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十三家五星级宾馆当中,我领略过几家。其中印象较深的是东城的御景湾和三正半山酒店。这两个宾馆都十分注重景观与环境。既有巴厘岛风情,也有亚热带旅游风光。尤其三正半山酒店依山傍水,阿娜多姿,巧妙利用了山与水的格局,在酒店的任何一个角度看出去,都能够看到水的娇柔水的风情。可谓处处临水,房房有景,整个酒店被水的柔情缠绵包裹起来,简直像海水精心托育出的一颗璀璨珠宝。
走进客房便进入了亲水区。这种与水的相亲相拥之感,如踩波纹,如履浪花。客人可以从房间直接进入泳池,这种近距离的“亲近感”,在整个珠江三角洲甚至整个中国都堪称一绝。这里的华贵更是令人咂舌:在其它酒店只有总统套房,而在这里却是总统别墅。这种别墅有25栋之多,就是说,可以同时接待25位准总统或准总统式的人物。套房最贵的一宿达88800元。走在这样的总统别墅间,那幽静而诗意的散步小径,还有各式时髦的充满休闲感觉的健身房、泳池等分布,真让你感觉这是到了天上人间。
老崔骨子里就有的浪漫情调,走进这样诗画之地,顿时诗如泉涌。何况与他紧紧相伴的是他的年轻的妻子。她与老崔简直是天作之合。他们都是从苦难走来,他们对于苦难均有着惊人的承受能力,而一旦他们到了品尝幸福与甜蜜的时候,他们又同样有着对于甜蜜和美妙的享受能力。
那一天,老崔真是风光无限,感慨无限。他是与刚刚结婚不久的太太一起出席三正集团十周年庆典的。当接他的车停在酒店大堂门口,他与太太挽手步入光华四射、金壁辉煌的接待大厅时,他看到了好多张熟悉的面孔朝他投以亲人般的欢迎,那天她太太穿着一件得体的印花缎质旗袍,端庄雅致、光艳照人。不少年轻人为之惊讶:哇!崔老师,你的太太好年轻好漂亮呀!
夫妇二人参加了隆重的庆典,又出席了盛大的晚宴。礼仪小姐又热情地为他们引路,引到了一处幽静的长廊,然后,在一个豪华的门口处停下了。小姐笑容可掬地将房门打开,告诉他们,这是莫总裁为他们安排的下榻之处,他们今天晚上就居住在这里。
屋子里有明亮的窗户,望出去是如画的景观。外面正在下着淅淅小雨,雨丝浇打在肥大的树叶上,那种刷啦刷啦的声音,在宁静的房间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他们俩人不约而同地踱步到了阳台,这阳台很特别,用高档木条板铺面,紧挨着的是一条清澈的小溪。他们热爱着植被,热爱着绿茵,热爱着绵绵雨丝。对于他们而言,那雨丝的缠绵之音,正是在对他们两个人的倾诉,多么味道隽永的倾诉!那不仅是对往昔苦难的诉说,更是对于人生美好的回味。而这一切,都融入了大自然的优美韵律与节奏之中。这样美妙的空间,这样舒适的房间,对于他们夫妇,都是头一次享受。他们幸福着满足着,他们在这样的房间里度过了怎样的一个值得无限回味的夜晚呀!尤其老崔,他不能不回想起他在那个简陋诊所里用四根木桩搭起的婚床吧?!
触景生情,这是人之本能。而懂得感恩,也是老崔这一代遍尝过艰辛苦难的人的特点。如果不是来到东莞,如果不是来到三正,如果不是遇到莫浩棠这样的会关心别人的老板,他怎么可能会有着如此温馨而美妙的晚年生活呢?!
