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清戏曲论稿-誉满神州,香飘全球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985年,我来到中国艺术研究院做研究生,在西单老长安剧院观摩北京京剧院(以下简称“剧院”)的演出。有人告诉我,剧院是当今“世界上第一大剧团”,在职人员逾千人。我了解到:剧院成立于1979年,其前身是以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为领衔主演和曾由梅、尚、程、荀四大名旦各自领导的流派剧团汇合而成的北京京剧团。

    此后,剧院与我的人生发生了一次次“亲密接触”。例如,1992年盛夏,我参加了北京市文化局组织的《水龙吟》创排过程观摩学习班。我亲眼目睹剧院几届领导班子,紧抓剧目、人才建设和演出市场不放松,成为剧院30年辉煌历程的三大亮点。可以说,三大亮点,奠定了剧院雄厚的基础,突显剧院的巨大影响力与辉煌。

    一、抓剧目建设,既传承一大批各流派的优秀剧目,又成功推出一批有影响的新剧目,成为当代舞台的一大亮点

    北京京剧院建院以来,贯彻“推陈出新”的方针,继承传统,整理上演了各流派代表性剧目300余出,成为京剧各流派传承的大本营之一。剧院在博采众长、不断创新的思想指导下,遵循京剧艺术的发展规律,在不同时期推出了一批新创作剧目。如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首演新创作剧目主要有《画龙点睛》、《司马迁》、《三打陶三春》、《北国情》、《拜相记》、《水龙吟》、《甲申祭》、《圣洁的心灵——孔繁森》、《黄荆树》、《梅华香韵》、《铸剑情仇记》、《风雨同仁堂》等。其中《画龙点睛》获文化部第一届文华大奖,《圣洁的心灵——孔繁森》获文化部新剧目奖,《拜相记》获全国青年团汇演优秀剧目奖,《黄荊树》获北京市首届金菊花奖,《风雨同仁堂》获第二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金奖。

    此后,剧院新编了《宰相刘罗锅》、《蔡文姬》、《梅兰芳》、《袁崇焕》、《下鲁城》等大戏,改编了《马前泼水》、《阎惜姣》等小剧场京剧。

    1998年,我担任北京艺术研究所所长,组织“京剧走向21世纪”、“京剧剧目生产”、“马派艺术与21世纪”、“纪念荀、尚诞辰百年暨京剧流派传承”等研讨会,“亲密接触”了剧院的一系列新剧目。

    (一)连台本京剧《宰相刘罗锅》

    《宰相刘罗锅》原称“贺岁剧”,从2000年起,每年创作两本。2000年3月10日,剧院邀请部分在京的戏曲界专家学者召开学术研讨会,章诒和、朱文相、周述曾、王安葵、钱世明、葛献挺、周传家、和宝堂、龚和德、薛晓金、马海玲、丁汝芹等专家对一、二本纷纷发表高见。我的发言从五个方面,阐述其审美价值。

    第一,与现实存在密切相关的审美兴奋点多。如考场舞弊、官场腐败、浮夸虚报、欺上瞒下等。

    第二,对历史的、人生的审美信息量大。剧中大量历史与现实的信息,使观众对现实生活、对人生、对时代都加深了认识。

    第三,惩恶扬善、寓教于乐的审美理想。

    第四,丑中见美的审美愉悦。刘罗锅外表丑陋,但正气浩然,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一种审美理想。

    第五,寓庄于谐,又寓谐于庄的审美机趣。刘罗锅与和坤等人斗智斗勇,不仅使人开心,而且引人入胜,呈现出亦庄亦谐的审美机趣。

    2001年,剧院编演了三、四本。我在2月9日组织召开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贯涌、吴乾浩、朱文相、赵景勃、钱世明、谭志湘、刘彦君、刘文峰、周传家、周述曾、陈培仲、王安葵、刘祯、路应昆、丁汝芹等又发表了各自的高见。我从宏观上谈了四点不成熟的看法:

    其一,三、四本继续运用京剧本体理性原则,不求“真”而求“美善之质”(梅兰芳语),追求艺术神似,以“戏说”而浓缩生活真实,深入人物心灵深处,暴露人性隐秘,折射人间荒谬,透出人世况味。

    其二,注重艺术的现实性,强化贫民意识和市场观念,仍遵循“三好原则”,而“三好”之后有回味之处,意味浓厚深长,并以平民视角,关怀社稷苍生,反映民生疾苦,反腐倡廉,批判皇权,传达要求社会公平公正的民主呼声。

