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实用文艺鉴赏-文艺鉴赏的意义和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文艺作品一经创作出来,流传于世,就成为社会所共有,供千千万万群众鉴赏。而文艺鉴赏是借助文艺作品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再认识,是创作在另一种形式下的继续,是使文艺创作成为实现了的创作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看到,文艺鉴赏是人们一种自觉的审美活动,要想有所收获,既得到美感享受,又在思想上受到启迪,那就要善于鉴赏,要遵循鉴赏的规律,懂得鉴赏的方法,充分发挥鉴赏者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思索,自己作主。”而不应随人俯仰,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取得鉴赏的相对自由。

    文艺鉴赏的社会意义

    文艺的价值,文艺的社会功能,是通过人们的文艺鉴赏活动来实现的。离开文艺鉴赏,作品也就无所谓社会效果。假如有一件世上稀有的艺术珍品,创作出来以后就封存起来,永不流传于世,那又怎能谈得上发挥它的社会作用呢?文艺社会功能的实现,除遵循认识论的一般规律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特殊的途径。这就是文艺主要借助于艺术形象(或意境)的感染,通过作品对人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的作用来实现。文艺是先影响人的思想感情而后影响社会生活的。文艺作品能不能产生社会作用、能在多大程度上产生社会作用?鉴赏者会不会接受文艺作品的影响、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影响?这都和文艺鉴赏这个中间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都要受到文艺鉴赏活动的制约。

    文艺鉴赏的社会意义,一般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文艺鉴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领域非常宽广。“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文艺鉴赏属于文化生活,是人们精神生活中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在鉴赏活动中,一方面,文艺作品成了人们认识的对象;另一方面,鉴赏者在审美享受中得到教益,间接认识了社会,知道了人和人的各种关系。

    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期,原始人在繁重的劳动之余,以唱歌、舞蹈和说故事来相娱乐,这就是早期人类的文艺鉴赏活动。以后,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发展,文艺鉴赏成了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文艺鉴赏活动,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来说,是不可想象和难以忍受的事。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著名小说《象棋的故事》中,描写一个律师受到德国法西斯一种特殊方式的迫害——把他单独囚禁在大旅馆的一间房子里,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时,他感到的是一片虚无,神经紧张得差不多要绷断了,只得靠反复背诵过去记熟的民歌、儿歌、荷马史诗等,来求得精神上的支持。一次,当他等待提审时,发现衣架上一件军大衣口袋里装着一本书,便冒着生命危险偷到了手,带回牢房。作家表现这个律师当时的心理活动:我“回到了我的地狱,终于独自一人,可是又再也不是孤零零地独自一人的时候,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瞬啊!”“我希望,这是一本使我精神上能够紧张起来的著作,不是浅薄的、轻松的作品,而是可以学习、可以背诵的东西,譬如诗歌,最好是——这是何等大胆狂妄的梦想啊!——歌德或者荷马的作品。”这篇小说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现代人在与外界隔离时渴求文艺鉴赏的内心活动,生动地显示出了文艺鉴赏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年龄稍长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贫乏,除了几个所渭“样板戏”外,其他文艺作品几乎均遭禁锢,那种日子多么叫人窒息!它对青少年精神成长所造成的恶劣后果,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消除。现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尤其是对文艺鉴赏的需求也空前提高,并向着更高层次、更丰富多采的方向发展,文艺鉴赏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必将发挥愈来愈显著的作用。

