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一起回眸大宋风采-繁华落尽,气节犹存——末帝赵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历代封建王朝都摆脱不了一个历史规律:盛极而衰,宋朝自然也不例外,尽管它曾经那样辉煌。然而,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却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那颗红心,当然还有那最后的猛将孟珙,那保存了大宋最后名节的丞相陆秀夫,没有任何一个王朝在它的末日还能给我们的心灵以深深的震撼。宋朝,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它丰厚的物质文明,它那灿烂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还有它那颗民族魂。纵是千年之后,它还依然值得我们深邃地回眸。

    最后的雄心,最后的凯歌,最后的期盼

    中国过去一千年的历史中最重要的一段发展,是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在华北长期的武装冲突。这种冲突并非等闲,对很多人而言这不仅是生死存亡之所系,也是成仁取义与放弃节操的分歧点,其中也产生了文天祥和史可法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奋斗,绝非由于一时感情冲动,不容后人一笔勾销。

    孟珙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他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奋战,支撑了南宋朝廷30年。明治时代在日本所出的《通俗宋元军谈》这本书之中,有着“孟珙,虽处于衰宋,然其惠义、兵略,则不劣于岳飞”的记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端平元年,孟珙会合孟军攻克金朝最后据点蔡州,金帝完颜守绪自焚而死,金末帝为乱军所杀,金亡。孟珙跟蒙古帅倴盏分掉金帝骨灰,带同战俘一起凯旋归国,以功升任建康府诸军都统制,又兼权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六月,南宋不顾盟约,进军中原失败,与蒙古战事从此开始。孟珙便担任北方军的司令官,在与蒙古军战斗的十年间,他一个人在独撑大局。端平三年,蒙古军攻宋,孟珙“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连破蒙古军二十四寨,火烧船、筏二千余。蒙古军被迫退走。其后,孟珙还历经了黄州之战。当黄州被蒙古的大军围困的时候,他则率领少数的兵士,自己挥舞着长枪突破了蒙古军的重围解救了黄州墟。

    悍勇的蒙古军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数十。蒙古的军事征服不可避免地带有残酷性,然而其所遭逢的唯一劲敌,却是偏安一隅、不思振作的南宋王朝。在长达四十余年间的拉锯战中,南宋凭借其城防与水军,还有一些有才能的指挥官,居然得以苦苦支撑,而使蒙古军屡遭重创。

    淳佑元年(1241年)春,孟珙进封汉东郡开国公。淳佑六年,自春至秋,孟珙因病五次申请辞去官职。后来由于受到朝廷掣肘,自己的主张无法实现,忧虑之中,病情加重,九月初以节度使致仕,随即病死,享年52岁。

    孟珙的死,不仅使宋朝丧失了一员大将,也使整个长江防线因为缺少有凝聚力的领袖而失去了屏障。纵观宋朝,在军事上经历了一个由统一全国到收复失地,直到最后败亡的过程。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虽希望收复北方的疆土,却终生以先统一南方为前提。对北方的规划,始于太宗赵光义。公元986年,宋朝除在正面进攻之外也在山西方面大规模发动侧面的攻势,没有成功。这是宋朝在北方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其后,宋朝在少数民族的进攻面前节节败退,言辞中没有了进攻的奢望,只有收复的雄心,而孟珙则是宋朝在垂死之际对北方最后的一丝期盼。

    孟珙在军中威信很高。回纥人爱里八都鲁率部来归孟珙,朝廷赐名艾忠孝,把回军编为飞鹘军。四川制置使陈隆之与副使彭大雅不和,盂珙去信以蔺相如廉颇的例子勉励他们和解。孟珙向来善于识别人才,嘉熙末年(1240年),蒙军大举南下,南宋的长江沿线防务十分紧张。南宋后期着名将领李庭芝就是在这时投奔孟珙帐下,向其献策,并请求奋身效命。孟珙当下就留下了他,并对儿子们说:“我认识的人很多,没有比得上李生的,以后他的名位肯定会超过我。”

    孟珙是宋末难得的帅才。忽必烈在后来听到宋朝将士的事迹,感叹道:“宋朝如此多的忠臣良将,可惜不能被用。”大宋非无能将,无奈宋 朝奸臣辈出,灭亡也在情理之中了。在南宋灭亡前夕,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在兵力配备上,南宋都要强于蒙古,但是蒙古的国力全部集中于军事,而宋朝的国力则大部分用在内部权臣相互排挤和算计的内耗上。陆游诗云:“公卿有党捧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南宋即便有再多的忠臣良将,也在无休止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所以,盂珙能力不逊于岳飞,可惜贾似道的混蛋程度也不劣于秦桧。纵然孟珙有天大的能力,南宋也是回天乏术了。

