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子午线的日子-化武销毁不可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监督销毁化学武器是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虽然重要,可特别枯燥乏味。因为每次监督和销毁一批化学武器一般就是6个星期,长的达一个半月。在此期间,监督人员是三班倒昼夜不停地工作。每个队至少要5个人才能轮换过来,最多时每个组有6~7个人。几乎所有国家,化学武器的储藏地点都在无人区。具体地说,俄罗斯一般都藏在山洞里,美国人则把这玩意儿弄到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和沙漠中。化学武器的守卫人员在美国是由承包商的私人武装负责,俄罗斯则由军队把守。

    核查人员的住宿地距销毁地点至少要有5公里以上的安全距离。他们每一次进入工厂,门卫都要对进出车辆进行检查,除了对车辆底盘进行扫视(用镜子看)外,时常还要打开汽车后备厢。尽管十分麻烦,罗华政和同事们都十分配合,从没有发生过冲突。

    在拥有化学武器的不同国家,对核查人员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在俄罗斯销毁化学武器,俄特别要求所有电子产品不能进入现场。因为,有些技术数据以及子母弹的构造等这些属于他们的军事秘密。他们虽然不搜身,但一经发现定要严肃处理,他们是绝不允许核查人员录音、照相和录像的。

    其实在很多人看来,美国在这方面要开放一些,在网上都能看到他们是如何销毁化学武器的。罗说,到化学武器拥有国进行监督销毁,他们的手机、电脑、相机都是放在房间里,所有的工作照片和录像都是对方提供的,他们自己照的都是风景照。

    在销毁化学武器方面,美、俄这两个大国也很有意思。美国要求必须要有联合国化武机构中的美国籍人员参与进去,而俄罗斯则提出美国籍的核查人员不得参与他们的销毁工作。

    那么化学武器又是如何销毁的呢?销毁化学毒剂在技术上有两种主要做法:一种是将毒剂直接焚烧,另一种是通过各种化学反应进行中和。为了发明其他方法,有关机构也一直在进行研究。每一缔约国可以自行决定采用哪一种销毁方法,但是必须达到严格的环境标准,销毁必须是彻底和不可逆转的,而且设施的设计应该能够允许进行充分的核查。

    目前,化学武器主要是美国和俄罗斯生产的,他们占到了全世界的90%以上。

    罗华政第一次监督销毁化学武器是2008年1月在俄罗斯某地区。此前,联合国化武组织已经前去核实了很多遍。因为,国际化武组织每年都要派人去各化学武器存放地点核查点数,他们还要在每枚化学武器的弹头贴上盖有“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印章的封条,如果差了一枚就要求所在国说出个一二三四,并且让人信服。

    事实上,如果某国真的少了一两枚,联合国化武组织还没有处罚权力,只能是在公约范围内要求对方说明原因而已,所有成员国加入这个组织后主要靠自律。当然,这些年来还没有出现差错的情况,要么就是核查人员自己数错了,要么是所在国家的管理人员数错了。数错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若发现数目不对,就再数一遍。若还不对,化武组织就会另行派人前往进行核查。这种情况在美国和俄罗斯都发生过,大多情况是机构的核查人员数错了。原因是数量太多了。

    目前全世界有7万多吨化学毒剂,如果将这些毒剂全部填装进炮弹,按每个弹头最多装载15公斤化学毒剂计算,这些化学武器的危害是无法想象的。如今,全世界已有数百万枚弹头已经装入了化学毒剂,其余大多还在罐体里储藏着。

    化学武器的拥有量是战争当事国根据战争规模来控制的。如一个中等规模的战争一般需要10万枚或者几十万枚化学武器,假若化学武器制造过多,它的保管、运输、储藏都面临极大的风险。

    化学武器可分为化学炮弹、导弹和化学航弹等。通常化学武器弹体部分中心是炸药,炮弹爆炸后,将弹体外壳粉碎,化学武器里的毒剂是液体,要想达到最大规模杀伤力,就必须将液体雾化或汽化。在专家眼里,弹体称为战斗部,实际体积是很小的,一枚15公斤的化学武器弹头,其最大杀伤力也就几十米到百米见方的面积。当然,化学武器爆炸时,若遇风吹,它的威力会随风扩散,其杀伤力就更大;若遇雨淋,就会分解,效力下降。

    据联合国化武组织证实,自他们这个机构成立之后,就再也没有国家生产和制造化学武器了。他们核查销毁的化学武器都是该机构成立前制造的。自该机构成立以来,已监督销毁了全世界98%的化学武器,还有2%的在继续销毁中。

