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莆田妈祖庙会
妈祖庙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影响最大的神庙,其发源地在福建莆田湄州岛。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三月二十三、九月初九,这里都要举行传统的庙会,纪念这位民间传说中的海神。
福建莆田湄州岛妈祖庙,早在北宋雍熙四年(987)就建有其原型神女祠。明代、清代多次修建,形成包括正殿、寝殿、中军殿、积庆祠、佛殿、观音殿、土地庙、朝天阁、梳妆楼和钟鼓楼的庞大建筑群。至今,妈祖神庙群仍保持着这些基本规模。庙会期间,人们走进山门,步入仪门。山门到仪门中间有九百级石阶,分为六个段,人们俗称为“天梯”。“天梯”中段,伫立着一座巨大的香炉,供人焚香用。出了仪门,直望正殿,眼前是一片广场,供人们举行各种祭祀仪式,诸如跳神舞、耍神灯等民间文艺活动,使这里成为妈祖神庙的信仰活动中心。广场的东边为中军殿,西边为圣母祠,之后为取“晨钟暮鼓”意的钟鼓楼,伴随着正殿迎来日出日落。正殿,也叫“大殿”,塑有妈祖神像,陈列着香客的祭献贡品。从正殿再往后走是寝殿,多为妇女在此求子,祈求妈祖保佑家人平安。寝殿之后为三层八角楼阁,当地称为朝天阁。传说这里是妈祖神巡察湄州岛和湄州湾,检查人间善良和丑恶的地方——妈祖既是当地人心目中的海神,又是地方道德风尚的维护者、监视者。
宋宝祐五年(1257)黄岩孙在《仙溪志·三妃庙》中说:“顺济庙,本湄州林氏女,为巫,能知人祸福;殁而人祠之。航海者有祷必应。”
妈祖女神的身世历来说法不一,黄斐默《集说诠真》中说:“或称天妃为福建莆田县都巡检林愿女,或称浙江温州方士林灵素女,或称闽中蔡氏女。其生或称在唐玄宗朝,或称在五代间,或称在宋太祖时,或称在宋徽宗朝。其他福建、浙江,相隔两省,其时自唐迄宋,相距数百年。”
妈祖最初可能就是乡间的一个具有巫色彩或被巫所利用所渲染的村姑,被人们借用来增强自己战胜海洋、利用海洋的信心,与庙会等信仰形式相结合时,影响面就更为广大了。我国古代典籍中最早记载有妈祖事迹的,并不见于官修的史书,而是洪迈的《夷坚志》。《夷坚志》景卷九“林夫人庙”记载:“兴化军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迄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
《夷坚志》戊卷一“浮曦妃祠”记载:“绍熙三年,福州人郑立之,自番禺泛海还乡。舟次莆田境浮曦湾,未及出港,或有人来告:‘有贼船六只在近洋,盍谋脱计?’于是,舟师诣崇福夫人庙求救护,得三吉珓。迨出港,果有六船翔集洪波间,其二已逼近。舟人窘迫,但遥瞻神祠致祷,相与被甲发失射之。忽烟雾勃起,风雨欻至,惊波驾山,对面不相睹识,全如深夜。既而开霁贴然。贼船悉向东南去,望之绝小。立之所乘者,亦漂望数十里外,了无他恐。盖神之所赐也。其灵异如此。夫人今进为妃云。”
由此可见,至少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有了莆田地方的妈祖神庙。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继承性特征,所以,后来在《元史》的《祭祀志》《世祖纪》《英宗纪》《泰定帝纪》《文宗纪》《顺帝纪》,在《闽书》《明会典》《大清会典》等史籍中,有“南海女神灵惠夫人”“护国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制封泉州神女号护国明著灵惠协正善庆显济天妃”“诏加号海神为辅国护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封孝顺纯天孚济感应圣妃”和“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俱照黄河神例行)等封号、祭祀的史迹。
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王元恭《四明续志》卷九《祠祀篇》引程端学《天妃庙记》曰: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检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力拯人患难。室居,未三十而卒。宋元祐间,邑人祠之,水旱疠疫,舟航危急,有祷辄应。宣和五年,给事中路允迪以八舟使高丽,风溺其七,独允迪舟见神女降于樯而免。事闻于朝,锡庙额曰‘顺济’。绍兴二十六年封灵惠夫人。三十年海寇啸聚江口,居民祷之,神见空中,起风涛烟雾,寇溃就获。泉州上其事,封灵惠昭应夫人。