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天子”——宋徽宗
我们在评价宋徽宗在政治上一无是处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宋徽宗在历史上还是有着正面的影响。在艺术上,可能宋徽宗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一位皇帝。他的绘画水平在宋朝后期非常高,他将画院发扬光大,将绘画并入科举取士的科目。
其实,画院并不是在宋朝时代才设的,而是设于晚唐五代。汉朝时,宫廷曾设有画室,但规模不大,到五代西蜀和南唐时,翰林图画院正式从翰林院中分出单独设立,可算是中国历史上画院真正设立的时候。北宋历朝皇帝,从来都是重文轻武,所以从太祖时起,就很注重绘画艺术,但是这时的画院只是供养画家的地方,规模也很小。到宋徽宗的时候,将绘画纳入科举取士之列后,画院就不仅仅是供养画家的地方了,皇家还在画院内建制设学,后人将这时期的画院比作西方中世纪的皇家美术学院,可见徽宗时期,画院的规模确实很大。
宋徽宗时的画院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和方法,还有一套完备的招生考试制度,画院为宋朝皇室培养了专门的绘画人才,朝廷的提倡是宋朝绘画艺术达到高峰的有利条件。
宋朝画院的入学考试十分有趣,讲究诗画相映成趣。考试的内容常以唐朝名人的诗句来命题。有一次考试画“野渡无人舟自横”,第一名的画中只有一条孤船横在江上,划船的人卧在舟尾,身边还有一根笛子。因为诗中所说的“孤舟”,并非船上无人,而是说没有过路的行人,显得环境荒僻安静。画面上的情景正好表明终日没有过路的“渡人”,船夫等待得疲倦不堪,以致丢下吹弄的笛子睡着了。这一构思突出了孤舟的寂寞和环境的荒辟。而第二名及以下的所有人都只是画空舟系在岸边,或者画一只白鹭立在船舷上。从中可看出前后两者意境上的差距。
还有一次命题“踏马归去马蹄香”,获第一名的考生画了一群蜜蜂、蝴蝶追逐着飞奔的马蹄。又有一次以“蝴蝶梦中家万里”命题,夺魁的考生别出心裁,画了苏武牧羊小睡,苏武从汉朝以来就成为历代使者的典范,离家数十年,可见“出家万里”的深意;还有那次“竹锁桥边卖酒家”,各位考生都在“酒家”上下功夫,可是大画家李唐却独出新意,偏偏在“竹锁桥边”上立意,画面上桥头竹竿上挂一酒帘,可谓是真正“锁”住桥边酒家,深深为徽宗皇帝所喜爱。还有一次题目是“乱山藏古寺”。很多人把古寺画得只露出一个角落。被认为画得最好的,是在满幅荒山之中,只画了一根作佛寺标志的幡竿。这样,“藏”的境界就得到了更巧妙的表现。
宋徽宗时,画院的招生对象很复杂,有士大夫出身的“士流”,也有民间工匠出身的“杂流”,这体现了绘画选才的公平竞争。不过,画院也有它失之偏颇的一面,因为被选入画院的画家们一旦进入了画院,就必须按宫廷的意愿来作画,如果合乎皇帝意思就会嘉赏晋爵,可一旦不合皇帝心意,那马上就会招来斥责,施加严厉批评,这样的结果是限制了画家的创造力。像宣和年间,画家薛志所画的鹤十分符合皇帝旨意,就获得了徽宗皇帝“赏赉十倍”。而徽宗如果对画家所画之画稍有不称意,就会严厉批评,责令另选题材。
宋徽宗时对于画院的绘画教学十分严厉,他甚至多次亲自去“教授”
画院的学生,他本人作画的态度也十分的认真细致,所以能够以理服人。
一次,徽宗在龙德宫看见一幅拱眼斜枝月季花图,十分惊讶这幅画的作者竟然是位年轻人,于是特别奖励了这位年轻人。徽宗身旁的人看到那画本也平常,就很不解地问徽宗到底这幅画有什么精妙的地方,徽宗说:“天下最难画的就是月季,因为它四季早晚的花蕊叶片各不相同。而这幅画中画的月季是春天日中时的月季,这又是一年当中最难画的月季花,可是这位画者虽然年纪轻轻,却画得一点不差,他是费了很大功夫去观察了的,所以应当受到重赏。”人们听了,都很佩服宋徽宗那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还有一次,宋徽宗要大家画孔雀,那些画士们各显神通,画得惟妙惟肖。但是宋徽宗却说画得不对头,所有的人都迷惑不解,这时才听徽宗细细道来:你们这些人,作画一定要观察仔细,孔雀上台阶时迈的是左脚,不是右脚,怎么能只凭想象呢?
