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战略-注释(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制定了一系列文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中,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基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协议还规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

    [2]《雅尔塔协定》又称《苏美英三国关于日本的协定》。1945年2月11日,由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木(旧译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的会议上秘密签订。主要内容是:“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其条件为: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须予维持。由日本1904年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权益须予恢复,即: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对担任通往大连之出路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苏中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经谅解苏联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而中国须保持在满洲的全部主权。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该协定规定,“苏联的这些要求应在战败日本后毫无条件地予以满足”,并指明,有关外蒙古及上述港口、铁路等问题,美国总统将采取步骤以取得蒋介石的同意。

    [3]当时称为迪化。迪化,意为“启迪教化”,含有歧视新疆少数民族的色彩,是今天乌鲁木齐的旧称。这个名称是清乾隆皇帝征服回疆的准噶尔汗国叛乱后确定的。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人民政府根据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自1954年2月1日起,废除“迪化”名称,恢复“乌鲁木齐”。

    [4]美国通过在亚太地区国家布署海空力量,形成三条岛屿封锁钱,俗称为第一岛链、第二岛链和第三岛链,“第一岛链”源自位于西太平洋、靠近亚洲大陆沿岸的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群岛等群岛;“第二岛链”则源自南方诸岛(包括小笠原群岛、硫磺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雅浦群岛、帕劳群岛及哈马黑拉等岛群;“第三岛链”主要由夏威夷群岛组成。对于美国而言,它既是支援亚太美军的战略后方,又是美国本土的防御前哨。美国通过在亚太地区大规模布署部队和与该地区部分国家结成军事同盟,以保证在战时能够达到四个目的,第一,将我国海军封闭在我国近海,实现对我海军集中打击;第二,切断我国海上运输线,防止海外石油等战略资源运进我国,切断我国的战争命脉;第三,防止我国海军,特别是战略导弹潜艇进入中、东太平洋,防止我国海军对美国本土形成威胁;第四,以岛链为前进基地,对我国本土进行军事打击。

    [5]《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是国民政府于1946年11月4日在南京签订的,这个条约向美国出让了大量的经济利益,等于是把中国变成了美国事实的经济殖民地。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第二条到第二十条,是关于工商业经营的规定。条文上规定,缔约国的任何一方都有在另一方经营商业、单独或与彼方合作在彼方开设工厂及经营各种企业的权利。事实上,用国民政府驻美大使顾维钧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全部领土,全部事业,一律对美国开放”。从字面上看这些条款是对等的——美国可以在中国经营工商业矿业,享受这些权利,如果中国在美国经营工商业或开发矿业,也同样可以享受这些权利。但事实上,原本就非常弱势又刚经历战争打击的中国企业,根本没有能力到美国去投资经营工商业、开发业,和美国人竞争。所以这个条约的实质就是美国资本可以在中国任意扩张,而中国不能对自己原本处于弱势的经济给予任何保护。

    再比如该条约对于航运业的规定:凡是此方开放的港口,彼方的船皆可以去,一只船可以停泊几个港口,可以沿途起卸货物,且应任其自由选择捷径,不能课以任何过境税。又如还有一条最惠国的条款,凡此国将内河航行或沿海贸易权给予第三国时,此项权利就得给予彼方。这事实上只是便利美国,因为中国的船舶在当时极少有能力开到美国去。但即使这样美国也不放心,所以又特别注明:“美国巴拿马运河区不在其内。”又如条约中规定,美国人在中国或中国人在美国有“居住旅行及经商”的自由,但条约中却又规定,美国各州中如有不准中国人购置不动产的,则须遵守各州的规定。这些条款干脆连字面上的平等都不要了,直接要求中国国土单向向美国人开放。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今天的韩美FTA(韩美自由贸易协定)如出一辙。在条约签署仅一年后,超过80%的中国民族企业就在美国资本的冲击下破产倒闭。

