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台山庙会
我国著名的四大佛山之一的五台山(古称清凉山),位于山西的东北部,环周五百余里,最高处海拔三千米左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山川秀丽,雄伟壮观。
五台节日大会直接来源于佛诞法会。佛诞法会是为纪念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或其他佛和菩萨而举行的庆祝活动,也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宗教活动。以后逐渐扩大为节日法会,即每逢菩萨的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都举行庆祝活动。
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节日法会甚多,一年之中,大体有15个节日法会。如农历二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十五为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二月十九为观音菩萨圣诞日,四月初四为文殊菩萨圣诞日,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六月十九为观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十五为大势至菩萨圣诞日,九月三十为药师佛圣诞日,十月十七为阿弥陀佛圣诞日等。举行法会时,由方丈主持,僧人、居士、香客、信徒均可参加。寺院内,佛灯高燃,香烟缭绕,寺庙音乐奏起,高僧法师讲经说法,宣传教义。随后,善男信女礼佛还愿,布施钱财。五台附近的居民大多到五台山中心的各寺院中朝拜,久而久之成为五台群众的一种生活习俗。可见,五台节日大会是以宗教色彩极浓的朝神礼佛为始点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一定的保证,认识水平有了提高,对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有了新的追求。于是民间便产生了文化娱乐与节日法会相结合的形式,这就是节日庙会。
节日庙会期间,虽然也敬佛拜佛,唱戏敬神,间有善男信女、香客居士赴会吃斋,布施钱财(俗称“坐会”),或烧纸祈雨等活动,但就总体来说,人们敬佛、畏佛的信念逐渐淡漠,整个庙会由敬佛为主逐渐转向以“娱人”为主,能够在更高程度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了庙会的文化品位。在庆祝佛与菩萨圣诞节日的时候,五台人都要在寺庙前修建露天舞台,称为“戏台”,邀请戏班,开台唱戏。五台邻近各地也都效仿,根据本地寺庙佛像的不同诞辰,举办庙会。
五台境内较有名气的是四大会、八小会、七十二个普通会。如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菩萨生日,全县有石咀、大石、沙口、东冶、西关等村,把这一天定为庙会日期;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佛生日,全县有东冶、教场等村为庙会日期。庙会期间,附近村落的人家接亲戚邀朋友,四方群众云集,非常红火热闹。各种商业摊贩,摆摊设点,各种风味小吃喷香四溢,各类家庭日用品应有尽有,成了空前的物资交易会。几十里远近的群众都相约“赶会”,有的借此机会探亲会友,有的磕头还愿,有的烧香祈祷,有的专为欣赏地方戏曲而来,有的男女青年借赶会之机相约交际,寻找称心的配偶,对于妇女和小孩,更是一次见世面的绝好机会。
在众多庙会里,首推五台山庙会,尤其是六月逢会长达一月,这是来自山西各地以及陕西、内蒙古、河北等地的农牧民,借参加庙会的机会,纷纷赶着牛驴骡马,一边放牧一边进行交易。因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骡马交易交流大会”了。五台山黛螺顶脚下的清水河滩上曾是拥有上万头牲畜的大交易会场,主要进行骡马交易。这其间,附近各省来者甚多,五台周围各村的人都来这里看热闹。人们一面礼佛还愿,逛会观光,一面放牧避暑,达成交易。街市上陈列着各色各样的土特产品,如台参、台蘑、木耳、木炭、蚕豆、莜麦等。会期上市的牲畜川流不息,赶会的人群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形成了与佛寺寂静环境截然不同的闹市场面。五台四周的农村群众不仅借此机会购买到生活必需品,而且也得以观赏风光景物,娱乐身心。民间艺人所表演的花会、杂技、戏曲等,也吸引着大批的游人香客。庙会似乎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和艺术享受的最佳场所。
