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
和平区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成立于2002年9月,地处沈阳市和平区南三好街7-29号,位于沈水湾公园以东,青年大街以西,大二环以南,浑河以北。社区各园区实行封闭式物业管理,园区环境优美。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3名,残疾人专干1名,公益性岗位2名,办公用房面积1400平方米,有规范整洁的社区办事大厅、社区党员活动室、老年日间照料站、未成年人活动室、调解谈心室、社区文体活动室、医疗康复室、健身活动室、图书室、书画室等,为居民提供计划生育、社会保障、治安调解、老龄、妇联、医疗保健等便捷的服务。社区还有和平区惠民医院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保健服务。社区党委结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以“大爱新世界,友爱新生活”为工作理念,打造新世界花园社区“家”文化服务品牌,以家之小爱国之大爱,扬好家风树爱国情。
在祖国华诞到来之际,2016年9月23日,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党员群众欢聚一堂,组织“国庆家味道”社区百家宴活动,同庆祖国生日。来自社区的百余户居民端着自家烹制的美味佳肴到活动现场,有莲花菠菜、火爆腰花、玉兔丸子、枸杞银耳南瓜羹、糯米排骨丸子、水晶饺子等,更有西方味道的葡式蛋挞、手撕面包,日式的寿司卷,等等。一盘盘菜,一杯杯茶,冲破了钢筋水泥墙的阻隔,近百名党群居民,熟识的或是陌生的,大家相对而坐,同品百家菜,共吃一锅饭,边分享菜肴,边叙着家长里短,场面热闹非凡。在欢声笑语之间,营造和谐的邻里氛围,共同分享和谐、文明、健康的幸福生活,同时也对祖国华诞献上了深深的祝福。社区里的百家宴,溢出了浓浓的幸福味。
2016年10月12日,新世界花园社区举行首届“家教家风百家谈”座谈会。座谈会上,边春阳、马绍先等5个居民家庭,广发银行、居家无忧7号店等驻街单位紧密联系各自家庭和单位的实际,围绕家教、家风、家训、家德等方面,讲述了各自家庭所亲历的家风故事和父母长辈通过教诲和行动传承良好家风的感人事迹。发言的家庭代表一致认为,家风家教积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反映居民的意愿,适应时代的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微观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书香家庭代表马绍先谈到,优良的家教家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对每一个家庭都具有涵养作用。古往今来,我们民族的先辈重视家风教育,诸子百家和《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教义影响千年,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无不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反映在家庭教育中,就要努力营造孝老爱亲的环境,助人为乐、甘于吃亏的情操,实事求是的作风,立志成才、勇于担当的精神。妇女代表陈蕾就女同志如何在家风家教中发挥作用,处理好女儿、妻子、母亲等多元角色,使女性的精神成长得到正确引导和滋养等问题,畅谈了自己对最美家庭和美好家风内涵的深刻理解,并对和平区如何进一步做好家教家风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居民边春阳结合自己的家庭,谈到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家长应更新教育观念,注重言传身教、合理引导,通过掌握科学的方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遵循,让每一个家庭都认识到家风家教的重要性,通过一个个家庭的改变,实现社会风气的转变。其他家庭和行业的代表也谈到了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现代家风的形成机制,形成宽广的视野与胸怀,养成遵纪守法、追求理性、严格约束、讲究诚信的日常习惯,家长要带头正好家风、管好家人、处好家事,在行动上当好表率,为净化家庭环境、营造廉洁家风做出贡献。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自和平区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活动以来,社区的广大居民家庭积极响应,广泛参与,通过精心设计载体活动,征集家风家训,树立身边好人,培育和涵养了不同特色的“家”文化,“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事迹不胜枚举,好家庭、好庭院、好社区越来越多,“家”文化在南湖地区越酿越浓。今后,要让社区、小区、家庭都在围绕家文化的主题下彰显自己的特色,强化落细落小落实,推动家教家风工作不断深入。