宋徽宗不仅严格要求画院的学生,他自己对于山水画和花鸟画也是无所不精,无所不能,他的《池塘秋晚》、《五色鹦鹉》等作品人们都评价很高。宋徽宗时,画院的规模建制十分严格,与现代美术教育有些相似。
当时,画院的学制班次仿太学制,分为三舍三等。三舍由低到高分成外舍、内舍、上舍。画院的三舍升级十分严格。每月教师要考试学生一次,检验学习成果,补足内舍生;每年要舍试一次,补足上舍生。至于三等指的是上舍生分为三等:上等生充任官员;中等生免礼部考试;下等生免除解试。画院平时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课和公共课两类,看起来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专业课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六门,公共课则为《说文》、《尔雅》、《方言》、《经义》等。
由于徽宗时对画院的重视,使得画院在北宋末年得以兴盛起来。当时画院培养了一大批绘画人才。南宋着名的绘画大师李唐、苏汉臣、王希孟等都出自徽宗时所设的画院。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虽说宋徽宗当皇帝不怎么样,在艺术上却是一位极其卓越的书画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书史会要》评价说:“徽宗行草正书,笔势劲逸,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意度天成,非可以形迹求也。”他的绘画强调细节,以精工逼真着称。据说,一次宣和殿前的荔枝结果了,孔雀在树下啄食落下的荔枝。徽宗一看心血来潮,命画师们画一幅荔枝孔雀图给他评赏。他看完画师的作品后不满地说:“你们虽画得不错,可惜都画错了,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举左脚,而你们却画成了先抬右脚。”起初画师们不信,反复观察后,果如徽宗所言。还有一次他去龙德宫品画,看到一幅月季花连连叫好,众画师莫名其妙,请万岁爷赐教,宋徽宗说,百花之中,唯月季花少人画,其原因是此花每月开一次,一年四季以及清晨、黄昏,它的花瓣、花蕊、花叶的形状和颜色都会发生变化,很难掌握得准确,此画上之花是春季正午时分盛开的月季花,画得准确同真花一样。众画师不信,找来画作者一问,画作者道:此画画的正是春季正午盛开之花。可见其观察之真之细,故此他的传世作品《芙蓉锦鸡》、《池塘秋晚》、《四禽》及《雪江归棹》等画,都可称为珍品。
纵观历史,凡是才华横溢的皇帝,往往都不是很有建树的,最明显的就是隋炀帝、李后主,再就是宋徽宗了,所谓“玩物丧志”就是这个道理。
“米癫”——米芾
由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训策,文人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这样宋代并没有因为国力的不强而使其文化落后,相反宋代的文化发展成为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个新的高潮。在这个朝代,能书能画的大家很多,但是真正有性格的,真正与众不同的却首推被人称为“米癫”的米芾。
米芾(1051~1108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米芾自幼聪慧,6岁读诗,过目成诵,七八岁时学颜真卿书法,能作大字,10岁摹写碑刻,深受时人称许。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米芾为了取得书法的真髓,专心地习法古人,在早期的学习中,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后来,米芾听从苏轼的建议学习晋书,元丰五年(1082年)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这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王羲之不如王献之。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学习王献之,还学过羊欣、李之仪。元佑三年他书写的《苕溪帖》、《殷令名头陀寺碑跋》、《蜀素帖》完成于一个半月之内,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还没有完全走出集古字的门槛。直到“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何以为主”时才最后完成了自己风格的确立。
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除了书法之外,米芾一生对石头也是充满了兴趣。米芾喜欢石头,他放着好地方的官不做,主动要求去涟水当小官,因这地方靠近安徽灵壁。
他收藏了不少灵壁石,每块都题其名目,经常把玩,终日不出。杨次公按察使管一路司法和官吏考核,视察到涟水时,对米芾严肃地说:“朝廷将千里郡的地方交给你,你怎么能终日玩弄石头?”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灵壁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俱全,色极清润,在手中翻转抛接给杨察使看:“这石头怎么样?”杨察使不看。米芾将石纳入袖中,又取出一块石头,叠峰层峦,奇巧得很,杨察使仍不看。米芾又纳入袖中,最后取出一石,极尽天划神镂之巧,看着杨察使说:“这种奇石,怎么能不爱?”杨忽然开口道:“并非只有你爱,我也很喜欢它。”他即从米芾手中抢过此奇石,径直登车离去,米芾逃过考核一劫。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形成了关仝、范宽、李成三家鼎峙的局面,他们以善写雄山大水见长,极尽外师造化之能事,曾使当时的评论家大为叹服:
“三家鼎峙,百代标程”。但米芾却评论道:“关仝,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气;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如暮夜晦冥,土石不分。”米芾凡事务求出人头地,他当然不愿临摹三大家的山水,他的山水画一空依傍,在他的《画史》中郑重声明“非师而能”。米芾擅长山水,常使烟树掩映中有风雨迷离的深意。米芾性情旷达,不随流俗,潇洒不凡。他所画云山烟树,虽宗王洽,点笔破墨,似出董源,然实从行草书法得来,有变幻无穷的妙趣。自然烟云出没,峦气逼人,创所谓“米点山水”。其画水墨淋漓,烟云掩映,树木简略,妙于熏染,号为“米氏云山”,但是留于后世的作品确实极少。