    [6]现称朝鲜,全称为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7]“三八线”是位于朝鲜半岛上北纬38°附近的一条军事分界线。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同盟国协议以朝鲜半岛上北纬38°线作为苏、美两国对日军事行动和受降范围的暂时分界线,北部为苏军受降区,南部为美军受降区。日本投降后,就成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临时分界线,通称“三八线”。

    [8]中国与韩国在1992年建交,故在本书中,涉及到1992年之前的事情我们称之为南朝鲜,1992年之后则称之为韩国。

    [9]我们这里提到了两个关键词:围堵、进攻。通常的文献中更多提到的只是一个“围堵”,从字面上理解,这个词多少有些被动的味道,但是除了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美军侵入台海在战术上有防御的意思之外,“岛链”在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进攻的前进基地而存在的——美军曾在日本、韩国乃至中国的台湾部署过核武器早已不是什么秘闻,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解放军的海空军力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还只能够用来实施战略防御,主动进攻的力量非常有限。

    [10]2012年5月9日,美众议院军事委员会通过了《国防授权法案》修订案,其中要求国防部和国务院提出在韩国部署核武器的可行性报告。

    [11]苏比克湾在菲律宾吕宋岛西南,是南海东岸的重要港湾。东为马亚加奥岬,西为比尼克提坎岬。港湾长14公里,宽8~13公里,水深24~50米,有良好的锚地,风景优美。1901年美国在此建立海军基地后占用其94年之久,其也成为美国在亚洲最大的海军基地。

    1992年11月24日,美军从菲律宾苏比克海军基地全部撤走,从而结束了美国军事力量在菲律宾将近一个世纪的存在。这标志着自1571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占领菲律宾以来,外国军队在菲律宾国土上从未间断存在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12]又名光州民主化运动或五·一八光州事件,发生于1980年5月18日至27日期间。事件发生在韩国光州,是一次由当地市民自发的要求民主的运动。当时的韩国总统全斗焕下令武力镇压群众游行,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亡和受伤。这一事件加速了韩国军政府统治的完结。

    [13]石油化工行业可以生产橡胶、化肥、硫酸等,化肥只是化工产品的一种。

    [14]概括说来,朝鲜战争后朝鲜半岛南北分治的局面使得南朝鲜、日本、台湾形成互为犄角的格局,这从根本上保证了美国可以在东亚地区立足,进而美国又以日本为大本营,南朝鲜和台湾为外围屏护,开始不断干涉东南亚事务,直至发动侵越战争。而现在南海周边的基本格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的。

    [15]甲午战争之前,中国的大环境是清廷在列强的数次冲击之后在国内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而李鸿章在清廷皇室眼中有着两层让其不安的身份,其一李是汉族士绅的代表,其二李鸿章的上位不是朝廷提拔的,而是地方势力做大的产物——曾国藩、李鸿章这些政治人物能够得势,正是因为清廷无力压制太平天国起义,不得不让渡权力给地方势力,这其实几乎就是东汉末年诸侯借黄巾军做大的翻版。这两层身份使得清廷对李鸿章和他的北洋水师始终处于一种矛盾的状态,一则要依赖他保自己的江山,二则又担心他日后羽翼丰满反噬自己。当然,这种担心也不能完全说是杞人忧天。庚子之役中慈禧携光绪出京西逃,之后众多官僚曾私下约定,假如慈禧和光绪在这场变乱中死了,就共推李鸿章作为政务主官来主持大局。而若干年后逼溥仪退位的袁世凯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发迹轨迹,本质上其实和李鸿章是同一个模式。

    在北洋水师建立后,所谓数十年未添一舰、一炮以及慈禧挪用军费修颐和园等,并不能完全用短视来解释,这其实也是清廷矛盾心态的具体表现。相对于外敌,统治者往往会更忌惮来自内部的可以动摇其权力的潜在威胁。