庆典宴会上,人们斛筹交错,频频祝酒,音乐在华贵的大堂回荡。当他看到莫总裁朝他们走来,举杯祝福他们夫妇幸福快乐时,他激动不已。
他对妻子相视一笑。他发现妻子眼里闪烁出的是心领神会的感激之情。于是,他感觉自己找到了尊严,找到了价值,也找回了自己一生都在苦苦寻求的东西。
三正人对老崔的热情令他难忘。年轻人围过来敬酒,为他的婚姻干杯。他们问崔老师是怎么找到这么好的妻子的。
提到与妻子的缘分,这是老崔最爱说的话题。崔老师原妻于1998年去世,三年之内,他没有考虑续弦,因为感情一时转移不了。其后,两个孩子由于工作繁忙,怕对父亲照应不周,于是建议他再找一位老伴,以缓解孤独之感。而在整整七年之后,他才终于找到了一位志趣相投的“红颜知己”。
这些年与他走近的女子为数不少,其中不乏层次较高者,但因性格、志趣、观念不一,或因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各异,难以契合,他不愿勉强将就,因此在这段寻觅知己的过程中,可以说“逗号”不少,却一直未有“句号”。
2005年3月25日,这对他们二人都是值得纪念的日子。
“记得那天下午,我去车站接她时,第一印象就使我眼前一亮,她那朴实大方的衣着、那不施粉黛的面容,显得与众不同。神态安详、气宇不凡,双目闪着智慧之光,一望而知是一位气质高雅、颇具涵养的职业女性,当即产生了好感。当我们在沙发上交谈时,她娓娓叙述着既往的经历与今后的打算,语言朴实、谈吐恳切,感受到她发自内心的真诚,我顿时就觉得寻觅多时的人就是她了。”崔老师这样向记者描述与毕女士的初次见面。
这位朝老崔走来的中年女性居然素面朝天,没有靓丽的装饰,更没有丝毫的化妆品。老崔感觉到了她的沉稳与自信。她凭什么如此自信呢?交谈中,老崔终于明白这位女性的自信来自她对于人生苦难的经历与解读。而这一点,恰恰是现代女孩子们最为匮乏的,也是崔老许师最为看重的。
他们一个下午的会心交谈,老崔不仅了解了她的身世,也读懂了她的人品。她叫毕君书,四川泸州人。她在婚姻上有过不堪回首的经历,所以,若干年来,始终自己带着女儿,艰难地生活。生活磨砺了她的独立能力,她甚至可以自己动手盖房子,她的生活能力赢得了周围人对她的敬重。而她对孩子的教育更是让人敬佩:尽管原夫对她薄情、对女儿冷漠,她还是叫孩子常去走走,她说:“不能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仇恨之中!”——这是胸怀多么宽广、多么深明大义的母亲啊!
为了淡化不愉快的记忆,她毅然告别家园,告别工作多年的医院,来到东莞一家港资企业任厂医。她的勇气与意志,让老崔深为钦佩,而她在婚姻上所受到的磨难更是让老崔充满感慨与同情。于是,彼此都有相见恨晚之感。
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其后的交往中,崔老师发现毕女士既是一位工作称职的医生,又是一位善理家政的主妇。由于她供职的单位在厚街,下班后花近一个小时赶回家,又开始忙碌。她为崔老师规范饮食、调适健康,使之完全改变了单身生活时的面貌。
崔老师告诉记者,他有一个多年的夙愿,就是要完成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毕女士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鼓励,一有空便帮助输入手稿。崔老师为之感慨不已:他在书桌前奋笔疾书,她则在一边敲击键盘,古典小说中提及的“红袖添香”,应该就是这种意境吧。
她对老崔的印象,还是始于电视上。那是东莞电视台《乡音》节目中,老崔接受主持人采访的情景。他端坐在那里,对答自如,谈笑风生。老崔当时并不知道侃侃而谈自己经历时,会有这样一位观众被他深深吸引。这显然是位善良的中年女性,因为她也有不幸的经历,对于比她更苦的老崔,她充满同情。当主持人问及老崔对未来还有什么愿望时,老崔实话实说:他希望写出一部长篇,将自己多年的遭际写出来;还有就是要找一个能理解自己、能心息相通的老伴!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吧?当后来有人给她提到崔成骏时,她欣然答应见面,从而开启了这段后来成为佳话的缘分。
他们是两个不完整的家合成一个完整的家。不仅老两口相亲相爱,而且双方子女之间也亲密无间。她女儿在天津一所大学就读,与老崔的一女一子相处融洽,互相之间常有邮件交流,他们是一代人,在他们之间,似乎拥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
