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孩子的出生会给家庭带来无与伦比的快乐,孩子生病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医生发现很多发生在小孩身上的大病起初的症状都很不起眼,比如新生儿便秘、背部长出色斑、走路姿势异常等,如果忽视了这些症状,很可能会错过大病的最佳治疗时间。
在这一章中,医学博士将临床上最常见的儿科重大疾病的自查方法告诉您,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另外,关于怀孕妈妈的大病自查方法也在这一章中与您分享。
54.小孩肚痛又低烧,留神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征兆:儿童腹痛或关节痛,发低烧,哭闹。
大病: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
致病习惯:①孕期接触过多化学品、烟酒等。②遗传因素。
去年,周女士生下了儿子乐乐。几个月下来,乐乐吃得欢,睡得好,长得白白胖胖,一家人都很开心。可到了8个月大时,乐乐的体重就忽然停止增长了。又过了一个月,体重竟然减轻了。更令人担忧的是,乐乐的精神一天比一天差,常常哭闹得厉害。周女士刚开始以为乐乐是营养不良,就买了许多营养品给乐乐吃,还不止一次地带乐乐到儿科医院看病,但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到了第10个月,乐乐出现了腹痛,周女士害怕了,就听从医生的建议,给乐乐做了个内脏切片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了,乐乐被诊断为第四期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周女士一听,犹如五雷轰顶。她不明白,自己的儿子连1岁都还没到,怎么竟然会得这一种连听都没听过的可怕的肿瘤呢?
事实上,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并不罕见,它是一种小儿(尤其是2岁内小儿)多发的肿瘤。我们知道,人体是由胚胎细胞发育而来的。而神经母细胞就是神经系统还没发育的胚胎细胞。人出生后,这些未发育的母细胞还会存在一段时间,正常情况下,神经母细胞会慢慢变成神经突起。但大概有百万分之十的人,神经母细胞会发生恶性癌变。
神经母细胞的癌变发生在年幼的孩子身上是很棘手的,因为孩子自己是不懂得表达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无法说出来。而这个病的一些常见症状,例如没有力气,没有食欲,甚至是发烧等都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很容易被当成营养不良来诊断和治疗,这样就会延误病情。得了这个病,单靠补充营养是没有效果的,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小孩有久治不好的营养不良,就要抓紧时间去医院接受检查。
医生问周女士,她怀孕期间有没有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周女士想了想,说她在怀孕期间一直都像往常一样去工厂工作,她在一家化肥厂工作,经常会吸到一些难闻的气味。医生就说乐乐的这个病很可能在那时就埋下了祸根,周女士听完,实在后悔不迭。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检查儿童是否出现异常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发烧等现象。如果儿童反映自己有关节疼痛,就更要引起注意了。
挂号科别:儿科
治疗与保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要根据肿瘤的分级来确定。按照病情的危急程度由低到高,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可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低危组的治疗原则是先观
察,待病情出现变化时再进行干预,治愈率通常能达到90%。中危组的治疗原则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以化学治疗。高危组一般要进行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手术切除等,治愈率也比较低,在15%左右。
55.头上一点红,防范血管瘤
征兆:出生后,婴儿额头出现形如红豆的痣,质软,边界分明,后迅速长大突起。
大病:婴儿血管瘤。
致病因素:女性在怀孕期间生活习惯不合理会增加腹内胎儿将来患发此病的风险。
小琳出生5天后,家人发现她的额头中间有一个红点,形如红豆,配上小琳清秀的五官,非常惹人喜爱。见过的人都说,小琳长的是标准的美人痣。红红的,软软的,而且长在额头正中,是命好、有福气的象征。
可谁也没有想到,3个星期之后,那颗“美人痣”越长越大,6个星期之后,居然变成了直径近4厘米的突起。远远望去,如同小琳的额头上长出了一个红色的小馒头。家人带着小琳四处求医,经过医生的诊断,大家才知道小琳得了婴儿血管瘤。
大家都很疑惑:小琳长的不是美人痣吗,怎么就成了婴儿血管瘤呢?
