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的形成与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评剧,诞生于晚清西学东渐,变法图强,戏曲改良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从甲午海战战败,戊戌变法失败,到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入侵,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把中华民族引入了灾难的深渊。两千年封建专制的腐朽性充分暴露,封建大厦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帝国主义的大炮轰开了闭关自守的中国,迫使中国开放市场。封建主义的僵尸,在外来的新鲜空气下迅速腐化。
晚清,朝野上下的各阶层人士,在各种信息的强烈震撼下,从自满自足的昏睡中不断觉醒,觉醒之后感到惊诧、屈辱和惶恐,进而寻求富国强兵,变革求新,向外寻求思想、制度、文化等,产生了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清王朝在内忧外患中,也进行了一些改良:如开放报刊出版,兴办新型学校,终止科举考试等。具体反映在戏曲文化领域,是一批有识之士倡导的戏曲改良。如梁启超、陈独秀、柳亚子等人从理论上的呐喊;又如汪笑侬、王蕴章等人在创作表演上的示范实验,揭开了戏曲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序幕。在这个新的思想、新的观念与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冲突交织的大动荡时期,原有正统的封建观念受到严重冲击,迅速崩溃瓦解,而新的思想理念尚未形成,迫切需要变化发展,需要更新重建。评剧,在这种求新求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运而生。
二、评剧,伴随现代工业城市的娱乐消费而诞生发展
清光绪年间,政府兴办洋务,大力开采冀东矿产,兴办了唐山、林西、唐家庄、赵各庄、马家沟五大煤矿,统称为开滦煤矿。京奉铁路的修建,陶瓷、水泥、矾土、纺织诸业的兴起,使唐山这座新的工业城市人口猛增,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连续开办了许多娱乐场所,如1901年在唐山老车站附近兴建了“老戏院”,在财神庙街开办了“庆仙戏院”;1906年前后,仅在商业繁荣的唐山“小山”,先后开办了“华乐”、“全乐”、“松茂”、“九天仙”、“正海轩”等书馆、茶社、戏园十多家;1909年创办“永盛茶园”;1912年兴办了“天乐”、“大世界”、“天鹅大戏院”。这些茶园、书馆、戏院,是各种戏曲、曲艺的表演场所。莲花落大小班社就在这里生存发展。尤其是永盛茶园,成为评剧第一个固定演出场所,对评剧早期艺术的发展,功不可没。1909年3月,他们以这一新的艺术形式进入唐山小山“永盛茶园”演出,获得成功,标志评剧正式诞生。后来以“平腔梆子戏”之名,进入天津演出,也获得成功,扩大了影响。可以说,现代工业城市唐山,是评剧诞生的摇篮。现代工业城市天津,是评剧发扬光大的洞天福地。
三、评剧,在晚清“双国丧”期间正式孕育而成
1908年下半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后病逝,清政府下令举办“双国丧”,并禁止这一时期内全国各地的娱乐演出活动。直隶、天津当局重申禁止一切演出的禁令。任连会、成兆才、孙凤鸣、杜芝薏等人利用这段空闲时间,聚在一起商讨改进技艺,潜心总结了彩扮莲花落这种“三小戏”的艺术优劣,提出了借鉴梆子等戏曲剧种的表演、唱腔、伴奏,改革莲花落的一系列构想,如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物,创作角色行当及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河北梆子乐器伴奏等。他们立志创造一种新的演出形式构想,促进了人的艺术创造力。首先,创造改编了《花为媒》、《开店》、《占花魁》等剧本。其次,新编演唱的板式结构为尖板、搭调、慢板、流水。第三,仿照河北梆子乐队编制,用板胡、板、鼓等乐器伴奏等。这个创作集体有意识地对自己所从事的彩扮莲花落总结反思,澄怀观道,革新创造,使之脱胎换骨,在内容和形式上出现了质的飞跃。1909年恢复演出后的尝试演出,受到了观众的首肯,并在演出实践中不断改进丰富。随之把唐山“永盛茶园”作为固定演出场所,使评剧喷薄而出,因独具特色,成为独领风骚的一个新兴剧种,并从冀东大地向四方传播。
四、评剧,伴随着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民主思想而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封建专制的意识形态受到批判冲击,民主思潮空前高涨。成兆才等人既深受民主进步思潮的影响,又为满足当时广大观众,尤其是现代工业城市观众的审美需求,创作改编了一批借古讽今、具有民主意识的剧目,如《杜十娘》、《占花魁》、《雪玉冰霜》、《移花接木》、《王少安赶船》等,扩大了评剧的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对中国社会影响极大。评剧界也为民请命,伸张正义,关注民间疾苦,创演了一批现实题材戏,如《枪毙高占英》(又名《杨三姐告状》)、《枪毙阎瑞生》、《枪毙鸵龙》、《枪毙鸵虎》等,在观众里引起轰动,促进了评剧的发展。
五、评剧,是华夏大地上北方许多民众的精神家园
