术培训、专业技术协作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各高校开展起来。

    1984年5月,团中央在沈阳市召开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观摩座谈会,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题为《立足改革、大胆突破、为开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新局面而努力》的讲话,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这次观摩座谈会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迅速推广,每年都有数十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党中央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

    不久,团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共青团全国学校工作会议,讨论如何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下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随后,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联合下发《关于广泛组织高等学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提出要把高校学生在假期和课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全面考核的内容之一,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期间得到一定的实践锻炼。

    接着,团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正式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定为改进和加强高校团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这就为高校团组织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指导意见。

    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1993年初,团中央号召开展了“百县千乡科技文化服务工程”。1994年,团中央号召开展了“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队暑期科技文化行动”。1995年,团中央号召开展了“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扫盲与科技文化服务行动”。

    1996年12月,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务。1997年5月,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中国大中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通知》,首次提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那年暑期,全国40多万名大学生和100多万名中专、中学生志愿者奔赴全国各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共组织1000支扫盲服务队开展扫盲工作,300多支大学生业余文艺演出队活跃在田间地头,捐建了1000个乡镇青年科技图书站,1000支科技志愿服务队带技术项目下乡,为中西部地区1000余家困难企业开展服务,为百万农民进行健康检查。

    此后,每年暑期,有超过百万名学生参与到各级“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奔赴祖国的大江南北、乡村田野和城镇社区,广泛开展政策宣讲、教育帮扶、医疗服务、科技支农、文艺演出、法律援助、环境保护等实践服务活动,充分展现了当代学生“与祖国紧密结合,为人民奉献青春”的精神风貌。

    在工作实践中,“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形成了“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集中组织与分散活动相结合”“就近就便、灵活实践”等指导原则以及策划动员、组织实施、总结评优等工作环节,在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劳动观念和群众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激发学习动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内容形式上也更加丰富和全面。为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2005年2月,团中央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保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进行了部署。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此掀起新的高潮。

    2005年至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继承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先后开展了“共建家园迎奥运,改革开放伴成长”“千校万村服务计划”“服务三农发展、建设美好家园”“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投身科学发展实践”等活动,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支援抗震救灾、投身奥运志愿服务,参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奋力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历史脚步而逐渐兴起和发展的。纵观3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规模不断扩大,组织日益成熟,活动形式日趋多样,活动机制逐步健全,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成才的需要,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效益,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5 学习张海迪和“一山两湖”英雄群体活动

    粉碎“四人帮”后,在青年中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信仰危机问题,对国家的前途,对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二是风气问题,“文革”打砸抢的遗风尚存,缺乏文明礼貌行为;三是缺乏知识和技能问题,“文革”贻误的青年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初,团中央相继开展了学习张海迪和“一山两湖”英雄群体的活动。

    张海迪是山东文登人,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胸以下全部瘫痪。面对严酷的现实,她不但没有自卑、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作斗争,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和德语。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部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在随父母下放农村劳动期间,为群众无偿治疗1万多人次。1983年,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英语小说,创作了《轮椅上的梦》等文学作品100多万字。这些健全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她做到了。

    张海迪的事迹先是在山东传颂,她被授予山东省“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后在济南市给3000多名大学生作了一场报告,报告多次被大学生的热烈掌声打断。她的自信、坚毅、乐观深深感染了大学生,报告后请她签名的大学生围了一层又一层。1981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后,一些地方报刊也陆续进行宣传。

    任何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英雄榜样。团中央书记处研究决定把张海迪作为全国的青年典型推出。为了慎重起见,团中央多次派人对张海迪进行考察,后又专门抽调团中央研究室、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青年杂志社的同志赴山东,对张海迪的家庭、本人经历、群众反映和有关地区党团的意见分别进行了解、核实。

    1983年2月初,《中国青年报》发表张海迪自述文章《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月底,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万年青宾馆召开了首都新闻界张海迪事迹报告座谈会。张海迪感人的经历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奋斗使自己产生了新的生命价值”“我用奉献精神充实自己的生活,使自己和人民一起快乐”等富有哲理的语言博得记者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首都新闻界听取张海迪事迹报告座谈会的第二天,《中国青年报》头版发表了长篇通讯《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3月上旬,团中央作出《关于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和向张海迪学习的决定》,并召开命名表彰大会,号召全国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此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张海迪事迹报告会。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张海迪事迹报告会的实况,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张海迪“人生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信念和她近乎神奇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年轻人,很多青年把她当作激励自己进步和努力奋进的榜样。那时正值广大青年“学雷锋,树新风”的年代,人们很自然地把张海迪誉为“80年代的雷锋”“中国的保尔”。

    5月,中共中央批转了共青团中央和中共山东省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张海迪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渴求知识、刻苦自励的顽强毅力,对社会尽责、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全国各大报刊发表了中央领导关于向张海迪学习的题词。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王兆国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号召全国各族团员青年以张海迪为榜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

    张海迪的价值观得到了大多数青年的认同,因而成为改革开放之初一代中国青年的突出典型。

    在宣传张海迪事迹的时候,又出现了华山抢险、迎泽湖抢险、沉绿湖抢险等青少年集体抢险救人的英雄事迹。

    “一山两湖”英雄群体指的是198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00多名学生和其他群众一起在华山抢救遇险游客而组成的群体;1983年12月,太原市第十五中学学生池越忠等青年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湖公园为营救两名落水儿童而组成的群体,池越忠在抢救落水儿童的过程中不幸牺牲;1984年2月,河北省国防工业建筑工程公司青年工人王德恒等青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动物园沉绿湖为营救一名落水儿童组成的青年群体,王德恒在抢救落水儿童的过程中不幸牺牲。

    “一山两湖”等英雄群体的出现,为当代青少年树立了一组闪耀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榜样,对青年一代的思想成长有着极为现实的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团中央组织了由第四军医大学华山抢险集体代表、石家庄市沉绿湖抢险集体代表和太原市迎泽湖抢险集体代表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地作报告。“一山两湖”英雄群体表现出的为社会尽责、为人民献身的社会主人翁精神,在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四化建设伟大事业可贵的精神财富。

    1984年3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作出《关于向“一山两湖”等英雄群体学习的决定》,号召全国青少年向“一山两湖”等英雄群体学习,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团中央要求各级共青团组织深刻认识并热心宣传“一山两湖”等英雄群体出现的社会意义,积极引导和组织广大青少年开展向英雄群体学习的活动,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6 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