新世界花园社区先后被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评为“辽宁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社区”,被沈阳市委、市政府评为“沈阳市和谐社区建设先进社区”,被和平区委、区政府评为“和平区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活动先进社区”,被和平区社区建设领导小组评为“三星级和谐社区”,被沈阳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辽沈晚报》评为“迎全运志愿社区”,被和平区民政局评为“365易”民生工程服务标兵社区,被沈阳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沈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评为“2012年度节水型社区”。
新世界花园全体社区工作人员以“用我们优质的服务,换您满意的微笑”为宗旨,全力打造家文化品牌,竭尽全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把社区环境建设得更加优美舒适,为居民营造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任捷:传承和睦家风
——记南湖街道新世界花园社区文明家庭
今年的清明节,任捷和来自各方的家族成员一起到已故的爷爷奶奶和母亲的墓地去扫墓,回来又与父亲及兄弟姐妹一起聚餐。回忆近百年来这个百人大家庭能够至今和睦相守、枝繁叶茂,任捷觉得特别要感谢她的奶奶和妈妈这两位女性,她们在不同时代为家庭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她们给这个大家庭做了榜样,奠定了坚强勤奋的基础,搭建了舍己互助的平台,注入了爱国爱家的思想,践行了真善美德的传统,献出毕生的心血和无私的爱。
一、刚强明理的奶奶
任捷的爷爷过世很早,撇下她的奶奶和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给家里朝不保夕的生活又加了一层霜,日子更加艰难,全靠奶奶一个人为人家洗衣、缝补赚钱养家,省吃俭用辛苦度日。奶奶虽然不识字,但非常明理,无论日子过得多么艰难,都想尽办法从亲戚那里东拼西借凑学费让任捷的父亲上学读书。任捷的父亲没有辜负重望,在校除了学习,还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为解放全中国贡献微薄之力。
任捷的奶奶经常叮嘱家人不要忘本,是共产党解放了中国,培养了你们,一定要听党的话,跟党走,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奶奶始终勤俭持家,经常将节省下来的粮票给男孩多不够吃的邻居家,体现远亲不如近邻之意。每逢亲戚来看她,总是留下吃饭,哪怕抓上几把花生米或者绿豆,也决不让亲戚空手走,对远道来的亲戚一定要拿上回去的路费,总是拉着人家的手送到楼门口或是院门口、车站,体现亲情难舍难分、保持走动来往之意。更加让晚辈们服气的是,她每天坚持在收音机旁收听新闻,关心国家时事,接受新的文化思想,经常对思想封建的街坊邻居进行开导。在奶奶的身上,任捷学到了很多,奶奶让她明白要传承坚韧不屈、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要牢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二、严慈友善的父母
新中国成立后,任捷的父亲参加了工作,担起养家的重任,每月拿到工资无论工作到多晚都要送到任捷的奶奶手上,分担家用,无论走到哪儿都要带回特产给老人尝尝。任捷的父亲始终忠诚于党的事业,受到同志们的敬重,工作恪尽职守,一生清廉自律。任捷的母亲是新中国的女性,工作中积极向上,聪明贤惠和善,生活上心灵手巧,十分能干。1965年,任捷的父亲被国家秘密派到国外工作,她的母亲默默担负起上有七旬婆婆、下有三个幼小女儿的生活重担,毫无怨言地支持丈夫的工作。尽管生活负担重,但任捷的母亲并未因此影响工作,更没有因此怨天尤人,当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她总会主动关心给予援助。正因如此,在任家这个大家庭中,不论是血脉相连的亲,还是因婚姻形成的戚,都对任捷的母亲非常敬重和爱戴。亲戚朋友有什么想不开的事情,总是找时间与任捷的母亲聊聊,把心里话说给她,她总是耐心地倾听,再用温和的话语给予开解,帮助他们打开心结。
任捷的父母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上更是相互扶持,相亲相爱。任捷的母亲59岁时因接连的重病失去了活动能力,任捷的父亲放弃优厚的工作待遇,日夜守候在妻子身边,精心照顾,缓解她因病痛产生的种种不适。有了父亲的陪伴,任捷母亲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与病魔斗争了12年。在父母身上,任捷看到了亲情与爱情的升华,看到了温馨与感动,父母的相守让她更真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幸福。