乾道三年兴化大疫,神降曰:‘去庙丈许有泉可去病。’民掘斥卤,甘泉涌出,饮者立愈。又海寇作乱,官兵不能捕,神迷其道,俾至庙前就擒,封灵惠昭应崇福夫人。淳熙十一年福兴都巡检使姜特立捕温台海寇,祷之即获,封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既而民疫夏旱,祷之愈且雨。绍熙三年,特封灵惠妃。庆元四年,瓯闽诸郡苦雨,唯莆三邑祷之霁且有年,封灵惠助顺妃。时方发闽禺舟师平大奚寇,神复效灵起大雾,我明彼暗,盗悉扫灭。嘉定元年,金人寇淮甸,宋兵载神主战于花靥镇,仰见云间皆神兵旗帜,大捷。及战紫金山,复见神像,又战三捷,遂解合肥之围,封灵惠助顺显卫妃。嘉定十年亢旱,祷之雨。海寇犯境,祷之获,封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嘉熙三年,以钱塘潮决堤至艮山祠若有限而退,封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宝祐二年旱,祷之雨,封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三年封灵惠助顺嘉应慈济妃。四年封灵德协正嘉应慈济妃。是岁又以浙江堤成筑,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景定三年祷捕海寇,得反风,胶舟就擒,封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宝祐之封,神之父母女兄以及神佐皆有锡命。皇元至元十八年,封护国明著天妃。大德三年,以漕运效灵封护国庇民明著天妃。延祐元年,封护国庇民广济明著天妃。”
姚福均在这里所举的传说,是妈祖神庙得以享受千百年民间香火的重要基础,充满了传奇性。
妈祖女神被封及其在民间庙会中受到崇祀,宋代莆田人黄公度就曾以其所闻描绘此景:
枯木肇灵沧海东,
参差宫殿崒晴空。
平生不厌混巫媪,
已死犹能效国功。
万户牲醪无水旱,
四时歌舞走儿童。
传闻利泽至今在,
千里桅樯一信风。
将此与前姚福均所举“显灵”之事相对照,不难看出妈祖从“巫媪”到“天妃”渐变的一条线索。妈祖女神在这条线索中从湄州走向更广大的地区,成为被皇家所推崇的“夫人”“天妃”,成为航海者心目中的“至尊神明”。“天称皇,地称后,海次于地者,宜称妃耳”,在这种指导思想影响下,选择妈祖为海上女神要比其他男性的海神更符合传统的思想观念。由此而类推,妈祖女神庙遍布东南亚沿海国家和地区,就在情理之中了。
佛教和道教对妈祖女神形象的争相改造,促成了妈祖庙会的广泛和持久的影响。在民间文化发展史上,妈祖是一个兼职最多的女神,她既有佛教的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救生民于水火之中的一面,又有碧霞元君这位道教神的保护黎民脱苦难、繁子嗣、解厄运的一面,这样,佛教的来世和道教的今世在她身上都能找到吻合的地方。事实上,她更多的是一位民间俗神,在官方政治中得到崇奉,在民间宗教中也得到崇奉,更为民间世俗文化所崇奉的一位天地间全神。其中,历代统治者的提倡对妈祖庙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在宋代她还是“妃”和“夫人”,在元代成为“天妃”,在明代封为“明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清代达到登峰造极,被封为“圣母”“天后”。这些封号在客观上促进了妈祖崇拜包括妈祖庙会的繁荣及其影响。从宋代到清代,统治者从未放弃过对这样一位女神的梳妆打扮,让其帮助安邦定国,以兹统治民心。以莆田为中心,历史上形成了一个遍布海内外的庞大的妈祖神庙群,如台湾的北港、台南、鹿港、新港、彰化、安平、澎湖等地,有“兴化妈”“温陵妈”“银同妈”“清溪妈”,总计达五百座之多,更不用说在日本、朝鲜、越南、泰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欧美地区,不仅华人华侨崇拜妈祖,妈祖神成为许多民族所信奉的海神。
莆田湄州岛上的妈祖庙会,传说三月二十三为妈祖生日,九月初九为其卒日即升化日,正月十五则是民间喜庆日,各地的妈祖庙要来这里庆贺“娘妈回外家”,烧香,进贡,唱神戏,燃金纸,放鞭炮。供品有半截红裤、菖蒲、香袋、九重米粿、烛山、龙舟挂圣旗等,每一种供品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故事。庙会日还要禁捕,数不清的匾额在鼓乐、鞭炮声中迎送到妈祖庙内。
在妈祖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妈祖习俗,如妈祖舞,也称“摆棕桥”。在莆田,每当重大节日或妈祖生日时,总要抬妈祖出游。在出游时,按其特有的规范、律谱,敲打锣、鼓、钹等,由九个小孩执九支小旗,由十八个大人抬着九把棕桥(一种带有棕丝的器具),小孩在前面舞,大人在后面舞。到了广场,便围着火堆舞摆。小孩举小旗摆、跳、舞,大人抬着棕桥跟着翻、倒、举。一般一次持续两个多小时。