    应该说,宋朝确实很不幸运,在消耗了契丹、党项、女真之后,在女真也已经腐朽的时候,却遇到了更难对付的敌人——蒙古。蒙古的崛起确实是个值得研究的奇迹。不幸运的还不止这些,还有宋朝在最衰落的时候,碰上最腐朽、最弱智的皇帝。但即使如此,宋朝在这个征服了世界的敌人面前也有过骄人的表现——在宋理宗时期宋蒙战争中宋朝少有败绩,蒙古多次被宋军击退。而即使在后面襄樊之战后,宋朝在失去了藩篱的情况下,也没有出现过一溃千里的情况,各路宋军节节抵抗,将帅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蒙古灭亡金国只用了五年时间,但灭亡南宋却用了四十五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蒙古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灭亡南宋。这种情况和明朝末年的满清入关比起来,可以看出宋朝军民那种高昂的民族精神。孟珙、文天祥则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代表。

    名家回眸

    史学家王曾瑜说,骁勇善战的蒙古军,在几十年间横扫欧亚大陆,灭国数十,灭金国只用了五年时间,但灭亡南宋却用了四五十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蒙古甚至怀疑自己能否灭掉南宋,这正是因为南宋军民节节抵抗,将帅以身殉国,表现了高度的民族气节。孟珙、文天祥就是这种精神的最高代表。

    崖山之战,惨烈然而凄美

    陆秀夫,楚州盐城人。少年的时候,陆秀夫跟着自己家乡一位姓孟的老儒生学习四书五经,这位老先生带了一百多个学生,但是他最喜欢和最欣赏的人是陆秀夫。陆秀夫少年时有一首题诗:“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多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禾田。寺门旧断嫂,分食愧农贤”,初步表现出了他的文学天赋。

    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他与文天祥为同科进士。李庭芝镇守淮南,他早就听说陆秀夫的大名,于是把他招为自己的幕僚。当时,淮南网罗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号称天下第一,被称为“小朝廷”。陆秀夫写文章很有文采,当时的文人很少有人能够和他相比。陆秀夫性格比较沉静,不苟言笑,每当同事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都在一起有说有笑的,只有陆秀夫一个人在角落里,默默无言。在自己的家里办酒席的时候,他也是正襟危坐,表情严肃,从来没有什么失礼放纵的举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他都办得井井有条,李庭芝很器重他,后来,李庭芝调到别的地方当官,也舍不得放走陆秀夫,仍然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当自己的心腹谋士。咸淳十年,李庭芝当上了淮东制置使,把陆秀夫提升为参议官。德佑元年,蒙古大军南进,宋军在鲁港大败,十六万人全军覆没,李庭芝的部下很多都逃跑了,只有陆秀夫等少数几个人没有逃跑。李庭芝向朝廷推荐他们,陆秀夫当上了司农寺丞,后来,又提拔他当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德佑二年正月,陆秀夫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到蒙古军请求讲和,但是和议没有达成,宋恭帝投降元朝以后,杨淑妃则带着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及部分大臣南下闽、粤继续抗战,史称“二王南迁”,陆秀夫和苏刘义追上他们,又派人把陈宜中、张世杰等人都召来,南迁途中,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拥立益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端宗封陆秀夫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认为陆秀夫在军队中待了很长时间,熟悉军队的事务,一有事情常常先向他请教,然后再实行,陆秀夫全心全意地帮助他,没有一点外心。但是后来他和陈宜中还是产生了矛盾,陈宜中指使别人弹劾他,陆秀夫被罢免了。张世杰听说以后,责备陈宜中:“这是什么时候,朝廷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正是用人之际,你怎么能把他弹劾了呢?”陈宜中非常惭愧,马上派人把他召了回来。

