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亿年前,地球上的潮汐比现在要高出1000倍,而且以近500千米的时速向岸边推进。如此,便会以强大的动力伸向内陆,给陆地造成重大的灾难。潮汐来时,气势汹汹;等它退后,留给陆地的是一片狼藉。这种巨大的潮汐堪比海啸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不过,像这种灾难性的潮汐已经很少了,因为月亮正在慢慢变小,渐渐远离地球。
潮汐是海水周期性涨落现象。因白天为朝,夜晚为夕,所以把白天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出现的海水涨落称为“汐”。这种潮汐现象,使海面呈现规律性的起伏,就像人们的呼吸一样。那么,为什么大海会有潮涨潮落的现象呢?
17世纪80年代,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认为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吸引而出现的。这就比较科学地解释了潮汐产生的原因。
现在人们知道,在海洋中,月球的引力使地球的向月面和背月面的水位升高。由于地球的旋转,这种水位的上升以周期为12小时25分和振幅小于1米的深海波浪形式由东向西传播。太阳引力的作用与此相似,但是作用力小些,其周期为12小时。当太阳、月球和地球在一条直线上时,就产生大潮;当它们成直角时,就产生小潮。除了半日周期潮和月周期潮的变化外,地球和月球的旋转运动还产生许多其他的周期性循环,其周期可以从几天到数年。同时地表的海水又受到地球运动离心力的作用,月球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正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引潮力。除月球、太阳外,其他天体对地球同样会产生引潮力,但对地球上的潮汐影响最大的仍然是月球。
有涨必有落。从全球范围来考察潮汐现象,那么一些地方发生涨潮,必在另外一些地方发生落潮;反之,一些地方若是落潮,正好证明另外一些地方正在涨潮。这种此起彼落的海水运动,称为潮波。另外,潮汐涨落是通过海水的流动来实现的。海水的流入造成涨潮,海水的流出造成落潮。海水不断地从正在落潮的海域,流向正在涨潮的海域。这样的海水流动,叫做潮流。
总之,从全球范围来看,潮汐现象实际上是海水的一种波动。它既有垂直的升降,也有水平的流动。因为海水在潮汐现象中会具有强大的动能和势能,所以很多国家都借用潮汐产生的能量来发电。
无人船的元凶——海洋次声波
你相信吗?在茫茫大海上会经常出现无人船。这些无人船上淡水、食物供给都很充足,船体也完好无损。可以说除了没有人,其他看不出什么异常。如果你不相信,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855年2月28日,英国三桅帆船马拉顿号在北大西洋遇到一艘美国无人船徒瑞姆斯·切斯捷尔号。据描述称该船除了没有人之外,船体完好无损,货物也都还装备完好,食物淡水充足,也没有发现任何搏斗和暴力的痕迹。
1880年,人们在美国罗德艾兰州纽波特市伊斯顿斯·比奇镇附近的海面上也发现一艘名叫西拜尔德的无人船,也是除了没有人之外,其他都完好无损,甚至船长室的早餐都还在,而全体船员却不知去向了。
像这样的让人匪夷所思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船上的人呢?难不成是船自己在大海上行驶吗?对于无人船案件,科学家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谜底:海洋次声波。那么,什么又是海洋次声波呢?