医生告诉小琳的父母,婴儿血管瘤是发生于血管组织的良性肿瘤,主要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出现了异常而导致的。婴儿血管瘤发病隐匿且迅速,在发生的开始,患者并无痛感。有的时候婴儿血管瘤像米粒一样,摸上去软软的,边界很分明,呈红色或者紫红色,长在孩子身上,不但不丑,有的还特别漂亮。所以常常被亲人误以为那是痣或者胎记一类的东西,从而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间。
其实,小琳长的这种像美人痣一样的婴儿血管瘤,属于毛细血管瘤,它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增大,在患者1~2岁时长到很大的程度,严重影响到病人的容貌甚至是心理状态。所以家长假如发现自己孩子身上有这样的奇怪的“痣”,一定要及时带孩子上医院接受检查。
经过手术治疗,小琳额头上的婴儿血管瘤被顺利去除了,但还是在她的额头上留下了一个小小的瘢痕,让人心生遗憾。小琳的爸妈更是后悔万分,如果早在发现小琳的额头上出现“美人痣”时,便加以重视,想必结果会好很多吧。
婴儿血管瘤是婴幼儿的常见肿瘤疾病,多数属于良性肿瘤,大多数是先天性的。随着孩子的长大,这些良性的肿瘤可能会自行消失,但是如果发现婴儿血管瘤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没有消失的趋势,反而出现颜色加深、瘤子变大的迹象时,父母就要及时带孩子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婴儿血管瘤发病初期,很容易和胎记或者蚊虫叮咬相混淆,因此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孩子出生时,是否有米粒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的痣,摸上去软软的,边界分明,同时注意这些瘤子是否有长大的趋势。
挂号科别:血管外科
治疗与保健:婴儿血管瘤要区分其类型,如果患儿得的是
海绵型或混合型的婴儿血管瘤,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这两种类型的婴儿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如果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就会给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甚至会引起毁容、器官畸形之类的后遗症。所以,婴儿血管瘤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
56.头部小硬块,当心小儿横纹肌肉瘤
征兆:鼻腔生出硬物,摸上去觉得疼痛,呼吸困难,出现感觉障碍。
大病:横纹肌肉瘤。
致病因素:①细胞遗传异常。②遭受过外伤。
有一天,罗女士开车去幼儿园接儿子放学。一见到儿子,罗女士就发现他仰着头,鼻孔里塞着一小条纸巾,明显是流鼻血了。罗女士以为儿子跟别的孩子打架了,可等鼻血止住后,她忽然发现儿子的鼻孔里有一个硬硬的肉疙瘩,一按上去,儿子就嚷着说痛。孩子他爸知道了这件事,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应该是上火,喝些凉茶就可以了。可罗女士却有不祥的预感,第二天就带儿子去医院接受检查。
到了医院,医生认为孩子需要接受细致检查,就为他做了切片。检查结果出来了,全家人都被吓了一跳,孩子竟然得了一种叫横纹肌肉瘤的疾病。
罗女士非常痛苦,就问医生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医生告诉罗女士,人们身体上的肌肉分为两类,一类是横纹肌,一类是平滑肌,横纹肌肉瘤就是生长在横纹肌上的恶性肿瘤。这个病的发生很可能和遗传有关,医学上对此也认识不多。同时,医生也为罗女士的儿子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以判断肿瘤是否已经发生转移。
检查发现,孩子的肿瘤还没发生转移,接下来,医生就为孩子安排了手术,同时加以一定程度的放射治疗,力求彻底消灭肿瘤。目前,罗女士的儿子正在康复当中。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横纹肌肉瘤最主要的发生部位有头颈区、生殖泌尿道、后腹腔区以及上、下肢区。因此,当家长发现儿童出现眼球突出、声音改变、吞咽困难、呼吸梗阻、咳嗽及外耳道疼痛、头痛等感觉障碍时,就要检查孩子的头部相关部位(如眼眶、鼻孔、耳道、颈部等)有无出现一些摸上去较硬的突起性肿块,一旦发现肿块,就应去医院接受检查。
