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通过从民间文学各类不同的作品入手,探讨鉴赏民间文学的方法。通过鉴赏内容丰富、体裁繁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去了解民族文学的渊源和传统,品味其中蕴含的纯朴、健康的情感,领略劳动人民积极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惊人的艺术才华,并从中获得美的享受。
民间文学的性质、类别和审美特征
民间文学是历代人民群众的口头文学,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表现了他们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民间文学是人类文学的起源,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进入阶级社会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书面文学主要掌握在上层统治者手中,广大劳动群众则继续以口头语言为工具,运用他们的审美观点和艺术技巧,创作出大量的口头文学作品。今天,人民大众掌握了文字工具,有可能运用书面语言进行创作。但由于民间口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所以至今仍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并活跃在电台、电视节目及互联网之中。评书、相声等曲艺节目,赢得了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广大群众的喜爱。
无论是上古神话、史诗还是今天流传的生活故事,都是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讲的那样:“哪儿激发着人民群众的强力、崇高的感情,哪儿人民在树立着丰功伟业,……哪儿就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文学的这一特点,使它的内容具有明显的人民性,表现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愿望和反抗阶级压迫的要求。它歌颂劳动、智慧、正直、勇敢和善良,抨击贪婪、自私、掠夺和虚伪,深刻而真实地反映出劳动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他们的爱憎。
是非观念和美学观点。民间文学汲取、集中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知识、智慧和才能,是集体观点和感情的艺术结晶,在具体作品上表现出鲜明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民间文学是一个复杂的文学现象,关于它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民间文学大致可分为神话、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寓言、民间叙事诗、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几大类。
民间文学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各具特色。它丰富的内容中充满着智慧和生命力,散发着健康的道德气息,渗透着人民群众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民间文学独特的审美特征有以下几点:
一、口头流传,集体创作民间文学使用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在人民群众之中口耳相传,是活在人民口头的语言艺术。
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带有明显的口头语言特点。它以浅显、简洁的语言,粗犷,质朴的风格,将一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画卷展现在广袤千里的草原上;它象一幅笔法精练、着墨不多的水墨画,又象一张线条明快、背景开阔的摄影作品,使人品味出无穷意境,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
鲁迅认为民间文学作品是不识字的作家的作品,并说:“不识字的作家虽然不及文人细腻,但他却刚健、清新。”从而准确地概括出了口头文学的语言特点——简洁、确切地表现生活本身的美。这种质朴、亲切,带有乡土气息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比,无疑是新鲜、生动,便于记忆和传诵的。
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方式还使语言带有各方言语区的特点。例如,北京流传的风物传说,总是京味十足,苏州评话则使用吴侬歌语,款款道来,四川方言故事就更是风趣、诙谐,使人忍俊不禁。这一特点使民间文学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亲切感人,适合于劳动群众的鉴赏习惯和艺术情趣,形成特定的鉴赏群。
当然,我们也应该辩证地看到这种口耳相传方式的弱点,它依赖于传诵者的记忆力、理解力、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所以一部分民间口头作品与书面文学相比,在艺术形式上一般较为粗糙。
