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太原街街道铁军社区
社区是百姓这个集体、自治组织中的大家长,如同母亲一样承载着其自己辖区百姓一生的相关事项,比如一个新生儿出生后需到社区办理与出生相关的手续,出生后其社会保险缴纳归社区这个大家长负责。当这个小伙子长到青少年时期,社区要对其进行青少年教育,为其讲解社会规范,传授社会正能量。度过青少年时期后,在其成年、中年、老年时,如果遇到生活困难、就业困难、住房困难、养老困难时,社区会对其进行帮扶。社区承载着政府交办的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福利,关注着每一个家庭的生活。社区在关注居民物质生活的同时,还肩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家风家教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好的家庭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的传承,家风家教是每个家庭家训的根基,有了家风家教做根基,使“诚信、道德、正直、和谐”等正当风气在子孙后辈中生根发芽,将此品行发扬光大,绵绵流传。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从古至今就讲孔孟之道,家风家教自然而然地相传良久。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使得“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家风对一个家庭至关重要,千千万万个家庭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因为一个家庭如果有良好的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和睦兴旺,如果无数的家庭传承优良的家风,那么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就会充满和谐。好的家风可以蕴积涵育出无数的忠心报国、勤俭节约、刻苦钻研、敬业奉献、乐于助人的志士仁人,必然可以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必然可以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巨大贡献!
铁军社区自开展以“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来,围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结合文明家庭、最美家庭、和谐社区的创建活动,分批分类挖掘选树一批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典型,并通过征集评选,优选出一批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好家风好家训。
田树林老人是铁军社区的优秀老党员,其秉承了先辈们的训教,从小立志做一个好人,一个对家族和社会有用的人。用“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这句盛世之训,田树林老人开启了一个家庭应有的好家风和好家训,建立了一个兴旺和谐、甘于奉献的好家庭。这对于社会和国家而言,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国是大家,每一个家庭都是其中一分子,是这个整体的一个细胞。
田树林常说祖辈非常讲究家规和家训,他用仁、义、礼、志、信为晚辈起名,并以家训教晚辈做人要忠孝、仁义,对人要礼让,做事要有志向。
田树林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家教,离不开长辈的影响和教诲。家风对于一个人成长以及确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不可缺的。
田树林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工厂做过修理工、装配工、车工、办公室工作人员。1962年工业下马,被调到服务行业,这期间他做过收款员、保管员、业务员、门市主任、部门经理和党支部书记,1986年后被调到沈阳饭店任常务副总,并被选为党委成员。2002年8月,老人退休后并没有安心在家修身养性,而是心系广大群众,愿意为人民群众奉献自己的力量,其想法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之后他开始担任铁军社区“党员家庭楼院服务站”站长,而且成为一名义务宣传员。
在田树林的带领下,其所住的楼院已形成了一个助人门类齐全的爱心网络。他以成本价给居民更换灯泡、灯管,不顾自己年老体弱,坚持写大院的两块黑板板报,同时积极宣传社区的“利国利民的行为规范”,并及时采取行动组织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活动,将旧衣物统一收集后邮寄偏远地区。他不但能为百姓做实事,还能积极主动宣传党的政策和院里的好人好事。他时常参加党课、征文等活动,同时发挥所长在社区党员学习时为社区党员讲党课,并提倡大家讲文明、树新风,做些健康文明的活动,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净化人们的心灵,树立社会新风尚。还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向上的各项活动,并教育家庭成员要遵守法纪,营造和顺、美满的家庭氛围。每逢下雪,他总是第一个下楼除雪,方便居民出行。
