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领导班子的问题解决好”,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便说过:“党委书记要善于当‘班长’。党的委员会有一二十个人,像军队的一个班,书记好比是‘班长’。要把这个班带好,的确不容易。”
(一)团结是班子力量之所在
1943年6月,在晋察冀边区平山县黄泥区的一个小村子里,诞生了一首经典名曲,这就是《团结就是力量》。歌中唱到:“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
这首歌的比喻非常恰如其分。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不易弯”;“孤则易折,众则难摧”。如果一个集体钩心斗角,心想不到一块,劲就使不到一块,自然也就没有力量;如果一个集体团结和谐,大家在一个共同的目标引导下,齐心合力,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有人曾经用下面这几个公式来说明在一个团队中团结的重要性:
发挥优势,取长补短:1+1>2;
相安无事,彬彬有礼:1+1=2;
貌合神离,问题成堆:0<1+1<2;
双方斗气,躺倒不干:1+1=0;
矛盾激化,互相拆台:1+1<0。
由上述公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团结有力量。不团结、闹分裂,没有好结果。
当年,张国焘就是因为与党中央闹分裂,致使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损失严重。原武汉军区副政委任荣曾经回忆说:
“自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决定集中红军主力向北发展,创建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但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置中央决定于不顾,搞分裂、搞反党阴谋,强令四方面军部队南返,企图在四川、西康两省交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立根据地……
“行军的第三天,我们趟过一条一米多深的小河,然后踏上小石山。在路右边的小山崖下,看见躺着许多牺牲的同志,我们只有默默地向他们的遗体告别。由于风雨、泥泞、寒冷的折磨,饥饿的熬煎,高山缺氧的反应,大家的身体越来越弱。不少同志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有的腿没有力,上不去山坡,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加之大部队走后,无力收容救治,使得许多同志长眠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这是张国焘搞分裂造成的恶果。
“事实说明,南下是没有出路的。因为路线的错误,部队屡屡受挫。特别是百丈镇一战的失利,我军伤亡惨重。红军将士以生命的代价,宣告了张国焘南下路线的破产。值得欣慰的是,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红四方面军又三过草地,与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终于重新回到了正确的轨道。
“将军动情地告诉记者:三过雪山草地的经历,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离开党的正确领导的滋味。从此以后,我更加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坚定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念,一生都没有动摇过。” [20]
正因为团结的重要,所以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强调,要“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不论在地方上或部队里,都应该注意这一条,对党外人士也是一样。我们都是从五湖四海汇集拢来的,我们不仅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相同的同志,而且要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同志一道工作。我们当中还有犯过很大错误的人,不要嫌这些人,要准备和他们一道工作。”
(二)要真团结而不是假团结
团结是班子的力量之所在。但这种团结必须是真团结,而不是假团结。假团结比公开的不团结危害性更大。要真团结,不要假团结,需要明确这样两个问题:
第一,团结不是“结团”。某省交通厅连续三任厅长“前腐后继”。其中一位在评说这一现象时认为,“主要原因就是班子不团结,互相斗来斗去。”其实,这位贪官所说的“团结”,是“结团”,而不是“团结”。
“团结”与“结团”貌似都是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但它们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这种本质的区别,概括说来就是:“团结为公,结团为私”。团结提倡组织成员畅所欲言,在集思广益中形成共识,在思想碰撞中共同提高,在发扬民主中团结共事。而“结团”是对内专断、对外专横,不允许任何人发表不同的意见。
第二,团结要讲原则。叶剑英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讲团结是有是非原则的,……,要把真理与错误区别开来,不能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必须注意从斗争中求团结。
有一位名人也说过这样的话:“团结是重要的,但还有比团结更重要的,那就是原则,离开原则,团结是搞不好的。”
团结不是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当“好好先生”,而是有是非原则的。
“好好先生”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你吹我吹大家吹。你讲我的功劳,我说你的成绩;你向外宣传我,我向外宣传你;你向上举荐我,我向上举荐你;你说我处处先进,我说你优秀无比”。没有原则,没有立场,有的只是圆滑。他们不讲是非,凡事皆曰好。
显然,这不是党的领导者的行为。党的领导者的团结,是敢于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敢于同不良现象作斗争,在斗争中求团结。
(三)一把手必须善于当班长
“一把手”是正职的俗称。正职,就是在领导班子中负有全面责任的领导者。
正职在领导集体中处于核心和领导地位。正职的素质状态如何,直接关系到其所在地区或部门的发展状况、人际关系。因此,正职必须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与领导艺术,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核心和主导作用,来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正职怎样才能起到核心与主导作用呢?