    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农业生产终于摆脱长期停滞的困境。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扩大,要求全面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而当时,共青团的一些基层组织不同程度地存在组织生活不经常,工作不活跃的问题。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活跃团的工作尤为迫切。

    1984年10月,团中央在福建龙海县召开的共青团全国基层会议,提出了适应经济改革,探索自身改革,加强基层建设,焕发基层活力的要求。此次会议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变革出发,第一次将改革引入了共青团建设理论,推动了共青团基层建设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此次会议成为共青团基层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一切工作的基础,也是团的组织建设的重点。为了把团的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各项任务变为广大基层团组织的实际行动,1985年11月,团的十一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

    为了贯彻“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关于端正党风、转变机关作风的号召,从1986年2月下旬至11月初,团中央机关先后抽调210人次,组成15个工作分团下基层抓落实。工作分团由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带队,前往甘肃等12个省(区、市)以及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工作,以实际行动转变机关工作作风。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宋德福带队的工作分团15人在甘肃的两个多月里,行程4300多公里,深入13个乡25个村,了解情况,服务基层。

    在下基层抓落实的过程中,工作团依靠当地党组织着重办了四件实事:第一,宣传党的政策。深入12个省(区、市)近200个乡镇的工作团,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形势政策报告、致富典型巡回报告和开展致富讨论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鼓励农村青年站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列,争当发展商品生产的尖兵。深入大学的工作团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改革。第二,培训团的干部。工作团下基层期间共培训团干部两万多人。第三,举办技术培训班等。在农村,举办各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帮助青年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在企业,围绕提高经济效益,引导基层团组织开展立志建功活动。第四,解决实际困难。工作团主动向当地党委反映了解到的团干部专职不专用、农村团支部书记工作报酬不落实,团组织经费无来源、团的活动无阵地等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建议。在工作团的推动下,这些问题大多得到解决。

    由于下基层抓落实体现了“以四化为中心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的指导思想,配合了党的中心工作,因此得到了党政部门的欢迎和广大青年的拥护。

    通过下基层抓落实,共青团干部了解了“三情”——国情、民情和团情,体察了“三心”——党心、民心、青年心;加深了与团员青年之间的了解,融洽了感情,增进了友谊;学到了很多从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很多在机关里学不到的本领,提高了能力,磨炼了作风。

    在团中央的带动下,各团省(区、市)委也纷纷行动,深入基层抓工作落实。仅1986年,从团中央到团地市委的干部,累计有8900多人次下基层抓落实,极大地促进了基层团支部的工作和建设。

    实践证明,“工作到支部,全团抓落实”的工作方针完全符合共青团的工作实际,它不仅是增强基层团组织的自转力,全面活跃团的工作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7《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前后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用法律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势在必行的手段。共青团用10年的时间推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

    1980年3月,团中央在中央团校主持召开青少年保护法座谈会,会议得到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的指导和支持。与会者一致认为,培养青少年是全党在新时期的战略任务,实行综合治理的方针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英明决策,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须制定有关青少年的法规,制定青少年法规的时机已经成熟。他们还就青少年法规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和立法步骤进行探讨并达成共识。

    这次座谈会是我国第一次研讨青少年专门立法的重要会议,因此成为我国青少年立法工作的起点。

    会后,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团中央牵头组织《青少年保护法》起草小组,商借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一些高等院校从事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起草工作。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起草小组数易其稿,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条例(讨论稿)》报送团中央。

    团中央书记处研究后决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条例(讨论稿)》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保护法(讨论稿)》,印发共青团省(区、市)书记会议讨论,征求意见,准备再经修改后报全国人大审议。

    由于理论准备不足、没有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环境等原因,这部有关青少年保护的专门法律草案最终没能正式进入我国的立法程序。但是,这次青少年保护法座谈会和《青少年保护法》的起草工作却为我国青少年专门立法进行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不仅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影响,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关注,而且在实践中为我国青少年立法研究积累了经验,为日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台奠定了基础。

    这之后,为推动青少年立法,共青团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共青团在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代表、委员一次次在提案或议案中呼吁制定有关青少年保护的法律,呼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985年10月,党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通知》,“建议立法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宪法的精神,加紧制定保护青少年的有关法律,用法律手段来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利不受侵犯”。

    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工作被推到了重要的位置。

    1987年,《上海市青少年保护条例》率先施行,北京等10多个省(区、市)也正在或准备制定类似的地方性法规。

    地方青少年立法的实践推动了国家青少年立法的进程。

    1987年9月,团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团中央《青少年保护法》起草工作领导小组和《青少年保护法》起草小组,并指示起草小组的同志要“尽快与人大法工委联系,确立起草《青少年保护法》的立法依据,要抽调法律专业的同志参加起草工作,在1980年初稿和地方法规的基础上尽快草拟第一稿”。

    起草小组的同志在书记处领导下开始对青少年立法问题进行调研论证,并很快形成报告。12月,团中央书记处将《关于建议制定青少年法律的报告》上报党中央,同时抄报中央政法委。这个报告很快得到中央政法委、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和中央办公厅的批复。

    中央政法委致函中央办公厅: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权利和自由,促使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必要把青少年工作纳入制度化、法律化的轨道,用法律手段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政策和要求规范化。因此,赞成抓紧制定《青少年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健全有关青少年的法律。团中央了解青少年工作情况,由他们牵头起草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是适宜的。并可请国家教委、全国妇联、司法部、公安部、国务院法制局、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参与配合。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中央办公厅秘书局也表示赞成由团中央牵头起草《青少年保护法》。

    党中央和全国人大有关部门的批复,标志着全国青少年立法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全国性青少年立法重新摆上了工作日程。

    按照批复精神,1988年,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青少年立法工作联席会议、青少年立法顾问组、青少年立法咨询组,并正式开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的起草工作。

    几乎与团中央立法行动同时,国家教委也在着手调研起草《青少年保护法(草案)》。1988年8月,团中央和国家教委整合立法资源,成立全国青少年立法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此后,由团中央、国家教委、公安部、司法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部门和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抽调专家组成的起草小组,经过大量调研和征求意见,11易其稿,形成法律草案。

    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送审稿经团中央和国家教委联席会议讨论通过后报国务院,建议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1990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列入当年的立法工作计划。青少年立法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全国性青少年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施行。

    这之后,为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共青团又积极推动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出台,并于2006年推动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在各地建立250余个“12355青少年服务台”,创建了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启动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

