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秘世界4-自然探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何冬天的早晨时常有雾

    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是有一定限度的,达到最大限度时,就称为水汽饱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譬如,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是636g;气温在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就可以含水汽173g。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水汽量时,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小水滴或冰晶。

    假如在4℃,1立方米的空气中含有736克水汽,这时,多余的1克水汽就会凝结成水滴。所以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就要凝成水滴,这主要是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造成的。

    地面热量的散失,会使地面温度下降,同时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层,使空气的温度也降低下来。如果接近地面的空气层是相当潮湿的,那么当它冷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如果近地面空气层里的小水滴多了,阻碍了人们的视线时,就形成了雾。

    白昼温度一般比较高,空气中可容纳较多的水汽。但是到了夜间,温度下降了,空气中能容纳的水汽就减少了,如果那时空气中的水汽较多,就会使一部分水汽凝结成为雾。特别是在冬天,由于夜长,而且出现晴天,风小的机会较多,地面散热比夏天更迅速,接近地面的温度急剧下降,这样就使得近地面空气层中的水汽,容易在后半夜到早晨达到饱和和过饱和而凝结成小水滴,并且浮在近地层的空气中,形成雾。所以,冬天晴朗的早晨常常有雾。这种雾气象学称为“辐射雾”。

    恒河恒河水的自动净化之谜

    在印度教徒的眼里,恒河是净化女神恒迦的化身,而恒河里的水就是地球上最为圣洁的水,只要经过它的洗浴,人的灵魂就能重生,身染重病的人也可以重获健康生命。每年都有众多的朝圣者虔诚而来,在恒河水里举行自己的重大宗教仪式。更有甚者在恒河水里自尽,以期洗去此世的罪孽和冤狱。于是,恒河上有时会漂浮着尸体。人们将尸体打捞起来火化后,会遵死者遗嘱将骨灰洒在恒河里。就这样年复一年,恒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成了印度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可印度教徒依然我行我素,他们沐浴在此,饮用在此,却很少中毒或者得病。难道恒河水真的因为其神圣而具有了某种自我净化的能力吗?

    事实还真的如此。科学家曾经有意将一些对人体极为有害的病菌放入恒河的水中,可没过多久,这些病菌通通都被杀死。恒河水的这种净化能力从何而来呢?有人推测是河底的奥秘,河床里可能具有某种能杀死病菌的放射性元素,只是这个推测还未被证实。当然,恒河水的污染有目共睹。它的水质在以前要纯净优良得多,装上一壶河水,即使过了几个月,它也依旧澄清、新鲜,像刚打上来时一样可以放心喝下。只是现在的恒河水已经被污染了,即使它具有自动净化能力,也无法承受人类这样无休止的侵害与折磨。人们相信,只要停止或者减轻对它的危害,它一定还能回到当初的模样。

    南极不冻湖的奇怪现象

    南极是人迹罕至的冰雪世界,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在南极,放眼望去,皑皑白雪、银光闪烁。这片140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几乎完全被几百至几千米厚的坚冰所覆盖,零下50~60℃的温度,使这里的一切都失去了活力,丧失了原有的功能。石油在这里像沥青似的凝固成黑色的固体,煤油在这里由于达不到燃点而变成了非燃物。然而,有趣的自然界却奇妙地向人们展示出它那魔术般的本领:在这极冷的世界里竟然奇迹般地存在着一个不冻湖。围绕不冻湖的问题,科学家提出了种种推测和猜想,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科学家能拿出令人满意和信服的结论。这南极的不冻湖的确太神秘了,要早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

    极洲绝大部分地方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大陆冰层的平均厚度为1880米,许多地方冰层厚达4000米以上,被称为“冰雪大陆”。南极大陆气候酷寒,年平均温度仅—25℃,最低温度达到—90℃,所以又被称为“世界寒极”。然而,就在这片寒冷的冰天雪地上,却存在着不冻湖,实在令人费解。

    1960年,日本学者鸟居铁分析测量资料后发现,该湖表面薄冰层下的水温为0℃左右,随着深度的增加,水温不断增高。16米深处,水温升至77℃。这个温度一直稳定地保持到40米深处。在40米以下,水温缓慢升高。至50米深处,水温升高的幅度突然加剧。至66米深的湖底,水温竟高达25℃,与夏季东海表面水温相差无几。

    在1974~1976年间,从人造地球卫星多次拍回的照片中,科学家们发现在南极洲冰的世界中,有一个面积约4836万平方公里的不冻湖。这个湖时隐时现。1981年,前苏联和美国派出由26人组成的南极考察队。他们按照人造卫星照片上显示湖所处的位置寻找,可没有找到。队员们只是在不冻湖水域内发现无数气温较高的气泡。

    这一奇怪的现象一经揭示,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对此进行了深入地考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的科学家提出这是气压和温度在特殊条件下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他们认为,在南极地区,由于500米深处的海水不直接与寒冷的空气接触,因此水温高于地面上的温度。这种温差作用使得海水产生垂直方向的运动,这样就形成一股漩涡。靠这股漩涡的力量,500米深处的海水就被卷到海面上,形成了不冻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南极濒海地区,存在着一些奇特的咸水孔。这些咸水孔会散发热量,由此而凝结成巨大冰块。冰块的重量太大时,便会整块下沉至海底。在巨大冰块的挤压下,深层温度较高的海水上升到表面,于是形成不冻湖。湖水与寒冷空气接触一段时间后,湖水又结成大冰块,于是不冻湖又消失了。很多科学家推测外星人在南极建立秘密基地。甚至还有一些科学家则认为:在南极的冰层下,极有可能存在着一个由外星人所建造的秘密基地,是他们在活动场所散发的热能将这里的冰融化了。还有的科学家指出:这是个温水湖,很有可能在这水下有个大温泉把这里的水温提高了,把冰给融化了。

    海底是人类未来的家园吗

    地球作为一颗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独有的特点令宇宙中的大多数天体黯然失色,那就是,它是太阳系中惟一拥有大量液态水的星球。1969年2月,美国四位青年科学家进行了一项“玻陨石一号”海底生活实验计划。他们住在海下约15米深的一所坚固的小型复式房屋内。实行研究计划的海底屋沉在维尔京群岛中的莱姆舒湾内,围绕海底屋的珊瑚墙长满了茂密的海洋生物,形成一座海底花园。科学家们穿上蛙鞋,潜过这些礁脊,便可以探索这片斜向海湾深处的平坡。这次实验后,世界上先后又进行了5次海底生活实验,均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个陆地人口过分膨胀的地球,需要更大的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需求。海洋作为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人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近几十年来,高级生物在地球各大水域出现的传闻层出不穷,一些科学家推测,海底可能有高度文明的生物存在,即在海洋深处的某些地方可能生活着一些智力高度发达的生命体——“海底人”。在众多传闻之中,最令人惊奇的是1959年初,在波兰丁尼亚港发现的海底人。当时他正筋疲力尽地走在沙滩上,人们把他送到附近的学校医院进行治疗时,发现这古怪的病人穿着没有开口的金属衣裳,此人的手指和脚趾与普通人不同,他的血液循环系统和器官并非人类所有。当人们打算对他进一步研究时,这个怪人突然之间杳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深不可测的神秘海底到底拥有多少不为人类所知的秘密?海底人自何方而来,又到何方而去?

    科学家猜测所谓的“海底人”是史前人类的另一分支,他们不仅能在空气中生存,还能在海水的氛围下存活。人类起源于海洋,现代人类的许多习惯及器官明显地保留着这方面的痕迹,诸如“喜食盐、身无毛、会游泳、爱吃鱼腥”等等。当人类进化时,很可能形成了水中、陆上两个分支。上岸的称为“人类”;下水的被称为“海怪”。也许“海怪”还为人类感到新鲜呢。然而,持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这些智能动物的能力超乎人类,很可能是栖身于深水中的外星人。外来文明藏匿于人类不可望亦不可及的海洋深处,关注着人类的一举一动,或许那里还有他们的基地。如果在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科技发展到能够清楚地解释地下的文明,那么这些“海底底人”会不会友好地与人类建立友谊呢?抑或是发生一场地上文明和水下文明之争呢?

    地球挤压出钻石

    1868年,一个年轻的非洲部落男子在位于今天南非地域的橙河流域附近,发现了一块让他着迷的玻璃状石头。这个年轻人把这块晶莹的石头拿给一个喜欢彩石的当地人,希望以此作为抵押换一夜的住宿费用。但是这个当地人的举动,却让年轻人大为震惊。当地人竟然愿意用他所有的家畜来交换这块石头。他的家畜包括500头绵羊、10头奶牛和一匹马。原来这块石头是一块钻石。许多年以后,科学家对蕴藏在地球中形成钻石的神奇力量一直迷惑不解。为了揭开这个谜,一个科学家考察小组对发现这块钻石的地区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科学家借助82个地震检波器,对这个地区地表以下约240公里深的地方进行探测。在4年的时间里,这些地震检波器记录下了超过200次地震时的地震波。据地震学家马特介绍,这些资料被用于制作一个盛产钻石地质结构的三维图像。钻石是一种在地幔上层形成的纯碳晶体,也就是说,在紧贴着地壳之下的地幔上层有可能找到钻石。科学家认为这是一个承受压力极大的地层。钻石和其他地表的岩石一样,是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到地表的。科学家们认为,在强大力量的推挤之下,钻石被带到了地表。其实,成千上万的钻石已在地表沉睡了若干世纪。有一些被河水带走数米远,有的甚至被冲到大西洋。直到有一天,年轻的非洲部落男子发现了其中的一块大钻石。于是,世界各国的觅宝者蜂拥至南非,几乎把这片土地“耙”了一遍,苦苦搜寻能够圆自己发财梦的几颗石头。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钻石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海水从何而来

    起初,科学家们坚信,海水是地球固有的。它们开始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贮存在矿物和岩石之中。以后,随着地球的不断演化,它们便从矿物、岩石中释放出来,成为海水的来源。然而,一些科学家却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这些“初生水”就是从地面渗入的。近代兴起的天体地质研究表明,在地球的近邻中,无论是距太阳最近的金星、水星,还是距太阳更远一些的火星,都是贫水的,惟有地球得天独厚,拥有如此大量的水。所有这些,都让科学家倍感奇怪,纷纷探讨地球水的真正来源。其实,所有这些观点还都是猜测,离真正揭开地球水源之谜的日子还很遥远。

