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未解之谜大全集-藏在肚子里的恶心事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能憋尿,否则膀胱没有弹性

    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吃东西。许多食物中都有一定量的水分,这些水分和我们喝的水一起在身体中流动,其中大部分被利用,而没有被利用的那部分水则连同其他一些废物一起进入排尿系统形成尿液排出体外。身体不断产生多余的水分,它们形成尿液后会贮存在膀胱里,当存到一定量时再通过大脑发出命令,进行排尿。可有的人当膀胱里已经贮存了一定量的尿液时,还不去排尿而是憋着。如开长会、外出旅游、乘长途车、厕所在户外、冬季怕冷等因素而不能及时如厕,使尿液较长时间地潴留在膀胱内,造成膀胱内压力过高。殊不知,这是对人体非常有害的,为什么呢?原因有两个。

    首先,我们的膀胱是个有一定伸展性的囊,就像一个有弹性的橡皮口袋。平时膀胱很小,当里面的尿液越来越多时,膀胱就被撑大。但膀胱的伸展性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尿液贮存到一定量时,会刺激膀胱的感受器,感受器就会向大脑报告,使大脑作出决定,指挥负责排尿的肌肉产生运动,进行排尿。膀胱把尿液排出体外后,就又缩回到原来的大小。但如果这时硬憋着不进行排尿,尿液在膀胱里越积越多,超过了膀胱的伸展范围,它的正常工作就会受到影响,大脑对它的正常支配就会“失灵”。如果长期这样,膀胱就会由于总是在伸展的状态而失去弹性,像被拉松了的皮筋那样,不能恢复原状了。

    另外,我们人体不断地产生和排出尿液,是为了维持身体的正常工作。如果总是憋尿,大量的水分和身体产生的废物排不出去,堆在人体内就会损害健康,还会引起疾病。

    因此,憋尿对身体是很不好的,我们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有了想上厕所的感觉就马上去,不然就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饥饿难耐的时候就大声叫

    尽管我们一日三餐吃得饱饱的,但还是有肚子饿的时候。肚子刚刚饿时,通常只不过上腹部有种说不出的不舒服和空虚的感觉,等到肚子饿得相当厉害时,就会发出“咕咕”的叫声,这是为什么呢?当食物在胃中消化将近完毕时,胃液仍旧继续分泌,由于胃里空了,胃的收缩就逐渐加强。空胃猛烈收缩的冲动通过神经传至大脑就引起饥饿感觉,我们把这种猛烈的胃收缩运动称为饥饿收缩。

    当胃作饥饿收缩时,胃内的液体和吞咽下去的气体在胃内就不得安宁,一会儿被挤到东,一会儿又被挤到西,结果就会发出“咕咕”的声音。此外,还有一种情况:饿的时候想吃而没有吃,等到饿过头以后却反而吃不下东西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这是因为饥饿收缩是周期性的。在饥饿时,胃的强烈收缩只不过延续半小时左右,随后也就进入平静期,再这么延续半小时到一小时,随着胃收缩的停止,饥饿的感觉也就消失了。

    饥饿感和食欲常常同时发生。肚子饿时就想吃东西,并且饥不择食,随便什么东西都喜欢吃。同样,饥饿感和食欲也常常一起消失,饿过头以后,反而会吃不下东西,也不想吃东西。

    有屁就得放

    放屁是人体胃肠道通过向下蠕动将其中的气体排出肛门的过程。那么,人体内的气体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人们进餐、喝水、吞咽时会把空气带入肠胃,唾液泡沫和食物中的气体也会经口腔潜入体内。除了外来空气,潜伏在人体肠道内数以亿计的各种细菌在帮助发酵、分解消化道中食物的同时也会产生气体。此外,肠中的细菌把血液中弥散到结肠里的尿素分解为氨,上消化道中分泌的碳酸盐和胃酸会混合产生二氧化碳。这些体内产生的气体约占胃肠道气体的30%~40%。

    胃肠道里的气体会通过嗳气从胃向上经口而出,也会经肠壁吸收弥散入血液,然后由肺呼出。肠内大部分气体经肠蠕动快速下行,悄悄从肛门溜出体外。肠道气体积聚较多,肠肌向下推进速度较快,而气体出口——肛门周围肌肉收缩,肛门紧闭时肠内气体便收到挤压形成一个高压区。当气体强行通过肛门,气流产生振动,像口吹簧片般会发出响声。在一般饮食下,正常人每小时排屁17毫升~60毫升,每天排屁400毫升~1500毫升,因人而异,差异也很大。