    其三,发扬了京剧弹性原则,即总策划张和平所说的“包容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敢于吸收,也善于吸收话剧与影视的写实性,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彰,节奏加快,适合当今观众的审美心理节奏,尤其是年轻观众的欣赏趣味。

    其四,为出精品组织了强大创作团队。为艺术创新而组建了有湖南、台湾等地加盟的“多省部队”,让不同艺术观念与技艺相互碰撞、互相借鉴吸收,避免了“近亲繁殖”带来的艺术退化,使舞台展示面貌一新。尤其是具有京朝“皇家气派”的布景,既恢宏气派,又变化多端,别具一格,真可谓“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此布景将与“贺岁系列剧”一起,载入中国京剧与中国艺术史册。

    2002年,剧院再创的五、六本演出后,我于2月22日再次组织学术研讨会,王蕴明、薛若琳、龚和德、王安葵、吴乾浩、安志强、谭志湘、刘彦君、刘文峰、徐世丕、杨乾武、朱文相、庚续华、陈培仲、陈慧敏、周传家、王晓峰等专家,北京市文化有关领导徐恒进、汪丽娅,北京京剧院领导王玉珍、陆翱、孙建华参会,大家围绕“贺岁戏”与文化市场、连台本戏、强烈的喜剧风格、对历史题材的“正说”与“戏说”、平民化的通俗艺术、创作上的继承与革新及理论意义等焦点问题,论争与阐发,开成了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会。

    为参加2002年至2003年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剧院把其中的一、二、六本,整合为上、中、下3本的《宰相刘罗锅》。此届有的专家评委认为,此剧将民间演义故事系列地呈现出来,“不见庸俗之痕,题材的喜剧性、观赏性更得到充分强化,京剧本身形式美的价值也得到充分张扬。戏中‘博弈’入赘六王府到审放乾隆、因诗获罪等一系列亦庄亦谐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都会使观众产生与现实思考对应的心灵呼应,不由你不做出是非褒贬的评判。引人品味的戏剧内核和它具有强烈喜剧性、观赏性的表达,自然会使人连看不厌。”[1]剧中流派纷呈,麒派的苍劲浑厚,余派的刚亮清爽,马派的清柔圆润,梅派的宽圆甜亮,张派的典雅清新,袁派的质朴淳厚,裘派的韵味独特,让观者大饱耳福,实现了该剧“好听、好看、好玩儿”的定位,审美信息量大,观赏性强。有的专家认为是“创造性地回归传统”,“出现在这几出戏中的戏曲传统,没有一个是它们的原生状态,或者被重新包装;或者被部分改造;或者融入新的元素,使你觉得似曾相识,但又有所不同。程式,作为京剧艺术最重要的传统,支配着包括剧本结构、唱腔板式、音乐旋律,以及各种行当表演在内的一切创作规范,然而在几出戏对于这些程式具体形态的把握中,我们却分明看到了创作者自身的学养、素质、创造力以及审美理想在程式运用中的闪光”。[2]上、中、下3本的《宰相刘罗锅》,以其深刻的思想性、精湛的艺术性和引人入胜的观赏性,获得评委们的一致首肯,名列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榜首。

    (二)京剧交响诗《梅兰芳》

    2004年的五一,剧院新编的京剧交响诗《梅兰芳》首演。我主持召开了学术研讨会,一批著名戏曲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此剧予以肯定,并提出修改加工建议。后来,此剧加工后入选2006—2007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剧目30台。我担任终评委,再次观摩,感觉此剧更加成熟,更有艺术魅力。我在《民族艺术的永恒记忆》一文中称赞道:“从戏剧结构到舞台语汇,都别具一格。以剧中梅兰芳所扮演的角色,与现实生活交织,同台彰显,时空交错,增加了诗情画意。于魁智以老生扮演生活中的梅兰芳,胡文阁以男旦装扮演剧中的梅兰芳,相得益彰。剧中形象化地展示了天女跨越太平洋播撒鲜花的意境,展示了虞姬与霸王的凄美,以及梅兰芳抗战中的个人境遇和心态,蓄须明志,不为敌伪演出,甘于清贫,坚持一个人的抗战,以彼譬此,托事于物,把真人真事演绎为舞台剧诗,把真实的梅兰芳变成了诗意的梅兰芳,用诗歌的比兴手法,把梅兰芳舞台创作的女性之美与其高尚的人格情操,幻化成为绝妙的人生与历史的交响诗。”[3]

