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未解之谜大全集-自命不凡的大脑,晕头难转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脑是神经系统的指挥部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中枢神经包括脑和脊髓,分别位于颅腔和椎管内。周围神经广泛分布于全身,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神经三部分。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各种分析器中枢都在大脑皮层中,如皮肤、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内脏、平衡、运动、语言等中枢。如果大脑皮层受了损伤,可能引起该处某些中枢功能障碍,出现相应的症状。

    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由小脑半球和蚓部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维持肌肉的张力、保持平衡等。损伤后会出现站立不稳、运动失调以及肌张力减退等症状。

    脑干是除大脑和小脑以外的脑组织,包括延髓、脑桥、中脑和间脑。延髓是管理呼吸、心跳等重要反射的中枢。中脑与视觉、听觉有关。间脑分丘脑和丘脑下部。丘脑是全身浅感觉和深感觉传导的中继站,一侧丘脑损伤,会出现对侧半身感觉消失。

    脑内部的腔隙称为脑室。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脑脊液。脑脊液在各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内循环,如脑室的通道发生阻塞,则脑室中的脑脊液越来越多,并扩大形成脑积水。

    面神经由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分别管理舌的味觉、面部表情肌运动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严重中耳炎和面部腮腺手术容易伤害面神经。面神经损伤后,由于表情肌瘫痪,会出现患侧眼不能闭合、流口水、口歪向健侧等体征。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脊髓两旁发出许多成对的神经(称为脊神经)分布到全身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脊髓是周围神经与脑之间的通路,也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脊柱外伤时,常常并发脊髓损伤。严重的脊髓损伤会引起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植物性神经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其形态、功能的不同,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内脏、心血管和腺体等都受交感与副交感这两种功能相反的神经的双重支配。虽然两种神经的功能是相对的,但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管理下,这两种不同功能的神经既对立又统一,保持着机能的相对平衡,使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

    交感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纤维到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皮肤及内脏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扩张,血压上升,小支气管舒张,胃肠蠕动减弱,膀胱壁肌肉松弛,唾液分泌减少,汗腺分泌汗液、立毛肌收缩等。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功能相反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处于相互平衡制约中。当肌体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起着主要作用。

    副交感神经由脑干和脊髓发出神经纤维到器官旁或器官内的副交感神经节,再由此发出纤维分布到平滑肌、心肌和腺体,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功能是使瞳孔缩小,心跳减慢,皮肤和内脏血管舒张,小支气管收缩,胃肠蠕动加强,括约肌松弛,唾液分泌增多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两者在机能上完全相反,有相互对抗作用。

    迷走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因此,迷走神经损伤会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做梦和可怕的梦话

    相信很多人都做过梦,也曾经有很多人有过说梦话的经历。梦话让人很可怕。曾有这样两个关于做梦的故事,在上大学时,一次半夜看书,对面床的一个同学突然坐起,直勾勾地看了另一个女孩十秒,点点头说:“嗯,好。”这个女孩当时吓了一跳,小心地问:“你要干吗?”她哼了一声就倒下接着睡了。

    两个人一起出差,晚上的时候,其中一人夜里磨牙完毕后,阴阴地笑了一声说:“我已经500年没吃人肉了。”当时,把另外一个人吓得一宿不敢睡觉。

    说梦话与做梦是人体一种正常的、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现象。人入睡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这就是梦的基础。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不停地产生着愿望和欲望,这些愿望和欲望在梦中通过各种伪装和变形表现或释放出来,这样才不会闯入人的意识,把人弄醒。也就是说,梦能够帮助人排除意识体系无法接受的愿望和欲望。因此,梦是保护睡眠的卫士。

    亚里士多德对梦的定义是,“梦是一种持续到睡眠状态中的理想”。对此,弗洛伊德说,从人的本能角度推断,应该承认梦一定有某种意义,就算是一种晦涩的“隐意”在取代某种思想的过程,也有其意义存在。所以,只要我们能正确地找出这种“取代物”,就能正确地解释梦的“隐意”了。