海洋次声波一般出现在风暴和强风下,其频率低于20赫兹。波浪表面波峰部波流断裂的程度决定着次声波的能量。如果是大风暴,次声波的功率可达数十千瓦。而次声波属弱衰减型能量,因而可以传得很远。
那么,为什么说次声波是罪魁祸首呢?因为次声波对生物体会造成辐射现象。某些频率的次声波,可引起人的疲劳、痛苦甚至失明。此外,如果是过强的次声波,还会使人们感到惊恐,进而导致人员的集体失踪。
这也就揭开了无人船的谜底了。无人船并不是没有人,而是在大海上行驶时遇到次声波的侵扰遇难了。
针对上述情况,不少国家已经建立了预报次声波的机构。当它接受到危及生命的次声波时,立刻就会向有关单位发出警报,进而大大降低了海洋次声波给航海人员造成的危害。目前,这类骇人听闻的事故已经越来越少了。
摧毁矿船的萨特大旋涡
有一种旋涡,它每天四次准时出现,它来临之时先是伴随着一声巨响(数里之外都能听到),接着海水翻卷打转,渐次形成千百个小旋涡,随即越来越大,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直径10多米,深陷亦达10米以上的黝黑的大旋涡。最后,当海水在回旋时,水上的空气也随着渐渐旋动,发出一阵凄厉的呼啸声。这就是萨特大旋涡。
旋涡旋转得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一律都不能通过。如果有船只想冒险,那最终只会粉身碎骨。
1905年,“英雄号”瑞典铁矿船船长,试图驶过萨特涡流。但旋涡太大了,根本过不去。到船长打算折回时,船已被冲走,撞向一个小岛。船员设法爬上陆地。但那只可怜的船却已被撞得粉身碎骨,最后那一点点残骸也被卷进旋涡。
鉴于上述情况,当地在水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挂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只可安全通过。因此,航海人员一定要看好信号灯,能通过时再通过,千万不可硬行。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萨特大旋涡呢?
萨特旋涡位于北极圈稍北的挪威海岸处。它的出现与特殊地形和潮汐有关。那么这是怎样的一个特殊地形呢?这些海流沿着连接两个大峡湾的水道流出来。有三条水道,南北两条少有船只航行;第三条在中间,叫做斯陀海流,是两峡湾间最主要的交通通道与海水通道。大旋涡就在这里出现。
大潮期间,海流时速可达18千米以上;每次涨落潮时,流过峡湾的海水超过7500万立方米以上。巨量海水从峡湾深邃狭窄的水道中流出流进,形成几道强有力的海流,互相冲撞搏击,萨特大旋涡也就因此而形成。
那么,为什么会是每天四次准时出现呢?
因为潮汐每天两起两落,萨特涡流也按时出现四次。造成旋涡的水势随月相而变化,朔望时水流最强,上下弦时最弱。风向对旋涡也有影响。
综上所述,海平面也不是风平浪静的,也有暗流涌动的时候。
填不满的海洋无底洞
在茫茫的大海上存在着一种能够吞噬一切的无底洞,许多世纪以来怎么也填不饱它,每天它都在贪婪地吞入大量的海水,甚至吞噬航行至此的船舶。因此,这里也是海难频发的地方。这就是可怕的海洋无底洞。在“无底洞”附近,有着异常的电磁波动,发生过多起神秘海难。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无底洞总共有两处,分别在印度洋和地中海。印度洋无底洞位于印度洋北部海域,北纬5°13′,东经69°27′,半径约3海里。这里是典型的季风洋流,受热带季风影响,一年有两次流向相反变化的洋流。夏季盛行西南季风,海水由西向东顺时针流动;冬季则刚好相反。但无底洞海域则不受影响,风平浪静。
地中海无底洞位于在地中海东部希腊克法利尼亚岛阿哥斯托利昂港附近的爱奥尼亚海域。据统计,每天有3万吨海水从这里消失。
那么无底洞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引起了科学家们极大的兴趣。1992年8月,澳大利亚哥伦布号科学考察船便在印度洋北部海域进行科学考察,根据海水振动频率低且波长较长来看,“黑洞”可能存在着一个由中心向外辐射的巨大的引力场。但这一结论还只是猜测,需要科学家进一步考察。
无独有偶,美国地理学会也曾先后两次在地中海无底洞进行考察。第一次,没有什么成果。第二次他们用玫瑰色的塑料小粒替水做标记,他们把130千克重的东西投入无底洞,随即便整体都被无底深渊所吞没。就这样,第二次也失败了,地中海无底洞也成了“千古之迷”。
到现在为止,无底洞仍然是个未解之谜。谁也解释不了到底海水为什么会总这么漏下去。这个“无底洞”究竟是怎样一个洞呢?这些问题都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探索发现。
奇怪的海上光轮
你信吗?大海上有一个直径约500米~600米的圆形光轮旋转前进,还散发着一股刺鼻的硫磺气味。如果不相信,请看看下面的例子。