    火山口上的冰川之谜

    在冰岛的巨大冰原瓦特那冰川上,冰块之多几乎相当于整个欧洲其他冰山的总和。它覆盖的面积差不多等于威尔士或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半,其平滑的冠部更伸展出许多条巨大的冰舌。在上次冰河时期的200万年间,冰岛上的火山表被厚逾1600米的冰川凿开。冰期在约1万年前才告结束。冰岛的心脏地带满布火山、火山口及熔岩,1/10的土地被熔岩覆盖着。这些熔岩是由200个火山爆发时所喷出来的。冰川大约以每年800米的速率流转入较温暖的山谷中,当它在崎岖的岩床上滚动时,裂开而形成冰隙。冰块抵达低地时逐渐融化消失,留下由山上刮削下来的岩石和砂砾。火山口上为何会有冰川呢?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火山喷发的火焰与冰川移动的冰块构成瓦特那冰川变幻莫测的气氛。搭乘飞机鸟瞰冰冠,偶尔可看见蔚为奇观的景象:有一个湛蓝的湖直径3公里,湖水是由冰冠底下隆隆作响的格里姆火山融化冰块而来;湖泊经常被冰覆盖,湖水藏在冰块下,仍然保持融化的状态。初冬的阳光和风霜替冰川刻画了万千条纹理,令它面目一新。在晨曦和夕阳下,冰冠犹如沐浴在火焰之中:在不停移动的冰块深层里,融水形成了透明如镜的洞穴,渗入冰洞幻化成不同层次的蓝色。上百条冰川河夹杂着由高地冲下来的污秽火山泥石,从冰川鼻破裂的冰层下冲涌出来,激流的翻滚声或冰块坠落的隆隆声随时可闻。

    蛋卷一样的博苏姆推湖

    博苏姆推湖具有鸡蛋卷一样的形状,湖面的直径达7千多米,而湖的中心只有70多米,周壁逐渐向中心倾斜,就像是人类精心打造出来的一个圆锥形。这个鸡蛋卷形状的湖不会真的是人类用手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吧?可博苏姆推湖从表面上根本看不出它的特色,挖这么大个的湖需要挖走几亿立方米的泥土,如此浩大费事的工程会有什么目的呢?再者,7千米直径的湖面周边没有任何凸出和凹下,圆滑无比,这根本不似人力所为啊。那会不会是火山喷发后造成的蛋卷湖形状呢?

    地质学者对该地区调查的结果却表明,这里在历史上并没有火山活动过的痕迹。接着有人推测这个奇特形状是由于陨石落地而形成的。人们辛辛苦苦地在湖泊附近搜寻,却没找到任何关于陨石碎片的消息。这些推测被一一否定了。但是人们并不就此甘心,合理的解释一定会找到,只是我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准备。

    最使科学家感兴趣并且迷惑不解的是,贝加尔湖中生活着许多地地道道的海洋生物,如海豹、鲨鱼、海螺等,这也正是贝加尔湖的不同寻常之处。世界上的淡水湖中,只有贝加尔湖湖底长着浓密的“丛林”——海绵,海绵中还生长着奇特的龙虾。可是,人们始终不明白,贝加尔湖的湖水一点也不咸,为什么会生活着如此众多的“海洋生物”呢?对此,科学家们作了种种推测。最初的时候,一些科学家认为,地质史上贝加尔湖是和大海相连的,海洋生物是从古代的海洋进入贝加尔湖的。前苏联科学家维列夏金认为,这是地壳变动的结果。他根据古生物和地质方面的材料推测,中生代侏罗纪时的贝加尔湖以东地区,曾有过一个浩瀚的外贝加尔海。后来由于地壳变动,留下了内陆湖泊——贝加尔湖。随着雨水、河水的不断加入,咸水变淡,而现在的“海洋生物”就是当时海退时遗留下来的。

    东瀛“圣山”——富士山

    作为日本的象征,富土山的名气不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名山之下,千百年来它一直是日本最著名的旅游胜地。除此以外,它还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圣山”,有着神秘而特殊的地位。富士山海拔高度为3776米,为日本第一高山。山顶一年有10个月被白雪覆盖。在夏季的两个月中,山坡上仍富士山然能见到片片积雪。富士山是一座休眠火山,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爆发是在公元800年,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1707年,当时的剧烈喷发让100多千米外的江户(即今天的东京)都笼上了一层厚厚的火山灰,而环绕富士山周围的广阔平原也一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关于富士山的传说很多。根据日本佛教传说,富士山是在公元前286年一夜间形成的。当时地面裂开,形成了今天日本最大的巴瓦湖,富士山则由挤出的泥土堆成。传说并非毫无因由,富士山的形成原理和传说中大致相同,只不过当然不是形成于一夜,年代也可以上溯到至少1万年前。但具体富士山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还没有定论。

    海底玻璃是怎么来的

    我们每天都要与各种各样的玻璃制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灯管、玻璃窗户等等。普通的玻璃是以花岗岩风化而成的硅砂为原料,在高温下熔化,经过成型,冷却后便成为我们所需要的玻璃制品了。然而,在很难找到花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发现了许多体积巨大的玻璃块,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为了解开这个海底玻璃之谜,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首先,这些玻璃块不可能是人工制造以后扔到深海里去的,因为它们的体积巨大,远非人工所能制造。有些学者认为,这种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压后,同海水中的某些特质发生一种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种胶凝,从而最终演变为玻璃。如果这真是属实的话,今后的玻璃生产就可以大大改观了。现在我们制造一块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的高温,而熔化炉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温玻璃溶液的剧烈侵蚀后,会产生有害气体,影响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压代替高温,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出于这个设想,有些化学家把发现海底玻璃地区的深海底的花岗岩放在实验室的海水匣里,加压至400个大气压力,结果是根本没有形成什么玻璃。那么,奇怪的海底玻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迄今仍然是一个未能解开的自然之谜。

    千奇百怪的岛屿

    浩瀚无垠的海洋中,遍部着无数具有奇特性质的岛屿。这些岛屿荒无人烟,至今仍不被人们所认识,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

    ①旋转岛

    在西印度群岛中有一个无人小岛,岛上分布着一片片沼泽地。奇怪的是这个小岛虽然不大,却有一种别的岛都没有的奇观;它竟然像地球那样在自转。小岛每24小时旋转一周,它每天都在按同一方向做有规则的自转,从来不出现任何反转的现象。小岛为什么会自行旋转?有人推测:这座岛是一座冰山,浮在海上。海潮起起落落,所以小岛随着潮水而旋转,但是这种推测不能说明其真相,因为别的是冰山的小岛也都“浮”在海上,为什么就不能自行旋转,尤其像地球自转一样那么有规律地每24小时就旋转一周呢?

    ②死神岛

    在距加拿大东部哈利法克斯200千米远的北大西洋上,有一座令船员们心惊胆战的孤零零的小岛,名叫赛布尔岛。据记载,曾有500多艘船只沉没于此,5000多人上丧生在这里的海底。所以,人们称这一小岛为沉船之岛。这里的海域被称为大西洋的坟场。

    这是一个狭长的小岛,它犹如一轮弯月映照在这里的海面上。岛上一片细纱,只零零星星地生长着一些沙滩小草和矮小的灌木。小岛是由于海流和海浪的冲击,致使沙质沉积物堆积而成的露出海面的一个小沙洲,长120千米,宽16千米。这样的一个小岛很难经得起风浪的冲击,几千年来,几乎每次较大的风暴就会使它的位置和面积发生变化。仅在最近的200年中,该岛的长度已减少了一半,位置东移了20千米。100多年前建在该岛西端的几座灯塔已陆续沉没,现仅保存着1951年以后所见的两座新灯塔。

    历史上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船只在这里遇难,是因为该岛的位置经常发生迁移变化,岛的附近又是大面积浅滩,许多地方水深仅有2米至4米,加上气候恶劣,风暴常见,所以船只搁浅沉没事件屡有发生。但是对这样一个既会旅行又充满灾难的小岛,航海者为什么不避开,反而都自投落网呢?是岛移动的速度太快令人避之不及,还是其他原因?人们不得而知。

    ③巨人岛

    在浩瀚无垠的加勒比海上,有个神奇的小岛,名叫马提尼克岛。从1948年起10年左右的时间内,岛上出现了一种令人们迷惑不解的奇异现象:岛上居住的成年男女都长高了几寸,成年男子平均身高达190米,成年女子平均身高达174米。岛上的青年男子如果身高不到180米,就会被同伴们耻笑为“矮子”。更为奇特的是不仅岛上的土著居民,而且成年的外人到该岛来居住一段时间后也会很快长高。64岁的法国科学家格莱华博士和他的助手57岁的理连博士,在该岛上只生活两年,就分别增高了825厘米和66厘米。40岁的巴西动物学家费利在该岛上只进行了3个月的考察,离开该岛时竟长高了4厘米。英国旅行家帕克夫人年近花甲,在该岛旅行了1个月后也长高了3厘米。由于生活在该岛上的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的身材能长高,因而此岛被称为巨人岛。不仅是人,岛上的动物、植物和昆虫的增长也尤为迅速。岛上的蚂蚁、苍蝇、甲虫、蜥蜴和蛇等,在从1948年起10年左右的时间内,都比通常的尺寸增长了约8倍。特别是该岛的老鼠,竟长的像猫一样大。

    为了解开巨人岛的谜,许多科学家千里跋涉,来到该岛长期进行探测和考察,提出了多种假说和猜测。有些人认为,在1948年,可能有一只飞碟或是其他天外来物坠落在该岛的比利山区,而使该岛生物迅速增长的一种性质不明的辐射光,很可能就是来自埋藏在该岛比利山区地下的飞碟或其他天外来物的残骸。但一些科学家对上述说法持怀疑和否定态度,因为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飞碟或其他天外来物,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难以解答的谜。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该岛蕴藏着某种放射性矿藏——正是这种放射性物质使生物机能发生异常变化,因而“催高”了身体。

    巨人岛的奥秘究竟是什么?至今仍有待于科学家们继续去探索。

    ④美容岛

    在意大利南部,有个巴尔卡洛岛,这个岛上的泥浆能洁白和滋润肌肤,使之嫩滑雪白,并能治妇女的腰痛和起减肥作用。因此,这个岛是天然的美容岛。巴尔卡洛岛对那些爱美的人很有吸引力。意大利爱美的人们,只要花一笔不大的旅费,便可以在这个美容胜地做一次全身“美容护肤”,还可以享受那里的日光和海水浴。每到夏天,这个岛上的十几个泥浆池里,总是挤满了来自各地的人们。只见无数男男女女,穿着泳衣,在泥浆里爬来滚去,把泥浆往身上涂抹,连最爱漂亮的姑娘也自愿变成“泥鬼”,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以便成为更美的人。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黄河源地究竟在哪里?在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曾对黄河的发源地进行了多次探索。然而,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一般都只到达星宿海一带。历史文献中记载有星宿海“小泉亿万,不可胜数,如天上的星”。星宿海,藏语叫“错岔”,意为大片沼泽及许多小湖组成的低洼滩地。这里密密的短草成堆形块状,散布水中,枯叶烂根年年积累,形成表面松软的沼泽地带,行经其上,极易下陷。然而“星宿海”并不是真正的黄河源。解放后,政府曾多次派出河源勘查队,历经千辛万苦,寻找河源。究竟黄河河源在哪里?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目前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黄河多源,其源头分别是扎曲、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另一种意见认为,卡日曲全长2019千米,是上述三条河流中最长的,应定为正源。但黄河源的最终结论始终没有定下来,成为萦绕在所有炎黄子孙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一个巨大疑问。