妈祖灯笼。每当妈祖诞辰和重大节庆,在各妈祖庙里,都要悬挂一种特别的大型妈祖灯笼,上写“天上圣母”和“妈祖庙”字样,抬妈祖出游时,由专人扛着大灯笼一起游行。
裤子半截红:湄州中老年妇女常穿一种特殊的外裤,上截大红,下截或黑或蓝,传说是仿效妈祖生前穿法,既为敬奉妈祖,亦为祈求平安。此外还梳船帆式发髻,这是莆田妇女的特别发式,传说是妈祖生前所梳的发式,目的在于希望能得到妈祖的庇护。
偷妈祖鞋:已婚未育的妇女,若想生育,按妈祖习俗要到妈祖庙偷得妈祖脚上一只鞋。偷时先掷杯珓,若为一阴一阳表明妈祖同意偷,否则不能偷。偷后三个月如怀孕,应到庙中拜谢,孩子生下满月后,去还愿,新制一双妈祖鞋为妈祖穿上。
更为有趣的是,在三月二十三日的庙会上,总要刮风下雨,传说是有位保生大帝吴真人故意作怪——他曾追求过妈祖,而遭到了拒绝后就要用风雨摧残妈祖,吹掉妈祖的胭脂粉黛,让她难堪。当然,妈祖也要报复,在吴真人生日即三月十五日庙会上同样兴风雨。当地人称庙会上的风为“真人飓”“妈祖飓”。
在莆田的湄州岛妈祖庙会上是这样,其他地方都有这样的信仰活动。如惠安一带,在三月二十三日庙会上,人们都要到庙内祭拜妈祖,春节则有人到庙内同妈祖团圆。出海时,人们都要求妈祖保佑;出海的日子要请示妈祖,让妈祖的神使巫即司庙者来决定。在更多的地方,人们在庙会日抬妈祖神像出游,让她亲眼看一看大地秀丽的风光。渔民出海时,在船上设置妈祖牌位。有人怀中揣着庙会上妈祖神像案前的香灰,认为这样就能平平安安。
2.台湾妈祖庙会
妈祖,是我国东南沿海及台湾广为流传的海上保护神,常飘然往来于海上,救人于危难之中,航海的人都要供奉她。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民族英雄郑成功东渡台湾抗击荷兰殖民侵略者时,曾亲自祈求妈祖显灵保佑。他收复台湾后便在岛上建了妈祖庙。清代以后,妈祖信仰在台湾进一步发展,至今全岛已有三百余座妈祖庙。在台湾同胞所膜拜的神祇中,妈祖的信徒位居第一,是目前台湾道教宫观中供奉最多的神之一。信众不仅视妈祖为航海保护神,而且是年岁丰收和保家安民的象征。
北港朝天宫
北港妈祖朝天宫是台湾规模最大、香火最盛的妈祖庙,是全台湾妈祖信徒的圣地,每年都有近万香客前来朝拜,素有全台湾三百余座妈祖庙总庙的称号。
朝天宫又名天后宫,在北港镇中正路的中段,殿宇辉煌,规模宏大,是台湾建立最早、香火最盛的妈祖庙之一。在台湾一般民间,特别是妇女心目中,认为能到北港妈祖庙进一次香,那是极为光荣的盛举。
北港朝天宫,相传创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这年,佛教临济宗第34代僧树德奉迎福建湄州祖庙的妈祖神像到台湾,在笨港(即今北港)登岛。笨港为海陆交通要地,船只云集,船民大多来自福建,素有崇奉妈祖的习俗。树德初抵时,租借简陋民房,供奉神像。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编竹葺茅,成一小祠。雍正年间改为木屋砖瓦建筑,初现庙貌。到了乾隆十六年(1751),则大修神殿、拜亭等。其后又多次修葺,筑正、后二殿,扩庙宇为四进,始定布局,自此香火愈盛。
光绪三十一年(1905)发生地震时,朝天宫大殿破损,亭台倒塌。后经民众募得巨资,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重修,始成今日之规模。该宫为宫殿式建筑群,庙宇占地2000平方米,除正殿外,前有毓麟宫,后有双公庙,还有聚奎阁、凌虚殿、文昌庙、三界公祠,等等,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超群,冠绝全岛。
朝天宫各殿都坐北朝南。正面宽约40米,里进深约56米。正殿为全庙最重要的建筑。殿前建拜亭,白石砌地,脊尾高翘凌空。屋脊装饰有飞龙、凤凰、麒麟、宝塔以及各种花草图案,是台湾寺庙传统的风格。大殿内供奉“天上圣母”,又名“镇殿妈”“湄州妈”(实均指天妃,即妈祖),还有30尊妈祖的“分身”。“天上圣母”两侧有千里眼、顺风耳二神像。相传这二神本是桃花山妖精,被妈祖制服,收为部众,现在不但不干坏事,还帮助妈祖“眼观四海、耳听八方”,及时发现海上遇难者。大殿东西两厢分别供奉福德正神(土地公)和注生娘娘(送子妈),也是香火鼎盛的殿堂。
朝天宫的后殿很有特色。该殿主祀妈祖的父母姐兄,表示妈祖一家皆神,团聚一堂,此为台湾通俗佛教“人情味”的典型例子。殿前石柱题联说得妙:“朝感圣母封增父母,天嘉后德荣及姐兄”。
