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未解之谜大全集-植物也疯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真的有吃人的植物吗

    人们都知道,凶猛的动物往往具备吃人的本性,譬如狼、老虎等。可是你听说过还有吃人的植物吗?这似乎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在许多报刊上又确实有过关于吃人植物的报道,目击者叙述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

    19世纪,德国探险家卡尔·李奇在一次探险归来后说:“曾经有一位土著妇女,因为违反了部落戒律,被驱赶着爬上一株当地人称为神树的植物,结果8片带有硬刺的叶子把她紧紧包裹起来,当树叶重新打开时,那个妇女只剩下了一堆白骨。”

    之后,关于吃人植物的报道便越来越多。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的吃人树——奠柏。这种树高8米~9米,枝条柔软纤长,直垂地面,风一吹动便会枝摇蔓摆。人或动物要是不注意碰到这些枝条,它们就会像得到号令一般同时卷过来,将冒犯者如猎物般捆绑得结结实实,同时分泌出一种很黏稠的消化液,牢牢将猎物粘住憋死。直到将猎物“消化”掉以后,枝条才会重新展开,等待下一个猎物的到来。

    然而,当地人非但不肯将这种可怕的树毁掉,反而竭力加以保护,因为这种树流出的胶液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和工业原料。可采集这种胶液是有生命危险的。但当地人已掌握了它的“脾气”,便先用鱼去喂它,等它吃饱后,即使有人再去碰它的枝条,它也不愿意“动手动脚”了。人们就这样采到了胶液。

    在巴拿马的热带原始森林里,据说还生长着一种类似奠柏的“捕人藤”。如果人或动物不小心碰到了它的藤条,藤条就会像蟒蛇一样把猎物紧紧缠住,直到勒死。

    20世纪70年代,一支由专家组成的探险队到当年利赫发现捷拜树的马达加斯加岛进行考察。他们果然发现了类似奠柏那样的怪树。这种树细长柔软的枝条上长着带有钩状刺的果实,这种钩状刺一旦钩住过往的小动物,便会紧钩不放。不过,小动物并不是被怪树“吃”掉的,而是被活活饿死的。

    专家们在那里还发现了一种长有很多毛刺的树形荨麻,它的汁液可以使人中毒而立即身亡。

    到目前为止,人们发现的最大的能吃动物的植物是生长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沼泽地中的瓶子草。这种瓶子草有一个从地下直接长出来达1米多高的捕虫罐。由于那里的土壤中缺乏氮元素,为了生存,它们只得靠猎取动物来获得氮元素。瓶子草仅仅只是吃一些体型较小的昆虫而已。

    专门吃虫子的植物

    动物吃植物是正常的事,可是你是否知道植物也能吃动物呢?在众多的绿色植物中约有500种能捕捉小虫,这类植物叫食虫植物。但它们是怎样捕食小虫的呢?

    食虫植物吃虫全靠它们奇妙精致的捕虫器。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捕虫器都是由叶子变化而来的。也许你会问,绿色植物不是能自己制造养料吗?为什么还要吃虫子呢?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些植物的祖先都生活在缺氮的环境中,它们的根系不发达,吸收矿质养料的能力较差。为了获得养料满足生存的需要,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它们的一部分叶子就逐渐演变成了各种奇特的捕虫器。

    下面就介绍三种专门吃虫子的植物。

    1.茅膏菜

    茅膏菜是一种食虫植物,在我国东南各省很常见。它的个子很小,叶片就是一个盘状的捕虫器,盘的周围生有许多腺毛。腺毛是植物体上的一种分泌结构,不同植物上的腺毛所分泌的物质也不一样。当小虫爬到茅膏菜的叶上时,它的腺毛受到刺激就会向内蜷缩,把小虫牢牢“捆住”。与此同时,腺毛开始分泌消化液,最终把小虫消化掉。之后,腺毛又慢慢张开,等待下一个猎物到来。

    2.捕蝇草

    在所有的食虫植物中,捕蝇草是人们最熟悉也是科学家研究得最多的一种植物。它的捕虫器形状很像一个张开的“贝壳”,“贝壳”的边缘有20根~30根硬毛,靠近中央处还生有许多感觉毛。当小动物触动它的感觉毛时,“贝壳”在20秒~40秒之内就可闭合,然后靠消化液把小动物“吃”掉。

    3.猪笼草

    在我国云南、广东等南方各省有一种绿色小灌木,它的每一片叶子尖上都挂着一个长长的“小瓶子”(实为变态的叶),上面还有个小盖子。这“小瓶子”很像南方人运猪用的笼子,所以人们给这种灌木取名为“猪笼草”。

