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马路湾街道省委社区
省委社区党委在和平区开展的“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中,以弘扬“家”文化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优秀庭院和楼道,精心设计活动载体,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选树好家庭典型,提升了居民的文明程度和幸福指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一、积极筹划,认真设计家文化活动载体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展现社区活力和独特魅力的象征,为贯彻落实和平区开展的“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
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社区党委精心设计活动载体,使家教家风工作深入民心。一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话家风,说家训”“文明家风大家谈”“大手牵小手,弘扬好家风”“书家风晒家训书法展”等系列家教家风活动。二是召开“弘扬家国情怀,传承抗战精神”“党啊,亲爱的妈妈颂家国情怀”等大型文艺晚会,由社区居民自编自演文艺节目,用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在社区中弘扬好家教家风。三是发挥志愿者作用,将在社区广为流传的《家风歌》由社区居民张仁德谱成曲,教合唱团中演唱,并在家教家风晚会上表演,赢得好评。
二、做好宣传,营造浓厚的“家文化”氛围
社区在区委宣传部、办事处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策划,在社区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利用社区画廊、宣传栏、醒目位置及单元楼道,倡导良好的家教家风。一是在社区醒目位置及三个居民必经的大门口制作了大幅家教家风等内容的宣传展板,如《家风歌》等内容在居民中广为传诵;在社区办事大厅及活动室悬挂以“家文化”促廉政建设为主题的系列宣传板,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建设“最美家庭”及家教家风活动成果展示板,展示社区开展家教家风活动取得的成果,在活动室内大大的“家”字展板,让社区居民处处都能受到“家文化”的熏陶。二是建设特色“家文化”楼道。在中兴街18号楼道的单元门口制作以“好家风促邻里和谐”为主题的楼道文化,在中兴街16号楼道一层制作以“好家风促廉政建设”为主题的楼道文化,并在单元门口张贴各具特色的对联,宣传邻里和睦和传承良好家风;在社区所有楼道单元制作宣传板,内容有居民公约及好家训,其中家训内容大部分是征集上来的居民家训,使居民一进楼道就受到“家文化”
的熏陶,提升居民的文明程度。三是在辖区中兴街18号高层院墙制作长20余米的巨幅国学经典宣传板,在省委后门及社区庭院显著位置制作近300平方米的墙画,内容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教家风、二十四孝、国学经典等内容,图文并茂、寓教于乐。
为了更好地开展“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进一步培育家教家风文化,倡导家庭文明新风,努力营造爱国爱家、爱岗敬业、孝老敬亲、勤俭持家、崇文重教、诚信守法的家庭风尚,省委社区还发出了《“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圆国梦”争当“最好家庭”倡议书》,向全社区广大家庭发出如下倡议:
1.争当“最美家庭”,做“立家规”的示范者。“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好比是种子。好的家规是教育、规范、帮助子孙后代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让我们带头以“德”治家,立“好”家规。
2.争当“最美家庭”,做“传家训”的引领者。家训,是一个家庭内形成的世代传承的特色文化。好的家训可以教育几代人,中国历史上《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曾国藩家训》《钱氏家训》等影响深远。让我们传承弘扬“好”家训,言传身教重引领。
3.争当“最美家庭”,做“树家风”的倡导者。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好家风蕴含时代正能量。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大力弘扬“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让家家都有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4.争当“最美家庭”,做“圆国梦”的实践者。每个家庭都有梦想,众多家庭梦构成了中华儿女的中国梦。我们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积极参与家庭“助梦圆梦”行动,晒出幸福生活,讲出家风故事,秀出家庭梦想。
三、选树典型,发挥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社区党委注重典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挖掘和选树了一批家教家风好的家庭典型。制作了“寻找最美家庭、弘扬时代家风”典型家庭展示板,内容有争做好家庭倡议书、好家庭事迹及照片、家教家风活动展示等。如沈阳市最美家庭典型李刚英,是社区家教家风宣讲团的团长,他撰写的《尽孝行善理得心安》被收录在和平区老科协“科技英才百家风”一书中,多年来义务为居民做宣讲30余场,内容涉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教家风、时事政治、法律知识、文明礼仪、急救与自救等,深受居民欢迎。好家庭典型佟肖铁,是社区艺术团的团长,夫妻二人都是社区艺术团的骨干,丈夫徐代良妇唱夫随,佟肖铁一心扑在艺术团的建设上,在社区合唱团里数她教授唱歌的声音最洪亮;在健身操队的活动中数她做得最到位;在舞蹈队的排练中又是她自费购买录音机、CD、U盘等,自己学会后再教授给队员们,每天教授大家排练舞蹈,她都湿透了衣裳,与她接触过的人都说她做人最真诚、做事最认真、对他人最无私。省委社区艺术团在她的带领下成为社区的一道亮丽风景。