明清以后,台海交通频繁,海上盗贼出没无常,因此航海的人在出海前必先焚金帛祈祷天上圣母庇佑。清王得禄出海讨伐台湾海峡海盗时,据说就受过妈祖的庇佑,后曾亲来北港朝天宫叩谢。光绪帝并曾御书“慈云洒润”匾额,至今仍存庙中。
朝天宫的祭典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日前后。届时,从全省各地赶来进香的善男信女,往往达二三万之多,队伍长达数里。朝圣者把北港街道挤得水泄不通。民间祭神队伍游行不断,锣鼓喧天,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香火烟雾。各地来向妈祖朝拜的大大小小的神佛坐在神轿里,由脚夫们抬着在人群中挤向朝天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甲妈祖(镇澜宫)的数万信徒,从大甲徒步向云林北港出发,历时数天,直至妈祖诞辰那天抵达朝天宫朝拜,成为一年一度的宗教高潮。
大甲妈祖回娘家
大甲妈祖回娘家是台中大甲镇每年三月特有的民俗节日。届时,大甲镇澜宫的妈祖将到云林县北港的朝天宫进香。大甲的妈祖信徒每年都组成声势浩大的队伍,徒步三天三夜到北港,举行盛大的仪式,然后再步行三天三夜回大甲。整个行程共需八天七夜,全程长达300公里,沿途经过30余个乡镇村里,参拜的大小庙宇无数。每年加入这一行列的香客不下数万人。他们不畏风雨、日夜兼程地行进在荒郊野外的毅力,处处表现出传统民俗信仰的强烈特色。
大甲妈祖何以每年都要到北港进香,说起来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大甲妈祖每年春耕之前,常由移民来台的居民,用船载回福建湄州屿祖庙“合火”,后因时局动荡,回乡困难。而北港朝天宫圣父母殿的妈祖曾回湄州进香,由于北港朝天宫规模较大,于是大甲妈祖就将其作为湄州祖庙的替身,每年赶去“合火”,向其参拜。另一民间传说是:大甲妈祖往北港进香时,偷偷和北港妈祖调了包,使得大甲妈祖忽然特别灵验起来,北港人不愿平白受此损失,大甲人也不愿送还他们的妈祖,于是双方协议大甲妈祖每年回家一趟,接受北港人朝拜。
大甲妈祖起驾的日期是通过问卜确定的,因此年年都不一样,不过总在农历三月妈祖生日之前。日子定下来后,出发的当天镇澜宫前人山人海。行走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头旗队,之后为开路鼓,由自行车载着各种乐器,沿途奏乐,然后是车队,包括鼓阵、北管乐团、歌仔戏班,等等。
在一连串护驾队伍之后,即是神轿班了。神轿前先是两行吹唢呐、打大锣的乐队,数面保驾方旗与圣母大旗高举在上,然后为一人高举圆筒形刺绣大伞,一路旋转不止,代表神威。神轿由八人同时抬着,缓缓前行。
跟在神轿后面的,就是数以万计的进香客,一路走,一路有人加入。其中最特别的是一支大甲人组成随驾的自行车队,这支队伍中的人穿着艳丽的服装,随走随为进香团开道。进香队伍所经过的沿途,当地民众均事先摆好供品候驾,并热情招待随行的进香团。地方上的各种团体也准备了丰富的表演节目迎接,即为娱神也是竞技,如舞狮队、各种阵头队,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将民俗艺术之精华展现无遗。
大甲进香团最重要的仪式是在踏进北港之后展开的。进入北港之后,香担首先进入朝天宫,大队人马随后,一一在庙前挥旗敬礼。神轿置于天井的大香炉前,然后紧闭庙门,恭迎妈祖出轿。在唢呐队奏乐声中,大轿班长打开轿门,由朝天宫人士将大甲妈祖捧入圣父母殿的神龛中,供久候的香客朝拜,第一道仪式即告结束。
次日为祭祖大典,信徒们把金纸放在庙前,堆成山丘般的金纸堆,十头肥猪和十只面制山羊放在长桌上,头朝庙前向妈祖祭拜。时辰一到,大甲妇女诵经班开始吟唱,这时数万信徒在庙前行三叩九跪大礼;庙殿的主事们也开始念疏文,疏文是写满信徒姓名的文字。疏文读完,鞭炮声大作,礼成。信徒们此时可凭条领取祭肉,吃了据说可添福增寿。这一天中,云林将举办各种热闹的民俗活动。黄昏时,举行割火仪式,大甲妈祖回娘家的祭典便在信徒们高呼“婆啊,转来去”声中,开始踏上归程。
回程中,妈祖神轿要绕的地方比来程远,主要是多绕了北斗一地。回程中最热闹的是彰化市民的热情款待,以及永靖辅天宫前的抢香。
大甲妈祖回镇澜宫后,便结束了八天七夜的进香活动,接下去的是“香期”,全省各地信徒均组队来大甲参拜进香。“香期”常在农历三月至四月之间,届时镇澜宫前又热闹非凡,有如昔日的大庙会。
中港慈裕宫
中港慈裕宫内供奉妈祖,俗称中港妈祖,与北港朝天宫、东港朝隆宫并称为“台湾三妈祖”,香火之盛,为竹苗地区妈祖庙之首。
相传在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即清顺治十八年(1661)间,从福建漳、泉二地渡海垦殖中港的居民,即建筑土壁茅屋供奉由大陆带来的妈祖神像,祈求妈祖保佑平安,免于疾病和灾害,此为慈裕宫的前身。后来曾改建为土壁瓦顶宫殿,当时庙址在盐馆前,道光十八年迁于现址。