1880年5月的一个深夜,“帕特纳号”轮船正在波斯湾海面上航行。行着行着,突然船的两侧各出现了一个直径约500米~600米的圆形光轮。这两个“海上光轮”,在海面上围绕着自己的中心旋转,并跟随着轮船前进,大约20分钟之后才消失。
与船擦边而过的还算是幸运,下面这艘船就没那么幸运了。
1909年,在英国某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有人曾宣读了一艘船只的航行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两个海上光轮的记载,当海上光轮靠近该船时,船只的桅杆倒了,随后又散发出一股刺鼻的硫磺气味。
1910年8月12日夜里,荷兰“瓦伦廷号”轮船船长布雷耶在南海上航行时,也看到了一个海上光轮在海面上飞速地旋转着。但与上面两个案例不同的是,在光轮出现的时候,船员均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让人们不解的是,海上光轮大多出现在印度洋或印度洋邻近的海域。那么海上光轮这种奇怪的现象又如何解释呢?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
第一,发光体为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当两组浪形成相互干扰便促使这些浮游生物移动。
第二,舰船的桅杆、吊索、电缆等的结合可能产生旋转的光圈。
但以上结论均属于人们的猜测。到目前为止,海上光轮还是个未解之谜,这还需要海洋工作者和科学家的进一步调查研究,以便早日揭开其中的奥妙。
流量惊人的深海逆流
你是否还以为海水都是朝着一个方向流动的呢?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有些海洋的深处,存在着惊人的逆流。
1950年,科学家汤森·克隆威尔发现在赤道附近,海面200米深处海流幅宽达300千米,而且在100米深处的流势最为强大,中心流速每秒可达150厘米。后来这股海流就以汤森·克隆威尔命名为克隆威尔逆流。它从西经92°到东经160°,总长为6500海里。它一般都在赤道海面上流动,有时也浮到海洋表面漂荡。
1955年,德国海洋学家卫斯特发现在接近南美沿海约几千米的深水层中,有一股流势特别惊人的巨大潜流。据卫斯特测定这股潜流也不总是流势惊人,在南大西洋巴西和阿根廷海域内,靠近南美大陆,在1500米~4000米深处时就很小了。但在巴西海域的海面下1500米~4000米深水层中,它的流量比黑湖还大。
在海洋深处,究竟有多少潜流、逆流以及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目前还没有定论,有待于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
大海也会着火吗
海水也会着火吗?如果不是火,那么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先随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吧。
1933年3月3日凌晨,日本三陆海啸发生时,人们便看到了海火。当波浪涌进时,在浪的最下面出现了三四个像草帽般的圆形发光物横排着前进,色泽青紫。随着浪花之间的互相撞击,这圆形的发光物就破碎,随之就不见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1975年9月12日傍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那个发光物随着波浪的起伏而跳跃,一直到天亮才逐渐消失。第二天傍晚,亮光再现,亮度更强,以后逐日加强。到第七天,海面上涌现出很多泡沫,当渔船驶过时,激起的水流明亮异常。但几个小时之后,这里就发生了地震。
同样,在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北戴河一带的海面上也有这种发光现象。曾有纪实性影片《蓝光闪过之后》反映此次大地震的过程。
其实海火并不是真的,只是一种海发光现象。那么究竟什么在发光呢?目前普遍有两种说法:
第一,认为是水里会发光的生物受到扰动而发光所致。如菌藻纲、原生动物门、腔肠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棘皮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和脊椎动物门等。人们推测当海水受到地震或海啸的剧烈震荡时,便会刺激这些生物,使其发出异常的光亮。
第二,认为海火是一种与地面上的“地光”相类似的发光现象。他们认为第一种扰动而使之发光是不对的,其反驳理由是狂风大浪也扰动了,为什么就没有形成海光呢?