民间文学作品的产生与流传,同鉴赏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书面文学来说,施耐庵写出《水浒传》,曹雪芹写出《红楼梦》,是通过纸张、文字记载下来的。而对于口头文学来讲,在创作过程中,鉴赏活动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群众作为审美主体,对于符合自己审美心理的口头作品进行鉴赏,经过感受、品味、领会、理解,形成新的形象,然后再传诵给他人,斯大林说过:“人民把自己的歌曲在好几世纪中琢磨着,并使它达到艺术的最高阶段”。民间文学就是在这种反复传诵审美中萌生、发展、成熟起来,是一种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不断变异,内涵随时代发展更新民间文学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而流传、发展,它的思想内涵也不断变异、更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书面文学不同,民间文学作品是活在人民群众口头的作品。历代人民群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在口头传诵中,总是根据本时代的社会生活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情趣来赋予作品以新的内涵,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封建社会中,人民喜欢清官传说,尤其是包拯的传说。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在传诵中不断加工,塑造出一个与一般封建官吏截然不同的包拯。人民利用这个经过艺术夸张了的人物形象,去抨击黑暗的封建社会制度和贪赃枉法、执法犯法的封建官吏。今天,人民仍然喜爱这类清官传说,但已在它的思想内容中熔铸了当代人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学观点,赋予了作品以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例如新相声《包公怒铡陈小美》,就是将包公铡陈世美的传说进一步加工,提高到宣传法制的高度:使作品具有崭新的思想内容。作品针对前几年社会上的违法乱纪现象和有法不执、有法难执的不正之风,塑造出新时代的“包拯”形象,讴歌了司法战线上的先进分子。这个相声符合人民群众要求健全法制的社会理想和审美心理,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艺术效果,同时也将清官传说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三、继承传统,保留形式民间文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又有着一些相对稳定的因素,这体现在民间文学的传统题材和较为稳定的艺术形式上。民间文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题材,即:同情弱小者,反抗强暴者;主持正义,反对邪恶;热爱劳动,反对不劳而获,等等。在这些传统题材中,体现着历代劳动群众的社会理想。例如,在动物故事中,弱小的兔子能战胜凶残的狮子;在民间笑话中,抨击、嘲讽的对象大多是贪婪的官吏和狡诈的奸商,在歌谣里,总是讴歌劳动生活,嘲讽寄生的皇帝和地主,等等。
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也都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形式。例如,《诗经·国风》中所采用的比兴手法、反复咏叹的复沓手法,以及逐渐形成的五、七言的形式,都为历代民间歌谣所吸收、继承下来。人民群众把功利倾向和社会理想,融化在这些能够激发人们美感愉悦、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中,创作出丰富多采的作品。这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增加了民间文学的感染力量,形成鲜明的审美特征和风格,并且使作品适于口头传诵和记忆。
我们在鉴赏民间文学作品时,要运用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要以今天的思想、艺术水平去苛求劳动群众创作的口头文学作品,也不应随意拔高而贬低作家的书面文学作品;它们中间的优秀作品,都是各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同时,对于传统口头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和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在欣赏过程中也应进行分析和鉴别。
上古神话、传说和史诗的鉴赏
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时期”都曾产生过优美动人、充满神奇幻想色彩的神话、传说和史诗,它们伴随着本民族的历史流传至今,始终保持着独待的艺术魅力。
在鉴赏上古神话时,要注意体验、品味其中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神奇瑰丽、大胆奔放的幻想,并由此感受到人类童年时期的“天真”,领略到一种不可重复的艺术美。
无论是我国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还是古希腊的《神的家谱》、《普罗米修斯造人》,或是古代希伯莱人的《创世纪》、《洪水方舟》等等上古神话,它们都体现着人类祖先的求索精神,闪烁着惊人的艺术光彩。
在我国西汉时期,刘安编纂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了女娲补天的神话: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当此之时,禽兽蝮蛇,无不匿其爪牙,藏其螫毒,无有攫噬之心。
这个神话描述了世界洪荒时期的可怕景象:天坍、地裂、火山、洪水、凶禽猛兽,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然而,原始人类并不屈服,他们奋起与强大的自然灾害进行斗争。