挂号科别:肿瘤科
治疗与保健:国际上一般将21岁以下的横纹肌肉瘤患者分成四类。第一类的肿瘤限于肌肉或器官,未侵犯淋巴,通过外科手术就能切除。第二类的肿瘤虽可切除但仍有显微肿瘤细胞残存,局部淋巴结虽有侵犯但仍可予以切除。第三类是无法完全切除的局部肿瘤。第四类是肿瘤已经发生了远端转移。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的患者预后良好,五年存活率可以达到85%及88%,第三类就只能达到66%,最后一类只有26%。
要注意的是,横纹肌肉瘤患儿在接受手术后仍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家长应该对此引起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57.孩子头痛和呕吐,
松果体母细胞瘤要重视
征兆:小儿无故出现头痛、呕吐。
大病:松果体母细胞瘤。
致病因素:①遗传因素。②环境污染。③空间电磁波密度增加。
张师傅有个5岁的女儿红红。大概从去年年初开始,红红就喊起了头痛,隔一段时间还会呕吐。张师傅工作较忙碌,他看见女儿有呕吐,还以为只是一般的肠胃病,就没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可是,红红吃了三四个月肠胃药后症状并不见好转,反而瘦了很多。张师傅有些急了,决定带红红去大医院检查。
医生问清了红红的症状后就很是生气,责怪张师傅不该现在才带孩子来检查,然后连忙安排红红去做磁共振、脑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红红的脑部松果体里长了肿瘤,肿瘤直接压迫到附近的神经,引发疼痛。这种压迫有时还会引起强烈的腹痛以及呕吐。
松果体是位于人们头顶中央深处大约豌豆大小的内分泌器官,主要分泌褪黑素。松果体一般不会出现太多病变,但一旦由于遗传、环境、电磁等因素的刺激而引发肿瘤就会非常危险。
张师傅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居然会得这么严重的病,为自己之前的疏忽懊悔不已。医生告诉张师傅,现在只有先给孩子动手术,摘除肿瘤。医生很快为红红安排了手术,成功摘除肿瘤后,红红就出院回家了。
可是好景不长,3个月之后,红红又出现了没有食欲、反应迟钝的现象。张师傅只好再带孩子去医院做了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出来的结果是肿瘤复发了,瘤体比之前的还大,已经向第三脑室发展,另外,在右侧桥小脑角和右顶硬膜也出现了肿瘤。
医生告诉张师傅,肿瘤已经发生了远处转移,就算动手术也没有意义了。目前只能做姑息性治疗,不切除肿瘤,单纯做颅减压术或脑脊液分流术以减缓颅内压的增高,同时辅以放射治疗。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检查儿童是否有持续性的头痛或者时常出现呕吐。有部分松果体母细胞瘤患儿只是表现为头晕,而没有头痛。在以上情况下,家长都最好及早带儿童到医院接受检查。
挂号科别:神经科、肿瘤科
治疗与保健:一般情况下,儿童脑部肿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像松果体母细胞瘤这一类肿瘤,对一般的放射治疗不是很敏感,一般都是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切除,然后才辅以放射治
疗。几十年前,这个病的手术死亡率非常高,达到30%~70%,病残率为65%。随着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应用,手术死亡率和病残率目前已下降到5%~10%,疗效明显改善。术后几年,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防复发。
58.新生儿便秘,小心得了巨结肠
征兆: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没有排出胎便或出生超过2天才排出稀质的胎便。
大病:新生儿巨结肠。
致病因素:①女性在怀孕期间生活习惯不合理。②有家族遗传史。
便秘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大人来说,便秘一两天可能问题还不大,但对于新生儿来说,即使便秘只超过一天,那都不是小问题了。
军军出生时白白胖胖的,能吃能睡,全家人都很欢喜。可过了2天,军军的奶奶想起孙子还没有排过胎便,老人家经历的事比较多,觉得小孩子的事大意不得,于是就赶紧带孩子去了医院。
医生检查过后,发现军军患有先天性巨结肠,他的直肠和乙状结肠都有正常婴儿的两倍粗,这导致他的肠道无法蠕动,所以军军的胎便都堆积在肠道,无法排出。