海洋中发光浮游生物放出的能量很微弱,被称为冷光。海光不仅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同时还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例如,在作战时期,舰艇在发光海区夜间航行时,就有可能被发现;在渔业上,可利用海火来寻找鱼群;在舰运交通上,海火可以帮助航海人员识别航行标志和障碍物。此外,由于海火是冷光,就可被广泛用在火药库、油库、弹药库等严禁烟火的场所。
综上所述,当人们了解并掌握了海火以后,就可为人类造福。
海底喷出滚滚浓烟
1979年3月,美国海洋学家巴勒带领一批科学家乘坐深水潜艇“阿尔文号”对墨西哥西面北纬21°的太平洋进行了水下考察。结果这次考察中他们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到达海底的时候,他们透过潜艇的舷窗看到了浓雾弥漫下的一根根高达六七米的粗大的烟囱般的石柱顶口喷发出滚滚浓烟。这浓烟让他们非常惊奇,于是他们决定一探究竟。他们将温度探测器伸进“浓烟”中。结果令他们瞠目结舌,温度竟高达近千摄氏度。
随后,他们便仔仔细细察看这浓烟。原来是一种金属热液“喷泉”,当它遇到寒冷的海水时,便立刻凝结出铜、铁、锌等硫化物,并沉淀在“烟囱”的周围,堆成小丘。
巴勒等人的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美国密执安大学的奥温认为,这种海底“喷泉”可能与地球气候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当海底喷泉活动增强时,所喷出的物质与海水中的硫酸氢钙发生反应,析出二氧化碳。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增加就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在海底“浓烟”中还隐藏着什么秘密呢?这还需要科学家的进一步考察,人们期待着能有新的发现。
黑颜色的潮流
蔚蓝色的大海上,涌现出黑颜色的潮流是不是很奇怪呢?
法国海洋科学家伊夫·富凯带领一批科学家乘坐“巴米罗亚号”在位于大西洋海域的亚速尔群岛附近水下2500米处进行科学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股神秘的黑色潮流。它长250米,宽60米。在这里有三十来个类似大烟囱的圆锥形洞隙,不停地从地球的内部吐出透明的高温达360℃的水流。这些水流一出洞口,经迅速降温浓缩立即成为黑色水流。
那么,这黑颜色的潮流是怎么回事呢?
伊夫·富凯通过深入模拟分析指出,在2500米的水下深处,压力很大,水流的沸点温度在400℃以上,因此360℃的高温水流是看不到沸腾的;水流在洞口时,高温可保持水流透明;当远离洞口时,水流温度骤然下降。这时,水流中所含物质就会结晶析出如铜、锌等有色金属,使水流变得浑黑。这些都是重金属,毒性很大,因此很多鱼虾等海洋生物会中毒而死。但在黑潮流的外围,由于水温较高,比较容易滋生浮游生物,所以海洋生物常常聚集在这里。
上述只是法国科学家伊夫·富凯的解释。究竟这个黑色潮流是怎么形成的?还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考察研究,相信最终会水落石出的。
大西洋裂谷探秘
茫茫大西洋上有着很多的秘密,大西洋裂谷就是其中一个。也许人们都听说过东非大裂谷,但是你听说过大西洋裂谷吗?