    对于心理疾病患者来说,梦的内容反映了他们精神上痛苦的根源,在心理治疗中深受重视。例如,梦到隧道象征着“想要逃避不安和恐惧,想要回到子宫,表现出对母亲的依赖心理”。此外,坠落的梦象征着“对于道德堕落的恐惧,害怕失去现有的地位或职位”,找寻的梦象征着“担心失去重要的人或东西”。

    实际上,把梦完全理解为人心底的矛盾和欲望是不全面的。弗洛伊德之后,很多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尽管自古至今有很多的人研究梦境,提出了很多的理论,但梦的奥秘迄今尚未被充分揭示,仍然在吸引着许多人去探索。

    他梦游时竟然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2003年,英国曼彻斯特的朱尔斯·劳尔袭击了他82岁的父亲艾迪,使其不幸身亡。攻击发生的时候朱尔斯还在熟睡,事后他对此事没有任何记忆。伊伯汉姆医生在审判前对被告作了一系列的睡眠研究,证明他当时的确在梦游。医生说:“劳尔先生有梦游史,喝酒之后尤其严重,但他之前从未有过暴力行为。然而,当时他继母刚刚去世,而且他还经受着一些其他的压力。发生袭击行为的时候,他的行为完全处于自动性的、无意识的状态。”因此,法庭免除了他的谋杀罪名。

    这就是在梦游时发生的比较离奇的事件。虽然是免于了谋杀罪名,但也是耸人听闻的。

    其实,梦游的人通常是儿童。比如许多的人在幼年有过梦游的经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逐渐摆脱梦游,成年梦游者的比例也要小很多。梦游往往会发生在每一个家庭成员中,男孩较女孩为多。

    除非有其他失调的症状,很少从成年期才开始梦游。当过度劳累或承受过度压力时会让成年人梦游,另外一些特定的药物、酒精和发烧也会诱发梦游现象。

    有些梦游患者的行为比较复杂。他们起床穿衣,来回走动,解大小便,甚至烧煮吃喝。少数人会奔跑、跳跃、喊叫、哭泣或开门外出。一般来说,梦游发作中的行为有重复性,每次发作中的表现差不多。如走出户外的梦游者,每次走的路线都是相同的。曾经有一个医学院的学生常常夜间起床,走到解剖室咬掉尸体的鼻子,后又回到寝室继续睡觉,之后学校发现解剖室尸体的鼻子都不见了。此事件令人感到十分离奇,而他本人却全然不知。

    梦游症的发作时间长短不一,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少数会超过半小时以上。关于产生“梦游”的原因,医学家认为是支配运动的那一部分脑组织在入睡后仍处在兴奋状态,继续指挥人进行活动。这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造成兴奋和抑制的不平衡,因而在睡眠中某一神经中枢兴奋增强,从而发生了“梦游”。造成神经中枢紊乱的原因有很多,如精神上的剧烈创伤,某些细菌和病毒的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内分泌功能紊乱等等。

    另有科学家通过研究表明,“梦游”很少在做梦时发生,它可能是在深睡状态中大脑呈部分觉醒时的一种运动,陷于这种半醒的、意识混沌的状态中,睡者会进行一些冗长却未必有意义的对谈。如有位“睡行症”患者半夜赤裸着身子,站在卧室的窗口大声喊叫:“喂,谁是船长?”妻子被他吵醒,知道他老毛病又犯了,为了把他哄上床,只好答到:“我是船长,我们正在进行维修。”

    一般来说,梦游假若不是很严重的精神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自愈,不必担忧。但成年的梦游患者若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应及早去看医生。

    记忆——大脑储存与反馈信息的能力

    50秒记住60位随机数字,63秒记住52张打乱顺序的扑克牌,仅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不用花名册能点出百余陌生人的姓名及电话号码……这便是惊人的记忆。那么记忆究竟是谁来控制着呢?

    记忆是一种奇异的生命现象,它吸引着众多的人去探究。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对记忆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它为“火在蜡上烧成的景象”。那么,脑子里的什么东西起着蜡的作用?外界的景象又是怎样“点燃”它的呢?

