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国空前绝后四百年2-附一 人物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忽必烈(元世祖)(1215-1294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汗(宪宗)弟,蒙古族。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讳名呼必赉,睿宗第四子,蒙古族,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总第四子)。元朝的创始皇帝,庙号世祖,谥号圣德神功文武皇帝,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他也是第五位的蒙古大汗,1260年-1294年在位。

    1251年(宪宗元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早在藩王时期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于学习汉文化。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简)、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

    1253年(蒙哥汗三年)率蒙古军攻云南,四年灭大理国。九年,攻打南宋鄂州(今湖北武昌)时,得知蒙哥汗死讯,决策北还,争夺帝位。十年,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称汗,始建年号中统,其幼弟阿里不哥也在和林(今蒙古鄂尔浑河上游东岸哈尔和林)称汗。1264年(至元元年),忽必烈打败阿里不哥,后迁都燕京(今北京),改称大都。八年,建国号为元。十六年灭南宋,统一全国。又进攻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等国。在位期间,注意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建立各项政治制度。在地方建立行省,开创我国省制之端。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开辟中外交通,巩固和发展多民族国家。把境内民众分成四等,民族压迫较重。

    忽必烈确立中央集权政治,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采取一些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措施,让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统一全国,初步奠定了国家疆域的规模,发展了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全国统一以后,忽必烈的保守、和黩武等消极因素也有了发展,采取汉法并改革落后旧制的工作陷于停顿。

    蒙哥(1208-1259年),庙号宪宗,谥号桓肃皇帝。蒙古的第四位大汗,成吉思汗孙、托雷长子,蒙古族。1251年-1259年在位。

    蒙哥即位前曾参加拔都统率的长子军西征,活捉钦察首领八赤蛮,进攻俄罗斯等地。1251年,被拔都拥立为大汗。即位后,以忙哥撒儿为断事官;以孛鲁合掌宣发号令、朝觐贡献及内外闻奏诸事;以海云掌佛教事;以道士李志常掌道教事;以帖哥、阔阔术等掌帑藏;孛兰合剌孙掌斡脱;阿忽察掌祭祀、医巫、卜筮;以只儿斡带掌传驿所需;以孛鲁合掌必阇赤,写发宣诏及诸色目官职。

    1253年(元宪宗三年)蒙古军攻入大理,段兴智东逃善阐,高太祥被斩。1255年(元宪宗五年)蒙古军平定云南全境,赦段兴智,封“摩诃罗峻”,仍管原八府。

    平息元太宗窝阔台之孙失烈门、脑忽、忽秃黑三王之乱,处决了坐诱诸王为乱者七十余人,把反对派的诸王、诸皇后分迁到各地,贵由的海迷失哈敦(皇后)和失烈门的母亲合答合赤被处死。针对窝阔台以来汗廷重臣和诸王贵族以权谋私情况,蒙哥大汗对中央政府的官吏规定了严格的纪律;为了加强法治,根除诸王、官吏特权,颁布诏书;停止了由一千五百人修建哈剌和林的工程;设置燕京、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分别由牙剌瓦赤、赛典赤、讷怀三人主事。

    1252年,命其弟忽必烈经甘肃、四川至云南,从背后攻打南宋。次年,忽必烈灭大理,招降吐蕃,占领了云南和西藏。同年,令其弟旭烈兀西征,灭木剌夷、阿拉伯帝国。为一举消灭南宋,1258年命忽必烈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大将兀良合台攻潭州(今湖南长沙),亲率大军入四川。次年(1259年)7月,在合州(今重庆合川)钓鱼城战斗中中流矢致死,一说城下病死。于农历七月二十七日死于合川东钓鱼山下。

    在位九年,享年五十二岁,葬起辇谷。“帝刚明雄毅,沉断而寡言,不乐燕饮,不好侈靡……太宗朝,群臣擅权,政出多门。至是,凡有诏旨,帝必亲起草,更易数四,然后行之”(《元史·宪宗本纪》)。蒙哥汗挽救了将要崩溃的大蒙古国。

    拔都(1209-1256年),又作八都、巴秃,钦察汗国建立者。蒙古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孙,术赤次子,征西军军事统帅。因对将士宽厚,别号“赛因汗”,意为“好汗”。

