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浑河站西街道浑铁社区
家的前面 有你扬长奔跑过的街
家的后面 有你哭泣笑闹的房间
如果这次你没说再见 是为了要我想念
你说的那些话 要我不能荒废
这一面星空下 你的气味
盘踞在我的周围
那一句忘了说的我好爱你
你听见了没
Oh~family 紧紧抱在我心里面
Oh~family 从来不曾走远
Oh~family 就算这世界被摧毁
Woo~family 我们不会改变守护到永远
这个地点 有天会长成一片草原
这个时间 希望你能安静的沉睡
你说的那些话 要我不能荒废
Oh~family 那片我心里的屋檐
Oh~family 从来不会瓦解
守护到永远
一曲《家》让人肝肠寸断,魂牵梦萦。家是游子内心深处永远的痛,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征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在沈阳市和平区的浑铁社区,家是老年科普大学,家是青少年读书室,家是党员远程教育,家是家长学校,家是老年人活动中心,家是棋牌社,家是健身室,家是舞蹈队,家是阳光之家……在这里每个人都会找到自己的家,每个人都会和家人一起尽情享受家的温馨,品味家的味道,创立这些家的就是社区的主任兼党委书记——郑文富,但他从没把自己当作这些家的大家长,作为社区的头儿,他也从不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只是把自己当成这个大家庭的一员,为这个家尽己所能做更多的实事。
在这个军人出身的北方汉子身上,你能感受到他山一般的稳重踏实,15年的军旅生涯历练了郑文富钢铁一般的意志,但在他的举手投足之间会隐隐传来一股似水柔情。这看似矛盾的结合体来自于他对工作的热爱,对百姓的责任感,对家的热爱和依恋。他的爷爷是老革命、老党员,他继承了老一辈的传统,一腔热血为人民。入伍到部队以后,他信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在部队期间,他在后勤保障部门工作,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努力认真,在部队入了党。转业到地方工作以后,他努力尽快适应身份的转变,以适应地方的生活。无论是在保险公司工作,还是在省贸易厅的五金公司做保卫处干事,他都踏实认真,努力做好每一份工作。
自打2005年到了社区,郑文富就爱上了这片热土,对工作特别上心,他把自己当成百姓的儿子,因为他的家就在这里,他的妻子、岳父母给予了他家的温暖、亲人的关爱,特别是岳父,在他忙于工作的情形下,替他尽孝送走了他的父母。他深知大爱不言谢,他更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在竞聘演说中就承诺:要让百姓们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正是这朴实的话语让百姓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在他全票当选社区主任兼党支部书记之后,他暗下决心决不辜负百姓的期望。他一直牢记老书记的一句话:你要是为百姓办实事,百姓会记你一辈子的。他把为老百姓服务这句话挂在嘴边。为了让百姓走出小家融入大家,他带领团队东奔西走,因陋就简,建起了一个个百姓自己的“家”。建每个家都需要钱,为了节省经费,他在成立了老年合唱队之后,从自己家里拿来了音响和麦克给百姓使用。为了给百姓提供健身场地,他带领社区同事亲自动手,清垃圾,铲杂草,开辟一块平地,安上健身器材。他鼓励支持吴素兰阿姨组建舞蹈队,并给他们购买服装,提供音响等设备,他们外出参加演出,还会给他们提供车辆等方便。舞蹈队、合唱队经常出去演出,去满融、八一公园、长白大润发跳舞等,每次参加这些活动老人们都像孩童般特别兴奋开心,说不出来的高兴,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他们特别感激社区给他们提供的这一平台。
郑文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百姓着想,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从老的到小的,从男的到女的,从本地的到外地的,他都要想到、照顾到。他请来老师在科普大学讲课,讲的都是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百姓爱听,也听得懂。百姓动迁后有了钱,动迁款的继承和分配的问题又成了百姓的热点话题,他就请来律师讲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当官不能总想着怎么捞钱,要勇于奉献!”这话并非是说给他人听的空话、套话,郑文富也是这么做的。汶川地震时,他一人就捐款1300元。在他的带领下,社区的班子成员和其他党员群众都纷纷慷慨解囊。
“有钱要花在刀刃上!”为了解决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他和班子研究决定启用“惠民资金”,为百姓修了两条宽敞平坦的柏油马路,修路期间他起早贪黑在工地上摸爬滚打,保质保量顺利地完成了修路任务。
他建立了三个庭院:浑铁社区文化广场(全民健身),浑铁社会家庭庭院(孝文化),浑铁助人为乐庭院(饮水井)。
他为驻街居民安装了净水设备,解决了多年的水质不达标的“老大难”问题。
历经数年的努力打拼,社区活动规模不断扩大,社区空间不断增加,从原始的40平方米,扩展到80平方米,至今已达到610平方米。
残疾人,低保户,流动人口,妇联,医疗保险,文体……社区的工作千头万绪,城乡结合部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又为各方面的工作增加了难度,郑文富也没有三头六臂,是和你我一样的凡人,这些工作也并非他事事亲力亲为的,他知道一头狮子率领的一队绵羊,能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一队狮子,他不想做领头羊,要做就做领头狮。他以身作则,带领他的团队,将上级的精神落到实处,无论大事小情,经班子开会研究之后就会分工落实,赏罚分明。上面所说的各种组织都确定带头人、班长、队长……每个人珍惜机会,各司其职,使得每个“家”都成为百姓心目中最温馨的家。
讲究科学的工作方法,灵活处理问题,相信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更相信为一个个“家”添砖加瓦、雪中送炭的百姓。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此一来,社区的各项工作就会事半功倍,每个社区班子成员都会如虎添翼。
王同连:久病床前有孝子耄耋老人乐天伦
——记浑河站西街道浑铁社区文明家庭
乌鸦反哺尽孝道,
夫妻同心养二老,
天伦之乐享晚年,
街坊四邻都夸好!