李植圃一家是一户普通的中国家庭,是由一名教师和一名军人组成的家庭。夫妻二人以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忠诚,勤奋地战斗在各自的岗位上。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这对夫妻分多聚少,三十多年来他们过着分居的生活,每逢节假日才是家人团聚的日子。尽管有很多困难,但夫妻之间从未有过大的矛盾,婚后五十多年来从未有过激烈的争吵。特别是退休后,两位老人天天相伴,经常参加社区和军休北陵服务管理中心的活动,他们家曾经被军休北陵服务管理中心评为
“模范家庭”。
家教家风培育,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载体。铁军社区利用宣传板、黑板报、条幅、墙体画、宣传画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好家教好家风”内容。宣传家教家风目前有大展板23块、楼道展板27块、墙体画3面、墙体字2处、墙体黑板报2块、典型家教家风光荣榜2块、移动双面展板架5个及长廊宣传海报10面等,还面向社区征集典型家庭15户,建立了家庭档案示范户。
铁军社区除宣扬家风家教外,还关注其他一些精神文明建设层面的活动。社区请来舞蹈老师为居民提供舞蹈、声乐、书法、肢体、礼仪、气质等方面的教导,报名人数达到百余人。社区还为家庭主妇们提供学习为生活制造美味佳肴这一手艺的机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每节课都让大家受益匪浅,大家还建立一个微信群交流、探讨,群友们都兴致勃勃,个个热情高昂。社区还特邀请养生专家,每周为社区老年人做一节养生讲座,现场气氛活跃,每次讲座结束时,大家都会意犹未尽纷纷地留记讲师电话,便于课后答疑。
从社区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中,社区居民收获了友情,拥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从此邻里间不再陌生,相互间熟络起来。在社区的组织下,社区居民组建了十几个志愿者服务队,在平日里为社区活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庭、家教、家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和具体展示。铁军社区将继续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教育载体,提高教育效果,让好家风好家训深入人心。要积极开展家庭健身、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各类活动,广泛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推进“三个注重”工作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通过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展示普通群众的凡人善举,讲好公众人物、先进模范的家风家训故事,用真实的事例感染人、启发人、教育人。
金丽:“九大妈”志愿者在行动
——记太原街街道民族社区文明家庭
金丽是民族社区一名“九大妈”志愿者,她退休后热心服务居民,全心全意为居民多办事、办实事,多次慷慨解囊帮助困难居民渡难关,做群众的贴心人。金丽同志在她所管辖的居民小区里,就像一团火,在照亮了自己的同时,更温暖了他人。他们将特困户、精神病患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刑满释放人员、空巢老人等,视作自己的亲人,不放弃,不抛弃,将他们全部融入社区温暖的大家庭中来。有一个有暴力倾向、精神二级残疾的居民任玉涛,没有工作,自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又因为有暴力行为,经常砸东西。面对这种情况,金丽是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她组织社区居民志愿者到任玉涛家打扫室内卫生,帮助他安装电灯,接自来水等,同社区低保干事一道,帮任玉涛办理了低保,从根本上解决了任玉涛的生活问题。金丽还带领居民志愿者为任玉涛捐赠生活用品,捐单衣、棉衣、棉被、锅碗瓢盆等,以后更是夏送单衣冬送袄,对他的照顾无微不至。经常探视,帮助他收拾卫生,安排日常起居生活。
对于民族社区辖区的孤寡老人、残疾人,金丽心里有一本明细账,谁家有人生病了、谁家换季该添衣服了、谁家该买米了,她心里清清楚楚,时刻都挂在心上。汪颖就是她照顾的一个典型例子。汪颖是四支部管辖内的一名居民,家里三口人,汪颖和丈夫均是一级盲残,他们有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金丽经常去汪颖家,过问生活有无困难,帮助解决难题。秋天时,看到一家三口还穿着单薄的衣衫,她便将汪颖全家的毛衣毛裤,全部拆洗重新织好。这对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活儿,十几个日日夜夜的操劳,织进了浓浓的爱心。这普普通通的毛衣穿在汪颖一家人的身上,更是暖在心里。有一次,汪颖生病住院,金丽知道后,马上去探望,并给她买了许多鸡蛋和水果,为她增加营养。汪颖非常感激金丽对他们一家人的关心,更感激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
