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日子暖日子-特别的聚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2009-09-06 21:01:00)

    今天参加了一个特别的聚会。

    既不是同学,也不是战友,也不是同事,也不是文友,也不是女友,也不是会友,很难用一个词概括,也许可以叫同志(不要想偏了哈):十几年前,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共事了4、5年时间。

    1990年春天,我在报上看到一个启事:成都市电信局为新开通的心理咨询热线招聘义务心理咨询员,每个周末通过电话对有需求者进行心理抚慰和疏导;号码是666888。启事上说明了是尽义务,无报酬。我看到后立即打电话报了名。

    后来得知,当时报名的有一百多人,只录取了其中的20多人,我在其中,感觉很荣幸。我们当中有医生,公务员,老师(大学到幼儿园都有),律师,编辑和作家。主要力量是医生和公务员。地点在水碾河那个电信局的七楼上。我每次从北校场骑车过,都要提前四十分钟出门,骑到那里爬上七楼后喘口气,然后“坐台”。

    我们首批招聘去的人分成了四组,每个周末上一个组,每次分两班,下午2点半到5点半一班,晚上5点半到8点半一个班。我通常是上晚上,因为下午要上班,还要管孩子,那时儿子才3、4岁。

    为什么要去参加这个事情?回想起来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看到自己身边也有了心理咨询这样体现着文明进步的事,非常高兴,想成为其中一员贡献点儿力量;第二算是私心,觉得自己搞写作,应该多了解些社会。

    参加了一段时间后,我感觉自己变得更豁达,更知足了。因为在那里接触到的,全是些生活遭遇挫折的人,相比之下,就觉得自己很不错了,不再发牢骚。也就是说,在给别人心理疏导的同时,也顺带疏导了自己。这个是意外收获。

    那个期间,我的工作卓有成效,成功地安抚了不少受挫的人,有失恋的,离婚的,生意失败的,人际关系紧张的,还有几位有自杀倾向的。

    记得有个女孩子失恋了,打电话来泣不成声,告诉我她不想活了;因为在打电话之前,她刚刚听说那个男的要结婚了。我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开导她,一直讲到她破涕为笑。我嗓子都哑了;但还是不放心,在她放电话之前嘱咐她下个周末再打给我,后来她果真打来了,虽然还是有些难受,但是说她绝不会为他死了,要好好的活;我这才放心。

    还有个男的,也是失恋,喝醉了酒打电话过来。我一上来就说,我都闻到酒味儿了,你能放下酒杯和我说话吗?不然不礼貌哦。他很吃惊。其实我是听出他舌头打结。在长达40分钟的开导后,他终于平静地说,我现在好多了,可我还有个要求不知你能否满足我?我连忙说我尽力。他说,你能不能给我读一首爱情诗?(当时就想,你还好是遇到我哦。)我答应了,背了一首在大学里经常朗诵的爱情诗给他听,那首诗就是写给分手恋人的。

    现在想,那情形也挺感人哈,拿着话筒给陌生男人读爱情诗。

    记忆深刻的还有一群读六年级的小姑娘,她们放学后一起排队来打咨询电话,依次诉说自己的苦恼,比如父母离婚了,比如学习压力大,比如没当上班干部。其中有个小姑娘很可爱,她说老师不喜欢她,因为她喜欢吹口哨,老师说她流氓习气,她为此苦恼极了。我明确告诉她,吹口哨不是流氓习气,我就很佩服会吹口哨的,我想学还学不会呢。小姑娘开心死了,咯咯地笑。然后我告诉她,咱们不在课堂上吹,咱们下课吹,回家吹,好不好?她一口答应。

    除了诉说苦恼,也有来找我们出主意的,比如给恋人买什么礼物,给孩子取什么名字,等等。记得有个年轻女孩儿想给男朋友送生日礼物,没多少钱,又想别致。我就建议她做一件文化衫送给男友,在上面画上自己的画儿。她很高兴地接受了。

    我们中有好几位本来就是心理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有时候碰上那种超出了一般心理问题,已经是精神疾病的用户,我们就转给他们,或者建议他去华西医大的心理门诊。那几位医生真的又热心又负责,成为我们这支队伍的骨干。

    现在想来,电信局开通这个电话,真是做了大好事,用了这么个响亮的号码,免费为市民服务。是当时全国开通的第一家,后来报纸还报道过。

    我坚持了差不多4年,从90年初到93年底,也许不是每周都去,容易坚持。后来我被电信局评为“优秀心理咨询员”,发了证书的;再后来事情有了变化,一是加入的新人越来越多,二是电话开始收费了,我便逐渐退出。

    至于在写作上,直接的收获并不大,我只写了一个短篇《等待星期六》(获《中国作家》小说奖),还有一篇随笔《心理咨询手记》。但对我的人生态度影响很大。我很庆幸自己那个时候参与了这件事。

    今天聚会只来了其中8位。因为十几年没联系了,好多人一时联系不上了,得慢慢找。大家聚在一起很开心,虽然都人到中年甚至老年,但回忆起往事来个个精神焕发。在他们的回忆中我也想起了好多被遗忘的细节,比如上晚班时,电信局会发两个面包给我们,还比如,电信局组织文明出去郊游了很多次,游山玩水,以弥补我们的无偿劳动。

    当年的发起人之一,是省团委的干部,今天也来了。他回忆说,因为当时连续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他们就在团委搞了一个心理咨询室,很快发现不够用;而同时电信局也发现个现象,一些用户打电话到他们那里,不是为了问号码,而是想找人诉说苦恼,于是一拍即合,商议决定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在商议中意识到,光靠专家和医生是忙不过来的,于是面向社会招聘。

    回首往事,我们都为当年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因为能够主动热情地去做公益事业,并且坚持数年不求回报,足以证明我们是好人。当时我们这个群体的平均年龄也就是二三十岁,最年长的四十多岁。可以说是最早的志愿者了。所以今天聚在一起,大家毫不客气地进行了表扬和自我表扬。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们中的大多数在分别后16、7年后的今天,都过得很好,自己事业有成,儿女也都不错,除少部分退休外,多数都是单位的领导或骨干。这也说明这个群体的素质的确不错。

    最后我们约定,以后要常聚,要把能找到的同志都找到。

    各位,趁年轻的时候多做点儿好事,老了好有愉快的回忆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