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清戏曲论稿-积极培育改良地方戏曲发展的文化土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精华、智慧的象征、精神的结晶

    赵春飞:秦馆长,您近年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做了大量工作,请您介绍一下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下简称非遗)?

    秦华生:温家宝总理将非遗定义为“文化的精华、智慧的象征、精神的结晶”,是非常准确和精辟的。非遗保护就是传承和保护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我国有非遗保护的传统,《诗经》的国风部分,就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采风的成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3000年前就已经存在非遗保护。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非遗分为10大类领域,这些领域近年来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赵春飞:您能谈谈我国非遗有哪些特性?

    秦华生:王文章副部长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一部理论性很强,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对非遗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将非遗的特性分为七类:一是独特性:每个项目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二是活态性:有些项目还在活态的发展中,如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三是流变性:昆曲师傅的演唱和徒弟刚学出来演唱的韵味就不相同。梅兰芳先生演出的韵味就没有其他人能达到。四是综合性:很多项目是综合的,如藏族的《格萨尔》是弹唱形式的,优秀的艺人能唱一年多不重复,还能即兴编词,将他们弹唱的内容集中起来就是民族史诗,也可以是藏戏。五是民族性:同样的情节,在不同的民族间流传时会有变化,如《白蛇传》。六是地域性:同一个故事,由于地域不同,所以曲调、方言都不相同,对故事的理解也不同。七是传承性:可以进行师傅带徒弟等方式的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赵春飞:请您谈谈目前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如何?

    秦华生:我国非遗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保护。如藏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这三大史诗,代表了民族文化的精神和灵魂,都需要挖掘整理和传承,需要资金和人力的投入,需要深入研究。

    二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要整理保护。如古琴曲,现实存在且要进行传承。

    三是可以挖掘并进行生产性保护。如刺绣、茶叶的制作方法、雕刻手艺、藏香的制作等。对非遗进行分类保护,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科学指导下进行传承保护。例如在青海有格萨尔研究所,专门从事收集整理“格萨尔王传”资料与相关的研究工作。

    赵春飞:您已经给我们介绍了非遗的基本情况,您认为应该如何评价这些年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成就?

    秦华生:我国对非遗保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是政府重视,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化部设立了“非遗司”,各省市、县也成立了相关的保护机构,在四级政府高度重视下,实施了一系列非遗保护工程,成效非常显著。

    目前我国非遗保护的成就内容非常丰富。首先是80年代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编纂。通过那个时候的抢救,很多文化遗产被保存下来。这部书有戏曲、音乐4部,民间文学3部,舞蹈1部,志书2部,从80年代年以来编纂、出版了300余卷,450余册,每册100万字,被誉为“中国文化万里长城”。其次是追随世界保护非遗的步伐,参加了世界非遗保护活动,作为国际保护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我国积极响应世界非遗保护工作,并且从政府到民众齐动员,坚持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保护热潮。

    赵春飞:您觉得非遗曲艺的重点保护领域有哪些?

    秦华生:首先是项目的认定,四级名录和四级传承人的认定。其次每个项目的研究与保护措施的制定。再次,边远地区的曲艺种类有的濒于消失,尤其是少数民族曲种,应加快保护的步伐,加大保护的力度。

    赵春飞:目前非遗保护工作中有哪些宝贵的经验?

    秦华生:好经验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向联合国申请成功了30余个项目。二是评审和建立了几批国家级保护名录和国家级传承人名单及省、市、县四级名录和名单。三是建立了几个国家级保护区及省、市、县保护点。四是对非遗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产生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新的学科门类。全国各地也有一系列先进经验,例如,吉林省松原市把马头琴和长调民歌的传承人转为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解决传承人的后顾之忧,有助于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在松原市奥林匹克广场2008名马头琴手身着蒙古族服装、数百名格格身着满族服装,以载歌载舞的方式向世人展示蒙古族和满族文化的魅力。这种保护形式就是很好的非遗保护的经验。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平衡性

    赵春飞:您觉得我国戏曲的保护和传承现状如何?

    秦华生:各级政府及有关机构,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果,但由于现代化和城镇化浪潮的冲击,使处于当今时空坐标下的地方戏曲,遭遇一些传承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戏曲的传承,主要是口传心授,又一直处于动态衍变之中,尽管有录音录像等现代科技手段留存,但仍是人走艺息。

    二是地方戏曲剧种之间,表演手法相袭借鉴等,导致许多雷同。

    三是地方戏曲剧种之间相互借鉴,向大剧种靠近,后来又向话剧学习,剧种特色日益淡化。

    四是地方戏曲节奏慢,道白唱词不易听懂,加上传统剧目与现代人们思想和情趣的差异,使观众锐减。

    以上几项因素以及地方戏曲生存文化土壤的贫瘠化、沙漠化的问题,带来了仿佛接连不断的“沙尘暴”,如何治理改良文化土壤,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及相关单位保护地方戏曲的积极性,成为当务之急。

    赵春飞:对于我国戏曲存在的这些问题,您认为可以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

    秦华生:首先,调整思路,尽量把地方戏曲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发掘出来。例如,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稳定的意义,应当充分阐述,引起地方政府官员的进一步重视。

    其次,减掉地方戏曲中的某些不适应当代社会的元素。例如,对历史上不同民族统治集团之间争斗的描述,有民族歧视成分。又如,对封建皇权的歌颂等。

    第三,突出地方戏曲传承之后的开发价值。例如,地方戏曲在当地庆典活动中的特色,对当地旅游开发的价值等。

    第四,某些地方戏曲剧种可实施创新性传承战略,即常言所说的“老瓶装新酒”,出人出戏。近几年,如山东省新创作吕剧《补天》、河南改编的豫剧《程婴救孤》、新创作的《铡刀下的红梅》等,入选了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成为地方文化名片,打造了地方文化品牌,容易引起各方重视和支持,此乃传承之上策也。

    第五,促进保护和传承地方戏曲的立法,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地方文化官员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传承地方戏曲的文化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不能只讲地方戏曲保护传承的文化价值,还要着重发掘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当代功用,以调动地方政府投入的积极性,吸引当代观众的眼球,进而争取地方立法保护。这样,增施一些“有机肥”,增加“水浇地”,才可能有效地阻止文化土壤沙漠化和贫瘠化,逐步改良地方戏曲生存的文化土壤,使地方戏曲老树新花,枝繁叶茂,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上空的一片绿荫。

    协调非遗本真性和生产性,以保护为主,兼有合理利用

    赵春飞:您还希望国家和社会对非遗保护提供哪些支持?

    秦华生:公办、民办、海外资金三方面要形成合力,保障非遗保护工作全面开展。国家级传承人是国宝,而仍有少数边远贫困地区的传承人生活没有保障,影响传承。各级政府应该提供资金和政策保障措施,以确保国家级、省级传承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此外,确保有力度的监管、督查等方式,保证非遗保护的资金都用于非遗保护工作。

    赵春飞:非遗保护是要保持其本真性,您觉得非遗本真性和生产性之间存在矛盾吗?怎么处理两者的关系?

    秦华生:由于时代的差异及每个传承人个人条件的差异,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中,流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样,只有尽可能地保持其本真性。有一批项目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而另一批项目可用于日常生产,两者并不矛盾。可进行生产性保护的项目,如果不允许它们生产,传承人看不到发展的希望,就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学习,这些项目就难以传承。现在要重点考虑哪些项目是能够采取生产性保护的,要考虑让它如何进行。如宁夏镇北堡,就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保护和生产共同发展的模式。

    (采访、文字整理:赵春飞,女,硕士,助理研究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