    猪笼草“小瓶子”的内壁能分泌出又香又甜的蜜汁。小昆虫闻到甜味就会爬过去吃蜜,当它们栽进“小瓶子”里时,上面的盖就会立即关上。由于“小瓶子”里贮有黏液,昆虫很快就被粘得牢牢的。这样,猪笼草便得到了一顿“美餐”。

    植物同人类一样也有血型

    植物也有血型,这是科学上的一个新发现。但发现植物有血型实属一个偶然。在日本东京,有一妇女死于自己的卧室内,从现场发现了A型和AB型两种血迹,死者是A型血,于是警方开始怀疑是一个血型为AB型的凶手作的案。但经多方调查未发现任何凶杀证据。后来,日本警察科学研究所的山本茂法医受命调查此案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凶杀现场未沾血的枕头上,竟然有微弱的AB血型反应。事后,他对枕头内的荞麦进行了鉴定,令人吃惊的是,荞麦皮果真显示出AB血型的特征。

    山本茂随后又对150种蔬菜、水果以及几百种植物的种子进行了实验检测。结果显示,其中79种植物有血型反应。在这些植物中,大多数的血型是O型,其余为AB型、B型。在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后,山本茂在世界上首次宣称:植物也有血型。他还认为,在植物的血型中,O型是最基本的类型,B型和AB型是从O型发展而来的。这些植物的血型与人类的血型是如此类同,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在这起案件中,山本茂证实了AB型血属于枕芯内荞麦皮,排除了他杀,结案是自杀。

    人们不禁会感到不可思议,植物既没有红色的血液,又没有红细胞,怎么会有血型呢?

    其实,所谓植物的“血”,指的是植物的体液(营养液)。植物的“血型”,实际是由体液中某种细胞的外膜结构的差异决定的。人们说的“植物血型”不过是通俗的讲法,确切地说或科学地说应该是“植物体液液型”。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植物体内有类似于人的附在红细胞表面上的血型物质,即血型糖。人体的血型也是由血型糖来决定的,O型血、B型血、AB型血分别由岩藻糖、N—乙酰—D—半乳糖、D—半乳糖所决定。植物体内也有和人类这些血型物质相同的东西,其中以红色果实的植物中数量最多。科学工作者还发现,大多数植物的种子和果实都含有血型物质,并且植物的血型物质在果实成熟和发育过程中,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到发育成熟后血型物质便达到最高点。

    但是,植物界为什么会存在血型物质?为什么又造不出A型血的植物?这些问题至今仍是不解之谜。

    可怕的“见血封喉”树

    相传在古代印第安人生活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很毒的植物,当地人就经常在树木的树干部分割开一个伤痕让树脂流出,然后将这种树脂涂在箭头上来捕杀猎物。后来英国殖民者侵入此地,印第安人便用这种涂了树脂的弓箭来抵抗英国侵略者,英军被这种弓箭射中后便立即中毒身亡,这让侵略者闻风丧胆、狼狈逃走。后来人们把这种树称为见血封喉树。

    见血封喉树也叫箭毒木,它是桑科植物的成员。箭毒木多分布在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云南和广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箭毒木的乳汁中含有弩箭子甙、见血封喉甙、铃兰毒甙、铃兰毒醇甙、伊夫草甙、马来欧甙等多种有毒物质。当这些毒汁由伤口进入人体时,就会引起肌肉松弛、血液凝固、心脏跳动减缓,最后导致心跳停止而死亡。人们如果不小心吃了它,心脏也会麻痹以致停止跳动。如果乳汁溅至眼里,眼睛马上也会失明。这种有毒的树汁碰到人的皮肤伤口上也会导致人的死亡。人们给它冠以“见血封喉”的名字,很形象地说明了其毒性的可怕。猎人常用这种很毒的树汁制作毒箭作为狩猎的武器,被射中的大型动物无论伤势轻重,也只会跳几下就倒地死去。云南傣族的猎手称箭毒木为“光三水”,在当地土话里即是跳三下便会死去的意思。

    见血封喉树毒性虽强,对人类并非毫无用处。见血封喉的毒液成分是见血封喉甙,具有加速心律、增加心血输出量的作用,在医药学上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开发价值。另外,厚厚的树皮中所含纤维细长柔韧而富弹性,也是做褥垫的上等材料。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常巧妙地利用它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既可用它做睡垫也可做被盖,舒适又耐用,睡上几十年也还具有很好的弹性;用它制作的衣服或筒裙,既轻柔又保暖;上山生产或打猎也常常带上它,既保温又防潮,十分方便。在我国,见血封喉树现已被列为三级珍贵保护植物。