    芳香大地之谜

    人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一天天长大,可我们却很少回眸去关心这些抚育我们生长的土地、石头和河流。它们看似平凡,可要是细心去发现,你就会找到很多不平凡之处。在我国湖南省洞口县,就有个幸运的农民发现了这么一块馥郁芬芳的土地。它静静地藏在一个小山腰上,在约50平方米的范围内默默地散发着芳香。它的香味不来自任何花草树木,而就是土地本身。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天气里,香味的浓淡还会随之发生变化。神奇的香地在吸引了大批旅游者的同时,还招来了有关专家的足迹。他们认为这小块土地的下面可能含有某种独特的微量元素,但具体是什么元素,专家们也说不清。他们猜测是这种元素与空气共同作用产生了某种散发香味的气体,时间和天气的变化会影响该元素的强弱,所以有了香味浓淡的改变。

    千奇百怪的石头

    石头也许是地球上最平淡无奇的东西了,然而自然界中有些石头的特性和不寻常的来历却让人惊奇。它们以各种奇特的形态和令人瞠目结舌的特异功能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但那些怪异之处有许多至今仍不能被科学所解释。我们只有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期待这些谜底揭开的一天。

    石球重量变化之谜

    贵州省蕙水县雅羊乡简瓢村布依族村民罗大荣家珍藏着一块石头。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这块石头的重量竟能上下增减2千克。这块石头呈椭圆形球体状,轴长291厘米,短轴长259厘米,厚182厘米,周长886厘米。在罗大荣家当场测重,其结果是:11时13分,重为24825千克;11时43分和12时零8分两次称重均22825千克;12时28分重量又升为23875千克。这块石头与普通石头颜色相差无几,其表面有一清晰可见的像穿山甲的鳞甲一样的图案,七只如同手掌但大小不一的图案也明晰可见,还有两个像马蹄形的图案互相对称。这个石球的重量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人们百思不得其解,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一谜团。

    天下第一奇石——风动石

    东山岛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部,古称“铜山”,是著名的海滨风景区。东山岛的闻名,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外,还因为岛上有一块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风动石,危立于铜山古城东门海滨。石高473米,宽457米,长469米,重2000多吨,外形像一只雄兔,斜立于一块卧磐石上。两石吻合点仅有几厘米见方。当海风从台湾海峡吹来的时候,强劲的气流会使风动石微微晃动,让人觉得岌岌可危;可风停后,风动石也随之平稳如初了。风动石不仅在风的吹拂下会摇晃,人力也能使其晃动。如果找来瓦片置于石下,选择适当位置,一个人就能把这硕大的奇石轻轻晃动起来。此时,瓦片咔咔作响,顷刻间化为粉末,奇石晃动的轨迹清晰可见。1918年2月13日,东山岛发生75级地震,山石滚落,屋倒人亡,风动石却安然无恙。“七七事变”后,日军企图搬走风动石。日舰“太和丸”号上的士兵用钢丝索系于风动石上,开足马力。可多条钢丝索被拉断了,风动石仍纹丝未动,最后日军只得放弃这一企图。风动石这一奇特的特性,吸引了无数游人和学者,但至今还没有人能解释风动石的行为。

    风动石石头长大之谜

    在湖北省钟祥县客店乡元台村五组退休干部高涛家的一间约10平方米的厢房中,长出了一具石狮。60多岁的高涛说,这间房屋是他的前四辈老人修造的。由于当时感到很费力,没有把地基上一块小的石头挖掉。350多年来,这块石头逐渐长成为长约360厘米、宽约230厘米、高约210厘米的大石狮,并且这具石狮仍在继续长大。这具石狮还是当地的“义务天气预报员”。一旦石狮身上“发汗”,就会下起雨来;如果“汗珠”滚流,则必有大风暴雨来临。为什么这块石头会长大,并且还会预报天气,这实在是一个奇怪的谜。

    石头为什么会预示阴晴

    1988年,在川鄂交界的四川省石柱县马武乡安田,发现了一块能准确预告方圆几十米内天气变化情况的“气象石”。马武乡地处沟壑纵横的土家山区,交通闭塞,文化经济落后。长期以来,农民们习惯以土法预测天气,耕田种地。当地有几位土家族农民常到一块石头上歇息聊天。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了这块石头的秘密——它的变干、变湿与天气变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水珠汇集于该石表面的某一方时,则预示那一方将要下雨;当水珠汇集于石头中部则预示当地即将要下阵雨;当水珠布满石头整个表面时,就预示着将要下大雨。更奇怪的是,每当石头表面潮湿变黑时,即预示着阴雨连绵的天气即将来临;石头表面由潮湿转干发白时,就告诉人们久雨不晴的天气很快要结束,晴朗的天气即将来临;如石头冒蒸汽,则是多云有雾、气温下降的预兆。有些石头在大雨来临前有回潮现象,但如此变化多端、能预报天气的石头的确很罕见。

    石人之谜

    在新疆广阔的阿尔泰草原上,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屹立着的一尊尊石雕人像。这些石人都是用整块岩石凿雕而成的。从外形看,它们大都是全身像,头部、脸形、身躯都雕得生动逼真。如今在新疆的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温泉县境内阿尔卡特草原上发现的阿尔卡特石人,就是用一整块白沙岩石雕凿成的。它头部雕凿出一个宽圆的脸庞,一双突起的细长眼睛和高高的颧骨,上唇有两撇八字胡须,腰部束一根宽腰带,右手拿一只杯盏举至胸前,左手扶一把垂挂在腰部的长剑,双脚刻凿出一双皮靴。古代灵巧的石匠还在它的腰带上刻出一个垂挂的小口袋和一把小匕首。石人脸部表情凝重深沉,俨然是草原上威武的将士。这些石人是谁雕凿的?属于哪个民族部落的文化遗产?对此,学术界至今还无一致的意见,它仍是一个尚待揭开的谜。

    会开花的石头

    在中国泰山脚下有一个石文化陈列馆,馆内陈列着一块自然奇石。这块奇石竟能开出花来。该石头高30多厘米,形状好像昂着头的海豹,石头表面鼓出了密密麻麻的白色的“花蕾”。这些“花蕾”过不几天便依次开出一朵朵红褐色的“小花”,花朵直径05厘米至2厘米不等。花开败后,花花相连,便形成一层新的石头。据泰山管委会负责人介绍,这块奇石是山东省新泰市宫里镇王周祥老人几年前从村南坡上捡回的自然青石,然后随手放在家内墙边。不久,王周祥发现,这块石头不仅会“开花”,而且在长高。消息传出后,周围许多农民到王家争看这一奇观。为保护这块自然奇石不遭破坏,王周祥老人专程把它送到泰山石文化陈列馆陈列。但是目前这一奇特的现象仍然没有得一个科学的解释。

    怪坡之谜

    生活中,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每当人们走下坡路时,就会感到省力;每当车辆行驶到下坡时就会自动滑行;骑自行车也是如此,下坡时即使在不蹬的情况下,自行车也会加速行驶。而上坡则相反,这时步行要加力,开车要加油,骑自行车要使劲蹬,否则就难以前行。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在沈阳新城子区清水台镇阎家村蛤蟆岭附近的哈大公路的东侧约1公里处有一条长60多米、宽15米的一段坡路,却是一个“上坡容易下坡难”的奇怪路段。

    这段坡路,从表面看无任何异常之处,土道比较平坦,两侧长满了小草,坡路东低西高。可就在这里却有着一种令人不解的奇怪现象。

    怪坡是1989年4月的一天,由一位青年司机发现的。具有多年驾驶经验的屠春明,驾驶着一辆面包车路经这里,到卧龙山,无意中把车停在山坡的下端,摘档熄火,跳下车到路边办事。没等他走几步,车轮就向上滚动,车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向坡路顶端冲了上去,一直冲出近60米远,直到车后轮被一块石头挡住,车才停下来。

    司机开始以为自己视觉出了毛病,定睛细看,车轮确实往山坡上滚动,并没有人推车。汽车自动向上滑行,这可把他吓坏了,赶忙开车离开这个鬼地方。司机越想越费解,他带着疑惑和不解向人们述说了这一事情的经过。这样,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怪事,很快就传开了。对产生异常现象的成因,专家们也众说不一,各执己见。

    一种观点猜测,汽车自动上行,很可能是此山坡附近有巨大的磁场,吸引着汽车和自行车由下向上滚动。如果是磁场作用,为什么和它紧紧相连的其他山坡就没有这种现象呢?

    物理学家则认为,这很可能是“重力位移”作用。他们根据万有引力学说,认为物质结构的密度越大,则引力越强。在坡顶端地下,很可能有一块密度很大的巨石或空洞,引起了这种奇特的现象。

    第三种意见否定了前两种看法,认为这是典型的“视觉差”现象。由于这里三面环山,视觉参照物比较复杂,这样人们很容易受视觉参照物的影响,本来很高的地方,使人感觉却是很低;同样,原来很低的地方又使人觉得它很高。这种情况人们在沙漠测量时经常能够遇到,这里是否也是这种情况?

    这一派观点的人对汽车滑行现象仍感迷惑,因为他们认定,如果这一怪坡的“坡底”比“坡顶”高,其坡度也绝不会超过一度。而汽车要自动滑行,即使在光滑的柏油路面上,坡度至少也得在二三度以上,速度也不会很快,更何况在这条土路上。这样一来,“视觉差”说难以自圆其说,也很难令人信服。

    还有人说这里是气功之气造成的。种种说法的依据明显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其神秘之处究竟在哪里,目前仍无法解释清楚。况且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只要能供人欣赏就有价值,几年来,怪坡又开发建设了许多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人。

    重力异常之谜

    世界尚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包含着不可思议的谜。如美国加州的“神秘点”。

    从旧金山搭车沿公路南下,不到两小时就抵达一个名叫圣塔克斯的小镇,“神秘点”就在离该镇约5分钟车程的近郊。

    该处附近的树木都斜向一方生长。有两块长50厘米、宽20厘米的石板埋在地面,间隔约40厘米,乍看没什么不寻常的地方,其实两块石板就是不可思议的神秘点。

    当两个身高不同的人分别踏上两块石板时,就会发生最不可能的事:身材矮的竟然会变得比原来身材高的人高!

    两人之间仅有40厘米的距离,但却产生了身高的变异,这不禁使人目瞪口呆。但当两人再踏出一步时,两人的身高又恢复正常,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再尝试互相交换位置,高的一个又变矮了,这些现象旁观者最能看清楚,只有一步之差却能使身材忽高忽矮。

    也许这两块石板不是水平的吧,或者某端高了点吧。但如拿来水平测量仪来测量,仪器上却呈现水平状态。

    就算站在石板上用皮尺量身高,然后换到另一块石板上照样量一次,两边仍显示着同样的高度。如果在这两点上,人体身高经过伸缩,那么,皮尺也应测出不同的长度,然而两边的身高确实相同,是否皮尺也在作同样伸缩?