先天性巨结肠是新生儿外科最常见的消化道畸形病变,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便秘、无胎便,有的患儿持续数天无法正常排便。肠道内的大便堆积以及肠道的不蠕动,容易造成肠炎、肠梗阻,也会影响新生儿进食,导致其体内水、电解质的紊乱。病情严重时还会引发肠穿孔、败血症、腹膜炎等。还好军军的家人能够及时发现异常,在医生实施了手术,切除军军体内病变的肠管后,军军的排便总算恢复了正常。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病因,一般在胎儿期就已经形成了,很难预防。一般来说,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就会排出胎便,如果超过24小时还没有排便,或出生超过2天还在排出稀质胎便,很可能就是巨结肠症或其他肠道方面的问题引起的,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新生儿出生后,注意其24小时内是不是没有排便,或48小时后才拉出稀质的大便。患儿往往伴有腹部胀大、烦躁、哭闹不休,或有发热的情况。
挂号科别:儿科、小儿外科
治疗与保健:新生儿巨结肠一经确诊,就必须尽快采取手术治疗,否则对患儿身体影响很大。大部分患儿经手术治疗预后较好,可在短时间内恢复排便,腹胀消失,体重增长;少数患儿恢复较慢,需要1~2个月才能完全恢复。
59.孩子走路老摔跤,留意斜视的可能
征兆:儿童走路总跌跤,常歪着头、斜着眼睛看东西。
大病:斜视性弱视。
致病因素:婴儿出生的5年内,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些症状,例如发烧、惊吓、外伤等,容易造成其视功能的减退,使其产生斜视。
孩子走路会摔跤,别以为这一定是腿部异常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眼睛的问题造成的。
赵先生的女儿娜娜长得漂亮可爱,大家都很喜欢她。可是赵先生发现,女儿长到2岁多时,经常歪着头、斜着眼睛看人,而且走路时经常摔跤。他以为孩子刚学走路,摔跤很正常,等孩子长大些就好了。但到了3岁多,女儿还是经常摔跤,都不愿意到外面玩了。娜娜的表现让赵先生很担心,于是他带着女儿到医院眼科中心就诊。检查后发现,孩子患了斜视,并且双眼有将近500度的弱视和散光,这让赵先生吓了一跳。在患有斜弱视和散光的孩子眼里,路面是凹凸不平的,难怪娜娜走路经常会摔跤了。
患弱视儿童一般有斜视或曾经有过斜视,比较常见的是内斜视。当患者的一只眼有斜视,他看东西时,其视觉方向会发生偏差,这样便会与另一只正常眼睛在视网膜上产生的影像出现不同,以至于信息传入大脑后无法产生一个完整清晰的物像,结果患者看东西时就会特别费力,甚至出现双影的效果。有时候,我们可以见到,这些患者为了看清楚东西,经常眯着眼或者是用力地去擦眼睛。为了克服这些情况,大脑中主管视力的脑区就主动去抑制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由于功能被长期抑制,斜视眼不能发挥其正常的功能,视觉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就会发展成弱视。
斜视一方面会造成弱视,另一方面,由于双眼不是一起看东西,看到的东西没有立体感,患者的判断力会受到影响,将不能从事一些对视力要求较高的工作,如驾驶、测绘等。
斜视和弱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科疾病,不仅对儿童的视力危害很大,给患儿的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常常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父母应及早发现孩子的病情,并积极地带孩子去专业医院进行治疗。斜视和弱视的最佳治疗年龄是7岁以前,超过14岁治疗起来就十分麻烦了。患儿年纪越小,治疗的成功率就越高。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让孩子在光线较暗的房间站好,看着前方,家长站在距孩子的双眼大约50厘米的正前方,用小手电筒照射孩子双眼。如果光点同时落在孩子的瞳孔中央,说明孩子没有斜视,或者为假性斜视;如果光点一个落在瞳孔中央,另一个落在瞳孔的内侧或外侧,说明孩子有斜视的可能,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诊治。
挂号科别:眼科