    见血封喉树的毒性如此厉害,甚至可以算是自然界中剧毒的树木了。但是,关于见血封喉树所含的剧毒的形成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世界上最大的树——孟加拉榕树

    孟加拉有一种榕树,它的树冠可以覆盖约1万平方米的土地,是一个足球场面积的1.5倍,令人惊叹不已。从远处望去,像是一片树林。因此,当地人又称这种榕树为“独木林”。

    据说,曾有一支6000至7000人的军队在一株孟加拉大榕树下乘过凉。当地人还曾经在一棵古老的孟加拉榕树下开办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市场。

    榕树是一种寿命长、生长快、侧枝和侧根都非常发达的树种。它的主干和枝条上可以长出许多气生根,向下垂落,落地入土后不断增粗成为支柱根。支柱根不分枝、不长叶,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同时还支撑着不断向外扩展的树枝,使树冠不断扩大。这样,柱根相连,柱枝相托,枝叶扩展,就形成了遮天蔽日、独树成林的奇观。

    拥有特异功能的树

    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植物。可是,你听说过能产米的树吗?你见过在树上采糖吗?你知道树还能储水和产“牛奶”吗?大自然孕育了万种生灵,很多都让人感到惊奇不已。

    1.米树

    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会产米的树,名叫西谷椰子。这种树为常绿大乔木,树干粗壮笔直,高达20米,20年左右才开一次花,其茎干内富含淀粉。

    当地人常在米树开花之前将它砍倒,将其茎内的淀粉刮出,放在水中浸泡、搓洗并充分搅拌。最后,沉淀下来的淀粉干燥后,即可被加工成洁白圆润的西谷米(或称西米)。一株米树可产米近200斤。西米富含营养、口味独特且不怕虫蛀,还可在纺织工业中用来上浆。

    2.糖树

    “枫叶之国”加拿大特有的糖槭树是世界三大糖料木本植物之一。糖槭树植株高大,叶片红艳,寿命很长。每当春天花未盛开、树液开始流动时,在其树干上钻个洞便可采糖。

    采得的槭糖主要成分为蔗糖,亦含葡萄糖、果糖,营养价值不低于蜂蜜。此糖加工成的各种食品甜美而芬芳,深受人们喜爱。

    3.储水树

    在澳大利亚腹地的一片大沙漠中,对于口渴难当的旅行者而言,发现储水树就相当于找到了救星。储水树两头细,中间粗,形似一只粗而圆的木桶。只要用刀在树干上挖一个小孔,洁净的清水就会汩汩流出,足够几个人痛饮一番。

    4.牛奶树

    南美洲的厄瓜多尔等地有一种名叫“索维尔拉”的热带树,其树皮被割破后会流出一种又白又浓的液体。这种液体内含糖、蛋白质及脂肪,是一种难得的天然营养饮品。若用清水冲淡并加热煮沸,它就成了鲜甜可口的“牛奶”。

    天生就是“舞蹈家”的植物

    你听说过会跳舞的植物吗?在奇妙无穷的植物世界,还真有很多会跳舞的植物。不信,先看看下面这两种。

    1.跳舞草

    跳舞草是一种濒临绝迹的珍稀植物,又名“情人草”或“多情草”、“风流草”。它的叶片两侧生有大量的线形小叶,对声波非常敏感,受到声波刺激时会连续不断地上下摆动,犹如飞行中轻舞双翅的蝴蝶,又似舞台上轻舒玉臂的少女。

    在气温不低于22℃且无风雨的条件下,跳舞草的两片小叶会左右摆动、上下弹跳,时快时慢,自行交叉转动、亲近、“接吻”,每片叶转动180°后又弹回原处,后又再行起舞,周而复始。

    当气温达28℃~34℃时,如果雨过天晴或是阴天,跳舞草的跳动更具戏剧性,全株叶片如久别的情人一样双双拥抱,又似蜻蜓点水般忽上忽下,温柔至极。

    而当夜幕降临时,它又将叶片竖贴着枝干紧紧依偎着静静休息。这一切,真是植物界罕见的景观!

