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石城安顺-七癖之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自小心仪何威凤其人,近乎今日所谓偶像,但离粉丝学历还远。老来曾想把他写成戏。安顺民间传说中的怪杰之士,真够得上“畸于人而侔于天的”,只有何威凤。

    何威凤生在书香门第,高祖是乾隆翰林,祖父是道光翰林,又都精医术。父亲是优贡。到了他竟然不能入学,从小沿街卖糖果补贴家用。高祖以文字获罪,流放贵州,定居清镇。父亲瞻斗在咸丰年间任岩上庄总甲,遭遇三年涝灾,颗粒无收。县官不恤民苦,连番追缴三年田赋。农民无奈,将田中残稻败穗割交县衙,请求减免。县宰迁怒瞻斗,以聚众抗粮之罪上告。这时何威凤已同母亲逃荒在邻县,瞻斗带信让他们远避,稚龄何威凤被母亲背着逃到安顺。后来他父亲果然被处了死刑。

    一天何威凤卖糖果路过崇真寺,听见一群小儿在拖声曳气地读书,就站在外面听。这是塾师郭春帆在教背诗,他听了欢喜,从此每天早晨来窗外旁听。日积月累,居然自己做了几首诗,拿来请郭春帆指教。郭先生是石城名士,诗书画印无不精通。见这小孩竟未上过学,偷师学艺做出了诗来,人又长得鼻高眼亮,非常可爱,就资助他来馆学习。郭的好友封蕴卿藏书很多,悉供阅览,几年之中,学业大进。见郭春帆画画,何威凤也跟着学,并且喜欢写生,见马画马,见鸟画鸟,花卉草木,山水竹石,乃至饥鹰攫肉,见什么画什么,无不生气勃然。光绪乙酉(一八八五)中举。在京城时以书画为生活之资,结交了不少士大夫。后来他的文章受到光绪老师翁同龢赏识,往还密切。他纵谈国家大事,引古证今,应对如流,翁同龢非常器重他,誉为“南凤北龙”,一时名满天下。所谓“北龙南凤”,一说是以何威凤比拟明末名震京师的另一位黔人杨龙友;一说是誉何威凤这位南方之“凤”,到北方(京师首善之区)能够成龙。翰林院饱学诸公也纷纷赞许,说是想不到偏僻的贵州,竟然前有周渔璜,今有何威凤这样聪慧绝伦的人物。堂堂京城,瞧不上山野村夫的,当然也大有人在。有个传说,我小时候就曾听说,后来看见载之于《何威凤传》中:

    一伙不服气的人,用佶屈聱牙的生僻古文凑了一篇文章,遣一青年拿到贵州会馆向何威凤“请教”。何威凤刚午睡起床,正在洗脸,没怎么理会。同住的严寅亮见青年求教心切的样子,提醒何威凤。何威凤就接过文稿,边洗脸漱口边读,读完一遍,心中明白来者不善,就叫青年人拿回去。严寅亮说:人家诚心请教,就给品评一番罢。何威凤于是把那篇作弄人的文章从头背诵出来,背到有疵谬的地方,就指出该怎么改。在座的人莫不心悦诚服。那个青年回去讲说一遍,那些人听了也不得不服气。严寅亮也是贵州人,以写颐和园匾额得到慈禧太后赏识而出名。