在雪后的尚盈丽城小区里会见到一道独特的风景——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地坐在轮椅中的老爷子和同样盛装出行的老太太在儿子、儿媳的陪伴下,在小区里赏雪、赏人、赏风景,老两口像孩童般乐而忘返,路过的大人、孩子都爱与他们打声招呼,聊上几句。看着九十高龄的一对幸福、可爱的老人,人们不由得对他们的儿子儿媳——王同连、黄玉夫妇俩投去敬佩的目光。
走进他们温馨的家里,就会感受到浓浓的亲情。整洁的家里窗明几净,春意盎然的绿色植物恰到好处地点缀在窗台和房间的各个角落,家里朝南最大、最好的阳光明媚的房间就是两位老人家的卧室,房间整洁明亮,清新淡雅,丝毫闻不到多病老人的气息。干干净净的两位老人躺在柔软的床铺上,老奶奶已进入梦乡,面容平和慈祥,老爷爷还在聚精会神地看报,意识到有人进来,他笑呵呵起身招呼我们,虽然有点耳背,但思维清晰,说话利落,我们不忍心打搅老人的休息,问好告退,和王同连两口子聊了起来。
“你们想不到吧?老爷子都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了!”谈起老人,这对淳朴善良的夫妻滔滔不绝。王同连是老人五个儿女中的老疙瘩,刚结婚时和老人一起住在浑河站的一座平房里,夫妻二人忙于工作,后来下岗开个小店,老人家就一直帮忙照顾他们的儿子直到7岁上学。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就搬出来住,但经常回去看望双亲,2014年动迁又搬到尚盈丽城小区的高层楼房里,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他们就想把老父母接来一起住,让老两口也享享清福,但老人家一直不愿给儿女添麻烦,相亲相伴依旧住在破败寒冷的平房里。随着年龄渐老,老爷子开始疾病缠身:肺气肿,心脏病,疝气,蛋白低,胃也不好,已住院两次。老太太也患有小脑萎缩,一阵明白一阵糊涂,严寒的冬季,脸上都长了冻疮。今年的大年三十,王同连夫妇去看望父母,看到体弱多病的二老躺在冰冷的、硬邦邦的炕上,身上都硌出了褥疮,夫妇俩心里有说不出的心酸难过,他们心有灵犀,不约而同地说:咱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老两口在这遭罪,还是把他们接到家里来吧!就这样,他们夫妻就像抱小孩般抱着老爷子来到自家,承担起照顾俩老人的重任。
这一年,老父亲已93岁,老母亲90岁,要照顾好两个多病高龄的老人谈何容易。王同连夫妇也都是年近半百的人了,数十年来为生活而打拼,他们也都患上了一身的病痛:王同连多年腰肌劳损,弯腰起身都要挣扎一番;黄玉的双腿骨质增生,时不时地就像行走在刀尖之上。况且这间楼房也是给他们的独生儿子准备将来结婚用的,老人住的房子又属公房,清贫的老人也没有值钱的财产和存款……有人曾好心劝他们说:你们俩好不容易住上楼房,也该享受一下了,何必又要给自己增加负担呢?再者说赡养老人也有其他哥哥姐姐的责任啊!然而,王同连、黄玉都没把老人当成负担,为了全心全意照顾片刻也离不开人的两位老人,他们放下了自己的生意,全职照顾老人。无论是财力、物力还是人力上,他们都不攀着其他的四个哥哥姐姐。
刚来这里时,老两口还不太适应,动不动就要闹着回自己的家。老爷子身体异常虚弱,吃饭要一个人抱着,另一个人才能喂饭,老太太更是时不时添些意想不到的乱子。晚上王同连要在父母屋里打地铺,一有动静马上起来照看他们。为了给老人加强营养,他们买来高档蛋白粉和牛奶,新鲜的水果也要准备充足。他们给老人花钱毫不吝惜,每天为老人家买来新鲜的海参、大虾,包饺子也得分别按照老人家的口味做出老太太爱吃的韭菜馅的和老爷子喜欢的酸菜馅的。老太太是关里人,爱吃面,不爱吃米饭,他们就给她做面食。老太太经常便秘,听说西红柿汤能防便秘,他们就顿顿熬碗西红柿汤。由于老太太小脑萎缩,糊里糊涂,为了观察老人家的消化情况,每当他们上完厕所后都要跟着清理,并观察大小便情况,以便调理饮食和用药。