    科学家认为,人脑中的海马区域是负责产生记忆的地方,而这些记忆痕迹需要被转移到大脑皮质的各个地方安置下来,记忆才算真正形成。人的记忆能力实质上就是大脑储存信息以及进行信息反馈的能力。

    人的大脑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每个神经细胞的边缘又有若干向外突出的部分,它们被称为树突和轴突。轴突的末端有个膨大的突起,叫做突触小体。每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跟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接触,这种结构叫做“突触”。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其他神经元发生联系,并且接受许许多多其他神经元的信息。神经元传递和接受信息的功能,正是大脑储存记忆的生理基础。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记忆与大脑中的化学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逝世后,神经组织学家仔细研究了他的大脑切片,发现他的大脑细胞数量远远超过一般人。人的记忆力不但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后天的勤奋有关。成年人的脑细胞数量一般比儿童少,就是因为有些脑细胞在后天得不到锻炼,就自行死亡了。

    美国科学家曾对涡虫做过一次实验。他们每次在开灯的同时电击一下涡虫,重复多次之后,这些虫子对灯光形成了条件反射。之后,他们又把这些有记忆的虫子碾碎,给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虫子吃,结果“吃了记忆”的虫子也知道躲避灯光。因此,科学家推测,这些虫子获得了某种记忆的化学物质,但究竟是什么化学物质,现在还是个谜。

    人到中年后记忆力下降

    人进入中老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完全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规律,这与老年人大脑机能衰退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大脑血液和氧气供应不足。人进入中老年阶段以后,常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血管腔变窄的现象。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中的脂质成分含量逐渐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大。这些都使得血流速度减缓,血流量相应减少,造成与记忆有关的大脑颞叶、边缘系统和乳头体等部位血液与氧气长期供应不足,从而促使神经细胞皱缩、变性,导致记忆力减退。

    其次,DHA(二十二碳六烯酸,是一种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大脑中DHA的含量逐渐下降,脑细胞数目和神经突触的数量不断减少,神经间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质量下降,也导致了记忆力的减退。

    不过,良性的记忆力减退是中老年人不可避免的生理规律。中老年人对此不必太过介怀。但如果发生严重的记忆障碍以致痴呆,给生活带来了极大困难,那就要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了。

    需要注意的是,记忆减退已经不再是中老年人特有的现象。青年时期本应是人一生记忆力的黄金时期,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抱怨记忆力减退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困扰。记忆力的下降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突出的罪魁祸首便是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压力,神经长期处于绷紧状态得不到放松,影响了大脑正常运转,如果压力大导致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太差,更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而且白领阶层往往长时间处于不通风的空调环境,空气中含氧量不足,完全无法满足大脑每分钟消耗氧气500升~600升的要求,致使大脑的工作效率不断降低。此外,对电脑等新兴设备太过依赖,同样会导致人脑的使用率越来越低,脑机能逐渐下降;长期吸烟及酗酒也会引起脑动脉硬化,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及发生脑萎缩,使记忆力提前下降。

    濒死体验时的大脑

    所谓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由某些受严重创伤或患疾病但意外获得恢复,或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面临死亡威胁时深刻的主观体验。很多死里逃生的人都曾描述过自己的濒死体验。如美国作家海明威在意大利当救护员时被榴霰弹打伤的半昏迷之间,他经历了奇怪的事情。事后他描述说:“我的灵魂或者什么东西从身体里出去了,就像拎着丝手帕的一角将它从口袋里面抽出来一样。它在四周流动,然后回到体内,我又活回来了。”

    对于人们津津乐道的“濒死体验”,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认为纯粹是无稽之谈,它无非是因为窒息而导致的死亡幻觉,是由于感觉缺失而造成的。至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奇特的幻觉,科学家则认为,这与当事人所受的教育、经历和个人的性格特征有关。

    生物学家罗兰·西格则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解释。他认为,每个人在死亡时,大脑都会分泌出过量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有时也能引起奇特的幻觉。