由此可见五台庙会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由宗教色彩极浓的法会发展到伴有娱乐交往的庙会,最后扩展为物资交易会。旧有的庙会内核逐渐嬗变,内容和形式得以改造和更新,增加进了文化娱乐、商贸交易等内容,显示了五台山庙会集宗教、文娱、商贸于一体的特色。庙会文化实质上成为一种典型的农民文化、世俗文化。
2.中岳古庙会
中岳庙位于登封城东六里,在嵩山东麓黄盖峰下,是我国五岳中最负盛名的神庙。每年农历三月和十月,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中岳庙会。豫西登封相邻近的县和陕西、山西、湖北等地的群众跋山涉水,来这里叩拜神灵,烧香还愿。同时,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和物资交流为庙会助兴,使中岳庙会成为集旅游、娱神、交易为一体的物质文化活动中心,人数最多时每天达20万人次。
中岳庙会的兴起与中原地区其他庙会不同,它与古代统治者祭祀山岳的活动直接连在一起。中岳庙的前身是太窒祠,早在先秦时期,就有隆重的祭祀活动,而且已经出现了神状“人面而三首”的形象,秦始皇的统一大业完成后,就诏令祠官祭祀中岳,每年向祠庙供奉牛犊、珪币、脯酒等祭物。汉代、南北朝时期,都有对中岳庙的祭祀活动。魏太武帝太延元年(435)在嵩山上立祠庙,至此之后,中岳庙成为道教神庙。唐代武则天祭祀中岳,封岳神为“天中王”,唐玄宗重修中岳庙,封岳神为“中天王”。宋代敕修中岳庙,而且县令兼任庙会,县尉兼任庙承,中岳庙政教合一,形成中岳庙会的鼎盛时期。
中岳是中原地区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集中地,和嵩山上众多的庙宇、宫观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岳庙为中心的庙会群,它包括少室庙、启世庙、太后庙、文庙、城隍庙、南岳庙、卢医庙、香山庙、祖师庙、王仙庙、关帝庙、三官庙和周公庙等数十座大小不等的庙宇。早在三百多年前,清代学者景日畛就详细记述了中岳庙会的盛况,用《庙会图》的形式存入其《嵩岳庙史》之中,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民俗,特别是中岳庙会民俗,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庙会图》中,分内外两部分,一是很远的地方有人往东岳庙赶来,一是庙院内的市容货色。远处来赶会的人有的步行,还有人肩扛东西,有人推着独轮车运送货物,有人骑马。从服装和行走的方式上可以看出人物不同的身份,还能望见十里堡城楼上的三角旗。十里堡是中岳庙会的香客们的前站。进庙院之后,可见大门旁竖着一杆旗,角旗在高高的旗杆顶上斜着,门前一侧有一牌楼。在大门外有许多竹棚,是简易的集市。大门后有天中阁。天中阁西墙外边有一个酒肆,屋子外面挑着像幡一样的酒幌子。
天中阁的内院,东、西两侧分别是“农器行”和“铁器行”。往后不远处有古神库铁人,周围开设有“针行”“帽行”“粉行”。继续前行,则有“扇行”“药行”“京货行”“洋货行”。庙内最后一进院子里,有“铜器行”“油行”“布行”和简易当铺的“估衣行”“旧夏布行”等。
《庙会图》中可见,庙会在当时并没有突出祭祀的内容,而主要在于交易。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庙内外的各种“行”都充分体现出农村生产生活的基本内容。很明显,每年农历三月是为了夏收准备而兴起的庙会,十月则是秋收后,人们为了准备安排下一年的生产而兴起的庙会。庙会中的“京货行”和“洋货行”,则体现了外来商品对当地农村经济生活的冲击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这种现象今天仍然保持着,但庙院内的交易场所都迁移到庙外的道路旁,而且交易的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
在今天的中岳庙会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现代影视,特别是各种音响充斥庙会市场。但在庙会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习俗,如民间艺术中的舞蹈,诸如狮子、旱船、高跷、火龙舞和带有信仰色彩的各种纪念品、“吉祥物”,诸如各种长命锁、玉如意、宝葫芦、香袋、避邪剑、生肖石等,尤其是中老年妇女的“唱经歌”,都一直不衰,而且它们积极地吸收了现代文明的成果,朝着更精湛的方向发展。