第一,善于总揽全局。古人云:“善弈者,谋势;而不善弈者,谋子。善谋势者,一子先落,全盘可以弥补;而谋子者,却常常顾此失彼。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所谓谋势,就是善于考虑全局。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强调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和处理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讲话中,就多次要求领导者想问题做事情要从全局出发,以全局为重。作为处于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的正职领导者,更要敢于总揽全局,善于总揽全局。要能站在全局的高度负责,站在全局的高度决策,站在全局的高度协调处理问题。
第二,要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正职虽然是“班长”,但不是“家长”。“班长”要带好一班人,就不能搞“家长制”,搞一言堂。而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正像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所讲的:“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要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我们切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不耻下问’,要善于倾听下面干部的意见。先做学生,然后再做先生;先向下面干部请教,然后再下命令。”“一把手”不耻下问,善于倾听下属的意见,不仅不会影响自己的威信,相反,还会增加自己的威信。
对于下属的意见要正确分析。看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告诉我们:“对正确的意见,必须听,并且照它做。”“对下面来的错误意见也要听,根本不听是不对的;不过听了而不照它做,并且要给以批评。”
第三,要善于团结其他班子成员。《庄子·徐无鬼》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在楚国的郢都有个泥瓦匠。一天,他把白灰涂抹在自己的鼻子尖上,请一位姓石的木匠给他削掉。那白灰就像苍蝇的翅膀一样薄,但石木匠抡起板斧,一下子就把白灰给削掉了,而泥瓦匠的鼻子丝毫没有受损伤。泥瓦匠面不改色地站立着。
宋国的国君宋元公听说这件事之后,就派人找来石木匠,让他再给表演一次削鼻灰。但石木匠告诉他:“我的确能为人削去鼻子尖上的白灰,只是我的合作对象郢人死了,我没有办法再表演了。”(原文:“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郢人死了,石木匠挥斧削鼻灰的绝技居然没有办法再施展。这个寓言故事使我们想起了一句俗话:“好花也要绿叶扶。”正职虽然处于领导集体中核心和主导地位,但也必须有其他领导班子成员的鼎立合作才行。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整个领导班子成员的潜力,才能有效地达成组织目标。因此,正职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其他班子成员。
第四,要有宽阔的胸襟,容人的雅量。作为正职,一定要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这样,他才能宽以待人,严于律己;才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其他班子成员一道工作。而其他班子成员也才能“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心胸狭窄的人,是当不好正职领导者的。因为心胸狭窄者听不得不同的意见,容不得能力比自己强的下属,凡事只能得益不能吃亏。这样的人,是当不好一把手的。正如张闻天在《论待人接物问题》一文中所说的:“气量狭窄、目光如豆的个人和政党,是决然不能‘识人’、‘容人’与‘用人’的。这样的人,这样的政党,决然不能成就什么大事业。”正职领导者胸襟开阔,就能像磁铁一样,把一班人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四)同级副职要能协作共事
常言道:“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是和尚们互相依赖,谁也不负责任,结果造成了没水喝的局面。假如说他们能够相互配合,各负其责,他们就会有足够的水喝了。
事实上,副职之间如果不能协调,不能团结,也会导致没有“水喝”的情况发生。具体说来,其弊端有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影响集体的团结。副职一般都是各自分管一方或几方面工作的,其手下都有一些工作人员。副职之间如果不能协调团结,其手下人员就会不知如何处理跟其他副职领导的关系。与其他副职领导接近,担心主管副职领导不满;只接近主管副职领导,又担心其他副职领导对自己有看法。如果日后主管副职发生变化,由自己疏远的其他副职领导,就很难处理关系。因此,只好谁也不接近。如此以来,就会影响集体的团结。