1873年,英国海洋考查船“挑战者号”,用普通测海锤测得大西洋底部并非平坦,中间还有一带比较高的地方,像是一座高山。
半个世纪以后,1925—1927年,德国海洋考查船“流星号”用回声探测仪探查到这座高山,并给出了具体参考数值:这座高山由北向南呈S状绵延,长27780千米,宽1100千米~1800千米,高3千米。这个高,就犹如一个人的脊梁骨一样,因此被科学家命名为“大西洋中脊”。26年以后,美国地质学家又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大西洋中脊顺着山的走势裂开一道缝隙。这条裂缝深1千米~2千米,科学家叫它“裂谷”。这一有力的发现,为大西洋裂谷探秘提供了进一步佐证。
“冰岛裂谷”便是大西洋中脊露出水面的地方。1967年,英国地质学家经常长期监测,观察到大西洋中脊的裂谷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正在不断扩展。
1972—1974年,美法科学家进行联合海洋考查行动,美国开出了一艘“阿尔文号”;法国开出两艘——一艘“阿基米德号”,一艘“塞纳号”。他们沉到2800米深的亚速尔群岛大裂谷底部发现,在宽约2000米的裂谷底下到处都是裂口,而且在喷出热水。原来这里是大西洋底地壳裂开的地方,一股无比巨大的力量,从地下升起,正使劲把裂谷朝两旁推开。事实也证明,大西洋正在以每年1厘米~4厘米的速度扩张。其实这与早年维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正好吻合。
拿着“火枪”的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秘鲁、厄瓜多尔一带的渔民用来称呼一种异常气候现象的名词。它主要是指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热带海洋的海水温度异常地持续变暖,使整个世界气候模式发生变化,造成一些地区干旱而另一些地区又降雨量过多的一种现象。千万别小看这种厄尔尼诺现象。气象专家们声称,世界各国都应该做好准备,以防止洪水、干旱、暴风雨(雪)带来的巨大破坏力导致灾荒的出现。
1972—1973年:秘鲁——世界最大的渔业崩溃。
1991—1992年:非洲南部经历最严重的一次干旱,影响到近亿人口,导致非洲食物严重短缺,致使3000万人口营养不良,并导致其发展滞后10年。
1994—1995年:美国遭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两次洪灾和风暴的袭击。
1997—1998年:非洲经历最严重的干旱,而厄瓜多尔和秘鲁则受到比往年多10倍的降雨折磨。旱灾导致大量森林火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西遭受打击。在澳大利亚和亚洲导致2000多人死亡,造成农业、基础设施和矿业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日内瓦世界气候研究中心的主管罗杰·纽森介绍说:“厄尔尼诺就像一位拿着火枪的杀手,我们知道他迟早要开枪,但是无法确定他何时开枪。”由此可见,厄尔尼诺现象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厄尔尼诺是一种异常恶劣的气候现象,通常形成于太平洋海域,最早的征兆是海面水温异常升高。其前兆一般有印度洋、印尼与澳大利亚气压上升;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东面的海面气压下降;南太平洋的贸易风减弱或往东面吹;秘鲁附近的暖空气上升,令当地沙漠下雨;暖空气由太平洋西岸扩散至印度洋与太平洋东面。同时它令东面较干燥和有干旱的地方降雨,进而改变整个气候的模式。
一般认为海水表层温度连续三个月高出平均值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现象。当前气象学家普遍认为,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对全球不少地区的气候灾害有预兆意义,所以对它的监测已成为气候监测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因此,不少因“厄尔尼诺”造成的灾害也得到了较为准确和及时的预测,使人类生活活动能够未雨绸缪。
“杀人浪”掀翻超级巨轮
提起“浪花”,也许大家就会想到一幅美丽的画面:“浪花”拍打岩石激起的白沫沫,在阳光的照耀下如同颗颗晶莹的珍珠耀眼而夺目。但是“海浪”也有它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它能筑起30米的“海墙”,吞噬豪华巨轮、游艇,让它们瞬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杀人浪”。经过专家研究表明,“杀人浪”确实存在,它常在世界各地海域神秘出现,制造一宗又一宗海难。