    初从父西征,1225年(成吉思汗二十年)父死后,嗣父封地,据有咸海、里海以北地区。食邑平阳府四万一千三百二户,1229年(拖雷监国二年),与诸王共奉窝阔台即汗位。1235年(窝阔台汗七年),奉命以诸王之长统领先锋速不台和术赤诸子、窝阔台长子贵由、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子拜答儿等,率军15万出征钦察(里海、黑海北之突厥语部族)、斡罗思(俄罗斯)等国,史称“长子西征”。八年秋,与诸王会师于押亦河。遂遣速不台袭占不里阿耳(在今伏尔加河中游)等国;命蒙哥攻钦察;自率诸王征服莫尔多瓦国。九年,擒杀钦察首领八赤蛮、阿速首领合赤儿·兀古列。秋,趁江河封冻,合军大举进攻斡罗思,两个月内连续攻占也烈赞(梁赞)、莫斯科、弗拉基米尔等十余城,围歼弗拉基米尔大公尤里·符谢伏洛多维奇所部于昔迪河畔。后回师亦的勒河(今伏尔加河)下游,休整屯牧。十一年,遣蒙哥攻灭阿速国(今高加索山北),自挥师斡罗思南部,连克二城。次年秋,进逼乞瓦(今乌克兰基辅),先取外围数城,再遣使劝降,遭拒绝后,架炮猛攻,尽毁其城。不久,西攻伽里赤国,破其都城。十三年(1241年)春,命拜答儿等率一路入孛烈儿(今波兰),以佯退诱敌、突然袭击之策,全歼孛烈儿和捏迷思(日耳曼)联军3万余人。自与速不台率主力攻入马札儿(今匈牙利),直逼其都城马茶(今布达佩斯),诱守军出城,乘夜回师,围之于城外,先用炮弩轰射,继而网开一面,纵其突围溃逃,乘机追歼6万人,占领马茶。太宗后乃马真称制元年(1242年),遣兵分掠诸地,所部向秃纳河(多瑙河)上游进军。途中闻太宗死讯,率师东返。次年,抵亦的勒河(今伏尔加河),命速不台和诸王率部东返,自留驻封地,整治本藩,建都萨莱城(今伏尔加河入里海处),称钦察汗国(又作金帐汗国)。辖地东起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西至秃纳河(今多瑙河),南尽太和岭(今高加索山),北括斡罗思,成为蒙古最大的宗藩国。将今咸海东北地方分给其兄斡鲁朵,建白帐汗国;将咸海以北之地分给其弟昔班,建蓝帐汗国。因与太宗子贵由有隙,反对贵由即汗位,屡托词拒赴拥戴大会,致使汗位继承拖延三年之久。定宗贵由死后,于1251年(定宗后海迷失称制三年),以长支宗王的身份,力排众议,推戴拖雷子蒙哥即汗位,使汗权由窝阔台系转入拖雷系。一说其生于1208年,卒于1255年。

    宋理宗(1205-1264年)原名赵与莒,1222年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是南宋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时间是从1224年到1264年。

    宋理宗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南宋皇室的一个亲戚,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他的前任宋宁宗死后,宰相史弥远矫诏废太子赵弘,立贵诚,即为宋理宗。

    宋理宗早年娶谢道清和贾涉之女,因贾小姐容貌倾城而专宠贾氏。后因杨太后和大臣的缘故立谢道清为谢皇后,掌管中宫。后贾氏因病逝,又独宠于阎贵妃,一生无子。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自己对政务完全不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史称“端平更化”。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衰微。1234年,南宋联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理宗死后的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人们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十五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脱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并制作成溺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这是宋理宗生前万万没有料到的。理宗的头颅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宋度宗(1240-1274年),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是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十年(1264-1274年),宋太祖十一世孙,宋理宗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宋理宗的侄儿。

    理宗曾经有两个儿子,即永王赵缉和昭王赵绎,但都夭折了。此后,后宫再没有为理宗生下皇子。吏部侍郎兼给事中洪咨夔,曾建议理宗选宗室子弟养育宫中,择其优者为皇子,但理宗此时刚过中年,仍然希望后宫能产下一子,所以没有采纳。1246年(淳祐六年),理宗已经年过四十,仍然没有儿子,而立储之事已经不能再无限期拖延下去,遂开始物色皇子人选。从感情和血缘关系来讲,理宗理所当然地倾向于亲弟弟赵与芮的儿子,即后来成为皇帝的度宗。

    1264年(景定五年)10月26日,理宗去世,赵禥即位,是为度宗,尊理宗皇后谢氏为太后。群臣对赵禥的能力心中有数,故此时赵禥虽已25岁,但仍有人上表请求谢太后垂帘听政,终因不合祖宗法度而作罢。

    度宗即位之初,出台了一些措施,以示将力求有所作为。他任命马廷鸾、留梦炎为侍读,李伯玉、陈宗礼、范东叟兼侍讲,何基、徐几兼崇政殿说书,以求能随时听这些大臣讲求治国之道。又下诏要求各级臣僚直言奏事,特别要求先朝旧臣赵葵、谢方叔、程元凤、马光祖、李曾伯等指出朝政中的弊端,以便加以改进。

    然而,度宗这些举措无非是装模作样而已,很快他就声色犬马,少有时间和精力打理朝政,而朝政大都掌握在奸臣贾似道手中。当时蒙古的势力已经深入四川、云南等地,而襄樊则成为宋朝最后的抗蒙堡垒。宋蒙在襄樊进行了好几年的对峙。贾似道不仅无心过问此事,还谎报军情,导致宋度宗更加荒淫,宋军处境更困难。1273年,襄樊守将吕文焕降元(1271年,蒙古忽必烈汗称皇帝,定国号为元朝),宋朝也行将就木。不久,1274年,度宗死在酒色之中。两年后,元军攻占临安,南宋恭宗赵显被俘虏,持续300多年的大宋帝国宣告结束。