第二,影响整体的工作。副职虽然担任着不同的职责,分管着不同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工作都是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副职之间如果不能团结协调,各自为政,就会影响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如果遇到需要合作配合的全局性工作,副职之间不能齐心协力,全局性工作就不会顺利地完成,组织的整体功能就会因之减弱。
第三,影响正职的工作。现行领导班子一般都是一正多副。正职负责组织协调副职进行工作。副职之间如果勾心斗角,互不买账,就会增加正职工作的难度,影响正职工作的开展。
那么,副职之间如何协作共事呢?关键要把握以下的方法和艺术。
第一,大局为重。副职虽然分管的工作不同,但这些工作都是党和人民的工作,都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家。因此,副职应该从这个大局出发,以大局为重,求大同存小异,同其他副职搞好团结,大家一道尽心尽力地支持正职的工作,同心同德地为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奋斗。
第二,相互尊重。相互尊重是副职之间协作共事的基础。尊重是人的重要精神需要。如何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敬人者人恒敬之。”你只有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如果你对别人颐指气使,别人怎么会尊重你呢?副职之间不能互相尊重,协作共事又从何说起?因此,副职之间必须相互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工作,不随意贬损别人,不随意支使别人,不嫉妒别人的工作成绩。
第三,相互支持。副职之间相互支持和帮助,是协作共事,实现组织目标的前提条件。一个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集体,才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才能无往而不胜。
副职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帮助,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当某位副职工作遇到困难时,你要能帮助他排忧解难,给他出主意,帮他想办法,鼎立相助,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以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帮助;当某位副职工作出现失误时,你要能勇于为他“补台”;当某位副职工作受到挫折时,你要能诚恳地安慰他,热情地激励他,帮助他从挫折中奋起。千万不能袖手旁观,置之不理,更不能以邻为壑,落井下石。
第四,相互沟通。同级副职之间要想协作共事,离不开相互沟通这一途径。沟通可以消除误会,加强了解,增进感情;沟通可以互补智能,启发思路,创新思想。从而使副职间形成强大的领导合力。毛泽东的《党委会工作方法》就要求党委会要“互通情报”。他说:“党委各委员之间要把彼此知道的情况互相通知、互相交流。这对于取得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不是这样做,而是像老子说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结果彼此之间就缺乏共同的语言。”
第五,见贤思齐。同级副职之间既是天然的合作者,又是潜在的竞争者。因此,能否容人之长,就是对每个副职道德品质的严峻考验。具有高尚道德的副职,能够见贤思齐,不怕别人的水平高,不担心别人的能力强,而是把水平高,能力强的人当作自己的榜样,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每一位副职都能够如此,副职间的协作共事就容易得多了。
第六,明责用权。权责统一,是运用权力的一个基本原则。副职在工作中,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超越自己的权限去管其他副职权限范围内的事,也不推卸自己应负的责任,把自己分管工作的棘手问题推给其他副职。
(五)副职找准坐标支持正职
俗话讲:“好花也得绿叶扶”。绿叶如何来扶好红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副职要能够在正职的领导下,发挥作用,扶好“红花”,增强班子的团结和战斗力,下面几点是要注意的:
第一,找准坐标,明确定位。在一个领导集体中,副职处于重要、特殊而复杂的位置。就全盘工作而言,副职是配角,是执行者;就分管工作而言,副职又是主角,是领导者。因此,作为副职领导,就要既当好“配角”,积极配合主角工作,为达成组织的目标而努力;又要具有主角意识,把自己分管的具体工作负责好。关于副职的坐标定位,笔名为戎马书生所写的《副职的角色特征及副职的作用》一文,说得非常明晰:
其一,在领导职务上是配角,在分管工作中是主角。在一个领导班子里,相对于正职而言,副职无疑是配角,处于从属和辅助的地位。但在其分工管辖的工作范围内,又要唱主角,扮演主要的角色。这既是副职在班子中所处地位的客观要求,又是发挥副职应有作用的内涵所在。
其二,在宏观决策上是配角,在执行决策时是主角。在宏观决策的最后拍板问题上,正职无疑是主角,副职是配角。但是,正职正确的决策离不开有效的执行。从执行这个角度讲,副职又是主角。
其三,在全局工作中是配角,在单项工作上是主角。副职在领导班子中都有明确而具体的分工,就全面工作来讲,副职只对其中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项工作负责,是配角,而对某一方面或某一项工作而言,副职又总是处于具体把关的主体地位,是主角。