女娲补天的神话,塑造了人类智慧与力量的化身——女娲的形象。她炼五色石上补苍天,积芦灰下止洪水,杀黑龙以济苍生,这些神奇、大胆的想象,体现着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浪漫主义色彩,给人以充分的审美享受。这个充满幻想色彩的神话,今天看来是非科学、非现实的,然而,我们从中却能感受到人类祖先的严肃思考和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的强烈愿望,感受到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神话故事为后代许多优秀作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使其创作出不朽的篇章。例如《庄子·逍遥游》、屈原的《天问》、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都以大量的神话材料和上下驰骋的丰富幻想,表达了人民的审美理想;在艺术实践上发挥了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从而展观出感人的艺术光彩。
上古传说大多是英雄故事,有着浓厚的神话色彩。它与神话的区别,在于它赋予英雄人物以更多的社会属性。
正如茅盾说的:“传说所叙述者,则为一民族的古代英雄(往往即为此一民族的祖先或最古的帝王)所行之事”。上古传说记载了各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如我国的《羿射日除害》、《夏禹治水》;古希腊的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件奇功的传说,古希伯莱人的摩西拯救以色列的传说,等等。传说中的人物多与一定的历史事件有关,既有幻想、夸张的成分,又有一定的历史成分。
我们在鉴赏上古传说时,要注意把握英雄人物的崇高献身精神。如《孟子·滕文公》中记载的夏禹治水的传说: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这个传说记载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和公而忘私的高贵品格。
大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疏导江河,制服洪水,使百姓可以安居乐业。我们将其与《旧约·创世纪》
中受上帝启示,造方舟逃生的挪亚相比,就会感受到,我们祖先身上所闪现的光辉品格是:刻苦耐劳、公而忘私,勇于献身的精神。大禹形象是民族精神和集体力量的化身。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质,能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获得崇高的美感。
上古史诗与神话、传说一样,产生于各民族形成的早期阶段,多以神话、传说为素材,密切联系本民族的发生、发展历史,以丰富的内容、宏伟的结构和诗的语言记叙了本民族的斗争生活,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在鉴赏史诗时首先要重视它的历史价值。一部民族史诗,是伴随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而产生、而发展的,它记载着这个民族的起源、迁徙、征服自然及同邻近部落的斗争历史。例如《吉加美士》这部最古老的史诗,再现了古代巴比伦人民在原始社会末期的斗争生活。古代印度产生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我们研究古代印度社会斗争历史的重要参考书。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记载了公元前十二世纪,爱琴海峡上希腊联军与特洛亚人的一场持久的战争。我们通过这部史诗,可以形象地了解到古希腊社会的各个侧面,诸如原始社会末期私有财产的产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航海、造船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当时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有—个大概的了解。
其次,我们在鉴赏上古史诗时要重视它的珍贵的文学价值,领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从中获取不可多得的艺术享受。如我们鉴赏《荷马史诗》,就应从把握艺术形象入手。
莱辛说过:“在行动上他们都是超凡的人,在情感上他们却是真正的人。”只有雄心勃勃而又傲慢自负的阿伽门农、勇敢强悍而又精细多情的赫克托耳、机智勇敢而又狡诈多疑的俄底修斯、骁勇善战而又任性凶残的阿喀琉斯等众多英雄在我们面前挥戈跃马、咆哮厮杀时,即经过我们的审美感受、想象、体验,再创造为活生生的形象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部伟大的史诗。同时,也只有当我们不仅看到这些民族英雄身上表现出的共性,而且抓住他们每个人鲜明的个性特征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荷马史诗》
这部凝聚着古代希腊人民智慧与才华的艺术珍品所具有的永久的艺术魅力,才能理解为什么这部史诗千百年来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原因。
民间故事、寓言的鉴赏
民间故事萌芽于原始社会,成熟于封建社会前期,是民间文学作品中较为丰富的一类。它形象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是一种易于口耳相传、直接交流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形式。