    (三)历史剧《袁崇焕》

    2005年,剧院新编了历史剧《袁崇焕》,研究所因经费紧张,而没有召开学术研讨会,但我亲自写了《写实传神,震撼心灵》一文,发表于2005年6月16日的《中国文化报》上。我在文中写道:“全剧截取了明代末年一段惊心动魄、血雨腥风的史实,通过千里奔袭、兵临城下、沙场鏖战、以少胜多、定计施计、忠臣蒙冤等情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描绘出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皇太极的雄才伟略,从善如流;谋臣范文程的审时度势,足智多谋;内阁大学士成命基的顾全大局,忠厚隐忍;祖大寿和何可纲的爽直果敢,骁勇善战;礼部侍郎温体仁和兵部尚书梁廷栋的阿谀奉承,落井下石。加上袁崇焕、袁母和袁妻及崇祯皇帝的鲜明个性,传达出了历史的真实,史剧的韵味,人生的况味……此剧的导演、表演、舞美、音乐、灯光等二度创作,强强联合,勇于创新,宛如一群身怀绝技的画家,各显所能,众人妙手点染了一幅构思新颖、波澜壮阔、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导演以大将风度,大开大阔,统率各部,团结协作,借鉴音乐剧的舞台风格,写实与写意相得益彰。表演更是各显其能,文戏各流派的唱腔韵味十足。武戏设计精彩,打斗紧凑。舞美运用象征手法,大气磅礴,烘托出历史氛围,营造了悲壮场景。灯光也为战争的激烈、宫廷的争议、监狱的森严、刑场的悲壮服务,运用到位,独具风采。特别是作曲,因剧情反映与北京有关的历史事件而借用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改写为京胡伴奏与旦角吟唱,凄凉婉转。‘碧血’一场的大段唱腔,加入高拨子慢板,高亢苍凉,一波三折,摇曳多姿。”

    此外,我约请了本所前任所长周传家撰写了《树碑立传颂脊梁》,发表在《光明日报》上;还约请了中国戏曲学院陈培仲教授撰写一文,也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

    (四)小剧场京剧《马前泼水》

    我对北京京剧院小剧场京剧的编演,一直特别关注,2008年5月2日,为刚上演的《马前泼水》召开了研讨会。专家吴乾浩、刘彦君、陈培仲、钱世明、谭志湘、刘文峰、刘祯、路应昆、杨乾武、于义青、陈慧敏、黎继德、王晓峰、朱文相、丁汝芹、马海玲、张燕鹰等发表了高见。我认为,此剧至少有三方面的价值。第一,民族戏剧的美学价值。小剧场好像原来的堂会,又有剧场性,可以称为“现代堂会”,是“素面朝天”,布景较少,以人物的唱、念、做、舞取胜,是对民族戏剧美学观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运用了电影“闪回”手法,略去了很多交代和次要人物。两个人物的精神碰撞,冲突激烈,戏剧性强,有“戏”。两个演员的表演舞台生辉,能吸引观众。第二,认识价值。人性中某些潜意识的隐秘内容的揭示有着人性的认识价值;崔氏和朱买臣都是悲剧人物,他们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产生的悲剧,认识了他们就认识了封建社会的一个侧面,封建意识残留在华夏大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因而该剧又有社会认识价值。第三,市场价值。在小剧场演出,不需要大的场面,布景相对较便宜等因素,与动辄耗资几十万上百万,使用大场面、大布景,在大型豪华剧场演出的形式相比,能够节省大量的资金。这些都是利于市场的开发和运作,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演出形式。

    (五)小剧场实验京剧《阎惜姣》

    2002年11月20日,我又召集了学术研讨会,讨论剧院刚上演的小剧场实验京剧《阎惜姣》。此剧演出成功,首先是选材好,选择因色生情、移情别恋的故事,对当代青年观众很有吸引力。其次,此戏按“离合悲欢重品位,人情人性细剖析”的编剧思路,挖掘了人物原有的深度,而导演的“翻新意”,作曲的“显灵性”,演员的精彩表演,使这出戏很好看,也很耐看。三个人物心理各有特点,同时我也提出:女主角的心理有许多精彩的展示,但仍有男权中心社会对女性性格发展的曲解,可否重新设置戏剧场景,把阎惜姣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作为性格的支撑点。即阎惜姣卖身葬父,感恩而嫁给宋江,她想当妻而不是妾,宋江却只把她当妾而不是妻。她对此一番抗争,深表失望。两人曾有新婚的欢娱,宋江也因喜欢新媳妇而置乌龙院,阎惜姣憧憬未来,后因宋江的大男子主义,使之因爱生恨,以致年轻风流的张文远勾引她时,仍很矛盾。这里可安排大段唱来表现她的复杂内心,以一种力图改变自身状态,寻找自我,而又失掉自我、怨天尤人的女性心理轨迹,使戏剧情节和冲突更完整,更具典型意义,更能诠释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专家张关正、刘彦君、丁涛、李佩伦、陈培仲、陈慧敏、穆欣欣、丁汝芹、杨乾武、薛晓金、李黎明、张燕鹰发表了学术见解。专家的发言摘要以《众口评说<阎惜姣>》为题,发表于《戏曲艺术》2003年第1期上。

