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域与文学新思维-注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唐晓渡译,三联书店,1992,第159页。

    [2]王充闾:《文化大散文刍议》,《渤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302页。

    [4]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74页。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338页。

    [6]〔美〕海登·怀特:《元历史:19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载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56页。

    [7]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299页。

    [8]《郭沫若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第501页。

    [9]〔古希腊〕亚里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第28页。

    [10]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294页。

    [11]〔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346页。

    [12]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170页。

    [13]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299页。

    [14]〔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336页。

    [15]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302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5页。

    [17]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301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96页。

    [19]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第164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23页。

    [21]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303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25页。

    [23]〔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漓江出版社,1997,第37页。

    [24]〔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漓江出版社,1997,第15页。

    [25]王充闾:《沧桑无语》,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73页。

    [26]王充闾:《沧桑无语·附录》,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293页。

    [27]王岳川:《历史与文本的张力结构》,《人文杂志》1999年第4期。

    [28]韩震:《历史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29页。

    [29]《巴赫金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14页。

    [30]《巴赫金全集》(第四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335页。

    [31]《余秋雨的历史散文》,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第57页。

    [32]王富仁:《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二)》,《鲁迅研究月刊》1998年第4期。

    [33]王充闾:《沧桑无语·附录》,东方出版中心,1999,第296页。

    [3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174页。

    [35]〔匈牙利〕卢卡契:《戏剧和戏剧创作艺术中历史主义发展的概述》,载《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486页。

    [36]〔匈牙利〕卢卡契:《戏剧和戏剧创作艺术中历史主义发展的概述》,载《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第487页。

    [37]王充闾:《一生爱好是天然》,海天出版社,2001,第77页。

    [38]王充闾:《一生爱好是天然》,海天出版社,2001,第77页。

    [39]王充闾:《一生爱好是天然》,海天出版社,2001,第71页。

    [40]王充闾:《终古凝眉》,载《一生爱好是天然》,海天出版社,2001,第13页。

    [41]王充闾:《用破一生心》,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页。

    [42]王充闾:《情在不能醒》,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29页。

    [43]王充闾:《用破一生心》,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4页。

    [44]王充闾:《一生爱好是天然》,海天出版社,2001,第13页。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5页。

    [46]弗雷德里克·詹姆森:《马克思主义与历史主义》,载张京媛《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第47页。

    [47]王充闾:《情在不能醒》,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29页。

    [48]《伍尔芙随笔》,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124页。

    [49]王充闾:《香冢》,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63页。

    [50]王充闾:《终古凝眉》,载《一生爱好是天然》,海天出版社,2001,第15页。

    [51]王充闾:《文学创新与深度追求》,载《西厢里的房客》,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23页。

    [52]王向峰:《审美情结的创生意义》,《辽宁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53]王充闾:《叩问沧桑》,载《文明的征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65页。

    [54]王充闾:《文明的征服》,载《文明的征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07~108页。

    [55]王充闾:《叩问沧桑》,载《文明的征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55页。

    [56]颜翔林:《文体意识和主体间性》,《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2期。

    [57]王充闾:《散文激活历史》,《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

    [58]王充闾:《终古凝眉》,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83页。

    [59]王充闾:《青山魂》,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6页。

    [60]王充闾:《用破一生心》,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页。

    [61]王充闾:《用破一生心》,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6页。

    [62]王充闾:《用破一生心》,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9~10页。

    [63]王充闾:《渴望超越——在北京大学散文论坛上的讲演》,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76页。

    [64]王充闾:《利欲驱人万火牛》,《海燕都市美文》2007年第3期。

    [65]〔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第254页。

    [66]王充闾:《情在不能醒》,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29页。

    [67]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与爱》,三联书店,1996,第12页。

    [68]颜祥林:《美学的独行者》,《渤海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69]王充闾:《渴望超越——在北京大学散文论坛上的讲演》,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79页。

    [70]王充闾:《千古兴亡 百年悲笑 一时登览》,载《文明的征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82页。

    [71]王充闾:《千载心香域外烧》,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57页。

    [72]王充闾:《情在不能醒》,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35页。

    [73]王充闾:《土囊吟》,载《文明的征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9页。

    [74]王充闾:《渴望超越——在北京大学散文论坛上的讲演》,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86页。

    [75]王充闾:《寂寞濠梁》,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6~50页。

    [76]王充闾:《千载心香域外烧》,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53页。

    [77]王充闾:《情在不能醒》,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28页。

    [78]周作人:《苦雨》,载《雨中的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第3页。

    [79]王充闾:《渴望超越——在北京大学散文论坛上的讲演》,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80页。

    [80]王向峰:《论历史散文的文体创造——从王充闾散文近作谈起》,《辽宁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1]王充闾:《青山魂》,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1页。

    [82]王充闾:《春梦留痕》,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70页。

    [83]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载《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第165页。

    [84]王充闾:《渴望超越——在北京大学散文论坛上的讲演》,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279页。