    2.“风流树”

    在我国西双版纳勐腊县尚勇乡附近的原始森林里有一棵会跳舞的小树。若在这棵小树旁边播放音乐,它便会随着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

    更令人惊奇的是,如果播放的音乐是轻音乐或柔情歌曲,小树的舞蹈动作便随着节拍而变动,音乐越优美动听,它的动作就越婀娜多姿。如果播放雄壮的进行曲或嘈杂的音乐,小树反而不跳舞了。因此,当地群众叫它“风流树”。

    那么,植物为什么会“跳舞”呢?植物“跳舞”的奥秘究竟是什么呢?这一直是植物学家们探讨的问题。对此,学者们有各种不同的解释。

    有人认为,这是植物体内生长素转移引起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变化而造成的。也有人认为,这是植物体内微弱的生物电流的强度与方向变化而引起的。还有人认为,有些植物生长在热带,为了避免体内的水分蒸发掉,当它受到阳光照射时两枚叶片就会不停地舞动,极力躲避酷热的阳光。所以,这是它们为了适应环境、谋求生存而“锻炼”出来的一种特殊本领。

    但关于这些植物跳舞的真正原因,至今还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世界最大的花——大王花

    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生长着一种十分奇特的植物,它的名字叫大王花,号称“世界第一大花”,又叫“大花草”“霸王”。这种寄生性植物有着植物世界最大的花朵,它一生中只开一朵花,花朵能够长到直径0.91米,最大的直径可达1.4米,最重可达25磅,也就是11.34千克。阿诺尔特大花肉质多,颜色五彩斑斓,上面的斑点使其看上去如青春期孩子们一张长满粉刺的脸。这种植物不仅花朵巨大,还有个奇特的特点就是它无茎无叶无根,没有特定的开花季节。它会散发具有刺激性腐臭气味,可以吸引逐臭昆虫来为它传粉。

    这种花有5片又大又厚的花瓣,整个花冠呈鲜红色,上面有点点白斑,每片长约30厘米,仅花瓣就有6千克~7千克重,因此看上去绚丽而又壮观。花心像个面盆,可以盛7千克~8千克水,是世界“花王”。幸运的是,人们现在还能在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发现这种寄生在野生藤蔓上的植物。

    大王花的花期只有4天,花期结束后,即崩塌成为一坨黑色的黏性物质。它的果实直径约为15厘米的球体。大王花虽大,但它的种子很小,比一粒米还小,用肉眼几乎难以看清。当鼩鼱及松鼠前来享用时,以爪子挖果肉,种子就会借助动物的皮毛和爪子、粪便得到传播。

    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不知道大王花的种子是如何发芽和生长的。最奇怪的是,作为植物它竟然从不进行光合作用。

    大王花的身世长久以来一直是个不解之谜。根据美国的科学家利用基因分析技术对大王花的研究,认为大王花来自一个奇特的古代植物家族,这一家族并非因其开的花大而闻名,恰恰相反,小花是它们引以为傲的根本。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植物生物学家查尔斯·戴维斯考证,大王花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1亿年前的白垩纪,那个时期也是恐龙时代结束、开花植物问世的年代。研究人员相信,在长达4600万年的历史长河中,大王花在停止缓慢的进化步伐之前,花朵尺寸增大了79倍。

    不过,要对大王花属于植物中的哪一科下个定论,还需要植物学家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绽放在极地的植物

    我们都知道“春暖花开”,但是在北极这个寒冷的地区,臭菘、喜林芋、仙女木花却能在冰雪中绽放,这是为什么呢?

    20世纪80年代初,瑞典伦德大学三位植物学家不辞辛苦地奔赴北极。经过调查,他们发现臭菘花盛开的原因是因为花朵内部能保持比寒冷的外界温度高得多的恒温。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植物学家沃尔经过研究,认为极地花朵发热是因为脂肪转化成碳水化合物释放热量所致。他观察到极地植物臭菘,在连续两星期的开花期间,漏斗状的佛焰苞把花中央的肉穗花序“捂”得严严实实,内部的温度竟然保持在22℃左右,用向阳理论显然难以解释。

    经测定,沃尔发现臭菘体内存在一种叫乙醛酸体的特殊结构,它的内部是生物化学反应的最佳场所。当植物体内的脂肪转变成碳水化合物时,花儿便发热释放能量。可不久,沃尔发现在另一种叫喜林芋的发热花儿内部并不存在脂肪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喜林芋发热是靠花儿内部雄性不育部分的“发热细胞”。沃尔因此认为,花儿发热是为加速花香的散发,从而更好地招引昆虫传粉。在寒气逼人的北极地区,一朵朵发热的花儿就像一间间暖房引诱昆虫前来寄宿,从而借助昆虫完成传粉。但美国植物学家罗杰和克努森却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们认为,这些花儿发热不仅为了招引昆虫,更重要的是为了延长自身的生殖时间,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开花结果、延续后代。

    植物也能充当“闹钟”