    到达神秘中心点,这里会发生更惊人的事情。绕着该处一幢破烂小屋,在它肮脏的外围走了一圈进入屋内后,便会发生使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的现象:里面有许多向左倾斜站立的人,正彼此指着对方嘻嘻地发笑。

    他们原来是早来的游客。只因为这个中心点有向一边倾斜的强烈引力,所以看来每个人都是斜立着。游客纷纷尝试做各种姿势,有些人甚至能笔直地倒立。

    这幢破旧的木屋,倾斜地靠在树干边,其倾度像是完全倚靠在这株大树上似的。走出小木屋前的大片空地,每个人都像要跌倒似的斜立着。冥冥中像有股强烈的吸力把人拉向斜立的姿势。小屋一堵墙上凸出一块木板,谁看了都会误认为是条斜坡道。如果在木板的上方放一个高尔夫球,虽然木板看上去是斜的,球却停在原处一动也不动。而用劲将球推下,还会发现球滚到半途又像受牵制般地再滚回原处。无论如何推动都是同样的结果,球最后还是回到木板上方。而且推球时会发现似乎有股阻力使球很难推下去。

    更让人惊讶的是,当进入神秘点的狭窄入口时,发现地下倾斜竟相差30°左右,一进去就有股视力无法看到的强力把身体推向另一方,尽管人死命地握住壁上的柱子仍然免不了被拖至中心的重力点。由于重力的异常,在里面呆上10分钟,人就会产生像晕船一样的反胃欲呕的反应。

    该处的向导像忍者一样一步步地爬上墙壁,并没有依靠任何支撑物便可举着两手轻松地在墙上走动,并且在半途还能倾斜地站立,面对游客微笑。可见墙壁的另一面有强烈的引力在作用着。

    天花板破烂不堪,从破洞中可看到怪异扭曲的大树飞向天空。因为磁场不平常,在这神秘点的上空,飞机会因为仪器受到干扰而脱离航线;鸟儿经过上空时也会因头昏眼花而掉到地上。

    走进隔壁的房间,将发觉一种奇怪的现象,完全不能以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屋顶的横梁上垂着一串铁链,下面悬着很重的坠子,该坠子直径大约25厘米、厚约5~6厘米,形状像个圆盘。欲把这个坠于推向一边,只要将手指轻轻一触就能动了,但从反方向推时却要用尽全力才能将它移动。这可能因为异常的引力向同一方向作用,所以才会发生这种现象。

    综合起其他现象,如身高的伸缩,球会自动向上滚动,斜站在墙壁上……这个神秘点可说是个充满着违反物理定律的怪地方。唯一可以理解的就是这个地带的重力是异常的,物体不是与其他地方一样受地心吸力所吸引。然而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得这神秘点的重力场与外界截然不同?它又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这都是尚待科学解释的谜。

    好望角多风暴之谜

    好望角一带屡出意外引起了世界的震惊。在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开凿以前,这里是大两洋和印度洋之间航运的必经之路。即使在今天,37万吨以上的巨轮也还是要绕道好望角!西欧和美国所需要的石油,一半以上需用超级油轮经好望角运送。因此,说好望角是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一点也不过分。现在,要是“咽喉”出了毛病,那还了得!

    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来到好望角附近,调查研究这里风急浪高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科学家将造成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的原因归纳成以下两种说法。

    有些人认为,好望角附近海域风浪大是由西风造成的。好望角位于非洲大陆的西南端,它像一个箭头突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汇合处。因为好望角恰恰位于西风带上,所以当地经常刮11级以上的大风,大风激起了巨浪,经过的船只就处在危险之中了。

    “西风带说”的理论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存在一个致命缺点。因为这种学说不能解释在不刮西风的时候,为什么海浪还是如此之大。一年365天,并非天天刮西风,刮西风时海浪可能被风激得老高老高,但不刮西风时呢?海浪还是那么大,那又该如何解释呢?

    针对这一点,美国一位科学家提出了另一种学说——“海流说”。这位科学家分析了多起在好望角附近海域发生的海难事件。他们发现,每次发生事故时,海浪总是从西南扑向东北方,而遇难船只的行驶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也就是说,船行的方向正好和海浪袭来的方向相反,船是顶浪行驶的。科学家还实地调查了当地的海流情况。他发现,好望角附近水下的海流与船只行驶的方向是相同的,换句话说,海底的海流推动船只顶着海浪前进,几股力量的共同作用就造成了船毁人亡的结果。

    然而,“海流说”和“西风带说”一样,也存在着不足。比如,海水是流动的,很难断定,在一年的365天中,海流的方向也保持恒定。然而,不管是什么日子,船一到好望角附近的海面,马上就陷入危险的境地,这又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很难自圆其说。

    直到现在,好望角附近的海面仍在无情地吞没不幸的船只。要是哪一天人类能彻底掌握风浪活动的规律,好望角附近的天堑就一定能变成通途。

    神奇的龙卷风

    龙卷风外貌奇特,它上部是一块乌黑或浓灰的积雨云,下部是下垂着的形如大象鼻子的漏斗状云柱,具有小、快、猛、短的特点。龙卷风通常是极其迅速的,风速一般每秒50米至100米,有时可达每秒300米,超过声速。它像一个巨大的吸尘器,经过地面,地面的一切都要被它卷走;经过水库、河流,常卷起冲天水柱,有时连水库、河流的底部都露了出来。同时,龙卷风又是短命的,往往只有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最多几小时,一般移动10米到10千米,便“寿终正寝”了。龙卷风还有一些“古怪行为”,使人难以捉摸。它席卷城镇,捣毁房屋,把碗橱从一个地方刮到另一个地方,却没有打碎碗橱里的一个碗;吓呆了的人们常常被它抬向高空,然后又被它平平安安地送回地面;有时它拔去一只鸡一侧的毛,而另一侧却完好无损;它将百年古松吹倒并拧成麻花状,而近旁的小杨树连一根枝条都未受到折损。人们对龙卷风的形成及后果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还有很多谜底没有被揭开。

    神秘的“厄尔尼诺”现象

    在秘鲁利马以南的沿海,是一个富饶美丽的渔场。沿海的群岛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海鸟。这些海鸟多得密密麻麻,它们飞来飞去,鸟声鼎沸。

    海鸟在大海上嬉戏,在海岛上栖息。它们悠闲自得地生活在这儿,生生息息靠的是什么呢?

    原来秘鲁渔场产量非常高,连续10年来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大海提供足够的鱼儿供海鸟吞食,大约每年被海鸟吃掉的鱼达250万吨。

    1982~1983年,发生了一件异常的事件。这一年秘鲁亚卡俄沿海庞大的鳀鱼群悄然失踪了。以鳀鱼为食的海鸟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食源,奄奄一息,不久都死去了。原来生机勃勃的海滩上,这时一片凄凉,留下了几万只海鸟的残骸。渔民们无鱼可捕,鱼粉厂没有原料,濒于倒闭。不到几天,海水也变了颜色。原来大量的死鱼和浮游动物布满了海面。腐烂的有机物发酵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把海水搅得又脏又臭。硫化氢和渔轮外壳上的油漆化合,生成了硫化铅,就像给渔轮涂上了黑漆,船员们无奈地摇头叹息。渔场失去了往日的生气和繁荣,陷入一片死寂。

    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原因很快查清楚了。负责调查鳀鱼失踪之谜的科学家,对这儿海水发生的各种变化,进行细微周密的调查。原来,这片冷水性的海域里,近些日子里出现了一股活跃的暖流——厄尔尼诺。暖流突然涌来,使海水的温度一下子升高了3~6℃。在暖流的突然袭击下,习惯于冷水中生活的鳀鱼受不了了。它们开始生病,不久便大量死去。鳀鱼的可悲命运,使海鸟也跟着遭了难。它们失去了鱼儿作食粮,不久便饿死在海滩上。

    奇怪的是,秘鲁发生鱼灾的同时,世界各地以至全球的气候都发生了异常。有的地方一年不下一场透雨;有的地方水灾连连。亚洲不少地区久旱无雨,天气干燥,仿佛烧烤一般;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地区却暴雨成灾……

    气候为什么会发疯?人们纷纷推测其中的原因。

    有人说,那两年太阳黑子活动频繁,引起了地球上天气系统的变化;也有人说,地球上火山活动增多,在空中形成了火山灰层。火山灰层又变成了许多奇特的云彩。它在地球的上空飘动,经久不散,影响了气候变化……

    他们的推测各有各的道理,但总让人觉得没找准真正影响气候变化的原因。

    就在秘鲁发生那场严重的渔灾时,研究天气异常的科学家也把注意力转向那支不寻常的暖流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他们越发深信不疑,全球气候变坏,就与这支暖流有关。

    真是厄尔尼诺引起气候发疯吗?人们打开历史的案卷,真相大白了。在档案里,气候异常的年份都记载在册;厄尔尼诺出没活动的年份也记录在案。以前人们没有研究过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才发现,它们常常先后出现,竟然配合如此默契。

    一支太平洋东部的赤道暖流,为什么能破坏大气环流的正常工作,影响气候的变化呢?

    原来,浩瀚的大海是地球上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器。天气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气受热不均匀。海洋向大气不断提供着热量。海洋自身温度升高了,它提供给大气的温度就多;反之,海洋自身的温度下降了,给大气的热量就比较少。海洋面积巨大无比,它对热的容量比空气大。要是把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以使3000立方厘米的大气气温升高1℃。同时海水是流体,海面的热可以传到深层,使厚厚的海水都来贮存热量。如果让全球海洋里100米深的表层海水降温1℃,放出的热量可供整个地球的大气增温6℃。

    这么说来,秘鲁海域海水增温对大气环流的作用真不小。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对地球大气的影响就更明显了。它不仅影响了附近的天气,通过大气环流,还会影响到遥远的地方,遍及地球的各处。厄尔尼诺,这支小小的赤道暖流,牵动了大气舞台的风云变幻,真令人不安!

    气候发疯的原因虽然找到了,要是人们能在厄尔尼诺暖流将要出现的时候,预先向全世界人发出警报,人们就可以有避开灾难的准备,那该多主动啊!可是厄尔尼诺在哪里呢?它是股出没无常行踪不定的海流。人们只知道它大约每隔几年出现一次,但并不知道它出现的确切时间。

    科学家研究厄尔尼诺的形成原因,想方设法弄清它的活动规律。他们在各个不同的领域研究,从各个方面对这支暖流的形成提出不同的见解。比如有的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的出现是由于地球上东南信风变弱的缘故;有的气象学家说,厄尔尼诺的出现与地球自转减慢有关系。

    不久前,有两位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用声波定位仪,在夏威夷群岛和东太平洋一带的海底进行测量。通过一些数据,使他们发现了这一带海底的一个秘密。原来,这里的海底蕴藏了很多火山,火山正在喷发大量的熔岩。巨大的热流体随着熔岩的喷发,源源不断地涌入海洋,使海水的温度升高了。这种现象告诉人们,东太平洋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奇怪暖流——厄尔尼诺,可能就是海底火山喷发提供的热量。

    科学家们一直在密切地注意着这股暖流的动态,有信心揭开它的秘密,并准确预报它的到来。

    海南岛“雷公墨”之谜

    暴雨倾泻后的海南岛,往往会发现地里有一种杏子大小,长约十几厘米,样子奇特的、黑色玻璃质石块。由于它总是在雷雨之后出现,因此被称为“雷公墨”。

    那么,“雷公墨”是怎么形成的呢?