过去老崔一直抱怨“月下老人”也趋炎附势,把年过“王老五”的他遗忘。而现在有了称心的妻子之后,他不忘挥笔写下了感激月老的诗篇,题为《致月老》:
月老呀,你银须苍苍、满面慈祥,
手持红线到处奔忙。
多少个少男少女因你成双,
感谢您没把我遗忘。
我曾仰望夜空的星光,
我曾远眺浩渺的海浪。
千万次在心中呼唤,
何时遇见我期盼的女郎。
多少年的等待、彷徨,
您终于眷顾我的身旁。
您引来我梦寐以求的伴侣啊,
从此改变了我的孤独忧伤。
她秀外慧中,娴雅端庄,
她质朴温和,持家有方。
我向往中的伉俪情深,
今日如愿以偿。
红颜知己是男士的梦想,
互敬互爱是家庭的至上。
两地相思,书鸿酬唱,
窗前读写,红袖添香。
月老啊,我不会辜负你的厚爱,
我将备加珍惜,如珠在掌。
从此我焕发出新的活力,
生活中充满了馥郁芬芳。(05.11.15.夜)
毕女士接到此诗后,也步其原韵、依其段落和了他一首《觅——和俊子君》
多少年寻觅在人海茫茫,
多少回辗转在梦中遐想。
数十载不懈地追求,
而今终于如愿以偿。
不求高官厚爵,
无意巨贾富商。
只望高山流水,
寻觅心中知音郎。
他年少时绽露锋芒,
他青年时横遭狂浪;
命运没有压垮他,
笔耕不辍矢志未忘
情趣相投,性情相仿
心寄情依,互悦互赏。
两颗孤独的心,
从此相偎相傍。
清晨并肩迎着朝阳,
傍晚牵手散步广场。
虽说我们相见恨晚,
如火的晚霞依然辉煌。
我要感谢仁慈的上苍,
我要留住绚丽的夕阳。
日日与君晨昏相伴,
共谱我们的幸福乐章。(05.11.21.夜)
他们的感情真挚是基于精神的共通,这从他们的手机短信往复中可见一斑。下面是他们在日记中记下的几则来往短信——
崔:“阿书,过去你为争取生存空间、培育爱女,不得不坚强地面对命运。现在有我在你身边,你应该舒一口气,多露出些灿烂的笑容。”
毕:“俊子,谢谢你这么对我,也许命运真的让我有一个幸福的后半生。你给了我新的希望,让我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人生了。”
毕:亲爱的,你的《独处》看得我好伤感哦!这些年我也时常有这样的孤独感,只能靠自己设法排解。今天我才知道你我曾经有过相同的感受。让我们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去抚慰对方心灵的忧伤,相依相携,度过我们幸福的晚年吧!爱你的妻。”
崔:“书,《独处》一文引起你的共鸣,是由于我们心息相通、感受相同之故。人生能得知己者不易,得红颜知己尤难,我为之甚感欣慰。”
崔:“阿书,每晚睡前想到你,心中就有一种甜蜜之感,你是我的精神支柱啊!今晚十一点前已写完了第五章,我的创作毅力源于你的支持和激励呵!”
毕:“俊子:你的文采和修养是我一生都在追求的理想,能和你共度半生足矣!”
当笔者问毕女士为何对比她大十几岁的崔老师如此一往情深时,她说:“我们有着共同语言,在一起感到很开心。我不在乎他的年龄,我看重的是他的性格和才智,他知识广博而又谈吐幽默,在爱好和情趣上也与我相近。”
毕女士虽是从事医务工作,但与崔老师一样,对于文史有着同样的爱好。她喜欢听他讲历史典故、名著人物,两人还常以诗词应对。——某日,崔老师兴之所致,赠毕女士诗一首:“分别方两日,思念何殷切。此生与书伴,于愿复何求!”毕女士当即回曰:“人云相思苦,今方知其味。今生何所求,与君常相偎。”崔老师赞其颇有古风韵味,毕女士又复一首:“文才不如君,切莫当笑柄。妾身甘为徒,常聆君教诲。”其时,崔老师不由惊呼:红颜知己,舍君其谁!
当他给我看这些短信时的那份陶醉感,仿佛是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年,在向成年人展示他那鲜为人知的情感经历。这使老崔平添了几份天真与可爱成分,当然,这也是他对于美好生活的真正感动。
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应邀到了他们的家。
这是个结构非常有意思的家。现在家庭成员共有五口人,他们两口子和老崔的在一家公司任经理的女儿住在一起;儿子在上海工作,毕女士的女儿在天津读大学。毕大夫则担当了贤妻良母的角色。在给老崔介绍的女人当中,有条件更好的、更年轻的,但是,无论介绍什么人,他都要征询女儿的意见。而这位毕医生是女儿一开始就投赞同票的。
女儿称继母为阿姨,她们之间很容易沟通。所以,她现在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跟阿姨商量,她跟阿姨的聊天时间,要远多于跟父亲聊天。看到她们之间如此和睦相处,彼此信任着,老崔只能幸福地感慨不已,他已经非常非常地满足了!