    宋朝灭亡的原因,完全是宋度宗的昏庸无能所致。若度宗不早死,宋度宗才是南宋真正的亡国之君。正因为宋度宗的亡国政策,度宗死后三个年幼的儿子命运都很悲惨,没有一个得善终。乃至于五年后(1279年)他的小儿子、八岁的宋帝赵昺被元军逼得跳海自杀,宋朝彻底覆灭了。

    贾似道(1213-1275年),字师宪,号悦生、秋壑,天台人。贾涉之子,母胡氏,为涉之出妾。涉死,似道年仅十一岁,后以父荫为嘉兴司仓。1238年(嘉熙二年)登进士第,时姐已为宋理宗贵妃,得擢太常丞、军器监。京尹史岩之言其材可大用,遂升知澧州。

    1241年(淳祐元年),贾似道改湖广统领,始领军事。三年,加户部侍郎。五年,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南西路安抚使,再迁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得便宜行事。九年,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1254年(宝祐二年),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四年,加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其主要职任均为护边、屯垦、招徕。

    1259年(开庆元年),蒙古兵分三路大举攻宋。蒙古大汗蒙哥自攻四川,其弟忽必烈(后为元世祖)攻鄂州,另一路由云南入广西攻湖南,朝廷大震。理宗即军中拜似道为右丞相,令率军援鄂。坚守凡4月,时蒙哥已于9月间在四川中箭死,忽必烈急欲攻下鄂州,至闰11月仍无望,乃撤军。宋朝的威胁暂时解除。

    当时吴潜、丁大全实任左、右丞相,理宗对他们的一切措施均感不满,于是加似道少傅,召入朝,从此专国政。似道首先禁绝宦官干政和外戚弄权,使内外肃然。继行公田法,限价购买大地主超额土地,废止和籴,以其租谷作军饷,充实国库。又制狭口阔底斛式颁行全国,减轻贫苦者的超剥削。这些措施原都有利于国计民生,但却招致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不满。

    1264年(景定五年),理宗死,宋度宗立。1267年(咸淳三年),进似道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在此期间,元军军力大增。1271年(咸淳七年),围攻襄阳。九年,守将吕文焕投降,元世祖忽必烈乃决策灭宋。十年,元军自襄阳东下,鄂州、江州、安庆守将皆降。1275年(德祐元年)正月,似道亲出督师。2月,至安庆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先已决计降元,至是不战而去,且扬言前锋已败,摇动军心,致全军溃散。事闻,似道罢官、贬逐,8月,为监送官郑虎臣擅杀于漳州。未久,宋亦亡。

    文天祥(1236-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易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1256年(宝祐四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号文山。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爱国诗人和政治家。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以忠烈气节名传后世。被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招降,他宁死不屈,为后世称许。

    陆秀夫(1236-1279年)南宋抗元名臣。汉族,字君实,楚州盐城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人。宋理宗宝佑进士。李庭芝任淮东制置使,任他作参议官。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沿江东下,扬州形势紧张,僚属大多逃散,陆秀夫等数人坚守本职,毫不动摇。李庭芝把他推荐给朝廷,乃调往临安。德祐二年,任礼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后,他和将领苏刘义等退至温州。不久,与陈宜中、张世杰等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广东。次年,广州降元,宋廷迁至井澳(今广东中山县南大横琴岛下),陈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1278年(景炎三年)初,赵昰死,庙号端宗。群臣多欲散去,陆秀夫勉励群臣,再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迁居厓山(今广东新会南海中)。陆秀夫任左丞相,与张世杰同执朝政。1279年(祥兴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元张弘范攻厓山,宋军大败。陆秀夫对赵昺说:“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背赵昺跳海牺牲。有《陆忠烈集》传世。

    张世杰(?-1279年),宋朝大将。父亲因犯金国法律而逃到宋地。1276年(德佑二年),临安沦陷时,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被俘,他与陆秀夫带着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卫王赵昺)出逃。后来刚满7岁的赵昰即位为皇帝,是为宋端宗,定年号“景炎”。端宗即位后对张世杰甚是重用,张世杰并没有辜负端宗皇帝的希望,多次指挥宋军抵御元朝军队的猛攻。1278年(景炎三年)10岁的端宗溺水而死,他的弟弟卫王赵昺登基做皇帝,改元“祥兴”。赵昺下诏让张世杰做太傅(皇帝的老师)。张世杰奉命死守厓山,另外还下令百姓大兴土木,为太后、皇帝修建行宫,还利用打仗空余的机会,教赵昺识字。赵昺也很听话,张世杰说什么他就做什么。1279年(祥兴二年),元军大举进攻赵昺小朝廷,张世杰率军抵抗,大败。眼看国家就要灭亡,他准备接回赵昺组织突围。不想丞相陆秀夫早已背负8岁的幼帝昺跳海而死。张世杰知道后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复立一君,此君亦亡,这可如何是好!”不久,他就蹈海殉国了。他与陆秀夫、文天祥并称“宋亡三杰”。

    赵昺(1272-1279年),赵昺一般被称为宋帝昺,亦称宋卫王、幼主、幼帝、末帝等。是南宋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两年,享年8岁。赵昺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昰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1276年夏,赵昰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昺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昺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厓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厓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