    作为社会的人,总希望通过文艺作品了解自己生存在其中的世界,不但想了解现在,也想了解过去,还想展望未来。文艺把社会生活现象加以集中、概括,予以典型化,描绘出人类社会各个时期的生活图画,给人们提供了人类社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形象化的教科书。它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种种障碍,来满足人们这方面的精神上的需要。不仅如此,文艺还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精神产品,再现了人的丰富多采的生活,表现了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现了人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人们鉴赏文艺作品,能在其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正如黑格尔所说:“群众有权利要求按照自己的信仰,情感和思想在艺术作品里重新发见它自己,而且能和所表现的对象起共鸣。”文艺还有效、集中地将有限、分散的审美经验系统化,并借助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象体系,使审美经验在更高形态上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每一部文艺作品,尤其是那些不可多得的珍品,都是一个独特的审美经验体系。它们不仅有力地影响着它们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心理,而且会转化成一种审美传统,世世代代作用于后人。一部《诗经》,一部《荷马史诗》,一部《红楼梦》,一部《人间喜剧》,一部《战争与和平》,乃至一尊维纳斯雕塑,一幅《自由引导着人民》的绘画,一首贝多芬的交响曲,一页王羲之的书法等,一部感人至深的电视剧,一座别出心裁的建筑,都是一个伟大民族在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丰富的系统化了的审美经验的结晶。人们鉴赏这些作品,就必然会接受本民族长期积累的这种审美传统的影响,并在以后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审美实践中去。假如人类不曾产生、也不曾接受过优秀文艺作品的影响,即不曾有过任何审美经验的积累、系统化和广泛的传播,那么人类灵魂的畸形发展,将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形成了趋向于美的本性。艺术家的职责就在于发现美、创造美;人们鉴赏美,也是为了寻求美,享受美。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以美育人,在美的享受中认识周围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体现崇高的社会理想。这正是文艺鉴赏活动不同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其次,文艺鉴赏是文学艺术的社会作用得以实现的桥梁。

    任何文艺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沟通读者、听众、观众和文学艺术家之间的联系,完成鉴赏对象和鉴赏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转化,使文艺作品发挥社会作用。一般说来,文艺的社会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其中以认识作用为基础,教育作用为主导,审美作用为表现形式。而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要以文艺鉴赏为桥梁和中介。最后才能得以实观。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形象的反映。文艺作品,特别是优秀的文艺作品,它们从横的方面真实地再现了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军事、道德、宗教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的状况,从纵的方面生动地展现了人间沧桑、时代变迁、民族兴衰和阶级分合等各方面的情景。它们不仅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而且还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人们鉴赏文艺作品,可以从中获得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提高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开拓视野,启迪智慧,丰富人生经验,正确地去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人们将一些伟大的文艺作品誉为“史诗”或“生活的百科全书”,正是对这些作品认识作用的充分肯定。马克思曾赞扬英国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等人“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恩格斯称颂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说他从这里所学到的东西,甚至“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列宁认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的镜子”,“俄国工人阶级研究到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作品,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敌人。”这说明,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的。再以我国古典文艺作品为例;我们可从史前洞窟画狩猎图中,了解到原始人的集体狩猎活动和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可从《诗经》、《楚辞》中,看到上古时代的社会生活和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风俗、人情、理想、愿望等;可从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塑像中,看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赫赫声威和从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极其残酷的社会现实;可从敦煌石窟艺术中,了解到从前秦到元代近千年间我国古代人们的生产劳动,商业贸易、宫殿城池、文化心理、社会风习、衣冠服饰、宗教祭祀等各方面的情况;可从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了解到宋代以汴河为中心的都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生活,可从关汉卿的《窦娥冤》等元代杂剧中,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和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可从曹雪芹写的《红楼梦》中,认识到什么是封建社会和它必然崩溃的前景。上述这些作品,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尚提供了形象化的思想材料,因而同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文献价值。当代优秀的文艺作品,展现了现代中国广阔的生活画面,显示了人民群众立志改革、振兴中华的壮志雄心,鉴赏这些作品,可使人们熟悉各条战线、各种人物的思想和生活,从而加深对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和所肩负的伟大使命的认识,激发我们建设家园,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力量。

    文艺作品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生活,而且还能对人们的政治倾向、思想感情、道德品质、精神性格等方面产生影响,这就是文艺的教育作用。如果说,文艺的认识作用告诉人们生活是什么样子的,那么,文艺的教育作用就要告诉人们应当怎样生活,怎样做人。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杜勃罗留波夫曾谈到他少年时代阅读庇雪姆斯基的小说《阔气的求婚者》所受的教育。他从小说主人公——有钱而游手好闲的萨米洛夫身上,照见了自己的影子,感到无比羞愧,决心改掉自己身上的恶习。他说:“这个人物的描写深深地伤害了我的自尊心,我感到害臊,假使不是马上就动手做事,那么,至少已经认识了劳动的需要,我不再在上流社会里自尊自大,现在要逐渐加以改正……”列宁、季米特洛夫也都曾谈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么办》对他们走上革命道路、坚持革命斗争所起的作用。列宁说:“在我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以前,对我起着主要的、占压倒优势影响的,只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这种影响就是从《怎么办》开始的。”他称赞《怎么办》“这才是真正的文学,这种文学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在它的影响下,成千成万的人变成了革命家。”保加利亚革命领袖季米特洛夫也说过,他“那一贯的坚持力、信心和坚定精神”,都同他“少年时期读过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作品有关系。”而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由于它和现实的紧密结合,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对人们的教育作用就更为显著。如高尔基、鲁迅等人的作品,以及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青春之歌》,歌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歌剧《白毛女》、《洪湖赤卫队》,话剧《屈原》、《报童》,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西安事变》、《天云山传奇》,绘画《开国大典》、《血衣》,以及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和泥塑《收租院》等等,它们在引导人民走上革命道路,帮助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激励人们为美好的明天而斗争等方面,都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不可估量的教育作用。