    为进一步研究“濒死体验”,几年前,科学家在日本东京进行了一项被命名为“阿尔法3号”计划。参加“阿尔法3号”实验的志愿者共有16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和瑞士,年龄在19至75岁间不等,都是濒临死亡的垂危病人。科学家在志愿者的头骨中植入电极,并且与电脑相连,使电脑可以在80千米的范围内,接收到志愿者的脑电波,并在60秒内把脑电波译成文字,显示在计算机终端的荧光屏上。

    在实施“阿尔法3号”计划的头两年,有4位志愿者先后离开了人世,但是,电脑并未接收到他们传来的任何信号。科学家们并不气馁,他们对电脑程序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终于获得了成功。当时,一位名叫傅迪的志愿者病逝。三天后,电脑荧光屏上出现了科学家们期待已久的信息:“我是傅迪,告诉你,我很快乐,没有痛苦……没有痛苦……”“没有痛苦”这几个字,重复出现了20多次,信息突然中断。这一结果,大大鼓舞了参加“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和志愿者,使实验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不过,此后3位志愿者的先后离世,电脑却没有收到任何信息。直到一位23岁的白血病患者的不幸死亡,第二天电脑收到了她的信息:“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我很高兴来到这里,此间经常阳光充足。”“很多人与我在一起,他们知道我,并使我感到奇妙愉快。”“我的祖父与我在一起,我很爱他,我将会……”信息至此突然停止。

    参与“阿尔法3号”计划的科学家们认为,这里传达的生命信息的反馈结果是相似的,这是“濒死体验”存在的有力证据。鉴于此点,“阿尔法3号”计划还将深入展开下去。

    对于死亡的秘密,人们总是怀有强烈的好奇心。相信还会有很多的人对此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脑细胞的生老病死过程

    人脑有神经细胞140亿至200亿个,在出生时就已经分化的细胞,不可能再进行分裂繁殖,其数量随年龄增加或种种有害因素只可能减少而不可能增加。大脑的神经细胞生命力很强,可以与人的寿命同时起步、同时终止。由于神经细胞寿命比较长,容易受到内外环境等各种有害因素不断积累带来的损害作用。虽然大脑的神经细胞是不能分裂繁殖的,但是脑内大量的胶质细胞是可以分裂繁殖的。胶质细胞的数量为神经细胞的10倍,约2000亿个,对维持神经细胞的良好外环境起着主要的作用。神经细胞(神经元)的减少,主要是由神经细胞凋亡(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坏死性死亡所致。

    细胞凋亡意指像秋天的树叶凋谢一样。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遵循自身的程序,自己结束其生命,最后细胞脱落离体或裂解为若干凋亡小体,而被其他细胞吞噬。细胞凋亡整个形态学变化的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诱导期,核的变化。核仁崩解形成数个染色较深的斑块;在核膜的内表面,染色质边缘形成一些新月形的较为密集的斑块,继之核固缩。与此同时细胞体积缩小,密度增加,细胞表面微绒毛消失,核膜内陷。

    第二阶段是效应期。细胞膜进一步内陷皱折,在细胞膜表面形成如同水沸腾时出现的泡状结构,包被核裂解形成的膜被颗粒,形成凋亡小体。

    第三阶段是降解期。死亡细胞的大部分或全部形成凋亡小体,并被所在部位的巨噬细胞或邻周细胞所识别、清除和吞噬。

    细胞坏死性死亡通常是由突然及严重的损伤,诸如严重的缺血、炎症、感染、物理性、化学性损伤或其他的创伤形成的,造成细胞急速死亡而结束生命。

    真的存在人体第六感觉吗

    古希腊科学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很久以前就列出了人的五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然而,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科学家提出应该在亚里士多德的这五种感觉基础上再加肌肉感觉、触觉的其他不同类型及运动感觉。其实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曾经认为,触觉其实还应该细分为多种感受类型,但是他在其理论总结中却拒绝接受添加第六感觉的思想。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再次将第六感觉提上科研日程。

