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此书,我针对每一个文本,认真阅读,几乎是一字不落,这是因为我总是担心略去的文字会略去作家的真意,也许会错失文本中的精华而导致自己的评论以偏概全。所以,我的每篇文章的写作都是在“文本细读”之后。这种“细读”,看似态度认真,态度也确实认真,但实际上是把握和驾驭的能力不强。因而“细读”不是对自我的表扬,而实在是一种对自己的无奈。我曾经尝试过改变,但是总绕不过“细读”情结,因为“细读”给我带来的还有别样的东西。
首先,是“细读”的审美愉悦。虽然自己做的是评论与研究,最后要做一篇论文,但是并没有把“细读”看成是简单的“任务”,而是进入文本世界,在作家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
其次,是“懂得”的知音情结。每一次“细读”,我都尝试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和精神深处,争取做到“与知音同行”,在作家的情思世界逗留,发现“创造的秘密”。
最后,是“分享”的功利目的。“细读”之时,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当然是为了写作做好记录,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分享”。一是与家人分享,与爱人、女儿分享文中的精彩之处,讲讲自己所思所想(这当然有点炫耀的意思,不过也希望他们给点建议);二是与学生分享,因为细读的印象深,细节容易引起共鸣;三是与自己分享,细读时,会记下对自己学术研究富有启发性的文本以备后用。
这本书涉及30多位作家,说到忐忑,是担心自己的“误读”。还在于有很多遗憾,在我的心底,有些作家、文本是非常好的研究对象,但自己或未涉及(就是现在,还有几个应该完成却没有完成的),或写得不够充分、不够深刻。当然,对于我来说,辽宁文学研究也是“未完成”的。
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王向峰教授与硕士生导师王春荣教授多年来的精神引领和真切关怀!
感谢我们的作家孜孜以求、不断以新思维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作品!
感谢辽宁省作家协会给我提供诸多机会与作家交流、参与评论活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欣然接受我的书稿予以出版,特向责任编辑高雁女士和出版社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吴玉杰
2013年4月14日
于台北·世新大学会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