    人排的屁中99%的气体是无臭的,主要有氮、二氧化碳、氧、氢及甲烷等五种。其余不到1%的气体如氨、挥发性胺、硫化氢、粪臭素、吲哚等则散发着难闻的臭味。屁中除氧和氮来自空气,其他大都由细菌发酵分解产生。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不同,所产生屁的数量和气味也不相同。习惯张口呼吸、吞咽唾沫、经常嚼口香糖的人和咀嚼困难的老人会吞入较多的空气进入胃肠,这些人的屁相对要多一些。有些食品的本身含有较多的气体,如面包、蛋糕、饮料等,还有卷心菜、韭菜及各种豆类蔬菜含有大量不易消化的多糖和纤维素,它们在结肠内被肠菌发酵分解成为二氧化碳、氢、甲烷,多吃了这些食物就会频繁放屁。由于大蒜、洋葱和韭菜内含有硫化物,肠菌将它们分解为含硫化氢和硫醇的气体,所以多吃之后排出的屁特别臭。许多人肠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消化吸收牛奶中所含的乳糖,一旦喝牛奶后就会腹胀并产生大量的屁。除此以外,肠道有炎症时,肠菌过度繁殖并直接作用于营养物质,干扰胃肠正常蠕动,产气排屁也会增加。

    可见,放屁基本上是人体的生理现象,一般不必介意。

    分泌的唾液又都被你吃进去

    在人的口腔四周有许多腺体,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等,这些腺体专门制造唾液,一天之内大约可以分泌出1500毫升的唾液,所以被称为唾液腺。

    我们用牙齿咀嚼食物时,唾液腺就开始紧张的工作,有大量的唾液分泌出来,并不断地流入口腔,与食物充分地拌和在一起,把食物变得糯润柔软便于吞咽。这也就是说大部分唾液都被你吃到肚子里去了。人的一生中要吞下5万升唾液,它们足够装满100个浴缸。

    同时,唾液中还含有一种淀粉酶,它是专门帮助消化淀粉的。唾液与食物均匀地拌和在一起,食物中的淀粉在唾液中的淀粉酶的作用下便转化成麦芽糖。我们吃饭或嚼馒头时,如果多咀嚼一些时间就会觉得嘴里甜滋滋的,这正是淀粉酶在起作用。

    吃饭时,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一般较短,只有16至20秒钟,大部分淀粉还来不及分解,糯润柔软的小饭团就随着吞咽被送进了咽喉,然后通过食管进入胃部。所以,我们吃东西时应该细嚼慢咽,让唾液与食物充分拌和,让唾液中的淀粉酶充分发挥消化淀粉的作用,从而减轻胃肠的负担。

    可怕的消化,什么都不干还会饿

    当做完运动以后,我们会觉得肚子特别饿。这是因为运动时,我们的身体用掉了许多能量,于是肚子里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转变成能量的过程加快,以便满足我们身体的需要。肚子里的食物减少了,就产生了饥饿的感觉。不过,我们还发现,即使我们整天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也会觉得肚子饿,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食物被消化、吸收后产生的能量,除了供给人体进行运动以外,还有其他的用途。包括维持人的体温和基本生命活动。维持体温是指我们吃的食物不断转化为热量,使体温始终维持在36.5℃左右。我们的身体可以进行各种活动,除了我们能看见的手、脚和身体的外部活动以外,还有我们看不见的身体内部脏器的活动,这些就是基本的生命活动。外部的活动可以随时停止的,而内部脏器的活动却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如果它们的工作停下来,我们的心脏就会停止跳动,胃、肠也不再蠕动,于是血液的流动就会停止,食物也不能进行消化、吸收和利用了。这样,维持我们生命的各种物质都不能到达全身的各个部位并产生作用,我们的身体就会因为缺少营养和能量而死亡,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因此,我们躺在床上的时候,身体里的许多器官仍然在不停地运动。

    正因为要维护体温和基本生命活动,所以食物制造出来的能量会不断地被利用和损失掉。同时,食物变为能量后就会逐渐减少,身体里没有了贮存的食物就会向大脑发出警告,使我们感到饥饿。另外,青少年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时期,能量还要提供身体的这部分需要。所以,我们整天什么也不干也会觉得饿,只不过没有做运动时饿得快而已。

    狼吞虎咽时,食物就会堆在胃里

    有人曾这样形容:女子吃饭细嚼慢咽,男子吃饭狼吞虎咽。虽然“狼吞虎咽”可以体现出男子汉的豪爽,但对于身体确实极为不利。为什么呢?

