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络走入现实-走出徽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漫长的徽州古道上,一代又一代徽商的足迹是那么的坎坷,然而又是那么的执著,他们像骆驼一样吃苦耐劳,坚韧不拔……

    一、一个铜板出外谋生

    鲍志道出门时,没有盘缠,家人替他跟别人借钱,无奈一天转下来,没有一点收获。看着身无分文的小志道,母亲便从箱柜的底层拿出一直珍藏着的他婴儿时的穿戴,将他小时候虎头帽上镶嵌着的那枚“康熙通宝”铜钱取下,放到志道的手心里,语重心长地说:“儿啊,这可是我们家仅剩的一文铜钱了。今天给了你,以后咱家的兴旺就要看你了啊!”鲍志道眼含热泪,扑通一声跪到地上,抱着娘的腿,哽咽着说:“娘,志道听明白了!志道此番外出创业,不干出一点成绩决不回徽州。”说完他珍重地将这一枚铜钱收在了内衣夹层的口袋里。他下定决心绝不让母亲失望。他想到母亲身体不好,弟弟又在读书,感到身上的担子很沉很沉……

    鲍志道几乎是一路乞讨去的江西鄱阳,路上的辛苦自是不必说了,但不论多辛苦,鲍志道都没有动用那一文钱。到鄱阳后,鲍志道由族人介绍到商铺做学徒。店铺里,他的个头最小,活却最多。小学徒是上不了柜台的,鲍志道只好忙里抽空,一有机会,就往柜台跑,看掌柜和伙计们算账。晚上自己在油灯下反复练习,一把算盘短短半年就被他拨烂了。

    也是凑巧,年前一天,货铺里的伙计们好几个都外出要账去了,正逢年头岁尾一年中生意最忙的时候,掌柜实在忙不过来了,向鲍志道抱怨道:“老板怎么安排人的,这么忙,会算账的都派出去了,就留你这么个啥都不会的小鬼。”没想到鲍志道向掌柜叫道:“谁说我不会,你让我来。”说完就来到柜台收银结账记账,有模有样,丝毫不乱。

    就这样,掌柜的一声抱怨让鲍志道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就从打杂伙计坐上了柜台伙计,一般人坐上这个位置得用两年时间。打杂伙计是没有工钱的,但柜台伙计每个月就能有一两银子的工钱了。

    二十岁时,鲍志道又一次来到扬州。此时他身上只带了一个铜板,以前当柜台伙计挣的钱都留给家里了。一个铜板如何在这繁华的扬州立足呢?在商场上历练了几年的他已是胸有成竹。他用那一个铜板买了一只毛笔蘸着清水在石板上写字,他的小楷写得很好,相信会有人欣赏的。

    日影西斜时,大盐商吴尊德路过此地看到写字的鲍志道,便问管家王秉贤是怎么回事。王秉贤说:“这个年轻人小楷写得不错,大概是想露一手吧。”吴尊德沉思片刻说:“你拿一把算盘让他试一下。”王秉贤拿着算盘对鲍志道说:“年轻人,你的毛笔字写得还可以,不知算盘打得如何?”鲍志道微微一笑说:“那我就试试吧。”他接过算盘噼里啪啦打得飞快,围观的人都看呆了。

    王秉贤回到吴尊德身边说:“算盘也打得不错,看来这个年轻人是有两下子。”吴尊德已是心中有数,点点头说:“我知道了。”然后带着王秉贤走了。

    吴尊德走了,有一个人却没走,他就是开豆腐店的徐老头。徐老头夫妇只有一个女儿,名叫招弟,被老两口惯坏了,在家什么事也不做,所以徐老头急需一个帮手,帮忙记账和磨豆腐。他走上前对鲍志道说:“年轻人,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想请你到我豆腐店当账房,你看可好?”

    鲍志道一看徐老头人很老实,就说:“老伯,我愿意。”

    徐老头高兴地说:“好,那就跟我走吧。”

    鲍志道到徐老头家后,起早摸黑,挑水磨豆腐,从不偷懒,而且还帮着徐老头把生意越做越好。

    徐老头的女儿徐招弟看中了这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多次挑逗他,可是鲍志道不为所动。

    年轻能干,不贪财不好色,扬州人对鲍志道的这些好评渐渐传到了大盐商吴尊德的耳朵里。

    二、别出心裁的考试

    大盐商吴尊德招聘账房的告示一贴出,门口便人头攒动,众多应聘者踊跃报名。这是多么诱人的职位啊,要知道吴尊德是扬州赫赫有名的大盐商,实力雄厚呀。

    鲍志道看到招聘告示后,当然也报了名,他埋藏在心底的志向肯定不是做一辈子豆腐,别人能在商场上叱咤风云,他为什么不能呢?

    徐老头得知鲍志道想走,十分惋惜地说:“志道,我知道我这个小店是留不住你的,可是我们家招弟喜欢你呀,你就不能为她想一想吗?”