在中岳庙诸景物中,“岳立天中”的碑石最突出,成为东方神庙中的一块“圣石”。庙会期间,成群结队的善男信女虔诚之至,双手作揖,跪下磕上几个响头,口中念叨着祈求上苍保佑一类的辞令,用手小心翼翼地抚摸几下碑石再离开。这块碑石和庙内的“天中阁”等以“天中”命名的建筑物一样,标志着中岳庙的地理位置的意义。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他也被道教徒所推祟,结合嵩山地望居于天之顶心的特殊意义,成为嵩山地区神灵的“统帅”。中岳庙会,也因此香火旺盛。中岳庙内的一草一木都染上了黄帝的“仙味”,被香客视为圣物。因为岳神天中王的神通无比广大,功德无量,人难以用言语、文字表达,谒庙的信士们就立下了“无字碑”表示这种心愿。在中岳庙内的“四岳殿台”,则象征着天下名山受中岳的“统领”。庙内原有的风、雷、雨、电四神则意味着天中王的威力。庙院内的每一处宫、殿、台、阁和石翁仲、石狮、铁狮、铁人,甚至古老的松柏,都具有天中王所施予的“灵性”,受到人们的谒拜。
中岳庙会上的药材交易也具有特殊的意义,也是中岳庙会习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地区古庙会中,药材市场中药材相当丰富。而像中岳庙会上这样与道教文化如此紧密的药材交易,是颇为少见的。相传,汉武帝在嵩山遇到一个叫李八百的方士,谈到求仙问题,李八百说:嵩山上的菖蒲一寸九节,经常服用就能够成仙。于是汉武帝就让人大采菖蒲。又一时兴起,接连封了“万岁峰”“万岁观”和“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株古柏,并在黄盖峰下扩建中岳庙,使庙会药材市场得到开发扩展。
再次是斗牛、斗羊、斗鸡等娱乐活动,成为庙会上富有特色的习俗。
斗牛的习俗传说由来已久,有人说兴起于庆贺丰收的游戏,有人说斗牛是因为谁能胜就会浑身是胆,山中的魍魉都会惧怕他,走到哪里都平安无事。还有人说,姑娘最喜欢这样的力士,会向他抛出彩球。斗牛时一般在庙会前就相约好,赌注有烟、酒、毛巾,甚至一袋草料。斗牛胜利后,主人牵着牛在天中街转一圈,接受人们的赞扬。
斗牛的形式有两种,人与牛斗和牛与牛斗。前者为一青壮男子扎好架势,伺机抓住牛角,运用绊腿等技巧将牛摔倒即为胜。后者为两主人将牛分别牵到一定场地,周围形成一个人圈。大家齐唱几声引牛互相抵角。两牛红眼时便开始相抵,一直到最后一头牛倒下,另一头牛即为胜利。有人还将得胜的牛头上系上红绸,回去之后加草加料,予以奖励。方圆数里,若谁有一头得胜的斗牛,走路都把胸脯挺得高高的。而且相斗的主人商定来年春会上再比试,胜者理所当然地接受一切挑战。近年来多举行春三月庙会上的斗牛。斗羊和斗牛差不多,春会上有,秋会上也有,但形式远不及斗牛精彩。
斗鸡一般在春会上举行,在旷地上筑好一尺高的土台子,两只斗鸡的爪上系好特制的铁箍,然后开始较量。还有人在斗之前为鸡灌少许的酒,为其增劲儿。斗鸡多为阉过的公鸡,当地人称斗鸡为“打鸡”。两鸡相斗时,鲜血淋漓,直到一方伏地认“输”,不再还口,另一方即为胜。平时人还对斗鸡进行训练,喂炒过的大豆、玉米,为鸡催膘,强化其厮斗的意识,称为“溜鸡”。特别是在公鸡的爪上系几块铁块,强迫鸡飞起,锻炼其弹跳力、持续力,还有人约定,斗败的鸡下一次即没资格“参赛”,可见其淘汰率之高。
另外,中岳庙会的道教生活习俗和经歌并存,成为其又一个特点。
中岳庙道士属龙门派,四体勤,五谷分,每早六时“开静”,先钟后鼓,着道袍、戴浑元巾,待烧香后,全体叩首。
在经师将“经卷”展开时,“铛”“镲”“钟”“磬”“鼓”“铃”“钵”“盂”共鸣,众人齐唱《小祈晴》。之后,念咒跪送太上老君,再起立,诵经、诰,再诵《中祈晴》《忏悔文》和《二十四愿》等,三叩首即念完《早坛经》。中午继续念各种道经。晚上先鼓后钟,起立,唱赞,奏乐,念《道德经》,叩首,至晚九时“止静”,功课完。逢初一、十五要念《玉皇经》,延长一段时间。
庙会期间,中岳庙道士坚持宗教习俗,同时也有许多农村妇女在庙内空旷地唱经歌。
在民间诸神崇拜中,佛与道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体,这里佛即道,道亦即佛,群众唱经歌也就不怪了。
中岳庙会上的经歌与豫西地区其他庙会上的基本相同,唱的都是一个调。因为唱经歌和烧香敬神是一个道理,无论啥神听了都高兴,就能免灾除难,保佑人平平安安。也就是说经歌已成为群众自娱自乐、带有游戏色彩的文娱活动。
中岳庙会的经歌演唱形式有两种:一是传统的“坐唱”,即一个领,周围同坐者相和。一是“跑场”,即跑舞步。跑者一般为三个人以上,她们来回穿插着,扭着唱着。演唱者每唱一句,围坐在周围的香客们,都要伴唱“那个弥陀佛”,“嗨嗨哟南无真经弥陀弥陀呀佛唉嗨唉嗨哟”。
中岳庙会上的“打镲”富有特色。这是一种特殊的演唱方式,其节奏可以这样标记:
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
这种气氛热烈而欢快,既诙谐又活泼,节奏轻重缓急相间。唱词通常多用儿化的音作为韵尾,内容也多采用富有生活情趣的事,着重表达人们的轻松愉快心情。最为典型的一首是《小佳人》。妇女们演唱时忘情忘我,精神焕发,着实感染许多人,使庙会增添新趣。