恩格斯认为民间故事的使命是使劳动者在劳动之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记自己的劳累……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力、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在这里,恩格斯正确地指出了民间故事对于劳动者的陶冶和教育作用。
民间故事不仅在民间口头流传,许多民族还产生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集,如古代印度著名的《五卷书》,阿拉伯国家的《一千零一夜》等。另外,还有许多民间故事成为作家创作的素材,并由此得以更广泛地流传,如著名的《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等。
民间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幻想性较强的幻想故事;一类是现实性较强的生活故事和笑话。
幻想性较强的民间故事,具有丰富的想象成分和浪漫色彩,人物和情节大多是非现实的,有着超自然的性质。我们在鉴赏这类作品时,应明确地意识到,无论它以多么奇异的幻想展开情节,都是以真实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反映着社会生活的本质。在故事中,劳动群众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将动物、异类幻化为美丽的妻子,如《田螺姑娘》;或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法宝战胜荒淫的皇帝、贪婪的地主,如《羽毛衣》等。这类民间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广大劳动者渴望幸福、反抗压迫的愿望。我们只有把这些离奇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想象与观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时,才能真正品味出幻想故事的思想性和艺术美。
《田螺姑娘》是湖广一带流传极为广泛的一个民间故事。当我们听到或读到这个优美的故事时,都会对于劳动群众的奇特的幻想和丰富的想象力惊叹不止。这个故事说的是,青年农民放养的田螺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并与其结成美满婚姻,通过劳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荒淫的财主,逼使他俩分离,青年农民重又过起了寂寞孤独的生活;经过他的机智而勇敢的斗争,最后终于夺回妻子,重建幸福的家庭。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然而,当我们把故事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时,就会发现故事真实地表现了劳动群众的生活理想、反抗精神和热爱劳动的品德,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从中获得教益和精神力量。
《聪明的兔子》是深为广大群众喜爱的民间动物故事,它讲述一只聪明的兔子,机智、沉着地将凶残、蛮横的狮子引至井边,利用狮子骄横、狂妄的性格,使它扑入井中与水中的倒影搏斗。兔子为森林小动物们除去了一个暴君,使大家过上了平安、幸福的生活。只要我们联系人类的社会生活去鉴赏这类作品,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惊人的智慧。
现实性较强的一类作品中,有生活故事和民间笑话两类。
生活故事大多是社会现象和本质的艺术再现,同时又由于作品中较多地带有传诵者的理想和愿望,这又使它往往以艺术虚构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故事将智慧与愚昧、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怯懦、诚实与虚伪、无私与贪婪等截然不同的品质分别赋予两类人物,表现出鲜明的爱憎感情。
民间笑话是民间讽刺故事中最凝炼的一种形式,活泼、诙谐、幽默,富有喜剧色彩。在思想上,它又是严肃的,“寓庄于谐”、“寓教于乐”,闪耀着人民群众聪明才智的光辉。笑话幽默地讽刺了各类丑恶的人物,揭露他们的各种愚蠢行为,上自昏庸的皇帝、贪婪的文官、怯懦的武将,下至懒汉、书痴、守财奴等。
我们在鉴赏笑话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作品的美学价值。
首先,要看笑话是否有严肃的思想内容。一则优秀的笑话,不是靠插科打诨,罗列噱头来吸引听众,而应在轻松的欢笑中融进严肃的思想,使人在笑声过后低头三思,悟出道理。这样的笑话才具有真正的美学价值。例如有这样一则笑话,讲一个县官过生日,传谕给下属官吏说:“明日是本官生日,诸亲好友,内外人等,一律谢绝送礼。”第二天,下属送礼来,县官满脸带笑说:“诸位好意,本官实在盛情难却,暂且收下,可是后天我夫人生日时,决不敢再收任何礼品了!”这则笑话表面上是讲一件送礼的小事,然而却抓住了封建官僚集团的腐败本质,将假清官的面具一下撕破,抖出妙趣横生的笑料。同时,又使人不得不揣摸其中深刻的含义。这类笑话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严肃、深刻的思想之中。
其次,要看笑话是否幽默、风趣。一则优秀的笑话,必须是寓讽刺和教育于幽默及风趣之中,是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力挖掘出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将丑恶的事物轻松地抖给人看,并加以诙谐的解说,引人发笑,在笑声中揭示矛盾,例如这则笑话:“财主溺水,其子呼人急救。财主于水中探头曰:‘是三分银子便救,若要多,莫来!’”这则笑话将人物置于特定环境中,造成人物特性与环境的对立,以幽默、风趣的艺术手法感染人,使人发笑,令人沉思。