    李鸿章见到何威凤的字,向翁同龢称赞,翁同龢说:“何威凤的字,藏力于内,筋骨显然。雄秀潇洒,遒劲挺拔,令人生爱。此人初学二王,继学颜欧与秦汉魏晋碑版,又能别开生面。”贵州状元赵以炯想送一把扇子给慈禧,请何威凤操刀。何威凤在一面画桃柳图,一面书法,是模仿赵以炯的字。桃柳图题了一首七律,中有一联说:“柳色青于名士眼,桃花红似美人心。”慈禧赞赏说:“真是文雅风流,当代无双!”却不知赵状元雇有枪手。翁同龢又把何威凤推荐给庆亲王,说他是国士之才。庆亲王想召见他,翁同龢说:此人性耿介而倜傥不群,召见恐怕他不来,不如去看他。庆亲王就步行去访何威凤,以示礼贤下士。时正酷暑,何威凤穿着汗褟在读书,仓促之间来不及换衣裳,就这么迎接王爷。庆亲王问以国家图强之道,何威凤提出欲国安必积其德,图国强必选贤任能。庸才在位,于国无益。刘备三顾而得诸葛亮,得成帝业;诸葛一死,后继无人,蜀也就亡了。如得今日之诸葛亮,再加贤能之士,集思广益,共议国是,当兴则兴,当革则革。内政自修,外侮自平;国家富强,则百姓安居乐业矣。又提出当权者要指挥得法,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事事秉公,重视科学,多派留学生深研造机械、制武器之学,归为国有。又历数鸦片战争以来,一再丧权辱国的事实,都是奸佞用事之过。这些话对着庆亲王讲,无异乎对着和尚骂贼秃。庆亲王坐立不安,悻悻而去,对翁同龢说:你推荐的大才不过是个狂生!再不把他当回事,何威凤自己也不当回事。他看穿官场弊病,不抱幻想,任性度日。翁同龢始终惜他怀才不遇,又推荐给岑春煊当幕宾。岑很尊重他,在四川共事几年。后来岑调两广总督,何威凤不愿跟去,岑苦留不得,只好放他回黔。临别赠他一张“盐引”,每年可收入白银三千两。何威凤回省后,日以琴书自嬉,不修边幅,放浪于形骸之外。几年后,连那张盐引也被盐商哄骗去了,断了经济来源,日益贫困。但他不改其乐,依靠鬻书卖画,虽不至冻馁,终于潦倒终生。晚年只与清泰庵诗僧虚轩交好,经常去庵里与虚轩和尚谈诗唱和,吃庵里芋头为餐,因自号“啖芋轩”,题一联云:“物我争存空世界,乾坤不老一阿罗。”光绪三十四年(一九〇八),贵州革命党人张百麟创办“自治学会”刊物,请何威凤题封面,他慨然答允说:就应该这样,才能摆脱专制枷锁。只可惜我老而衰,不堪为用了。辛亥革命成功,成立民国,他极感舒坦,却不久又遇到袁世凯称帝,举国混乱,于一九一八年郁郁而死,才活了六十五岁,葬于石城南乡的洋海。

    何威凤孤高自赏,貌似超然物化,实则心境极端苦闷苍凉。晚年常画墨凤,皆昂首回顾,举足徘徊,若有所企望。识者认为有杜甫“三步六号叫,志屈悲哀频;鸾凤不相待,侧颈诉高旻”之意。他有一首晚年题凤诗,尤为凄厉:

    凄风冷雨入梦境,桐叶飘洒天地昏。翅折羽摧何所恋,无端长啸两三声!

    威凤死,他的老师郭春帆大恸,作《悼凤》诗哭之。诗云:

    凤兮凤兮,亦何德之衰耶!非时不出;今之出尚未时耶?谓尔不幸,尔不已名震京师耶?南凤北龙之誉,岂无因而致之耶?师傅异赏,状元问业,是宁不足奇?又况赫赫督帅倾心友事,招之而惟恐不来耶?有凤在门,门亦增辉;今若此,吾道其安归耶?凤兮!凤兮!吾为尔惜;难得遭逢,尔乃易失!友教半生,英才有几?尔且如斯,况其余子!荒斋秋冷,老泪纵横,掷笔一叹,凤乃虚生!呜呼噫嘻!何不来仪?而岐凤已鸣!

    何威凤字翰伯,号东阁,又号藻篁。还有许多别号,如梅芬、顾双、药嫦、药道人等。有个别号叫“七癖”,即爱琴、棋、书、画、诗、酒、花七物成癖之意。他遗文中有《上粤督张鸣岐团防联络法》,是论用兵的策略,中分辨五方、立五阵、选游兵、分阵勇、号令、应敌、选人才等篇,可略见他的见识抱负。张鸣岐是与何威凤同受岑春煊器重的幕僚。岑调广东,威凤不去,潦倒而死;张鸣岐跟着去了,因缘际会,官至总督。这只七癖之凤,是“安顺性格”最典型的标本。

    我从小受笔记小说毒害,崇拜那种以布衣傲公卿、功成身退飘然而去的髙士侠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