    不少植物的花开放和闭合的时间很有规律。例如,蒲公英总是在清晨5点前后开放,因此国外有人叫它“牧人钟”;清晨4点左右,牵牛花会展开它的大喇叭;大约到5点,野蔷薇也会开花……

    昙花的开花季节一般在每年的6月份至10月份,开花的时间一般每天在晚上9点钟以后。昙花开放时,花筒慢慢翘起,绛紫色的外衣慢慢打开,然后由20多片花瓣组成的洁白如雪的大花朵竞相开放。可是3至4个小时后,花冠闭合,花朵很快就凋谢了,真可谓“昙花一现”。

    华南植物园里最近就盛开了一种会报时的花,学名叫“黄时钟花”。这种花原产南美洲,每天早晨7至8点绽放,午后1至2点准时闭合,第二天早晨再重新开放。其实像这种定时开闭的花,人们常见的还有睡莲,不过每朵睡莲花开只有2至5天,而黄时钟花每朵能存活1个月之久。

    时钟花为什么会准时开放呢?

    因它具有生物钟,生物钟是长时间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亦是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它们常常是一些虫媒花。花开放时,蜜蜂等昆虫会过来授粉。时钟花的生物钟调节着它的生理机能并且控制着开花时间,因此人们就可以看到它的花每日定时开合了。

    现在人们知道,蛇麻花约在凌晨3点开,牵牛花约在4点开,野蔷薇约在5点开,芍药花约在7点开,半走莲约在10点开,鹅鸟菜约在12点开,丝万寿曲约在下午3点开,紫茉莉约在下午5点开,烟草花约在傍晚6点开,丝瓜花约在晚上7点开,昙花约在晚上9点开。

    当然,植物开花的时间也和季节关系密切。有一首歌谣唱到:一月腊梅凌寒开,二月红梅香雪海,三月迎春报春来,四月牡丹又吐艳,五月芍药大又圆,六月栀子香又白,七月荷花满池开,八月凤仙染指盖,九月桂花吐芬芳,十月芙蓉千姿百态,十一月菊花放异彩,十二月品红顶寒来。只要掌握了花开的规律,不用手表和时钟,人们也能知道大概的时间。

    会发光的植物

    在山区的森林中,人们常常能见到许多朽木在夜晚闪闪发光。这些怪异的现象,曾经让人感到恐慌,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迷信与传说。现在已经知道,这都是一些真菌在“作怪”。森林中的密环菌不仅能置大树于死地,而且会在夜间发出荧光。密环菌利用能发光的菌丝先侵入树木的根部,以导致根部腐烂,大树随即慢慢死去,菌丝再沿树根逐步进入树干和枝叶并以此为食为家。不久,原本茂盛的大树就变成了会发光的朽木。

    除了朽木,有些生长旺盛的树木也会发光。

    在非洲北部有一种夜光树,每到夜晚就成了火树银花,通体闪亮。起初,当地居民视其为妖魔,不敢靠近。但过了很久,人们发现这种树对人根本没有什么危害,才慢慢地喜欢上它。如今那里的居民都有意把它移植在门前院后,用来当路灯,甚至还可以在树下读书看报。

    夜光树为何会发光?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它的光源来自树的根部。树的根部有大量磷质,待变成磷化三氢气体后,便从树体里跑出来,一碰上空气中的氧就能放出一种没有热度也不能燃烧的冷光来。这种磷光的亮度和树的大小成正比,树愈大含磷愈多,发出的光也愈强。

    会发光的植物也曾在我国出现。1983年,在湖南省南县沙港市乡,人们发现了一棵奇怪的杨树,直径23厘米。当人们砍伐剥掉树皮后,到了晚上该树木竟然光芒四射,树根和锯出来的木屑也一样发亮。一根直径5厘米、长1米的树枝,发出光的亮度相当于一个5瓦的日光灯。随着树里水分的蒸发,亮度逐渐减弱,但是把树枝重新放在潮湿的地方让它受潮后,亮度又有所增加。

    哥伦比亚西南部森林里有一块被称做“拉戈莫尔坎”的草地。这块草地上生长的草细短而匀称,柔软如绸,而且长得很浓密。一到晚上,这块草地就一片光明,宛如被月亮照亮的大地一样。在当地的土语中,“拉戈莫尔坎”就是“光明的草”或“放光的草地”的意思。后来人们发现,光源来自草瓣。它的草瓣之所以能发出光来,是因为这种草能够制造一种叫“绿莹素”的荧光素。即使将这种草割下来晒干,它们也能在黑暗中闪耀很长一段时间才渐渐“熄灭”。