    二、抓人才建设,优秀人才辈出,成为剧院辉煌历程的又一大亮点

    北京京剧院建院以来,人才济济,老一辈艺术家赵燕侠、谭元寿、马长礼、李万春、吴素秋、李宗义、李慧芳、姜铁麟、赵荣琛、王吟秋、梅葆玖、李元春等曾担任领衔主演。创作室阵容强大,有老剧作家汪曾祺、杨毓珉、梁清濂,老导演王雁、周仲春、迟金声、小王玉蓉,作曲家陆松龄等,乐队伴奏有名琴师李慕良、何顺信、姜凤山、燕守平;名鼓谭世秀、刘玉泉、杨振东、金惠武等。

    20世纪80年代,一批中年艺术家崛起,主要有老生张学津、李崇善、赵世璞、谭孝曾、杜镇杰,旦角李玉芙、孙毓敏、杨淑蕊、阎桂祥、王玉珍、宋丹菊、关静兰、叶红珠、秦雪玲、岳惠玲、赵乃华、王蓉蓉、董圆圆,老旦王树芳、赵葆秀,武生杨少春、叶金援、马玉璋,净行马永安、王文祉、罗长德、姚宗儒、刘建元、黄彦忠,小生李宏图,丑角黄德华、白其麟、叶江翔等。其中许多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梅兰芳金奖和文华表演奖。

    20世纪90年代,青年演员朱强、陈俊杰、年金鹏、郭伟、尚伟、刘山丽、常秋月、丁桂玲、王文增、李红艳、王怡、张大环、李师友、李红宾等崭露头角。21世纪后,又调入迟小秋等著名青年演员,更培养了一批新人,壮大了队伍。艺术创作队伍不断更新,王新纪、宋捷、徐春兰、朱绍玉、郑传恩、白爱莲等,展示出不凡的创作实力。

    几代优秀的演员队伍,形成人才梯队,保证了演出质量,剧院以高水平的演出,享誉海内外。

    三、抓市场开发,十八年来剧院每年演出场次长期保持千余场,是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京剧院团,可作为剧院第三亮点

    剧院一直注重市场营销,注重海外市场的开发及在港、澳、台地区的演出,注重在长安剧场的持续演出和全国各地巡演,尤其是18年来在梨园剧场的旅游演出,对传播被誉为“国剧”的京剧艺术,弘扬中华文化,功勋卓著。剧院十几年每年的演出场次逾千场,是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京剧院团。

    2007年10月,我担任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副会长,与国家民委文宣司、文化部社文司在山西省大同市举办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策划开幕式演出时,大同市提出加入京剧样板戏片断。我拜托王玉珍院长支持,她爽快应允,并委派夫君常建忠带队前往。这批青年骨干的精彩表演,迷住了大同观众,场面热烈,掌声雷动。

    我常常观看剧院老戏、新戏的演出。前几天,刚刚在长安剧场观看了王蓉蓉扮演阿庆嫂的《沙家浜》。我与剧院几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几代主演、主创人员,因工作关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种深情厚谊,滋润着人生历程的绿阴,成为个人心灵深处记忆的绿洲。

    30岁华诞,在中国称之为“而立之年”。作为“全球第一大剧团”的北京京剧院走过了30年,早已巍峨地“屹立”在世界表演舞台的艺术之林中,已被记录在世界的戏剧史、艺术史之中。

    我有幸成为记录队伍的一员,曾经执笔记载过剧院的辉煌历程。如今,又写下这“三大亮点”!

    注释:

    [1]王文章:《当代舞台艺术的壮丽画卷》,《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2]刘彦君:《回归的意义》,《2002—2003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版,第74—75页。

    [3]秦华生:《民族艺术永恒记忆》,《2006—2007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论评》,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