最后,要看笑话是否具有教育作用。一则优秀的笑话使人开朗振作,引起喜悦的感觉与和谐的气氛,同时在笑声中揭露了丑的事物,起到教育作用。正如莫里哀所说的:“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画他们的过失更见效的了。”笑话的讽刺给人的教益,往往超过尖锐的教训。
例如《懒妇》这则笑话:
一妇人极懒,日用饮食。皆丈夫操作,她只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已。一日,夫将远行,五日方回,恐其懒作挨饿,乃烙一大饼,套在妇人项上,为五日之需,乃放心出门而去。及夫归,已饿死三日矣。夫大骇,进房一看,项上饼只将面前近口之处吃了一块,饼依然未动也。
这则笑话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风趣的语言制造出妙趣横生的笑料,使人在嘲讽懒惰、寄生行为的笑声之中,得到了启示和教益,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识别是非美丑的能力。
民间寓言是一种短小、精练,凝聚着人民知识、智慧和生活经验的文学形式。它不象其他文学作品那样通过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而是将已经提炼、归纳的哲理概念,通过具体生动的故事表现出来,用以阐发某种道理或寄托某种教训,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明显的教训意义。
有人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说寓言是给抽象的概念穿上合适的故事外衣,再赋予生动的情节,向人说明某种道理,使人得到形象的、感性的认识。
我国的寓言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人、策士在游说诸侯时经常引用寓言来加强论证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其中一些寓言通过诸子作品保存下来,如《墨子》、《列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著作都收录了大量的寓言。古代印度的《五卷书》和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也都收集了本民族的寓言。另外,许多国家都出现了寓言家,收集、整理并创作出有本民族特点的寓言。如法国的《拉·封丹寓言诗》,德国的《莱辛寓言》,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诗》等。世界各国优秀的寓言,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超越时空的界线,以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语言,展观出无限的艺术魅力。
我们在鉴赏一则寓言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品鉴。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严肃的思想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一则好的寓言往往是故事情节简单,主题鲜明,能概括出具有普遍性的哲理。它使用简洁的语言启发人的认识和联想,使人在形象的阐述中品味出深刻的意蕴,并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如《伊索寓言》中的《农夫与蛇》,讲一个农夫在冬天的田野上发现一条冻僵的蛇,他很可怜它,把蛇放在怀里,用体温去暖化它,毒蛇苏醒过来后,却在农夫温暖的胸膛上咬了一口,农夫临死前说:“我怜悯了恶人,应该遭受恶报。”这则寓言生动、形象地概括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真理:对恶人不可以怜悯。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饱含着劳动群众千百年来的生活经验。毛泽东同志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也曾引用过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不要为行将灭亡的蒋家王朝所迷惑,不要对苟延残喘的敌人心慈手软,要将革命进行到底。这则寓言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而有些寓言缺少艺术感染力,不能使人悟出深刻的道理,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缺少严肃、深邃的思想内涵。
其次,我们在鉴赏寓言时,要看它是否具有生活的真实性。有些寓言,图解概念,单纯说教,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正确认识,不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因此也就缺少感人的艺术力量。优秀的寓言总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使人能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去感受、品鉴,然后悟出其中内在的含义。如《列子》中的《说符》: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
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这则寓言是讲齐国某人财迷心窍,在集市的金银店里公开抢拿人家的金子就走。抢金人说:“我拿金子时没看见人,眼里只有金子。”寓言以深刻的洞察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讽刺了见利忘义的人,并挖掘了他们的心理状态。尽管使用了夸张手法,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使人感到生活的气息,其艺术感染力量和劝戒作用,远远超过了普通的道德格言。