    别看这剩余的2%,这部分可是难啃的硬骨头。这部分化学武器大多是美国生产的芥子气,此种化学武器生产时需要催化剂的。据罗教授介绍,催化剂中含有汞(水银)这类毒性物品构成,由于当年在生产化学武器时,有的生产者就将部分化学武器的催化剂与化学毒剂混合在一块儿,导致如今的销毁麻烦。如果没有汞的化学武器,销毁就比较容易,直接烧毁就是了。可是美国的环保法律严格,环保部门不允许汞这种有毒物质在燃烧后排入空气当中。如果要把弹头里的汞分离出来,就是个很麻烦的事儿。据有关人士介绍,当时生产时,也有人曾提出要将催化剂和化学毒剂进行分离,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一些人认为,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投送给敌人的,搞那么复杂不划算。世上许多事物也有因果报应,如今,这些化学武器就成了美国人手中的碳丸。

    每当销毁时,核查人员就坐在现场,首先查看每枚弹头上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的标签,紧接着就是登记,目送炮弹被送入销毁场所,然后他们就在监控室看着一枚枚弹头进入室内,监督其进入燃烧炉燃烧。

    在专家们看来,一般化武的销毁很简单,只要把引信拆除了,弹头就不会发生爆炸;把推进器部分拆除后就剩下化武弹体了,化学武器在弹体制造时要将化学毒剂装入弹头,销毁时只需将弹头的一颗螺丝钉开启,用专门的设备将里面的液体抽出,化学毒剂便排除了,然后将弹体送入炉子里燃烧。这些工作在俄罗斯一般都由士兵操作,在美国则由兵工企业的工人操作,共同之处他们都是身着严密的防护服装。当然,作为核查人员的他们也自然要穿上防化服装。

    销毁车间炉子里的温度高达1000多摄氏度,用不了多长时间,弹体就变成一团团的废铁。燃烧结束后,监督核查人员就清点废铁数量。这是个细致活,全程都有监控,他们在这方面还从没发生过意外和差错。

    视察员专业不同,在视察过程中承担的任务也有所不同,如化学分析专家,侧重对化学毒剂是否彻底被销毁而进行各种实验室的分析活动,或查看被查国的分析数据是否可靠,是否满足公约的要求。而弹药专家除了其他核查任务外,重点对化学炮弹在销毁过程中是否达到了不可逆使用的公约标准。

    核查员张国华就经历了一次在监督销毁中的“烦心事”。那是2009年1月,张国华带队在某国监督销毁化学航弹,该国为了省钱,将化学航弹内部的毒剂进行中和销毁后,在对弹头外壳的处置方式上,仅仅将引信连接部切割一小块,便视为彻底销毁了。这样做的风险是,留下的弹头仍有被重新装填化学毒剂或其他炸药的可能。张国华郑重提出,此种做法无法满足《公约》的要求,而且弹头有可能会被重复使用,因此,要求必须对弹头和弹体作彻底的销毁处理。可该国还是以弹头较大,无法切割为理由,拒不进行彻底销毁。鉴于此种化学航弹弹头较大,连X光机也不能透视弹头内部,根本无法证明是否彻底销毁的这一事实。张国华一方面要求所在国严格按照《公约》的规定,对弹体的销毁必须做到不可逆;另一方面将此情况通过公约组织内部渠道汇报给总部。此情况最后被提交到了公约组织执行理事会进行了专门讨论,执行理事会最后作出决定,要求该国必须将弹体进行彻底切割,以达到公约的规定。

    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工作的9年时间里,罗华政作为该机构的核心专家成员,先后到过34个国家,核查化学武器104次,数百次飞越地球上那一条条看不见的子午线,足迹遍布亚洲、北美、南美、欧洲和非洲,监督销毁了一万多枚航弹(或炮弹),他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外面核查化学武器。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张国华,由于他是化武弹药专家,因此他去的国家都是拥有化学武器或老化学武器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利比亚、伊拉克、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等。监督销毁了不同国家所拥有的多种化学武器的销毁,从化学地雷、火箭弹、迫击炮弹、榴弹炮弹、航弹等数十万枚。

    鉴于禁止化学武器组织为消除化学武器所作的长期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挪威诺贝尔奖委员会将2013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该机构。作为该组织的工作人员,罗华政、张国华等5名中国专家自然也得到了诺贝尔和平奖奖章。这奖章不仅是对他们个人价值的认可,也是对我们国家在维护世界和平,展示大国形象,担当大国责任的一种肯定。

    2017年4月29日是公约生效20周年,谨以此文向所有为消除化学武器,实现无化武世界而作出贡献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作者简介:

    张仲全,笔名张启扬,男,生于1968年,重庆市人。发表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150多万字,出版作品专辑两部。鲁迅文学院第24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报告文学作家班)学员。现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常务委员。

    责任编辑 师力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