慈裕宫内多古匾、古碑,正殿有一木制香炉,上刻“嘉庆丙子年桂月旦”等字样。据说,这香炉以荔枝根雕制而成,是个很珍贵的古物。殿后大花园右侧有一刘铭传当年率军路经中港驻扎此宫时开凿的古井,名“井井泉”。
慈裕宫的建筑规模相当庞大,古色古香的宫殿造型、洁净的广场、肃静的正殿、金碧辉煌的走廊、钟楼等,处处可以显示此宫的庄严以及香火的鼎盛。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九月九日是慈裕宫庙会,七月十八日、十九日两天则为普度日。这些日子,慈裕宫里热闹非凡,各地涌来的香客不绝于途。为平日略显清冷的中港带来了一阵繁荣。
彰化南瑶宫
南瑶宫俗称彰化妈祖宫,又称彰化外妈祖,与永乐街天后宫的内妈祖,相互辉映。该宫妈祖相传为乾隆年间自笨港(今北港、新港一带)焚香而来。因初建于市南砖窑内,故称“南窑宫”,以后才改称“南瑶宫”。
南瑶宫奉祀天上圣母,因灵迹显著,于嘉庆七年(1802)扩建,规模扩大5倍,奉祀之神亦有增加。正殿旁,增祀注生娘娘、福德正神,后殿奉祀玉皇大帝、五谷神。
今日的南瑶宫十分壮观。庙内精巧的木刻、彩色斑斓的藻井以及完全密合的榫头,充分显示了台湾庙宇建筑的高超水平。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时,前来南瑶宫焚香膜拜的善男信女多达数万人,据说是台湾三百多座妈祖庙中,香客最多的四个之一。
澎湖天后宫
澎湖马公镇上的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古老的妈祖庙,也是全台湾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据考,该庙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万历三十一年(1603),荷兰海军将领韦麻郎率舰侵入澎湖,在马公岛登陆,占领妈祖宫。当时福建金门守将沈有容率部赶来,谕荷人退出。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在国际上表明澎湖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不容侵犯。后来郑成功东征逐荷、施琅收复台湾,都曾在妈祖宫及其附近驻军。清廷统一台湾后,赠赐“神昭海表”匾一方,并遣礼部郎中雅虎前来此宫致祭,重修庙宇。此后,中法战争、甲午海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于台湾海峡的若干战役,都与这座庙宇或多或少有点关系。因此,这座天后宫可说是全台湾最著名的古庙之一。
400多年来,澎湖天后宫历经修整,仍基本上保持旧时庙貌。这是一座四进古庙,如同闽南传统的古庙一样,坐北朝南,正门三开间,门前有大石埕。正面望去,庙貌庄严古朴,好像闽南常见的“古厝”。门前一对大柱高擎,屋脊二重,中脊两端高翘若燕尾,两侧护龙(厢房)的马背(墙上歇山)和正门多重檐式屋顶搭配得十分协调。入门有石铺天井(中庭)。正殿重檐燕尾脊,凌空欲飞,线条流畅。檐下梁柱雕刻、柱础石鼓雕刻、窗棂石雕、墙上装饰石雕以及殿内各处的装饰石雕等等,无不精细而古朴。尤其是殿梁及壁间装饰石雕,以高浮雕技法雕出戏文人物、宫阚楼台、花草树木等等,无不栩栩如生,十分精细,是400年前闽南石雕师傅的杰作。
天后宫后进名叫“清风阁”,右壁嵌入一方石碑,俗名“沈有容谕退红毛碑”。碑高198厘米,宽28.7厘米,正面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十一字,字体苍劲有力。这碑是为纪念沈有容驱逐入侵澎湖的荷兰海军这一重大事件而立,估计立于万历三十二年(1604)或翌年,是全台湾现存最古的石碑。据传该碑本立于大山屿,荷兰人于天启二年(1622)再次侵入澎湖时,居民恐碑受损,将其埋于地下。1919年重修妈祖宫时无意中发掘出来,乃嵌于后殿右壁。
1992年,澎湖天后宫以62艘渔船举行三天的海上绕境祈福活动,庆祝建庙400周年,被誉为庙会佳例。
3.天津皇会
天津皇会,原为天津天后宫庙会,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当地群众竞相展开龙灯、旱船、高跷、狮子等民间文艺,在天后宫南北大街形成繁华的商业市场,吸引众多的游人,成为闹区。传说清高宗皇帝曾在此地驻跸,为庙会的精彩赞叹不已,此后人即改称天后宫庙会为皇会。也有人传说乾隆皇帝南巡时路过此地,适逢举行庙会,民间乐舞艺人的表演艺术得到他的赞扬:“跨鼓会”鼓手得到黄缎马褂赏赐,“鹤龄会”得到金项圈、龙旗赏赐,所以艺人们称此会为皇会而逐渐流传开来。