最后,我们在鉴赏寓言时,要看它是否具有劝戒、教训作用。一则优秀的寓言,是以其深刻的思想,风趣、含蓄的艺术风格,生动的故事情节,向人们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的。别林斯基称寓言为“理智的诗”,包括“日常生活的智慧,由家庭及社会生活的日常经验所提供的教训”。寓言向人们提供经验教训的方法,常常以讽刺的方式来表现。一则优秀的寓言,往往就是一柄犀利、短小的匕首,或尖锐、深刻地揭露丑恶事物,或调侃、揶揄地嘲讽各种愚蠢的行为。如《孟子》中的寓言《攘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这则寓言是讲某人每天偷邻居的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作为。”偷鸡者回答说:“好吧,我少偷点,今后每月偷一只鸡,到了明年就不偷了。”寓言原是孟子用来劝说宋国大夫戴盈取消捐税的,以“请损之,月攘一鸡”。来比喻戴盈的减税措施,劝他立即停止不合乎礼义的摊派捐税的做法。将劝说之意寓于生动形象的情节之中,起到了良好的劝戒作用。其中将收取捐税的行为比喻为偷邻居的鸡,不无嘲讽之意。今天,我们品鉴这则寓言,仍能感受到它所具有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无论在思想还是在行为上,只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应及时改正,决不能搪塞拖延;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改正错误。
民间歌谣的鉴赏
民间歌谣是历代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它用富于音乐节奏感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毫不雕琢地道出了人民的理想和追求。
民间歌谣的历史几乎与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悠久,它是人类文学的起源。我国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就产生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有一半是收集的各地民歌,称为“国风”。象魏风《伐檀》、卫风《静女》等优秀民歌,至今还受到人们的喜爱。《诗经》中的民歌,多采用复沓的方法反复咏叹,“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反映了人民的生活。这些民歌的现实精神和艺术特点,对后代民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些著名的民歌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如汉末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诗》等等。至今,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还保持着传统的歌节,如蒙古族的“敖包会”、壮族的“歌圩”和白族的“三月街”等。
我国的民歌自《诗经·国风》起到今天流传的新民歌止,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种类繁多,数量浩瀚。从民歌形式上分,有“信天游”、“四季歌”、“五更调”、“十枝花”等等;从民族上分,有回族的“花儿”、壮族的“欢”
等等;从风格上分,有豪放粗犷的北方民歌,有轻柔委婉的南方民歌;还可以按歌词内容分或按方言语区分,等等。限于篇幅,本节主要讨论对民间情歌的鉴赏。
我国民间歌谣中,情歌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历来受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的喜爱。这类民歌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的丰富、提炼和加工,形成特具魅力的诗歌形式。它以其炽热、健康的情感,生动的比喻,洗练的语言,表现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在封建社会里,情歌被视为“伤风败俗”的“淫奔之词”,而受到压抑。
今天,我们正确地鉴赏反映人民群众爱情生活的情歌作品,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人民群众的高尚情操及其坚贞的爱情。优秀的民间情歌的基调是健康的,它能给广大青年以美好的艺术享受,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我们在鉴赏民间情歌时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而去品鉴。首先,要注意情歌中表现的反抗封建礼教束缚、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精神。这类情歌,一般都反映了旧社会中广大劳动青年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表现出他们忠于真正爱情的坚强意志。例如:
嘱咐情哥切莫慌,天大事情妹抵挡;走到官厅妹会讲,使了银钱妹也帮!
铁打链子九十九,哥拴颈子妹拴手;哪怕官家王法大,出了衙门手牵手!
当我们把这类民间情歌置于严酷的封建制度之下,就能感受到封建社会劳动青年对爱情大胆的表白、挚着的追求和蔑视封建礼教的大无畏的精神。再如情歌《生爱郎来死爱郎》:
生爱郎来死爱郎,哪怕家中八大王;砍了头颅还有颈,挖了心肝还有肠!