其四,在形成核心上是配角,在维护团结上是主角。正职对于班子团结应该起到核心和凝聚作用,否则就形不成向心力和战斗力。副职能力再强,也不能另搞核心。从这一点上来讲,副职只能当配角。但在维护班子团结方面,副职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做团结的模范和表率。
我很认同他的看法,所以,冒昧地引述了他的观点。在此也向他表示感谢和敬意。周恩来总理为什么跟毛泽东主席配合默契?就是周恩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
有人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谋事是毛,成事是周”。尼克松曾讲过这么一句话,毛泽东是拿主意决定大事的人,周恩来是负责执行的。可以讲,尼克松的话有一定的道理。
著名学者金冲及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周恩来也是有意识地使自己主要扮演执行者的角色。一位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过多年的老同志曾跟我谈起过一件事——建国初,有一次他曾问周恩来:“你为什么不做些理论方面的工作”?周恩来说,你怎么也讲这个话?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多具体的事,总要有人去管它。我多管些这类事,就可以让毛主席有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一些更大的问题。”
可见,周恩来从国家和革命事业全局的利益出发,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而他内心确实钦佩毛泽东。也是尼克松讲过这么一句话:周恩来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聚光灯的焦点只对准毛泽东一个人。
梁漱溟曾经讲过,周恩来是绝顶聪明的人。毛泽东召集会议,特别是建国以后,讲起话来经常是国内国外,海阔天空。讲完了,说,就这样吧。究竟怎样?别人未必明白,但周恩来全明白。余下的事就要靠周恩来去贯彻执行了。梁漱溟的话,虽是一家之辞,但起码说明,在重大决策过程中,毛泽东的主导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这之后缺不了周恩来这位总理。同样也说明,毛、周二人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
周恩来甘愿把自己放在“配角”的位置,协助毛泽东工作,就像尼克松曾经说过的:“周恩来总是小心翼翼地把聚焦灯只对准毛泽东一个人。”
第二,尊重正职,维护其权威。尊重是副职与正职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以大局为重的表现。尊重正职,维护正职的权威,要做到以下三点:
其一,不要在背后非议正职。副职跟正职有不同的意见,可以当面交换,但不能背后非议正职。毛泽东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就指出过:“要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不仅‘班长’要这样做,委员也要这样做。不要在背后议论。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来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有问题而不摆到桌面上来,就会长期不得解决,甚至一拖几年。‘班长’和委员还要能互相谅解。书记和委员,中央和各中央局,各中央局和区党委之间的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其二,不要总觉得正职不如自己。如果副职在某个方面的能力超过了正职,也不要恃才傲物,让正职感到不如你。要看到正职的长处。否则,容易使上下级关系紧张。我们看宋朝米芾是怎样做的:
宋徽宗写得一手好字,常自鸣得意地询问大臣:“我的字写得怎么样?”大臣们总是异口同声地恭维:“圣上的字好,天下第一。”
有一天,宋徽宗召来米芾问:“米爱卿,朕的字你看如何?”米芾知道宋徽宗的字不如自己,但又不好当着面说明事实,怕伤了徽宗的自尊。说徽宗的字比自己的好,又有拍马的嫌疑。于是,他机敏地答道:“臣以为,在皇帝中,圣上的字天下第一;在臣民中,则微臣的字天下第一。”
宋徽宗听后,很高兴,夸赞米芾答得妙。米芾的书法超过徽宗这是事实,为了维护皇帝的面子,他巧妙地采取了分类的方法,不把两人直接比较,而是分成两类比较。回答得合情合理,不卑不亢。
其三,不要当众顶撞正职领导。与正职有意见分歧,可以开诚布公地谈,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即使受到正职批评,也要放宽肚量对待,不要当众辩解、顶撞。如果你的建议被正职否决,也不要耿耿于怀。
第三,勇于担责,不争功邀赏。“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正职在工作中出现缺点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对于正职在工作中因不慎或其他客观原因而造成的问题,副职要勇于挺身承担一定的责任,为正职排忧解难。决不能袖手旁观,幸灾乐祸,甚至落井下石。
这里说副职要勇于担责,但并不是说让副职不分青红皂白,不加分析,什么“责”都揽。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分“责”的性质程度,该揽的揽,不该揽的也不要一味揽。一些性质严重,问题重大的错,恐怕是谁也揽不起的!