天后宫即妈祖庙,居于南北运河和海河相交处(天津旧城东北角),始建于元代泰定三年(1326),明代永乐年间重建,正统年间重修,清之后又多次重修。现存有牌楼、山门、天王殿、大殿、后殿、配殿、戏台和钟鼓楼等古建筑。
这里在历史上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既是当地民众祭祀海神的信仰活动中心,又是船工、渔民、杂工聚会的场所,庙会异常兴盛。
清人沈存圃曾作有《皇会歌》记述庙会歌舞盛况:
呜钲考鼓建旗纛,
寻橦掷盏或交扑。
鱼龙漫衍百戏陈,
更奏开元大酺曲。
笙箫筝笛弦琵琶,
靡音杂沓听者哗。
老幼负贩竞驰逐,
忙煞津门十万家。
乾隆六年(1741)杨一昆作《皇会论》,更详细地记述了“皇会重兴第二年”的全景:“国泰民安,时移岁转,春光明媚艳阳天。只听得锣鼓喧天,又见那儿童欢喜,妇女争妍,却原来是皇会重兴第二年。月末逢三,早将会演……跨鼓声喧,中幡耀眼,看会的人来到街前……河沿上早来了香火船,手持竹竿,身穿布衫,靠定阑干,人人争把抬阁看……通纲抬阁是新演,今年胜似往年。节节高,乏人力。莲花落,不耐看。猴扒竿,亦有限。杠箱官,委实可厌。稍可的是侯家后拾不闲。秧歌高跷数不鲜,唯有那溜米厂高跷人人称赞。不论女,不论男,颠倒争把青蛇看。貌似婵娟,名胜梨园,是何时结了喜欢缘。他面庞儿俏,意思儿甜,一架娇痴墨牡丹,掩映在红绿间。舞花来自戏中传,四海升平见一斑。说什么长亭婀娜,绣球打烂……又见灯光高悬,青烟四散,宝塔仍是章家办。花瓶会,到底让口岸店,打顶马的数周家露脸,衣帽新鲜,顶戴齐全,人物体面,胜似当年王寿田……茶挑子,亮光光净素玻璃片。耳边金鼓震连天,会儿多,记不全。法鼓还算大圆小圆,一到茶棚敲得更熟练,翻来覆去离不了七二幺三。夜色漫漫,行人缓缓,二更之后,众会蝉联。一伙子清音大乐声悠远,两当子河南雅乐喧。后跟一行道士调笙管,西洋德照,前后光悬,少不了老鹤龄在和平音乐前。不知不觉已过了四驾辇,法鼓声犹近,鹤龄音不远……霎时间,夜阑人散,拦舆拜罢各回还。香消粉减,漏尽更残,好似神仙归洞天……”
应该说在乾隆年间,皇会到达鼎盛,这段文字可窥见各种庙会上的热闹景象。史载:光绪年间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多次举办大规模皇会,如今在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又恢复起来,民间艺术更加丰富。
传统的皇会,会期一般在十天左右,三月份一到,人们就开始准备了。十六日为“送驾”,十八日为“接驾”,二十日和二十二日两天为“辇驾出巡”。在这几天中,各种民间艺术团体要“踩街”,到二十三日都使出各自的绝招,进行比赛。当然,庙会的主要内容仍然在这三项:一、求子求平安;二、民间文艺演出;三、商业贸易活动。其中的求子求平安,是信仰的中心内容,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都是为了烘托庙会的宗教氛围,商业贸易活动是庙会的衍生物。自元代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大批的粮食等财物要从江南运进北京,把天津即塘沽作为中转站。建立这样一个南方的海神妈祖娘娘神庙,是官方和民间共同的心愿,庙会就自然兴盛起来。求子和祈求海运平安与民间艺术连成一体,民间艺术以花会为主要形式形成庙会的高潮,再加上皇会期间免征厘税,香客、游客、商客蜂拥而至,使庙会规模异常壮观。天津皇会成为北方地区海神庙会的一个典型,而很明显的则是妈祖信仰被佛教化。
皇会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接会”和“花会”。
所谓“接会”,也称“截会”,即人们为了更久地欣赏民间文艺团体的演出,在沿街的两侧搭上看棚,请来亲友在棚内等待观看。当歌舞队伍来到时,搭看棚的人家便将自己的名帖送给花会的会首,并向会首问候平安,道一声辛苦之类的谢词后,请会首在此看棚前表演。会首将自己的帖子再送给看棚主人,摇动手中旗帜,花会就在看棚前演出。看棚的主人一般为富商,除了享乐之外,他们接会的目的还有提高自己的声誉方面的内容,如同今天的广告效应。据载,清代的一些富商为了操办皇会,竟有人出重金置办仪仗,雇人来比赛歌舞技艺,还有亲自扛抬亭座和辇舆的。看棚前有一班花会,也可以有数班花会进行比赛,胜者多赏。赏物一般为天津的名点心“八大件”之类的食物,由茶挑接住,茶挑的表演同样精彩。一般茶挑指为花会接收赏物的挑夫,多为受过训练的青年男子。他们的肩上放着一条两头挂着食盒的扁担,扁担的两端饰有红绒球和龙头等物,随着步伐的退退进进闪动着,而绝不用手扶。这些挑夫多为光头,上穿毛蓝褂,挽起两袖,围上竹布围裙,下穿黑鞋白布袜,非常灵巧,给人以滑稽、幽默的感觉。当然,各个花会和北京妙峰山朝顶花会一样要在演出之前到有关场所报名,便于庙会中各花会演出秩序的管理安排。民间花会在看棚前演出,成为庙会的重要内容,他们多来自天津附近的城镇和乡村,有被人包办的,也有自发组织起来的。