这首情歌更是把生死置之度外来追求爱情的自由,炽烈的情感象一团烈火,烧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
其次,在鉴赏情歌时要注意品味其中健康、质朴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民歌中有很多新鲜和纯朴的地方,而这就足够我们的美感来欣赏。”当我们鉴赏优秀的情歌时,会觉得一种清新之气扑面而来,炽热的爱慕之情给人以健康的美感。这些民歌或大胆表白,热烈奔放;或含蓄委婉,娓娓动听,表现出劳动青年高尚的恋爱观。如《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这首情歌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约期相会的经过。女青年在城边等候男青年,看到他后又与他捉迷藏,使男青年焦急不安。女青年送给男方爱情的信物,男青年在劳动之余欣赏把玩,爱不释手,并不是信物本身有多美,而是因为它是自己女友送的。这首两千多年前产生的情歌,使人领略到劳动青年之间深厚的情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处于热恋之中的青年男女的心理状态,含而不露,一往情深,如醉如痴。再如佤族情歌《我找最勤劳的一个》:“森林中树木这么多,我挑最笔直的一棵。山坡上鲜花这么多,我采最美丽的一朵。寨子里姑娘这么多,我找最勤劳的一个。”
以及江西情歌《哥哥哇事太气人》:“哥哥哇事太气人,老妹不是吊钱绳;万贯家财我不爱,只要哥哥情意深。”这两首情歌,都表现了劳动青年选择情人的标准,表现出朴素、高尚的恋爱观和道德观念。前一首是男青年选择女友的标准,他把勤劳放在第一位,喻为最美丽的鲜花;后一首是姑娘选择男友的标准,她不贪万贯家财而追求忠贞的爱情,把买卖婚姻比作吊钱绳。他们冲破了当时社会择偶的陈规陋俗,什么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等等,都抛到九霄云外。他们追求的是真正的爱情,并把爱情的花朵植根于劳动生活坚实的土壤之上。总之,情歌以其形象的比喻,生动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和坦率、热烈、奔放的感情,给人以美感享受,并使人得到情操、道德上的教益。
最后,我们在鉴赏民间情歌时,要注意它与作家创作的爱情诗歌在风格上的差异。由于文化教养、爱情观念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区别,优秀的作家爱情诗歌,一般追求深沉的意境,含而不露地将炽热的爱情暗示出来,适合于文化层次较高的人的鉴赏习惯。例如陆游为了怀念前妻唐婉所作的《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陆游对于在封建婚姻制度重压下被迫离异的唐婉,是深深地怀念着的。诗中表现出一种缠绵悱侧、柔肠寸断,被压抑的爱情。
而汉乐府民歌中的《上邪》,则表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这首民间情歌似一篇爱情誓言,坦率、热切,感人肺腑,表现出人民群众对待爱情的朴实无华和情真意切,贯穿着一种炽热、滚烫的感情。
这两类爱情诗歌有着不同的风格,我们在鉴赏时要体验、品味它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外,民间歌谣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也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内容上也是良莠混杂的。例如:“砍柴要砍竹子柴,竹子去了笋子来;连妹要连两姊妹,姐姐不来妹妹来。”
这类情歌浮浅、轻薄,带有不健康的思想情调,我们要注意鉴别。
民间情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熠熠发光的瑰宝,是优美的艺术结晶,是历代作家优秀爱情诗歌的肥沃土壤,至今仍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第五节民间说唱文学的鉴赏民间说唱文学也称之为“曲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口头表演艺术。它有着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和繁多的种类,并有着很强的表演性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我国曲艺中多数曲种是将文学、音乐和表演三者结合在一起的,细分起来有近三百种,大致可分为说故事、说笑话、唱故事三大类。说故事主要是以散文形式来表现的,如北方的评书和南方的评话等;也有韵散结合、说中带唱的,如北方的鼓书和南方的评弹等;说笑话是一种口头讽刺文学,指北方的相声和南方的滑稽。唱故事是以韵文形式演唱,其中一种是有腔有调,并使用鼓板、丝、弦等乐器伴奏,具有一定的音乐特征,如大鼓、坠子、琴书、弹词等,另一种是韵诵的,如北方的快板、山东快书等。