    变色的花

    春回大地,百花齐放。雪白的梨花,娇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鲜红的茶花……各种花儿争妍斗艳,好不热闹。但是有些花的颜色还会不断变化,经常变颜色。

    1.木芙蓉

    木芙蓉是变色花中的佼佼者,它的变色本领毫不亚于动物界的变色龙。花朵刚绽开时是白色,第二天变为淡红色,第三天变成黄色,第四天变成深红色,最后又变成紫色。可谓是一天一个颜色。

    2.金银花

    金银花在春夏之交开花,花朵初放时色白如银,但过一两天之后却又色黄如金了。这样,一藤之上,黄白花相映,非常有趣。因此,人们给它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金银花。

    3.棉花

    棉花是变色花中最典型而又最常见的“代表”。它刚绽开的花朵是黄白色的,受精后变成粉红色,以后越变越红,慢慢变成紫红,最后则变成灰褐色。由于变色时间先后不同,同一棉株上往往呈现出色彩缤纷的花朵。

    4.杏花和菊花

    杏花含苞待放时是红色的,开放后颜色却渐渐变淡,最后几乎变成了白色。有一种菊花却刚好相反,初开放的花为白色,到了快要凋谢时,又会变成红色。

    5.樱草

    春天来临的时候,樱草便开放出美丽的花朵。在20℃左右的常温下,它的花是红色的;当把它放到30℃的暗室里,花却变成了白色。

    花色的神奇变化,看起来似乎很玄妙,其实不然,花中的色素可随着温度和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花的颜色。如牵牛花早晨呈蓝色,到了下午就会变成红色。这是因为牵牛花中含有花青素,花青素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而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一天从早到晚,随着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牵牛花对它的吸收量逐渐增加,花中的酸性也不断增大,所以花的颜色也就渐渐从蓝色变成了红色。

    此外,还有一种花叫嘉兰。它开花时花瓣始为绿色,翻卷成龙爪形;待到次日,花瓣中部变为黄色,瓣尖为鲜红色,瓣周镶嵌着金边;三天后,花的茎部、中部分别由绿色、黄色变为金黄、橙红,最后完全变为鲜红,远看犹如一团熊燃烧着的烈火。

    喜欢超声波的植物

    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声音实验室附近的花草长得特别快,甘薯和萝卜也比别处长得大。这是为什么呢?科学家们推测,该实验室正在进行超声波实验,也许这与超声波有关系。于是他们建立了一个超声波培植法试验园。定时插放超声波不仅可以使蔬菜长得又快又大,还能增产2至3倍,而且栽培出的蔬菜更加鲜嫩可口。从此以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开展了类似的试验,竟然培育出了重达2.5千克的萝卜、6.3千克重的甜菜、直径达0.6米的巨型蘑菇、足球般大的甘薯,小麦也增产10%左右。可见,植物确实喜欢超声波。

    那么,为什么超声波会对植物起作用呢?有的科学家认为,超声波是一种能量,它能够被植物吸收,使植物细胞膜透性增大,从而刺激细胞生长。也有科学家认为,超声波是一种弹性机械波,在传播中会产生热效应作用,能促进植物的新陈代谢,从而加速细胞生长。

    植物的“七情六欲”

    随着一项研究结论分别在德国和意大利诞生,关于植物是否有知觉的争论再度兴起。这项研究结论称,植物其实相当聪明,它们在遇到危险时会作出积极而聪明的判断和反应。它们不仅能够把危险信息传递给身边的同伴,还能够向那些友好的动物寻求帮助。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测谎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接到了一株牛舌兰的叶片上,并向它的根部浇水。当水从牛舌兰的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地发现:在电流计的图纸上,自动记录笔画下了一大堆锯齿形的图案,这种曲线图与人的感情波动曲线图很相似。

    当他准备对叶子进行一次威胁行动,并在心中想象叶子燃烧的情景时,更奇妙的事情发生了:他还没动手,自动记录笔就在图纸上不停地画线。

    随后,他又取来火柴,刚刚划亮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燃烧的火柴还没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就已开始剧烈地摆动,记录曲线甚至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而当他假装要烧植物的叶子时,图纸上却没有了这种反应。植物竟然还具有辨别人类真假意图的能力,真是不可思议!