毕君书可以烧制一手好菜。这在我去之前,老崔就多次与我说过,在东莞能够请来家中作客,远比在菜馆就餐更为亲切。毕大夫是个不爱多说话的人,她只是默默地一个人在厨房中忙着。而她在做这一切的时候,显得那样的平静安详,就好像她生来就是为了这个家庭而工作似的。
她还有一个更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掌握电脑,提高打字速度,帮着老崔完成他耿耿于怀的长篇创作。她对于老崔这样老骥伏枥般的写作,不仅敬佩,而且视作一种崇高的信念。
在老崔家最充满诗意的地方是那个阳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咫尺之地的阳台是他们的伊甸园。这是与客厅直接通连的地方,乍一看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当你走过去,你就会发现令你无比惊讶的内容:那是两个盆景,分布在阳台的左右两侧。这两处盆景制作得都十分精心。一盆,相当于蜀国山水。我们知道,“蜀国多仙山”的,而将蜀国的仙山缩至咫尺之地,而且将小桥流水排布得那么匀称细致,不可多得。任何人一看这样的盆景,第一感觉都会以为是买来的,实则是他们两位伉俪自己制做的。他们有着燕子衔泥般的耐心与精细,从工地上找来废弃的石片、水泥块之类,然后,根据他们自己的喜好,精心设计制造了这样的盆景。这是一处景观,细心观赏的话,能够沉浸在他们用爱的双手创造出的意境之中去。你既会体验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逸兴,也能感受到九曲流觞的诗韵。另一处盆景则是表现桂林山水的。那种刀子般薄而陡立的石峰,青灰之中,高傲而立,水在不同的石峰之间委婉多姿地流淌着,阳光之气与阴柔之韵相得益彰。这两处景观,主要都是毕君书设计并操盘的,而老崔只是她的助手,当然也参与设计,并充当欣赏者和评论者。
这两处盆景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每当有客人来时,老崔都要兴致勃勃地将客人引到阳台上,细致地介绍制作这两处盆景的种种细节,当他津津乐道时,脸上充满了幸福的笑容。
如果走近这对迟来之爱的夫妻,走近他们这个特殊组合的家庭,你会被他们之间那种弥散出的人性温馨所感染。他们的阳台、他们的盆景是属于他们的诗。他们夫唱妇随,相濡以沫。他们虽然发不同青,却有着对于苦难经历的共同认知与超越,他们也有着对于新生活的加倍热爱与神往,更有着重建家园的力量与热情。还有更值得称道的是他们之间的那一份精致的细心。每天妻子夜班时,老崔都会在午夜11点准时给妻子发一短信,不仅仅是道声晚安;而每天一早醒来头一件事情,也是给妻子发一短信,问声早安。短信,在老崔的手里就是获取妻子真爱的信鸽。而正是因为这样的悉心关爱,才唤起了毕女士全身心的投入。她不仅将这个阳台当作了她自己终生寻求的爱的小巢去装点打扮,她也将这个家,视作她幸福的港湾。
那天,当老崔津津乐道地夸赞贤妻多才多艺,不仅能持家会烧菜,还会唱歌、会乐器时,我提议她能否为我演唱一首。她微微一笑,也没有忸怩就唱了起来。她唱的是成方圆的《游子吟》:“都说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痛苦辛酸/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游子的心中盼望春天……”
毕大夫唱得十分动情,她的声音有着泪水的感觉,令我不敢去瞅她。终于,她的眼泪随着歌声滚落下来。她越唱越将头垂下来,她是被歌声传递出太重的情感分量压的。她旁边的老崔也深深陷入这种歌唱的情绪之中了。那一次,她用歌声表达内心渴望与内心经历的场景,令我久久感动。
在他们家里,不仅有歌声,有阳台盆景,他们的爱情照片也是一处景观。那是制作成挂历的照片:老崔与年轻的妻子相拥而立,他们的侧面倩影带着拥吻的意境,可以令一池平静的湖水荡漾起春天的波纹。而照片的旁边写着:“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毕医生目前是在镇上工作。她每次上班,老崔都要到班车的站头去送她;每次她回来,又总是去车站接她。而每当在家时,吃过晚饭之后,他们都要成双成对,牵手迎着东莞夜晚的灯光,款款地出了家门,朝中心广场走去。他们要在那里散步,要在散步中谈话,要在谈话中感受着属于他们的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毕大夫的女儿主动叫他爸爸。她说,他(老崔)比我亲生父亲更关心我,更有爸的样子。不久前,女儿在电脑上写了一封信,全文如下:
“爸爸,认真看完您赠予的书,感悟甚多:有对您人生悲惨遭遇的共鸣与感伤;有对您不渝信念、坚韧精神的敬佩;也有感于逆境重生的欣慰;还有更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泪水盈眶也掩不住对您的崇敬之情。虽然每个人的人生迥然不同,但您的遭遇却不是一般人能遭遇到的,当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能从那样的环境中站起来,并走出心里的阴影,确是不简单,若不是您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此时此刻恐怕无缘拜读您肺腑之作了。
世界如此之大,中国人口如此之多,人与人之间的相识机缘又是那么渺茫,却让您和我母亲相识、相知、相恋,谱写出一段动人的黄昏之曲,又安排我成为您膝下之女,您感谢月老赐予您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伴侣,而我感谢上苍赐我您这样一位严师、慈父。人生匆匆数十年,您无须感叹其短暂,也无须埋怨我们相聚之时太晚,我只想告诉您:不早、不晚、刚好。
我们可以追悼过去,但不能让我们仍跳动的心活在过去痛苦的时日里,因此我们学会了珍惜。我虽没有经历过您所经历的,但我能体会,所以我珍惜和您二老相聚的日子,即使嘴上不说,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但请您和母亲相信,女儿是挂记着你们的。
略去华丽的辞藻、抹去虚幻的赞词,留下的是我们真实、浓浓的亲情。在此,女儿望千里之外的父母身体安康、百事可乐!”
老崔将这封信从电脑上传给我。他感慨道:他非常知足,不仅拥有这么好的贤妻,还多了这么好的一个女儿。这真是上帝对他的偏爱!
老崔说到许多事情,都喜欢用缘分,他相信他得益于缘分。比如他说,他与爱妻和小女儿都属牛,年龄都相差两轮生肖;而三个孩子都相差4岁。
老崔对数字是够敏感的了。他可以如数家珍般地说过他的“9死”:一是在开矿山时,差点饿死;二是在浮肿与痢疾肆虐时,差点病死;三是在洪水中迁徙时,差点淹死;四是在烈日下的中暑,差点热死;五是过河翻船,差点溺死;六是“文革”批斗,差点打死;七是拖拉机翻车,差点碾死;八是西湖自杀,差点寻死……
当他在数说“9死”之时,他的妻子打断他,不希望他再说下去了。贤良的妻子是希望他别总是沉浸在对苦难往事的回忆之中,而要他多想想今天生活中的美好与快乐。
如果将现在他所遇到的快乐与幸福总结一下的话,他可能也能够列数出“9福”、“9乐”之类。在漫长而艰辛的日子里,老崔坚强地活了下来,那是因为他有希望,有信念。正是希望与信念使他有如此坚强的毅力,使他一次又一次绝路逢生。
他骨子里本来就是个文人。从小就喜欢舞文弄墨,他因一支笔而跌落人生的深渊,九死一生;他也因一支笔而有了文友文缘,使之得以平反昭雪;他更因一支笔在南方闯出一片天地,从而使他从人生的低谷跃上高峰。就是说,他人生的起伏跌宕,悲喜交集,绝路逢生,充满传奇,皆因文墨而起,文墨注定与他一生的命运紧密相联。
本来莫总裁还是希望老崔继续干下去的,老崔却选择了辞退,他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最想做的事情便是完成一部长篇,这是他毕生的夙愿。他要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记述那非常年代、非常地点发生的非常人事,人到了那种境地的生存状态和心理扭曲,从而揭示一代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他把完成这部小说当作晚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即使在选择老伴时,他也将是否爱好文学,能否打字帮他完成这部著作放在首要位置考虑。
老崔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呀,而像他这样为了一种使命而仍然孜孜以求不敢有丝毫怠慢的人,更是稀中之稀的。但是,在我多次与他的接触与交谈中,我在深深为他而担忧。在我看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茫茫大地上有多少知识分子不就是那么白白遭罪白白葬送了的吗?能够活下来,活出艳遇艳福,这已经是阿弥陀佛了,何况,还有这么和美的家庭,这么健康的身体,写不写出来过去的经历并没有当下幸福地生活着更重要。
人的苦难经历与能否写得出著作是两码回事,绝不可等同而语,即便一定要刻骨铭心去写,那么,也不可着急焦虑的。面对他的这种心态,我要将儒家经典《大学》中的一段话送给他: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