名家回眸
米芾的山水画另辟蹊径,不是正宗传脉,清人王世贞谓之“不过一端之学,半日之功耳”,但“米氏云山”确实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语言方式,在山水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明董其昌《容台别集》云:
“唐人绘画,至宋乃畅,至米又一变耳;诗至少陵,书至鲁公,画至二米,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董其昌对米芾这样推崇有加,其着名的“南北宗论”也是以米芾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而事实上,米芾提出的“寄兴游心”和“墨戏”的绘画美学思想,崇尚天真平淡的画风,对宋代以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1084~1155年),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杰出女词人。良好的家庭教养和过人的才华,使她前期词清新婉约,语新意隽,多为情歌或写景。她因北宋党争而丧父,因战乱逃亡而丧夫,晚年颠沛流离,故后期词多怀乡念旧,孤苦凄凉,每有故国之思。在艺术上讲求格律,巧于构思,语言精巧,善用白描,刻画细腻,形象生动,比喻新颖,独出心裁。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其词创为“易安体”,为宋词一家。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酒醉、花美,清新别致,盛放的荷花丛深处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这优美怡人的场景让人觉得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在相隔千年之后,我们读到一个时代的妩媚。
让我们看看另外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芳春时分,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忽然忆起昨日在风雨中瑟瑟的海棠花,便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早已凋谢了大半,而绿叶已经生了很多了。”
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难以按捺。
她躺在闺房中,或者傻傻地看着沉香袅袅,或者与侍女斗一会儿嘴。李清照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得到文化的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使她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她在驾驭诗词格律方面已经如斗草、荡秋千般随意自如。而品评史实人物,却胸有块垒,大气如虹。
可以喝到酩酊大醉,可以用婉约的诗词写着美好的人生。不久之后她的美好人生更上一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不像西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不像东方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不是那种经历千难万阻,要死要活之后才享受到的甜蜜,而是起步甚高,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赵明诚的父亲也在朝为官,两家门当户对。
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就像陆游的《钗头凤》为我们留下爱的悲伤一样,李清照则为我们留下了爱的甜美。
这个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
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那么宋王朝经过167年“清明上河图”式的和平繁荣之后的那场巨变,是否也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呢?“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正如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也造就了女词人李易安(李清照字易安)。他们两人向来就是并列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也就成了众所周知的一句话。
正如康震先生在评价李清照时说,作为古代文学银河中寥若晨星的女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李清照是古代文学群山中一座秀美的山峰,在男性占据主宰地位的文学时代,李清照似乎是一个精彩的意外。也许是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最高文学的圣殿。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一日她朋友家小孩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童言无忌,李清照自付之一笑。心想自己爱习文学书,着书立说、传道授业,尽管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个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专。