    目前科学界大致有五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它与雷电有关。从分布特征看,在我国,雷公墨不仅在海南岛有,也可见于雷州半岛,闽粤沿海和台湾等地。在世界上,主要集中分布于四个地区。即澳亚散布区、象牙海岸散布区、北美散布区、莫尔达维散布区。此外,在埃及西部的沙漠地带及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少量发现。各散布区的玻璃质石块都具有相似的地质年龄。这些情况显然表明它们的形成与雷电这种遍布全球的自然现象毫无关系。

    第二种认为它是火山喷出的物质。当火山爆发时,喷出的炽热气体中充满了火山灰,并常伴有雷电。闪电使灰尘形成一种气泡,它常会因种种原因而破裂,形成一些物质掉到地上。但是火山的分布与雷公墨的散布区并不吻合,而且火山形成的这种物质中常有一些微晶和骸晶物质,而雷公墨却是均一的玻璃质。

    第三种认为它是陨石。每一散布区的玻璃陨石代表了一次陨落事件,因此它们都有相似的年龄值。由于陨石落的方向也与陨石母体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有关,这就导致了玻璃陨石呈有限的四个地区分布的状态。但是有史以来人们看到的自天而降的陨石只有三种,从来没有发现过玻璃陨石的降落,而且它们的年龄值相差也很大,所以很难说雷公墨来源于天体。

    第四种认为它来自月球,可能是月球火山喷发物飞溅到地球上而形成的。月球起源说既能解释玻璃陨石在物质成分上所表现出来的地外成因特征,也能说明玻璃陨石所具有的陨石分布特点,还能说明它为什么与常见的三类陨石有明显的差异,及它为什么具有明显小得多的年龄值。可是月球早在31亿年前已结束火山活动,根本不具有喷出如此多玻璃陨石到地球上的火山作用。

    第五种认为是地球陨石坑的产物。它的形成与偶尔陨落的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对古地磁的研究发现,地磁极会突然转向,它与巨大陨石的撞击有关,而几次雷公墨的形成年龄正好和地磁转向年龄吻合。但是巨大的陨石轰击事件比雷公墨出现的频率要多,为什么雷公墨的年龄只限于3~4千万年以内呢?

    会自己移动的棺材

    这件事就发生在大西洋里一个叫巴巴多斯的岛上。该岛上有一处珊瑚石垒成、水泥加固的大墓穴,门口用大理石封住,平时都用大锁紧紧地锁住。可就在这样严密的保护下,墓穴里的棺材多次发生了移动,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在第一次发现棺材被移动了的时候,墓穴主人的家族还以为是仇人的恶作剧。他们将棺材全部放回原处,又在大理石门上加了锁和封条。可当家族里有人去世,人们再次进入封条和大锁完好的墓穴时,发现棺材又被移动得乱七八糟了。于是人们相信这不会是别人捣的鬼,而应该是棺材本身的问题,那这些棺材身上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按照当时巴巴多斯的风俗,富有的种植园主家族通常用厚厚的铅板包裹棺材,因而棺材十分沉重,要七八个壮汉才能搬得动。墓穴里包裹了铅板的棺材全都发生了移动,而没用铅板的棺材却纹丝未动,人们猜测这可能和磁场有关。可同样包裹铅板的棺材在岛上别的地方并没有移动,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地方长官觉得该事蹊跷太多,不愿再引起麻烦,于是下令把墓穴里的棺材全都搬出厚葬在了别处,这里便成了一座充满传奇的空墓,一直到今天。

    广西两个水潭之谜

    广西境内有两个奇怪的水潭,一个是融水苗族自治县风景区中的古鼎龙潭,1986年1月10日早晨6时,突然间响起了“古道场”的锣鼓声、唢呐声、木鱼声。响出的声音富有节奏感。锣鼓乐声一直响到当天晚上10时才停下来。人们闻讯纷纷前来,不到3小时就聚集了7000多人。据说,这种自然奇乐在1953年春也出现过,隔了30多年又重演,其奥妙何在,有待揭开。

    另一个是天等县的楞特(壮语音译)水潭,它位于天等逐卜上屯村前的田垌中间,水深约10米,潭面面积相当于两个篮球场,潭底如锅,潭底的偏东处有个水缸大小的洞,与地下河相通。雨季,地下水从洞中冒出,进入潭中,有时流满溢出潭外。入秋后河水水位下降,到隆冬,水位趋于稳定,水平如镜,清澈见底。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段时间内如果有人在潭边高声喊叫,潭水就会泄入地下河。当地人们常在这里集结40~50人,环绕水潭高声齐喊,或鸣锣击鼓,或向河水投石,一阵喧闹之后,河水就会随着叫喊声锣鼓声向河底的那个洞涌去,瞬时显出一个漏斗,形成急流漩涡,这漩涡逐渐下落,1个多小时后整个河水就流完进入暗河。潭水泄干之后,过8~9个小时潭底的洞又向潭中冒水,潭水水位随之渐渐上升,直到恢复原来的潭水水位。

    楞特潭的这种奇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至今它的奥秘还未被揭开。

    岩石发声之谜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沙漠地带,有一块巨大的岩石,足足有好几间房子那么大。这个地方居住着许多印第安人。每当圆圆的月亮升起在天空的时候,印第安人就纷纷来到这块巨石周围,点起一堆篝火,然后就静静地坐在地上,冲着那块巨石顶礼膜拜……篝火熊熊地燃烧着,卷起一团团滚滚的烟雾,不一会儿,就把巨石紧紧地笼罩住了。这时候,那块巨石慢慢地发出了一阵阵迷人的乐声,忽而委婉动听,好像一首优美抒情的小夜曲;忽而哀怨低沉,好像一首低沉的悲歌。巨石周围的印第安人一边顶礼膜拜着,一边如痴如醉地欣赏着这美妙的乐声。这块巨石什么会发出那样动听的乐声呢?这块巨石里面又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呢?这些问颢,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能够说清楚。

    大山铺恐龙公墓

    四川省自贡市是我国的“恐龙之乡”。自贡的恐龙化石埋藏在中侏罗纪下沙庙粗浅灰绿色砂岩之中,其数量之多,门类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和埋藏之集中,在我国乃至世界同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极为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恐龙公墓是怎样形成的?这是一个科学家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为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看法不一,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3种:

    大山铺化石点第一种是原地埋藏论。这种意见认为,在1亿6千万年前的中侏罗纪,大山铺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广,气候温和,是恐龙生存繁衍的好场所,成群结队的蜥脚类恐龙生活在这水草丰美的湖滨平原上。由于大批恐龙食了含砷量很高的植物而中毒突然暴死,被迅速埋藏于较平静的低能沙质浅滩环境中,属未搬运的原地埋藏。但是,这种说法又使人感到证据不足。因为当时大山铺植物的砷含量的平均背景值是多少?致使恐龙暴死的砷含量又是多少?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如能将这些质疑阐述清楚,这一理论必定是很理想而独特的。

    第二种是异地埋藏论。这种意见认为恐龙是在异地死亡之后被搬运到本区埋藏下来的。其证据有:1本区恐龙化石已发掘采集100多个个体,其中完整或较完整的仅有30多个,约占总数的1/5;如果是原地埋藏,无疑应大都是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事实恰好相反。2纵观化石现场,除埋藏丰富、保存完整容易被人发现的特征外,还有一种不易被人注意的现象是,靠边上部或地表的化石较破碎零散,大都是恐龙的肢骨经搬运后被磨蚀得支离破碎;同时,越是接近上部岩层,小化石越多,如鱼鳞、各种牙齿遍及整个化石场,鸟脚龙,剑龙与蛇颈龙的椎体也十分零星,并具有从南到北由多到少的分布规律。下部几乎是躯体庞大的蜥脚龙,保存都不完整,很明显是经过搬运后的结果。3砾石的发现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证据,也是地质工作者追索的目标。发现的砾石均位于化石层的底部,从其特征判断是经过搬运的产物,可能与恐龙化石群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第三种是综合论。目前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这种意见,他们认为,大山铺恐龙公墓中大部分系被搬运后埋藏下来的,也有少部分为原地埋藏的,是综合形成的恐龙公墓。本区恐龙与其他脊椎动物为何如此丰富?如果只有恐龙一个家族在此埋藏,两种理论都比较容易理解,但除一般恐龙外,还有能飞行的翼龙,水中牛活的蛇颈龙,迷齿两栖类等等。从它们的生活环境来看,各不相同。事实证明,中侏罗纪的大山铺是一个洪泛平原,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也可能和现生动物一样,对生活环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恐龙中性情温和的蜥脚龙常成群结队生活于地形较低的湖滨平原上;剑龙喜居比湖滨稍高而常年杂草丛生的山林中;鸟脚龙以其形态轻巧灵活又善于奔跑的特点,活跃于较高的山间密林中。其他脊椎动物,如翼龙,仅能在湖岸间作低空飞行。恐龙与这些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有着极大的区别,但它们为什么会集中到一起来呢?这难道不是一个谜吗?要解开这个谜,只有承认它们是综合形成的。

    晴雨泉井之谜

    我国四川、广西和湖南等省,有些泉、井很奇怪,泉、井中水颜色的变化能相当准确地预示当地天气的变化。例如,四川省古蔺县向顶乡境内,在石灰岩层中出露一个泉,泉水在出露处低洼中形成一个水面面积达50平方米的天蓝色水塘,每当天气由晴转雨前水色变黑,由雨转晴前,水色变为淡黄。天气变化后一日左右,水又恢复成天蓝色。如塘水呈五颜六色,第二年必定风调雨顺。又如重庆市温泉公园有一个冷矿泉水形成的水池,当泉水池中的水清澈透明时,预示天气将转晴。当池水变成浑浊并冒气泡很多时,表明将有大雨或暴雨。多年观察资料表明,这个泉水池水色变化对天气的预示是很准确的。广西灵川县海洋乡苏家村边也有这样一个泉。当泉水很清时,天气晴朗,日内不会下雨。当泉涌出乳白色的像米汤那样的水时,3天之内就会下雨。泉涌的浑水量大小,还能预示雨的大小。下雨天,如果泉水开始变清,天气就将转晴。当地人们每天都可根据泉水的变化情况,得知天气的变化。

    广西贵县庆丰乡新墟东侧,有个泉水形成的池塘,水面面积约3亩,池底有数个日流量约3万吨的泉。池水清澈,常年满溢。奇怪的是,这个泉池每逢大雨前12小时,池水变成淡红色。据测定,池水中含有锶、氡等20多种微量元素。然而,池水为什么会在大雨天前变成淡红色,仍然是个不解之谜。