“花会”的演出内容多为戏曲的精彩片断,以及一些民间舞蹈、杂技。
民间花会最显眼的是中幡会。一只中幡重约百斤,高有两丈,幡宽一米左右,红底花边,在幡顶上端饰有旗、伞、铃等物,由一壮汉用嘴或肩顶起,甚至有人将整个幡抛起后,再用头部、肩部接住。这是所有花会中演技难度最大的一项。其他如由数十人抬起的两丈多高的抬阁,有身轻如燕的爬竿,有身披狮皮在地上翻滚或在桌子上跳跃的狮子会,有儿童扮演的鹤龄会和八仙会等。节节高会由八人肩上各站立一个幼童,分别演出一些戏曲如《白蛇传》《错中错》《辛安驿》《一两漆》《戏牡丹》《探亲家》《逛花灯》等,那些幼童分别站在许仙、吕洞宾、油匠等戏曲人物的身上。花鼓会的八位青年男女,扮演《水浒传》故事,边舞边唱。跨鼓会打起震天的大鼓,与文武童子摆成的“天下太平”等图案相辉映。杠箱会扮演皇家宝物在路上被人劫走的故事,有问有答,插科打诨,令人捧腹大笑。这些花会早在清代咸丰年间就已存在,晚者在建国后始出现,如一些具有新意的劳动舞蹈。皇会的花会由以往的娱神渐渐向娱人转变,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进行改造,如花音法鼓会、金音法鼓会、东园法鼓会等法鼓会的“耍钹”“耍铙”“飞钹”“飞铙”,以及大乐会、拾不闲会、高跷、秧歌和扫街会、门幡会、太狮会、报事灵童会、鲜花会、灯扇会、提灯会、花瓶会、请驾会、华盖会、銮驾会等,各演神技,令人眼花缭乱。
天津皇会的妈祖崇拜曾盛极一时,现在因为天津港的现代化建设,渐渐演变成地方性民众自娱自乐庙会,而不像清代那样汇聚千里外的商贾,庙会的内容也更多地向商贸和娱乐转变。
近年,在传统的春节期间,天津地方政府在水上公园举行了首届“水上庙会”。天后宫依然香火旺盛,而作为京师门户的天津更多了民间百姓的狂欢:有七十多岁的老人用易拉罐精心制作的《清明上河图》,有吴桥农民展示的糖人,有令人眼花缭乱的蛋壳画、五光十色的面人和泥人,魔术与杂技争奇斗艳,更有“天津今晚报杯民间绝活绝技表演赛”吸引了无数观众。与此同时,满街悬挂大红灯笼,700多位老人骑车庆新春,成为庙会又一道风景。有人统计,在庙会期间游人每天有15万之多,其中还有日、美、俄、韩等国友人。整个天津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庙会与传统节日形成最佳互动。
天津皇会不仅使人们追忆过去,赞美现实,憧憬未来,也是国际性天后(妈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天后宫已被公认为世界三大天后宫之一,成为连接海内外同胞骨肉亲情的纽带,她将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中国的民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4.山东庙岛天后娘娘庙会
山东省长岛县位于渤海海峡,由大小32座岛屿组成,其中有村镇的岛子10个。与蓬莱城遥遥相望的南长山岛(县城所在地)、北长山岛、庙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聚为一组,俗称“南五岛”;远在大海深处的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南隍城岛、北隍城岛,相连或相望,俗称“北五岛”。到岛上的人,世代以渔为业,了解北方渔风渔俗,此处堪当典型。
庙岛被南长山岛、北长山岛、大黑山岛、小黑山岛、犁耙岛、螳螂岛呈半圆包围,独坐当央,虽在海上,犹如湖中,狂涛大浪,不到近边,俗称“庙岛塘”,是天然好锚地。当古登州水城港口繁荣的年代,地狭港小,庙岛塘很自然地做了它的外港,分享着登州港的昌盛。“凡北地所出之异材,沙松、人参、獐、麝、犀角、象牙、豹之皮以供郡国之用者,皆由此来;东南诸省水陆之所产锦、绣、绮、罗、竹箫、金锡、丹砂之属,以贡映帝乡云者,皆由此往,舳舻相接,前后不绝(清道光十一年修庙碑文)。”因为海上航行这般兴旺,岛上遂修建了航海者所崇信的海神庙,所供奉的也是那位福建籍的天后(即妈祖),所以神庙俗称为“娘娘庙”。
娘娘庙的庙期为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九月初九日。庙会期间,娘娘庙香火极盛,而且旧时流传一种俗信,说遇有恶劣天气,海神娘娘会为迷航的船送灯,使船只安全返回。因此,各船都仿自己的船制作模型,敬献到娘娘庙中,请求海神保护。久而久之,庙中陈列的“愿船”积有数百只,成了罕见的船只博物馆。现在庙中仍藏有元代以来的几十条“愿船”,对于了解历代船俗至为珍贵。
今天“娘娘庙”已列为重要旅游点,庙岛码头,依据传说,立起了“娘娘送灯”的石塑像,使岛上充满了神话色彩。