20世纪既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百年,又是中华民族觉醒奋斗的百年,更是评剧形成发展的百年。时代的急剧变化,使人们心理随动荡的时局摇曳,一会儿承受巨大压力,“心理超重”;一会儿欣喜若狂,“心理失重”。内战外战、内乱外乱,纷至沓来,田园牧歌式的农耕生活方式很难长时期地重现。这就使这一历史时期的人们,随着灾难深重的社会,造成人生道路的危机四伏,心理危机重重复重重。为释放心理压力,急需寻找精神慰藉。而观看评剧演出,既是一种精神享受,又能释放被压抑的精神能量,从而成为中国北方广大民众的主要娱乐方式之一。这样,评剧就成为北方许多民众的精神家园。
六、评剧,兼收并蓄,海纳百川,敢于吸收,善于吸收,融为己有,因而后来居上,成为百年来发展迅速,在全国流传范围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评剧在形成之际,充分吸收了河北梆子的艺术营养,又借鉴了京剧等艺术形式。此后在剧目上改编文明戏和京剧剧目,剧本结构上受话剧影响。20世纪50年代,直接受到歌剧影响,间接受到电影影响。80年代,又吸收电视等艺术形成的养分……一次次的吸收,一次次的融化,一次次的自我否定与更新,追赶着时代的步伐,吸引了一代代观众的眼球,使评剧变得新颖别致、青春亮丽,具有现代艺术的某些特征与艺术品格。
根据评剧的发展历程,也为研究叙述方便,我们把评剧的发展过程大致分成了发生期、形成期、繁荣期、衰落期、复兴期、沉寂期、新时期7个阶段。
评剧的发生期,大致从莲花落的发生、发展,至清代后期衍变为对口莲花落、彩扮莲花落和“拆出”小戏。这一漫长的衍变期,称之为“发生期”。
在清代宣统年间,成兆才等一帮同人,为生存竞争而锐意革新,借鉴梆子戏等戏曲艺术经验,编演了一系列的“平腔梆子”大戏。使之以崭新的艺术风貌,不仅在唐山站住了脚,而且风靡京、津、唐一带。因此,把这一时期称为“形成期”。
从警世戏社头班出关到东北大地演出,使评剧向关外传播,并在黑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因擅长编演警示世人、评古论今的剧目,1923年采纳天津名宿吕海寰的建议,也为了与当时被称为“平剧”的京剧区分,故而称之为“评剧”。稍后,剧目众多、班社林立、人才辈出、流派纷呈的评剧,又流传到上海十里洋场。因此,把评剧红火于长城内外及黄河流域,又载誉长江三角地带,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称之为“繁荣期”。
七七事变后,抗日烽烟四起。随着东北、华北军民的南迁西迁,评剧向西北、中南、西南等地蔓延。虽然抗战评剧、解放区评剧的兴起,为这一时期带来几个亮点。但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影响了评剧生存发展的土壤,带来了创作的萎缩。因此,把全面抗战开始至解放战争结束这一段称之为“衰落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评剧班社纷纷恢复和建立,借鉴了歌剧等新兴艺术形式,编演了一大批新剧目,使评剧焕发出新的活力,因有的新剧目被拍成电影,传播广泛,以至风靡全国,至1965年“文革”前,把评剧的这一黄金时代,称之为“复兴期”。
“文革”10年,评剧深受摧残,剧团纷纷解散,从业人员受到迫害,故而把万马齐喑的灾难年代,称之为“沉寂期”。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评剧又焕发了艺术青春。以善于反映现实生活和善于吸收新兴艺术元素的现代性艺术品格,迅速崛起。但由于科技发展,电视、电脑网络等新兴传播方式的兴起,带来文化环境的变迁,评剧与其他戏曲剧种一样,受冲击,进入了“不适应期”,使“振兴”之声,此起彼伏。评剧界内外,卧薪尝胆,上下齐心,奋力“突围”。随着在评剧诞生地唐山举办几届评剧节的成功,使评剧再展雄风,与发展迅猛的新时代并驾齐驱,故而称之为“新时期”。
我们力图通过对中国评剧发生、发展过程的总结归纳,描述各个时期的总体性特点,揭示其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及其相互关系,进而发掘在评剧统一性艺术风貌笼罩下各表演流派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绘制出评剧传承创新的艺术史巨幅画卷和浩荡流程。
评剧的本质,是一种艺术精神。其创作是艺术精神的凝聚显现,其演出则是艺术精神的扬洒表现,其观赏更是艺术精神的寄托宣泄。在人类生息繁衍的艺术生活及审美视野中,评剧与各种艺术形式一样,都是从人们艺术活动的历程中走过来,最后步入艺术史的长河之中,成为人类审美记忆里一处处波光粼粼的艺术辉煌。
中国评剧发展史等艺术史,是历史长河中历代民众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集体无意识中的审美关注与审美理想,展示了人们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所产生的各种忧虑的、优雅的与崇尚的诗情画意,记录了数代数十代艺术从业者们前赴后继,孜孜追求,艰辛探索,大胆创新,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从而使之蕴涵了艺术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
这些艺术规律,仿佛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光芒和审美理想,可以烛照现实艺术从业者们的心灵,给予某种启迪感悟。这里,对中国评剧发展历程的考察、梳理和描绘,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不言而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