老人的食具、用具都要专人专用,及时清洗消毒。他们隔天就会为老人洗次澡,里里外外的衣服、被褥每周都要换洗。一天天下来,他们忙得忘记了自己的病痛,累得几乎瘫在床上。然而,他们全天24小时都得保持警醒着,就怕万一有啥闪失。一些数据可以说明他们所做的一切:以前液化气两个月一换,现在只够用20天的;以前每月顶多用10吨水,现在每月起码得30吨;以前老爷子被带来时只有80来斤,身上还长了褥疮,现在已经100多斤了,红光满面,褥疮已不见踪迹……老人家再也不张罗回家了,说这就是他们的家,哪儿也不去。哥哥姐姐们来看望老人,也惊异于老人家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说要是没有这夫妻二人的照顾,老爷子都挺不过“五一”。
百善孝为先,孝敬无底线。老爷子走路费劲,但是天天要下楼遛弯儿,而老太太又喜欢宅在家里,所以,有时要一人守着一个,有时又要带二老下楼,邻居们每次看见了都会搭把手,帮个忙。言传身教,王同连夫妻的独生子王兆宁也是个孝顺孩子,他打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和他们感情深厚,天天早晚都要去他们屋里问候,陪他们说话,为他们按摩,给他们买好吃的……天气好时,就会开车带他们出去玩,夏天带他们去动物园,看荷花,为爷爷奶奶拍照片。他对父母也是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每天再晚回到家里也会力所能及地帮父母做些事,经常会对他们说:你们身体也不好,也要照顾好自己啊,重活、累活就留给我干吧!
老爷子在王同连夫妻的精心照料下日渐好转,他喜欢看报,关心国内外大事,王同连每天都要给他买报纸,同他谈天说地,评古论今。然而老太太却因小脑萎缩导致老年痴呆越来越严重,成了地地道道的老小孩,吃饭弄得满地都是,上厕所都得黄玉帮着,逮着家里的遥控器、钥匙等小东西都要装兜里或给藏起来,两口子被弄得哭笑不得,但从不呵斥老人,不跟老人生气,他们耐心哄她,跟她斗嘴玩,陪她聊天,讲笑话逗她……二位老人成了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一家人的生活重心。
谈到他们为老人所做的一切,他们深情地诉说:老人们太不容易了,养育了这么多儿女,当年也帮助我们渡过很多难关,乌鸦能够反哺,羔羊知道跪乳,如果人们不孝敬赡养老人,就枉称之为人了,这一切都是我们当儿女应该做的,当我们老了、病了的时候,我们的儿女也会孝敬赡养我们的。
吴素兰:快乐人生 无私奉献
——记浑河站西街道浑铁社区文明家庭
欢歌笑语舞翩跹,
寒来暑往若许年,
呼朋唤友来健身,
心情舒畅体康健。
有人亲热地喊她“吴姨”,更多的人熟稔地叫她“吴姐”,她是名副其实的“队长”,她带领一支队伍每天傍晚会准时出现在浑铁社区的东涛超市门前。她有配合默契的组织团队,她有能歌善舞的队员,她有兴趣盎然的热情观众,她有着默默支持她的老公、儿女,她有肯定赞赏并提供一切方便条件的社区领导,她就是驰名和平区浑河站西街道浑铁社区的舞蹈队的领头人——队长吴素兰。为了这支队伍,她付出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忽如一夜春风来,广场舞大妈们舞起来。近几年在一些公园、广场、街边,甚至居民区内,活跃着一些热衷于跳舞的大妈大爷,他们年轻时奋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为家庭和儿女呕心沥血无私付出,蓦然回首,他们发现儿女孙辈们都已长大成人,忙着各自的事业,有着自己的娱乐交际圈子,便捷的生活环境也不再需要他们花费太多的时间忙于家务,高楼大厦替代了破败拥挤的棚户平房,同时也阻断了亲密无间的邻里关系,物质的富裕满足不了精神的空虚,孤独和寂寞让他们渴望着寻找存在感,于是广场舞应运而生。随着欢快的歌曲,跳着简单但富有节奏的舞步,不但锻炼了身体,还能交到朋友,改善邻里关系,他们跳的不是舞,是朋友圈。除了跳舞,他们更多地在一起聊天,嘘寒问暖,逛街购物,甚至组团出去旅游。