勇于承担责任是一种美好的品德,但不争功邀赏也是一种高尚的品行。对于自己工作中的成绩,副职一定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正确对待,不张扬,应该把它记在集体或正职的功劳簿上,看成是集体决策或正职领导的结果。事实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即使你推让了,但你的功劳谁也抢不去。
第四,善于揽事,不拆台弄权。善于揽事,并非是说让副职去揽属于正职职责的事,去揽其他领导分管的事,而是说要善于去揽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该做的事情。
其一,善谋其政。副职对自己分管部门的工作,一定要敢于决策,善于管理,执行好正职的决策。
其二,当好参谋。副职是正职的“左膀右臂”,其职责就是要配合、协助正职做好工作。因此,副职在做好自己分管的工作,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同时,还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去为正职出主意,提建议。
其三,巧于补错。对正职在工作中出现的疏漏、失误,要勇于及时指正,巧于修正弥补。不能当事后诸葛亮,更不能背后说三道四。
其四,排忧解难。对正职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副职要在不违背原则的条件下,为其排忧解难。
副职在配合正职的工作中,不仅要善于揽事,还要不拆台弄权,不阳奉阴违,不背后搞小动作。这是领导者必备的官德。
第五,注意沟通,不独断专行。副职在配合正职工作中,要能够与正职实现有效的沟通。遇事多商量,有问题多讨论,该请示时要请示,该汇报时要汇报。不能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独断专行。
(六)与上级产生矛盾的化解之道
世界是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任何一个集体都存在矛盾,没有矛盾的集体是不存在的。可见,与上级领导交往共事,产生矛盾也是在所难免的。
产生矛盾并不可怕,只要能有效地化解矛盾,问题就解决了。但如果不能有效地化解矛盾,小矛盾也会导致大鸿沟。这不仅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对下属的发展也非常不利。因此,作为下属掌握化解与上级领导之间的矛盾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下属与上级领导之间产生矛盾,主要的原因就是彼此的认识有偏差。而这种偏差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彼此缺乏沟通、缺乏理解造成的。因此,下属应该从这种原因入手,寻找化解与上级领导之间矛盾的方法。实践证明,下面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第一,主动与上级领导沟通。记得陈云同志说过:“只有通气,才能团结。”下属与上级领导之间矛盾的化解,也需要通气沟通。作为下属,与上级领导产生了矛盾,应该主动去找领导交换意见,坦诚地将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并真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在必要时,也可针对上级领导对自己的误解而直陈自己的观点,使领导能够真正了解你,从而消除误解,解开矛盾的扣子。
第二,以行动来证明自己。与上级领导主动沟通,是一种化解矛盾的重要方法,但有时候,有的矛盾不是用语言沟通能够化解的,甚至还会越描越黑,越说越说不明白,弄不好,还会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嫌疑。因此,对于那些用语言无法表述清楚,或者难以说破的矛盾,下属不妨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辩白,不解释,而寻找机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事实胜于雄辩。在事实面前,一切矛盾自然都会化解,一切前嫌自然都会解除。汉初时的萧何就曾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释去了皇帝刘邦的猜疑,从而保全了自己。
楚汉战争时,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项羽,萧何则以丞相的身份留守关中,督办粮饷、士卒等事宜。由于萧何的动向关系到战争的成败,加之萧何在关中治理有方,深得民心,刘邦便起了疑心。他多次派人来“犒劳”萧何,其目的是来探听虚实,观察萧何的态度。
聪明的萧何自然明白,刘邦肯定是误解了自己,对自己的忠心有所猜疑。于是,他把儿子送到了刘邦的身边,说是要为刘邦建功立业,实际上是让儿子去做刘邦的人质。
刘邦见此情形,疑心顿消,误会顿除,又恢复了对萧何的信任。
面对刘邦的误解、不信任,萧何没有采取上疏的方式,来为自己辩白。因为他知道,这种事情是越辩白,越辩不明白,只能遭致刘邦的更大疑心。所以,他便用行动来证明自己。事实证明,他的方法是有效而成功的。
第三,学会理解领导。人们常说“理解万岁”。的确,如果上下级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矛盾就会极大地减少,而且即使有矛盾,也会及时地化解掉。
工作交往中,不但上级领导应该理解下属,下属也要学会理解上级领导。学会不去用理论来苛求他,而是从环境的和人性的角度来接受他、分析他、理解他。