    [85]哈迎飞:《以一身来担人间苦——鲁迅与佛教文化关系论之二》,《鲁迅研究月刊》2001年第2期。

    [86]张光芒:《文化散文: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之间》,《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87]王充闾:《话说张学良》,《海燕都市美文》2007年第3期。

    [88]王充闾:《终古凝眉》,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78页。

    [89]王充闾:《凉山访古》,载《文明的征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99页。

    [90]王尧:《“散文时代”中的知识分子写作——论王充间散文的文学史意义》,《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2期。

    [91]王充闾:《他这一辈子》,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114页。

    [92]王充闾:《话说张学良》,《海燕都市美文》2007年第3期。

    [93]李晓虹:《未完成的王充闾》,载王向峰主编《王充闾散文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第445页。

    [94]王向峰、王充闾:《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关于散文的一次对话》,《海燕都市美文》2006年第8期。

    [95]王充闾:《青山魂》,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35页。

    [96]王充闾:《灵魂的拷问》,载《寂寞濠梁》,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第98页。

    [97]〔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33页。

    [98]王岳川:《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第379页。

    [99]王充闾:《散文激活历史》,《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

    [100]〔美〕艾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台北:麦田出版社,1997,第48页。

    [101]王充闾:《散文的文学性》,《文化学刊》2008年第1期。

    [102]王充闾:《这里有个小山村》,《文化学刊》2010年第4期。

    [103]王充闾:《龙墩余话》,《文化学刊》2008年第2期。

    [104]王充闾:《学与思》,《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105]王充闾:《在中西会通的文化坐标上》,《文化学刊》2009年第5期。

    [106]王充闾:《银幕情深》,《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107]王充闾:《大欲无涯》,《文化学刊》2008年第2期。

    [108]王充闾:《我写历史文化散文》,《文化学刊》2010年第2期。

    [109]王充闾:《为骆宾王祠撰联》,《文化学刊》2009年第6期。

    [110]汪曾祺:《塔上随笔·序》,载《汪曾祺全集》卷6,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第104页。

    [111]王充闾:《闲堂说诗》,《文化学刊》2007年第2期。

    [112]王充闾:《云锦天机妙手裁》,《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

    [113]王充闾:《貂蝉趣话》,《文化学刊》2008年第6期。

    [114]王充闾:《公园小记》,《文化学刊》2009年第4期。

    [115]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96页。

    [116]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1页。

    [117]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42~43页。

    [118]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45页。

    [119]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52页。

    [120]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150页。

    [121]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195页。

    [122]石一宁:《“我用20年写出了这本书”——访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获得者王向峰》,《文艺报》2005年6月23日。

    [123]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110页。

    [124]王向峰:《〈手稿〉的美学解读》,辽宁大学出版社,2003,第124页。

    [125]王向峰:《审美的心理情结》,载《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辽海出版社,2001,第62~63页。

    [126]《向峰文集》第一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21页。

    [127]王向峰:《美的艺术显形·自序》,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2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5页。

    [129]《向峰文集》第三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5页。

    [130]《向峰文集》第三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9页。

    [131]《向峰文集》第三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8页。

    [132]《向峰文集》第四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1~13页。

    [133]《向峰文集》第四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179页。

    [134]王充闾:《独托诗文展素心》,《辽宁日报》2002年3月28日。

    [135]《向峰文集》第五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190页。

    [136]《向峰文集》第五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89页。

    [137]《向峰文集》第五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11页。

    [138]《向峰文集》第五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9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5页。

    [140]牟心海:《王向峰的美学世界》,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第160页。

    [141]〔英〕罗素:《西方哲学史·美国版序言》,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2011,第6页。

    [142]牟心海:《王向峰的美学世界》,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第574页。

    [143]牟心海:《王向峰的美学世界》,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第561页。

    [144]牟心海:《王向峰的美学世界》,辽宁大学出版社,2011,第574页。

    [145]〔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54页。

    [146]女真:《看不见的海峡》,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3页。

    [147]女真:《看不见的海峡》,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7页。

    [148]转引自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78页。

    [149]女真:《万里长城永不倒》,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44页。

    [150]女真:《告别圆明园》,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28页。

    [151]女真:《镜头之外的澳大利亚》,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24~25页。

    [152]女真:《蛮荒·流浪·女人》,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165页。

    [153]女真:《长街如诉》,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31页。

    [154]女真:《过太清宫》,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40页。

    [155]女真:《寻找一棵树》,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82页。

    [156]女真:《某棵树上的一片叶子》,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52页。

    [157]女真:《老家在东山》,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59页。

    [158]女真:《我的城市 我的村庄》,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79页。

    [159]女真:《我的城市 我的村庄》,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76页。

    [160]女真:《一个家族和一个城市》,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39页。

    [1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第123页。

    [162]女真:《某棵树上的一片叶子》,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52~53页。

    [163]女真:《某棵树上的一片叶子》,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53页。

    [164]女真:《老家在东山》,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59页。

    [165]女真:《雨中小号》,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104页。

    [166]女真:《满目青山处处佛》,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47页。

    [167]女真:《等待开海的码头》,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101页。

    [168]〔法〕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第28页。

    [169]女真:《长街如诉》,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29~31页。

    [170]〔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44页。

    [171]〔法〕萨特:《萨特文学论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第96页。

    [172]转引自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62页。

    [173]〔美〕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115页。

    [174]女真:《我自己的那间屋子》,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155页。

    [175]〔俄〕康·巴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第75页。

    [176]女真:《下辈子》,载《篝火照亮夜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第70~71页。