李清照感到她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业之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错,纵观历史,从夏商到宋,女子有才藻、有着作的寥若晨星,在她之前的蔡琰,只留下一首悲愤诗;还有诗作虽多,但质量难以和诗词大家相提并论的薛涛,所得的才名主要是因为她那大胆的生活作风;和李清照同朝的朱淑真,其意境和品味与李清照有不小距离,宋以后的理学盛行,出个才女更为困难。要想出个超过李清照的才女,已然不可能了。这个空前绝后的易安居士,相较与极负词名的苏辛,也是绝不多让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除追求民族气节和政治上的坚定外,还追求人格的超俗。她总是清醒地持着一种做人标准,顽强地守着自己的节操。在未遭大难,生活还比较稳定时,已显出她高标准的人格追求。当年赵明诚在莱州做官,她去探亲,见室中藏书不多,竟大不悦,作诗曰:“寒窗败几无书吏,公路生平竟如此。”以后世事纷扰,她就更超群脱俗,出污泥而不染。她是站在世纪的高阁之上,穿越时空,俯视众生的,所以有一种特殊的寂寞:“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断香残酒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这样说来,在中国的历史上,词艺绝高的李清照就是孤独一人,到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藕花深处”。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些悲哀。本来,三千年封建社会,来来往往有多少人都在心安理得、随波逐流地生活。宋王朝仓皇南渡后不是又夹风夹雨,称臣称儿地苟延了152年吗?尽管与李清照同时代的陆游愤怒地喊道:“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但朝中的大人们不是照样做官,照样花天酒地吗?你看,虽生乱世,有多少文人不是照样手摇折扇,歌咏岁月,琴棋书画地度过了一生吗?但是李清照却不,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行,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
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制度所造成的政治、文化、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
名家回眸
邓广铭先生指出:宋代文化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达于顶峰,不但超越了前代,也为其后的元明所不能及。这种超越是多方面的,形成一种形而上的力量,把宋朝留在世人的精神生活中。尽人皆知,“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个歧视妇女的观念形成于明末。与此相反,在宋代不仅“当时风尚,妇女皆知爱才”,而且在她们当中涌现出不少人才。提起才女,李清照无疑是最杰出的,千百年来无人企及,无法超越。
《清明上河图》——“永远”的繁华
北宋是艺术的国度,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清明上河图》就是其中的一件瑰宝,它记载着我们民族曾经的繁华。
《清明上河图》这件享誉古今中外的传世杰作,是北宋张择端一扫风花雪月、声色犬马的浮华,独辟蹊径完成的力作。这幅作品的首位鉴赏者和收藏家,当然是宋徽宗赵佶。皇帝高兴坏了,用他特有的“瘦金体”题写了“清明上河图”几个字,并加盖了他的双龙小印。在它问世以后的八百多年里,曾被无数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欣赏,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辗转飘零,几经战火,历尽劫难。
《清明上河图》是五米多的长卷,全图可分为三个段落。展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在疏林薄雾之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几个脚夫赶着几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缓缓走来。柳树林中,春意可见,源于可看见枝头刚刚泛出嫩绿芽儿,春寒料峭,大地回春的感觉扑鼻而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贵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各色仆从,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唯有杨花似相觅”,清明的气息为全画展开了序幕。中段主要描绘的是上土桥及大汴河两岸的繁忙景象。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各色人物云集汴河周围,河里也是船只往来,首尾相接,人物纷纷,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横跨汴河,宛如飞虹,故名虹桥。特别是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刻画细致,凸现特色: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像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闻名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北宋的繁荣展现于后人。后段则描绘了汴京市区的街景。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周围是屋宇鳞次栉比,该有的房屋、店面统统都有,各行各业,悬挂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
