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翔的纸蝴蝶-求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孙春平

    台商段某,懂文化,精管理,待人谦和,人称儒商。每有员工告假还乡,他必嘱咐,请给家人问好,回来时别忘了给我带回一个故事或见闻。员工们都知段某喜听各地风情,尤其是那些奇人逸事乡井古怪,回来销假时自然要讲上一二。段某听得兴致盎然,有时还掏出本子记上几笔。

    刘君讲,他的家乡数十年前修梯田,竟挖出一个古钱冢,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罐子里,都是大同小异的大钱儿。乡民们一拥而上,三锤两镐将罐子砸破,便把那些古钱币抢了去。有人送进废品站卖了废铜烂铁,有人给了孩子们去扎毽子,还有农妇穿了串儿挂在屋檐下,只等秋天焯晒豆角时丢进滚水里一涮,听说那样一来晾晒出来的豆角就是绿莹莹的了。段某说,那是古钱上的铜锈起的作用,上了餐桌虽好看,对食用者的身体却没有好处。现在去山上还能拣到古铜钱吗?答说,按说,早没影了。前些年听说古铜币是文物,能卖大价钱,人们又上了山,掘地三尺,没日没夜地翻找;听说有人还真碰了运气,可眼下就比大海捞针还难了。可也别说,我这次回去,听说又有人碰了彩头,是一块什么“通宝”,立马被人买了去,用那钱足足盖起五间大瓦房。气得山里人肺都要炸了。段某听罢大笑,说不炸才是怪事,这是民众的文物意识增强了。

    又有齐君对段某说,家乡的堡子有一对母子,老太太年近八旬,带着一个四十多岁的傻儿子,日子过得格外艰难。那儿子虽傻,却舍得花气力劳作,对母亲孝顺无比。问题是,这傻儿子真真的只有一个心眼儿:母亲让他去拾柴,他就是在路上见了金条也会视而不见;母亲让他去别人家收获过的地里翻捡花生,他就只认花生,有人故意往他身边扔红薯都不灵。段某听之赞道,这人可就是个宝啦!齐君说,活宝吧?听说村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寡妇,寡妇要求相看相看。老母为防尴尬,给他换上一身干净衣裳,借口让他去介绍人家借簸箕,没想他只记着簸箕,站在那家大门外等着拿,连屋门都不肯一进。段某说,世人浮躁,难得这般单纯。是宝不是宝,那就看怎么使用啦。

    员工们讲给老板的故事,闲暇时难免交流一番,以博一笑,谁也没太认真。没想一年后刘君再回老家,便听说段某曾专遣人去相邻村里买下一处房舍,又亲自驱车去了齐君的家乡,说服老妇带憨儿迁居数百里,住进了那处房舍,并许下每月千元的生活费用。他还出示了带在手上的一枚古钱,要求只有一个,让憨儿去山上捡拾这类物件,捡来归他,另有重赏;捡不来也只认天意。

    员工闻之,未免惊愕。或讥段某财迷心窍,不惜赌博;或叹老板变废为宝,善于用人。话儿传到段某耳里,也只是呵呵一笑,不作辩解。时光荏苒,不觉三年过去,齐君再从家乡回来,人们便追着问可有结果。齐君摇头说,哪知呀。我只知老板又给傻爷们儿找了个媳妇儿,媳妇儿走路有点跛,却不耽误侍候一老一少。那个傻儿子每天都去山间转悠,风雨不误。一家三口的日子,倒也其乐融融。人们不禁又猜,如此局面,是不是段某已有了收获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