    [177]转引自吴玉杰《历史 生命 女性——读女真的散文近作》,《文艺报》2009年9月29日。

    [178]〔德〕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7,第14页。

    [179]李震:《散文,是精神的假日》,《文论报》1995年3月15日。

    [180]铁凝:《河之女·序》,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第2页。

    [181]陈建功:《新中国50年的中篇小说》,载《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精选1949~1999(中篇小说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第1页。

    [182]洪治纲:《回眸:灿烂与忧伤》,《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第3期。

    [183]中夙:《没话找话》,《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5期。

    [184]津子围:《说是讹诈》,《青年文学》2002年第11期。

    [185]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第263页。

    [186]于晓威:《陶琼小姐的1944年夏》,《收获》2002年第5期。

    [187]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第177页。

    [18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第201页。

    [189]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3页。

    [190]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4页。

    [191]孙惠芬:《自述》,《小说评论》2007年第2期。

    [192]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62~63页。

    [193]孙惠芬:《在迷失中诞生》,《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3期。

    [194]郭沫若:《文学的本质》,载《文艺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227页。

    [195]《小说的可能性与写作者的危机感——在鲁迅文学院的一次讨论》,参加者:李敬泽、徐坤、红柯、谢挺、荆歌、雪漠、孙惠芬、潘灵、金瓯、北北,《文学报》2003年2月20日。

    [196]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0页。

    [197]张赟、孙惠芬:《在城乡之间游动的心灵——孙惠芬访谈》,《小说评论》2007年第2期。

    [198]蒋楚婷:《孙惠芬:乡村生活进入我的灵魂》,《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8月27日。

    [199]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6页。

    [200]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28页。

    [201]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5页。

    [202]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5页。

    [203]孙惠芬:《自述》,《小说评论》2007年第2期。

    [204]杨鸥:《孙惠芬:关注民工的精神世界》,《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12月14日。

    [205]〔德〕黑格尔:《美学》第2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79,第10~12,第15页。

    [206]辛·刘易斯:《意象的定式》,载《意象批评》,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第108页,第110页。

    [207]孙惠芬:《城乡之间》,昆仑出版社,2004,第55页。

    [208]石杰:《栖居与超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第6页。

    [209]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11页。

    [210]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206页。

    [211]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217页。

    [212]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247页。

    [213]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124页。

    [214]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236页。

    [215]石杰:《后记:我为什么要写小说》,《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304页。

    [216]石杰:《小村残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第266页。

    [217]石杰:《栖居与超越》,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第11页。

    [218]《向峰文集》第四卷,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第103页。

    [219]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第159~163页。

    [220]于厚霖:《〈这一片海〉后记》,载《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245页。

    [221]伽默达尔:《真理与方法》,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第95页。

    [222]童庆炳主编《现代心理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第95页。

    [223]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79页。

    [224]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86页。

    [225]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90页。

    [226]傅修延:《讲故事的奥秘——文学叙述论》,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第78页。

    [227]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27页。

    [228]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52~53页。

    [229]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64页。

    [230]于厚霖:《这一片海》,远方出版社,1998,第36页。

    [231]曹文轩:《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作家出版社,2003,第164页。

    [232]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117页。

    [233]叶秀山:《世间为何会“有”“无”? 》,《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234]《〈林声自题画诗〉自序》,沈阳出版社,2004,第4页。

    [235]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第118页。

    [236]《〈林声自题画诗〉自序》,沈阳出版社,2004,第4页。

    [237]金梅:《傅雷传》,湖南文艺出版社,1993,第45页。

    [238]郭春旭:《崔凯:新型东北喜剧已成风格》,《沈阳日报》2005年3月24日。

    [239]贺绍俊:《简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3月21日。

    [240]田本相:《关于发展喜剧小品的几点思考》,《中国电视》1997年第5期。

    [241]转引自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学林出版社,1992,第620页。

    [24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第399页。

    [243]郭春旭:《崔凯:新型东北喜剧已成风格》,《沈阳日报》2005年3月24日。

    [244]董家骧:《文化观照与人生高度》,周兴华主编《徐光荣创作论》,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71页。

    [245]徐光荣:《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后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第375页。

    [246]钱中文:《新理性精神文学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第329页。

    [247]徐光荣:《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第350页。

    [248]徐光荣:《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后记》,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第377页。

    [249]王充闾:《〈烹饪大师〉序言》,周兴华主编《徐光荣创作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第99页。

    [250]寒山碧:《香港传记文学发展史》,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3,第113页。

    [2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第125页。

    [252]寒山碧:《香港传记文学发展史》,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3,第55页。

    [253]艾德华·萨义德:《知识分子论》,单德兴译,台北:麦田出版社,1997,第48页。

    [254]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147页。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