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说书的快嘴先生,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少,三教九流,无所不有。那交通运载工具也是一个不少:轿子、骆驼、牛车、人拉车。画卷上人物大不足三厘米,小者如豆粒,仔细观察,个个形神毕备,毫纤俱现,极富情趣。张择端用他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使得《清明上河图》拥有丰富的内容,众多的人物,规模的宏大,达到空前高度。
来看看齐藤谦所撰《拙堂文话·卷八》中统计的数字,他说《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动物208只,比小说《三国演义》(1191人)、《红楼梦》(975人)、《水浒传》(787人)中任何一部描绘的人物都要多,从宁静的郊区一直画到热闹的城内街市,处处引人入胜,处处展现着汴京当年的繁华与兴旺。
州桥夜市煎茶斗酒,相国寺内品果博鱼,白矾楼头宴饮狎妓,金明池畔填词听曲,何其乐哉?惹得无数的现代人想穿越千年时空去做个逍遥宋朝人。就是这“花花美景汴梁城”,不仅让陈寅恪老先生产生“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的赞议,还让饱受康河性灵熏陶的英国着名汉学家李约瑟博士为之感叹:“谈到十一世纪,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由此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得也并不坏。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古典名着《水浒传》的影响。不提它里面虚构的成分,从《水浒传》的某些描述更能体现出宋代的繁盛与优越,就说武大郎,他不过是个县城里卖炊饼的小贩,他在异乡家里的居住条件怎么样?拿现在的标准衡量算得上是“独栋别墅”了!他还没有借高利贷。武娘子潘金莲就更让人羡慕了,她活得异常潇洒,每天要做的就是在家擦脂抹粉,凭的就是丈夫供养着她。在《水浒传》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禁军的中级军官林冲就可以拿出一千贯钱去买一把刀,而在《汉书》中,“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
《清明上河图》向我们透露着历史的真实,徽钦时代的汴梁城,已经具备了国际大都市的雏形,户口百万,商铺林立,到处都是娱乐场所,人民生活在末日来临时候还是异常的兴隆,但也无意间透露出了边患的信息。
就是这幅似乎包罗万象的名画上,单单缺少了两种市井常见的动物——马和羊。按常理要让二者出现的地方,往往用黄牛或者毛驴代替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就看出门道了。黄仁宇先生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辽史》说得很清楚:与宋互市时,马与羊不许出境。同书也说及辽与金决战时不失去战马之来源关系极为重大。这限制马匹南下的禁令,也可以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看出:画幅上,开封之大车都用黄牛、水牛拖拉,可见马匹短少情景迫切。马匹原来也可以在华中繁殖,只是受当地农业经济的限制,其耗费极难维持,而且在精密耕作地区所育马匹一般较为瘠劣。”
也就是说,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中原垂涎欲滴时,是有自己的规划策略的,不放马匹入宋。宋王朝的战备物资缺马困窘,就都把民间的马和羊都调动去前方了。马匹,是必不可少的交通与战略工具,羊皮则要制作营帐、军服。
钱穆老先生在他的研究中讲到,在中国只有两个地方出产马,一在东北,就是所谓蓟北之野,即今热察一带;一在西北,甘凉河套一带。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有美草,有甘泉,有旷地,才能成群养,才能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
而这两个出马的好地方,在宋初开国时,正好一个被辽拿去,一个被西夏拿去,增添着人家的筹码。
这样一来,宋朝的马匹多为贸易得来,军事致命弱点也就在于马匹的缺乏,宋军队编制也就以步军为主。而岳飞之所以最受百姓爱戴,屡屡胜仗不断,正因为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打了胜仗又可以在战斗中缴获大量马匹,如此循环不断壮大。
名家回眸
史学家黄仁宇说,《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绘画史上最着名的社会风俗画,长二五二五公分,在这幅不大的构图中,画了五百多个人物、二十多只船、二十多辆车、五十多头牛、驴等牲畜,农舍绿树,山水河流,真是应有尽有,一切都清晰自然,形象逼真。这说明画家张择端长期认真深入观察生活,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清明上河图》细致生动地描绘了北宋京城汴京(今开封市)百姓过节赶集的盛况。画一开始就表现人们四面八方向上河镇汇集,有乘轿的、坐车的、有赶着满载东西的毛驴的,熙熙攘攘,好不热闹。一条通向城门的街道上,有乘轿的妇女、加有棕毛盖的牛车和串车队。街道两旁,有各种各样的店铺、地摊和临时棚子,人们有着各自的生意,有造车轿的、卖吃的、卖药的、算命的、卖弓的、卖布匹的、卖水果的、理发的甚至代写字的,这是临近闹市的序幕,一切应有尽有,五花八门,三教九流。十字路口是商业闹区,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什么“上色沉檀楝香”、“王家罗锦疋帛铺”、“杨家应症”、“赵太丞家”……商店林立,热闹非常。再有十字路口转角又是另一番景象:有说书的、杂耍的。街上各种身份的人物特别丰富:
官吏、绅士、商人、船夫……他们举止不一,各司其事。这些人物刻画得非常细致,神情丰富。
这幅尺寸不大的画卷,内容极为丰富,真令人目不暇接。它通过清明节真实地反映了北宋京城汴河一带人民的风俗生活情景和建筑地貌,使人看后有亲临其境的感觉,把人引到了北宋时代生活当中。它不仅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同时,对研究我国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古代建筑都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回首李纲:英雄依旧悲歌