民间说唱文学作品一般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含蓄幽默、富于节奏感和动作感等特点,它的众多体裁各具魅力,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由于篇幅有限,此处仅就相声艺术的鉴赏做一些探讨。
相声是一种具有综合表演性质的口头艺术,讲究“说、学、逗、唱”,重讽刺,有幽默诙谐的艺术风格,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声又分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等几类。相声是一门“笑”的艺术,一部分传统相声是从民间笑话发展而来,既有讽刺、嘲笑的一面,又有轻松、逗趣的一面,它引人发笑的原因,是因为它常常艺术地揭示生活中的矛盾现象,使人在笑声中得到审美愉悦,受到启发和教育。
我们在鉴赏相声时,首先要注意把握“笑”声中蕴含着的严肃、深刻的思想。相声的讽刺具有人民性的传统。
优秀的相声,总是把讽刺的锋芒指向黑暗的社会制度,指向社会中各类丑恶人物和落后愚昧的习俗。例如《改行》。
将旧艺人的一把辛酸泪融入笑声之中,艺人被迫改行,放弃舞台去卖青菜、西瓜,这是社会的悲剧,但相声却以戏剧性的情节、风趣的语言赋予它以喜剧的形式,使人在轻松的笑声中品出一种苦涩,感受到一种血的控诉。
再如《关公战秦琼》,以喜剧的情节揭露了旧中国独霸一方的反动军阀的愚昧无知和蛮横霸道。汉代的关公与唐朝的秦琼居然在舞台上格斗起来,在这荒诞的情节之中,饱含着对于旧社会的批判和对旧艺人的同情,具有深刻的社会含义。
如《帽子工厂》、《如此照相》、《闹而优则仕》等作品,都表现了人民的积忿,具有严肃的思想内涵。下面是《帽子工厂》的一小段:
甲凡是粗腿抱得紧,报告打得勤,谎话说得多,马屁拍得响的都戴不上。
乙拍马屁呵!
甲他们要说煤球是白的……乙煤球是白的?
甲就冲这质问的态度,也得戴个小号帽子。
乙那……甲得顺着说。
乙那煤球,我看跟元宵一模样。
甲她要说皮球是方的……乙凡是球都见楞见角。
甲“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亮……”
乙一个地方一个月亮。
甲“说得多准确呀。”
乙(旁白)我亏心不亏心呵!
我们从这段相声中可以感受到深刻的揭露和痛快淋漓的讽刺。相声就这样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明快犀利的语言,将那些丑类的言行再现出来,使我们痛定思痛,在笑声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其次,我们在鉴赏相声时要把握住相声的艺术特点,才能正确地进行鉴赏。俗话讲“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要想从一门艺术中获得美的享受,就必须知道它美在哪儿。相声之所以使人发笑,是因为它使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段——“包袱”。一则优秀的相声可以不必具有喜剧的情节,但必须具有精心组织起来的“包袱”。“诗有诗眼,板有板眼”,相声的“眼”就是“包袱”。通过“包袱”,我们就可以品味出相声艺术的魅力。
“包袱”是相声艺术的术语,它是由表演者利用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现象,精心组织而成。如果一篇好的文章讲究“起承转合”,那么一个好相声就在于安排一连串“包袱”,前后呼应,相互铺垫,待时机成熟后突然抖开,把笑料呈现给观众,引起哄堂大笑。如《夜行记》中的一段:
乙五分钱买个纸灯笼,点好了骑上车,一手扶着把。
甲你怎么一手扶把?
乙一手拿灯嘛!
甲瞧,干这玄事。
乙我刚骑上了,蹬三轮的冲我嚷嚷:“喂,下来,下来:”我心里说,你老实呆会儿好吗!他还嚷嚷:
“灯,灯,下来,着啦!”废话,不着那叫灯呀?
“你瞧。”我一瞧,赶紧下来了。
甲不是着了吗?
乙连袖子都着了。
这段相声把从生活上中提炼出的可笑的东西,通过艺术手段“包”起来,设下引人发笑的伏笔。“我”不守规则,打着灯笼骑车,还自鸣得意,以至于别人提醒他,他还理直气壮。突然,“包袱”抖开了:“连袖子都着了。”使听众出乎意料之外。然而。再一琢磨,提纸灯骑车,燃着袖子,又在于情理之中,于是捧腹大笑。相声将“我”的理直气壮铺垫得越扎实,听众的笑声越大。相声在笑声之中揶揄了不守交通规则、自以为是的愚蠢行为,并从而在笑声中得到美的享受,受到交通安全的教育。
从以上两方面去品鉴相声艺术,就能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去领悟优秀相声作品中深刻的思想意义,就能够品味出相声作品的艺术美,获得审美享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