    通常,食物从口腔到胃肠,最后变成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需要经过一个复杂的加工过程。口腔首先对食物进行粗加工,一方面大的食物块被牙齿磨碎,另一方面口腔分泌出来的消化液开始对食物进行第一步的化学加工。然后,食物成半流动的糊状来到胃里,在胃液的作用下进一步消化,这一步的消化非常重要。如果胃液分泌不够,不仅食物在胃里不能被很好地消化,而且由胃液所引起的其他消化液的分泌也将减少。那么,胃液是怎样分泌出来的呢?它有两个途径:首先,当你在咀嚼食物的时候,大脑已经接到需要胃液的信息,结果食物在未到达胃部之前,胃液已经被大量分泌出来。另外一个途径,食物到达胃里直接地进行刺激,这时胃液继续分泌。通常,第一种途径刺激产生的胃液会更多一些,所以当你狼吞虎咽时,因为咀嚼的动作少了,刺激产生的胃液也就减少了,当食物到达胃部时产生的胃液数量,对于要消化的食物就显得不够了。因此,食物就会堆在胃里,让你有不舒服的感觉。

    此外,食物吃得过快容易堵在食管里,这时你便会有噎住的感觉,半天进不到胃里,即使那些未经过充分咀嚼的食物块来到胃中,因为食物块大,消化液只能接触到食物块最外面的一层,这就好比一个完整的西瓜只有瓜皮能够接触到空气一样,如果你把西瓜切成许多小瓣,红色的瓜瓤才会接触到空气。因此,要想使食物能够更好地与消化液发生作用,变成能被身体吸收的营养物质,你就应该尽量把食物嚼碎。换句话说,狼吞虎咽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所以,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吃进来的食物能被很好地消化利用,一定要细嚼慢咽。

    酸性很强的胃液

    胃的化学性消化是由胃液完成的,胃液中含有蛋白酶、盐酸和黏液,其中盐酸的作用最为重要,它能使胃蛋白酶原变成胃蛋白酶并造成酸性环境,将食物中的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肠的进一步分解和吸收做好准备。胃酸进入小肠后可刺激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并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等物质的吸收。

    人们吃进食物后,很快就被胃液消化掉了。胃液酸性很强,可从来没有把自己消化掉,其中奥秘何在?

    事实上,胃液在消化食物的同时,也对胃壁有一定的损害作用,即造成一些细胞的死亡。但是由于胃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因此这种损害仅仅是暂时的,胃能很快恢复如初。据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系德本教授的研究资料表明,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也就是说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胃来。然而,由于胃液能在几小时内把胃的组织溶化掉,只靠产生的新细胞还来不及完全弥补所造成的损失。因此,还得另有本领才行。

    胃的第二个本领,是胃壁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被称为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它与胃液直接接触,使带有腐蚀性的胃液不能渗入到胃的内壁。我们知道,如果胃内产生过多的酸液就会导致胃溃疡。由于胃黏膜具有特殊的保护作用,所以可免遭或只受到轻度的酸液侵蚀。

    胃液主要是由胃蛋白酶和盐酸组成的。胃蛋白酶是一种蛋白质,它是一种无害的消化酶。但盐酸却不同,它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轻而易举地毁坏胃的组织细胞。因此,只靠胃的再生能力和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还不够。在胃壁上皮细胞上面还覆盖着薄薄的一层碳水化合物即所谓的糖体层,它可以进一步加强对胃的保护。另外,在胃壁里层还覆盖了一层由脂肪物质组成的被称为类脂体的物质。此类物质对盐酸的氢离子和氯离子具有很强的阻碍作用,这是胃保护自己的第三个绝活。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胃黏膜上皮细胞能不断合成和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它对胃肠道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还有人证明胃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能分泌新的激素(都是肽类物质)。

    食物在人体内要行走48个小时

    食道长25厘米,形如牛角的胃也长25厘米,小肠长4米,大肠长1.5米,此为食物从进口到排泄出体外所需要经过的总路程。食物行走的速度在各路段不同,距离长度和所需时间不成比例。食物首先在口腔中被唾液酶把淀粉初步分解成麦芽糖并把食物弄碎,然后到达胃里。在胃里把一部分水和酒精消化掉,并把麦芽糖转化为葡萄糖,主要把食物弄成泥状做简单吸收,像脂肪是分解不了的。接着,到达小肠。小肠的消化功能是很强大的,小肠黏膜上有黏膜皱壁,黏膜皱壁上又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上主要由柱状上皮细胞组成,这种细胞的游离面有很多微绒毛。黏膜皱壁,小肠绒毛、微绒毛以及小肠5米~8米的长度大大增大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这样便更容易被小肠吸收。随后,食物到了大肠。在大肠,一些膳食纤维便可得到吸收。而一些残渣和没被消化的物质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粪便。食物通过整个消化道的时间因人而异,平均为48个小时。

    早晨开始进食,食物一般在胃内停留4至5个小时后进入小肠,然后在小肠中慢慢前行。白天人们由于工作等原因,精神都比较紧张,食物在肠中的运行速度很慢;晚上精神放松,运行速度加快。到了第二天早晨,在小肠内经过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到达大肠;傍晚到夜间,残渣慢慢通过大肠,水分被吸收,残渣由泥浆样变成固块状,然后进入乙状结肠,再到直肠,经“装填”后在第三天早晨被排除体外。