    与此同时,共青团积极推进进城务工青年维权服务站(点)的建设,更好地维护了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以“自护自强,防范侵害”为主题的“青春自护”活动,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通过开展“健康上网拒绝沉迷——帮助未成年人戒除网瘾大行动”“百万家庭健康上网大行动”“全国中小学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活动”“中国青少年绿色网络行动”等服务青少年网络需求,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近年来,共青团努力畅通渠道、完善机制,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得以创新发展。在县以上团组织普遍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注重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的作用,围绕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净化青少年网络环境、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等主题,积极反映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并推动全社会关注和解决。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预防违法犯罪试点工作,深化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在不良行为青少年教育矫治、关爱帮扶、服务管理、犯罪预防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初步经验。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广泛开展未成年人自护教育,进一步推动“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专业队伍和阵地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氛围。

    8 惠及贫困孩子的希望工程

    在改革开放的1988年,团的十二大通过了《关于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基本设想》。在推进共青团体制改革的工作进程中,团中央书记处决定筹办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致力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环境保护等领域发展青少年事业,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989年3月8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获得民政部批准。

    基金会如何起步?基金会的成员回忆起在团中央时下基层调研的情况。那次调研,团中央工作团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广西柳州地区所有的少数民族贫困县。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令他们震撼,新中国成立后金秀瑶族自治县2000多人的共和村没有出过一名初中生,小学辍学率高达90%;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乡的16个行政村中8个村没有一名初中生。

    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学龄儿童不能走进学校读书的境况引起大家极大的同情和忧虑。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啊!

    基金会的项目就从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投身社会公益事业起步!

    基金会的同仁在起步的项目上达成共识,并给它取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希望工程。因为这个项目是一个工程,既充满着希望,又十分艰巨。

    团中央书记处经过慎重地研究讨论,最终作出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的决定。

    1989年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他们向海内外庄严宣布: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让千千万万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为主旨的希望工程开始实施。

    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式是: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我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为一些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为一些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

    希望工程的近期目标是:经过三五年的努力,在国家重点扶贫县普遍设立“希望工程助学基金”,以提供助学金的方式,实现救助失学少年的目的,对少数确有培养前途,而家庭又特别贫困的中小学生提供特别助学金,支持他们继续深造,直至中学、大学毕业。

    在猎猎飘扬的旗帜上,写着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信念:中国只要还有一名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希望工程的崇高使命就不会结束。

    人类五千年的文明成果是靠教育传递延续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改变失学儿童的命运是团中央书记处及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愿望。他们希望通过募集民间捐款,创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继续学业,资助乡村小学改造危旧校舍,援建希望小学,以实现希望工程“让每个孩子不再因为贫穷而失去课堂”的使命。

    希望工程实施后,在团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不遗余力地宣传动员海内外民间的财力资源,为国家排忧解难,为贫困孩子雪中送炭。希望工程得到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怀和支持,邓小平不仅为希望工程题名,还两次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为希望工程捐款。希望工程也得到了社会各界、海内外团体、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支持和热情参与。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最初8年所筹的10多亿元捐款建设了4000多所希望小学,改变了160多万名贫困地区失学儿童的命运。

    希望工程的实施极大地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倡导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风。《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拍摄的安徽金寨县小女孩苏明娟一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不仅留在了无数善良人的心里,也成为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这张照片也改变了苏明娟的命运。苏明娟在希望工程的帮助下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大学毕业后,苏明娟顺利进入银行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希望工程改变的不仅仅是苏明娟的命运。希望工程实施以来,以协助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扶贫攻坚为宗旨,坚持“雪中送炭”的原则,通过救助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儿童继续小学学业,建设希望小学等措施,提高了贫困地区小学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降低了辍学率,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质量。

    希望工程促进了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动员社会力量协助政府办教育的新路子。与此同时,希望工程还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倡导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为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始于1989年的希望工程,25年来重点支持我国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具影响的社会公益事业。25年来,希望工程共募集捐款100.72亿元,资助495万名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继续学业,资助建设希望小学18396所。25年来,希望工程平均每天接受100万元捐款,平均每天有500多位贫困孩子得到资助,平均每天有两所希望小学落成。

    25年前,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克强冒着严寒来到安徽金寨,为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选址。金寨县希望小学诞生。25年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给金寨县希望小学师生回信,肯定希望工程向世人传递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积极意义,是建设社会最富感召力的道德力量。指出消除贫困或难短时兑现,可创造公平必须刻不容缓。勉励大家不断努力,为天下所有贫困孩子的幸福人生创造美好的希望!

    “为天下所有贫困孩子的幸福人生创造美好的希望”是每位希望工程参与者心中执着的梦想。这之后,希望工程推出了“希望工程微校计划”,关注大山深处教学点的孩子;“希望工程同e堂课”,以乡带村的模式,选择乡镇中心校的优秀教师为“影子教师”,配备网络化教学器材,以帮助带动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希望工程快乐阅读”,向农村学校配备优秀儿童读物,开设阅读课,帮助农村小学生通过读、写、听、说,把课外书籍读起来;“希望工程快乐足球”,让每个孩子在足球运动当中涵养人格,培养技能;“希望工程玩具总动员”,关注留守儿童。这些新公益产品在帮助农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村薄弱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农村孩子的学习能力、身心健康和心理、益智需求。希望工程还启动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基金”,期望更多的青少年用科技创造希望。

    2014“CCTV慈善之夜”晚会特别设立致敬环节,回顾希望工程的发展历程,并向希望工程全体参与者颁发了一座特别的“CCTV年度慈善人物”奖杯。颁奖者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们是来自中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9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

    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一决定成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

    1993年12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李克强在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作了题为《共同肩负起跨世纪发展的历史重任》的报告。全会通过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决定把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作为青年工作再上新台阶的突破口。青年志愿者行动是“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首推的实施项目。

    12月19日,两万余名青年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为旅客送温暖的志愿服务,拉开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序幕。

    翌年1月23日至2月15日,团中央和全国学联组织开展全国大中学生志愿者“94新春热心行动”。40多万名大中学生利用寒假在全国主要铁路沿线和车站开展志愿者新春热心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迅速推向全国。

    很快,团中央向社会发布了青年志愿者标识。青年志愿者标识的整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YOUTH)的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造型,与红色的背景构成爱心图案。青年志愿者标识标志着中国青年志愿者伸出友爱之手,以跨世纪的精神风貌,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同年12月,负责组织和指导全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发布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中国青年志愿者精神。