经歌中,这种演唱方式穿插其间,此起彼伏,或热烈激昂,或平稳舒畅,形成生动、朴素的整体效应。另外,中岳庙会上的经歌还有许多,如《拐棍歌》《十碗菜》《八十老母进花庭》《织手巾》《豆腐歌》等。这些歌不仅在庙会上可以唱,逢年过节时,只要高兴,一群妇女往一处坐下即可唱。以中岳庙会为代表的唱经歌成为豫西地区富有特色的歌俗。
除了经歌,中岳庙会尤其是春会,以天中街为主要演出场所的社火是中岳庙会最突出的民间文艺活动,尤其是伴社火的各类灯歌,伴着豫西人多彩的舞姿和热烈的锣鼓与唢呐,将庙会推向高潮。
社火是一种以祭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民间文艺活动,集民间舞蹈、民歌、杂技和民乐、民间小戏等艺术为一体,一般在庙会之前演出,为庙会助兴。也有一些社火是村民们自发的民间文艺组织,用于平时祈雨、求晴和希望五谷丰登或庆贺丰年的“请神”活动。这种活动耗资较大,表演艺术非常复杂,特别是在灵宝一带还有“骂社火”和“赛社火”等诙谐幽默的习俗,而在中岳庙会上因为敬神,自娱性成分较少,所以多为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跑竹马、打花鼓、打花棍等民间艺术活动。
社火一般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探马开路”。探马也叫“报马”“百马”。由一个人反穿皮袄,倒骑着大马通知人们要举行社火。这种活动过去比较盛行,现已不多见,而今是由人敲锣,或一班子民乐队吹打走过即为报信。
第二部分为开场。先由一将军打扮者骑马开路,其身后跟着一群扛旗的人,再往后是吹号的、打锣的、击鼓的、打铙的、打钹的和各种管弦、丝竹。在演奏中,有人翻跟头,引起人阵阵喝彩。
第三部分为开路。一般为轿子中坐一位民间文艺中的典型人物,如包公、关公、徐九经等人们所喜爱的代表着刚正、善良的人物,在乐声中通过。
第四部分为社火的中心内容,俗称为“芯子”。芯子即社火心,由许多民间艺术排列组合而成。芯子在某些地方又分为抬芯和背芯两种。抬芯人多,或用车马拉抬,背芯多为一人肩背,中岳庙会则为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花鼓、秧歌等民间文艺,伴以灯歌、小调,直到最后在社火队后面的小丑一类的角色作各种滑稽表演收场。
灯歌、小调有灯歌调、八叉子调、花鼓调、花棍曲、竹马调、高跷曲、旱船曲、太平年调、高腔和花鼓跺子等十多个种类,内容多为男女生活情趣和日常琐事,通过朴素自然、生动活泼的歌调,表现出庙会上人们的欢乐情趣。
庙会社火较为流行的灯歌主要有《十二月采茶》《五月采茶》《四季对花》《小劝夫》《跑旱船》《十二状元》《绣荷包》《卖樱桃》《陪送小调》《打秋曲》《十爱姐》《爬天桥》《五更》《十绣》《串亲戚》《扭秧歌》和《勤俭歌》等。这些灯歌曲调比较自由,大多没有专门的曲调,多借用花鼓调、剪靛花调、老阳调、采茶调等。歌与舞相伴,时缓时紧,妙趣横生,最为典型的如《陪送》:
张家的姑娘要陪送,
爹娘陪个大马桶,
婶子大娘陪铺盖,
哥嫂陪的花衣裳,
咿呀咿子喂子喂,
爹娘那个陪个大呀马桶。
又如《卖樱桃》:
姐儿房中绣荷包,
忽听得门外人吵闹,
吵闹卖呀卖樱桃。
钢针裢住红绫线,
放下荷包往外跑,
金莲小,门坎儿高,
踩住罗裙绊倒了,
闪坏奴呀奴家腰。
唉嗨唉嗨闪坏奴呀奴家腰。
手扒门帘往外瞧,
原来是李家的小鳌羔,
假装卖呀卖樱桃。
哎嗨哟将奴忙坏了!
两首灯歌都巧妙地借用生活的一个片段进行细致的描绘,让人去尽情想象,进而去憧憬生活的美景。这种情况在灯歌中非常普遍。灯歌曲调最优美,歌词自然,表现出经受着生活折磨的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对人生的热爱。
3.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庙会,以山上的碧霞元君庙会为主,每年的春季即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日和秋季即农历七月十五日至八月初一两次香火会,是北京地区最富有代表性,也是规模最大的民间古庙会,集中体现出北京地区庙会文化的基本特点。
妙峰山,奉宽在《妙峰山琐记》中说,即“妙高峰之凡称”,也有人称“阳台山”。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称,其“居庸关诸山之南,与天寿山相接,中间一罅即居庸关,山峻而秀,故以妙高称”。
清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载:“妙峰山碧霞元君庙,在京城西北八十余里,山路西四十余里,共一百三十余里,地属宛平。每庙四月,自初一开庙半月,香火极盛……庙在万山中,孤峰矗立,盘旋而上,势如绕螺,前者可践后者之顶,后者可见前者之足。自始迄终,继昼以夜,人无停趾,香无断烟,奇观哉!”