    有时候,运行时间会有偏差,但无大碍。健康的大肠黏膜只从食物残渣中吸收水分,几乎不吸收其他有毒物质。所以说,以为便秘能使人中毒,只是一种幻觉。

    胃肠道消化吸收后的废物——大便

    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其中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等被大肠黏膜吸收,经过细菌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即变成粪便排出体外。我们消化食物的过程也就结束了。

    粪便形成后,结肠蠕动使各部结肠收缩,这样便将粪便推向远段结肠,这种蠕动常由肝曲开始,以每分钟1厘米~2厘米的速度向前推进到左半结肠,到乙状结肠贮留。但在进食后或早晨起床后由于胃结肠反射或体位反射而引起结肠总蠕动,以每小时10厘米的速度推进,如乙状结肠内存有粪便可使粪便进入直肠内,蓄积足够数量时对肠壁产生一定压力时则引起排便反射。这时,便有了上厕所的需求。

    粪便含有食物中不消化的纤维素,消化道脱落的上皮细胞、黏膜碎片和大量细菌,还有未被吸收的消化道分泌物,如黏液、胆色素、黏蛋白和消化液等。正常排出的粪便是圆柱形的,长10厘米~20厘米,直径2厘米~4厘米,重量100克~200克。正常粪便为碱性,其碱度高低与在结肠存留的时间长短有关,存留越长,碱度越高。相反,稀粪便存留时间短,常呈酸性,可刺激肛门周围皮肤。正常粪便的颜色一般呈棕色,这是因为粪便内含有粪胆色素和尿胆素。说到这里,也许大家会觉得恶心,但是大便的颜色也是健康与否的晴雨表。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几种不正常颜色的粪便。

    第一,黑色。吃猪血可能会导致粪便成黑色。如果没有吃猪血,又没有吃可能拉黑便的药物,大便出现黑色,一般是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主要有溃疡病、胃炎、肝硬化合并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等等。

    第二,灰白色。如果粪便颜色是灰白色,这可能是黄疸或由于结石、肿瘤、蛔虫等引起的胆道阻塞,导致胆黄素无法随大便排出。

    第三,红色。拉血便,即血和大便混在一起,多是下消化道出血。如果血不跟大便混在一起,只是附在大便表面或部分偏离,甚至是便后滴血,这种情况往往是患了痔疮。

    不仅如此,不同形状、排便的时间等等都是您目前健康的一个外化反应。那么正常人的排便情况是怎样的呢?

    正常人的排便差异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至2次,有的两三天1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每天排便1次。

    幽门——消化道内一个重要关卡

    在胃与十二指肠之间相连结处有一个像开关一样的器官叫做幽门。幽门平时是关闭的,只是在十二指肠中的食物和消化液混拌好后才打开。幽门起到调节消化作业这条流水线速度的作用。

    幽门就像一个铁板官员,绝不会仅仅因为胃中食物过多就早点打开。但如果积存胃中的食物量大而且油分很少,幽门就会通融而提前开门,将食物送入十二指肠,这样往往会造就大肚汉。

    别看这个小小的幽门,它可是一个重要关卡,即胃的出口与十二指肠相连结的地方。幽门是消化道最狭窄的部位,正常的直径约1.5厘米,因此容易发生梗阻。由于胃内的食物不能顺利地进入到肠,便会在胃内大量潴留,导致胃壁肌层肥厚、胃腔扩大及胃黏膜层的炎症,甚至水肿及糜烂。这就会引起我们经常所说的幽门梗阻,它分为不完全性梗阻和完全性梗阻。不完全性梗阻是暂时的,容易治愈但也容易反复发作;完全性梗阻是很难治愈的,通常患幽门梗阻的病人常有上腹部胀痛、胀满、嗳气和返酸,尤其在饭后更明显。在夜里还经常出现呕吐,呕吐后腹胀和腹痛可以减轻或暂时缓解,但这些症状可能反复出现。此外,病人还会很消瘦、经常呕吐、出现脱水等。因此,这时应该尽早到医院检查、明确诊断,并进一步弄清梗阻的原因和性质,以便选择适当的方法予以治疗。

    幽门梗阻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可发生在溃疡病的近期或晚期。此外,像胃窦癌、胃粘膜脱垂及胃结核等还可以引发幽门梗阻。

    说到幽门,我们还不得不提一下幽门螺杆菌。它是一种螺旋状、革兰阴性、微需氧性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定为I类致癌原。人群中一旦感染往往是终生感染,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胃病。因此,我们一定要注意保养好自己的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