治疗与保健:患儿一旦被确诊为斜视和弱视,就要立刻接受治疗,千万不能延误。有研究表明,斜视矫正手术进行得越早,预后就越好;反之,患儿视力恢复就越困难。外斜视患者恢复视力的机会较大;而对于内斜视患者,应尽量在5岁前接受手术矫正,否则双眼视觉功能将很难恢复。
60.孩子不怕挠痒痒,警惕脊柱断裂
征兆:小儿感觉减退,学会走路迟、走路姿势异常,出生时后背有包块、血管痣、皮肤凹陷和多毛现象。
大病:先天性脊椎裂、脊椎内肿瘤。
致病因素:先天性的脊椎裂一般和胎儿脊椎发育异常有关。婴儿出生后,由于脊椎发育尚未完善,外界的不良因素刺激会导致其脊椎裂。
和孩子玩耍时,很多人都喜欢通过“挠痒痒”来逗孩子笑。“挠痒痒”虽然只是一种玩笑,但如果挠的时候,孩子一点都不笑,也不觉得痒,那家长可就要注意了,这可能是孩子的神经或脊柱方面出现问题的征兆。
小阳阳出生没多久时,他的爸爸就发现,如果挠阳阳的小脚丫,他一点都不觉得痒,也不会笑。阳阳爸爸以为孩子不怕痒,也就没当回事。但阳阳到了3岁时,还不怎么会走路,走的时候就好像是一只脚拖着另一只跛脚走的样子。眼看着比阳阳晚出生的孩子都已经会跑会跳了,阳阳爸爸觉得不对劲,就带阳阳去医院做了检查。
医生检查了阳阳的双脚,又让阳阳走几步来看,发现阳阳走路的时候不光是跛行,而且头是往一边歪的,下肢出现病理性反射,而上肢则是正常的。于是医生推断,阳阳颈胸段的脊柱出现了病变。
经过拍片检查,阳阳被确诊为先天性脊柱裂,并伴有脊髓脊膜膨出,因为膨出的部分压迫到神经,所以阳阳出现感觉缺失和步态异常。而且阳阳还有脊柱侧弯和轻微脑积水,如果不及时接受治疗,后果将非常严重。万幸的是,阳阳的病发现得尚早,手术治疗进行得很顺利,现在,阳阳正在逐步康复当中。
先天性脊柱裂的患儿除了会表现出感觉异常、步态异常等,还有其他重要的征兆,例如相当一部分患儿在出生时后背部会有包块、血管痣、皮肤凹陷和多毛的表现,这都可能是椎管内的脊柱和脊髓先天畸形的表现。而当患儿出现感觉异常、学会走路迟、走路姿势异常的情况,就更加要及时就医了。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留意观察孩子是否有以下情况。
1.在婴儿期时背部出现包块、按压可褪色的不规则暗红色血管痣或是其他皮肤凹陷。
2.在幼儿期比同龄人学步迟,走路姿势异常,下肢感觉减退(如不怕痒、不怕冷热)等。
挂号科别:儿科、骨外科、神经外科
治疗与保健:如果查明是先天性脊椎裂,患儿一般可在一岁半后接受手术治疗,也有些病例需在1~3月龄内进行手术。如果患儿在出生时双脚已经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或是伴有明显的脑积水和脊膜膨出现象,就可能无法接受手术治疗了,因为强行手术会有加重症状的危险。
61.黄种人长蓝眼睛,留神是不是青光眼
征兆:婴儿刚出生时双眼呈蓝色,继而变成白色。
大病:先天性青光眼。
致病因素:此病主要是由于胚胎先天发育异常造成的。
有时候,夫妻都是普通的中国人,却生出长了一双“蓝眼睛”的孩子。这时候先别高兴,因为这孩子很有可能是得了先天性青光眼。
小张夫妇就是这种情况。孩子刚出生时,眼睛蓝蓝的,很可爱。可不出2个月,宝宝的右眼珠子全部变白了。一家人惊慌失措,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医生诊断宝宝得的是婴幼儿型先天性青光眼,但是宝宝还太小,不适合做手术。此后的3个月,为了孩子的眼病,小张夫妻俩到处奔波,给孩子找医生。
胚胎在发育过程中,如果眼前房角出现异常,就不能或很难排出房水,引起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的血液供应不良,神经纤维逐渐死亡,形成青光眼。
为什么患先天性青光眼的婴儿眼睛会变蓝呢?人的眼睛中有块蓝色的组织,叫作巩膜。青光眼会令眼压升高,这时候巩膜就会变薄,令眼睛看上去像是蓝色的了。
青光眼还会造成眼睛内出现浑浊物。正常的眼球,当光线进入后,都会被吸收掉,没有光线再反射出来,所以瞳孔看上去是呈黑色的。但当眼球内有浑浊物时,瞳孔区就会反射出白光。其他人看上去,就像是眼珠子变白了。所以小孩的瞳孔变白,家长一定要重视,这也有可能是青光眼的征兆。
先天性青光眼的症状还包括有黑眼珠很大、角膜水肿、怕光、流泪等。所以一岁以内的婴儿如果有这些症状的话,家长一定要赶快将其带到眼科医院接受检查。
防治指南
自我检查:如果发现婴幼儿有瞳孔发蓝、瞳仁比正常婴幼儿大、眼睛有畏光和流眼泪的情况等,要警惕先天性青光眼的可能。
挂号科别:眼科
治疗与保健:先天性青光眼既有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出现,也有可能3岁以后才出现。如果确定患儿得的是先天性青光眼的话,应当及早接受手术治疗。先天性青光眼的治疗很少使用药物,因为药物治疗先天性青光眼效果欠佳,且大部分抗青光眼药还缺乏安全的实验数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