妙峰山庙会在明代就已经存在,清代达到鼎盛。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妙峰山进香图》可见清代后期妙峰山庙会的盛景。《妙峰山进香图》为清代后期无名氏绘制,工笔手法,分别描绘出神庙、香道及香客、庙会中心地涧沟村的各种娱乐景象。
神庙以山道左右侧的“灵官殿”“灵感宫”为两部分,其中,右边山顶上的“灵感宫”即“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为最主要的建筑,庙会因此而兴起。“灵感宫”俗称为“奶奶庙”,坐北朝南,正殿之东西各有配殿,古柏参天,四周被墙所围绕,门外立有一左一右两大神杆。正殿殿前设有拜台和香火池,东西各为广生殿、财神殿,以及王三奶奶殿、五圣殿、三教殿等众多神庙。“灵官殿”为东西南北四殿组成,西北处有喜神殿、关爷殿、观音殿三座神庙。从图上可以看到,整个神庙群以道教为主要内容,香客也多集中向碧霞元君神庙“灵感宫”。
香客沿香道蜿蜒而上,直指向山顶,即民间所称“朝金顶”。香道分为两部分,有三条会聚向涧沟村,再从涧沟村沿山路通向山巅。香客中以步行者居多,有乘舆、坐轿和骑马的,民间百姓最多,也有官吏和身着破衣、手持器具的乞讨者。香客既有青壮年,又有老弱病残,或举旗,撑幡,敲打锣鼓,吹奏乐器,成群结队,以香火社形状上山,或跪拜、叩首、悬灯、背鞍、镯镣、耳箭、锁身等责己罚己形式“赎罪”,或扶老携幼,或肩背香袋,或挑担,或举香祷告,都翘首望向山顶。显眼的地方当数持杖者,可观其虔诚和艰辛。这中间除了用手杖助力的意义,还应当有纪念意义、驱邪等民间信仰色彩。商贩们、民间艺人们也有很多,充斥于茶棚、人群(圈子)中。朝顶进香完成之后,香客们到山巅的回香亭拈香、酬山,一路买上各种纸或绒做成的彩色花朵,缀在胸襟,或插在帽端,即“戴福还家”,希求吉祥,体现出妙峰山庙会的多种信仰功能。
涧沟村的娱乐活动是地方各种民间文艺的大聚会、商贸活动的主要媒介。一条街道呈东西方向横贯村庄,犹如一片巨型广场,连接北道、中道、南道,一边依山,一边靠水。最醒目的街道南入口的大戏台,正进行戏曲演出,我们可以想象,鼓乐声、丝弦声和唱腔会随着山风吹向远处,成为庙会最精彩的内容。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空旷的平地上各种曲艺、杂技、武术、小唱等五彩缤纷的民间艺术。画面中大街两旁的戏楼上,演员们或舞袖,或放声,那些说唱者、伴唱者、拉洋片者、众多的赌徒、结伴的香客,共同组成妙峰山庙会的精彩画面。
从图绘风格上可以看到,这可能不是一个人所绘制成的,也绝不是一时所绘成的,而是集体制作成的,其场面之壮观、人物之众多而传神,比景日畛所绘《中岳庙会图》要精美得多。
妙峰山庙会的影响不只在民间,甚且影响到宫廷。传说慈禧为“灵感宫”书写匾额“慈光普照”“功停富媪”“泰云垂荫”等字样,清宫词中有“昨夜慈宁亲诏下,妙高峰里进头香”句,都可见一斑。这除了信仰的因素,如朝顶进香的许愿活动所体现的心理意义,还有全民参与的文化娱乐的吸引,最典型的就是民间香火社所进行的“香会”对气氛的烘托。
妙峰山庙会的突出之处体现在民间花会和民间善会丰富多彩。花会是娱乐性的,善会是服务性的。
民间花会,亦称“走会”,由朝山进香者的社团组织“香会”举办。它具体分为表演型和演奏型两大类,表演型中著名的如:中幡圣会、杠子圣会、狮子圣会、踏车圣会和少林五虎圣会等,与杂技艺术有许多相近的地方,综合了武术与戏曲等内容,或滑稽可笑,或以惊险、勇武令人赞叹。让廉在《京都风俗志》中描写:“城内诸般歌舞之会,必于此月登山酬赛,谓之‘朝顶进香’,如开路、秧歌、太少狮、五虎棍、杠香等会。其开路以数人扮蓬头垢面,赤背舞叉;秧歌以数人扮陀头、渔翁、樵夫、渔婆、公子等相,配以腰鼓手锣,足皆登竖木,谓之‘高脚秧歌’;太少狮以一人举狮头在前,一人在后为狮尾,上遮阔布,彩色绒线,如狮背皮毛状,二人套彩裤做狮腿,前直上,后伛偻,舞动如生,有‘滚球’‘戏水’等名目;五虎棍以数人扮宋租、郑恩等相,舞棍如飞,分合中式;其杠香一人,扮幞头玉带,横跨杠上,以二人肩抬之,好事者拦路问难,则谑浪判语,以致众人观笑。凡此等会,以曾经朝顶进香者为贵。”
这类活动在庙会中是最具有吸引力的,在明清时期的庙会上“随地演唱,观者如堵”。如《燕京岁时记》中所举的“开路、中幡、杠箱、官儿、五虎棍、跨鼓、花钹、高跷、秧歌、什不闲、耍坛子、耍狮子”之类。他们多是自觉自愿结合而成,形成壮观的场面,现在既保持了昔日的古朴内容,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更加动人。演奏型的主要为民间器乐的运用和说唱,如大鼓圣会、清音圣会、八角鼓、皮影、杂耍、魔术、大鼓、子弟书、评书、相声等。两种民间类型形成鲜明的对比,掀起庙会的高潮。这些花会不仅在庙会上进行演出,而且在其他场合如节庆时演出,而以曾经在妙峰山会上得到过众人喝彩叫好的引为自豪。据说,同时庙会上有两支或多支花会相遇,必须让有过这种光荣历史的花会先出手,占尽风流。《京都风俗志》中就提到“凡此等会,以曾经朝顶进香者为贵”。据香客介绍,这些花会的技艺传授有着严格的师徒传授方式,一般都以各自拿手的绝招赢得庙会上的叫好。也有一些献艺者,虽然没有庞大的阵容,他们自发、就地表演的各种技艺如耍弄刀枪棍棒、骑射、爬杆等内容,同样受到欢迎。