    动物心理学家丹尼斯·巴登在《动物心理学》一书中,用很大的篇幅描绘了动物的“第六感觉”。书中提到,1940年希特勒对伦敦进行大规模轰炸,在德国飞机袭击前数小时,有一些猫就在家中来回走动,频频发出尖叫声,有些咬着主人的衣裙拼命往外拉,催促他们迅速逃离。

    动物在危机来临前发出的种种奇特信号,使得科学家开始破译动物神秘的第六感。英国生物化学家鲁珀特·谢尔德雷克20年来一直从事科学实验,他认为心灵感应和预感等现象可以从生物角度得到解释,它们是正常的动物行为,它经过了数百万年的演变,是为适应生存的需要而形成的。谢尔德表示,人类的第六感同样是从祖先那里继承的技巧。

    直觉,或说第六感觉,原本在现代心理学中经常提及。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生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越来越清楚。科学实验表明,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未来的预感,生理学家把这种感觉称为“机体觉”,也叫做人体的“第六感觉”。国外把人的意念力或精神感应称为人的第六感觉,又称超感觉力(英文简写成ESP)。

    生理学家将人们对内脏器官的感觉视为“第六感觉”的一种。人体内脏感受器的高级神经中枢在下丘脑,而且在大脑皮层中有相应的代表区。然而,内脏器官的感受一般都不像机体表面的感觉那样清晰,而是带有模糊的性质,而且缺乏准确的定位。比如,当腹部出现疼痛的时候,患者往往分不清楚到底是胃痛还是肚子痛,所以,有的生理学家把人体的“第六感觉”称之为“机体模糊知觉”。

    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无法清楚地感觉到胃肠的蠕动、消化液的分泌、心脏的跳动等等。生理学家实验表明,当内部感受器受到特别强烈的刺激或者是持续不断的刺激时,人体的“第六感觉”的发现对人类了解自身的活动规律和防治疾病都是有益的。

    有专家指出,从自然科学或者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看,在目前,“第六感觉”还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因为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存在有除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以外的感觉通道。但许多科学家相信,人体确实存在着除了亚里士多德列出的五种感觉以外的第六感觉,它是独立的肌肉运动感觉。

    如果没有第六感觉,我们就无法行走、伸展肢体或者舞蹈。虽然我们有时候失去嗅觉或者味觉,但是很少失去肌肉运动的感觉。而一旦失去它,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1971年5月,英国南安普顿的伊恩·沃特曼不小心割伤了手指并引起感染,接着整个手臂开始红肿、发炎。他开始全身感到忽冷忽热全身无力。当他试图修剪一下草坪时,发现自己无法控制割草机,只能任由乱跑。一个星期后,当他起床时,由于无法控制住自己的身体摔倒了。病毒感染损坏了他控制本体感觉和触觉的神经,使他从脖子以下失去了所有的触觉。伊恩·沃特曼一直没有恢复本体感受,但他通过努力,利用视觉训练出了准确估计身体运动速度和方向的独特能力,不仅能走路,还会照顾自己,甚至开车。除了动作有一点儿机械外,很少有人怀疑他身体有毛病。

    对于第六感觉的研究结果可能会改变研究人员对本体感受运动神经控制重要性的理解。此外,这项研究还有助于解释“虚幻肢体综合征”现象:截肢者总感觉自己的肢体仍旧存在。但要想了解大脑信号对“第六感觉”的作用细节,还需要研究人员深入研究。

    大脑摄食中枢受到抑制吃啥都没味

    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肚子饿的时候,吃什么东西都觉得香,但在肚子饱的时候,任何好吃的东西吃起来都觉得没味道。这究竟是什么道理呢?

