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物长宜放眼量-编者的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为社会提供重要的道德基准、智力支持和文化自信。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是中国现代化的一大精神资源。正如习近平同志2014年2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所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在当代中国,提到传统文化,不能不提季羡林先生。季羡林一生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虽然生前曾坚辞“国学大师”“学术泰斗”等称号,但仍然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大师。先生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和系统性的思考,不遗余力地捍卫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情也真、其言也善。因此我们将季老的这些珍贵的思想成果编撰成书,希望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书所选的季老文章分为五辑:第一辑“我的国学观”,主要内容为季羡林先生对国学内涵的深刻认识和从专业角度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论述;第二辑“民胞物与,天人合一”,主要内容为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所形成的真知灼见;第三辑“要拿来,更要送去”主要内容为先生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所进行的一系列思考的呈现;第四辑“西方不亮东方亮”,主要内容为先生对东方文化的内涵、历史地位等的精辟论述;第五辑“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主要内容是先生对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在未来人类文明发展中将起到支配性作用这一论断的证明和分析。

    书中所选的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文章选录与发言整理。这些文章再现了一代大师的思想足迹,有对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剖析,有对传统文化和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客观评价,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更有对年轻人的殷切期望。其中一些重要观点和举例有一定的重复,在不影响阅读的情况下,编者进行了适当的删减。

    书名“风物长宜放眼量”是毛泽东诗《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一句,原为劝慰柳亚子放开眼界、以宽阔的胸怀看待人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句诗被季老在论及传统文化时引用:“‘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决不应妄自尊大。但是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我们不应当囿于积习,鼠目寸光,认为西方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切都不行。”(《“天人合一”新解》)在此季老赋予了这句诗新的含义,希望我们以长远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公正客观地看待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理性地看待中国在近现代的历史遭遇,理性而审慎地面对现代西方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解构和过度消费传统文化的现象,社会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感式微,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仍然任重道远。季羡林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东方文化的精辟论述和深刻阐释,在21世纪的中国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季羡林先生在书中提到陈寅恪、钱穆等国学大师,提到“推荐十本书”,有利于读者按图索骥,进一步去了解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与博大。

    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朋友可以发现传统文化的价值,强化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通过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与坚守,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与活力。毕竟,珍视传统,使之薪火相传,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编者

    2014年9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