一些奇人也常借庙会之时露出不凡身手,成为美谈。现在一些企业注意到了民间花会的广告效益,有人利用这种特殊的形式来扩大企业知名度,使庙会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
民间善会是为朝山进香的人提供各种方便的带有义务性、慈善性的民间活动,帮助一些遇到困难的人,因有良好的声誉而被人称为“善会”。如有负责修补道路的开山老会、净道老会、修道老会,有为夜晚香客进香照明的燃灯老会,有为香客进香方便,供人一路焚香祀神的盘香老会,有为香客免费提供茶水等饮食方便的粥茶老会、茶叶老会、献盐老会,有为香客休息方便的拜席老会,也有为香客提供缝补方便的缝绽老会等。这些会称为老会,一般指其历史悠久,若时间较短,则称为“圣会”。老会的会号多为“子孙”“万代”“长善”等字样,取永远、无私的寓意。特别是庙会中的茶棚,为香客们提供了难得的食宿方便。今天,许多善会习俗还存在,但似乎更多的是商业性的服务活动。
民间花会和民间善会统称为民间香会,他们有自己的组织、管理方法。如香首、副香首即“引善都管”,是总的负责者,下设催粮都管、请驾都管、钱粮都管、司库都管、车把都管、厨房茶房都管等,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使整个香会的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这种现象不独妙峰山有,其他地区也有,而这里的香会组织更加典型,它体现出民间文化中特有的秩序行为及其社会职能、价值、意义。
4.吉林北山庙会
吉林北山原名九龙山,在康熙第一次东巡吉林后才改为北山。
吉林北山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山上众多的寺庙,供祀着佛、道、儒、俗各路神明,因此北山有名目繁多的庙会活动。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所以称作“佛诞节”或“浴佛节”。这天进庙烧香叩头的多是佛教信徒或居士。农历四月十八,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娘娘庙会,人们这天到庙里烧香祈祷、拜祭的是娘娘神。赶娘娘庙会的,主要是妇女。她们大多数是为了求子、祛病、保安康而来虔诚地许愿、还愿。农历的四月二十八,是药王庙会,人们例行前来北山赶药王庙会,焚香叩头,祈祷药王爷保佑平安。药王庙会过后,农历的五月十二、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是传统的老爷庙会,也就是关帝庙会。关帝就是三国名将关羽,是集忠、孝、节、义于一身的很特殊的神祇。五月十三这天,传说是关帝“单刀赴会”的日子。据《吉林通志》记载,“十三日俗为关帝单刀会,北山庙演剧。前一日俗谓磨刀期、虽旱必雨。”磨刀嘛,自然要用水了,所以天再旱也要下点雨的。吉林地区有这样的民谚,“大旱不过五月十三”,讲的就是关帝庙会,相传这天是关帝生日,自然也要庆祝了。关帝庙会这三天,吉林北山关帝庙内,游人、香客焚香叩头,顶礼膜拜。正殿对面的戏台上,还要上演“古城会”“单刀赴会”“三英战吕布”等关公戏酬神,颂扬关帝忠、孝、节、义的高风亮节。民间百姓也借机休闲娱乐一番。
吉林北山除了这几次影响较大的庙会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庙会,像农历三月初三的西天王母娘娘蟠桃会。这一天也是“胡仙堂会”。所谓“胡仙”,就是“狐狸神仙”,是昔日东北地区广泛信奉的神明。这天进庙烧香的,都是信奉民间俗神的。胡仙堂的“胡三太爷”“胡三太奶”的神龛前,各色供果、点心俱全。人们总不会忘记胡三太爷和太奶最喜欢吃的是鸡,所以供桌上鸡是不能少的。人们祭祀之余,总要欣赏堂内墙壁上绘制的《聊斋志异》中有关狐仙的壁画。农历三月十八,是老郎神庙会,又称伶人节(伶人是旧社会对戏曲艺人的称呼)。老郎神就是唐明皇(玄宗)李隆基。相传是他开创了戏曲科班的先河,在宫廷禁苑内的梨园设梨园教坊,训练戏曲、乐舞人员。因为李隆基是唐睿宗的三儿子,也就是小儿子,在北方有“小”即是“老”的昵称,所以老郎就是小郎。老郎唐明皇李隆基,是旧社会戏曲人员供祀的梨园祖师。当年老郎庙会日,戏曲界要停演一天,到老郎殿拜祭梨园祖师唐明皇李隆基。除了上述几次庙会,北山还有三次重要的佛家“观音法会”。农历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辰日;六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观音菩萨涅槃日。这三个“十九日”是佛家的重要法会,佛教信徒十分重视,因此进庙烧香的人也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