作为上级领导,他的权力比下属大,地位比下属高,但他的责任也比下属重。而且他身处繁杂的工作环境中,往往承受着更大的工作压力,他几乎必须把所有的心思都用在工作上,因此,他就可能忽视了跟下属的交流与沟通,从而与下属之间产生了误解和心理隔阂。
如果下属理解了上级领导的难处,就会对上级领导多一些宽容。
第四,开展必要的批评。虽然说下属要学会理解上级领导,对上级领导多一些宽容,但并不是说无原则地宽容。如果上级领导的一些行为“欺人太甚”的话,也需要通过批评来进行合理的斗争。当然,批评要对事不对人,要与人为善,并且要讲究批评的方法和艺术。
(六)跟平庸的领导相处之道
领导者是社会的精英,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们并不能否认,有的领导也很平庸。在一个班子里,如果正职或者副职很平庸,您作为班子成员如何跟他们相处,是很讲究方法和艺术的。
第一,要正确认识平庸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虽然在干部制度上做了较大的改革,如废除了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建立健全了干部离退休制度;如在干部的选拔任用上打破了单一的委任制,实行了选任、委任、考任、聘任等多种任用方式并举的新机制,等等。但这些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彻底解决干部制度不完善的问题。领导者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能官不能民的现象,“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此,致使一些平庸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了领导。既然如此,如果有谁遇到了平庸的领导,谁就得调整好心态,“既来之,则安之。”既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垂头丧气,坦然面对这一问题。
人们可以列举平庸型领导者的许多不足,如优柔寡断缺乏主见;思维混乱没有头脑;能力不强却嫉妒下属的才能;疑心过重,不信任下属等等。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对于能力强的下属来说,平庸领导也有他的可爱之处。在平庸领导的手下,能力强的下属更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禅是一个典型的平庸型领导,人称“扶不起的阿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刘禅的平庸,成就了诸葛亮的一世英名。
刘禅对于治国方略几乎一窍不通,而且优柔寡断,没有头脑。《三国演义》上说,“蜀汉后主刘禅,自即位以来,……凡一应朝廷选法、钱优、词讼等事,皆听诸葛丞相裁处。”
可见,刘禅的平庸,当然也包括刘备,给诸葛亮提供了宽松的执政环境,使诸葛亮的才能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如果诸葛亮遇到的不是刘备和刘禅,而是曹孟德和曹丕,恐怕他的治国安邦之策,他的发展经济之法,他的运筹帷幄之术,就难能有用武之地了。如此以来,诸葛亮也就难以在历史上存在了。
所以,如果你遇见平庸型领导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在于你自己是否真正有水平、有能力。如果你自己真正有水平、有能力,你就可以像诸葛亮一样处理好与平庸领导的关系,淋漓尽致地发挥你的才能,发挥你的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有时候,你所认为的平庸领导其实未必平庸,也许是自己不能认识自己的才能,或者以偏概全所导致。记得阿拉伯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湍急的河流上,行驶着一条小船,船上除了船夫以外,还有一位哲学家。
哲学家问船夫:“你学过外语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又问:“你学过历史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摇摇头说:“那么,你失去了生命的一半。”
船继续往前走,哲学家接着问:“你学过数学吗?”船夫答:“没有。”哲学家摇摇头说:“你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
这时,一阵大风刮来,把小船掀翻了。船夫看着在水里挣扎的哲学家,高声问:“你会游泳吗?”哲学家答:“不会。”船夫说:“那你就要失去整个生命了。”
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何人都会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千万不要骄傲自满,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我们在跟平庸的领导相处时,也应该这样认识问题。我们必须注意反省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才能。千万不能认为领导平庸,自己就骄傲自满,自以为了不起。
第三,即使领导平庸也有相处的方法。遇到平庸型领导,要“既来之,则安之”。但这并非是要你听之任之地在平庸型领导的手下混日子,而是从心态调整上要如此。在行动上,则要对平庸型领导鼎立相助,善待领导。诸葛亮即是如此。他对刘氏王朝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处在平庸领导者手下的领导者应该像诸葛亮学习,作一个智慧者。