    当时朝廷草创,整天躲避元兵的追杀,各种制度都极其简单。杨太妃垂帘听政,她和大臣们说话的时候,还自称为“奴家”。但是,每次上朝的时候,陆秀夫都是恭恭敬敬地拿着笏板站立,没有丝毫的懈怠,有时候元军追来了,举朝奔逃,陆秀夫在路上一边走,一边默默流泪,用上朝的衣服擦泪,衣服都被打湿了,旁边的人见此情景,也忍不住悲恸号哭,二十万人的哭声震动了天地,十里地之外都可以听见。后来,端宗赵昰在湛江市硇州岛病逝,群臣都想各自散去。陆秀夫说:“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在,怎么能就这么放弃了呢?古人有以几千人为根本而复兴国家的,我们现在文武群臣都还在,士卒还有数万,如果上天不想灭宋,难道凭这些还不能复兴我们的国家吗?”于是,大家又立赵昺为帝,是为卫王。当时陈宜中到占城(今越南)去了,因为和张世杰有矛盾,屡次派人去召他回来,他都不肯回来。于是拜陆秀夫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辅佐朝政。张世杰驻兵在崖山,陆秀夫负责招兵买马,修筑工事,朝廷的诏旨,都是由他来撰写。虽然在颠沛流离 之中,他每天都给小皇帝讲解《大学章句》。

    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海战,宋军全军覆没,护驾的陆秀夫看见赵昺坐的船笨重,难以行驶,元军张弘范追兵又接近,估计已经无力回天,决心以死殉国,他先催妻子投海,又用白绸带把皇帝赵昺和自己绑在一起,怀藏玉玺,从容投海,时年四十四岁。7天后,尸出海面,被乡人收藏,后人怀念陆秀夫,在崖山刻石纪念,题为“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明嘉靖十年(1531年)在盐城始建陆公祠,陆秀夫的家乡人民,也为陆秀夫筑衣冠墓于达陆庄(今建湖镇西南50里)。

    名家回眸

    历史学家周汝昌说,历代封建王朝都摆脱不了灭亡的规律,崖山战役,宋军全军覆没,陆秀夫背帝投海,宋朝灭亡,这个结局虽然惨烈然而凄美,宋朝最终并没有投降,也算保全了宋朝的名节,这也算是文人治国的魅力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元英雄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父亲文仪,字士表,人称革斋先生,一生不愿为官,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学者。母亲曾德慈,出身名门,知书达礼,对文天祥一生影响很大。文天祥举义旗抗元时,她以65岁高龄随军跋涉,不辞辛苦,是一位英雄母亲。

    据《宋史》记载:文天祥“体貌丰伟,美皙如玉,秀眉而长目,顾盼 烨然”。他小时候看见学堂里面供奉着故乡名人欧阳修、胡铨的画像,谥号都是“忠”,非常向往和敬佩,说:“我死后如果不能和他们一样被人敬奉,就枉为大丈夫。”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对策于集英殿,当时宋理宗任用奸臣,朝政日非,天下有将亡之象。文天祥忧心如焚,进言万余,不打草稿,一挥而就。宋理宗非常欣赏,亲自将他选为第一名,中状元。

    当时的考官王应麟对皇帝说:“文天祥的对策文理并茂,忠肝如铁石,祝贺皇上得到了一位奇才。”

    此后15年,文天祥出任过各种官职,但是因为性情耿直、正气在胸,又坚决主张改革,所以触犯了权臣,而不容于朝廷,屡屡被罢官。在他被黜居家的时候,他曾写下了《山中感兴三首》,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其中有这样的诗句:“青春岂不惜,行乐非所欲”;“故人书向至,为言北风急。山深人不知,塞马谁得失?挑灯看古史,感泪纵横发”。

    咸淳九年,文天祥被重新起用为湖南提刑,见到了以前的宰相江万里。江万里一向很欣赏文天祥的志节和才气,语及国事的时候,他闷闷不乐地说:“我老了,不久,天时人事将会有巨大变化,我见的人很多了,但是能够担负起救亡图存重任的,可能只有你了,你一定要努力呀。”

    咸淳十年(1274年)十二月,蒙古大军攻占鄂州(今湖北武昌),举朝震惊,当时皇帝年幼,主持朝政的太皇太后(理宗妻)发布《哀痛诏》,号召各地发义兵勤王,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慨然奉诏,随即征募义兵万余人,筹集大量粮饷,准备入京勤王。他的友人劝他说:“现在元兵三道而进,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羊斗猛虎。”文天祥说:“我也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但是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难,征天下兵,没有一人一骑入关,这种情形使我非常痛心,我不自量力欲以万人和元军决战,是想以身殉死,激励天下的忠臣义士闻风而起,为国奋战。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果我的志向能够实现,那么社稷也许能够保存下来。”

    文天祥性豪华,平时奢侈无度。到了这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家产全部变卖作为军费。每次和朋友语及时事的时候,总是泪流满面,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文天祥起兵以后,奉旨守平江,派遣部下率兵援救常州,大败,退守临安。不久,拜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到蒙古军中去请和,被蒙古丞相伯颜拘留,不久将其押送去北京。在途中,文天祥成功地逃脱。