    文艺不同于科学认识、伦理道德的地方,就在于它还具有审美作用。前面说到的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不仅在方式上需要通过审美作用才能达到,而且在内容上还必须具有审美的特点和意义。任何游离于艺术形象和审美价值之外的功能和作用,都不是文艺的功能和作用,而是非文艺的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审美作用,主要指文艺能够使人产生美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加热爱和追求美的事物。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诗人,这是指导人们对于生活抱着高贵的观念,抱着高尚的感觉方式的领袖: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我们就养成了厌恶一切虚伪的和恶劣的东西,了解一切善和美的事物的魅惑力,爱好一切高贵东西的习惯;读了它们以后,我们自己也变得更好起来、善良起来、高尚起来。”这不仅对诗歌,同时对其他文艺作品也是适用的。文艺有时也表现丑恶的东西,但这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为了揭露它、抨击它、否定它,使读者、听众和观众由于对丑恶事物的厌恶,而激起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并为保卫美好的事物而斗争。文艺鉴赏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正是在尽情地陶醉于艺术享受之中时不自觉地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情操的熏陶。由于鉴赏是寓教育于美的享受之中,所以文艺作品才“不胫而走,不翼而飞,不叩而呜;刺人脑球,惊人眼帘,畅人意界,增人智力;忽而庄,忽而谐,忽而歌,忽而哭,忽而激,忽而劝,忽而讽,忽而嘲;郁郁葱葱,兀兀矻矻,热度骤跻极点,电光万丈,魔力千钧,有无量不可思议之大势力;……其感人也易,其入人也深,其化人也神,其及人也广。”文艺鉴赏的实践证明,文艺只有在审美作用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的效果。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奉献给人民群众的礼品,不应是令人精神疲劳的拙劣宣传,而应是饱含精神营养的艺术佳作,让人们喜闻乐见,乐此不疲,这样才能达到感人肺腑、移人性情的目的。

    第三,文艺鉴赏是文艺创作的前提和文艺评论的基础。

    文艺创作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一定读者、听众和观众的鉴赏需要。文艺作品的存在是因为鉴赏者的存在。广大群众的鉴赏需求,是以文艺创作为前提和依据。作家、艺术家对于群众鉴赏需求的认识、理解和反应,是创作的最基本的动因之一。没有愿意接受并且能够理解作品的鉴赏者的存在,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就很难产生,产生了也难以持久。事实上,不管作家、艺术家是否意识到,他在创作时总要设想一个鉴赏者的存在,而且往往自己实际上在充当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听众和观众。群众的审美心理和鉴赏需要、鉴赏趣味给予艺术家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以重大影响。在创作前,他必须考虑群众的需要、爱好和趣味,以确定选材和构思;在创作中,又要考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和改变;当作品公诸于世后,群众鉴赏的反响起着信息反馈的作用,它对艺术家今后的创作将发生重大影响。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别林斯基也说过:“对于文学来说,公众是最高的审判,最高的法庭。”他们的讲话都高度概括了文艺鉴赏对于文艺创作的意义。许多优秀作品之所以能受到群众广泛的欢迎,甚至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适应群众的鉴赏需要无疑是其中一条主要的原因。所以,高明的作家、艺术家都懂得征服群众必须先适应群众这条创作规律。他们经常汲取来自鉴赏者方面的审美反应,十分注意了解和尊重鉴赏者的审美心理和鉴赏需求、鉴赏兴趣,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使之更大程度地适应鉴赏者,以便最大限度地征服鉴赏者。然而,是不是读者、观众和听众越多的作品就越好呢?也不尽然。我们看问题不能简单化、绝对化。群众的状况是很复杂的。从总体上看,群众的审美心理和鉴赏需求、鉴赏趣味是正确、健康、积极的,这是主流,但同时也不可否认,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群众也会有某些不健康的趣味。迎合群众不健康趣味的作品,有时也会招徕相当数量的读者、观众和听众。但这种“迎合大众、媚悦大众”的作品,“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所以,文艺创作,既要适应群众鉴赏的需要,又要对群众的鉴赏需要、艺术趣味作具体分析。要讲究社会效益,不能把作品当成纯粹的商品。对于群众的文艺鉴赏活动,我们应该予以必要的、正确的引导,而不应去投合群众低级的、不健康的审美趣味。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功能,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发展。