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但由于与宋同时代的辽、金、西夏等国的强大,使北宋政权一直处于外族的威胁之中。
北宋后期,生活在黑龙江一带,以渔猎为生的女真族一部完颜部逐渐强大。辽朝的长期统治和压迫,终于导致女真族的反抗。公元1115年,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史称金太祖,称帝建国,国号大金。而其时辽政权腐朽,剥削苛重,各族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金国建国后,国力迅速增强,于是展开了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
公元1120年,金与北宋结成海上之盟,联合夹击辽。协议金攻辽中京,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公元1123年金太祖的四弟完颜晟即位,是为金太宗。金太宗继续进行灭辽战争。
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腐败的宋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公元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宋朝廷此时要求金人履行协议,金人反指北宋没有履行攻打燕京的盟约,北宋后用岁币将燕云十六州买回。宣和五年(1123年)七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后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宋私纳叛金降将为由,于宣和七年(1125年)南下攻打宋朝。这年十月,金军分兵两路,西路军以完颜宗翰为主将,由大同进攻太原;东路军以完颜宗望为主帅,由平州攻燕山,两路金军计划在宋朝首都开封会合。
前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北宋朝廷,满朝文武大臣惶恐不知所措。这时,金太宗又派出使者到东京,胁迫北宋割地称臣。
不堪一击的北宋军队在金朝大军的进逼下节节败退,不久,金西路军在太原遇到军民的顽强抵抗,无法前进。东路金兵攻下燕京,宋将郭药师投降。金将宗望又命令郭药师做向导,领兵南下,直取东京。
东京危急,形势严峻。眼看要做亡国之君的宋徽宗又气又急,拉住一个大臣的手说:“唉,没想到金人会这样对待我。”话没说完,一口气塞住喉咙,昏厥过去,倒在床上。大臣们手忙脚乱地把他扶起,把太医请来灌药急救,总算救醒过来。他向左右侍从要来纸笔,写下了“传位东宫”
的诏书,把帝位传给儿子赵桓(钦宗),自己则带着两万亲兵逃出东京,到亳州避难去了。
宋朝廷在和战问题上意见不一,宋军在前线接连打败仗,东京吃紧起来,宋钦宗和宰相李邦彦、张邦昌等主张屈辱求和,答应赔款割地。但当时的太常少卿李纲坚决主张抵抗金兵,他得知这个消息,立刻求见宋钦宗,说:“太上皇(指宋徽宗)传位给皇上,正是希望陛下能留守京城,陛下怎么能走呢?”他认为应采取进取之策,皇帝应“亲政”。钦宗先后任命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东京留守、亲征行营使等,全面负责首都开封的防务。
李纲稳住了宋钦宗,就积极准备防守,在京城四面都布置好强大兵力,配备好各种防守的武器;还派出一支精兵到城外保护粮仓,防止敌人偷袭。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七日,宗望率领的金兵已经到了东京城下,东京保卫战打响。金兵用几十条火船从上游顺流而下,准备强渡护城河,火攻宣泽门。李纲招募敢死队兵士两千人,在城下列队防守。金军火船一到,兵士们就用挠钩钩住敌船,使它没法接近城墙。李纲又派兵士从城上用大石块向火船投掷,石块像冰雹一样泻了下来,把火船打沉了,金兵纷纷落水。
宗望眼看东京城防坚固,一下子攻不下来,就派人通知北宋,答应讲和。宋钦宗和李邦彦一伙人早想求和,立刻派出使者到金营谈判议和条件。
宗望一面向北宋提出苛刻条件,一面加紧攻城。李纲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命令士兵用火烧毁云梯,用箭射杀金兵。李纲又派几百名勇士沿着绳索吊到城下,烧毁了金军的云梯,杀死几十名金将。金兵被杀死的、落水淹死的不计其数。这时从河北、山东等地赶来救援的义军约二十多万人,使抗金形势大有好转。
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开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正当李纲指挥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宋钦宗的使者带来了金营的议和条件,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河北、河东三镇之后,遂于二月撤兵。东京保卫战获得胜利。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安置,再谪夔州。一代抗金名臣,就这样被无情地抛弃了!
李纲被贬,钦宗等于自毁长城,大宋防御金朝入侵的最后一道屏障被人为地拆除了。当金兵的铁骑再次南下之时,大宋帝国迎来了开国以来最大的耻辱“靖康之难”——徽、钦二帝同时被金人掳去,北宋灭亡!
名家回眸
中国近代历史学家钱穆说,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确实造就了一批文人学士,如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李清照、柳永等,甚至宋徽宗也闪烁着艺术之光,他们使宋朝的文采不输盛唐又别开生面,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其“轻武”的政策使多少英雄不能驰骋沙场一展雄风,使国家亦“积贫积弱”,竟饮恨“靖康之耻”,真是“成也宋朝,败也宋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