吉林北山庙会,是东北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庙会。在清朝年间就有“千山寺庙甲东北,吉林庙会盛千山”的说法。据《吉林通志》记载:“二十八日,北山药王庙会,男女出游,演戏旁设茶棚,会馆尤众,妇女为所亲病许愿,由山麓一步一叩直造其巅。游人掣酒榼,聚饮山林中,兴尽始返,亦一盛会也。”每当药王庙会的正日子,许许多多的善男信女和凑热闹的人们,从东北各地蜂拥而至。一时间,旅店人满为患,好多人干脆露宿山林,可见吉林北山庙会影响的深广。1949年后,百姓安居乐业,北山庙会更是盛况空前。
吉林地区原是满族聚居地,道光年间以后“柳条边”逐渐废除,这里的汉族急剧增加,并成为主要人口。所以吉林北山庙会的祭祀活动既有满族色彩,又有汉族习俗。较突出的祀俗有“跳墙”和“烧替身”。“跳墙”,是一些人家中的小孩子因身体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吉利,家中的大人认为难以养活,于是进庙上香,将孩子许愿给庙上当和尚。等孩子长到七八岁时,选一庙会吉日,举行“跳墙”仪式。“跳墙”的孩子,先由庙内僧人为他剃发。同时,在庙内设一长条木凳以代替庙墙。剃发之后,庙内德高望重的住持或监院用小木棍敲打小孩子的脑袋,并装出愤怒的样子,念念有词,高声吆喝,撵孩子“滚出庙门”。小孩子听后立即从长凳(意为庙墙)上跳过,不回头地跑出庙门。这个祭祀活动的意思是,孩子已许到庙上出家为僧,但由于不守清规戒律,又被庙上撵了出来,跳墙而走,算是躲过了灾难,可保平安。如果小孩自幼许给关帝驾前做马童,或许给三霄娘娘驾前作金童、玉女,这种“跳墙”仪式就要在关帝庙或娘娘殿前举行了。“烧替身”祀俗,就是小孩子(也有年纪大的人)患重病,迷信此道的人,认为这些人是药王爷或娘娘驾前的金童、玉女偷偷下凡来到人间,药王爷或娘娘要他(她)们回去。若要许一个“替身”代替,再给神灵准备一些“锦袍”“绣帐”“金银斗”等供物,小孩的病就可以痊愈。所以家中人用纸或布扎成人形,上面书写病人的名字,在庙会时祈祷并焚毁于神前。待回到家为病人再改个名字,以保平安。意思是此人已回到神佛驾前听用了,家中的是另一个人。清代诗人黄兆枚对此祭礼风俗有生动的描述:
击顶阇梨喝一声,
“跳墙”经过总长生。
锦袍绣帐金银斗,
献与娘娘早制成。
吉林北山庙会历史悠久。庙会期间,山下有马戏、杂技、歌舞、秧歌等各种表演,山上有医药卫生知识的科普宣传、展览和抬花轿、动物拉车等活动助兴。庙里是香烟缭绕、钟磬齐鸣,善男信女把握着一年一度的良辰吉日。湖内是轻舟荡桨、笑语欢声,阖家沉浸在热闹的民俗节日之中。在道路的两侧扎大棚的是各参加庙会商贸展销的摊位,出商床、摆地摊的是个体商贩的小本经营。吃、穿、用、行商品一应俱全,民间特产、手工艺品、土特名优、各种玩具等琳琅满目。
北山庙会有两种小商品最有特色,一种是纸葫芦,是北山药王庙会的吉祥物;另一种是老年人常用的拐棍。吉林北山的纸葫芦,以红、黄两种颜色为主,捏褶粘糊而成。大的有两三尺,小的只有两三寸,随人挑选。吉林的风俗是,每年药王庙会时,将旧葫芦拿到庙里烧掉,然后再在庙会上买一两个新的纸葫芦悬挂家中,用以寄托求药王赐予灵丹妙药,好驱病安康的美好愿望。对这种民俗,清朝诗人沈兆禔有形象的描述:
士女如云北岭趋,
药王庙购纸葫芦。
不知新旧年年易,
觅得金丹一粒无。
拐棍,据说起源于1919年。这年,松花江江边三道码头一家铁匠铺的少掌柜留东洋日本回来,带回一根铁文明棍(拐棍)。邻居看这东西既美观又实用,就照葫芦画瓢作了十几根,拿到北山庙会去卖,没想到销路非常好,于是第二年又多做了一些,材料也由铁的改成了木制的。经过几十年的制作销售,逐渐形成了吉林庙会的特色小商品。吉林北山拐棍,用的木料主要是东北特产的花曲柳、扁枣胡子、花色木、花梨木等一些木质细、质量好、沉重、颜色好、天然生成各种花纹的木料。工匠艺人们根据人们不同的爱好、需求,再加工制成弯把、直把、牛角把、龙头把、兽头把等数十种。棍杆则是有的旋成各种形状,有的用刀刻成龙、虎或各种花样。有的藤类植物则可以加热,浸泡后拧制成古朴无雕饰的造型。北山庙会期间,这种既便宜美观又坚实耐用的特产拐棍最受欢迎,多被香客、游人买去留念或赠送给年迈长者。北山庙会的拐棍备受欢迎还有一种说法,道教“八仙”之一的铁拐李,身背药葫芦,手拄拐棍,蓬头垢面,但却也是药仙,是民间制作销售狗皮膏药的祖师。在药王庙会买一根拐棍,据说和铁拐李的拐棍有同等功效。北山药王庙会的纸葫芦和木拐棍两件小小的民间工艺商品,竟和鼎鼎大名的药王孙思邈、药仙铁拐李的回春之术产生了联系,使人们浮想联翩。游北山,逛庙会,领略一下民风民俗的确是一种文化享受。