    此后,全国各省(区、市)也陆续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截至2013年11月底,在全国各省(区、市)、主要行业系统以及所有市(地、州、盟)、2763个以上的县(市、区、旗)和2000多所高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协会,并建立了13万个志愿服务站(基地)。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还广泛联系、吸纳、引导、培育社会志愿者组织和青年公益组织,形成了一个以各级团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化组织体系,发挥了枢纽型组织作用。这期间,团中央及各省(区、市)团委相继设立青年志愿者工作机构,发挥了团组织的优势。

    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党政关注、社会急需、青年能为”为切入点,不断扩大服务领域,目前已涵盖社区服务、扶贫济困、助老助残、西部开发、大型活动、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9年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和2003年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来,截至2014年8月,累计招募18万名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每年在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志愿者超过1万人。

    2002年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以来,截至2014年12月底,已先后选派623名中国青年志愿者分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22个发展中国家开展志愿服务。

    2010年团中央启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截至2014年底,已在全国2817个县(市、区、旗)动员了599万名志愿者与1586万名农民工子女开展结对志愿服务,包括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助等。同时,筹集资金2.9亿元,建设农民工子女活动阵地“七彩小屋”近5.3万个。

    2014年2月,团中央、中国残联启动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动员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志愿者集中围绕日常照料、就业支持、支教助学、文体活动、爱心捐赠等5个方面的20多项具体内容,广泛、深入、持续开展助残工作。截至2014年11月,共招募助残志愿者175.1万人,已实际结对残疾青少年212.2万人,覆盖比例达45.5%。

    在抢险救灾领域,各级团组织组织动员了超过491.4万名志愿者参加汶川特大地震,590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玉树地震,3000名青年志愿者参加舟曲泥石流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志愿服务。在各类国内外大型赛会中服务的青年志愿者已近千万,其中170万名志愿者为北京奥运会、218万名志愿者为上海世博会、60万名志愿者为广州亚运会提供了辛勤、周到、细致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同时,还有大批志愿者长年坚持在城市社区、偏远乡村,默默无闻地为满足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需求开展志愿服务。

    为引导、鼓励广大青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志愿服务,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2002年团中央推出“注册志愿者”制度,颁行《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为青年注册和服务提供便利。结合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发展,2006年团中央制定并实施《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11月底,经过规范注册的青年志愿者达4043万名。据不完全统计,注册志愿者在2013年向社会提供了6.9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同时,团中央启动了中国优秀青年志愿者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了徐本禹等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典型,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志愿服务的行列。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指导与支持下逐步发展起来的。江泽民同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题名,并对青年志愿者行动给予了肯定。胡锦涛同志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发来贺信,并先后多次对西部计划、海外计划等作出重要批示。

    2013年12月5日,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20周年暨第28个国际志愿者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勉励青年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总书记的回信不仅是对“本禹志愿服务队”的肯定和激励,也是对广大青年志愿者的关怀和勉励。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团的十七大对青年志愿者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注重育人导向、事业导向、基层导向,坚持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动员、制度化发展,引导广大团员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10 青年文明号——一道亮丽的风景

    青年文明号活动是作为“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重要项目产生的。1994年2月,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的意见》,对开展这项活动进行了总体安排和部署。

    青年文明号是指在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创建并经过活动组织管理部门认定的,体现高度职业文明、创造一流工作业绩的一线青年集体。青年文明号活动以促进青年成长成才和所在单位发展进步为目标,以倡导职业文明为核心,以行业规范和岗位职责为基本标准。

    青年文明号的标识中“Y”是英文“YOUTH”(青年)的第一个字母,代表青年;“Y”的复线代表青年集体。整个标识意为成长在中华广阔大地上的广大青年在创建青年文明号的实践中,用青春、热情和双手提供优质服务,真情奉献社会,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1994年4月8日,团中央与国家民航总局联合在首都机场,为民航系统国际航空公司飞行三大队、东方航空公司“凌燕”乘务示范组、广州白云机场指挥调度塔台、首都机场贵宾室4个青年文明号先进示范单位授牌。

    青年文明号活动的序幕由此拉开。

    紧接着,团中央联合公安部、内贸部、邮电部等8个部委,首先在“窗口”服务行业实施这项活动。1995年,团中央又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等部委组织实施这项活动。至此,青年文明号活动基本覆盖了全国重点服务行业。

    随后,团中央会同国家计委、建设部等产业部委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实施这项活动,通过在三峡工程工地召开创建青年文明号誓师大会、在大庆油田等地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将活动推向国家重点建设工程。

    这一活动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及青年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因此,一经开展,便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很快成为引导青年迎接跨世纪的一面旗帜。

    为取得更好的实效,团中央特别注意将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引向深入。1996年4月,由团中央和内贸部、公安部、铁道部、邮电部、中国人民银行等20个部委组成的全国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作出决定:在全国“窗口”行业的青年文明号集体中逐步推行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以“卡”为载体,切实加强青年文明号建设。8月,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优质服务活动在全国100个城市的邮电、基建、卫生、公安、银行5个行业举行启动仪式。这项活动以发放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为主要手段,以群众监督为保证,抓老百姓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改善服务,推动青年职工职业道德建设,促进社会风气好转,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青年文明号活动始终依托行业部门,发挥行业优势,所以国家各部委和各地区都把青年文明号活动作为创建文明行业活动的有效载体。青年文明号活动不仅在促进行业管理、拓展行业发展空间、促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也受到各地、各部门领导机关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这项活动已经在20多个部委30多个行业的青年集体中普遍开展,形成了青年集体、青年岗位、青年工程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青年文明号活动在初步展开后,团中央就把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提出不搞“终身制”,实行优胜劣汰。1995年8月,团中央颁布《全国“青年文明号”管理试行办法》,同时还组建了由团中央、国家计委、公安部等十几个部委参加的全国青年文明号监察委员会,以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指导和管理。《全国“青年文明号”管理试行办法》对青年文明号的条件与标准、评选办法与要求、表彰与奖励、考核与管理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各团省(区、市)委大都成立了青年文明号监委会,团地市委也普遍成立了青年文明号监委会。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各级青年文明号监委会随时听取群众意见,经常性地组织检查,并在每年年底集中进行一次年度检查。根据年度检查情况,符合条件的,继续认定为青年文明号,不符合条件的,取消其称号。团中央每年组织全国性的青年文明号检查监督日活动,集中受理群众对青年文明号的投诉。