三、和睦家风的诠释
岁月带任捷走近六旬,幸福富足的生活让她更加懂得珍惜。母亲走后,她将父亲接到家中,专门准备了采光最好的房间,让父亲能住得更为舒适。任捷退休之后便整天陪伴着父亲,并把一手的好厨艺用在父亲的一日三餐上,让父亲吃得丰富营养。闲暇时,她经常开车带父亲去公园赏花,看看城市的夜景灯饰,到商场购物。任捷的儿子在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工作,虽然不能常常见面,但经常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联系,儿子也能主动打电话回家,减少家里人的牵挂。去年,任捷的儿子在天津结了婚安了家,媳妇善良贤惠、勤奋肯干。有一回任捷与亲家通电话,亲家同她讲,去看望儿子他们时,小两口为他们接风,在家做了一桌好饭菜。任捷听了后十分高兴,儿子的小日子过得好,不用她太过操心了。如今,她真正地体会到为人女的孝顺、为人妻的尊重、为人媳的贤惠、为人母的牵挂。家的意义对任捷而言更加重要,她也似乎理解得更为透彻了。
法国著名作家罗兰曾说过:“生命不是一个可以孤立成长的个体。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优秀的家风不用好大喜功,能够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为原则,从细微处着眼,从点滴小事做起,让好家风变成无言的教导代代相传。家庭生活中父母或许并不会特地给子女们一些教诲,但是家庭里的气息,每个成员的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一个温暖的家庭,亲人间的爱、奉献和包容会造就一个有温度的人。
任捷的心愿就是用微薄之力为身边的人做点有意义的事,因此她经常与朋友们一起到敬老院搞义务公益活动,当然,她更希望自己的大家庭能幸福和睦,兄弟姐妹们都能快快乐乐地生活。生活的点滴就是最好的传承教案,时刻激励每一个人做优秀中华子孙,传承和睦家风,诠释感恩,延续真爱。
赵向红:用爱撑起家的一片天
——记南湖街道中科院社区文明家庭
她叫赵向红,今年59岁,生活在一个四口之家,和千千万万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一样,生活不算富裕,但也和美。让人敬佩又感动的是,除了还没退休经常加夜班的丈夫以及大学刚刚毕业的儿子,她还数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先天性一级残疾的51岁的小叔子。
赵向红的小叔子原本是和婆婆一起居住的,当时赵向红每天也会到婆婆家照顾婆婆和小叔子的饮食起居。2013年的一天,赵向红像往常一样去看望婆婆和小叔子,刚进家门,发现婆婆趴在床上再也起不来了,一旁的小叔子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小叔子虽然已经51岁,但因为先天性残疾,生活不能自理,不会说话,行动也困难,唯一能做的就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婆婆走了,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就全部落在了赵向红的肩上。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叔子,赵向红就将小叔子接到自己家中,一起生活。丈夫常年加夜班,对照顾自己的弟弟时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除了闲暇时带弟弟洗洗澡遛遛弯儿,其他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赵向红来照顾。赵向红也从未因此抱怨过什么,反而觉得照顾小叔子是应该做的。她每天将小叔子的屋子打扫得干净整洁,早中晚变着样地做饭菜,天天如此,一经数年。邻居们都知道她家的故事,常常感慨赵向红的善良与贤惠,说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过如此。
婆婆走的时候,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婆婆“压在上面”,赵向红不会对小叔子那么悉心照料了,赵向红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她照顾小叔子的真心实意。小叔子吃得比以前更加营养健康,水果从不间断,身上的衣物总是干净整洁的,过年买了新衣服穿在身上他也知道美美的。虽然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子”,但赵向红认为小叔子并非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感受不到,他更像个不知世事的幼儿,也有着自己的喜恶。婆婆走后,小叔子的失落、神色低迷,赵向红都看在了眼里,她说以前都是婆婆照顾他,现在婆婆不在了,不管家里人怎样细致地看护照料,都没有可能去代替母爱,自己能做的是在衣食住行上尽量满足他的需求,慢慢地用亲情去温暖他,弥补他心里的创伤与难过。