5.山西孤山奶奶庙会
庙会,是我国城乡特有的一种规模较大的集市形式,它往往和寺庙活动相关,配合着佛、道两教的宗教活动进行。人们举行庙会的最初目的是祈丰免灾,祛病除害,后来变成了城乡物资交流的主要形式。地处山西雁北边陲与内蒙古接壤的阳高县,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要举行奶奶庙会,这既是当地约定俗成的习俗,也是招徕四方来客进行物资贸易的一次盛会。
庙会多数是结合着佛、道祭祀活动进行的,各自都有固定的祭祀神,除佛、道两大宗教始祖之外。还有各地崇拜的地方神和行业神。孤山奶奶庙会祭祀的就是地方神“孤山奶奶”。民间流传的一则传说讲,孤山奶奶庙的圣母本是城里梁家的姑娘,梁家是名门望族,从来循规蹈矩,按儒家伦理教育女儿,女儿每天深锁绣楼,读书识礼,不敢越雷池一步,是当地有名的好姑娘。
不料祸从天降,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一次梁家父母和家人都有事外出,家中只留下梁姑娘看守门户。时近正午,门外忽然有人叫唤开门,姑娘从门楼上望去,看到是位骨瘦如柴、衣衫褴褛的老年乞丐,她心想,古人讲“男女授受不亲”,不管什么样的男人都不能上前搭话。于是,仍坐在屋内绣花,不予理睬。可是门外的叫唤声一阵紧似一阵,门环拍得叭叭响。她想可能是这个叫花子饿极了,怪可怜的,干脆送给他一些吃的打发走算了。她不顾闺秀身份下楼找到许多食物,送给门外讨饭的老汉。老汉从没得到过这么多美味的食物,心里非常感激,临走前在梁家大门上写了几个金字,表示对梁家姑娘赐物的谢意。姑娘一看门上的金字,大吃一惊,这不是明明白白告诉人自己和要饭的男人接触过,送过人家东西吗?父亲回来看见,定会严惩不赦。她赶紧找来布擦,擦不去;端来水洗,也洗不掉。这可怎么办呢?慌忙之下,她就用舌头去舔。谁知这一着还真灵,舔到哪儿哪儿净。于是,她顾不得脏和累,费了好大力气,总算把金字舔净了,才安安稳稳地度过这一天。
不想,舔过金字之后,过了几个月,梁姑娘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再也无法遮掩。姑娘肚大,这是小户人家都无法容忍的事情,何况梁家是死要面子的大户人家呢!父母把她叫来严加拷问,她只得如实相告。父母深知女儿的品行,也相信女儿的话。可是未婚而孕,肚子挺得很大,即使有一万张嘴也说不清呀!为了不辱家门就得忍痛断送女儿。梁父有天趁天未亮就带着女儿一直往东北走,到了离城15里的孤山脚下,姑娘再也不想走了。梁父赌气把她扔下回家去了。人常说“儿女是爹娘的心头肉”,骨肉之情总是难舍的,第二天黎明,梁父就扛着一把铁锹到孤山脚下去看,老远望见有五条龙围在女儿身旁,他急忙跑上去搭救女儿。五条龙看见有人来就扑了上去,梁父挥动铁锹招架,劈伤了一条小龙的爪,其他龙一见,正要猛扑,姑娘大声叫道:“快停下,那是你姥爷!”众龙方才罢休。姑娘话音刚落就坐化成神,五条龙也全无踪影。
人们赞佩梁姑娘的品德,惊叹她的神异,就地盖了一座庙,称为孤山奶奶庙,庙内圣母就是梁姑娘的化身。这一传说纯属虚构,但又令当地人深信不疑。孤山奶奶庙正殿内的柱子有五条龙盘绕,其中一龙之爪被伤,颇与传说内容相似。
每年四月初八,孤山庙附近村庄的老老少少、善男信女都来这里焚香烧表,祈子求孙,或许愿让圣母保佑香烟不断者,人数甚多。庙会期间,客商云集,街道两旁除原有的店铺坐商之外,摊贩林立,衣裳布匹、针头线脑、儿童玩具、糖茶烟酒、本地特产,各类货物俱全,应有尽有。庙会上所售的货物,尤其是地方土特产,便宜实惠,适应了当时居民的消费水平。这个时节,气候转暖,草丰水美,牲畜膘肥体壮,正是骡马交易的好机会。从地理环境看,这里北接内蒙古草原,南通内地各省,是畜养牲畜的好地方,所以,骡马交易成了庙会的主要内容。在此期间,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陕西、宁夏等省区交易牲口者都到此集会。此后的端午节真武庙会、六月二十三至二十五的关公庙会、七月初一至初四的许家园胡神庙会,都有骡马交易,延续的时间长达数月。孤山奶奶庙会成为当地民众不可缺少的节日民俗活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