    为通过互联网等先进手段对青年文明号集体进行监督管理,团中央开通了“青年文明号监督投诉网站”,并公布投诉信箱。同时,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实行全国青年文明号公示制,采取申报单位自行公示和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集中公示相结合的办法。凡新申报全国级青年文明号的单位必须在工作场所的醒目位置张贴公示,将申报单位的自然情况、创建情况、申报情况、全国青年文明号活动组织管理部门的监督电话及通信地址、电子信箱等公布于众,主动接受群众监督。

    另外,为便于监督,许多青年文明号单位在工作现场公布了服务标准和监督电话,青年文明号服务卡也都印有监督电话。各级青年文明号活动组委会对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的,下发整改通知书,责令限期整改,并对到期整改不合格的,撤销其青年文明号称号,摘除青年文明号牌匾。事实说明,实行淘汰制,打破了那种获取先进后一劳永逸的局面,有利于使青年文明号活动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青年文明号活动启动实施20多年来,吸引了全国30多个行业青年集体的积极参加,涌现出全国级青年文明号集体1.3万多个,各级青年文明号集体30多万个。这个在基层一线岗位开展的青年职业文明创建活动日益成为共青团参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效载体,成为共青团服务和引导职业青年成长成才、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成为促进共青团事业发展、提升团组织社会影响力的有效载体,也日益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职业文明建设中一道亮丽风景。

    11 写进中央决议的“手拉手”活动

    1949年10月13日,在党的领导下,团中央颁布《关于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的决议》,全国统一的少年儿童群众组织成立。1953年8月21日,团中央决定将中国少年儿童队更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共青团受党的委托领导少先队的工作。在共青团的带领下,少先队自成立之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许多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其中塑造少先队员优良行为品格的“手拉手”互助活动,在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96年被写进了中央决议。

    “手拉手”活动倡导城市和农村、家庭富裕和家庭贫困、身体健康和患有残疾、不同民族的少年儿童之间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进步,是少先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活动载体,是少先队一个响亮的活动品牌。

    全国最早的“手拉手”活动始于河北。1986年初,河北省石家庄市合作路小学的大队辅导员组织“忘不了这片土地”活动,带领少先队员到西柏坡小学参观,并与那里的孩子同吃同住。当地孩子学习用品的匮乏、学习环境的艰苦,对自小生长在城市的孩子触动很大。合作路小学便与西柏坡小学建立了联系,多次捐赠学习用品,孩子们之间也开始了书信来往。“六一”儿童节前夕,合作路小学少先队联合东里村小学、八一小学少先队在《中国少年报》向全国少先队员发出《让山区小伙伴和我们共享节日的快乐》的倡议,倡议和贫困山区的小伙伴开展“手拉手”活动,共同过快乐的“六一”儿童节。这一倡议在少先队员中产生很大反响。

    1993年12月,全国少工委、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中国少年报社、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国少先队员中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的通知》。通过少先队员和队组织间的互助服务,引导少年儿童为社会、为他人、为有困难的小伙伴献一份真诚、献一份爱心。参加“手拉手”活动的少先队员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步,“手拉手找朋友”。基层少先队组织提供贫困地区或有困难的少年儿童的名单,并组织队员填写“手拉手友情卡”,找到需要帮助的小伙伴。第二步,“手拉手交朋友”。参加活动的队员要做到“五个一”:交一个手拉手好朋友,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给小伙伴寄一本好书(或一份报纸、一件文具),为小伙伴做一件好事,向小伙伴学一种新知识(或新本领)。第三步,“手拉手看朋友”。各级少先队组织要利用寒暑假组织队员就近就便看望手拉手小伙伴,共同参加各种实践体验活动。

    1994年初,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推出了“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手拉手”活动被纳入“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从此,“手拉手”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199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来自全国的百对“手拉手”好朋友相聚北京,举行“手拉手”活动汇报会。

    1995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文化扶贫委员会、全国少工委联合下发《关于深入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的意见》,提出要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发挥县级团队组织及学校的协调引导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推动“手拉手”活动的发展,本着自愿、简便、易行、有效的原则开展活动。

    199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团结和引导广大青少年进步的重要作用,深入开展‘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和‘手拉手’等活动,发扬互相关心、助人为乐的精神”。

    1997年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大少先队组织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工作力度,全国少工委颁布了《“手拉手”互助活动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强调了“手拉手”活动的基本原则: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实践教育为基本途径,以服务于精神文明建设大局为基本方向,以构建“手拉手”运行机制为基本手段,以素质教育为基本目标。

    20多年来,各地少先队组织在亿万少年儿童中普遍开展了城乡少年手拉手、各族少年手拉手、手拉手情系灾区小伙伴、手拉手红领巾助残、手拉手红领巾书屋创建等活动。以“手拉手”活动为基础,各地还开展了“爱心助成长”志愿服务、“手拉手服务万村建书屋”、“手拉手捡回一个希望,还母亲河一片绿色”、“手拉手共话家乡50年”、捐赠“红领巾书屋”、“爱心鼓号队”等活动。其中,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突发特大洪水,全国少工委以加急电报的形式号召全队开展“手拉手情系灾区小伙伴”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参加活动的少年儿童总数超过8000万,为灾区的小伙伴捐献衣服3000多万件、文具6000多万件、书籍2000多万件、捐款5000多万元,发出慰问信4000多万封。2014年7月起,全国少工委在已经开展多年的“各族少年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以新疆和19个对口支援省市少先队组织为重点,开展了“各族少年手拉手——百万新疆各族少年儿童与内地少年儿童书信手拉手”活动。

    12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

    共青团始终坚持服务大局、服务青年,把促进青年创业就业作为全团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青年成长发展需求,整合资源、创新项目、搭建平台、建设机制,深入推进“中国青年创业行动”,努力帮助青年实现就业、成功创业,动员青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描绘我国跨世纪发展蓝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下岗职工数量持续增加,青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1998年6月,团十四大提出“要帮助青年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就业观念,不等不靠,主动寻求乃至创造能够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的劳动岗位,依靠自己的努力开辟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的要求。随后,团十四届二中全会做出“以推进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为重点,实施中国青年创业行动”的部署。

    “中国青年创业行动”以实施“下岗青工创业行动”为主体,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弘扬新时期创业精神,投身创业实践,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奋斗,建功立业。主要内容有:培养青年的创业精神,实施青年创业培训计划,深入开展“下岗青工创业行动”,开展“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鼓励扶持不同青年群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创业。

    各级团组织积极争取党政支持、调动社会资源,推出一系列服务青年创业就业的具体项目。其中,1999年,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举行。