    文艺评论是对各种文艺现象和文艺实践活动所作的理论探讨、分析和评价。文艺评论离不开文艺鉴赏,离不开对作品的具体把握,离不开对艺术形象或意境的具体感受、体验、品鉴和理解,所以,文艺鉴赏是文艺评论的基础。如果文艺评论不是建立在文艺鉴赏的基础上,不是从形象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便会忽视文艺本身的特点,容易走上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的道路。但是,文学评论又不同于文艺鉴赏,它应该是文艺鉴赏的深化和发展。

    文艺评论家由接触而深入作品的过程,首先是鉴赏的过程。评论家只有通过深入的鉴赏活动,才能体验到文艺作品在广大群众精神上可能产生的影响。文艺评论的目的,是要根据一定的文艺鉴赏实践,对作品的客观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作出科学的分析、评价和判断,揭示出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上的独创性,来引导和提高群众的鉴赏水平,使群众对作品作出正确、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多受益,少受害,增强或消弥文艺作品的各种社会影响,更好地发挥文艺的社会作用。因此,只有当评论家的文艺鉴赏的能力、趣味和要求既代表广大群众又高于广大群众,并且使文艺评论成为群众审美心理、鉴赏需要和鉴赏趣味的集中表现的时候,这样的文艺评论对文艺鉴赏才可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

    通常说,文艺作品和鉴赏者是同时存在的。从鉴赏者的角度说,只有当你是一个具备了艺术修养的人,即对文艺鉴赏的性质、特点、心理过程、社会意义有所认识,又能遵循文艺鉴赏的规律,懂得鉴赏的正确方法,这才称得上是自觉的鉴赏,文艺作品对你来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存在”。文艺作品必须通过正确的鉴赏,才能使其社会功能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以不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鉴赏文艺作品,就会取消或者贬低、歪曲作品的社会意义。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来鉴赏文艺作品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艺术门类和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在鉴赏时自然会有一些特殊要求。后面我们在谈到各个艺术门类及其不同体裁、样式作品的鉴赏时,将结合具体作品作具体介绍。这里,只是提出在鉴赏各个艺术门类及其不同体裁,样式的作品时都适用的方法,即文艺鉴赏的一般方法,供大家在鉴赏实践中参考。

    一,要以审美的态度来鉴赏文艺作品。

    文艺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要求鉴赏者要以审美的态度,也就是要用艺术的眼光来鉴赏文艺作品,这样才能从中获得艺术的享受,并在思想上受到启迪。

    在文艺鉴赏实践中,常见的有这么几种不正确的态度:一是消遣的态度。有些人鉴赏文艺作品,只图轻松、惬意、消磨时光,为鉴赏而鉴赏。他们感兴趣的是一些游戏消闲、逗趣取笑的所谓“通俗文艺”,至于这些作品的审美情趣是否健康,思想内容是否有益,则一概不予过问。

    二是猎奇的态度。有些人单纯追求题材、情节上的离奇,整天沉浸在侦探、凶杀、武侠、言情等作品里;就是观赏一些优秀作品,也只是追求情节的曲折离奇,满足于对故事梗概的了解,迫不及待地想一下子知道事件的结局,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心灵的展示、环境的描写等,则不耐烦地“隔”过去。有一段时期街头上小报泛滥,一些末流作家“创作”了各种离奇古怪的“作品”,引猎奇者上钩,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有关的监督部门也采取了相应的整治,取得了一些成效。三是趋“新”的态度。有些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认为只要是“新”的东西,就必定是美的,错误地认为这是一种“新潮”,于是趋之若鹜。尤其令人奇怪难解的是,有些人以趋“新”的态度对待文艺作品,如果听说哪篇小说、哪一幅画、哪一部电影、哪一首歌曲受到社会舆论的批评,他就想方设法去“见识见识”,从中寻找某种刺激,看过后即对这些作品大加赞扬,认为这才是赶上了“时代的潮流”。四是庸俗的态度。有的人以一种浅薄、庸俗的态度去看待那些伟大的、成功的作品,如读《水浒》,单看潘金莲和西门庆污秽关系的那些章节,看《红楼梦》,也只对那些乱伦,淫泆的部分感兴趣,以满足官能的刺激;就是对那些男女相悦的内容,也只是从满足情欲的心理要求出发去鉴赏。