    原来,人的大脑里有两个中枢控制摄食行为,也就是说决定“吃”与“不吃”。肚子饿的时候,大脑摄食中枢兴奋性高,发动摄食活动,所以食欲很强,吃起东西来味道就特别香;肚子饱的时候,大脑摄食中枢受到抑制而饱中枢兴奋,它决定停止摄食活动,所以食欲较差,人也就显得不那么爱吃东西了。

    那么,大脑是怎样得到肚子饿或饱的信息的呢?这和胃壁平滑肌的紧张度有直接关系。胃壁平滑肌紧张度降低时,食欲减退。胃壁平滑肌紧张度增高时,食欲就增强。胃壁平滑肌紧张度决定于胃的收缩。胃在消化食物时,只有靠近十二指肠的那一部分收缩。当胃即将排空时,收缩的范围逐渐扩大,等到胃完全排空后,全胃收缩,并且收缩力也逐渐加强。空胃猛烈收缩,兴奋了胃壁中的感受器,当信息传到大脑就唤起了饥饿感觉,从而刺激摄食中枢。在这种饥饿收缩的情况下,胃壁平滑肌的紧张度达到最高峰。因此,这时的食欲也最强。与此相反,当肚子吃饱时,胃的收缩力量大大减弱,胃壁平滑肌的紧张度跟着降低,信息传到大脑里的饱中枢,所以,食欲就消失了。

    奇异的意念疗法

    长期以来,正规的医生都将意念疗法当做天方夜谭,或者将其看做是一种给人心理安慰的骗术。但是,在正规医学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意念理疗师成功的案例也不少。如果这是通过心理治疗而改善人体的生理健康状况的话,那这种疗法就很有科学意义。

    有一个著名的意念疗法的例子。一个癌症患者,在意念理疗师的指导下,全身放松,想象进入了自己的血液循环系统,向其中的白血球发号施令:“注意了!”他想象他对白血球说话:“我们要进攻驱逐这些濒死的癌细胞。马上行动!”他看到白血球立即行动,把在放射治疗中杀伤的癌细胞清理掉了。经过医院检查,发现他的癌症病症果然减轻了!

    爱德加·凯西就是一位精神治疗专家。20岁那年,凯西患了喉炎,并且越来越严重,以致不能正常说话了。这个状态持续了一年。后来有位会一点催眠术的人想利用催眠疗法帮凯西治病。他将凯西催眠后,开始暗示凯西恢复正常声音。这时处于催眠状态下的凯西居然能用完全正常的声音回应。可惜当他醒来时,喉炎又犯了。有位叫雷恩的人听说凯西的情况后,便想作进一步的尝试。他想让凯西进入催眠后,向凯西本人询问他的有关病情。在凯西“入睡”后,雷恩问睡着的凯西其病情。凯西便用正常清晰的声音告诉雷恩和其他人,自己的病的本质是精神因素,并告诉他们如何治疗。按照凯西的指示,雷恩对着凯西的身体,要求血液向患病部位集中。不久,周围的人便看到凯西胸部以上和喉咙部位的皮肤变成殷红色,患病部位皮肤开始发热。一段时间后,雷恩又按照凯西的要求暗示血液循环恢复正常……凯西醒来了。这一次,他的声音完全恢复了。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作催眠解读治病。

    这次的治病解读成功后,凯西开始帮助一位医生诊断疑难病例,开始宣传他的意念疗法与服务。他受到来自各地的慕名寄来的求助治疗的信件,此后让自己入境,找到病人的地理位置,在精神恍惚状态中检查病人的身体,描述各个器官的功能如何,确定患处并指出病因,然后提出治疗方法,包括正统的药物和手术,也包括按摩、矿泉水疗法和整骨疗法。凯西自称,他能看到患者的每根神经、每个腺体、每条血管和每个器官,并深信自己可以和患者的每个细胞进行交流。很多患者都将他作为治疗疾病的最后希望,所以治疗难度很大。

    现代医学心理学研究发现,意念疗法是借助病人的主观意念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想象,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从而使病人的病症得以缓解或消除。同时,人的大脑右半球司职想象功能,倘若人们能通过想象改变不良刺激,就会分散脑右半球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鉴于意念有“越想越像”的神奇功能,美国专家已经将免疫系统与癌细胞作战的过程先编制成程序,然后让病人闭目、放松,再按编好的作战程序:放松、入静、聚气、杀癌、排浊等步骤“攻击”细胞。结果,在119名接受这种疗法的病人中,有1/4的病人得以康复,其余3/4的病人也不同程度地延长了生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