    随着世纪之交国家对高素质人才需求急剧增多,从1999年起,全国高校进行扩大招生改革。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67万人,打破了以往就业市场的供需平衡,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增大。此后,全国高校毕业生每年以70万左右的速度急剧攀升。总体来看,在全国适龄就业人口、国企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人员中,青年占很大比例。

    2003年7月,团十五大提出“要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抓好就业引导、就业培训、就业服务等环节,鼓励、扶持青年创业,协助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帮助下岗失业青年、农村贫困青年、进城务工青年等有特殊困难的青年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对全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做出更加具体的部署和安排。

    各级团组织从培训技能、对接岗位等方面入手,推出一系列项目。2003年11月,团中央、全国青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8家单位共同倡导发起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2004年4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启动“大学生就业见习行动”。5月,团中央启动“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2005年8月,团中央、全国青联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全国高校推进KAB创业教育项目。2006年9月,团中央、教育部等12个部委联合发起“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2007年12月,团中央发起“百城万企进校园”活动。

    与此同时,选树先进典型、宣传创业导向、营造社会氛围等工作广泛开展起来。2002年,团中央、农业部联合启动“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评选表彰活动。2004年,团中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开展首届“中国青年创业奖”评选表彰活动。

    2008年6月,团十六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团要高度重视、配合地方政府做好青年就业促进工作,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全面服务青年就业创业,提高青年就业技能,扶持青年自主创业,推动青年就业创业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随后,2009年3月,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具体部署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面向城市青年,团中央于2009年初印发《关于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指导意见(试行)》及《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实施细则(试行)》,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帮助青年积累工作经验,向企业推荐人才。

    在农村乡村,团中央、中国银监会于2008年12月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推出“农村青年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等一批扶持项目。

    2009年3月,团中央召开全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讲话中提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党中央书记处重要指示精神,举全团之力推进的一项长期性、战略性任务。针对高校大学生,9月,团中央召开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随后,于2010年5月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联合推出“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联合开展“见习助就业·牵手毕业生”“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等活动。

    同时,共青团高度重视搭建平台、巩固阵地。2009年6月,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成立。2011年4月,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成立。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创业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2013年6月,团十七大指出,“要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服务,在帮助青年树立务实就业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的基础上,通过深化青年就业培训、见习基地、创业小额贷款、青年创业带头人培养等工作,努力帮助解决青年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技能、信息、资金等问题,使更多青年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随后,在团十七届二中全会上,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秦宜智作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共青团工作五年发展纲要》的说明,他强调,要进一步凸显促进青年创业工作在全团工作中的重要位置,把工作重点更多地向促进创业转移。

    为此,团中央于2014年1月印发《关于加强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全面部署今后5年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2015年1月,团中央印发《关于高校共青团积极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团中央着力打造推出一系列创业赛事,引导广大创业青年实现项目展示、企业融资目标。2014年1月,团中央、教育部等联合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改革提升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7月,团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天津市政府等联合主办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时,团中央、农业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广东省政府联合主办“邮储银行杯”2014年中国青年涉农产业创业创富大赛。

    全团重点加强与金融、证券系统的合作,深化创业贷款、投融资对接、金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2013年底,团中央、中国银监会、中国农业银行和部分省份农村信用联社联合在河南、湖北等6省试点开展选派银行业金融机构优秀青年干部赴县级团委挂职工作。7月,团中央、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合印发《关于合作开展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的通知》,并于9月联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11月,团中央与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合作推出“青年大学生创业板”。12月,团中央、中央金融团工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金融服务的通知》。全年,共协调发放创业贷款139.15亿元,获贷青年21.24万人。

    各级团组织着力推动与各部委、各机构进一步密切关系,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服务功能。2014年初,团中央下发《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的通知》。9月,团中央印发《“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首批推进建设青年创业园区189家,命名“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40家。10月,团中央、中国移动将“MM百万青年创业计划”升级为“‘和你圆梦’百万青年创业就业计划”。2015年4月,团中央、商务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的通知》。2014年,全年培训创业青年168.34万人;动员5万余家企业提供见习岗位43万余个,帮助21万余名青年获得见习机会,并在见习结束后实现就业约5.3万名。

    新的历史条件下,共青团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工作,立足于团的组织优势、工作优势,服务于青年成长发展中的迫切需求,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成效,拓展了共青团的工作空间,彰显了新时期共青团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过硬作为,成为动员青年贡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品牌。

    13 众志成城保护母亲河,保护共同的家园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先后爆发特大洪水,生态环境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也相继出台,提出了关于加强以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风沙区、草原区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党和政府把生态安全问题放在了重要位置。

    此时,团十四大刚刚闭幕。共青团如何抓住社会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增强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如何组织青少年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谱写共青团工作的新篇章,成为新一届团中央书记处思考的重要问题。

    带着这样的思考,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周强开始了青海之行。青海,孕育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青海的调研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生态环境经过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改善的;青少年中蕴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巨大热情,他们渴望美好的家园,渴望用双手改变生存的环境;引导青少年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团组织会大有作为。

    其他完成调研任务的书记处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应该发起一个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活动。

    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项目确定后,自然要确定活动名称。具体负责这个项目的工作部门为此进行专门研究。有人主张叫“青年绿色长城”,有人主张叫“青年环保行动”……这些名字似乎都有道理,但又不尽如人意。“刚发过洪水,我们就在‘水’上作点文章吧。”不知谁的一句话让大家的争论戛然而止。

    是啊,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它孕育了人类、孕育了文明。

    “就叫‘保护母亲河吧’!”有人兴奋地提议。“这个名称会让人想起母亲,有感召力。”“这个名称感情色彩很浓,像共青团的风格。”“谁都有母亲,对于母亲,做儿女的做得太少了。这个名称好。”“这名称有凝聚力。”

    大家的意见达成一致。

    团中央书记处通过了这一生态环境保护活动的项目名称——“保护母亲河行动”。

    1999年,团中央先后联合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环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等8家单位共同发起实施了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大型生态环保公益活动——保护母亲河行动。

    保护母亲河行动的标识由手形重叠组成。重叠的手构成山的形状,中间蜿蜒而出的一条河,象征众志成城保护母亲河,保护共同的家园。整个标识由深浅不同的绿色构成,代表对母亲河的祝福和希望。

    保护母亲河行动以保护哺育中华民族和一方人民的“母亲河”——黄河、长江及其他主要江河为主题,动员广大青少年,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在大大小小的母亲河流域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和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母亲河更好地造福国家和人民作贡献。