一般说来,平庸的领导遇事常常没有主意,智慧者在看到领导遇事没有主意时,决不会袖手旁观,而是坦诚地献计献策。
平庸的领导者常常会嫉妒下属的能力、才干,智慧者在遭到领导的嫉妒时,决不会火冒三丈。因为他知道,如果火冒三丈,更是给“妒火”火上浇油。他会理智地包容领导、体谅领导;他会明智地佯装不知,继续安心工作,并以真诚的态度帮助领导,使领导的能力得到提升。
平庸的领导者常常多疑,不信任下属。因为他自己能力有限、才干不足、缺乏自信,所以,对下属提防有加,总是担心下属说自己的坏话。智慧者遇此情况,一般是谨慎行事,并注意经常请示汇报。
(七)应对嫉妒型领导的策略
一群比餐桌还矮的店员正在桌椅板凳之间忙活着,仅比桌子高一点儿的武大郎,在掌柜的桌子上打着盹儿。就在这时,一个高个子来应聘,一个店员很神气地告诉应聘者,“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
这是中国著名的漫画大师方成先生九十年代的作品《武大郎开店》里的情形。自这幅漫画之后,人们就把那些心胸狭窄,容不得部属才能超过自己、嫉妒下属才能的某些领导称之为“武大郎开店型领导”。
在一个班子里,要是遭遇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的确是一种悲哀。因为这种类型的领导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为了不让比自己能力更大的人冲击自己的“既得利益”,总是毫无顾忌地把一些能力比自己高的人拒之门外,或者千方百计地打压那些已经“进入门槛”的人才。
面对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下属必须要有巧妙的相处策略,才能免受挤对。
一般说来,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嫉妒下属,主要是嫉妒下属的才能和功名。因此,如果有人遭遇了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就要采取以下的策略:
第一,表现才能有“方”。所谓表现才能有“方”,就是要有分寸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千万不要在领导面前张扬、显示自己的才能。否则,其患无穷。杨修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据《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记载,曹操出兵汉中,与刘备相持不下,进退维谷。这一天,他正在喝鸡汤,夏侯惇走进军营,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于是,夏侯惇便将这一口令传了下去。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得到消息,很是惊讶,忙向杨修请教原因。杨修告诉他:“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于是,各营军士都打点行装,准备退兵。
曹操见状大惊,了解到详情后,异常愤怒,斥责杨修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于是,喝令刀斧手把杨修推出辕门斩了。
曹操杀杨修,后人多有评说。清初毛宗岗说:“杨修之死,在于‘不善处人骨肉’。夫以正直忤操,则罪在操;以不正不直忤操,则罪在修。故修之死,君子于操无责焉。”(《三国演义》毛批)。在毛宗岗看来,杨修的死是自取其祸,根子在于他不懂得处世之道,乱说话。
毛宗岗的话是很中肯的。杨修如果对自己的才能不张扬,收敛些,是不会身首异处的。可惜,他不懂得这一处世之道,结果做了刀下鬼。
第二,面对功名要推让。谦虚谨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面前,下属更要发扬这种美德。要尽可能地将成绩归功于领导和集体,以免“功高震主”。要知道,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是最容不得下属的功名在他之上的。如果下属的功名在他之上,那下属的日子肯定不会好过,他会想方设法让下属难堪,甚至让下属“下岗”。
第三,采取“弱兵”之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虽然才能不济,但也并非什么都不行;下属水平再高,也不一定什么都在领导之上。下属应该意识到这一点,而且在适当的时候,将自己的弱项表露给领导。在你的弱项面前,武大郎开店型的领导会得到一种心理满足,从而减轻对你的嫉妒。
比如,你的领导围棋下得不错,而你的围棋不怎么样,你就不妨在下围棋上向他“挑战”,几个回合下来,当你被他杀得一塌糊涂之时,他的心理也就找到了平衡点。
第四,运用“请教”之道。所谓“请教”之道,就是要学会在领导引以为骄傲之处向他请教,并表达自己的羡慕,进行赞扬,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无知”。
比如,某单位张处长撰写的一篇论文获得了省社科系统的一等奖,并代表获奖者讲话。表彰会后,他的领导王副局长不无妒意地对他说:“名声远扬嘛!感觉一定不错!”
张处长平日里知道这位王副局长心胸不宽,听他这样一说,更清楚王副局长的妒意了。于是,他机敏地说:“别提了,从来没见到过这样的场面,站在台上,我的腿肚子都要转筋了,紧张得不行。真佩服您,每次您在台上讲话,都那么镇定自若,真希望您能给我传授点经验。”
听了张处长的话,王副局长心中释然了。虽然表面上说,“哪里,哪里”,心里却很得意,也畅快了许多,对张处长的态度也恢复了常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