据《泰晤士报》2004年7月24日报道,在变幻莫测的海洋上,平均每周就有两艘大型船只突然沉没。这些船只的突然沉没,大多都是被巨浪给掀翻或吞没的。欧洲宇航局用卫星监测到了海洋上10个巨大的波浪,每一个浪潮的高度都超过了25米。像这种骇人听闻的巨浪就是“杀人浪”。目击者称这样的巨浪就像一堵巨墙突然从地平线上升起,并以惊人的速度逼近船只,将大型邮轮或货船的窗户玻璃击得粉碎,船员在没有来得及逃生前,就随着船只永远沉入茫茫海底。
彼得·牛顿曾是一艘大型货柜船上的船员,他就曾经历过这种巨浪。他回忆说,他所在的那艘轮船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遭到了24米高的巨浪的袭击。“杀人浪”突然从两英里外的海面上出现,眨眼间扑向他们的货船,根本来不及做任何补救措施。
浪是大风劲吹海平面造成的,但这种高达25米或者30米的“杀人浪”却让科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种杀伤力极强的巨浪每年都会摧毁几十艘船和多个钻井台。以现有的科学认知,人类根本无法合理解释“杀人浪”的存在,也没有任何一种船只能抵挡得了巨浪的破坏力。目前关于“杀人浪”的认知有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在某种特定条件下,波浪会变得极不稳定,并从邻近的波浪中吸收能量,进而形成“杀人浪”。另一派认为波浪及风向都朝向强大的洋流时,会抬高水面。但无论哪一种,都还处于争议的阶段,科学车轮滚滚向前,相信“杀人浪”也终究会得到证实,被人类所破解。
智利大海啸致200万人无家可归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由风暴或海底地震造成的海面恶浪并伴随巨响的现象。海啸发生时掀起的狂涛骇浪,高度可达十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海墙”。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千米而能量损失很小。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海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具有强大的破坏力,可以让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瞬间变得满目疮痍、生灵涂炭。不信,就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智利海啸吧!
1960年5月,智利中南部的海底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导致数万人死亡和失踪,沿岸的码头全部瘫痪,2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也是最严重的一次海啸灾难。
海啸发生后,巨浪以摧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袭击着智利和太平洋东岸的城市与乡村。那些留在广场、港口、码头和海边的人们顷刻间被吞噬,海边的船只、港口和码头的建筑物均被击得粉碎……
在几艘大船上,有数千人在此避难,但随着大船被巨浪击碎或击沉,顿时又被波浪全部吞没,无一人幸免。太平洋沿岸,以蒙特港为中心,南北800千米,几乎被洗劫一空。
在这次大海啸的灾变中,除智利首当其冲之外,还涉及到相当广泛的地区,包括我国在内的太平洋东西两岸,还有美国夏威夷群岛、日本、苏联、菲律宾等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有的损失也十分惨重。
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的印尼海啸也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海啸袭击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孟加拉、马尔代夫、缅甸以及非洲东岸等国家和地区,造成三十余万人丧生。
通过上面描述,已经初步了解到海啸发生时的情况以及所造成的巨大灾难。那么,海啸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海啸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这种“抖动”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非常惊人。
那么海啸来了,我们应该如何逃生呢?
第一,地震是海啸最明显的前兆。如果你所在的海滨城市发生了强震,那么就不要去海边、江河的入海口。要记住,海啸有时会在地震发生几小时后到达离震源上千千米远的地方。此外,一定要注意收听电视和广播新闻。
第二,海啸登陆时海水往往明显升高或降低。如果你正在海边,不巧看到海水明显升高或降低时,就要立即离开到内陆地势较高的地方。
第三,海上船只听到海啸预警后应该避免返回港湾。
海啸虽然非常可怕,给人类造成的损失也是巨大的,但是这也是可以预警的,只要我们多了解一下海啸发生的原因,慎重应对,就可以做好防范、减少损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