    无独有偶。苏联的普斯金博士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请来了一位催眠师,并叫这位催眠师对一名妇女施行催眠,还在催眠师和妇女之间放了一盆百合花。普斯金博士在百合花的小径上固定着一个装有电脑摄像仪的传送器,并连接到荧光屏上。由于催眠的作用,这位妇女一会儿欢笑、一会儿抑郁。而与此同时,百合花也相应地表现得十分“激动”,因为荧光屏上所显示的线条就像九级风浪一样,不停地波动着。

    除此之外,植物也和许多人一样,喜欢听恭维话。

    德国某个公司的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把番茄分成两组种植,这两组的土壤、水分、肥料等条件完全相同。唯一的区别是,甲组番茄每天听到“您长得真壮实”等恭维话,而乙组番茄却没有受到此类待遇。结果,甲组番茄长得非常茂盛,产量竟比乙组番茄高了22%。

    植物也会欣赏音乐

    很多人爱听音乐,因为欣赏美妙的音乐会使人心情轻松愉快。在养牛场或养鸡场里经常播放动听的音乐,可以刺激乳牛多产奶,促使母鸡多生蛋。那么,植物是否也能通过听音乐来快速生长呢?

    印度的一位科学家十分擅长拉小提琴。他每天早上梳洗完毕后,就在自己的院子里拉半个小时小提琴。拉完琴之后,他边吃早餐边听音乐唱片。一天,他突然发现院子里的植物总是比院子外的植物长得快、长得茂盛。

    第二年的春天,农民们种下早稻,待到秧苗长到比较稳定的时候,这位科学家每天早晨来到院子外的水稻田边拉小提琴、放音乐唱片。这样过了45天左右,奇迹出现了:每天“听”他拉小提琴、音乐唱片的那一大片水稻,要比其他稻田里的水稻长得好,植株既高又壮。

    于是,他明白了自己院子里的植物比院子外的植物长得好的原因,因此得出结论:植物也喜欢音乐。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伊利诺州有个叫乔·史密斯的农学家在温室里种下了玉米和大豆,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量等各种条件的同时,他还在温室里24小时连续播放著名的《蓝色狂想曲》。不久,他惊讶地发现,“听”过乐曲的玉米和大豆竟然提前两个星期萌发了,而且长出的茎干十分粗壮。

    后来,他继续在一片杂交玉米的试验地里播放经典的乐曲,一直从播种到收获都未间断。结果又让他很惊喜:这块试验地里的玉米比同样面积的未“听”过音乐的玉米,竟多收获700多千克玉米。

    植物学家发现,含羞草每天“欣赏”20至25分钟古典音乐后,心情好像更加舒畅,生长速度会明显加快,枝叶也更加茂盛有力。

    有的植物学家用黑藻进行实验,每天对黑藻播放30分钟的轻音乐。15天之后,发现黑藻的繁殖力大大加强。

    有的科学家经过实验,还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如果对植物分别播放不同歌唱家演唱的唱片,会有不同的效果。播放女声的音乐所取得的效果要比播放男声音乐的好,播放高音唱片比播放低音唱片的效果要好。

    植物也会“出汗”

    夏季天气酷热时,人身上会出汗。有趣的是,很多植物也会在夏天“出汗”。夏天早晨,在土豆、西红柿、蚕豆、杨树、柳树等的叶子上或者在嫩绿的杂草上会有一颗颗十分明亮晶莹的小水珠,它们犹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这就是植物流出的“汗”珠。

    许多人会说,难道这不是露水吗?怎能把露珠当汗珠呢?其实,露水固然有,但植物的汗水也是真正存在的。

    观察植物就会发现,从植物叶子尖端冒出来的亮晶晶的水珠掉落下来后,叶尖又会慢慢冒出小水珠,渐渐变大,最后掉落下来。如此反复不断。显然,这不是露水。

    露水是指凝集在地面及地上物体表面的水珠,通常在晴朗少风的夜晚出现。露水水滴很小,总是一滴滴盖满整张叶片的表面,而不是从叶尖冒出来的。而植物的“汗水”通常是大滴液珠,一般在叶尖和叶缘。这样一比较,就能区分什么是露水、什么是植物的“汗珠”了。

    为什么植物在夏天也会“出汗”呢?