    神秘的动植物雨

    在1683年10月,英国诺尔弗克的小村艾克尔,忽然大量的癞蛤蟆从天而降,当地的人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村民们不得不一齐动手,用水桶把它们请走,然后烧掉。1687年,在巴尔蒂克海东岸的麦默尔城,大片大片的煤黑色的纤维状物质落在刚落满白雪的地上。这些黑色絮片是潮湿的,气味像腐烂的海藻,撕起来就像撕纸一样,待它们干透之后,就没有味道了。有一部分被保留了150年之久,当后来人们对它们进行化验时,发现其中含有部分“蔬菜”一样的物质,主要是绿色丝状海藻,还含有29种纤毛虫。1969年冬春之交,在南爱尔兰的大片地区,落下了一种臭气难闻的橡胶类物质。据记载,“这些东两像人的手指尖状,柔软滑腻,颜色暗黄”,正在该地区吃草的牛群并未受到干扰。据克尔克尼的罗伯特·万斯先生的记述,当地居民认为这些“橡胶”是有用的药物,他们用坛子、平底锅等容器把它们收集起来。

    1819年8月13日,在马萨诸塞州的埃姆赫乐斯特有一个发出腐烂气味的物体从天上落下来,上边盖了一层布一样的绒毛。鲁弗斯·格雷夫斯教授把绒毛层除掉后发现下面是“米色的果肉状物质”。在接触空气之后,物质表面的颜色变成了“青灰色,很像静脉血的颜色”。据说这物体在降落时带着耀眼的亮光。1869年8月1日,加利福尼亚州的洛尼托斯·哈德逊先生的农场上空,有肉和血从天降落,足有数分钟,覆盖了8平方米的地面。当天,天气晴朗,无风,那些鲜肉呈小颗粒和细丝状,约254~1524厘米长,同时还有一些毛发降下来。1869年8月9日,旧金山晚报的一篇论及这一现象的文章中还提到:在两个月以前,在圣克塔拉县也降下过血和肉。除此之外,奇奇怪怪的雨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但是谁也搞不懂,这种奇怪的雨是怎么形成的,甚至包括我们的科学家。

    银狐洞银狐洞之谜

    我国洞穴中的石花,在南北都有所分布,论说起来,哪个洞穴也不及北京房山银狐洞。

    1991年7月1日,距北京70公里的西南郊房山区佛子庄乡下英水村,采煤掘进岩石巷道时,巧遇溶洞,即今日已正式对外开放的银狐洞。该洞深入地下100多米,主洞、支洞、水洞、旱洞、季节河、地下河,洞连洞,洞套洞,纵横交错,上下贯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这是我国北方最好的溶洞。

    银狐洞内既有一般洞穴中常见的卷曲石、壁流石、石珍珠、石葡萄、石瀑布、石枝、石花、石蘑、石幔、石盾、石旗、穴珠、鹅管等,还有一般洞穴中少见的云盆、石钟、大型边槽石坝、仙田晶花、方解石晶体。令人不解的是,洞内石花数量惊人,形状奇异。洞顶、洞壁,以及支洞深处的仙田里,菊花状、松柏枝叶态、刺猬样的石花密布。为何独此洞石花如此之多,没人能够说得清。

    在一个人必须四肢贴地才能钻进去的小洞口,沿狭窄的洞壁前行十来米,是三叉支洞的交汇处。此处,洞顶密布着大朵石菊花,洞底有个一米高的石台,一个长近两米,形似雪豹头银狐身的大型晶体,从洞顶垂到洞底,通体如冰琢玉雕般洁白晶莹,并且布满丝绒状的毛刺,密密麻麻,洁白纯净,毛刺一、二寸长不等。此种形态及颜色,此前洞穴专家亦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在世界上是首次发现。

    对“银狐”的成因,人们有不同的说法。以北京市地矿局董新菊为首的一部分工程师认为,“银狐”是由于雾喷而后凝聚形成的。以国际洞穴联合会副秘书长张寿越为首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部分专家教授们则认为,丝绒般的毛状晶体是含有这种物质的水,从内部通过毛细现象渗透到外部而形成的。也就是说,前者持外部成因论,后者持内部成因论,究竟孰是孰非,亦或二者都不是,而属第三种成因,目前还没人能说得清。有一位颇有名气的气功师光临银狐洞,进行了发功测试,测试的结果,此处“磁场”异常强,远远超出其他地方。假若气功师所测可信,是否可以说“银狐”以及洞内石花等溶蚀物都是强磁场所“造化”也未可知!

    银狐洞可以用磁场强作为一种解释,我国洞穴内所有构造与溶蚀物等方面的“神秘大观”,不能都用磁场强来作解释吧!还是一句话:神秘!没谁能够完全说得清。

    比利牛斯山圣泉

    法国比利牛斯山脉中有个叫劳狄斯的小集镇,镇上有个岩洞,洞内有一眼清泉长年累月不停地流淌,泉水以其神奇的治病功能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人,这就是闻名全球的神秘“圣泉”。

    传说1858年,一位名叫玛莉·伯纳·索毕拉斯的女孩在岩洞内玩耍,忽然,圣母玛利亚在她面前显圣,告诉她洞后有一眼清泉,指引她前往洗手洗脸,并且告诉她这泉水能治百病,说罢倏然不见。

    100多年过去了,神奇的泉水经年不息。前来圣泉求医的各地人也络绎不绝。它的吸引力远远超过了穆斯林圣地麦加、天主教中心罗马和伊斯兰教、犹太教及基督教的发祥地耶路撒冷。据统计,每年约有430万人去劳狄斯,其中不少人是身患疾病、甚至是病入膏肓,已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病人。他们不远千里来到这儿,仅在圣泉水池内浸泡一下,病情便能减轻,有的竟不药而愈!

    有个意大利青年,名叫维托利奥·密查利,他身患一种罕见的癌症,癌细胞已经破坏了他左髋骨部位的骨头和肌肉。经X光透视发现,他的左腿仅由一些软组织束同骨盆相连,看不到一点骨头成分,辗转几家医院后,他的左侧从腰部至脚趾被打上石膏,但却被宣告无药可医,而且预言至多能再活一年。

    1963年5月26日,他在其母亲的陪伴下,经过16小时的艰难跋涉到达劳狄斯,第二天便去沐浴。

    密查利在几名护理员的照顾下,脱去衣服,光着身子被浸入冰冷的泉水中,但打着石膏的部位却未浸着,只是用泉水进行冲淋。奇迹出现了,打这以后,密查利开始有了饥饿感,而且胃口之好是数月来所未有过的。

    从圣泉归家后仅数星期,他突然产生从病榻上起身行走的强烈欲望,而且果真拖着那条打着石膏的左腿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此后几个星期内,他继续在屋子里来回走动,体重也增加了。到了年底,疼痛感竟全部消失。

    1964年2月18日,医生们为他除去左腿上的石膏,并再次进行X光透视,片子上清晰显示出那完全损坏的骨盆组织和骨头竟然出人意料地再生。4月,他已能行动自如,参加半日制工作,不久便在一家羊毛加工厂就业。

    这一病例,现代医学竟无法解释。

    像这样的病例并非个别。据报道,在124年中,为医学界所承认的这样的医疗奇迹就达64例。这64例均经过设在劳狄斯的国际医学委员会严格审定。该机构由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30名医学专家组成,各个专家均是某个专科的权威。

    那么,圣泉这种“起死回生”的奥秘究竟何在呢?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我们相信,人们一定能剥去圣泉的扑朔迷离的宗教外衣,揭示它的本质,从而解开这个谜团。

    同样是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有座名叫阿尔勒的小镇。就在这个小镇的一个教堂里,有一口1500多年前精心雕制的石棺,石棺长约193米,用白色的大理石雕成。令人不解的是,这口石棺中长年盛满清泉般的水,却没一人能解释石棺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镇上的居民回忆说,这件怪事是从公元960年以后发生的。当时,有一位修士从罗马带来了两位皈依基督教的波斯亲王圣阿东和圣塞南的圣物,并把圣物放入石棺中。此后,石棺内的“圣水”源源不绝,“圣水”为当地居民带来吉祥和幸福。人们视这“圣水”为神奇的水,因为它有神奇的医治疾病的疗效,人们珍藏它,不到万不得已不拿出来使用。

    据有关专家的考察,这口石棺总容量还不到300升,而每年从这口石棺中流淌出来的水却是500~600升。即使在旱灾之年,石棺仍为当地居民提供澄清的圣水。据当地的居民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某一夏天,石棺还溢出水来。

    1961年,石棺内的水源之谜吸引了两位来自格累诺市的水利专家。他们试图解开石棺内的水源之谜。

    最初,水利专家认为这是渗水或凝聚现象,于是想方设法垫高石棺,使它与地面隔开;为了揭谜,他们还用塑料布将石棺严严实实地包起来,以防外界雨水渗入石棺中;为了防止有人往棺内灌水,在石棺旁设岗,日夜值班。所有的办法都未使石棺内水源断绝。专家们用科学方法对石棺内的水进行鉴定,发现棺内的水即使不流动,水质也是纯净不变的,似乎石棺内的水能够自动更换一样。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也试图解开这个谜,结果都未能如愿。

    怪石球

    墨西哥西部的哈利斯哥省并不是世界上惟一发现怪石球的地方,比如原联邦德国的瓦尔夫格堡、埃及的卡尔加、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新西兰的墨埃拉·鲍尔达海滩,以及我国河南信阳上天梯珍珠岩矿区的流纹岩中,都曾发现过神秘的石球。在我国山西雁北地区和新疆的第三纪砂岩中,也曾发现过砂岩类石球。这些圆球形状的石头,它们表面虽然大小不一,但有一点几乎相似,那就是曲率几乎完全一样,接近正圆。这么多神秘的石球到底从哪儿来?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科学家们提出了种种假设:一个十分自然的想法是,这些大小不同的圆球放在这里是有一定目的的。譬如说,它们代表天上不同的星球,彼此相隔的距离表示星球间的相对位置。这可能是宇宙来客给地球的纪念品,他们想向人类表示某种意思。这是美国的什克罗夫斯基等人就哥斯达黎加石球提出的有趣的解释。也有一些考古学家断言石球是石器时代的人类创造的,或是作为防御和狩猎的设施和工具,或是某种宗教的祭祀品。但大多数科学家对此提出异议,认为这是大自然的天成之物。关于火山附近的石球,有不少科学家认为,可能与大熔岩的热力作用有关。但以上的解释仍不足以服众。从全球来说,石球的出现毕竟还是相当罕见的,在绝大多数火山区都没有找到过石球。但这些业已存在的石球究竟从何而来,或者说它们的形成究竟需要一些什么特定的条件呢?时至今日,此事仍是个悬案。

    地震之谜

    人类在揭开地震之谜的过程中,伴随着丰富的想象,产生种种神话与传说。

    大约在12世纪,日本古历书上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低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也有专门描述。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低下有一条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再有亚里士多德提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

    20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新疆阿尔金山大断层是引起中外专家和学者极大兴趣的地方。断层区域理应频发较多的大地震,然而阿尔金山区域载于历史的地震记录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使这条因大地震而造成的断裂带在以后的变迁中,很少有地震在这里发生,相反地震却活跃于它以北的其他广阔地区以至阿尔泰山区呢?另外还有个现象:1906年,玛纳斯县境内发生了8级地震,比起同级其他地区的地震带,其震中烈度、受震面积、破坏程度都较小或低得多,并且竟没有发现地震断层。