    [16]民国官场上常说一句话,“蒋总裁”最爱两种人——黄埔系和浙江人。蒋介石虽然名为一国元首,但其心态始终未脱离军阀的框子。在军阀豪强眼中,政治利益的边界不是拿国界、民族、阶级来分的,而是以自己为圆点画个圈,离自己越近则越维护,反之则不惜借外部势力来打压。说白了,这种人未必没有民族感情。但是,在只能二选其一的情况下,他们眼中往往是私利重于公义。

    在蒋介石的眼中,只有黄埔系和浙江人才是自己可以有效控制的,其他力量则都是自己地位潜在的威胁者,而他所能有效调动的也就只有自己小圈子内的力量,其他派系的地方诸侯也同样抱有类似的想法。当大规模军阀混战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中央和“诸侯”之间的博弈却一刻未停,而且这种博弈的重要性是要排在抵御外敌之前的。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的地位能够空前高涨,除了战争带来的威望以外,一个客观原因是日本对中国北方国土较长时间的占领极大地削弱了北方军阀势力的根基,而美国的对华援助又统统通过宋氏家族掌握在了蒋介石的手里,“诸侯”们要想维持自己地盘的运转,就必须借助中央的支持,这就使之无力继续明目张胆地对抗南京政府。

    [17]当时中国政府有一个“对日贸易原则”,日方称为“周恩来四原则”,即有下述情况之一种者,不与之进行贸易:1.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支持朴正熙侵犯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厂商;2.在台湾地区和南朝鲜有大量投资的厂商;3.为美国侵略越南、老挝、柬埔寨提供武器、弹药的企业;4.在日本的美日合办企业和美国的子公司。

    [18]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冷战结束后美国的立威之战,借助正常战争美国牢牢地控制住了中东地区,为日后占领伊拉克、威胁伊朗乃至中东地区的“颜色革命”埋下了伏笔,同时还再次树立了美军“不可战胜”的新神话,而这场让美国捞足好处的战争却没花美国人多少钱——不到70亿美元,战争费用的大头除了由科威特、沙特这两个有利益关系的国家出之外,花的最多的是日本人的钱——共出资130亿美元。而战后科威特政府的感谢名单里却并没提日本。

    [19]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施压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被迫签署《广场协议》,从而导致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中高端产品出口因此遭受重创,实体经济一蹶不振,资本转而投入楼市进行炒作,使得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经济崩盘。由此,日本经济出现长达15年的大萧条,损失了相当日本GDP三年的总量约1500万亿日元,更重要的是使日本社会心态的均衡基础发生了动揺。在此期间,1989年裕仁天皇去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号随之由“昭和”改为“平成”。故这段时期常被称为“平成战败”或是“平成萧条”。

    [20]新日本制铁公司是国际市场竞争力最强的钢铁企业之一,无论从企业的研发能力、管理水平,还是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方面来讲,都堪称钢铁界的一面旗帜。

    [21]从理论上说,日本特搜部是一个类似于香港廉政公署的反贪部门,拥有独立的调查权限。

    [22]英国在殖民地即将失去控制前夕,通常会通过故意模糊一块领土的归属权,来给前殖民地国家制造一些争端出来,而英国人则可以利用这些争端来继续对前殖民地施加影响。譬如在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制造了克什米尔问题,通过非法划定麦克马洪线在印度和中国之间制造了藏南领土争端,如此种种不胜枚举。可以说第三世界国家间爆发的战乱,至今仍有多一半要拜英国殖民者所赐,而英国政府则借助这一场场的争端,在其国势早已走向衰落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多方牟利。

    [23]即日本所称的冲绳县。

    [24]1943年,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于1943年12月1日在开罗发表宣言,宣示了协同对日作战的宗旨,承诺了处置日本侵略者的安排。这就是有名的《开罗宣言》。

    [25]即《美英中三国政府领袖公告》,史称《波茨坦公告》或《波茨坦宣言》,是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波茨坦公告》实质是二战后期美、英、中三国向日本劝降的一份公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