省委社区党委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弘扬家教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到好家庭建设的队伍中,婆媳不和的少了,孝老敬亲的多了;邻里矛盾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破坏公物的少了,爱管“闲事”的多了。在社区形成了人人争做好市民、家家争创好家庭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李刚英:好家风成就好家庭
——记马路湾街道省委社区文明家庭
李刚英的家庭是一个三世同堂的五口之家,虽然只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家庭,但是全家人遵纪守法、夫妻恩爱、尊老爱幼、家庭和谐、邻里和睦,深受大家的好评。全家人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创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获得了社区居民的普遍称赞。
一家之长李刚英出生于1944年。1964年9月,以优异成绩考入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是中共辽宁省直属机关工委党校教授、作家。李刚英在学校曾先后担任公文写作、公文评改学、秘书学、写作课、司法文书写作、档案学、档案管理学、新闻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工作。老伴王桂琴是沈阳医学院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多年,深受学生喜爱。在李刚英夫妻二人的科学教育下,儿子考上了辽宁大学新闻系,女儿被保送进了哈工大,现在都学有所成。
在教育孩子方面,李刚英总结出一套独到的方法:一是与孩子之间始终保持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家长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即使是错的,也要让孩子讲出来——这样家长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针对孩子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另外,也培养了孩子敢说话、会说话的习惯。二是讲究科学教育孩子。首先要让孩子从心里爱学习,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只有爱学习,有兴趣,才能够激发无限学习动力,才能够勇往直前。其次是要讲究学习方法。光有学习的热情,不会方法,那就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注重对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非常重要。
李刚英夫妻二人退休后,他们又精心地培养教育孙女全面发展。2012年孙女在小升初的时候,育才学校的录取线是135,她考了171;省实验中学录取线是160,她考了220。考虑到居住的关系,她以全市第二名,和平区第一名的成绩选择了东北育才学校。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李刚英同志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教子经验整理出来,传授给身边的邻居、朋友,非常受欢迎。一次,有一个老师找到他,说她的孩子不与他们两口子说话了,让他帮助解决一下。经过接触,他了解到事情的起因。原来,他们的儿子正在读高中,有时候有些题不会做,就问父母,父母不是很好地解答问题,而是申斥他:“就这么点问题,你也不会,是不是上课没注意听讲?我们小时候念书,都是靠自己,有问题问谁呀?上课注意听讲最重要!”夫妻俩异口同声地把孩子给训了回去。几次下来,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以至于学习成绩不断下降,情绪也很不好,经常采取不理父母的办法“报复”父母。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把两代人找到一起,就各自的错误对他们进行了批评,父子、母子握手言和。从此,孩子有问题,父母主动给予解答,孩子的学习进步很大,最后考上了东北财经大学。
应大家的要求,二十多年来,李刚英同志在社区、社会上进行了上千场的宣传,其中,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40讲,每讲30分钟,很受群众欢迎。在全省部分单位进行的演讲里,都把此经验做了较为充分的发挥,以便让更多的人家受惠。还经常利用寒暑假为社区青少年讲授法律知识、写作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及遇有突发事件如何逃生等。李刚英同志关心社区青少年教育,几年来李刚英同志义务为青少年上法律课400多场次。
李刚英同志在职期间,他主编的教材有《公文写作学》、《公文评改学》、《秘书学》、《秘书学新编》、《司法文书教程》、《机关行政管理学》、《机关后勤管理学》、《直挂云帆济沧海》等。1998年被评为正教授。
他撰写了许多新闻类、传记类、回忆录类、文艺创作类作品。分别在《辽宁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他采访、编写了电视专题片50余部,在辽宁电视台播出。他还在教学之余,编写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有《贼鸽之谜》(沈阳电视台拍摄)、《贼鸽》(半岛音像出版社出版)、《山路》、《公文评改学》(十集电视系列剧,远距离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秘书学》(十集电视系列剧,远距离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等三十余部集。有的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城市电视台播出,受到好评。