    看电视、电影和戏剧也一样,他们热衷的是那些拥抱、接吻的镜头,津津乐道的是男女间性的追逐。这简直是嗜痂成癖!以上四种态度都是文艺鉴赏的病态现象。在文艺鉴赏中还有一种非审美的态度,就是单纯用政治、伦理的眼光去理解文艺作品。如毛泽东同志早年写的爱情词《贺新郎》,有的人却硬把它说成是一首政治诗,词的上阙末两句,“人有病,天知否。”这里的“人”明确指的是依依难舍、不忍分离的男女主人公,“病”是指郁结在他俩心中难以言表的相爱深情;可是不少人却将词中的“人”解释为劳苦大众,将“病”解释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又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明明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痴心追求窈窕淑女,其狂热达到了夜不能寐、辗转反侧的地步;可是孔子却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的典范,以后的经学家更有说这首诗是颂扬“后妃之德”

    的,和诗的原意真可说是南辕北辙了!

    文艺鉴赏中的非审美态度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把艺术与现实生活等同,用生活的真实机械地来裁断艺术的真实。如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七绝《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明朝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未免太迂腐可笑了!文学史上这方面的笑话是很多的。如北宋大科学家沈括责难杜甫《古柏行》中的名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不实,南宋严有翼嘲笑李白《北风行》中“燕山雪花大如席”

    和《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的诗句是“奈无此理何!”

    这都是把艺术等同于现实生活,忽视了文艺反映生活的特点和规律,不能用审美的态度去鉴赏文艺作品的缘故。

    不能用审美的态度来鉴赏文艺作品,这在鉴赏上称之为“隔”。一“隔”,就既谈不上“鉴”,也谈不上“赏”。为什么产生“隔”呢?根本的原因在于对文艺与生活的关系没有正确的理解,对文艺鉴赏是感性和理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等特点缺乏认识。为了从鉴赏中的“隔”过渡到“透”的境界,我们应该努力在鉴赏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艺术眼光,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用整个心灵去感受、体验,领悟艺术形象或意境,探寻艺术境界的幽胜,使自己在艺术享受中同时获得有益于心灵成长的营养。

    二,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是社会生活在作家、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又受其所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时代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与作者本“人”和他所处的“世”密切相关的。

    鲁迅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例如,我们听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如果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即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黑暗现实,对柴可夫斯基这样一些向往自由的俄国知识分子当时苦闷彷徨的精神状态一无所知,那就不可能深刻地体验到这部交响乐曲的感情内涵以及它的社会意义。

    同样,我们吟诵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盛唐山水田园诗人的优秀诗作,如果对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思想、创作缺乏了解,那对作品的理解就只能是表面的。山水田园诗为什么在盛唐盛行呢?这和继承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诗的传统有关,但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孟浩然、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

    统治阶级提倡佛老,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名利双收。此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

    只有当我们对盛唐山水田园诗产生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么,对这些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才谈得上是真正的鉴赏。

    还有,鉴赏文艺作品时,如能知道作者当时的创作意图,将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审美把握。鲁迅指出:“从作家的日记和尺牍上,往往能得到比看他的作品更其明晰的意见,也就是他自己的简洁的注释。”如我们阅读鲁迅的《阿Q正传》,可能对阿Q的形象,特别是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理解不深,甚至会产生为什么在阿Q这样的贫雇农身上会有这样消极的东西的疑问,而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里对这些问题有过具体说明。读过这篇序言,我们就会认识到鲁迅塑造阿Q形象是要写出“现代的我国人的魂灵来。”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沉默的国民的魂灵”。

