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点亮煤油灯-居高临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夜之间,A城居民掀起了“居高”运动。那天清晨,有许多居住在二十九层楼的居民开始放鞭炮——都是A城现有的最高建筑。

    惊醒的人们,以为A城进入了一项盛大庆典。不过,他(她)很快获悉,居高可以延长寿命。本来最高层的房价便宜,而且,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现在,这类居民庆幸起来。那幢二十九层最顶楼的杨姓居民,甚至给供职的单位打了电话,推说有事请假。他的单位办公室在一幢老式两层楼。他忽然觉得二十年的工作经历,实在是减了寿命,他曾自足自满地在那一楼里办公呢。

    鞭炮声引起了居民的好奇。A城流传起“居高的生命隐秘:A城的一位研究者偶然发现了一项科学成果,距离地面越高,时间流逝得越慢,那么,一个人的生命衰退就越迟缓”。

    那天上午,房地产公司本来滞销的顶楼住宅,短时间告罄,而且,销价翻了一番。甚至,杨的电话响个不停,他是建筑设计师。房地产经理要他立马设计高层豪华楼房——三十九层。

    第二天,杨的单位头儿已认可他在家里办公了。他有电脑,已联网。他购物已通过电话,送货员有意延长在他居室里逗留的时间,仿佛逃避生命危险。送货员懊悔当初失却了机会:放弃购这幢楼顶层的一套住宅。

    糟蹋生命呀,糟蹋生命呀。送货员说。杨向送货员透露正在设计的三十九层楼。不过,送货员说:听说,有的房地产公司已在酝酿摩天大楼,比你设计的还要高。

    杨干事儿喜欢争“第一”夺“最佳”。送货员的话,无疑是个刺激。送货员恋恋不舍地走后,他不停地在客厅里徘徊,他决定设计一个吊楼,也就是像水托着的灯笼一样,一座楼高高地悬在空中,却取消下半部分的建筑。

    他着手翻阅、检索相关资料,连续两天,就他的设想也找不到启发性的资料。他不经意看A城的电视新闻,是“居高”理论的发现者,一位不知名的教授,发表了他的“揭秘”报告。他还引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完善了“居高”理论,将“距离地面”,改为“距离地心”。

    接着的新闻,是郊区的一座荒山,爬满了城市的居民,简直有A城进入了洪灾的感觉。荒山搭建了临时的简易棚,还有旅游的帐篷。那座山可以鸟瞰整个A城。他住的这幢楼,比起荒山,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他来了灵感,在荒山顶建造三十九层楼。他不得不去实地勘察,他不得不下楼了。他打了的士。他觉得生命在平地里侵蚀着,他几乎是奔跑着爬上了山。他看到了人们珍惜生命的景象——不少人已放弃了工作,打算居住在山上。这座山顿时繁荣热闹起来,小商贩穿梭在居民之中。

    他气喘吁吁地登上了山顶。A城像是小孩乱摆的一堆积木,尽收眼底。山顶空气略为稀薄。可是,他大口地呼吸着。他的感觉里,生命无形地凝固住了。所以,他下山时,一步一步,似乎在无情地失却他的生命,是衰老,以致他回到家,对着镜子细细地寻找衰退的迹象。

    他抛出了设计方案——《高高在上永葆青春》。转眼,又成了那家房产公司的广告创意,赫然地出现在电视广告节目里。仅仅是一天,他设计的山顶高楼已预订告捷——那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他足不出户,天天对镜自审。例如,他发现,眼角的皱纹减少了(原来呈鱼尾状),头发脱落也减少了(原来头发一梳一撮)。他欣慰,我的状况正是那“居高”理论的注脚。他隔三差五询问房产公司那顶高楼的建筑进程。因为,那里,有他预订的一套最高层。

    他在电视里看到一个新闻,底层建筑的居民,已在房前屋门挖掘,即挖深沟,采用这种方式创造房屋高起的感觉——暂时享受不到住高层楼房呀。

    A城管理者,应广大居民的呼声,决定在A城内造山。一方面,解决挖掘出来的泥土的出路(那么多居民在房子周围挖坑)。另一方面,稳定居民搬迁的势头,毕竟那座荒山的承载有限。

    “造山”项目启动了。选择了平房集聚区。那些平房所在地将是造山的地方。A城的运输业顿时兴旺。显然,泥土、石头需要在城外运人。随之,A城的就业率提高,几乎人人都有了“饭碗”。当然,杨提出了必要的建议,他认为堆造的山上建筑高层楼房,可能楼房的安全系数达不到标准。

    但是,众多的指责使得杨不得不保持沉默。有的人甚至披露他在荒山高楼已预订的高层。他那是嫉妒,“饱汉不知饿汉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人们的情绪空前激愤——一心思居高攀高,渐渐已忘了那个“居高”理论,都争相“往高处走”。因为,A城居民都有自尊——谁也不愿受到轻视。居住的高度已跟拥有的地位划等号了。杨则懒得出门,像高高悬挂的笼子里的鸟,只在室内活动,唯一跟外界联系的是电脑、电视、电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