    团中央要求各级团组织深刻认识保护母亲河行动的重要意义,举全团之力建好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着力创建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确保保护母亲河行动健康持久、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注重发挥“保护母亲河”这个主题的宣传教育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青少年保护生态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调动起来,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党的跨世纪宏伟目标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保护母亲河行动启动之初由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保护母亲河基金、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三部分组成。保护母亲河绿色工程是核心,保护母亲河基金是保障,保护母亲河宣传活动是基础,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999年初至2002年底,以沿江河湖泊大力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改变生态环境状况为工作重点。以主题教育活动、新闻宣传和运用艺术手段宣传等方式唤醒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识,以社会化手段筹资进行保护母亲河行动示范工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特色工作有组建“保护母亲河行动记者团”,创作一批环保类文艺作品,设立“母亲河奖”,采取“5元钱捐植1棵树,200元钱捐建1亩林”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广泛筹资。

    2003年初至2008年底,以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生态、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在母亲河流域植绿护绿为工作重点。以传播生态理念、培育生态文化、开展生态体验等方式引导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树立环保意识,从身边小事着手天天环保,与企业合作及面向社会公众筹资建设纪念林为主要内容。特色工作有聘请一批“保护母亲河爱心使者”,开展“保护母亲河关注水源地”千乡万村饮用水调查,建立保护母亲河生态监护站(队),发布母亲河生态公告,采取命名建设纪念林方式动员企事业单位和团体捐资。

    2009年初至2013年底,以募集资金、植树造林为工作重点,以筹资建设青年林、培育环保社团、开展宣传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特色工作有以命名建设纪念林方式面向社会广泛募资,先后开展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青少年植树行动,支持基层建设长征林、成人林等各类纪念林,开展青年万亩示范草场建设;组建一批区域性和流域性生态环保社团联盟,开展青少年环保社团骨干培训,小额资助环保社团组织活动;开通保护母亲河行动官方微博,构建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微博圈,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全社会倡树“生态文明·公益·责任”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014年至今,以建设绿色工程、践行绿色生活、倡导绿色生产、培育绿色队伍为重点,创新工作载体,整合各方资源,推动社会化发展。特色工作有以解放军青年林示范项目为牵动,推进保护母亲河工程建设;启动京津冀晋蒙青少年增绿减霾共同行动,动员青少年参与生态环境的区域化专项治理;拓宽动员和参与渠道,与金融、通信、航空单位联合实施生态环保领域的积分换礼及公益捐赠项目,探索社会化动员机制;建立青年生态环保组织基础数据库,发布《全国青少年生态环保组织发展报告(2014)》,建立环保组织圆桌会议对话交流机制。

    保护母亲河行动以江河湖泊的环境保护和植绿护绿为重点,以社会化参与、工程化建设、项目化管理的运作方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保护母亲河行动开展15年来,共募集资金5.58亿人民币、49.1亿日元和45.9亿韩元,在全国建设了5700多个总面积470多万亩的保护母亲河示范工程,吸引了5亿多人次青少年参与各类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成为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共青团的一项品牌工作。保护母亲河行动用一条极富亲情色彩的纽带拉近了青少年与母亲河的距离。

    保护母亲河行动作为大型群众性生态环保公益活动,15年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生态环保宣传实践活动,传播了爱绿植绿护绿意识、生态环保意识、节约节俭意识,整合了社会各界力量,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4“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进入新世纪,团中央响应党中央号召,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启动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06年3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在全团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通知》。在“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主题下,团中央号召青年农民踊跃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号召青年职工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业中奋发有为,号召青年知识分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多作贡献,号召青年学生为报效祖国健康成长,号召海内外各族各界中华青年为实施“十一五”规划、促进祖国建设和发展共同团结奋斗。团中央希望通过开展具有时代特征、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形成鲜明导向,使“我与祖国共奋进”成为广大青少年的响亮口号和自觉行动。

    “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后,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在全国范围兴起了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同发展的热潮。

    当年6月,团中央下发《关于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唱响新时代青春之歌”系列活动的通知》。在广大青年中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歌征集、“生活中的荣与耻”征文、“新时代的年轻人”群英榜推选、征集“青春档案”、“青春中国”寻访实践和建设“我与祖国共奋进”网络展览馆等活动。通过发动广大青年和艺术工作者、音乐院校师生,征集创作一组激励青年与祖国共奋进、在青年中和社会上广为传唱的主题歌曲,使之成为新时代青年学习、创造、奉献的主旋律;通过动员广大青年关注和发现生活中践行“八荣八耻”的具体事例,引导青年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用真情实感书写身边的真、善、美,讲述对荣与耻的感悟;通过征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奋斗的火红青春记忆,深入挖掘其中的标志性青年人物、事件的史料、实物和文艺作品,以历史启迪教育青年;通过动员青年寻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反映祖国进步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出现的第一事件,感受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时代变革呈现的勃勃生机,对青年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推出“新时代的年轻人”群英榜,以“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我们企业的年轻人”“我们学校的年轻人”“我们部队的年轻人”“我们机关的年轻人”“我们社区的年轻人”等为题,展现各行各业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倡树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的普通青年典型。

    2007年,团中央举办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五四青年节当天,团中央邀请226名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的青年英模会聚北京,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与祖国共奋进”中国青年群英会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向大会致贺信,“希望全国广大团员和各族青年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以英雄模范为榜样,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让青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老英模代表先后在会上发言,并宣读了《中国青年群英会全体代表致全国青年倡议书》。活动期间,参会代表分别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与青年学生座谈,在奥林匹克公园东侧绿地种下了青年林,参加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仪式,参观天安门城楼、航天城和奥运会建设场馆。群英会后,部分代表分别赴辽宁、广东、陕西,到基层与青年交流座谈。这次群英会的举行在广大青年和社会各界引起了热烈反响。

    2009年,全团深入推进“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等契机,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掀起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团中央邀请党政领导、专家学者、青年典型,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106场宣讲交流活动,与青年共享成就、共话成长、祝福祖国,直接参与青年听众近5万名。各地团组织面向青年广泛开展报告宣讲和座谈交流活动,数以百万计的青年在报告会中受到国情教育,明确了自身使命,激发了爱国情感。

    2010年,共青团面向各类青年群体,组织开展了以传唱爱国歌曲、励志歌曲、民族团结歌曲为主要内容的“我与祖国共奋进”青春歌会活动,让青年受到感染、振奋精神。五四期间,团中央组织开展了“我与祖国共奋进——伴我成长的歌声”青春歌会活动,运用新媒体手段,面向“70后”“80后”“90后”青年,广泛征集、评选和宣传在不同年代青年成长历程中影响最大、感触最深的爱国励志歌曲。活动发布消息覆盖累计超过7.18亿人次,吸引了1618万名青年参与活动。五四当天,团中央在北京举行现场歌会,邀请著名歌星和航天英雄、奥运冠军同台献艺,并通过新媒体平台现场直播,在线收看直播人数累计超过115万人。