庙岛及大钦、小钦、北隍城、南隍城诸岛在娘娘庙祭祀天后妈祖的同时还保留着海岛端午节的古俗。节日这天,天还没亮,主妇们便早早起来生火开灶煮鸡蛋。煮熟了,趁热抓出一个,跑进里间屋,掀开正在熟睡的小孩的被窝,将热鸡蛋在小孩的肚皮上滚来滚去,据说这样滚过之后,小孩一年之内再也不会肚子疼。
晨光熹微,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走出家门,但是按习俗大家互相不打招呼,不言不语,不回顾,径直向山冈走去。到山野草木茂盛处,人们用手抚摸草木尖梢,用手掌上沾得的晨露抹洗眉眼,说是这样做了,终年不患眼疾,又能百事如意。这一项活动,俗称“拉露水”。
“拉露水”过后,再采上五种树枝,名为“五样草”,采上许多野艾。“五样草”与部分艾草用于备药。野艾更遍插窗上、门上,插艾时,还要系缀面塑虎头或绸布制的仙桃、蒜头。与此同时,家家户户在门上、窗台上张贴黄色的剪纸,其形有狮、虎、桃、五毒葫芦、宝剑等,而最常见的是老黄牛。有的还在牛形剪纸上写符咒一样的诗句:“我是天上老黄牛,不吃五谷和杂粮,单吃人间百病和忧愁。”另外,渔民的家门上,一年四季都挂着火红的小布方,据说能保佑出海的人平安返航。小布方大多于端午这天更换,有的还要再剪一些桃形的、长条的红布挂在临街窗上。按老辈传下的规矩,这一切都要在日出之前完成。
早饭后,青年又结队到海边礁石间去捉名贵的鲍鱼,这东西平日总藏在深水中,唯端午前后跑近海岸,人们站在礁石上,伸手向下,像立在屋顶,探向屋檐一样,很容易就可以摸到硕大的鲍鱼,此举名为“摸房檐”。
长岛人世代以渔为业,渔民的习俗特为典型。海上生活险恶,渔民在生产生活中说话和行为多愿带彩头,而忌讳不吉利的话语与行为。他们忌讳说“翻”“扣”,而改说“划”“划身”“划过来”。船帆不称“帆”,称“篷”,升帆俗称“撑篷”。渔船卸载完毕,不说“完了”“没了”,说“满了”。海上撒网完毕,不说“网下完了”,而喊“丈杆子朝前喽,一网两船(鱼)喽!”或喊“满喽,这网满喽!”在海上遇见鲸鱼,不能直呼其名,不能用手指,要尊称为“老兆”、“老人家”或“财神爷爷”。行船时,忌吹口哨,忌跑跳,忌将手背在身后,因背手预兆“打背网”,歉收。吃饭后,忌讳将筷子横搁在碗上,因其形状像船只搁浅。吃饭时勺子不能扣在盆里,用过的碗不能扣过来放。在船上忌坐“大主”(木桩),忌坐船头,尤其忌在船头大小便。
海上行船讲礼让,大船让小船,顺风船让逆风船,同为逆风船,橹前船让楫后船。晚上行船抛锚都要亮灯。渔船下网,后下网的让先下网的,停泊的船让作业的船。
岛上的人过渡或远行,可以搭乘顺路的渔船、运输船,乘船不付钱还可以吃船上的饭,俗谓“搭便船”。旧时,渔船不准妇女搭乘,此俗今已有所改变。
海岛葬俗。渔船出海作业,不幸有人去世,返航时船上必升起“大吊”(特制的布旗),靠岸,尸体离船后,船员在船上放鞭炮,敲锣打鼓,宰杀一只公鸡,将鸡血滴洒在船面上,谓之“净船”。
海上遇难找不到尸体,若死者已婚,由其妻儿用木板钉一口小棺材,棺内放一块砖头,砖上刻死者名字,再放死者用过的衣服鞋袜帽子等物,盖棺出殡,仪式从简,名为“出假殡”“埋假坟”。若死者未婚,则待其父母去世时,制小棺,刻砖,随父母出殡,埋假坟,名为“带葬假坟”。海上罹难,尸体未还者,埋假坟之前,还要先到海边“拖魂”。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午后海上遇难者的家属到坟地致祭。晚上用木条或高粱秸扎为船形,俗名“水灯”,携至海边,点燃其中灯盏,呼死难亲人姓名,请“上灯船”,俗名“放水灯”。
渔民大海作业拖网、围网、流网、拖刀鱼、下竿钓,一般人很难亲临现场。近海作业,俗名“小海”。但渔民之小海作业也与普通人的岸边垂钓不同,擎竿钓、甩竿钓那样的小玩意儿,渔民总不屑为之。
他们即使小海作业,也要划一条船,找个渔场,他们称之为“划边”。其中有几种作业是令人神往的。
甩鲅鱼,季节在伏令始过,秋风乍来,一钩,一线,一叶扁舟,两个人。在后者摇橹,在前者持钩。钩上不挂鱼饵,只挂一个白布条。摇船到海上,发现正追捕小鱼的鲅鱼群,摇橹的不远不近,迎住鱼群,持钩的用力将长线甩出,迅即急速收线,拖得钩上那一条白布泼剌剌地在水面上飞,鲅鱼以为是一条小鱼,群起追赶,总是最大的一条先赶到,一口吞下“小鱼”,转眼被摔进了船舱,紧接着长线复又远远地甩出去,两个人默契配合如一人,围着鱼群转,一条条大鱼摘进了船舱。鱼旺时,真个“摘都摘不及”。其主要技术,渔民总结为:眼快、手快,甩得远、落得准,拔线稳。
照燕鱼,在春夏之交,这可能是最古老的灯光捕鱼法。燕鱼可以鳍代翅膀,在水面上飞行,又有趋光的习性。渔民于夜间摇船出海,在船中燃灯,徐徐滑行,燕鱼迎着灯光,扑啦啦一条接一条地跳进船舱。
长岛的渔家饭品类多,海味十足。但大多没有推向市场,非到渔家做客,难得有那种口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