他利用三个月的时间,采写、编辑出版了《直挂云帆济沧海》,宣传省直工委党校内容的20分钟专题片。他还先后采访了省委、省政府老领导李荒、陈素芝、崔玉昆、于希岭、罗定枫等。专门为车向忱翻拍照片,并通过有关方面协助,收集到张学良将军为车向忱题写的“一代名师车向忱”的条幅。
针对一些误导未成年人的不负责任的宣传,他编写了一本《自救与救人》的科普读物,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书中,他痛斥了那些对未成年人生命不重视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科学见解。
退休后,他参加了省、市、区老科协,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致力于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为弘扬社会正义之声,笔耕不止,为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编写的24集电视连续剧《阿Q新传》,以犀利的笔锋鞭挞了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为宣传“感动中国”人物武秀君的事迹,他三次专程到武秀君家里调查采访,写出了反映武秀君事迹的24集电视连续剧《中国女人》。
多年来,他坚持笔耕不辍,宣传科普,贡献社会。为了讴歌改革开放之中的英雄人物,他写了《开顶风船的角色》,发表在《叫响他是共产党员》一书里,由沈阳出版社出版;为了教育下一代,他撰写的《无知的代价》、《“三好生”变成害人精的警示》,收入市关工委编辑的《“五老”德育讲座汇编》,业已出版。
最近,他又应邀为辽宁省委原书记白潜撰写了近万字的《与白潜的100个日日夜夜》,拟编入《白潜传》中。他写的科普作品《收起你的二拇指,竖起你的大拇哥》,发表在沈阳出版社出版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论坛文章选编》……
他现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秘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每年都自费参加在全国各地召开的学术会议,并且主持论著评选工作,向年轻的学者传授有关知识。他担任的社会职务有:辽宁省公文写作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沈阳市和和平区老科协报告团及和平区终身教育讲师团成员,以及辽宁省及沈阳市老科协报告团成员。
2011年以来,他应邀为辽宁省社科联《辽海讲坛》主讲了《如何撰写竞职和述职报告》《居民安全自救与救人》两类专题。他与陈立波合作,完成的省级科研课题《省社科类学会生存现状及其改革的出路》,获得辽宁省社科联2011年科研论文一等奖。2012年,他还为省委、省政府的乡村书屋工程编写了《美德浅谈》(25万字,辽宁电子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辽宁古今地名由来》(25万字,辽宁电子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他还到和平区的各个社区为居民讲低碳环保课八次,受到好评。同时,他还应辽宁省教育厅就业指导局邀请,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讲评“求职信写作”四次,人数上千人。
他还参加了在鞍山举办的全国首次召开的“郭明义精神研讨会”,做了“学习郭明义是时代的需要”的主题演讲,其论文被省雷锋研究会收入新出版的论文集中。
他所在小区的活动已被辽宁广播电视台的新北方和都市生活频道采播,《华商晨报》也予以报道。
中宣部、公安部、国家关工委等八部门曾授予他全国最佳法律宣讲员称号。他还先后被辽宁省委机关授予“公仆杯竞赛先进个人”、沈阳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最有责任感市民”称号、和平区委区政府授予他“和平公德之星”的荣誉称号。还被沈阳市科协评为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优秀教师。沈阳市总工会授予他“沈阳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老科协授予他“沈阳市十大杰出老年人才”称号,并在2012年10月23日的《沈阳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
王联连:红色家风代代相传
——记马路湾街道四平街社区文明家庭
家风家训:
一生跟党走 做人不忘本 家风唯孝信 常怀感恩心
一、开国少将的红色家风:做人千万不能忘本!
69岁的王联连,她的父亲是开国少将王力生。王联连说,父亲就是个没有啥架子的小老头,家里来个人,都是父亲自己洗水果,自己给客人端茶倒水。
在王联连的记忆中,父亲这辈子除了军装什么都不穿,鼓励人教育人时,也只说一句话:听党话、跟党走。
也许是经历过血雨腥风的残酷战争的缘故,父亲从来不和孩子们讲有关战争故事,关于父亲南征北战的那些事迹,多是从父亲断断续续的闲谈中知道的。
二、强渡大渡河的敢死将
王联连说父亲王力生是个低调的人,从不将自己的功劳挂在嘴上。如果不是王力生1996年在《北京日报》发表的文章《大渡河两次历险》,王联连甚至不知道父亲还有这样一段九死一生的经历。
人们熟知的强渡大渡河的事迹说的是红军的生死一战:红一团一营二连的17名勇士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为中央红军突出重围北上杀出了一条血路。而更不为人知的是,在红一团的孙继先率军强渡时,红六团第一连政治指导员王力生也同样奉命率领30名勇士开始强渡大渡河。
15岁就参加革命的王力生,参加了五次反围剿、长征、西征、平型关大捷、挺进鲁西北、挺进东北、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戎马一生的老将军,出门时总是要戴个墨镜,因为受伤的眼睛手术后怕光,他的一只胳膊因伤致残。王联连说自己很喜欢握着父亲伤残的左手。不过父亲从来没有跟子女说过自己如何受的伤。
三、“做人千万不能忘本!”