    2011年,各级团组织按照中央有关要求和部署,广泛开展“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在广大团员青年中深入宣传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团中央专门组建了由12位成员组成的形势政策宣讲团,先后深入11个省(市、区)的高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开展形势政策宣讲、直接听众近万人。“两会”期间,团中央举办了“我与祖国共奋进”形势政策网络宣讲会,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大学生代表、青年网民互动交流。活动期间网络点击量达2400万次,青年网民围绕主题在微博、论坛、社交网站等互动平台发表话题4.32万条,在活动现场的“微博墙”上发表留言评论10056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不完全统计,全团共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报告会、宣讲会8268场,直接覆盖团员青年266.5万人,通过视频播放、网络电台、手机微博等多种形式收听收看、参与互动的青年达4000余万人。

    “我与祖国共奋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随着这项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心中满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投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之中,发出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时代强音。

    15“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社会思想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同时,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广大青年思想活动的自主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如何在广大青年中培养造就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引导当代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意义重大。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马克思主义者,2007年5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在北京召开全国大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共建和谐社会”汇报交流会。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春华在讲话中,勉励青年学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努力成长为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以汇报交流会为标志,“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团中央、全国学联组建的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同时启动。

    为推进和深化“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同年10月,团中央制定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根据《纲要》的要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点培养对象包括大学生骨干、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知识分子三部分群体。《纲要》针对不同群体提出了主要培养方式和培养内容。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中,大学生骨干是重点培养群体。大学生骨干主要包括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大学生骨干的培养目标是从履行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出发,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

    2009年,团中央印发《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实施细则》和《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教学与管理大纲》,细致规划了大学生骨干的培养目标、培养格局、培养原则、培养方式,设计了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和管理模式,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实践锻炼、社会观察、红色教育、能力训练、交流研讨等。这就使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使“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进一步走向深入。

    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骨干培养中探索创新了多种方式:一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自我教育作用,在课程中专门设置案例讨论、主题辩论等环节,引导和鼓励学员积极发表观点、相互有所启发;二是积极运用网络新媒体,搭建远程学习平台;三是强化日常学习规范,明确要求学员平时参与一定数量的课题研究、志愿服务、活动实施等,努力实现短期集中培训与长期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全国及部分省份还积极探索实施导师制,邀请党政官员、专家学者组成导师团,与学员结对联系,对学员的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给予联系和指导。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大学生骨干培养工作逐步形成了全国、省级、高校三级分层培养格局。团中央学校部主要培养全国“211工程”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研究生会主席及在理论学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志愿公益等方面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每期200人左右;省级团委主要培养非“211工程”高校学生骨干,每个省份每年培养200人左右;高校团委主要培养本校学生骨干,每年的培养数量原则上不少于学生总数的2%。各地各高校启动了切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培养工作。“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实施8年来,团中央学校部直接培养大学生骨干1885人,各省级团委直接培养大学生骨干近5万人,各高校团委直接培养大学骨干120余万人。

    2012年,“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被中宣部正式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大批学生骨干提高了理论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并用实际行动践行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青春誓言。

    16“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012年11月29日,第十八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为民族复兴大业赋予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提出,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包括广大青少年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心渴望和高涨热情。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2013年4月,团中央印发《“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体方案》,部署在全国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团中央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五个引导:一是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二是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三是引导青少年自觉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四是引导青少年深刻认识实现中国梦需要亿万青年脚踏实地、不懈奋斗;五是通过团的品牌工作和实践载体帮助青少年学习成才、建功立业。

    紧接着,团中央部署开展了“我的中国梦”万场宣讲交流活动、“我的中国梦”主题团日活动、团干部“学理论·强党性·铸信仰”活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活动、“与人生对话——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彩虹人生——我的中国梦”主题活动、“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主题活动等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宣传教育和实践活动,坚定不移地在广大团员青年中倡导奋斗精神,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青春力量。据不完全统计,全团开展各类主题活动近400万场,覆盖青少年超过1.6亿人次。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参观空间技术成就展览,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共度节日。习近平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

    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014年,团中央又下发了《关于深化“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的通知》,部署全团以“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走基层活动为重点,充分发动各条战线、各个系统,特别是广大基层团组织,普遍开展讲故事、树典型、抓实践等活动,形成“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的鲜明导向,引导青少年自觉增强奋斗精神,努力在为实现中国梦艰苦奋斗、不懈奋斗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人生梦想、争创时代业绩。团中央从全国1100多名优秀青年中精心选取了28名青年典型组成分享团,分4批,先后走进31个省(市、区)的275家基层单位以及铁道、金融、民航、中央企业等6个系统的23家基层单位,深入大学生、进城务工青年、企业青年、农村青年、机关干部、新兴青年群体、部队官兵等群体开展分享交流活动,举办分享会380余场,现场听众超过3万多人,网上微博话题总量超过130万条,影响覆盖2800余万青少年。团的各条战线和县级以上团组织开展活动超过2.28万场,直接参与青年超过267.7万人。

    在大力推进“中国梦”宣传教育、榜样引领的同时,共青团积极搭建平台,帮助青少年圆梦。各级团组织围绕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累计开展见习岗位对接活动4200多场,提供见习岗位42万余个,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240.15万人次,向20万城乡青年发放创业小额贷款100多亿元。围绕帮助青少年学习成才,大力实施“希望工程”,接受社会各界捐款12.75亿元,援建希望中小学357所,资助家庭困难中小学生11.5万名;“圆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10.7万名。围绕进城务工青年需求,开展了“携手回乡”“一起过年”“大学圆梦”“玫瑰之约”等活动。“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等活动,共与8000所农民工子女学校结对,新增结对农民工子女342万人,55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围绕维护青少年权益,普遍开展“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联合有关部委开展“全国青少年维权岗”创建,加强共青团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建设,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和信息服务。

    “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各地团组织和青少年中引起热烈反响,已成为共青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一项品牌活动。今后,团中央还将围绕“我的中国梦”主题,不断推出更多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活动载体,继续深化“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分享团走基层、“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等主题活动,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少年敢于铸梦、勇于追梦,积极帮助青少年奋斗圆梦,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谱写新的青春篇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