    这样一种消极的精神状态,经过辛亥革命,并没有冲击到。鲁迅预言:“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会开口的罢。”这就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并把希望寄托在人民大众的革命上面。这些话为我们理解阿Q形象指出了方向。又如,不少青年看过老舍的话剧《茶馆》后,总感到理不出个头绪来,但只要读一读作者《谈<茶馆>》这篇文章,那么,对《茶馆》每一幕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历史背景,各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就会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

    我们要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除前面提到的读作者谈创作体会的文章外,还可阅读作品的“前言”或“后记”,以及有关传记性文章和别人的评述性文章。

    三,从整体结构上全面、完整地鉴赏文艺作品。

    一切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把社会生活作为一个完整的、有着各种内在联系的整体来反映的。文艺创作,讲究凝神结想,成竹在胸,布局统一,互相牵引,肌肤密连,气顺血畅,浑然天成,无雕琢痕。人们在鉴赏文艺作品时,当然不应忽视对“立片言之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的“文眼”,“诗眼”,“戏眼”等最能传神的那些笔墨,于细微处见精神,但“点睛之笔”毕竟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是不能离开整体而孤立存在的,因此,更重要的是要把文艺作品看作有机的整体,从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上去进行鉴赏,而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寻章摘句”,这样,才能把握住文艺作品的审美特性,真正认识作品的审美价值。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与不美,艺术作品与现实事物,分别就在于美的东西和艺术作品里,原来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印度诗人泰戈尔说得更富有哲理:“采着花瓣时,得不到花的美丽。”我们知道,根据事物构成的状态,可将美区分为单象美、个体美和综合美。单象美是个体中某一部分的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个体美系指事物本身相当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个体的美,它包含单象美,又高于单象美,却并不是单象美的机械相加;综合美由个体美所构成,但综合美的本质不在于罗列不同个体的美,而在于揭示各个个体间的内在联系的美,从而使事物的美发生质的变化。文艺作品中的“点睛之笔”、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就是单象美、个体美和综合美的关系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反映。

    一部文艺作品,例如一部长篇小说,一部电影,或是一首小诗,一篇散文,一首歌曲,一幅绘画,一尊雕塑,它们反映的只是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然而,在它们所反映的生活侧面里,又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社会生活中相互联系的许多方面;一部成功的作品,必然包含着“点睛之笔”和好的细节、局部,但它们只有融合在整体之中并能给整体以生命时才有价值;作品中美的内容离不开美的形式来表现,而美的形式只有当它表现了美的内容时才真正获得了生命。总之,文艺是整体的艺术。一部作品,一个艺术形象,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我们鉴赏文艺作品,一定要胸有成竹,顾及全篇,从作品的整体出发,透过完整的艺术形象或意境去认识它的审美意义,而不能局限于一隅。这里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如我们鉴赏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一幅和谐、完整的秋色图。它化景物为情思、表达了天涯孤客的羁旅愁怀。它的美,不是从单个孤立的形象,诸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体现出来的,而是由几幅画面综合起来而成为统一、完整的形象和意境体现出来的。如果孤立地去鉴赏这一和谐、完整形象(意境)中的单个形象,它们就并不美,有些单个形象如“枯藤”、“老树”、“瘦马”等,甚至还是丑的。这就犹如一座精巧别致的建筑,拆成碎片,不成整体,那还有什么美的价值可言呢?

    四,要善于运用比较的方法。

    文艺鉴赏包含了鉴别和欣赏两个方面。鉴别离不开比较,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文艺赏鉴的各个环节,比较的方法都能发挥作用。事实上,读者、观众和听众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不同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认清作品的成败得失,并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赏鉴水平的。

    比较,历来是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事物的特征往往在和相似或相异事物的比较中显示出来。在文艺鉴赏中,为了深入了解优秀艺术家的创作思想、艺术成就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对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比较。通过不同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相互比较,就能发现他们创作上的“同”和“异”,而这种“异”,就是作品思想和艺术上有特色的地方。例如我们鉴赏京剧,假如对梅、程、荀、尚四大名旦的表演艺术有意识地进行比较,那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唱腔、念白、做工、舞蹈动作、服装扮相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和鲜明的表演风格就会有较深入、细致的了解,这对提高我们鉴赏京剧艺术的水平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文艺鉴赏中的比较,还可以是优秀作品同有缺点甚至有错误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识别美丑善恶,增强免疫力。

    “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鲁迅也说过:“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乡下人常常误认一种硫化铜为金矿。