然而,各种矛盾冲突也应运而生,有人投诉他们噪音扰民,占据有限的公共空间,广场舞大妈们被口诛笔伐,新闻报道有业主购买26万元专业音响对抗广场舞,也有业主放狗泼粪驱赶舞者,还有大爷大妈承诺高考期间不跳舞,他们跳舞时被泼粪,被钢珠扫射。也有报道说由于有的私家车停在了大妈们跳舞的地盘而被虐,遭敲打狠踹,甚至用“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极端语言,将老年人“污名化”。在中国,从来没有哪个舞蹈有这样广泛的群众基础且饱受争议。
吴大姐自打2009年以来,从最初接触社区合唱队,到2010年组办社区舞蹈队至今,五年来也经历了无数的困难,也有伤心流泪的时刻,也有不愉快的时候,但她内心一直坚定一个信念,她认定一个目标就会为之而努力。她的队伍也从最初的十余人发展到如今的五六十人的大队伍,人员年龄从四五十岁到八十多岁的都有,甚至一些小孩子、年轻人、大老爷们也会参与进来。但舞蹈队是个开放的队伍,人员复杂,流动性强,活动的时间、地点和舞曲、舞步都要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吴大姐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听到或听说什么歌曲好听就会去网上下载,自己掏钱买音响,天天充好电做好准备工作。在跳舞期间还要注意队员的安全等问题,跳舞的场地更是需要她协调的棘手问题,不能扰民,影响其他居民的工作生活学习,也不能太偏远。经过数次尝试她选在超市门前,超市老板可乐开了花,舞蹈队让他的超市生意兴隆。
在队伍的成长过程中,她也遇到过烦恼和不理解,有时众口难调,有的人还喜欢搬弄是非,有的人无中生有,亲友们看到她付出这么多、这么累也劝她放弃,但她却舍不得这一切。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带动自己的队伍,每天早来晚走,和队员们热情招呼,嘘寒问暖,哪怕是个别另类人员她也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绝不会将其拒之门外。将心比心,越来越多的人理解支持她的工作了,有这么多人在帮助她,她就不会孤单,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社区的领导们鼓励支持她,为他们提供场地和音响设备,去外地演出出车,提供演出服等。她那些亲密无间的姐妹更是成为了她的左膀右臂,也各尽所能,发挥各自所长,有教跳舞的,有负责钱物账目的,她俨然成了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一直以来,她都坚持认为成绩的取得是因为有了大家的支持,她才有动力和勇气一直带领大家走下去。只要社区里有文艺活动有演出,她都是冲在前面,再苦再累也是甘之如饴,她跟大家在一起心情就会好起来,结交了很多好朋友。
如今她的舞蹈队小有名气,偶尔也会去大润发等地助兴演出,所得到的报酬除了留下买音响的费用她和队员们一样均分,绝不多拿多占。
65岁的吴大姐反复地强调,社区领导为我们提供这一平台真是太好了,只要我还能动,我就会带着我们的舞蹈队一直走下去。社区舞蹈队是展示自己才艺的大舞台,是居民生活发展的一个缩影。
除了她挚爱的舞蹈,吴大姐还是社区公益事业的热心人,积极支持社区各项工作,在“生态、文明、健康、快乐”城市创建活动中,为展现社区老人身心健康的精神风貌,她带领舞蹈队队员坚持演出,教育引导居民群众爱护环境卫生。
她原来身体也不好,患有股骨头坏死、腰脱,自打跳舞以来身体好多了,每天跳完舞回家睡觉踏实,心态也会好起来,这样就不会给儿女增加负担,社会也会稳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