赵向红的小叔子就像一个孩子一样,每件事都需要赵向红悉心地照料。刚把小叔子接回家一段时间,赵向红发现小叔子拉肚子,身体情况不是很好,而一起吃饭的自己和丈夫却并没有症状。排除了“没吃好”的原因,细心的赵向红发现,是小叔子吃东西不知道节制引起的。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吃很多,很多时候赵向红把食物放进冰箱后,小叔子会自己取来吃,正是因为吃得过多,小叔子才会发生肠道不舒服的情况。从这件事开始,赵向红开始更多地关注小叔子的生活细节,为了小叔子的健康,他还给小叔子制订了饮食计划,每天吃什么、吃多少,都要按照标准来,不能吃得过多,把每天的食量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此后小叔子再也没因为进食量而产生任何身体不适。
赵向红每月的退休金很少,小叔子的低保也只有每月的700元,不多,但还是能保障基本生活。一旦小叔子生病,这点钱就完全不够花了,赵向红经常花钱为小叔子治病。邻居们都了解赵向红家里的情况,常常劝她,婆婆都走了,就把小叔子送走吧。赵向红却不同意,她说照顾小叔子是自己的义务,真要是送走会惦记也舍不得,这么多年都习惯了,他是亲人,更是家人。想当年婆婆刚生下小叔子的时候,医生曾说这样的孩子最多只能活到7岁,然而就是因为一家人的悉心照料,现在他已经51岁了,他们全家还会继续照顾他,和他一起幸福地生活。
赵向红说,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在家中表现得更加细致入微。一家人就应该相互包容、照顾。她也常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人要善良,要有包容心,对家人更应如此。
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夫妻和睦是家庭和谐的坚实基础。赵向红与爱人结婚后,想对方所想,为对方所做。赵向红知道丈夫心疼婆婆与小叔子,所以善良的她数年如一日地照顾着婆婆与小叔子,即使在婆婆过世之后也一如既往地照顾着小叔子。她说,在生活中夫妻就应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照顾,照顾他的家人也是应该的。赵向红就是这样用她的爱维护着家庭的幸福。结婚多年来,她用她的胸怀构建起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她的举动赢来了亲朋、邻里、同事的称赞。
赵向红年轻时曾经是中科仪的一名职工,擅长美术制图,常常出差到处游玩,退休后因为要照顾小叔子就一直没能出去旅行。尽管如此,赵向红并没有荒废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而是积极参加社区书画班的活动,通过几年的学习,现在她的绘画水平更上一层楼,画好的作品常拿到社区参加展览,有的绘画作品还通过选拔参加区里的展览。除此之外,她也是社区党员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党员志愿活动,平日里社区有绘画方面的工作她都会主动提出帮忙。赵向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谈举止无不影响着子女。赵向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她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儿子,她用实际行动教育着儿子,做人要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人有礼,学会感恩,在物质与精神上给孩子及时的教育与引导。她还常鼓励儿子开阔眼界,要儿子多学学课外知识丰富自己,多出去走走见见世面,让人生更丰满、更有意义。
赵向红的家庭是一个普通又不平凡的家庭,十几年来,他们互帮互助,用自己的方式携手走过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用爱心构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最美家庭,用亲情诠释了家的真谛。
家风是一种特殊的传统,凝聚着每个家庭先辈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又因子孙后代的认同和传承而持久存在。虽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成功方式不尽相同,但每个人的成功原点几乎都与良好家风密不可分。传承爱岗敬业的家风,把工作当成一项事业去经营,是让自己的人生价值无限延伸的正确途径。爱岗才能敬业,敬业方能成功,爱岗敬业不仅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是每个人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前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