帮助孤寡老人,也是金丽和志愿者们的一项专项工作,高佩云、张永兰都是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这些孤寡老人成了志愿者义务服务分队的特殊照顾对象,吃、穿、住、行、生、老、病、死,他们时时处处记挂在心里;他们为孤寡老人送吃送穿;节假日慰问,他们帮助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看病,挂号、交款、取药、打点滴,事无巨细,关怀着每一位孤寡老人,让他们愉快地度过晚年,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对老年人的关爱。
金丽同志的无私奉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社区居民,很多群众由衷地说,愿意成为“九大妈”志愿者。相信有这些志愿者做榜样,一定会有更多的居民加入到“九大妈”志愿者的队伍中来。
董国锋:关照邻里热心肠尽职尽责当院长
——记太原街街道中华社区文明家庭
家住北一马路118号大院的董国锋一家人是大院邻里皆知的“名人”。他十年如一日参加社区巡逻、帮助邻里解决生活困难、尽职尽责当“院长”,邻居都亲切地叫他董院长。
北一马路118号大院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一座老旧的居民住宅,一层全部被改建成商铺门市,出租房不少,外来人员较多,人员复杂,居住环境较差。
2011年,大院委员会改选,大家一致推选在职的公安民警、共产党员董国锋为大院院长。董院长上任以后,第一件事就是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由于一楼开饭店的较多,院里下水井经常堵塞,院内污水四溢,居民无法用水,开始是各户摊派掏下水的钱,可是次数多了,很多人就不愿意掏钱了。董院长和大院委员宋汉生就主动把掏下水的活儿包了下来。这活儿不仅累,那恶臭味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他们的行为让居民很感动,以后大家用水时也就注意把一些容易堵下水的东西捞出来,下水堵塞的问题就这样慢慢解决了。
要入冬了,董院长看到各单元楼道窗户破碎了很多,会影响冬季保暖,他就买来玻璃和钉子,把坏了的木头窗框钉好,把玻璃安上。尤其安装高楼层的玻璃是有危险性的,真是很不容易。五个楼口干完了,可把董院长累坏了。居民看在眼里,暖在心上。
2011年春天,董院长看到门口的大铁门已经锈迹斑斑,尤其大门上的铁网损坏严重,里出外进的铁网经常刮伤行人,刮坏衣服。董院长心想,一定得想办法将大门修好。于是他拿来自己家的铁网,找来电焊机,亲自抄起焊枪,门卫老宋在一边帮忙,他俩一连干了两三天。居民们夸他:大董还真有两下子,活儿干得很漂亮!老宋又找来油漆,两人把大门又刷了一遍。就这样,一扇崭新的大门就呈现在了大院居民面前,居民个个拍手叫好。
2011年夏天,董院长刚装修完房子,正在给孩子筹办婚礼,这时他看到有几个单元的楼梯破损严重,居民上下楼都得小心翼翼,还有年岁大的老人下楼摔伤过。董院长又和门卫老宋商量,决定把楼梯修补一下。说干就干,他俩找来工具、水泥、沙子,筛沙子、和水泥、抹楼梯和缓步台。正值盛夏,人们坐着都流汗,可是他们一连干了几天,还要把抹好的楼梯用木板盖上,要不然水泥未干,怕踩坏了。又用盆端水,浸水养生,使抹好的楼梯更坚固些,每天他俩都是汗水湿透衣背。当人们走在平整的楼梯上时,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有几位退休老人在一起议论这件事时,感慨地说:“国锋这人真不错啊,人家家里正忙着办婚事,还给大家做好事,咱们辽宁有个郭明义,咱们院里有个董国锋啊!”
董院长上任以来,还经常利用下夜班的休息时间,为改善大院的环境奔波忙碌,比如,他和社区领导反映了水泵房的问题。社区宋书记对居民吃水问题非常重视,马上与自来水公司联系,使水泵房改造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改善了居民用水质量。同时,社区还为大院铺设了沥青路面,增设了健身器材,大院门前的下水道改造工程也如期完成。
一些居民常常因为下水堵塞、楼道乱堆放杂物发生纠纷,影响邻里关系。这些事情反映到董院长那里,他就想方设法去帮助解决。有些人表面上答应了,但就是不动,董院长不急不躁,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讲明利害关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董院长用他的真诚使很多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董国锋还积极参加并带动社区退休党员参加各项活动。在2016年庆“七一”党员活动中,大院的退休党员表演了诗朗诵、小合唱等节目。
群雁高飞头雁领,榜样感召一班人。董院长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率先垂范的精神,带动了大院委员一班人。现在大院委员都积极努力工作,为建设文明小区献计献策。
董国锋就是这样一个人,热心帮助大家。他的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在孩子们的心中,董国锋就是榜样。他以行动感染着全家,老伴和孙女们也加入到热心助人的队伍中。与人为善、帮助他人,这是董国锋一家人所坚守的美德和家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良好的家风是一个家庭无形的财富,是一种不必刻意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仁爱孝悌”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泛爱众”更是将这种仁爱和友善从血缘宗亲的束缚中打破,从而上升到了对不同身份的人的关爱。仁爱友善的家风,不仅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道德纽带,更是维护健康良好社会秩序的伦理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