一直低调的父亲在家里也是和蔼可亲,很少讲大道理,教育四个子女的方法就是以身作则。看到孩子哪儿做的不对就提点一句。吃饭的时候,他会敲敲桌子,提醒孩子们不要剩饭,甚至要求“菜吃光了,油不要浪费,用开水冲了当汤喝”。也只有在吃饭的时候,王力生才会讲以前的事,爬雪山过草地时吃树皮喝马尿,就是为了提醒子女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对于家里的工作人员,王力生常常说,“他们都跟我的孩子一样”。王联连说,父亲总是告诉他们,一定要善待和尊重别人。
上中学时,甚至没人知道王联连是将军的女儿。她平时穿的也就是一身蓝衣服白球鞋,吃用都和同学无异。直到有一天她生病了,班主任和同学按照地址去看望她时,大家才知道,“你父亲是这么大的干部啊!”
“父亲从来没跟我们说过不要搞特殊化,但是我们兄妹很自觉地从来也不去炫耀这个身世。”儿时感受到的这种润物无声的教导,潜移默化地就形成了一个人的价值认知与价值底线。
四、“谁让我穿着这身军装呢!”
自打参加革命之后,王力生就只穿军装。“1999年,父亲去世后,柜子里都是我们给他买的衣服,一次都没穿过。”王联连说买衣服给父亲是儿女的心意,这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浪费。
20世纪80年代初,王力生从北京到沈阳参加一位老战友的追悼会。王联连去车站接他,看到女儿,王力生乐呵呵地说,“我给你带了点特产,还有个保甜的大西瓜!”不过刚一说完,王力生就尴尬了,因为发现自己除了背着的军挎包,居然是两手空空。刚走几步,女儿发现父亲步履蹒跚,一摸老爷子的脚,竟然有些肿胀了,她忙问怎么回事。父亲又乐呵呵地说:“没什么,我把我的座位让给了从锦州上车的母子俩。”火车到站后,他又帮着那娘俩拿行李,却把自己给女儿带的东西落在了座位下。
老将军的清正自律在长期的生活中已形成家风,在言传身教中传承了下来。王力生的四个子女都光荣入伍,在青春的奋斗中,续写着红色的故事。
五、“听党的话,一生跟党走!”
1969年,王联连参军入伍到广西军区野战医院。当个女兵是她从小的志向。入伍后,浸润在军旗、军号、军营中,王联连深深地爱上了这身绿军装。先辈们的精神鼓舞和自己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使王联连快速成长起来,多次被评为“五好战士”,并在入伍的第二年提干,同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知道后,非常高兴地鼓励她,“听党的话,一生跟党走!”
“‘听党的话,跟党走’一直被父亲挂在嘴边。”王联连笑着回忆说,“我结婚的时候,父亲给拿了200元钱,告诉我,‘听党的话,跟着党走。’然后又说,‘好好过日子!’”
王联连的女儿参军时,王力生特意赶到沈阳,同样对外孙女嘱咐了一句:“听党的话,一生跟党走!”
六、乐于助人常怀感恩之心
王联连转业到地方后,告诫自己,军人的本色不能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严格要求自己,秉公办事,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退休之后,她“退休不褪色”,是马路湾街道四平街社区科普大学的副校长和班长。
因为是医务工作者,每周她都会将自学的养生知识教授给社区科普大学的学生们。在四平街社区的组织下,她还教社区的老年人唱红歌,“我都是自己先学会,然后再教给她们。”社区开展“家风”宣传活动,王联连就给大家讲如何教育子女“主要是给大家讲《朱子家训》”。
被邻里们笑称为“院长”的王联连对小区的不良风气经常会上去制止,提倡正能量,“父母必须要给孩子们做个表率。不谈家风,至少也要讲文明吧!”她说女儿1992年当兵后,她每周都要给女儿写一封长长的信,信中对女儿讲述做人的道理,“简单概括就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工作,常怀感恩之心。”
父亲王力生总是乐于助人,总说要有感恩之心。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院长”王联连是小区最受欢迎的人。邻居外出,把家的钥匙都放在她这里;邻居出门,孩子也交给她带着,管吃管住;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也一定找她。
王联连说其实人和人之间都是相互的。在她爱人住院的时候,邻居们又是包饺子、包包子,又是炒菜的给她送去,她笑称那段日子真是吃的百家饭。将心比心,她也怀着感恩的心,希望对大家伙有所回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历来主张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自强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而更强,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贵自立,勤奋进取、自强自立是很多家族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自强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也是一个人健康成长、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即使身处逆境,也不畏困难与挫折,只要自强不息、努力奋斗,就能成为生活的强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