    逃亡途中,文天祥路过真州,真州守将苗再成听到文丞相到来,十分高兴,打开城门迎接。苗再成听说临安已经陷落,表示愿意跟文天祥一起,集合淮东、淮西的兵力,收复失地。但是宋军主帅李庭芝听信了谣言,认为文天祥已经投降,是元军派到真州去做说客的,于是命令苗再成杀掉文天祥。苗再成不愿这么做,他把文天祥送到真州城外,将扬州的来文给他看,叫文天祥赶快离开。

    文天祥无奈伤心至极,又带着随从连夜赶到扬州城下,在城边听说李庭芝正在派人缉拿他,他改名换姓,日行夜宿,从海口乘船到了温州。此时度宗的两个儿子(即恭帝的两个兄弟)已逃到福州,文天祥立即上表劝进。不久,被诏至福州,任右丞相兼枢密院事,后又命为同都督。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打起帅旗,号召四方英雄豪杰,各自起兵,收复失地。1277年3月,文天祥进军江西,收复数十州县,同时围困赣州,湖南、湖北起而响应,震撼了江南,鼓舞了宋军的士气,元世祖大为惊慌,调40万大军来解赣州之围,另派兵五万追击文天祥。文天祥所部不过五千余人,这年八月,空坑一战,宋军大败,文天祥部下几乎全军覆没,其妻及子女皆被俘,赵时赏被俘后,假扮文天祥,吸引了元军的注意力,文天祥乘间逃脱。

    文天祥收残兵奔循州,驻南岭。军中发生瘟疫,士兵死了好几百人, 文天祥的母亲和唯一的儿子都不幸死去。元将张弘范率兵在五坡岭突袭宋军,文天祥自度难以逃出重围,当即吞服随身携带的冰片,因为剂量不够,没有死去,被俘。

    由于强弱之势分明,文天祥所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但文天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置个人、家庭的安危于不顾,临危受命,勇担重任。他经历了国破、家亡、兵败、母逝、子丧等常人难以想象的灾难和打击,但却意志坚强,百折不回,人们称颂他“如精钢之金,百炼而弥劲;如朝宗之水,万折而必东”。他自己曾写过一首咏梅的诗以表明自己的心迹,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惟渠不变凌霜操,千古风标只自知”。这正是他一生的风格写照。

    五坡岭被俘之后,翌年正月,文天祥被移至崖山,途中写下了着名的《过零丁洋》,诗曰:“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首诗表达了这位爱国者的悲愤与无奈之情。

    张弘范劝文天祥投降,文天祥说:“背国犹如背父母,我做不到。”

    并且把自己写的《过零丁洋》诗送给他,张弘范看到诗的末尾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很受感动,于是不再劝他投降,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打定主意,只求一死而不求苟生,在去往北京的途中,绝食八日,不死。

    1279年,文天祥至北京,元平章阿合马来文天祥囚所劝降,阿合马要他下跪,文天祥长揖而坐,说:“南朝宰相见北朝宰相,何跪?”阿合马很生气,用威胁口气对左右说:“此人生死尚由我。”文天祥正义凛然道:“亡国之人,要杀便杀,道甚由不由你。”阿合马无计可施。同年年底,元丞相孛罗审问文天祥,文天祥凛然说道:“天下事,有兴有废,自古帝王以及将相,灭亡诛戮,何代无之?……幸早施行。”

    《宋史·文天祥传》末尾有史臣之论,说元世祖“既壮其节,又惜其才,留之数年,如虎兕在柙,百计驯之,终不可得”。终于决定杀害文天祥,在临刑前夕,元世祖亲自劝降,以宰相之职作为诱饵,文天祥严厉拒绝,元世祖说:“你到底想要什么呢?”文天祥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被押赴大都菜市口,临刑前对着南方拜了数拜,从容就死。几天之后,他的妻子来收尸,文天祥面色如生,在他的衣带中发现有诗一篇:“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今天,北京市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仍有文天祥祠,这是明清两代将囚禁文天祥的土牢旧址扩大改建而成的,祠堂内保留有部分珍贵文物,如明《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石碑及《宋文丞相国公像》碑等。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为文天祥所着的《正气歌》全文。后院尚存一株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向南歪斜的树身象征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名家回眸

    史学家钱穆说,文天祥在宋朝危亡的时刻,百折不挠,作殊死的战斗,最后英勇就义,是真正的抗元英雄。当我们回顾几千年的历史,总可以看到无数这样的身影,他们在华夏文明的危机中挺身而出,保卫民族财产、生命和尊严,树立了一座又一座精神的丰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