    175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地震时,许多人逃到一个用大理石新建的码头上避难,原以为它是个安全的地方,因为房屋倒塌时崩落的瓦砾不容易达到这里。谁知道这个码头却是个更要命的地方。突然,整个码头连同上面的人,都沉到海里去了,再也没有升上来。同时沉没的还有停泊在海湾里的许多船只,海底像一个魔鬼张开大口,把这些东西全都吞噬了。是的,真是有这样的巨口,原来大地在这里裂开了,当码头沉陷以后,它又闭合起来,所以沉陷的东西再也没有浮起来。

    另有一个例子。在1923年东京地震以后,对附近的海底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海底的地形有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发生了断裂并且错动了位置,裂缝两边的海底,一边上升,一边下陷,高低相差达270米。1933年叠溪地震后,在北面的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连续不断的岩层,像一刀两断似的错开了,裂缝长达600米,上下错动约80米。

    在日本的浓尾平原上,地震留下的断裂处升沉的痕迹,尤其明显。浓尾平原在本州岛的腰部,三面环山,南临大海,平原上阡陌纵横,稻田广布,是著名的大米产地,被称为日本的大花园。1891年10月28日清晨6点多钟,大地突然剧烈震动起来,房屋像纸糊的纷纷倒塌,一下子就毁坏了27万多所。河边的大堤也被震裂了,大约有500千米长的堤防需要重修。等到剧烈的震动停止后,人们惊魂稍定,举目四望,只见大地已改变了模样,地震前整整齐齐连接在一起的田间小路错开了;房屋树木都像自己会走路似的移动了位置;本来在南边的树跑到北边去了;本来挨得很近的邻居,现在变得不相邻了;本来笔直的铁轨,现在变得弯弯曲曲的了。

    这是因为地下出现了裂缝,裂缝两边的土地错动了位置,裂缝所过之处,不管是房屋还是道路都一劈两半,有一条裂缝自东南向西北绵延100千米左右,裂缝两旁的土地沿水平方向错动了3米多,升沉最厉害的地方则达到上下相差6米,在本来平坦的田野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台阶。

    100千米长的裂缝是很长了,可是1906年4月18日,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一带的地震,出现长达450千米的裂缝!因此,房屋、篱笆、道路……被错动了的现象更加显著和普遍。许多埋在地下的粗大的自来水管也断裂了;旧金山因震动而失火后,却没有那么多的水去扑灭,以致烈焰纷飞,不断蔓延,受到焚烧的地区,面积超过10平方千米。经过地震学家研究,原来这一带的地下早就存在着裂缝,不过裂缝两边的地盘暂时处于稳定状态,所以平时不感到震动,后来它们滑动了一下,于是强烈的震动发生了。

    1556年渭河下游一带的大地震,也是由于在渭河平原与华山秦岭之间的地下,早就暗藏着裂缝,裂缝南边的地盘曾经多次上升,北边的地盘则不断下沉,因此形成了悬崖绝壁和平原紧相连接的地形,这回是裂缝两边的地盘又一次升降,所以产生了剧烈的震动。

    六盘山、贺兰山和它们山前的低地之间,也都存在着裂缝,山区是上升的一边,平地是下沉的一边,至今还不时升沉变动,所以经常发生地震。

    1835年智利大地震后,康塞普森城西南有个圣玛丽亚岛升高了3米左右,海岛边上原有一片经常位于海面下的石滩升出了海面。在这次大地震以前,1822年另一次智利大地震,更有大规模的上升现象,估计约有259万平方千米的面积上升,平均升高将近1米。而在1960年智利大地震后,观察到智利南部320千米长海岸,普遍下沉3米之多。

    1973年2月6日,我国四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发生79级强烈地震,地面也形成了很大的裂缝。

    仔细观察起来,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地壳中的岩层发生断裂错动造成的,这种地层断裂并移动了位置的现象,被称为断层;这类地震也就被称为断层地震。有的断层地震是原有的断层重新活动而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新产生了断层而造成的。1891年日本地震的断层,就是新出现的;1906年美国西部的地震,除了原有的断层重新活动外,也有新的断层产生,在旧金山的地下就正好有一条新断层通过,所以震动特别强烈。

    唐山大地震的发生,也是由于地下有断层存在。在这次地震中,不仅可以测出断层两边的地盘在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都发生了相对的位置移动,而且有的地方在地面上也能清楚地看出来;水平位移的距离最长有1米多,垂直位移的距离也有几十厘米。

    1976年2月4日发生在危地马拉的75级地震,使这个国家的北部至少向西推进1米以上,有的地方水平错动距离达到325米。

    但也有些地震,看不出地层断裂升沉的现象,这可能是断裂发生在很深的地方,没有对地表造成显著的变动。像浓尾平原上的台阶那样容易看出的断裂错动现象是很少见的,许多断层需要我们调查研究了那里地下的岩层才能认出。地震时地面出现的裂口,并不都是地层断裂错动,有许多是地表的土石被震开了,或者由于其他的原因造成的。

    大多数地震是地下原有的断层又突然快速错动而引起的,少数是由于地壳受力破裂产生了新的断层而发生。据统计,我国7级以上的地震,80%以上出现在下面有断层的地带。

    在地壳中,存在着许多断层,不过并不是任何断层都会继续升沉错动的,有些断层已经不再活动了。地震的产生,主要出现在那些今天还在强烈运动着的地区。那些还具有活动性的断层,特别是它们的端点、转折处和两条以上断层的交会处,最易成为地震的震源。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叫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日长夜高的珠穆朗玛峰

    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及拥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在距今15亿年前的三叠纪,还是烟波浩渺的古地中海的一部分,直到距今5000万年的第三纪时期,由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东部的海底受到强烈的挤压,才导致了喜马拉雅山从海洋中升起。关于这一点,人们已从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找到的许多三叶虫、珊瑚、海藻等古海洋动物化石中得到了证实。

    珠穆朗玛峰经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为884627米(1994年),并以每年37厘米的速度增高。它在第四纪的300万年间约上升了3千米,平均1万年上升10米;而最近1万年,它却上升了370米,即每年上升37厘米。现在,它仍在以不易被人察觉的速度缓慢上升。那么,珠穆朗玛峰将会无限制地不断升高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它会有最高限度吗?如果不是,它又何时停止这种“日长夜高”呢?这一系列问题一直是科学家们在探讨的问题。

    珠穆朗玛峰以其地球之巅的美誉,成为世界各国(地区)登山家心目中的“圣殿”,是每一个登山家的终生夙愿。

    从十八、十九世纪开始,陆续有一些国家的探险家、登山队,来到珠穆朗玛峰,探测它的奥秘。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才有人从南坡登上珠峰。1921年,英国等探险家纷纷组队,投入巨资,攀登世界最高峰。而且,探险家们更看重从难度大的中国一侧北坡攀登珠峰,先后共组织了8次之多,但是均未能成功。其中,1924年,著名英国登山家马洛里等,凭借先进的登山工具和丰富的经验,顽强地攀登到珠峰北坡海拔8680米处,即“第二台阶”,马洛里和他的队友不幸遭遇山难,功亏一篑。因此,他们把北坡称作是“不可攀援的路线”,“死亡的路线”。

    珠穆朗玛峰自然条件异常复杂,特别是北坡,气候比南坡更加恶劣,地形更加险峻。珠穆朗玛峰常年覆盖着冰雪,峡谷中有几条大的冰川,著名的绒布冰川就是由东、西和中绒布三大冰川汇合而成的。珠穆朗玛峰上气候恶劣,从头年10月到第二年3月的整个冬季里,都刮着强烈的西北风,有时达到十二级以上。五月末开始从东南吹来的季风,一直要吹到9月底。这段时间,山顶随时都可能降雪。山顶上气温很低,通常都在摄氏零下三、四十度。

    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除了要克服高空的严寒、缺氧,战胜陡峭的岩坡、悬崖,以及冰川裂缝、冰崩、雪崩和随时而来的暴风雪之外,还必须越过两个最艰险的地带——“北坳”和“第二台阶”。“北坳”是珠峰与北峰之间的鞍部,它的顶部拔海7007米,坡度平均在70度。它像一座高耸的城墙屹立在珠峰的腰部。在“北坳”险陡的坡壁上,常年堆积着深不可测的冰雪,分布着无数冰崩和雪崩的印槽,是珠峰最危险的冰崩和雪崩地区。“第二台阶”位于珠峰8570米至8600米之间,相对高度约30米,岩壁陡峭光滑,平均坡度在六、七十度左右,在它的顶部还有一座约3米高的垂直峭壁。

    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时30分,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EdmundHillary)和尼泊尔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TenzingNorgay),克服千难万险,从珠穆朗玛南坡携手登上顶峰,完成了人类登上地球之巅的梦想。

    自从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从南坡登顶珠峰后,从北坡登顶珠峰一直是新中国登山运动员的梦想。中国登山队于1955年开始组建,史占春为第一任队长。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中国登山队的三名运动员王富洲、贡布(藏族)、屈银华,从北坡成功登顶,首次完成了人类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夙愿。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从北坡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藏族队员潘多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在这次登山活动中,同时还有七名藏族男队员和一名汉族男队员登上顶峰。1988年中国与日本、尼泊尔联合组队,首次实现了珠峰南北坡双跨;从1988年至1999年,年轻的登山家李致新、王勇峰二人用了11年时间完成了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2003年5月21日、22日,中国登山队的两批队员登顶珠峰成功;从1993年开始,中国西藏登山队开始踏上攀登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征途,截至2003年5月,他们已经攀登上了其中的12座山峰,并争取在今后两三年里实现既定目标。2005年,中国再次对珠峰高程进行测量。

    科学家利用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通过计算得知,地球上山脉的高度极限约为1万米。由于地球上所有山脉都没能达到这一极限,因此,它们都将平安无事地屹立在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如果地球上有哪一座山脉企图“崭露头角”,向1万米的高度“冲刺”,那么,按照科学家们的计算,它有可能山崩地裂,倒塌下来。珠穆朗玛峰能长到1万米吗?当它长到1万米时,真的会山崩地裂吗?让我们拭目以待。

    西湖前身是海湾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可与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相媲美的西湖,究竟是怎样形成的,至今学术界仍众说纷纭。而弄清楚西湖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对西湖的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价值。

    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筑塘而形成的。1909年,日本地质学者石井八万次郎先生提出:西湖的形成原因是火山爆发,岩浆阻塞海湾而成为湖泊的。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通过详细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西湖是一个泻湖,否认了石井八万次郎先生的推断。这个观点认为,西湖本为海湾,后由于江湖挟带泥沙在海湾南北两个岬角处(即今吴山和宝石山)逐渐沉淀堆积发育,最后相互连接,使海湾隔绝了大海而形成为泻湖。学者林华东先生对众多研究者主张的“西湖是因为东汉华信筑塘成功后才形成”的说法提出商榷,认为倘确有华信筑“防海大塘”,其功能应是防御海潮冲击吞没陆地的捍海塘,但这并不能理解为华信在吴山与宝石山之间建起一条拦洪蓄水大坝后从而促使西湖的形成。