    白天气温比较高,植物会大量吸水。晚上气温下降,但湿度还较高,植物体内蒸发的水分很少。而这时植物根部的水分含量还很充足,根系大量吸水,从而产生较强的根压,促使植物把体内多余的水分通过叶缘的水孔排出,于是植物就“出汗”了。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吐水现象”。

    吐水现象在盛夏的清晨最容易看到。有时在空气潮湿、没有阳光的白天,植物也会“出汗”。

    植物“出汗”除了能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植物正常生长外,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把体内过多的矿物质排泄出来。

    在热带森林中有一种树在吐水时,滴滴答答,好像在哭泣,当地居民把它叫做“哭泣树”。中美洲多米尼加的雨蕉就是一种会“哭泣”的树。在温度高、湿度大、水蒸气接近饱和及无风的环境下,雨蕉体内的水分就会从水孔溢出来,一滴滴地从叶片上落下来,好像在哭泣。

    会跑的植物

    一株植物除非被人移动,否则一辈子都只能在一个地方定居,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在自然界中,确实有一些会“跑”、会“行走”的植物,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

    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会走路的植物——卷柏。因为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所以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

    那么卷柏不走就不能生存吗?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用挡板圈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空地水分减少,卷柏便抽出根须,卷起身子准备换地方。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生存在了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几次又动不了的情况下,它便再也不动了。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这可能是它“发现”扎根越深水分就越充足的缘故吧!

    秋天,草原上的植物渐渐枯黄了,这时候就会有很多草球在草原上随风飘滚。这便是被人称为“草原流浪汉”的风滚草。

    风滚草是草原上特有的一种植物类型。每到深秋季节,它们就干枯了,靠近地面的茎部变得很脆,风一吹很容易折断。而断落的“圆球”则会在草原上随风滚动起来。

    植物学家经过观察研究,解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它们是在借助风的力量传播种子。风滚草的果实底部藏着许多又小又轻的种子,在滚动过程中,它们不断与地面发生碰撞,使种子不断掉出来、落入泥土中。一棵风滚草就好比一架天然播种机,经过滚动会让种子散布到广阔的草原上。

    南美洲秘鲁的沙漠中有一种能自己行走的植物——步行仙人掌。它的根是由一些软刺构成的,能随风在地面上飘拂。沙漠本来荒凉贫瘠、缺少水分,它为了觅取自身需要的水分和养料,在某一地区生活不下去的时候,就会随风一步一步地移动。当遇到生活条件适宜的地区时停下来“安营扎寨”,继续生长。步行仙人掌需要的营养大部分是从空气里吸取的,故能短时间离土而不死。

    植物能预知地震

    预测地震,是至今还未能很好解决的世界难题。我们知道,在自然界中,动物在地震来临之前会出现异常征兆。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某些植物也能预知地震。

    中国地震学家很早就注意到植物对地球活动变化的敏感性:

    1970年,宁夏西吉县发生过一次地震。震前一个月,蒲公英在初冬季节居然开了花。平日里总是昼开夜合的合欢树的羽状叶片,在震前一个月左右竟然不分昼夜地总是呈现半开半合状态,白天开不旺,夜晚不肯安然“入睡”。

    1972年2月初,辽宁省海域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震前一个多月,那里的许多杏树提前开了花,含羞草的小叶也出现了反常的闭合行为。

    1976年四川地震前夕,“熊猫之乡”的平武地区出现了反常的一幕:熊猫赖以生存的箭竹突然大面积开花,花谢后竹子几乎枯死光了;一些玉兰树开花后又莫名其妙地二度开花,桐树大片大片地枯萎凋零。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爆发。事后人们调查发现,在此前一段时间,唐山地区和天津郊区的一些植物似乎早已预感到灾难的来临,纷纷“乱了手脚”,出现了异常现象:柳树枝条枯死,竹子开花,苹果树结了果实后再度开花……

    这些现象不会每次都是巧合。植物异常现象的发生,必定与地震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科学家们从植物细胞生物电的变化入手,研究植物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日本专家鸟山曾用一台高灵敏度的记录仪对合欢树进行生物电测定。1978年6月10日至6月11日,果然出现了神奇的迹象,合欢树的生物电流出现了显著的异常,而这以前四天合欢树的生物电流都是正常的,这预示着可能有较大的地震发生。果然,第二天在观测附近发生了7.4级的大地震。在以后的几天里,合欢树的生物电流随着余震的减弱而又有规律地减弱了。

    为什么植物能捕捉到地震前兆呢?科学家们给出了一种解释是:地震在孕育的过程中,由于地球深处的巨大压力在石英岩中造成电压,这样便产生了电流。电流分解了岩石中的水,于是产生带电粒子。在地震多发区的特殊地质结构中,这些粒子被挤到地球表面,跑到空气中会产生一种带电的悬浮颗粒或带电离子。空气中大面积带电离子(颗粒)的存在改变了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其中包括地温、地下水、大地电位、电流以及磁场的变化,直接影响了植物体内的正常生理生化规律,于是使植物产生了异常现象。

    虽然目前利用植物来预报地震的研究刚起步,还很不成熟,但我们相信,通过科学家们的持续努力,用植物预报地震的理想一定能实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