    ……就是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而且一识得真金,一面也就识得硫化铜,一举两得了。”我们将优秀的、平庸的、低级下流的作品相比较地进行鉴赏,相形之下,优秀作品就显得光彩夺目,平庸的作品则黯然失色,低级下流的作品就无地自容。近年来,沉渣泛起,一些不健康的音乐、黄色小说、凶杀录像等在少数青年中流传。

    如果我们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经常阅读、观赏优秀的文艺作品,使之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天长日久,潜移默化,就会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从而自觉地抵制各种思想病菌的侵蚀。

    五,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

    凡是优秀的文艺作品,无不具有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据说一九二二年法国巴尔蒂冒尔剧场上演莎土比亚的悲剧《奥赛罗》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当演到第五幕,黑色的摩尔人奥赛罗听信谗言,怀疑妻子不忠,愤怒之下掐死美丽善良的苔丝蒂蒙娜时,台下担任剧场警卫的一个士兵大声惊呼:“我决不许一个该死的黑人,当着我的面,杀死一个白种女人!”他忘记了自己是在看戏,竟端起枪向台上的奥赛罗射击,结果打伤了扮演奥赛罗的演员的胳膊。平日,我们经常见到有些人读小说废寝忘食,听音乐如痴似醉,观画流连忘返,看戏拍案叫绝……,他们神游于美妙的艺术世界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喜怒哀乐,应境而生。这种神与物化的审美感受,就叫做“入乎其内”。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充分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获得心神陶醉的审美享受。但是,文艺鉴赏不只是情感活动,而且还有思维活动;它不仅具有怡情作用,而且还具有认识作用。因此,正确的鉴赏是将情感与理智统一起来,既要动情,又要动脑: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得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强调的读书“出”、“入”法,对于鉴赏一切文艺作品都是适用的。鲁迅曾尖锐批评那种只能“入乎其内”,却不能“出乎其外”的态度,他说:“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分,满心是利害的打算……。”这当然是不可取的。有的青年人,读了斯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就去效法作品中的主人公于连为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地反抗社会,或象于连那样大胆、无耻地追求女性,看了电影《少林寺》,就一心想去当和尚、练武功。他们成了作品的俘虏,难以自拔,甚至闹出笑话或悲剧来。这是要不得的!在文艺鉴赏实践中,要“进”得去,“出”得来,既要“入迷”,又要“清醒”,使“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发现艺术美的奥秘,获得完整而深刻的审美感受。

    六,既要重视“初感”,又要促使鉴赏不断深化。

    一件优秀的文艺作品,鉴赏者第一次和它见面,往往会留下新鲜而强烈的印象,这就是鉴赏的“初感”。初感又称第一印象。这第一印象是鉴赏者在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敏感状态下所获得的不存先入之见的初次感受。一般说来,赏鉴者初次接触作品时心灵被深深打动的那一“点”,往往也正是作品最动人的那一“点”,在许多情况下,第一印象的感觉特别敏锐,因而初感也往往比较准确、恰当。我们应该珍惜文艺赏鉴中的初感,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一步上。因为初感还来不及有意识地对作品进行分析和综合,仅仅是初步的感受。它虽然敏锐,却不一定正确;虽然新鲜,却不一定深刻。所有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座丰富的矿藏,不可能被一次鉴赏所穷尽。有些文艺作品,意蕴丰富、深邃,单凭初感是很难窥其堂奥的,只有“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所见愈奇。”“用思有限者,不能得其神也。”所以,我们应该反复观赏,反复品鉴,反复玩味,以促使鉴赏的不断深化,从而加强和修正对作品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理解。别林斯基说过,读果戈里的《死魂灵》,不是读一遍就能理解的,读第二、三遍时,他还象读从未读过的书那样获得新的印象。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论到契诃夫的剧本,也曾说过,初一看,感受不到这些剧本的深度,每多读一遍,就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而你把戏中同一角色演到五百次以上,就会在每次表演中都发现一点新的东西,好象戏里藏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创造力的源泉似的。列宁说,他“读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在一个夏天里就读了五遍,而每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这都说明,鉴赏文艺作品,我们既要重视初感,又要在初感的基础上反复品鉴,深入体会,寻幽探胜,心领神会,这样,才能领略到作者的思想意蕴和审美价值,获得最大的美感享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