    西湖湖盆的由来,有两种说法:

    ①西湖处在杭州复向斜轴部北东倾伏端的丁家山组砂页岩分布区,湖盆原是砂页岩被剥蚀后留下的长条状构造盆地,后因黄尖组熔结凝灰岩的填充,盆底显得浅平。

    ②西湖底部基岩大部分岩性与宝石山——葛岭的一致,原始湖盆实则是以六公园为中心的破火山口发展起来的陷落盆地。

    西湖何以积水成为湖泊,先后有多种认识,二十年代竺可桢以为西湖原属礁湖,但“西湖若无人工浚掘,一定受天然淘汰”。章鸿钊以为,西湖成因一为潮力所向、积成湖堤,二为水位变迁,维持湖命,西湖始于汉代,当时湖面的涨落,受潮汐控制。到五十年代,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湖所在地原为海湾,海水可直拍灵隐诸山,而其南北各有一海岬,南边为吴山、紫阳山、北边为宝石山,两海岬前端在沿岸流作用下产生湾口沙洲,两个沙洲延伸、交接,其内侧形成与大海隔绝的潟湖,即为原始的西湖,现在的杭州城区就是当时的湾口沙洲。到八十年代又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湖前身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潟湖,根据钻孔资料这个湾口沙洲并不存在,而是钱塘江挟带泥沙先在今市区鼓楼至浙江省体育馆一线形成边滩,进而形成潮间浅滩、潮上带,最后形成排水洼地,西湖才有天然湖泊的雏形,后经历代疏浚和治理,转变为人工湖。

    尽管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西湖的成因,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应该会给出一个满意的答案。

    峡谷枪声之谜

    在1980年6月的一个阴雨天,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的几名地质人员,在路过陕西省旬阳县境内一条深而狭窄的峡谷时,突然听到一阵震耳的枪声,以及大人和小孩的哭喊声……这恐怖的声音来自何处呢?据说,解放前夕有一个马戏班路过这条峡谷,遭到了一支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屠杀。当时,正值雨季,也同样是阴雨天,山谷中枪声大作,哭喊连天。以后,每到这个时节,一遇上阴雨天便会响起这些声音。这一离奇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猜测。有一种观点认为,峡谷两侧高峻的山崖中可能含有一种磁性矿物,在某种情况下能像磁带那样录下当时的声音。一旦外界条件具备,“磁带”中的声音便被释放出来。此说是否属实,还有待科学的证实。

    奇怪的海鸣之谜

    海鸣就是海洋发出的鸣响声。惊涛拍岸的轰响,地震和火山引起的喧啸,以及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发出的声音都属海鸣。可是,有些地方发生的海鸣,其原因却难以弄清。广东省湛江硇州岛东南海面,每当风云突变,天气异常,或风暴即将来临时,海面上就会发出一阵阵有节奏的“呜、呜、呜”的声响。这声音犹如闷雷,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当地人对这声响甚感惊奇,但谁也弄不清它来自何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这种海鸣是沉放在海中的“水鼓”发出的。“水鼓”是很久很久以前建造硇洲岛国际灯塔时法国人放置的。有人猜测“水鼓”是用作海上气象预报的。但也有人认为,“水鼓”是一种海况探测报警器,随时向人们发出风流变异的信息。可谁也没见过“水鼓”的模样,更不知它放在哪里。有关部门曾专门派出船只到硇州岛东南一带海域巡视搜索,结果却一无所获。

    恐怖的黑竹沟

    我们这个世界虽不乏景色秀丽的人间天堂,但也有不少令人闻之色变、避之惟恐不及的恐怖地方。这些恐怖的地方以其特有的奇异怒视着人类,怒视着一切生灵。它们随时准备吞噬进入它们领地的一切。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的小凉山北坡的黑竹沟便是这样一个令世人望而却步的恐怖地带。黑竹沟古木参天,箭竹丛生,一道清泉奔泻而出。传说在沟前有一个叫关门石的峡口,一声人语或犬吠,都会惊动山神魔朗吐出阵阵毒雾,把闯进峡谷的人畜卷走。传说不足以让人信服,而现实中发生的一桩桩奇事却令人大惑不解。1950年初,国民党胡宗南部队的半个连,仗着武器精良,准备穿越黑竹沟逃窜。可谁知进沟后,一个人也没出来。是被巨蛇吞食了,还是被其他东西夺去了生命?无人知晓。1955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测绘兵某部的两名战士,取道黑竹沟运粮,结果也神秘失踪了。部队出动两个排的人力搜索寻找,最终一无所获。

    企鹅识途之谜

    在寒冷的南极洲大陆,生活着一种有趣的动物,这就是企鹅。它有一身美丽出众的羽衣,像是披着一件大礼服,走起路来一摆一摆的,又像个大腹便便的绅士。

    每年长达半年的白昼到来时,企鹅爸爸和企鹅妈妈们,带着它们的儿女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的海洋里觅食。等到南极的寒夜来临时,企鹅们又携儿带女,日夜兼程地奔回故里,就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别看企鹅的样子呆头呆脑的,其实,它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们有眷恋家乡的本性。不管离开栖息和繁殖的地方有多远,它们都要想办法返回自己的家乡。

    几个美国科学家在企鹅的繁殖地捉了5只企鹅,并在它们身上拴上了标志,然后用飞机将它们运往1500多千米外的一个海峡,再从5个不同的地点把它们放掉。10个月后,这5只企鹅全都不约而同地返回了故乡。

    另一位美国动物学家,把几只企鹅带到远离它们故乡几百千米的地方,挖了几个冰窖,把一只只企鹅分别放进去,再盖上盖子,然后站在观测塔上用望远镜进行观察。发现企鹅从冰窖钻出来后,先徘徊了一阵,接着就一齐调头向南方前进。几个月后,它们又回到了故乡。

    令人惊奇的是,在广阔无垠的南极大陆,到处是一片白茫茫的冰原雪野,地上什么标志也没有,然而企鹅从不迷路,比飞机的导航仪或远洋轮船的罗盘还准确,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恐怖的食人植物

    到底有没有能吃掉大型动物甚至人类的植物呢?究竟是真是假,在没有确切的标本作为证据之前,谁也无法说清。

    最早关于食人植物消息是来自于19世纪一位名叫卡尔·李奇的德国人在探险归来后说:“我在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上,亲眼见到过一种能够吃人的树木,当地居民把它奉为神树,曾经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族的戒律,被驱赶着爬上神树,结果树上8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几天后,树叶重新打开时只剩下一堆白骨。”于是,世界上存在吃人植物的骇人传闻便四下传开了。

    还有传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还生长着一种名叫“奠柏”的可怕的吃人树。这种树木由许多柔软的枝条构成的。平时,这些枝条是任意舒展着的。一旦有人或野兽无意中触到了其中一根枝条,树就好像得到警报,并随即动员所有的枝条迅速行动起来,把人或野兽紧紧抓住。同时,枝条便会流出一种胶状的液体,把人或野兽消化掉。然后又重新展开枝条,等待着下一次机会。

    虽然这些报导对各种不同的吃人植物的形态、习性和地点方面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十分遗憾的是,在现在拥有如此发达的摄影技术,所有的报导中,谁也没有拿出关于那此吃人植物的照片或标本,也没有确切地指出它是哪一个科,或哪一个属的植物。为此,许多植物学家对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怀疑。

    虽然食人植物至今没有找到,但近年来花市上多了很多有趣植物,不少还会捕捉小昆虫,如猪笼草、瓶子草、茅膏菜和狸藻等。

    实际上全世界却有五百多种植物会吃动物,猪笼草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种。猪笼草为猪笼草科半木质的蔓生植物,高可达15米,原产亚洲、非洲和澳洲的热带地区。因为猪笼草一般生长在比较贫瘠的土壤中,而且根系很不发达,所以很难获得足够的养料,但为了适应环境生存下去,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中,它的叶子逐渐变化,演绎成奇妙的“捕虫器”,即一个能引诱并装住昆虫的小兜子,植物学上叫做食虫囊,长6~12厘米,粗16~3厘米,而且有漏斗形、圆筒形、卵形等多种形状,而叶子的上端则变异成小兜子的盖子,圆形或宽卵形,长12~3厘米。这个拇指般大小的食虫囊形状又特别像南方人用来装猪仔的猪笼,猪笼草因此而得名。食虫囊的外表有美丽的色彩和斑纹,内壁和边缘则有饱满的蜜腺,能分泌又香又甜的蜜汁,这对昆虫有着极强的诱惑力,而且边缘十分光滑,因此昆虫很容易受骗上当,自投罗网,也很容易滑进去。平时,为了防止雨水滴入,猪笼草总是把小兜子的盖子半开着,但一旦有猎物掉进小兜子,有所响动,它便自动合上小兜子的盖子,把昆虫关在里面,然后迅速分泌出含有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消化液,利用这样的“化学武器”杀死昆虫,并饱饱地大吃一顿“美餐”。仅仅只需要几个小时,食虫囊里的小昆虫就会变成一堆残骸。被这样分解的昆虫是猪笼草生长所需的氮素的主要来源。

    瓶子草,原产北美洲,是一类著名的食虫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潮湿的田野或湖滨。瓶子草的叶子非常奇特而有趣,有的呈管状,有的呈喇叭状,还有的呈壶状,看上去好似各种形状的瓶子,瓶子草因此而得名。瓶子草的瓶状叶便是捕捉昆虫的“诱捕器”。瓶子的内壁非常光滑,并生有蜜腺,能分泌出香甜的蜜汁,以引诱昆虫上钩,瓶壁上还生有一排排尖刺般的倒毛,可以帮助捕捉昆虫,顶端有一片唇瓣。瓶子的底部盛有液体,这是瓶子草设置捕捉昆虫的“水牢”。当昆虫受到香甜味引诱前来吃蜜时,便爬到了滑溜的瓶口边缘,它想钻进瓶里以吃到更多的甜蜜,这时就会滑落到瓶底,掉进液体之中。如果掉进瓶底的昆虫企图爬出来,内壁四周的倒毛就好似卫士手中的长矛挡住了它的去路,使其无法逃生;如果昆虫试图飞出去,它的翅膀就去碰到倒毛或内壁,而又重新掉进液体之中。就这样,昆虫被活活淹死在“水牢”中;然后内壁分泌出消化酶,进行消化分解,再由薄壁细胞将分解出的氨基酸吸收。人们对瓶子草的瓶底液体来源十分感兴趣,过去一般都认为是积存的雨水。可是,近年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液体不是雨水,而是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即使在干旱之年,瓶底里也照样有液汁。有趣的是,在液体中还生存有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帮助瓶子草分解捕捉到的猎物。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关于吃人植物是否存在,现在还不能过早下结论。这个奇幻莫测的世界还需要大家去发掘、研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