    鲍志道说:“徐老伯,我只是去应聘考试一下,想检查一下自己的能力,不一定就会走的。”

    徐老伯叹口气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没有办法呀。”

    招聘账房的考场就设在吴记盐行正厅里,每张桌子上放着算盘和纸,还有一碗水点心。吴尊德气宇轩昂地对那些应聘者说:“我吴记盐行这次招聘账房,全凭真才实学,绝不搞歪门邪道。每个考生面前有十道题,答完后,再把那碗点心吃掉,就算完成了考试。明天再到这里来等候通知。”说完他就转身进去了。

    一时间,只听算盘叭叭响,应聘者全都使出浑身解数,没有人不想高中。鲍志道做好算题后,一数只有九道题,为什么吴老板说是十道题呢?莫非这碗点心里面有什么名堂?于是他在吃这碗点心时就多了一个心眼。

    第二天,众多应聘者又云集到吴记盐行大厅里,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光彩,都希望自己能被吴老板看中。

    吴尊德望着这些考生,不紧不慢地说:“昨天你们其实只做了九道题,还有一道题是要你们现在当场完成的,那就是你们昨天吃的点心是多少个水饺,几个是肉的,几个是菜的,几个是鸡蛋的?谁能答出来,谁就是胜利者。”

    全场哑然,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傻了眼。这时只见鲍志道站起来说:“我们吃的点心是三个肉饺,三个鸡蛋饺,四个菜饺,总共是十个饺子。”

    吴尊德听他说得如此清楚,忍不住鼓掌说:“说得好,难得你有如此用心,年轻人,你被录取了。”

    其他落聘的考生不得不服,同样吃的是那一碗点心,他们都不知道有几个肉饺,几个菜饺,唯独鲍志道能记得清清楚楚,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三、初露锋芒

    鲍志道在吴氏盐行兢兢业业做了两年账房,全然熟悉了盐业的经营之道。夏天是盐业的淡季,鲍志道在清理账目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问吴尊德:“一到夏季,生意渐淡,盐价下跌,利润太薄,再加上其他各种费用,稍有不慎,我们就会亏损呀。”

    吴尊德长叹一口气说:“年年都是如此,亏本也得支撑着,不然就会失去老客户。”

    鲍志道说:“难道我们不能在淡季中干点别的吗?”接着他就把自己在杭州打工的经历说了一遍,他观察到杭州人用铜板多,用银子少;而扬州人阔绰,用银子多,用铜板少。在扬州一两银子只换到两百枚铜板,而在杭州一两银子却能换到二百一十五枚,如此算来,一万两银子送到杭州去换成铜板,再把铜板带回扬州换成银子,可以净赚六百两银子呢。虽然只有百分之六的利润,但总比把银子闲置在库房里好啊。

    吴尊德眼睛一亮,沉吟片刻说:“你说得有道理,先提一千两银子试试。”接着他就吩咐王秉贤带上两个伙计,提一千两银子到杭州去换铜板。

    十天后,王秉贤押着一车铜板回来了。吴尊德喜上眉梢,喊鲍志道来接过车,便和他一道去了钱庄,把铜板换成银子,果然换了一千零七十五两,也就是说他们这笔生意就赚了七十五两银子。吴尊德拿出十二两银子奖励鲍志道,高兴地说:“这是纯利润的两成,今后这便是我俩的规矩,你出点子,我出钱,二八分成好不好?”

    鲍志道说:“东家说了算,还要接着做吗?”

    吴尊德说:“一不做二不休,当然还要做,但是带的银子多了,风险就大了。”

    鲍志道说:“如果东家信得过我,就让我去试试吧。”

    鲍志道得宠,王秉贤十分嫉妒,便把鲍志道要去杭州去做铜板生意的消息悄悄透露给了吴尊德的对手,也是大盐商江春的管家费金保。费金保等鲍志道上路后,便悄悄地跟着他。

    鲍志道到了杭州,先到棺材铺买了一口棺材,接着雇车。费金保一路跟着,见鲍志道买了一口棺材,好生奇怪,后来又见鲍志道去了钱庄,便想跟进去看看,可是被挡在了店外。夜里,费金保溜进鲍志道住的客栈,偷偷舔破窗户纸,看到鲍志道把一箱箱铜板倒进棺材中,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他却起了歹心。

    第二天鲍志道就押着棺材车上路了,费金保骑着马远远地跟着。日落时分,鲍志道的棺材车住进了路边的客栈。

    半夜里,费金保摸到棺材车前,套上马就把车赶了出去。车把式被惊醒,追了出来,可是车已经走远了。

    夜路上,费金保拼命地打马快跑。跑了几十里后来到一片松树林,他把车赶进林子里,想看看棺材里装有多少铜板。正在这时,忽见棺材盖蠢蠢欲动,紧接着就被掀开了,一个魔鬼从里面坐了起来。费金保吓得哇哇大叫,拔腿就跑,慌不择路,扑通一声掉进河里去了。魔鬼摘掉面具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是鲍志道坐在棺材里。

    回到扬州后,鲍志道把这一插曲说给吴尊德听,吴尊德也笑弯了腰,问他为什么要买一口棺材?鲍志道说是徐老伯托他带的,并叫他把铜板装在棺材里,以防盗贼。

    这次鲍志道是带了一万两银票过去的,铜板回来再换成银子变成了一万零六百五十两,净赚了六百五十两。吴尊德也不食言,奖给鲍志道一百三十两银子。

    鲍志道在吴氏盐行又干了几年,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后,便决定出来另立盐号,仍和吴尊德联手。吴尊德看他是一位干材,也乐意相助,毕竟自己年纪大了,徽商也要后继有人啊。

    数年后,鲍志道果然不负众望,成为赫赫有名的大盐商,富甲江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